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高中历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儒家学派的思想家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以及其他学派的老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
(2)理解孔子“仁”的思想、墨子“仁政”的思想和“性本善”思想、荀子的性恶论、韩非子的法家思想;
(3)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寻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入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出现的时代背景。
(2)运用比较法、列表法和分析法指导学生对“百家争鸣”以及儒家思想的相关问题进行归纳。
(3)最后以早期儒学为重点,组织学生对儒学的存在原因以及现代儒学复兴情况进行探讨。
2.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研究探讨,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诸子百家”的分析以及了解,培养学生的“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精神。
(3)认识儒学在中国和世界的发展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并且联系现实,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发挥儒学在现代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方式
1.教学方法:比较法,列表法,分析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辅之以师生交流讨论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早期儒学三大家的主要观点
2.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言
由电影《孔子》引出课题:前段时间有一部热播电影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不少的电影人甚至社会学者,历史学家都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对于这部影片,褒贬不一,它就是《孔子》。由胡玫执导、周润发主演的电影《孔子》于2010年1月22日正式全国公映。电影描写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播放《孔子》的系列剧照。)
提问:影片《孔子》的时代背景,大家知不知道?答案春秋战国时代。
导入新课
影片的主角是孔子,但是,其实在那个时代,有很多孔子一样伟大的人物。那个时代,是我国思想文化的一次大潮流,无数学者提出自己的观点主张,它不仅仅是一个诸侯争霸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思想文化“百家争鸣”的时代。
二、教授新课
(一)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提问:何谓“百家争鸣”?提示:“百家”与“争鸣”各自含义。答案:教师通过投影解释
A.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B.所谓“争鸣”是指争论和辩难
C.“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于是形成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原因)
结合课本,请学生先思考、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幻灯片演示
第一,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二,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三,科技上的进步。在天文学﹑数学﹑光学﹑医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下,人们的精神生活及物质生活得到了丰富与提高。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第五.学术自由的氛围。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此外,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重要因素。
3.诸子百家
(1)墨家——墨子简介
墨子(约前468—前376),墨家创始人,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作《墨子》。
资料链接: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而死者,不可胜数。
尚贤者,政之本也。……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墨子》
提问:从上述史料中,你能分析出墨子的主要观点吗?答案:兼爱、非攻、尚贤
(2)道家——老庄
老子,传说姓李名耳,生卒年不详。春秋晚期楚国人。
资料链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从资料分析老子的思想观点:“道”是本原,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朴素辩证法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资料链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从资料分析庄子观点:继承发展老子的思想,把世间万物都看做相对的
(4)法家——韩非子
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韩国人,是法家集大成者。
资料链接: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从上述资料分析韩非子观点:答案:以法治国实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历史影响
概括而言: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5.列表法小结儒墨道法四家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主要流派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儒孔孟略
墨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道老庄无为而治以及朴素的辩证法
法韩非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以及以法治国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
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代,孟子与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改造和总结,并博采众家之长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孔子
提问:你对孔子了解多少?
幻灯片演示孔子简介。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
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
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料链接: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仁。《论语卫灵公》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从上述资料分析孔子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政治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2.孟子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以及资料链接分析孟子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资料链接:“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和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3.荀子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在君民关系上,荀子主张“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
资料链接: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荀子修身》)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哀公》 )
从上述资料启发学生对于如何学习的思考。
4.运用列表法对比孔孟荀三者的观点
早期儒学三大家思想主张对比
孔子仁为政以德克己复礼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恶论
三、探究学习:儒学与现代生活
提问:列举你在现代社会中看到的儒学的影子。
此部分主旨在于让学生感受中华文明的经久不衰。学生回答后,幻灯片放映。
四、巩固练习
本课主旨内容及探究性问题:
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带来哪些影响
3.试述儒教三大家主要观点
4.你觉得为什么儒家思想最后为什么成为“百家”中的大家?
5.你认为现代社会生活中,有没有复兴儒学的必要?如果有,那么原因是什么?
6.你认为我们能为复兴儒学做些什么?

扩展阅读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正在计划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学会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分析图文材料,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以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问题一:什么叫百家争鸣(即百家争鸣的含义是什么)?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有哪些?

“百家争鸣”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百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谓争鸣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流派和代表;;

问题二:请根据课本及提示简要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性质?影响?

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三: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问题四:列表对比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思想家

比较项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

民本思想

异人性论

问题五:道家和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有哪些?

道家:

老子

庄子

法家: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对孟子和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

A.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B.都主张礼法并用

C.都主张性善论D.都主张性恶论

2.“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是

A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C儒家、道家、墨家、兵家D儒家、道家、兵家、法家

3.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

A孟子B孔子C墨子D荀子

4.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一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B.甲一道,乙一儒,丙一墨,丁一法

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

5.下列属于孔子的思想是

①“仁者,爱人”②“有教无类”③“性本善”④“为政以德”

A①②④B①④C①③D①②

6.下列思想中主张用“仁义”和“王道”来施政,“以德服人”的是

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

7.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崩溃②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③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④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

8.孔子兴办私学的主要作用是

A儒学成为传统思想B打破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C促进“百家争鸣”出现D五经成为教育传统课程

9.下列格言符合孔子“仁”的思想的是

①克己复礼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德有仁,必有邻④巧言令色,鲜矣仁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0.下列有关右图人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周游列国,“兜售”仁政学说

B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

C整理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教本

D他编定的《论语》是儒学思想的精髓

11.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

①铁器牛耕使用渐广②诸侯兼并趋向统一

③封建制度逐步确立④中外联系不断加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2.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终其一生他的学说也未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无为而治的思想不能够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所采纳

B.他的学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C.他的学说主张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不符合当时争霸战争的需要

D.孔子一生主要致力于教育事业,对传播思想不感兴趣

13.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②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军事力量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性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得到百性的拥护)而为天子而为诸侯,得乎诸侯而为大夫。……”——《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反映了先秦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1分)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2分)后世不少统治者都以此为鉴,举出以个典型事例。(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合)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颜渊》和《论语季氏》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心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刑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看上去虽然好像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其实确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所谓“礼”的实质是什么?

(2)据材料二的观点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

(3)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在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设计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单元中的第一课,在本节内容中,主要包括“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孔子和早期儒学”、“道家和法家”三目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虽然高一学生在初中时已学过中国传统思想的有关知识,但大多数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还很有限,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时期,因此对这段历史还不能形成理性认识。高中阶段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深刻理解传统思想的内容,并进而分析、探讨其对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情境体验、角色扮演等生动形象的方法进行教学。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主要思想流派、主要代表及其主要思想;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2)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教育思想;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史思维和分析、概括等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行体验式教学、角色的扮演等形式,增强历史真实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认识到思想解放的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孔子等人的思想,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弘扬传统文化。

重点:理解孔子等早期儒家思想的主张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如何评价儒家思想?

采用“创设情景”、“体验式教学”、合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来辅助教学。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

老师:大家看必修三封面上的两位伟人分别是谁?

学生:(回答)

老师: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出示课件,展示孔子的名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学生:(齐读)

老师: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下面我们就来看儒家思想是如何产生并发展的?

(设计意图:利用封面人物和名言导入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紧扣教学目标,成为统摄本课的“灵魂”)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课件展示视频《孔子》,学生根据视频和教材,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建立“孔子档案”。教师补充相关材料。

孔子讲学图2、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

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是坐着讲学还是站着讲学?

学生:(回答)

老师:孔子坐着讲学说明他以一种朴素温暖的方式言传身教,他坐着的这个地方又叫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

老师:“杏坛”后来成为教师职业的代名词。孔子首创私学,那么在春秋战国时期会有哪些社会问题?

3、情景体验1假如)你生活在那个时代,会看到或听到哪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现象)?

结合学生的体验,从政治、经济、阶级,文化几个方面归纳“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背景。

政治: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崩溃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并受重用

文化: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出现

4、情景体验2(假如)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看到或听到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现象),你认为该如何治理国家?

百家争鸣2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继续追问:那么当时各家又提出怎样的治国主张?从而导出各家的思想主张。

教师:(总结)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1、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

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会和学生讲些什么?

学生:(回答)

2、课件展示《论语》中的名言,分析孔子儒家思想。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学而》

老师:以上材料体现孔子核心思想是什么?

学生:(回答)

老师:以上材料体现孔子核心思想“仁”?材料一指出什么是“仁”,仁(即二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做人的道理,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用孔子的话解释,仁最根本的含义是:“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人、是一种美德。

材料二指出如何做到“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材料三指出“仁”的基本准则即“爱自己的亲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意思是一个人对父母孝敬、对兄长尊敬,这是仁的根本。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生身父母和同胞兄弟都不爱,那还有什么仁道可言?儒家思想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然后主张把这种和谐的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其特点是通过人际关系的和谐,来稳定社会秩序。

但要改造春秋纷乱的社会,仅靠自律是不行的,孔子还特别强调“礼”的思想。

3、课件展示《论语》中的名言,分析孔子儒家政治思想。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老师: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老师:从孔子的言论中可以看出,孔子试图从道德上根本解决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解决人的灵魂问题,这使儒家思想有了一些宗教色彩。

孔子讲学图4、课件展示:《孔子讲学图》

老师:大家观察这幅图,孔子讲学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和方法?

学生:(回答)

老师:“有教无类”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5、结合课本孟子、荀子言论,分析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是如何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的?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离娄》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老师:战国后期荀子改造儒家思想,吸收其他学派(法家和道家)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家、法家、墨家和儒家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道家、法家、墨家有哪些璀璨的思想火花呢?

(三)道家和法家思想

1、课件展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老子的主要思想:(1)核心思想:宇宙自然的本源和规律——道(2)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矛盾对立(3)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老师: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把世间的事物都看成相对的,认为好与坏、正确与错误、大与小、高与低没有什么绝对的界限。庄子的散文非常富有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完美结合,如《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等名篇。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那就是法家。

2、课件展示韩非及言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法家的主要思想

3、课件展示韩非及言论,归纳讲解墨家主要思想: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四)感悟百家争鸣

1、结合今天内容,说说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教师归纳如下: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结合当今社会,谈谈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学社自由发言)

课堂小结:易中天说“一个人如果同时具有孔子提倡的爱心、孟子的正义、墨子的实践、韩非子的直面人生、老子的智、庄子的慧、荀子的自强,就一定能成为杰出的人。”学习传统文化,就是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五)作业布置:看一集[百家讲坛]于丹《论语》心得

课后反思:本节课试图通过COKE一词进行励志教育,想通过创设情景展现活生生的历史;想通过谈话法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想通过《孔子讲学图》构建儒家思想的发展演进历程,展现给学生可爱的孔子形象;还想在知识升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但教学的理念与设计必须源于课程标准,必须符合学生实际。教学中另一个弱点是时间的调控不合理。我的目标是用机制灵活的创意将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教材,将历史课变为鲜活的有情感的课堂。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课程标准:
(1)①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

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②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③列举宋明理学的

代表人物,知道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发展,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④列举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子等思想家的主要思想,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情况。
(2)在本专题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探

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是一个不

断吸纳,融合各种思想流派观点的过程。在学习中,还要多方涉猎相关知识,注重探究学习,善

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
(3)通过本专题学习,进一步了解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4))通过本专题学习,阅读《论语》、《老子》、《庄子》中的精彩片段,提升阅读和分析古

文材料的能力,增强文学修养。
2.学法引导:
(1)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学习,不仅要阅读名家的论著,也应当注意反映社会下层民众思想的

其他资料。对于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有重要地位的名家名著,阅读时要注重真正理解原文,而现

在印行的一些白话译本只能作为参考。要考察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必须注意各家思想在

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特征。
(2)在学习本专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材料学习法:本专题涉及到许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名著和论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识读,

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置疑比较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图片的和

实物的),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在同学们间

进行讨论,或向教师请教,也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思辩学习法:本专题涉及许多思想流派与历史人物的观点,学生在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

上,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及思想流派的观点,产生个人的置疑,认识和判

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同时,也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即对其它的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进行较

为正确的观察、分析、认识和判断。在思辩学习过程中,要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

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和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整合]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

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政在得

民”,反对苛政;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的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适应当时的时代需要,建立了新的儒学思想体系。他提出的

以儒学作为统一思想的原则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学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正统思想。
(4)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激烈地反对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主张复兴儒学之道。
(5)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

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

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

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

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7)明中叶的王阳明反对朱熹把心与理视为两种事情的观点,创立与朱熹相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理

论——心学。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说明它已经走到极端。

第1课百家争鸣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
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

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

括和阐释。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

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热爱和

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

国主义情感。

1.本课重点:掌握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采用列

表的方式,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理解。对于同一学派内部,不同思想家的思想也要加以区别分

析。从总体与局部两个方面来把握各家学派的思想特点。
2.本课难点:如何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在学习过程中,

要结合当时及以后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实来理解。通过自己的情

感体验、主观认识、独立思考与判断,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从孔子引入。让学生谈谈对孔子的了解,教师补充材料。
一、百家争鸣
1、概念:众多学派地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看法,见解,形成百

家争鸣。
2、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
(1)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2)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原因
(1)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政治:战乱纷争的格局,造成思想界相对宽松自由
(3)经济:奴隶制经济的瓦解,封建经济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4)人才:私学的兴盛,造就一批知识分子:“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受到诸侯国同统治

者重用。
4、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具体学派及代表人物:
(一):儒家学派及代表人物:
A:孔子——创始人
1.地位:教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政治家+教育家
2.生平:春秋末期鲁国人
3.主张与成就
(1)思想主张:
①:“仁”与“礼”的学说——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思想
知识链接
材料一、子曰:“仁者爱人。”(什么是仁?)

材料二、“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怎样实现仁?

什么是礼?)
克己复礼”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

善矣。”(仁在政治上的推行)
材料四敬鬼神而远之。(实际上也是民本思想)
评价:
a、包括对百姓的关心和爱护,包含民本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b、对我国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奠基作用;
c、“爱人”然是有阶级性的。
“礼”的学说:实质:维护奴隶制的等级秩序(维护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秩序。
(2)教育方面:
①教育主张:有教无类,不问出身,使平民也有受教育的机会,扩大了教育的范围
②创办私学:打破了由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学在官府”的局面
③教育思想:“因材施教”和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去教育学生
④培养目标: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礼、乐、射、御、书、数
(3)整理文献:孔子:《诗经》《书经》《礼》《乐》《易》和《春秋》+弟子编纂的《论语》
B:孟子——继承发展
1.生平及地位: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在儒家

学派中的地位很高,后人称孔子为“至圣”,称孟子为“亚圣”,称儒家思想为“孔孟之道”。

孟子和其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子》一书,成为儒家经典“四书五经”中“四书”之

一。
2.思想主张
(1)政治主张:
①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
②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而提出了“君轻民贵”的思想。
(2)伦理观:性善论,主张通过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C.荀子——丰富完善
1.生平: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他50岁到齐国游学

,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2.主张:
(1)天人关系:他一方面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又指出人道有为,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

”的重要思想。
(2)政治思想:学习的最高的目标是把握“礼”
(3)伦理观:性恶论,认为可以通过“法治”和“礼义”使人变成君子,把普通人变成圣人。
3.评价:
(1)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法家和道家)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使其更能适应

社会的需要。战国时期成为“显学”。
(2)朴素的唯物主义为后人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阅读材料,比较孟子和荀子的思想
史料1:有关孟子的思想
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曰:“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史料2:有关荀子的思想
荀子曰:“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荀子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思考:
1.苟子的“性恶论”及其与孟子“性善论”的比较
荀子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好逸逐利,如果顺其发展,就会天下大乱,因而要

有道德和制度的约束。这种道德和制度的集中体现,就是“礼”。
孟子主张“性善”,主张通过修养和扩充,达到尧舜的境界;荀子主张“性恶”,但又认为通过

后天的学习和改造后,人仍然可以成为尧舜。二者在最终目标上,殊途同归。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识记:主要思想流派及主要代表;孔子在思想文化教育方面的主要成就;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主张。
理解:“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意义;孔子“仁”的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分析儒家思想的形成原因,总结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探究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概括归纳知识,史论结合;阐释历史,联系现实;历史比较;问题探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祖国的历史文化而自豪;以人为本的精神境界。
四、教材分析:
1、重点: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2、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本单元主要系统阐述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兴起、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第二自然段主要从各个历史阶段分析中国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发展变化。

通过《百家讲坛》于丹讲述《论语》的片段引入。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结合课本P4历史纵横思考“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墨、道、法、阴阳、农、杂、兵、纵横等思想流派。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彼此吸收和融合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一定社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领域异常自由和活跃的时期,几乎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此时的“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其深刻而复杂的社会原因:
第一,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第二,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第三,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第四,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
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韩非子等等。
“百家争鸣”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解题关键: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思路引领: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
答案提示:
A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B“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日后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时期的儒学
1、孔子的生平
结合课本P5的资料回放总结孔子的生平。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潜心办学,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的思想。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而如何实行“仁”,孔子主张克制自己,恢复“礼治”,即“克己复礼”。由“爱人”所推导出的一系列思想都深刻体现出孔子对一般社会民众的关注,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首创私学,打破了奴隶社会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
(2)战国时期儒学的发展——孟子、荀子的儒学思想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使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1、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孟子是儒家的理想主义代表。
2、孟子的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继承了孔子的“仁”,并把它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就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则会被人民推翻,“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并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孟子还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3、荀子的生平
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当代哲学家冯友兰认为荀子是儒家的现实主义代表。
4、荀子的思想
荀子大体遵循了孔孟的路线。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巨大,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在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本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在天人关系上提出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观点。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政治思想民本思想人性观点其它
孔子仁、克己复礼以德治民性相近有教无类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
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性本恶“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上表中关于“人性”的几种看法,你认为对不对?为什么?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解题关键: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
思路引领:理解三种看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提示: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的观点,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人性从客观上说,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从主观上说,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人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与孔子同时代。老子反对新兴地主阶级的“有为”措施,主张“无为而治”。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是庄子,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学说。把世界万物看作是相对的。提倡精神自由。道家这种无为而治的经常在朝代初期使用。
2、法家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是战国时期的韩非子。他汇集了早期法家的学说,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法家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为统治阶级接受。这种依法治国的思想和我们的法治有本质区别。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去粗存精,古为今用。你能说出一些儒学在现实生活中产生影响的事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