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2011届高考生物通关锦囊15

高中优秀教案生物

发表时间:2021-04-10

2011届高考生物通关锦囊15。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1届高考生物通关锦囊15”,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2011年高考生物必须知晓二十大锦囊

 2011高考一轮复习必须知晓的二十大生物锦囊

——分子与细胞篇

锦囊一:生物体内常见有机物的组成元素总结

有机化合物

组成元素

糖类、脂肪

C、H、O

核酸、ATP、磷脂

都有C、H、O、N、P

蛋白质

都含C、H、O、N,很多种类还含有P等

脂质

都含有C、H、O,很多种类还含有N、P等

另外,要注意区别:

1.脱氧核糖和脱氧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是一种五碳糖,而脱氧核糖核酸是DNA。

2.酶和蛋白质。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3.生长激素、胰岛素和性激素。生长激素、胰岛素的本质是蛋白质,而性激素属于脂质。

锦囊二:常见有机物的结构和功能辨析比较

化合物

基本单位

主要生理功能

糖类

葡萄糖

①供能;②参与细胞识别、物质运输、免疫功能的调节等

脂质

甘油和脂肪酸

①供能;②组成生物膜;③调节生殖和代谢(性激素、维生素D)

蛋白质

氨基酸

①组成细胞核生物体的结构;②调节代谢(激素);③催化(酶);④运输、免疫、运动、识别等

核酸

核苷酸

①储存和传递遗传信息;②控制生物的性状;③催化(RNA类酶)

锦囊三:警惕有关氨基酸脱水缩合的问题

氨基酸之间通过脱水缩合形成肽键的方式组成肽链。假设有n个氨基酸,通过脱水缩合形成m条肽链,脱下的水分子数等于形成的肽键数,且一个肽键中含有1个氧原子,同时还要注意1条肽链上至少含有1个羧基,还含有2个氧原子。很多同学计算时容易忽略这点。

锦囊四:巧记有关蛋白质的计算规律

规律1.蛋白质形成过程中肽键数、肽链数、水分子数及氨基数和羧基数的计算:若有n个氨基酸分子缩合成m条肽链,则可形成(n-m)个肽键,脱去(n-m)个水分子,至少有氨基和羧基各m个,游离氨基或羧基数=肽链条数+R基中含有的氨基或羧基数。

规律2.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n个氨基酸形成m条肽链,每个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那么由此形成的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na-(n-m)18(其中n-m为失去的水分子数,18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组成其氨基酸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减少了(n-m)18(有时也要考虑因其他化学键的形成而导致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减少,如形成二硫键)。

规律3.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过程中,DNA、mRNA、蛋白质三者的基本组成单位脱氧核苷酸(或碱基)、核糖核苷酸(或碱基)、氨基酸的数量比例关系为6:3:1。

锦囊五:用形象比喻巧记细胞器的功能

1.细胞内供应能量的“动力车间”——线粒体;

2.“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叶绿体;

3.蛋白质的“生产机器”——核糖体;

4.蛋白质的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高尔基体;

5.细胞内的“酶仓库”“消化车间”——溶酶体。

锦囊六:用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的注意事项

1.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但不能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亚显微结构)。观察叶绿体的方法步骤中不需染色,而观察线粒体的操作中需要染色。

2.实验过程中细胞是活的,临时装片中的叶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以免影响细胞的活性。

3.实验材料的选择应以取材方便、制片简单、观察效果好为原则。由于藓类植物的叶片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制片,作为观察叶绿体实验材料的首选对象。含线粒体但颜色鲜艳的植物叶片,不能用于观察线粒体,因为其原有的颜色会遮盖健那绿染色后的颜色变化,影响观察。

锦囊七:细胞亚显微结构的解题技巧

快速准确地识别细胞器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项基本功,复习过程中可以对照教材的基本图形,自己动手绘制简略的示意图,然后弄清各部分的结构名称、特点和功能。经过强化训练,可以加深对各种细胞器和细胞结构的认识。另外,对一些特殊生物的细胞结构特点(如蛔虫属于真核生物但不含线粒体、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不含细胞核及细胞器等)要加强归纳总结。

锦囊八: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快速确认技巧

1.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耗能就为主动运输;

2.可否逆浓度梯度:只要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就是主动运输;

3.是否需要载体:不需要载体就是自由扩散,需要载体则通过浓度、能量进一步做出判断。

锦囊九:光合作用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比较

阶段项目

光反应阶段

暗反应阶段

所需条件

必须有光、酶

有光无光均可、酶

进行场所

基粒类囊体膜

叶绿体内的基质中

物质变化

酶H2O[H]+O2

①水的光解②ATP的形成

酶ADP+Pi+能量ATP

酶CO2+C52C3

①CO2的固定

酶2C3C6H12O6

ATP、[H]

②C3的还原

能量转换

光能转变为ATP和[H]中活跃化学能

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化为糖类中稳定的化学能

联系

物质联系: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在暗反应阶段用于还原C3能量联系:光反应阶段生成的ATP和[H],在暗反应阶段中将其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还原C3形成糖类,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则转化为糖类中的化学能。

 锦囊十:准确把握光合作用计算规律

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还在进行呼吸作用。因此,光下测定的值为净光合速率,而实际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一般以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即单位时间单位叶面积吸收和放出CO2的量或放出和吸收O2的量)来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并以此间接表示植物合成和分解有机物的量的多少。

1.光合作用实际产氧量=实测的O2释放量+呼吸作用消耗O2量

2.光合作用实际CO2消耗量=实测的CO2消耗量+呼吸作用CO2释放量

3.光合作用葡萄糖净生产量=光合作用葡萄糖实际生产量﹣呼吸作用葡萄糖消耗量(呼吸速率可在黑暗条件下测得)

锦囊十一: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实验的注意事项

1.鉴定光合作用是否产生了淀粉,需事先将植物做“饥饿”处理以消耗原有淀粉,排除原有产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宜将光合作用后的叶片做“脱色”处理,以消除色素对显色反应(淀粉遇碘变蓝色)的干扰。

2.若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时光时,宜设置是否给予光照(遮光与否)的对照组。

3.NaHCO3溶液作为CO2的缓冲液,可使密闭容器内CO2浓度保持稳定;NaOH溶液作为CO2的吸收剂,可除去空气中的CO2。

锦囊十二:呼吸作用方式的判断方法

1.如果某生物产生CO2的量和消耗的O2的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2.如果某生物不消耗O2,只产生CO2,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3.如果某生物释放的CO2量比吸收的O2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进行;

4.如果某生物无O2的吸收和CO2的释放,则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或生物已死亡;

5.无氧呼吸的产物中没有水,如果在呼吸作用的产物中有水,一定是进行了有氧呼吸

 锦囊十三: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辨析比较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进行的细胞

植物的叶肉细胞、幼茎皮层细胞、蓝藻细胞等

所有活细胞

反应场所、条件

叶绿体;光、色素、酶

主要是线粒体;氧气、酶

物质变化

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和H2O或不彻底的氧化产物

能量变化

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把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一部分形成ATP

速率(强度)的表示方法

一是用O2释放量表示;二是用CO2的吸收量表示;三是用有机物的增加量表示

一是用CO2的释放量表示;二是用O的2吸收量表示;三是用体有机物的减少量表示

联系

光合作用为呼吸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有机物和氧气);呼吸产生的CO2、H2O被光合作用利用

锦囊十四:准确把握生物新陈代谢类型中的几项根本区别?

1.自养型与异养型的根本区别: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合成自身有机物。?

2.光合作用与化能合成作用的根本区别: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需要的能量来源不同。利用光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为光合作用;利用周围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为化能合成作用。?

3.寄生与腐生的根本区别:是否从活的生物体内获取营养物质。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吸取营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为寄生。一种生物依靠分解其他动植物尸体获得营养,其生活方式为腐生。营腐生、营寄生生活的生物都属于异养型。?

4.需氧型与厌氧型的根本区别:分解自身有机物是否需要氧气。

锦囊十五:细胞周期的注意事项提醒

1.细胞周期只对连续分裂的细胞才有意义;

2.在一个细胞周期中间期在前,分裂期在后,间期的时间远远长于分裂期;

3.同一生物体在不同的生理条件下,细胞周期长短存在差异,如温度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周期。

 锦囊十六:有丝分裂过程知识归纳

1.有丝分裂各时期图像的识别——依据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进行判断:染色体散乱在细胞中央是前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是中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并移向两极是后期;染色体变为染色质,重新出现细胞核是末期。

2.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中心体、染色体和染色单体变化规律:①纺锤体的形成在前期,消失在末期;②核仁、核膜的消失在前期,重建在末期;③中心体的复制在间期,移向两极在前期;④染色单体的形成在间期,出现在前期,消失在后期;⑤染色体的出现在前期,消失在末期。

锦囊十七: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辨析比较

有丝分裂

不同点

相同点

前期(纺锤体的形成)

末期

①分裂过程及时期相同;②核内染色体变化相同

植物细胞

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

在赤道板部位出现细胞板,并由中央向周围扩展形成细胞壁

动物细胞

移向两极的中心体周围发出星状射线形成

赤道板处细胞膜向内凹陷,缢裂成两个细胞

锦囊十八: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的注意事项

1.解离后一定要漂洗,目的是洗去多余的药液,防止解离过度和影响染色。

2.把握好染色时间,3~5分钟即可,否则会染色过度,不易观察细胞中的染色体。

3.加盖盖玻片时,要防止产生气泡。

4.用显微镜观察时,遵循“先低后高”的原则。

5.解离后细胞已被盐酸杀死,不具有活性,应从不同细胞中找出有丝分裂各时期。

 锦囊十九:有丝分裂与遗传变异的联系

1.DNA的复制:发生在有丝分裂的间期。

2.与变异的关系:基因突变发生在DNA复制时期,即细胞分裂的间期。染色体变异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虽然染色体完成了复制,但纺锤体形成受阻,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加倍。

锦囊二十:细胞全能性的相关知识

1.概念:指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该物种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细胞实现全能性的条件:在离体和适宜的条件下,分化的体细胞也能表达其全能性。

4.细胞全能性表达的容易程度:受精卵生殖细胞体细胞;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未分化的细胞分化的细胞。其中受精卵的全能性最大。?

注:(1)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2)高度分化的动物细胞的全能性受到限制,但动物体细胞的细胞核仍然保持着全能性。(3)在生物体内,分化的体细胞之所以没有表达出全能性,是因为基因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选择性表达。

相关知识

2011届高考生物基因的表达2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1届高考生物基因的表达2”,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基因的表达》一轮复习教学案

教学目的:1、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3、基因与基因突变

教学重点: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

教学过程:

一.易混知识梳理(学生完成,时间15分钟)

1.遗传信息与密码子

2.基因突变与性状的改变关系

若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该DNA分子所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一定发生改变?为什么?

(1)发生在DNA的非基因片段(即基因间区);

(2)发生在基因的非编码区;

(3)发生在基因的内含子中;

(4)发生在基因的外显子中,突变后的遗传信息仍然决定同一种氨基酸

?[变式问题]:

若真核生物的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该DNA分子所控制的生物性状是否一定发生改变?为什么?

?[拓展问题]:

(1)若真核生物的DNA分子中有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属于基因突变吗?

(2).编码区与非编码区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属基因突变吗?若属于结果如何?

3.转录实质是以DNA的某一片段的一条链为模板形成RNA单链的过程,并非整个DNA都转录

4.一种密码子只对应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则可由一种或几种不同的密码子决定;一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几种tRNA转运

5.一个转移RNA有多少个核糖核苷酸分子?

6.中心法则的理解

(1)中心法则图解(遗传信息传递图解)

(2)逆转录酶的应用

(3)人体可进行哪些生理过程?

(4)还可联想到哪些相关知识

7.转基因抗虫棉培育过程中,在棉花的体细胞中检测到了目的基因,但让棉铃虫食用棉叶时并没杀死,所以还应对植株中的抗虫基因进行修饰,其修饰部位为:

二、重点知识强调(时间10分钟)

1.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不一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的原因

(1)、基因突变发生在非编码区

(2)、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的内含子

(3)、基因突变发生在编码区的外显子中,但并没改变氨基酸的种类

(4)、基因突变为一种隐性突变

2.中心法则图解(遗传信息传递图解)联想到的相关知识

(1)图解中,人体细胞内可发生的生理过程①②③

(2)图解中,人的成熟红细胞中可发生的生理过程均不能发生

(3)图解中,除人的成熟红细胞以外均可发生的生理过程②③

(4)图解中,人的B、T细胞中可发生的生理过程①②③

(5)图解中,感染HIV的T细胞中可发生的生理过程①②③④

(6)图解中,根尖分生区细胞中可发生的生理过程及场所

①②③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

(7)图解中,病毒体内可发生的生理过程均不能发生

三.巩固练习:(时间为10分钟)2.

四.自我校对(5分钟)

1、B2、D3、B4、A5、B

五.变式练习(定时为15分钟)

1.(2008江苏生物10)叶绿体的DNA能指导自身小部分蛋白质在叶绿体内的合成。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叶绿体DNA能够转录B.叶绿体DNA是遗传物质

C.叶绿体内存在核糖体D.叶绿体功能不受细胞核调控

2.(2009江苏生物5)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3.(2008江苏生物24)下图为原核细胞中转录、翻译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多选)

A.图中表示4条多肽链正在合成

B.转录尚未结束,翻译即已开始

C.多个核糖体共同完成一条多肽链的翻译D.一个基因在短时间内可表达出多条多肽链

4.(08上海生物)下列大肠杆菌某基因的碱基序列的变化,对其所控制合成的多肽的氨基酸序列影响最大的是(不考虑终止密码子)

A.第6位的C被替换为TB.第9位与第10位之间插入1个T

C.第100、101、102位被替换为TTTD.第103至105位被替换为1个T

5.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几个基因,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观察图示可知,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B.图示各基因中只有部分脱氧核苷酸序列能编码蛋白质

C.如含红宝石眼基因的片段缺失,说明发生了基因突变

D.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6.若下图是果蝇某条染色体上的一段DNA分子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白眼基因含有多个核糖核苷酸

B.白眼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C.白眼基因位于细胞质内

D.白眼基因中有一个碱基对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改变

7.结合以下图表分析,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抗菌药物抗菌机理

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解旋酶

(可促进DNA螺旋化)

红霉素能与核糖体结合

利福平抑制RNA聚合酶的活性

8.右图表示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①④过程需要的原料相同,但酶不同

B.④过程在某些RNA病毒体内完成

C.③过程的模板和转运工具都属于RNA

D.①②③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但碱基配对的方式不完全相同

9.下图示真核生物染色体组成。图中1、2、3、4分别表示

A.胸腺嘧啶、非编码区、内含子、外显子B.胸腺嘧啶、非编码序列、外显子、内含子

C.尿嘧啶、非编码区、外显子、密码子D.尿嘧啶、非编码序列、内含子、外显子

10.(2009全国卷Ⅱ)利用微生物分解玉米淀粉生产糖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在野生菌株对淀粉的转化效率低,某同学尝试对其进行改造,以获得高效菌株。

(1)实验步骤:

①配置(固体、半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

②将接入已灭菌的培养基平板上。

③立即用适当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其目的是。

④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观察菌落周围培养基的颜色变化和变化范围的大小。周围出现现象的菌落即为初选菌落。经分离、纯化后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2)若已得到二株变异菌株Ⅰ和Ⅱ,其淀粉转化率较高。经测定菌株Ⅰ淀粉酶的催化活性高,菌体Ⅱ的淀粉酶蛋白含量高。经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发生在淀粉酶基因的编码区或非编码区,可推测出菌株Ⅰ的突变发生在区,菌株Ⅱ的突变发生在区。

变式练习答案:

1、D2、B3、BD4、B5、C6、B7、A8、B9、A

10、(1)①固体、玉米淀粉、②野生菌株③进行诱变处理、浅色范围较大

(2)编码区、非编码区

六.课下作业:

充实[基础知识梳理]及[基础知识扩展]部分内容:

2011届高考生物减数分裂3


“减数分裂”的探究性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1.1教学地位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一节在全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减数分裂是细胞增殖知识的延续,尤其与有丝分裂间的比较和图形辨析是高考中常见的考点之一。另外,减数分裂是三大遗传定律发生的细胞学基础,对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理解是学好遗传和变异的的关键

1.2重点、难点分析

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是减数分裂的过程,尤其对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分析和理解是教学的核心内容。这节课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本概念多而集中,理解难度大、易混淆,如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等概念。第二减数分裂中连续进行了两次分裂,又复杂又抽象,以往的有丝分裂相关特征容易干扰新知识的构建。第三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即分离、自由组合及交叉互换等,多种变化交织在一起,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2教学方法

2.1设计思路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事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在这节课中,教师将教学目标分解成不同层次的任务,将教学内容设置成环环相扣的问题,并且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创设出良好的探究氛围,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从新课的导入到减数分裂概念的自主学习,一直到精子形成中三个环节:探究减数分裂过程→“做”“议”结合学习各期变化→变式练习,实现知识的重建改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习路线的设计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从中感受到主动获得知识的快乐和骄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

这节课以传授生物学概念原理为主,因此设计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完全开放的,而是针对减数分裂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的部分探究活动。首先是在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后,让学生利用模具(用彩色塑料纸和子母扣制作,较教材中的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更能体现染色体以及染色单体的关系和动态变化,而且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探究减数分裂的大致过程,以加深对减数分裂本质的理解;另外,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后,让学生利用染色体模具探究精细胞染色体组成的类型,以突破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的难点。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大胆猜测,对学生的探究结果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学生通过亲手用模具进行探究活动,不仅增加了感性认识,更获得了知识,加深了对减数分裂的理解。教师通过设计探究活动,为学生铺设了符合知识发展规律的思维轨道,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学习精子的形成过程来理解并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及过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及捕获有效信息、分析并处理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地使用专业术语来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情感目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活动,让学生体会合作的力量,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

4学法指导

设疑导学,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减数分裂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协作,自主学习的习惯;点拨导议,启发学生观察减数分裂的变化过程,使学生学会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从已掌握的知识出发去分析、推理、概括、总结的基本学习方法。

5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起注意,告知学习目标复习有性生殖和有丝分裂的内容,提出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是有性生殖?

2.展示部分动物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态图片,使学生对有性生殖细胞有感性认识。提问:这些生殖细胞是如何形成的?会不会与体细胞一样进行有丝分裂呢?以果蝇为例,,请学生观察配子、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及数目关系,得出配子的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引导学生推导配子是经过何种分裂形成的?

3教师介绍减数分裂的发现史,激发学生学习减数分裂的兴趣。学生回忆相关知识,分析并推导,若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有性生殖细胞,再经过受精作用染色体会加倍,将无法保持物种的稳定,从而推翻假设。在复习的基础上揭示矛盾。一方面促使学生知识迁移来解决新问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新目标的兴趣。

初步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要求学生阅读减数分裂的概念,从中找出发生范围、发生时期、特点、结果四个要点,来全面了解减数分裂的特征。学生自学减数分裂的概念,通过分析要点,初步了解减数分裂的相关特征,达到了大纲中要求的“识记”水平。要求学生学习概念时善于利用要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以上的概念,提出问题:

1.“染色体复制一次”是在哪次分裂的间期进行的?

2.“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每次各是什么结构的分离?

3.“子细胞染色体减半”保留的是怎样的一半,与受精作用及维持上下代遗传的稳定有何关系?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设疑引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出学生渴望认知的状态,为学生探究减数分裂的过程作好心理准备。

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设疑导学,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知识教师交代精原细胞的有关知识,创设探究背景。

精原细胞:

①存在:哺乳雄性动物精巢的曲细精管;

②增殖方式: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成与体细胞相同)

在教师引导下,对精子形成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探究:

1、根据精原细胞的染色体组成如图所示,从组内桌上堆放的染色体模型中挑选出一套精原细胞的染色体,说出挑选的理由并总结染色体特点。

提问:

①图中A与B;C与D是什么关系?

②a与a,,b与b,,c与c,,d与d,是什么关系?

③A与C,A与D,B与C,B与D是什么关系?

2、比较精原细胞与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试用模具模拟并分析精原细胞经染色体复制后,经历两次怎样的分裂才能形成精细胞。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

每四名学生组成一组,材料:自制的染色体模具(用彩色厚塑料纸剪成染色体形态,两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子母扣制成着丝点,可将两纸片连接表示姐妹染色单体。)

学生观察染色体的形态、颜色进行比较、分析,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在教师引导下概括、总结出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同时明确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的概念及区别。

引导学生先观察、比较两者的不同,再推测可能发生的变化,通过模拟实验,得出正确结论。

部分小组学生展示模拟实验过程,表达探究结果及结论。探究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达成一致认识:两次分裂中,必有一次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另一次是着丝点的分裂。

染色体模具可以使抽象的结构具体化,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变得简单、容易操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动手探究的兴趣。

同源染色体是教学的切入点和关键点,教学中,将同源染色体概念提前讲述,目的是分散难点,使新课的学习更连续紧凑。

创设“愤、悱”情景,矛盾和疑问是启动思维的动力,选择时机诱导学生启动思维是教学的关键。教师用具体明确的探索性问题,启动学生的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养成观察—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习惯,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精子的形成过程

点拨导议,呈现有组织的信息连续播放精子形成的动态变化,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染色体变化特点,再次肯定学生的探究结果,增强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信心和勇气。

逐步展示精子形成过程中各时期示意图,组织小组之间展开学习比赛,要求学生在观察后总结出各期的特点并用语言进行准确地表述,同时能动手用模具和图示表现不同时期的变化。调动学生的眼、口、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把抽象的过程变得具体生动,既能增加感性认识,又能促使大脑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使学习在积极、紧张、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

在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学生记忆,可将减数分裂各个时期的变化特点用口诀归纳:

减数第一次分裂(减Ⅰ)

前Ⅰ:同源联会四分体,

中Ⅰ:总队两列赤道齐,

后Ⅰ:同源分离均两级;

末Ⅰ:初级分裂成次级。

减数第二次分裂(减Ⅱ)

前Ⅱ:一组非源染色体;

中Ⅱ:形定数清赤道齐;

后Ⅱ:点裂数加均两级;

末Ⅱ:次级分裂成精子;学生观察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特点。

学生通过积极的学习活动,归纳总结出精子形成过程的特点: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强调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探究的勇气。

要求学生从“做”中“学”,“做”中“议”,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有效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准确使用专业术语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对精子形成过程的理解

引出学生反应,进行反馈纠正

以探究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制作的模具图,选出典型图示,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要评出优差,还要说明理由。对展示的模具图示,学生进行讨论,选出正确的图起到示范作用,供大家学习;关键是要从出错的图中找到错误并加以纠正,这样能澄清认识,尤其对一些常见的问题,如有关姐妹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辨析等,来加深对概念和过程的理解。通过对学生反应进行反馈和纠正这个环节,达到澄清认识、巩固知识的目的

探究精子的形成类型

知识的迁移应用组织学生用模具探究以下问题,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看法,促进学生的讨论交流。

若某生物精原细胞内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1A2、B1B2表示):

1.经减数分裂产生的精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有哪些类型,形成原因是什么?

2.来自于一个精原细胞的四个精细胞,其染色体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

3.来自于一个精原细胞的四个精细胞的染色体类型有无可能各不相同,为什么?

教师进行评价总结,强调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独立性和随机性。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模拟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变化,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进行尝试,分析计算不同情况下精子的种类。

学生以组为单位提出不同的看法,再进行讨论交流,总结出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特点,即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及四分体的交叉互换对精子类型的影响。将精子类型计算这个难点从减数分裂过程的学习中分解出来。

把教学重心从“学”转移到“做”,学生在掌握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后,提取相关知识应用于新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

探究卵细胞的形成类型

知识的迁移应用若某生物卵原细胞内具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分别用A1A2、B1B2表示):

1.经减数分裂产生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有哪些类型,形成原因是什么?

2.来自于一个卵原细胞的四个细胞(三个极体一个卵细胞),其染色体有哪些类型,它们有什么特点?

探究完成后回答以下问题:

1一个精原细胞,产生几个精子?几种类型?(考虑交叉互换和不考虑交叉互换的情况下个几种)一个卵原细胞形成几个卵细胞?几种类型?

2许多精原细胞形成的精子类型有几种(不考虑交叉互换)?许多卵原细胞形成的卵细胞的类型有几种(不考虑交叉互换)?

在讨论过程中体会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多样性。

系统总结再次提出学习减数分裂概念时提到的有关问题,组织学生归纳减数分裂的概念和特点。学生通过回忆重现细胞分裂图像,从而将将琐碎的知识点整理成完整的记忆链。注重培养学生联想记忆的方法,加深学生对减数分裂概念和过程的理解。

2011届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的复习13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让高中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2011届高考生物实验专题的复习13”,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物实验专题的复习

一、常规实验的复习:

1、实验中常用器材和药品的使用:

一般实验设计此类题目会提供所需的器材和药品。因此,如果能够熟悉这些常用器材和药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往往能从中发现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方法,甚至具体的实验步骤。现在总结如下:

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Ca(OH)2:鉴定CO2

HCl:解离或改变溶液的pH。NaHCO3:提供CO2

滤纸:过滤或纸层析。纱布或尼龙布:过滤

斐林试剂:可溶性还原性糖的鉴定。碘液:鉴定淀粉。

苏丹Ⅲ、Ⅳ:脂肪的鉴定。双缩脲试剂:蛋白质的鉴定。

二苯胺试剂:鉴定DNA。柠檬酸钠:血液抗凝剂。

NaCl:配制生理盐水及其它不同浓度的盐溶液,可用于动物细胞内液或用于提取DNA。

琼脂:激素或其它物质的载体,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亚甲基蓝:用于活体染色或检测污水中的耗氧性细菌(细菌的氧化可使之褪色)。

酒精:用于消毒处理、提纯DNA、叶片脱色及配制解离液。

蔗糖:配制蔗糖溶液,用于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

2、常规实验方法:

(1)显微观察法,如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观察叶绿体和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等。

(2)观色法,如观察动物毛色和植物花色的遗传等。

(3)原子示综法,如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用18O2和14CO2追踪光合作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转移途径的实验等。

(4)等组实验法,如小麦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实验,发现生长素的燕麦胚芽鞘实验等。

(5)加法创意法,如用饲喂法研究甲状腺激素,用注射法研究动物胰岛素和生长激素,用移植法研究性激素等。

(6)减法创意法,如用阉割法、摘除法研究性激素、甲状腺激素和生长激素的实验,雌蕊受粉后除去正在发育着的种子等。

(7)杂交实验法,如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的植物杂交、测交的实验,小麦的杂交等。

(8)化学分析法,如番茄和对Ca和Si选择吸收,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等。

(9)理论分析法,如大、小两种草履虫竞争的实验,植物根向地生长、茎背地生长的实验,植物向光性实验等。

(10)模拟实验法,如渗透作用的实验装置,分离定律的模拟实验等。

上述内容基本上可以包括一般的实验方法,通过这次复习理解了这些方法,将有助于认识、分析和设计新的实验内容。此外,上述多数的实验方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实验结论的得出,都是一个逻辑推理的过程,或者说都是一个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思维推理的过程。因此,在复习中要充分体会和体验这种过程。可以说,构建实验的方法体系,为分析、解决、设计新的实验,以及形成实验能力,奠定了良好的方法基础和思维基础。

3、实验中常用的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术:

熟悉常用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理解每种方法和技术的适用情况并熟练掌握其操作技能,以便在设计实验时能进行迁移和利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的取送:①右手握镜臂;②左手托镜座;③置于胸前。

显微镜的旋转:①镜筒朝前,镜臂朝后;②置于观察者座位前的桌子上,偏向身体左侧,便于左眼向目镜内观察;③置于桌子内侧,距桌沿5cm左右。

对光:①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用手指转动遮光器(或片状光圈),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低倍物镜的使用:①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2~3mm时停止。②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如果不清楚,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楚为止。

高倍物镜的使用:使用高倍物镜之前,必须先用低倍物镜找到观察的物象,并调到视野的正中央,然后转动转换器再换高倍镜。换用高倍镜后,视野内亮度变暗,因此一般选用较大的光圈并使用反光镜的凹面,然后调节细准焦螺旋。观看的物体数目变少,但是体积变大。

反光镜的使用:反光镜通常与遮光器(或光圈)配合使用,以调节视野内的亮度。反光镜有平面和凹面。对光时,如果视野光线太强,则使用反光镜的平面,如果光线仍旧太强,则同时使用较小的光圈;反之,如果视野内光线较弱,则使用较大的光圈或使用反光镜的凹面。

镜头的擦拭:①用专门的擦镜纸;②擦镜头时,先将擦镜纸折叠几次,然后朝一个方向擦,不可来回擦或转动擦;③如果镜头被油污污染,则可在擦镜纸上滴几滴二甲苯,然后按上述方法擦拭。

显微镜的放大对象:是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更不是体积。

显微镜的焦距问题:物镜离装片的远近,准焦螺旋的使用。

显微镜使用时物象移动方向:相反,即物象在视野何方,则装片即向该方向移动。

显微镜使用时异物的判断:目镜、物镜或装片上,通常通过移动玻片(是否在玻片上),转动转换器(是否在物镜上)来判断,剩下在目镜上。

实验后显微镜的安置: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应将玻片取吓,将其机械部分用白纱布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让两个物镜偏于两旁;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至最低点,将反光镜竖起,蒙上红绸布,然后将显微镜锁入箱内。

(2)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的制作:适用于显微镜观察,凡需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先制成临时装片、切片和涂片,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中要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在“生物组织中脂肪的鉴定”中要制作花生种子的切片,在“观察动物如人体血液中的细胞”中要制作血液的涂片等等。

(3)研磨,过滤:适用于从生物组织中提取物质如酶、色素等,要求学生熟练掌握研磨、过滤的方法,如研磨时要先将生物材料切碎,然后加入摩擦剂(常用二氧化硅)、提取液和其它必要物质,充分研磨之后,往往要进行过滤,以除去渣滓,所用过滤器具则根据需要或根据试题中提供的器材加以选用,如可用滤纸、纱布、脱脂棉、尼龙布等。

(4)解离技术:适用于破坏细胞壁,分散植物细胞,制作临时装片。

(5)恒温技术:适用于有酶参加的生化反应,一般用水浴或恒温箱,根据题目要求选用。

(6)纸层析技术:适用于溶液中物质的分离。主要步骤包括制备滤纸条、划滤液细线、层析分离等。

(7)植物叶片生成淀粉的鉴定:适用于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主要步骤包括饥饿处理、光照、酒精脱色、加碘等。

另外还有根尖培养、幼小动物的饲养、植物必需元素的鉴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等。

4、教材中相关实验中的变量:

实验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比较过氧化氢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催化剂的种类(过氧化氢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以点燃但无火焰的卫生香燃烧的猛烈程度或气泡产生的速度表示)试管等用具的洁净度、环境温度、相同材料的量、各种试剂的量、反应时间等

探索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水解的作用底物的种类(淀粉和蔗糖)淀粉酶能将淀粉水解(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加热出现砖红色沉淀)但不能水解蔗糖(处理后加斐林试剂并加热,无砖红色沉淀出现)淀粉与蔗糖溶液的量、水浴的温度与处理时间、斐林试剂的使用量与加热时间、操作程序等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60℃热水、沸水、冰块)加碘液后溶液颜色的变化试管的洁净度、淀粉溶液的量、不同温度的处理时间长度、操作的程序、碘液的加入量等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外界物质的浓度(高渗及低渗溶液)质壁分离(液泡失水缩小、颜色变深、原生质层和细胞壁分离);质壁分离的复原(液泡恢复原状、颜色变浅、原生质层恢复原状)溶液的种类及浓度、分离与复原现象的观察时间、装片的洁净度及临时装片的制作、材料的选择等

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①是否单侧光照(黑暗、单侧光照、均匀光照)②改变幼苗的空间位置以接受重力影响①幼苗的弯曲状况;

②根的弯曲方向。①幼苗的种类及生长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赤露的部位、装置的合理性等;

②萌发种子的种类几萌发状况、环境温度、培养条件的等

设计实验观察生长素或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生长素(或类似物)的不同浓度①扦插枝条的生根状况的差异;

②果实发育状况的差异;

③落花落果状况在使用前后的差异。实验材料的一致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观察SO2对植物的影响不同浓度的SO2植物体生长状态的变化实验装置及器材的一致性、植物生长状况、SO2浓度的控制、培养的环境条件、实验的操作程序、观察时间的长短等

二、实验题解答思路和基本解题技巧:

1、认真审题——审准实验目的和原理:

明确验证的“生物学事实是什么,”或“生物学事实”的哪一方面;实验所依据的生物学(或其它知识)原理是什么。如“探索酶活性与温度关系”的实验原理为淀粉遇碘变蓝,淀粉酶可催化淀粉水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不变蓝。

2、找出自变量(实验变量或实验条件)和因变量(反应变量):

找出自变量(实验变量或实验条件)和因变量(反应变量),以及影响本实验的无关变量,然后构思实验变量的控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获得手段。如验证“CO2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的必需原料”,首先明确该实验的条件是CO2,结果是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影响结果的条件变化应该是CO2的有无两种情况,那么对照的设计就应该为空白对照。影响实验结果的无关变量有温度、pH、实验用植物的生长状况、饥饿处理的环境、吸收CO2的NaOH的量及浓度等因素,这些无关变量中任何一种因素的不恰当处理都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实验中必须严格控制无关变量,做到平衡和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常采用对照的方法——即在保证各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无关变量相同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变量(实验条件)的不同情况对反应变量(实验结果)的影响。

3、实验对象和实验条件:

实验所用的生物学材料,如光合作用所用的叶片、验证质壁分离所用的成熟植物细胞、鉴定脂肪所用的花生种子等。

实验条件是完成这一实验所必需的理化条件及生物学处理方法,如光照、温度、pH、酶、缓冲剂、离心等。

4、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

这一环节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设计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可重复性原则,使实验有可信度和说服力。

注意:①后面步骤中要用到的东西,如果题目没有给出,则必须在前面的步骤中准备好,如实验中要用蔗糖液,而题目中只给出蔗糖,我们就要先配制好蔗糖液;②题目中如果已经给好(如给的是配好的试剂),则不能再配制了。

5、预测实验结果或分析实验结果:

二者是有区别的:①预测实验结果——根据实验原理和事物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理性分析,从而预先猜测可能是什么样的结果、有几种结果可能性,都要事先预测到;②分析实验结果——是从结果出发去寻找事物间的相互关系,或者推导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等。它是分析应有的实验结果,对意料之外的结果乃至失败的情况作出恰当的分析和推论。

二者是相反的两个过程:因此解决此类问题时要根据题意注意用词的科学性和准确规范性。当然无论是预测实验结果还是分析实验结果,都要既考虑最后的结果,也要考虑中间步骤的结果。

6、注意事项和补救措施:

实验中若要使用有毒物质,应怎么使用?加热酒精应采用水浴法隔水加热。一旦燃烧怎么办?这些注意事项都应该在实验前有所准备,这些方面常常需要相关学科实验能力的渗透。

实验完毕后如果时间容许,还应该从以下方面来回顾回顾:

①实验原理及方法是否符合题目要求(正确性);

②实验步骤是否科学,有无少做了步骤或顺序颠倒的现象;

③有无充分利用实验条件或超出题目给的实验条件;

④有无设置对照(参照系)或可能造成误差;

⑤有无更为简单的实验方案——创新实验得分;

⑥实验是否具有偶然性——是否符合可重复性原则;

⑦实验能否顺利完成;

⑧实验的安全性如何。

三、设计型实验题:

由于高考侧重于对实验能力的考查,设计型实验题是近几年高考的一个热点。因此,我们对实验的复习,应该立足于对基本实验方法、实验技能、实验思维的强化和巩固着手,培养我们的实验分析、实验改错、实验设计等实验能力。

所谓设计型实验题——就是要求考生设计实验原理,选择实验器材,安排实验步骤,设计数据处理的方法及分析实验现象。包括设计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改进方法等。主要考查我们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和会分析实验结果,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景下迁移知识的能力。

1、生物学实验的一般程序:

一个完整的生物学实验包括以下七个基本步骤:

(1)实验名称、目的:指出是什么实验,明确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2)假设:是“可能会怎么样”,对可见现象提出一种可检测的解释。具体为:

(3)预期:在检测提出的假设以前,先提出实验的预期结果(一个或几个假定的结果),若预测没有实现,则说明假设不成立;若预测得到实现,则假设成立。

(4)实施实验过程:根据实验目的和提出的假设,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方法步骤,并按设计的方案进行操作。

(5)观察和收集数据:客观如实地观察、记录实验的现象,得出实验结果,并通过一定方式将实验结果呈现出来。

(6)分析、推论:对记录的数据(包括现象、结果)进行整理分析,进行推导得出结论。

(7)交流:写出实验报告。

2、生物学实验设计的要求:

(1)在实验设计之前,应掌握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具备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实验技能和技术。

(2)要有明确的实验目的,根据目的确定研究内容。

(3)实验设计要科学合理,注意设计合适的实验变量,控制其他变量,尽量减少实验误差,确保实验得出明确的结果。

(4)设计实验要注意设置对照,适当增加重复,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5)实验取样要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

(6)实验设计要考虑运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的可能性。分析的样本要有一定的数量,使所得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

3、举例——植物向性运动的实验设计和观察:

(1)设计思路:

(2)设计方案示例——植物的向光性实验设计:

①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时使用。

②将几株长势相同但真叶尚未长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在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③将制作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组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④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温度、天气等情况,并间断地拍照,保留图片记录。但是要注意,打开纸盒观察实验现象的时间尽可能的短,并保持透光孔的方向与前次一致。

⑤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植物的向重力性实验设计(大家根据上面的设计思路自己试试看)。

四、例题

例1.新收获的稻米煮的饭香气诱人,但是不法商贩也可以用稻米抛光增白、上油后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新稻米过氧化氢酶活性明显高于陈稻米。植物体内的过氧化氢酶在有过氧化氢(H2O2)存在下能把某些酚类化合物如愈创木酚氧化成红褐色物质,简单表示为:愈创木酚红褐色物质,其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请你帮助完成食品卫生质量检验人员设计一个检测稻燮是否是新稻米的简易实验。

实验目的:

实验原理:

实验材料:新稻米、待测稻米(数量足够)

试剂和用具:1%愈创木酚,1%过氧化氢H2O2,具塞试管,培养皿,移液管,观察颜色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

(1)让稻米事先浸有1%愈创木酚:具体做法是,然后分别用移液管往两试管内加入1%的愈创木酚溶液,浸没大米,盖上试管用力摇振20下,静置一段时间后,弃掉多余液体。

(2)将浸有1%的愈创木酚的稻米分别倒入两个具有相同编号的培养皿中,用镊子摊开,然后。

(3)。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答案:实验目的:检测稻米是否为新稻米,

实验原理:新稻米过氧化氢酶明显高于陈稻米;稻米内过氧化氢酶在有H2O2存在下可将愈创木酚氧化为红褐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酶活性呈正相关。

(1)取2支试管,分别编号为A、B;在A中放5g(适量)新稻米;在B中放5g(等量)得测稻米。

(2)用移液管吸取等量的H2O2分别滴向两培养皿里的稻米,使所有稻米浸有过氧化氢;

(3)一段时间后用放大镜观察两培养皿里稻米的颜色变化。

A培养皿里的稻米(新稻米)呈红褐色;

若B培养皿里的稻米(待测稻米)呈红褐色,说明待测稻米是新稻米;

若B培养皿里的稻米(待测稻米)颜色很浅或几乎无色,说明待测稻米是新稻米。

例2、细胞内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的分解,其反应式为:

2C3H403+6H2O酶C02+20[H],为探究该反应发生的场所,甲,乙二人分别做了如下实验:

甲:方法:

步骤一:取新鲜肝脏用____________处理,分散成为单个细胞.

步骤二:用含14C标记的C6H1206及完全营养液培养肝细胞一段时间.

步骤三:离心得到细胞质基质及线粒体基质,分装在标号为1,2的两支试管中.

步骤四:取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两滴,分别滴人两支试管内.

现象:1,2两支试管变浑浊.

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中.

乙:方法:第一步同甲步骤一,第二步同甲步骤三,第三步待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方法步骤一中的处理剂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甲实验方法的两处错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现给你如下试剂:14C标记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不含糖),清水,吸管若干,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请继续乙的实验,探究丙酮酸水解发生的场所.

步骤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骤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胰蛋白酶

(2)①没有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②取材没有遵循等量的原则及可重复性原则

③鉴定产物CO2可以自由通过线粒体双层膜,该实验不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最终得出错误结论(答两点即可)

(3)步骤三:取等量且少量的试管1及试管2中的溶液分别置于编号为A,B的两支试管内,再取等量的丙酮酸及完全营养液分别加入A,B两支试管内

步骤四:一段时间后,分别加入两滴新配制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预测实验现象及结论:

①现象:A试管出现混浊,B试管无现象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

②现象:A试管无现象,B试管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分解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

③现象:A,B两支试管都出现混浊结论:丙酮酸的分解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又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

例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进行“调查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课题研究时,确定了对“家庭煤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子课题研究,并制定了研究方案。请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该研究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简述该课题研究的两点主要意义: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对该课题研究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小组开展研究的过程和结果如下:

取两盆生长状况相似的葱,一盆(编号1)置于阳台,一盆(编号2)置于厨房煤炉旁,白天给予同样的护理,并进行同样的光照,经过一个月的观察,结果如下:

项目编号原来形态一周后二周后三周后四周后

长度14.85.15.86.78.1

25.15.35.76.16.6

颜色1绿色绿色绿色绿色绿色

2绿色绿色顶尖变黄黄色扩大顶尖枯掉

①该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让你完成该课题的研究报告,你的报告中应含有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结果预测、结论、完成时间、报告形式等

(2)①学会调查研究环境污染对植物影响的基本方法(一般方法)

②了解大气污染对植物生长的不利影响

(3)煤球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会影响植物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在煤炉旁生长的植物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

(4)①实验法、观察法②家庭煤炉燃烧产生的气体影响植物的生长

(5)前言(包括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原理、意义等)、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等

五、反馈测评

1、以下为生物学家格里菲斯在小鼠身上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几个实验:

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

③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

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分析回答:

(1)实验③说明_______对小鼠无毒害作用;实验④说明_______________.

(2)该实验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型中,很可能含有促成这一转化的遗传物质,但这种物质究竟是什么还不能被证明.请你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加以证明(写出主要步骤、预期结果和结论).主要步骤和预期结果

①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分离,分别得到蛋白质和DNA.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细胞分裂素可以延缓叶片的衰老。生物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检验生长素是否也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请你利用离体的叶片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1)实验目的:探究生长素是否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2)实验原理:离体的叶子会逐渐衰老,叶片变黄,使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之后,可以显著地延长保绿时间,推迟离体叶片衰老。

(3)材料用具:足够数量的植物离体叶片、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所需的相关器材和用具。

(4)实验步骤(写出实验的思路即可):

(5)结果预测和结论:

3、一种以地下茎繁殖为主的多年生野菊分别生长在海拔10m、500m和1000m的同一山坡上。在相应生长发育阶段,同一海拔的野菊株高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海拔的野菊株高随海拔的增高而显著变矮。为检验环境和遗传因素对野菊株高的影响,请完成以下实验设计。

(1)实验处理:春天,将海拔500m和1000m处的野菊幼芽同时移栽于l0m处。

(2)实验对照:生长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处的野菊。

(3)收集数据:第二年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预测支持下列假设的实验结果:

假设一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l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二野菊株高的变化只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l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三野菊株高的变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实验结果是:移栽至l0m处的野菊株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人们不会在热泉中发现活着的嗜冷海藻,而经常可以在冷水环境中分离出嗜热微生物。请根据酶的特性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2)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为了提高酶的产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利用诱变育种方法,获得产生淀粉酶较多的菌株。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②根据诱发突变率低和诱发突变不定向性的特点预期实验结果。

提示: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随着生长可释放淀粉酶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附:参考答案

1、(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鼠体内R型活细菌在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作用下可以转化为活的S型细菌

(2)②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蛋白质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在小鼠体内没有发现活的S型细菌

③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和分离得到的DNA混合注射入小鼠体内,小鼠死亡,并在小鼠体内发现活的S型细菌.

结论::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NA是遗传物质

2、(4)①把植物的离体叶片随机均分成A、B、C三组。

②分别用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处理A、B两组叶片,C组不作任何处理。

③观察并记录叶片的保绿时间。

(5)①B组叶片与A组叶片的保绿时间相差不大,说明生长素也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②B组叶片与C组叶片的保绿时间相差不大,说明生长素对叶片的衰老无影响。

③B组叶片的保绿时间在A组与C组之间,说明生长素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但是没有细胞分裂素作用明显。

④B组叶片比C组叶片的保绿时间更短,说明生长素具有加速叶片衰老的作用。

⑤B组叶片比A组叶片的保绿时间更长,说明生长素比细胞分裂素更具有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

3、(2)10、500、1000

(3)测量株高记录数据

(4)与10m处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与原海拔处(500m和1000m)野菊的株高无显著差异

比10m处矮,比原海拔处高

4、1)嗜冷海藻体内的酶遇到高温后,酶的分子结构被破坏而失去活性,海藻很快会死亡;而嗜热微生物体内的酶遇到低温环境,酶的活性降低,但酶分子结构没有被破坏,遇到合适的温度又可以恢复活性。

(2)①主要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培养好的生产菌株分为两组,一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另一组不处理作对照。

第二步:制备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

第三步:把诱变组的大量菌株接种于多个含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选出透明圈变大的菌株。

②预期实验结果:

A.由于诱发突变率低,诱变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对照组相同。

B.由于诱发突变不定向性,诱变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对照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2011届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细胞


二细胞(生命活动的结构基础)

一、认识各种细胞

1、原核细胞

2、真核细胞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大小

细胞壁

细胞器

有无核膜(本质区别)

染色体的有无

基因结构

转录和翻译是否在同一位置

生物例子

动物细胞、植物细胞、低等植物细胞图像的识别

○1如何区别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

○2如何区别高等植物细胞与低等植物细胞?

○3如何区别显微结构图像与亚显微结构图像?

○4如何区别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二、认识细胞各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

功能:

细胞内所有的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都完全相同吗?

结构特点:原因:

哪些现像可以说明这个特点?

功能特点:原因:

此特点与生物和非生物界的差异性有什么关系?

细胞膜所能吸收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和什么有关?

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和什么有关?

8种细胞器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比较

分布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动物和低等植物特有的细胞器

结构不具膜结构的

具单层膜结构的

具双层膜结构的

显微镜下可见的

成分含DNA的

含RNA的

含色素的

功能能产生水的

能产生ATP的

能复制的

能合成有机物的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

与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有关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

细胞核

核孔的作用:

核孔具有选择透过性吗?

细胞核的作用:

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的作用:

研究生物膜的意义:

三、认识由细胞构成的各种结构

1、植物:

2、动物

动物体各器官系统在生物体物质运输中的作用

请在上图上用箭头画出氧气、二氧化碳、葡糖及其它代谢废物的运输途径

四、认识细胞所经历的一些生命历程

1、细胞增殖

(1)、有丝分裂

在这个过程中遗传物质形态和名称上的变化

染色体的DNA、染色体、染色单体数量变化及其它曲线图:

(一个染色体中DNA分子数量曲线,着丝点距离曲线)

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动物细胞有比分裂的不同点:

对比时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动物细胞有丝分裂

(2)减数分裂

染色体和DNA数量的变化曲线图

精子与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对比:

○1、共同点

○2、不同点

在此过程中细胞质的分配有什么特点?

细胞质中的基因在此过程中的分配有什么特点?

观察下面的图找出有丝分裂图像和减数分裂图像的特点

前期中期后期

有丝

减I

减II

小小练习一下:看图写出属于什么分裂及相关

图形时期同源染色体(对)数染色体

(条)数DNA分子

(个)数染色单体

(条)数染色体组数(组)

(3)无丝分裂

2、细胞分化

高度分化了的细胞具不具有全能性?

全能性高低和分化程度的关系?

比较受精卵、卵细胞、胚胎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肌肉细胞全能性大少。

五、我们用细胞的功能和特性可以做点什么?

请在下面写出胚胎移植的过程

植物组织培养和动物细胞培养的比较

植物组织培养动物细胞培养

原理

培养基

结果

应用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单克隆抗体制备的比较

植物体细胞杂交单克隆抗体制备

原理

融合前的处理

促融的方法

目的

六、相关实验总结

○1、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2、膜成分的验证

○3、膜的流动性

○4、膜的选择透过性

○5、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是进行各项生命活动的基础(变形虫)

○6、细胞核是遗传特性的控制中心

○7、观察细胞质流动

○8、观察有丝分裂

实验步骤

标明下图中A-E细胞所处的时期

在此图中什么时期的细胞数量最多?原因是什么?

显微镜相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