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九年级数学下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人教版)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九年级数学下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人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九年级数学下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人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9.3课题学习制作立体模型学案

一、导学

1.课题导入

问题:怎样由视图转化为立体图形?

这节课我们通过动手实践来体会这个过程.

2.学习目标

(1)体验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转化的过程.

(2)体会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

(3)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3.学习重、难点

重点:根据三视图制作立体模型.

难点:具体操作.

4.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P105~P106.

(2)自学时间:30分钟.

(3)自学方法:准备刻度尺、剪刀、小刀、胶水、硬纸板、马铃薯等参与活动.

(4)课题活动参考提纲:

①以硬纸板为主要材料,分别做出下面的两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

图1图2

②按照下面给出的两组三视图,用马铃薯做出相应的实物模型.

图3图4

③下面每组平面图形都是由四个等边三角形组成.

a.其中哪些可以折叠成多面体,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叠一叠,验证你的答案;

b.画出由上面图形能折叠成的多面体的三视图,并指出图中是怎样体现“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

c.如果上图中小三角形的边长都是1,那么对应的多面体的表面积是多少?(cm2)

④下面的图形由一个扇形和一个圆组成.

a.把上面的图形描在纸上,剪下来,围成一个圆锥.

b.画出由上面图形围成的圆锥的三视图.

c.如果上图中扇形的半径为13cm,圆的半径为5cm,那么对应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

×π×52×=100π(cm3).

⑤结合具体实例,写一篇介绍三视图、展开图的应用的短文.

二、自学

学生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三、助学

1.师助生:

(1)明了学情:观察学生具体操作中的情况.

(2)差异指导:根据学情进行个别指导或分类指导.

2.生助生:小组内相互交流、研讨、总结、归纳.

四、强化

1.由三视图想象实物形状.

2.由展开图折叠立体图形,再制作模型.

五、评价

1.学生学习的自我评价: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哪些解题技能和方法?

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1)表现性评价:点评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的情况,学习效果和存在的问题等.

(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

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核心是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动手完成立体模型的制作过程,体验平面图形如何向立体图形转化和用三视图表示立体图形的作用,进一步感受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明白知识来源于实践、观察是得到知识的重要途径的道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

评价作业

一、基础巩固(70分)

1.(10分)某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A)

2.(10分)下列平面展开图是由5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的,其中沿正方形的边不能折成无盖小方盒的是(B)

ABCD

3.(10分)如图,在长方形中截取两个相同的圆作为圆柱的上、下底面,剩余的矩形作为圆柱的侧面,刚好能组合成圆柱.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为y和x,求y与x的函数式是.

4.(20分)如图是某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求图中小圆的半径.

解:

5.(20分)某长方体包装盒的展开图如图所示.如果包装盒的表面积为146cm2,求这个包装盒的体积.

解:设高为xcm.

∴14×(13-2x)+×x×2=146.

解得x=2.

长:13-2×2=9(cm),宽:-2=5(cm).

体积:2×9×5=90(cm3).

二、综合应用(20分)

6.(20分)如图是一个上下底密封的纸盒的三视图,请你根据图中数据,计算这个密封纸盒的表面积.(结果可保留根号)

解:2×6××××sin60°+6×12×5=(360+75)(cm2).jAb88.CoM

三、拓展延伸(10分)

7.(10分)如图,长方体长为4cm,宽为2cm,高为5cm.若一只蚂蚁从P点开始经过4个侧面爬行一圈到达Q点,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

解:作出这个长方体的侧面展开图,则最短路径如图PQ.

最短路径长==13(cm).

延伸阅读

7.4课题学习:镶嵌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7.4课题学习:镶嵌”,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7.4课题学习:镶嵌

一、教学目标

1.会用正多边形无缝隙、不重叠地覆盖平面。

2.让学生在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探索和解决镶嵌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获得各种体验。

二、教学活动的建议

探究性活动是一种心得学习方式,它不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讲的学习方式,而是学生自己应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能力,去探索研究生活中有趣而富有挑战问题的活动过程。

建议本节教学活动采用以下形式:

(1)(1)学生自己提出研究课题;

(2)(2)学生自己设计制订活动方案;

(3)(3)操作实践;

(4)(4)回顾和总结。

教学活动中,教师提供必要的指点和帮助。引导学生对探究性活动进行反思,不仅关注学生是否能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究和解决问题,并更多地关注学生自主探究、与他人合作的愿望和能力。

三、关于镶嵌

1.1.镶嵌,作为数学学习的一项探究性活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1)如果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那么用正方形的地砖铺地,就是“正方形”这种几何图形可以无缝隙、不重叠地拼合。

(2)“几何“中研究图形性质时,也常常要把图形拼合。比如,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或一个矩形,或一个平行四边形;又如,六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正六边形,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可以拼合成一个较大的等边三角形等。

2.2.各种平面图形能作“平面镶嵌”的必备条件,是图形拼合后同一个顶点的若干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1)用同一种正多边形镶嵌,只要正多边形内角的度数整除360°,这种正多边形就能作平面镶嵌。比如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能作平面镶嵌,而正五边形、正七边形、正八边形、正九边形、……的内角的度数都不能整除360°,所以这些正多边形都不能镶嵌。

(2)用两种或三种正多边形镶嵌,详见163~166页内容。

(3)用一种任意的凸多边形镶嵌。

从正多边形镶嵌中可以知道:只要研究任意的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能否作平面镶嵌,而不必考虑其他多边形能否镶嵌(这是因为:假如这类多边形能作镶嵌,那么这类正多边形必能作镶嵌,这与上面研究的结论矛盾)

7.4课题学习《镶嵌》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有哪些好的范文适合教案课件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7.4课题学习《镶嵌》”,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7.4课题学习《镶嵌》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第七章《三角形》首先介绍了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接着介绍了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及其内角和、外角和公式.镶嵌作为课题学习的内容,安排在本章的最后,体现了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课题的学习,学生可以经历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到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从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
2.重难点分析
教材由铺地板砖铺地引入镶嵌问题后提问:为什么这样的地砖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引发学生的思索,接着又提出:哪几种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教材进一步提出:哪两种正多边形可以平面镶嵌?设问层层递进,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从而引领学生完成课题学习.因此,本节的重点是经历平面镶嵌条件的探究过程,难点是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的平面镶嵌.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题的教学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辩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的实践与操作,让学生自己准备正多边形,自己拼图,自主发现数学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适时启发学生把平面镶嵌的条件与内角和公式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解题模型.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课题的学习,要求学生先实验得出结论,再把结论运用于实验,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和应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过程,所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①了解平面镶嵌的条件,会用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正六边形平面镶嵌,形成美丽的图案,积累一定的审美体验.
②经历探索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过程,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
2.数学思考目标:由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说明注意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
3.解决问题目标:观察常见的地板砖密铺,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平面镶嵌的条件.
4.情感态度目标:平面镶嵌是体现多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的一个方面,通过探索多边形平面图形的镶嵌并且欣赏美丽图案,从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了探索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创新意识、审美意识的发展.
三、教学流程安排
活动流程图活动内容和目的
活动1引入背景

活动2实验探究

活动3结果分析

活动4知识运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了解多边形平面覆盖来自生活实际
发现有的多边形能够覆盖平面,有的则不能
讨论多边形能覆盖平面的基本条件,运用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1]
1.引入背景

学生欣赏美丽的校园一角,教师指出:用地砖铺地,用瓷砖贴墙,都要求砖与砖严丝合缝,不留空隙,把地面或墙面全部覆盖.从数学角度去分析,这些工作就是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一部分完全覆盖,通常把这类问题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的问题.从观察生活现象入手,抽象出数学问题——平面镶嵌的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2]实验探究
实验1尝试用手中的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学生动手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并展示镶嵌效果图案.
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而正五边形则不能.
实验2用正三角形与正四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用正三交形与正六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在拼图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对出现的不同的拼图方法予以肯定.学生完成实验后,出示镶嵌效果图案.
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两种正多边形也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实验3用任意三角形或任意四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拼图,教师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把不相等的角拼接在一个顶点处,能否把相等的边拼在一起.教师出示镶嵌效果图.
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了解一般的三角形或四边形可以进行平面镶嵌.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3]
问题1分析实验结果

问题2解释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上述的实验结果,分组讨论平面镶嵌的条件,发现问题与多边形的内角大小有密切关系,教师出示图例,引导学生发现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师生归纳得出多边形平面镶嵌的条件:
①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和恰好等于360°;
②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例如下图中的点O处∠1+∠2+∠3+∠4=360°,OA两侧的多边形有公共边OA.

学生解释任意三角形能够进行平面镶嵌的理由:图中∠1+∠2+
∠3=180°,把6个全等的三角形适当地拼接在同一个点,一定能使这点为顶点的6个角的和恰好等360°,并且使边长相等的两边贴在一起.于是,用三角形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

学生说明正五边形不能镶嵌成一个平面图案的原因:
由多边形内角和公司,可以得到五边形内角和等于(5-2)×180°=540°,因此,正五边形的每个内角等于540°÷5=108°.360°不是108°的整数倍,也就是用一些108°的角不能拼出360°的角.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对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分析,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说明了理论来源于实践.

验证平面镶嵌的条件,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
问题与情景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4]
问题1小结反思

问题2自由设计
学生自由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错误与不足,对学生的进步予以表扬.
教师先展示几组其它平面镶嵌的图形,扩展学生视野,然后要求学生独立设计一份平面镶嵌的图案,教师先个别辅导,再集中欣赏学生的作品.
复习巩固已学知识,学生学会小结反思.

将已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审美意识.

五、回顾与小结
本课题的教学采取实验操作、观察发现、启发引导、探索交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教法,特别关注了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教师对学生的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优化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互相交流思维策略,设计创意,既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的要求,又扩展了学生的数学知识和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八年级数学上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课题:13.4课题学习:最短路径问题
【学习目标】
1、了解解决最短路径问题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原理。
2、能将实际问题中的“地点”“河”“桥”等抽象为数学中的“点”“线”,使实际问题数学化。
3、能运用轴对称、平移变化解决简单的最短路径问题,体会几何变化在解决最值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在探索最短路径的过程中,感悟、运用转化思想。进一步培养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更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利用轴对称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问题。
难点:如何利用轴对称、平移变化将最短路径问题转化为线段和最小问题。
一、知识链接
复习旧知:1.两点之间,_______最短。
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_______最短。
3.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_________。类似的,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_______。
4.平移性质:(1)平移前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________。(2)对应点连线______________。
自主学习(新知):精读课本第85-87页,用红色的笔对有关概念进行勾画并找出自己的疑惑和要讨论的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讨论质疑。
如图所示,从A地到B地有三条路选择,你会选走那条路最近?你的理由是什么?
二、合作与探究
探究活动(一)将军饮马问题:1、两点在一条直线的异侧:
已知如图,A、B在直线L的两侧,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得这个点到AB的距离最短,即AP+PB最短。请说明AP+PB最短的理由。

2、两点在一条直线的同侧
如图,牧马人从A地出发,到一条笔直的河边L饮马,然后到B地,牧马人到河边的什么地方饮马,可使所走的路径最短?

探究活动(二)造桥选址问题:
如图,A和B两地在一条河的两岸,现要在河上造一座桥MN,桥造在何处可使从A到B的路径AMNB最短?(假定河的两岸是平行的直线,桥要与河垂直。)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如图,MNPQ是一张台球桌子,桌上球A与球B之间有其他球阻隔,现在要打A球,经桌边MN、NP两次反弹再碰到B球,请你画出A球的行走路线。

拓展提升:
1、牧马人从A地出发,先到草地MN某一处牧马,再到河边L饮马,然后回到B处,请画出最短路径。
2、如图,点C为∠AOB内一点.
(1)在OA求作点D,OB上求作点E,使△CDE的周长最小,请画出图形;
(2)在(1)的条件下,若∠AOB=30°,OC=10,求△CDE周长的最小值和此时∠DCE的度数.

四、要点归纳:
在解决最短路径问题时,我们常利用、等变化把已知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的问题,从而作出最短路径的选择。
【问题1】作法
图形原理
1

在直线l上
求一点P,使PA+PB值最小.
连AB,与l交点即为P.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PB最小值为.
2

在直线l上求一点P,使PA+PB值最小.作B关于l的对称点B'连AB',与l交点即为P.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PB最小值为.
3将军饮马

在直线、上分别求点M、N,使△PMN的周长最小.分别作点P关于两直线的对称点P'和P'',连P'P'',与两直线交点即为M,N.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M+MN+PN的最小值为线段的长.
4造桥选址

直线∥,在、,上分别求点M、N,使MN⊥,且AM+MN+BN的值最小.将点A向下平移MN的长度单位得A',连A'B,交于点N,过N作NM⊥于M.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M+MN+BN的最小值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