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重难点分析

小学实验教案

发表时间:2020-05-27

《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重难点分析。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实验活动8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重难点分析”,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实验活动8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课程利用之前学习的天然水的净化中,过滤的方法来具体操作,结合有关溶液的知识,向学生介绍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掌握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二)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评价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一)掌握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
1.突破建议:粗盐提纯的一般步骤是综合了之前学过的称量、溶解、过滤三个基本操作,结合学生对蒸发操作的学习,将其四步操作结合形成完整的实验。
2.突破样例:
【师】出示:一瓶食盐,一瓶粗盐,一瓶食盐的水溶液,一瓶粗盐的水溶液
【生】观察:①固体食盐与粗盐的外观差异;②食盐与粗盐的水溶液的外观差异。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具体、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兴趣的保持。
【师】提出问题,如何除去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将粗盐转化为精盐?探究过程第一步: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问题情景,激发学生掌握知识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1.溶解:用量筒量取约10mL水倒入烧杯中。用托盘天平称取约3g粗盐。将称取的粗盐逐渐加入烧杯里的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直至粗盐不再溶解为止。称量剩余的粗盐。粗盐固体为色。加入水中所得液体呈状。
剩余粗盐为g。粗盐中含等杂质。
12mL水约溶解粗盐
g。【师】利用溶解度的概念分析为什么用10ml水对3克粗盐进行溶解,而不是100ml水去溶解。
【生】和氯化钠在常温下的溶解度有关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溶解度实际应用的理解
【师】实验过程中提醒学生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生】完成溶解、过滤的实验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2.过滤:用滤纸和漏斗制一个过滤器。将烧杯中的液体沿玻璃棒倒入过滤器,进行过滤(按教材图1-2所示)。
若滤液仍浑浊,应再过滤一次。滤液是色的液体,滤纸上的残留物是色。滤液的主要成分是。粗盐中的不溶于水,留在滤纸上被分离。
过滤可除去粗盐水中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师】提出问题:如何将过滤之后食盐水转变为固体食盐:
【生】根据海水晒盐原理,可以提出蒸发操作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3.蒸发:将蒸发皿放到铁架台的铁圈上,把滤液倒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液体,待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按教材图1-3所示)。随着加热,蒸发皿中液体的量;当蒸发到一定程度时,蒸发皿底部有析出。
蒸发得到的固体为
色。若加热过程中有液体或固体的飞溅,原因是。
得到固体的主要成分是
。【师】出示温馨提示
1.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2.在加热至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3.热的蒸发皿要放在石棉网上冷却,以免烫坏实验台,取用蒸发皿时使用坩埚钳。
思考:1.为什么用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有较多晶体析出时就停止加热?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4.称量:待蒸发皿中的固体冷却至室温后,称量所得固体质量。固体质量为g。精盐的产率为%。【生】学生分组实验,反思交流,解决实验中问题
【设计意图】1.完善实验步骤2.理解粗盐提纯原理
【师】完成实验报告,根据实验过程,总结分离混合物的一般思路
【生】小组交流后总结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二)具备一定的实验分析评价能力。
1.突破建议:本实验最终各组的产率往往是不一样的,引导学生通过误差分析,培养其对于实验的分析评价能力
2.突破样例:
【师】同学们,经过计算你们得到的产率是多少呢?
【生】汇报展示结果
【师】由于实验误差,我们的结果经常会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个实验的误差是怎么产生的呢?小组讨论解决。
【生】A.食盐还没有全部溶解就过滤了;B.蒸发时,食盐溶液剧烈飞溅;C.蒸发后,所得到的精盐很潮湿;D.蒸发皿里的食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纸上。E.称量时,数据不准确
【师】这些误差对于实验数据的影响是偏大还是偏小呢?
【生】A.食盐还没有全部溶解就过滤了──偏小;B.蒸发时,食盐溶液剧烈飞溅──偏小;C.蒸发后,所得到的精盐很潮湿──偏大;D.蒸发皿里的食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纸上──偏小E.称量时,数据不准确──偏大或偏小
【教材P88问题与交流】
1.制取粗盐时,晒盐和煮盐的目的都是通过蒸发盐溶液中的水分使之浓缩。想一想:能否采用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同一目的?(提示:从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考虑。)
分析:从上图氯化钠溶解度曲线图中可知,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其高温饱和溶液降温后,析出氯化钠晶体的量少,大部分还溶解在水中。另一方面,降温后氯化钠的饱和溶液的浓度小于其高温下饱和溶液的浓度,降温后溶液浓度减小。所以,不能通过降低溶液温度的方法来达到使其溶液浓缩的目的。
2.本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利用了氯化钠的哪些性质?考虑到粗盐的来源,你判断这样提纯的盐是否为纯净物,并设计实验验证你的判断。
分析:利用了氯化钠易溶于水,其熔、沸点较高的性质。粗盐经溶解、过滤、蒸发后,依然含有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钙、氯化镁、硫酸钠等。
将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盐溶于水配成溶液,取少量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或碳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通过上述步骤提纯的盐不是纯净物。

精选阅读

《实验活动7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重难点分析


《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实验活动属于物质的检验试验,本节课建立在学生学习完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的基础之上,学生对于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性溶液的区分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通过现象对某些问题做出科学判断的能力,科学探究的能力还有待加强,需要注意的是:在预习阶段教师要实现准备好待检测的酸溶液和碱溶液,为了便于判断各小组同学测定的准确程度,每个小组都准备相同的酸溶液和碱溶液。指示剂的选择除了初中化学常用的石蕊和酚酞,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从生活中采集可作为指示剂的植物汁液。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二)初步学会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二、重难点分析
(一)初步学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1.突破建议:课程设计中挖掘生活中关于物质酸碱性的实例及PH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将生活中的问题融入课堂中通过科学探究加以解决,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体会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2.突破样例:
【师】分享课外实验《鲜花变色》的变色结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播放波义耳与指示剂》视频,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能不能像化学家波义耳那样自己制作酸碱指示剂呢?小组合作整理课前搜集的方法
【生】方法共享
学生分享网络下载的指示剂制作方法:
1.研碎加3-5ml酒精过滤;
2.切碎加水10ml加热过滤;
3.花瓣放入塑料袋中加3-5ml酒精轻柔捏轻挤出;
4.
注:
分离固液的方法:过滤、扎孔挤出、注射器抽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信息搜集的能力,知识方法的归纳能力。
【师】归纳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自己选择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加入酒精浸泡;
用纱布将浸泡出的汁液过滤或挤出。
1.选择实验室或生活中的几种溶液,进行下列实验:
(1)分别用酚酞溶液和石蕊溶液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酸碱度;
注:撕一片PH试纸放在干净的玻璃片上,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
半分钟内,将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比,得出溶液的PH。
(3)实验自制的指示剂在溶液中颜色的变化。选择的溶液加石蕊加酚酞酸碱性PH加自制指示剂对比变色效果(4)自制土壤浸泡液:
将土壤样品与蒸馏水按1:5的质量比在烧杯中混合,充分搅拌后静置。
用PH试纸测澄清液体的酸碱度
【生】动手操作完成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你自制的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效果如何?
了解其他组同学自制的指示剂的检验效果,那种植物制成的指示剂效果好?
【生】交流讨论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师】归纳自制的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情况。
【生】同组同学之间交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材P70问题与交流】
1.你自制的指示剂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效果如何?了解其他同学自制的指示剂的检验效果,哪种植物的花瓣或果实制成的指示剂检验效果好?
分析:一般来说,指示剂在酸性、碱性、中性溶液的呈现的颜色差别越大,效果越好。如牵牛花(花瓣)、苏木等作指示剂,检验效果较好。
2.归纳自制的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的颜色变化情况,与同学交流。
分析:代用指示剂代用指示剂的颜色在酸性液中在中性液中在碱性液中牵牛花(花瓣)红色紫色蓝色苏木黄色红棕色玫瑰红色紫萝卜皮红色紫色黄绿色月季花(花瓣)浅红色红色黄色美人蕉(花冠)淡红色红色绿色万寿菊黄色黄色黄色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重难点分析


《实验活动6酸、碱的化学性质》重难点分析
一、教材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协作能力比较强;通过新授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掌握了酸、碱的基本性质。只是在借助酸、碱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在具体实验方案的设计、评价以及试剂的选择上还存在迷惘现象。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一)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二)通过实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三)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分析
(一)加深对酸和碱的主要性质的认识。
1.突破建议:本节酸碱性质的实验较为简单,学生在之前的课堂演示实验中已经了解了实验的步骤和现象,建议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用任务驱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把要探究的问题与已有知识、技能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内涵。。
2.突破样例: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探究反应后的溶液的酸碱性。
【师】某学生做中和反应的实验,直接向氢氧化钠中加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发现忘了加酚酞,于是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酚酞,发现酚酞不变色,就得出了恰好完全中和,所得溶液呈中性的结论。该同学的结论对吗?
【生】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的结论是错误,还有可能是酸过量。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独立设计方案的能力和协作能力。
【师】引导学生猜想可能的情况。
【生】先独立设计方案,然后小组讨论,汇报方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学生汇报方案:①锌粒,看是否有气泡②碳酸钙,看是否有气泡③碳酸钠,看是否有气泡④石蕊,看是否变红⑤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⑥氧化铁,看是否溶解⑦氧化铜,看是否溶解⑧氢氧化铜,看是否反应
【师】若一个中和实验中碱加入过量,如何设计实验加以证明呢?
【生】设计并汇报方案,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开拓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突破建议:实验操作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对照比较不同方法的区别,引导学生讨论并评价实验探究方案,激发学生的评价激情,培养学生评价意识。
2.突破样例:
【师】各小组根据对方案的初步分析,利用提供的仪器,自选方案任选试剂进行实验探究。
【生】验证猜想并对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对比。
【师】巡回指导对学生的实验结果给予肯定,同时对学生的实验过程给予评价。
【生】通过实验验证溶液样品呈酸性,并验证原来猜想是否正确。
【师】引导学生对从现象是否直观、药品是否廉价、试剂是否环保、操作是否简便、思维是否创新等角度对各种方案评价。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反思实验探究过程中异常或偶然现象、反思利用到的实验原理的优劣。
【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实验中你发现了哪些?
【生】温度,溶液浓度,固体反应物颗粒大小
【师】你所设计的实验主要是为了检验溶液中有哪种物质?它的性质是哪种粒子体现的?
【生】检验酸溶液中的氢离子。
【师】若原实验用的是硫酸,你能用上述方案来解决吗?为什么?
【生】可以,稀硫酸和稀盐酸中有共同的氢离子。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实验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从规范实验操作和优化实验原理的的角度反思实验。
【教材P69问题与交流】
通过实验步骤5,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
分析:验证了氢氧化钙的三点性质:(1)氢氧化钙的溶解性,它是一种微溶于水的物质;(2)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成红色;(3)氢氧化钙能与酸反应。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案分析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案分析》,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案分析

1.引入课题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同学们生病时去医院,对哪种医疗器械最熟悉?(注射器。)自1853年注射器发明以来,作为一种把药物送入人体的器具,它为人类治疗疾病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化学实验中,作为一种辅助用品,注射器也常常大显身手。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注射器是怎样给力化学实验的。
2.活动与探究1(食品包装袋内气体成分的探究)
[提出探究问题]许多同学喜欢吃薯片、虾条等膨化食品(展示实物),这些食品包装袋内常充入某种气体防止食品氧化变质和挤压变形。请猜测其中充入的可能是什么气体?
[学生猜想]N2、CO2、稀有气体。(应对学生“稀有气体”的猜想——稀有气体虽然性质稳定,但空气中含量太少,价格较高。)
[验证猜想、得出结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合作完成实验:用注射器抽出包装袋(提供的均为“上好佳”番茄味薯片)内气体注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由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结论:这种食品包装袋内充入的可能是N2或CO2或CO2和N2的混合气体。
3.活动与探究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再探究)
[设问]生产厂家为什么不向包装袋内充入空气呢?(其中含有O2,食品易变质。)O2在空气中约占多大体积?(1/5。)让我们一起回顾课本上粗略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方法(课件展示教材图2-3),请简述其实验原理。(略)
[过渡]课本中的实验设计,是一种典型的方法,但不是唯一的,还可用其它方法代替。
[演示](实物投影)在50mL注射器底部放一圆形金属片,金属片上放一粒绿豆大的白磷,抽入40mL空气,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管口,放入烧杯内的热水中,约30s后白磷燃烧,产生白烟,活塞迅速向外移动至约50mL刻度处(见图1)。白磷燃烧完毕,从热水中取出注射器放入室温下的水中冷却,活塞缓慢向内移动。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学实录
(图1)
[引导思考]⑴如果完全冷却至室温,活塞应停在什么刻度处?(32mL。)
⑵如果所测结果少于空气体积的1/5,可能是什么原因?(白磷用量不足、没有冷却到室温、注射器漏气。)
⑶所测结果是否会多于空气体积的1/5?(不会。不存在课本实验中红磷点燃后伸入容器速度不够快或止水夹没有夹紧导致空气受热膨胀逸出等情况。)
⑷与教材实验相比,用注射器测定空气中O2含量有什么优点?(操作方便;减小误差;节省药品;减少污染;直观显示氧气体积等。)
[讲述]正因为有以上优点,其他版本教材测定O2含量的设计中也使用到注射器(课件展示其他版本教材测定O2含量的装置图)。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这些设计的测定原理和注射器在其中的作用。
4.活动与探究3(多种方法检查固-液不加热制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过渡]空气中虽然含有O2,但因条件所限,实验室中通常由化学反应来制取,请回忆制取O2的发生装置。[课件展示两种气体发生装置图A(固-固加热型)和图B(固-液不加热型)]
[提问]两种气体发生装置分别应使用什么药品、发生装置的确定由什么因素决定?(略)有哪些方法来检查B装置的气密性?
[学生上台边讲解边演示]生1:注水法(具体操作略);生2:手捂法(具体操作略);生3:用橡皮管把广口瓶与注射器连接,从长颈漏斗向广口瓶里注入水,并浸没其下端管口,再慢慢外拉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冒出气泡,或者慢慢推动注射器活塞,长颈漏斗管内有水柱上升,表明装置不漏气。
[引导质疑]迅速推拉注射器活塞能达到检查装置气密性的目的吗?
[学生回答]不能。比如迅速推动活塞时,广口瓶内压强显著增大,若装置轻微漏气,同样可观察到长颈漏斗内水面上升。
[小结]三位同学的操作方法虽然不同,但原理相似,都是使封闭体系不同位置的仪器空间之间产生压强差,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如气泡的产生、水柱的形成、液面的升降等来检查装置气密性的。
[提问]B装置还能制取什么气体?(CO2。)反应原料是什么?(稀盐酸和石灰石。)这也是我市中考实验操作考查的内容之一,但我们了解到部分学校实验条件有限,仪器不全,如果用这套装置制取气体,却没有长颈漏斗,同学们能给他们出个主意吗?
[学生回答]可用注射器代替。它除了可以添加液体外,还具有控制试剂用量和滴加速度、节省试剂、下端针孔处不用液封等优点。
[引导思考]除了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能制取CO2外,请看实验用品中哪种物质能够提供CO2?(雪碧。)想一想,如果不打开汽水瓶盖、不摇晃瓶子,也不让它受热,怎样使汽水中的CO2逸散出来?(在这三个条件限制下,学生一时难以想出办法)
[过渡]想不起来?别着急,先观察老师的演示,从中受到启发。
[演示](实物投影)在具有底座的类似具支试管的自制仪器(见图2)中倒入约4/5体积的雪碧,塞紧橡皮塞,用橡皮管将其与注射器连接。慢慢地向外抽拉活塞时,汽水中冒出大量气泡;向里推压时,气泡消失。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学实录
图2
5.活动与探究4(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再探究)
[分组实验]取下雪碧瓶盖小孔处的橡皮泥(各组的瓶盖课前均用热的针头扎一小孔),将针头从小孔处插入抽取6mLCO2气体,接着再抽取4mLNaOH溶液,用胶塞堵住针孔,上下颠倒,使两者充分混合,观察现象,记录读数1。
[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并解释]活塞向内移动,总体积减少。原因是CO2与NaOH溶液发生反应,使注射器内气压减小。
[反问]可是CO2也能溶于水呀?(CO2溶于水,活塞不会向内移动那么多。)追问:怎样证明?
[各小组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验]另取一相同注射器,抽取6mLCO2,再抽取4mL蒸馏水,同上操作,观察现象,记录读数2。
[点拨]实验现象和数据有力地说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反应。其实,同学们刚才设计并采用的是“对比实验”方法,它是科学研究中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对于一些无明显现象发生的反应,这也是经常使用的重要研究手段。
6.活动与探究5(多种方法验证酸碱中和反应)
[过渡]说到“无明显现象”的反应,同学们还记得学习中和反应时盐酸和NaOH溶液的反应吗?(课件展示教材图10-12)请简述课本是借助什么方法证明两者确实发生反应的?(略)
[启发思考]通过指示剂颜色的变化证实了酸和碱确实能发生反应,那么,能否用其他试剂或方法来代替指示剂呢?
[学生回答]还可通过NaOH跟可溶性铜盐或铁盐等发生明显的现象来证明。
[分组实验](以CuCl2为例)用注射器抽取约4mLNaOH溶液,向1号试管中的CuCl2溶液中加入几滴,观察现象(生成蓝色沉淀);再向2号试管中的CuCl2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几滴,观察现象(没有沉淀),再滴加(仍没有沉淀),继续滴加至约2mL时,才出现蓝色沉淀。
[质疑]为什么2号试管内的蓝色沉淀“姗姗来迟”?(开始加入的NaOH溶液被盐酸中和了。)
[提问]如果把两支试管中反应的情况放在坐标系中用图像表示,(课件展示图像)它们分别对应哪支试管中的现象?为什么?(图像A对应试管1、图像B对应试管2;因图像B中横坐标上原点至沉淀开始出现之间的线段表示加入的NaOH溶液先被盐酸中和了,所以沉淀延迟出现。)
[过渡]以上是通过碱的性质来验证的,还可利用酸的性质来证明NaOH和盐酸发生了反应。想一想,盐酸能跟哪些物质反应发生明显的现象?(活泼金属、碳酸盐、某些金属氧化物、难溶性碱等。)
[演示](以金属镁为例)向盛有镁条的试管中加入少量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再向其中不断滴加NaOH溶液(气泡逐渐减少,最后消失),这个现象能否说明NaOH和盐酸发生了反应?(学生观点不一,组织学生讨论)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不一定能说明两者反应。有可能是盐酸的量不足,在加入NaOH溶液的时候,盐酸已经跟镁条反应完了。
[追问]那么怎样设计实验说明不是盐酸跟镁反应完了?(略)
[两名学生上台演示]在两只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大小相同、质量相等的镁条,分别同时向其中注入注射器中等质量分数的盐酸2mL(均产生大量气泡),一生向试管中继续滴加NaOH溶液至气泡不再产生,此时另一试管中镁条和盐酸还在继续反应冒出大量气泡。
[结论]试管中的盐酸并没有跟镁反应完,而是被加入的NaOH中和了。
[提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讨论结果吗?
[学生回答]也可以调整试剂加入的顺序:在盐酸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后,再加入镁条,若无气泡产生,则说明两者能发生反应;或者在镁条和NaOH溶液的混合物中加入盐酸,若气泡不能立即产生,则说明两者能发生反应。
[讲述]证明NaOH和盐酸能发生反应,除了从反应物酸和碱的性质角度切入外,还可以考虑从生成物的角度及反应的热效应方面加以验证,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进行有关方案的设计。
[小结]通过以上活动与探究,我们看到小小注射器,作用真不少:取液、滴液、读数十分方便;能控制药品用量和反应速率;改变体系压强;在对比实验或定量实验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注射器在其他方面的应用也不胜枚举(课件展示注射器在其他实验中的应用)。
[结合图片讲解](见图3)⑴验证木炭、活性炭的吸附性;⑵电解水实验改进;⑶证明气体分子间隙大于液体;⑷装配随时控制反应进行的气体发生装置;⑸测定气体样品中某成分的含量(如居室中甲醛含量的测定、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成分等);⑹反复排送气体定量测定物质的组成。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学实录

[结语]众多的用途,显示出注射器确实身手不凡。大家说,在化学实验中,注射器给不给力?!(学生异口同声、情绪高昂地:给—力!)
“化学实验中给力的注射器”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