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学案

第一朵杏花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8

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学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规划教案课件。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

了解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贡献,认识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创新精神。

毛泽东开辟有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艰难过程,和曲折艰难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毛泽东一生思想理论自我发展、完善的原因和对毛泽东一生的客观评价。

一、立志改造社会,投身中国革命

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的一个家庭。少年时接受了早期启蒙教育,之后进入,开始接触近代科学知识。1913年考入。

1917年,俄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等由学习转向学习。在《》等书影响下,实现了思想上的伟大转折,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于1920年底开始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参加了中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从此走上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革命道路。

二、开创中国革命的新路

1、第一个时期是1921—1927年,这段时期毛泽东主要领导工农运动,是其革命思想理论萌芽时期。中共一大后,毛泽东回到了湖南,从事工作,并开展。

在这期间,毛泽东到广东参加了和。

2、第二个时期是1927—1931年,毛泽东开创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新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胜利的革命道路”。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召开,批判陈独秀的错误,确定总方针。毛泽东提出“”著名论断,并在同年秋领导了起义。随后开创了一条有别于“”的,以、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这一时期,毛泽东相继发表了《井冈山的斗争》《》、《》等著作,论证了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思想,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正确方向。

三、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在红军三次反围剿期间,以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者掌握了的领导权,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中国革命面临生死存亡。年1月的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中国革命开始转危为安。

四、建立新中国

(1)1937—1945年,毛泽东领导中共和人民军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同时毛泽东思想也成熟起来。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和《》等著作,形成完备的理论。1942年他领导全党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为夺取和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2)1945—1949年,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推翻腐败的国民党政权,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命运的抉择。毛泽东参加了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但国民党破坏,挑起。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五、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确立社会主义制度: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1949—1952年底,主要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时期;1953—1956年底,主要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时期。

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春,毛泽东发表了《》的讲话,提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的基本方针。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重要讲话,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特别是提出要正确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犯了左的错误。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运动。1966年又发动了“”,使“左”倾错误发展到高峰。这一切都给党、国家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3、对毛泽东一生的评价:毛泽东的一生是为开辟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探索的一生。他在取得巨大成果的同时,也犯了“左”的错误,但是错误是第二位的。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间,产生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红色政权区域,在目前的世界上只有中国有这种事。我们分析它发生的原因之一,在于中国有买办豪绅阶级间的不断的分裂和战争。只要买办豪绅阶级间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的,则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也将是能够继续的。此外,工农武装割据的存在和发展,还需要具备下列的条件:(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实力。——《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二: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他们说,政权哪里是枪杆子里头出来的呢?马克思没有讲过……的确,马克思没有这么讲过,但是马克思讲过武装夺取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头就跑出一个政权来。——毛泽东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怎样的思想?其存在的可能性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毛泽东的主要革命思想。

(3)材料一、二在思想方面的共同点?

毛泽东对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做出了哪些独创性贡献?

第五单元第4课毛泽东

(1)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继续存在买办豪绅阶级的分裂和战争。从理论上为中国革命道路作了阐述,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2)武装夺取政权。(3)开展武装斗争。

1927年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论断;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从实践上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1928—1930年,毛泽东根据井冈山斗争实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从理论上对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作了阐述。

相关阅读

第五单元第1课马克思学案


第五单元第1课马克思
了解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主要理论贡献,体会其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而不懈奋斗的探索精神。
马克思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活动。

一、“为人类而工作”
1、树立崇高理想:中学时代,受法国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他最喜欢说的名言是“为人类而工作”。
2、思想转变:
(1)、大学时代被黑格尔哲学所吸引,加入“博士俱乐部”。后汲取了黑格尔的思想。
(2)、1841年费尔巴哈的发表,给马克思巨大影响,使他摆脱黑格尔的,转向唯物主义。
(3)、1844年主编《德法年鉴》,马克思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的伟大转变。
二、伟大合作
1、1844年开始合作,第一个作品是,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的著作。
2、1845年马克思、恩格斯又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发展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第一次阐明了历史观。
3、1846年,他们创立了“共产主义者通讯委员会”,在工厂中传播理论。
4、1847年,他们改组“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其拟定纲领----《》,这个纲领于1848年2月发表,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5、积极参加革命,创办“民主机关报”----《》。
三、流亡中的贫困生活
1、原因:由于从事革命活动引起欧洲各国政府的恐惧,马克思多次遭到迫害和驱逐。
2、马克思的态度:恪守崇高的革命信念,始终以事业为第一生命。
四、第一国际的灵魂
1、创立和领导第一国际
(1)背景:19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欧洲的民族民主运动和工人运动出现了新高潮。
(2)1864年,“”成立,马克思领导了工人协会的活动,亲自起草了《成立宣言》《临时章程》等重要文件。
(3)评价:马克思始终是协会的领袖、灵魂。创建和领导第一国际的革命实践是马克思政治活动的又一个高峰。
2、支持巴黎公社:马克思写了《法兰西内战》,高度赞扬了巴黎公社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系统总结了的经验教训,有力地回击了阶级敌人对公社事业的造谣诽谤。
五、《资本论》与晚年
1、《资本论》
(1)内容:论述了,揭露了,揭示了,论证了。
(2)评价:是一部不朽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是中的一次革命。
2、马克思逝世: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与世长辞,但他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将永远放光芒。
恩格斯称之“人类失去了一个头脑,而且是它在当代所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个头脑”。

科学共产主义是怎样诞生的?19世纪60~70年代社会主义运动发展中出现了哪两个重大事件?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70年9月9日马克思写道:“法国工人阶级正处于极困难的境地。在目前的危机中,当敌人几乎已经在敲巴黎城门的时候,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材料二:1871年,马克思写道:“愚蠢地不愿意开始内战,好像梯也尔力图用暴力解除巴黎武装,不像是开始内战似的……国防政府在民族义务和阶级利益二者发生矛盾的时候,没有片刻的犹豫便把自己变成了卖国政府。”
——摘自马克思《法兰西内战》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有关背景,分析马克思为什么对法国不同时期的国内革命持不同态度?

第五单元第1课马克思

(1)诞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但其实践活动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同时也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深入群众,揭露分析资本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吸取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创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2)事件:第一国际成立和巴黎公社革命。
(3)影响:第一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成立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新阶段;巴黎公社是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它的经验教训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1870年9月3日色当战役后,普鲁士军队向巴黎进军。9月4日革命后,法国成立了"国防政府"。当时,民族矛盾成为法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国防政府的卖国嘴脸还没有暴露出来,人民把拯救法国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所以马克思说"一切推翻新政府的企图都将是绝望的蠢举"。
1871年,法国议会批准组成了由梯也尔领导的反动政府。梯也尔政府对外坚持卖国立场,对内要消除人民的力量,解除巴黎工人的武装。在这种情况下,巴黎人民只有推翻梯也尔政府,才能打退普鲁士军队的进攻,所以马克思主张通过内战的形式,推翻梯也尔政府。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第17课毛泽东思想”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毛泽东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及论述;
(2)理解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精;
(3)探究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现实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自找资料,关于毛泽东的生平和革命活动,感受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深远影响。
(2)列表归纳总结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运用情景再现、问题探究,培养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引导学生探索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过程,认识毛泽东思想是从革命实践中产生的,并经过以后的实践检验证明了其正确性,说明理论来源于实践且指导实践的道理,使学生明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并进而培养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过;毛泽东思想的内容。
难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的深远影响。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从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历程、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两个角度对毛泽东思想作了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表明,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中国的大门开始被西方的炮舰强行打开的时候,西方产生了两个伟大的人物: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欧洲大地上研究调查,批判地吸收人类思想文化上的优秀成果,从而创立了一个崭新的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几十年后,列宁根据俄国的实际,创立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科学理论,领导俄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他的理论、思想和实践就是列宁主义。十月革命的炮声震惊了古老的中国,不久,在世界东方的中国,又出现了一个响彻世界的名字:毛泽东。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不仅仅在于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在于他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
第17课 毛泽东思想
一、基本概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二、毛泽东早期的革命活动:
1、1918年在长沙创办新民学会,把“改造中国与世界”作为宗旨。
新民学会是1918年4月14日在长沙组织的进步团体,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主要发起人是毛泽东和蔡和森。在“五?四”运动浪潮中,新民学会组织和领导了湖南各阶层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还领导了驱逐镇压“五?四”运动的军阀张敬尧的运动。“五?四”运动后,由于大多数会员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和劳工运动,思想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学会宗旨被修改为“改造中国与世界”。这是新民学会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
2、五四运动时期,(书上的表述是错误的,准确的是1919年12月18日),毛在北京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开始接触共产主义书籍;后回到湖南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3、1921年,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缔造者之一。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和革命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首先是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不断探索的结果。
1、毛泽东思想产生的背景:
(1)现实需要: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2)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新生的生产力迅速增长,工人阶级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特别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4)实践基础:以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实践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5)国际条件: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威力,在欧洲与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使马克思主义通过苏维埃俄国传到了中国,这就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国际条件。
(6)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2、毛泽东思想的发端:-----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共合作的大革命时期
(1)、标志:调查报告《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2)、内容:在上述文章中,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深刻地分析了中国的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者及同盟军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军阀与帝国主义势力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3)、意义:从理论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同盟军、革命对象等问题。
3、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即1927~1937年)
(1)、背景:
①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即要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②中国革命走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结果起义一再失败。说明中国不能照搬照抄俄国模式,必须走适合自己的路(P83历史纵横)。
(2)、实践与理论: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在文家市作出重大决策,转向敌人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提出“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的革命思想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即在坚持共产党领导前提下,把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武装斗争结合起来。
(3)、意义:打破了俄国革命模式,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毛泽东思想的正式形成-------抗战时期(1937-1945)
(1)、形成基础:抗战时期,毛泽东先后发表了《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等文章,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
(2)、首次提出:1943年王稼祥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一文中首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一概念。
(3)、正式确立:1945年中共七大正式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是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党在理论上的成熟,也标志着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结合产生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它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从此,毛泽东思想成为党和人民的一面旗帜,指导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四、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1、表现:
(1)主持召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全党提出新的目标:
●内容:①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工作重心转移)
②提出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胜利方针)
③规定革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基本政策)
④规定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两个转变)
的领导者的名字作地名等规定。
●意义:解决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重大问题。
(2)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内容:全面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意义:提出人民民主专政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人民政协制定共同纲领提供了指导,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
(3)写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等重要报告,提出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意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些重大理论成果,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发展到新的高度。
(4)毛泽东思想的其它方面:毛泽东思想在各个时期的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也有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特点:
①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2毛泽东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4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影响:
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②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③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
4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小结: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
提出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的理论;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
★作业:正确、科学地评价毛泽东思想?
★附导课方法之二:
有关网民谈到:“纵横历史,他是目前最伟大的人。他是民族英雄,因为他最有骨气,不论是多么强大的敌人,他都敢于斗争。他最有智慧,因为他在无数仁人志士中探索民族独立的失败中,找到了成功之道,他与人民心贴的最近,因为他处处为人民着想,他最能称得起是人民的公仆,因为他从不谋取私利,他永远活在每个真正的中国人心里,因为正是他,也只有他领导炎黄子孙打败了侵略者,汉奸走狗,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
他是谁?----毛泽东。毛泽东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不仅仅在于他领导了中国人民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更在于他给中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学案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
了解牛顿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牛顿能够成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早期科学发明与创造
1、童年时代:1642年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爱思考,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一些和。
2、中学时代:他已开始进行与。成绩优异,考入剑桥大学。
3、大学时代: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除了师从著名学者教授学习外,还用大量时间自学等人的数学著作,这些著作将牛顿引导到当时数学的最前沿-----方面。大学毕业前,他就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定理以及的初步算法。这些都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黄金时代:1665—1666年,牛顿在家乡居住的两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牛顿在研究了等人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实验,证明日光即白光由组成,还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牛顿于1668年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用它考察了行星运动,分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1672年,牛顿在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中,提出了光的本质是的见解。这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与波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还在大学里,牛顿就已经了解了、和等人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他有新的思考,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后,他得出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
2、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科学巨著《》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这是一本重要的力学全书,它用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在那以后,牛顿力学就成为。居于统治地位200多年,直到爱因斯坦的提出以及力学的建立才打破了这种权威。
三、勤奋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1、牛顿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对一件事能够用很长时间加以考虑。
2、除了勤奋的探索精神外,牛顿将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这是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牛顿是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3、后人将牛顿的研究方法总结为“”法。

阅读材料:
材料一: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皇宣布为“邪说”,写的书临终才敢发表而且被列为禁书;布鲁诺、伽利格等人为了捍卫、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了科学史上的两大惨案。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历程,“日心说”终于战胜了“地心说”,从而使科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材料二: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迷。
他认为“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
结合材料回答:
(1)天文学家的命运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2)牛顿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爱因斯坦的话。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
(1)、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一帆风顺的,科学的发展也有一个艰辛的历程;科学需要许多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甚至毕生的精力或生命;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最大阻力;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勇于献身的勇者。(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2)、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等;(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1)在物理学方面:①力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确定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之中。②光学:证明日光即由七色光组成,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提出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两个世纪。
(2)数学方面: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3)机械发明:自制折射望远镜,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等。

第五单元第4课 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五单元第4课 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五单元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

第4课 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

青铜大立人像及身份之谜

了解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的未解之谜,探讨揭开这些历史谜团对于认识中华文明源流的意义

探究三星堆文化之谜和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问题探究

深入领会历史的特点和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逐步培养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和习惯

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

金杖之谜、青铜树之谜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祭祀坑之谜

问题探究

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

海贝和铜贝是当时的货币;海贝到达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情境再现

历史比较

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之谜;青铜树之谜;祭祀坑。

难点了解三星堆文化与其他地区文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三星堆文化的未解之谜: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三星堆“祭祀坑”之谜;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三星堆遗址及其出土文物,向学术界展示了一个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尽管研究者甚多,著述较多,但许多重大学术问题,仍如同千古之谜,尚待人们去上下求索,破译及获取其中宝贵的信息。本节课介绍的三星堆之谜只是众多谜团的一部分,让学生了解这些未解之谜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建议教师根据学生的喜好适当补充些文字资料和图片,增加学生对三星堆文化的感性了解,为全面认识三星堆文化奠定基础。

本课的引言是摘自《北京青年报》的一篇文章,指出关于三星堆文化目前仍然有些重要问题需要历史学家们解释,共有七大未解之谜:(1)三星堆文化来自何方?目前有其来源与岷江上游新石器文化有关、与川东、鄂西史前文化有关,可能来源于溯江而上的某种古代地区性文化、与山东龙山文化有关等看法,一般人们认为三星堆文化是土著文化与外来文化彼此融合的产物,是多种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但究竟来自何方?(2)三星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3)三星堆古蜀国的政权性质及宗教形态如何?三星堆古蜀国是一个附属于中原王朝的部落军事联盟,还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已建立起统一王朝的早期国家?其宗教形态是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还是神灵崇拜?或是兼而有之?(4)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如何产生的?是蜀地独自产生发展起来的,还是受中原文化、荆楚文化或西亚、东南亚等外来文化影响的产物?(5)三星堆古蜀国如何消亡?一般认为,三星堆古蜀国有一个发展壮大,由盛转衰的过程,立国时间在千年以上,与传说中的几代蜀王均有关系。灭国时代大约在商末周初,灭国的原因为政权的更替。以后,蜀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转移到了成都及附近地区。(6)三星堆祭祀坑的性质和年代?年代争论有商代说、商末周初说、西周说、春秋战国说等,性质有祭祀坑、墓葬陪葬坑、器物坑等不同看法。(7)三星堆金杖之谜何在?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还有人认为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金杖的来源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更是三星堆的一个千古之谜。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课引言,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并提问学生对哪一个谜最感兴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导入新课学习。

第一目“三星堆群像之谜”

三星堆遗址出土大批造型奇异的青铜雕塑品,在世界考古史上也是罕见之物。教材首先介绍了这些雕塑品的概况,随后重点介绍了这些雕塑品的典型代表──青铜大立人像,接着重点讲述了对青铜大立人像身份的种种猜测。

(1)三星堆群像的大量出现

三星堆的青铜雕塑群,在我国同时代及其前后时期的文物群体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两大祭祀坑共出土了82尊各种青铜立人像、人头像和人面像。建议在讲述本目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一课的相关内容,同时展示一些有关三星堆青铜雕塑品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从感性中认识到这些面像神态各异,有的表情温和,朝气蓬勃;有的严肃威武,虎虎有生气。而且这些人像大多都带有不同的面具,服饰也不同,告诉学生目前人们对他们的身份、民族,产生了众多的猜测和遐想。

(2)群像的典型代表—青铜大立人像

在所有的群像中争议最多的是最高的青铜大立人像。建议教师展示此像的图片,做简单介绍,然后要求学生展开遐想,猜测此像的身份。这座青铜大立人像分人像和底座两部分,通高达2.62米,其中底座高0.9米,人像高1.72米。它头戴莲花高冠,身披法带,穿左衽燕尾长袍,袍上绣有龙的图案,威风凜凜,双手夸张地握成圆环,赤脚立于方座之上。它比我国历史上记载的秦始皇灭六国后铸十二金人早近1000年,比西方赫赫有名的德尔菲御者铜像、宙斯铜像早700年以上,被称为“铜像之王”。目前大立人像陈列在三星堆的博物馆内,挺立高台,缄默无语,眼空无物。那么它到底是谁呢?

(3)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之谜

有关青铜大立人像的身份的情况,目前史学界知之甚少,只能大致推测。有人认为是至高无上的国王,也有人认为是神权中的大巫师;更多的人认为是国王兼大巫师(群巫之长)一类人物,同时也是神,是集神、巫、王三者身份于一体的、最具权威性的领袖人物,是神权与王权最高权力的象征。作为神,他在神庙或祖庙中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香火奉祀。作为群巫之长,他率领巫师演阵做法、弄鬼装神。作为一国之王,他在指谈国事、发布政令。其他的青铜人像、人头像或人面像,被学者们解释为一个“群巫集团”,他们也是四川三星堆文化时代各族首领和巫祝的代表形象,来到三星堆祭祀点参加祭拜。这种解释是否合理,有待将来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作进一步考证。建议教师在讲述本段内容时,先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说说他们对青铜大立人像身份的种种猜测,展开讨论,然后教师把目前史学界的观点阐述一二。

第二目“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

三星堆出土的金杖和青铜树是中外考古学界非常关注的两件文物。本目主要介绍了这两件文物情况以及目前史学界对这两件文物的象征的种种猜测。通过本目的学习,以提高学生辨析思考的能力。

(1)金杖之谜

金杖与青铜雕像,也许是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了。正因为这样,专家们意见最多,争议也最大。有的学者认为金杖是一种外来文化,源自西亚或埃及,由遥远的西亚北非传来,但大部分学者否定这种推测,认为杖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学者认为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首领就有用杖的习惯。在江浙一带的史前良渚文化的大墓中,有仪仗玉质附件出土。蜀山氏来自山区,用杖助力,更是一种必要的器具。至今,四川剑门藤杖,仍驰名中外。我国历代王朝,都有赐杖与老臣的惯例。从金杖上的图案来看,鱼鸟象征吉祥,箭翎则表示威武,这正是金杖作为权力象征的应有之义。因此,一般认为,金杖是至高无上的权威标志,即王杖、权杖,是王权的象征。金杖是大巫师手中的魔杖法杖,是神权的象征。金杖集神权与王权于一体,是政教合一体制下的“王者之器”。

(2)青铜树之谜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神树,堪称世界上绝无仅有极其奇妙的器物。“据称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树”。在我国古籍中,神树通常都被描述为日月出没的场所和沟通宇宙的象征,比如东方的扶桑、中央的建木和西方的若木便是古代传说中的三棵著名神树。三星堆青铜神树显然是一棵具有复合特征的通天神树,它不仅是神话传说中扶桑与若木的象征,而且也是天地之中建木的生动写照。它以神奇的想像力和高超的青铜工艺与造型艺术,生动地表达了古代蜀人的通天观念,赋予了人神交往的象征含义。并将通天神树和太阳神话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其他地区同时期的考古材料中,迄今尚未发现有类似的青铜神树。青铜树在三星堆出土有三株,两大一小。大的青铜神树分为3层,树枝上共栖息着9只神鸟,显然是“九日居下枝”的“扶桑神树”的写照。繁茂的树枝、果实及花朵,尾在上头朝下攀援在青铜神树上的神龙,让人们在惊叹之后常会引起这样的思考:古代蜀人采用极其高超的青铜工艺和造型艺术铸造这件充满了神奇想像力的青铜神树,究竟是做什么用的呢?学术界有种种解释。有人认为是一种图腾树,上面装饰的龙、鸟都是氏族的标志,鸟与蜀族有极大的关系,几代蜀王均以鸟为名,遗址出土了各种质地的鸟类造型数以百计,种类繁多;还有人认为是一棵擎天树,暗示着上天的天梯,是古人心中的“登天之梯”,天地因之不绝,人神由此沟通;认为是中国的“宇宙树”伟大的实物标本,是反映古代中国人宇宙观的一种实体模式,就是《三海经》上所描述的一种神圣的“建木”。总之,青铜树充满了神秘色彩,是棵“神树”,是用来敬天神、求吉祥的树,也是权力的象征。树上有茂盛的枝、叶、花卉,象征权力的繁盛无所不包,上面的飞禽走兽,是神化的动物,是一种神权的表示。因此,我们也把青铜树称之为“青铜神树”。

讲述本目时,建议教师预先要求学生上网查阅有关三星堆金杖和青铜树的资料,做好笔记,注明对哪些问题最感好奇。上课时可以请学生自由发言,发表各自的观点,以增强学生的思维。或者老师也可设计两个问题:一个是中国古代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杖?三星堆的金杖能证明什么问题?二是青铜神树究竟做什么用?然后由学生预先带着问题去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讨论。

第三目“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1986年夏天,在短短的二十多天内,三星堆相继出土了两个相距一百多年的商代土坑。坑口都朝向西北,坑内堆放着大量动物骨渣、象牙以及带有火燎痕迹、并被有意打断的宝石礼器、青铜人像、纯金面罩、青铜树等文物,杂而有序。成百上千件文物的出现让国人震惊,也让世界惊叹。那么这两个坑究竟是作什么用途,引出专家许多设想。

建议教师在讲述本目的时候,要求学生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因为在前面的教材中已经有较多的篇幅介绍三星堆的祭祀坑。学生在复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适当问几个问题:(1)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大概出现在什么时候?(2)两个祭祀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再适当补充资料,介绍一些最近的史学界的观点。

第四目“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

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海贝,将近5000枚,大多装在两个祭祀坑的铜尊中。经鉴定有货贝、虎斑纹贝、环纹货贝等。还有仿海贝而用铜制作的铜贝。本目教材主要介绍了海贝是怎样到达三星堆的,以及这些海贝和铜贝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1)海贝和铜贝是当时的货币

按一般的解释,海贝是最早的商品流通的媒介──货币。这种贝类货币在我国和外国的上古时期都流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以后才是金属制币。我国最早是东周以来的布币和刀币等,还有蚁鼻钱,圜钱,然后是秦汉以后流行了差不多2000年的方孔圆钱,最后才是今天广为流行的纸币。海贝在全国范围内同时代的遗址墓葬中都有大量发现,但铜贝很少见,除三星堆外,河南商墓及其他地方也出土过极少量铜贝。他们是否为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金属货币,尚待研究。

(2)海贝到达三星堆祭祀坑之谜

三星堆出土的大量海贝是不是本地的产物呢?答案是否定的。专家们认为这些海贝是产自中国南部海域和印度洋的。那么他们又是怎样来到三星堆祭祀坑的呢?大部分学者认为,这是古代三星堆人与周边地区贸易得来的。首先是当时夏商王朝控制的中原地区,这是古代四川便于联系的地区。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其次,他们还在和四川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和西藏地区交往,然后通过云南大理等地到缅甸的沿海,间接和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这样太平洋地区的海贝也就传到三星堆了。日本学者藤田丰八在研究我国的《诗经》《楚辞》《庄子》等先秦文献后曾推测说,中国与印度的交通开辟可能始于公元前11世纪。今天,三星堆祭祀坑中大量海贝的出现,为藤田的推断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所以,现在有些专家提出了“南方丝绸之路”的说法。他们认为南方丝绸之路是基于以巴蜀文化为中心,分布于云南至缅、印的地区内,近年出土大量相同文化因素,这些文化因素不仅有巴蜀文化,而且更有印度乃至西亚的大量文化因素,其时代明显早于经中国西北出西域的丝绸之路。由于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代称已为中外学者所普遍接受,因此便称这条以巴蜀为起点,经云南出缅、印、巴基斯坦至中、西亚的中西交通古道为“南方丝绸之路”(简称“南丝路”)。

总之,大批贝类作为货币在三星堆出现,说明早在三四千年前,这一地区已经有较为发达的商业交通。

建议教师找一些古代币类的图片,先给同学介绍中国古代币制的变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入讲解新课。在讲述三星堆的对外交往的时候,教师也可补充一下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

尽管三星堆尚有许多未解之谜,但伴随着三星堆文物的影响与日俱增,对三星堆文化的研究渐成一门显学,我们相信随着对三星堆不断的发掘研究,谜底终有揭开的一天,神秘梦幻的三星堆古蜀国亦终将再现于世人面前,三星堆文物也必将以其无穷的魅力,闪耀出迷人的光华。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三星堆群像身份之谜”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了解三星堆的群像之谜,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探究历史学家是怎样艰辛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的,教师可以首先使用谈话法,了解学生对三星堆知识知之多少,有没有感到好奇的地方。例如可以这样设问:我们前面三节课已经对三星堆文化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经过与发掘成果,也知道了古蜀文明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内容。那么,你们有没有对其中哪些问题感兴趣,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呢?请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引言,了解现在三星堆的七大谜。教师加以简单介绍。关于青铜大立人像,建议教师观看图片,然后让学生展开遐想,探究一下,这位神秘人物究竟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介绍当前史学界的观点。

金杖和青铜树是否神权象征。教科书上有一段的材料,建议教师首先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了解中国古代早已有了杖。然后教师介绍这个金杖可能来自何方,这个金杖又象征着什么?目前有什么不解之谜。至于青铜树之谜,建议教师要求学生观看青铜树的图片,仔细观察青铜树上有哪些图案,猜想这些图案会是什么意思,这棵青铜树又象征着什么。

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本目内容教材对三星堆出土的两座祭祀坑有一个基本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法简单介绍当前史学界对这两座祭祀坑作用的种种猜测。然后要求学生阅读课本,归纳这两座祭祀坑是用以祭天、祭地、祭山川社稷和祖先百神的理由。另外除了让学生了解祭祀坑是做什么用途的之外,还可以让学生大概知道这两座祭祀坑可能出现的年代,同时老师也可以创设情境,展开想象,描绘当时三星堆先民们祭祀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大批海贝说明了什么?教师在讲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设问:“中国古代有哪些币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展示预先准备好的一些古代钱币,对中国的古钱做个简单介绍。然后让学生知道,早在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的先民们就已经使用海贝和铜贝。接着教师继续设问:“这些海贝产自中国南海海域和印度洋,它们是怎样来到三星堆祭祀坑的呢?”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建议教师把那个时候三星堆先民们的对外通商之路与丝绸之路加以区别比较,探究三星堆较为发达的商业交通。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在介绍三星堆的金杖和青铜树之谜时,用实物投影,或计算机、幻灯片介绍金杖和青铜树的图片。

图片1:三星堆金杖

出自一号坑,它全长1.42米,直径为2.3厘米,用捶打好的金箔,包卷在一根木杆上,净重约500克。木杆早已碳化,只剩完整的金箔。金杖的一端,刻有图案,共分三组。靠近端头的是两个前后对称,头戴五齿高冠,耳垂三角形耳坠,面带微笑的人头像。另两种图案相同,上方是两支两头相对的鸟,下方是两条两背相对的鱼。它们的颈部,都叠压着一根似箭翎的图案。

图片二:三星堆青铜树

通高3.95米,采用分段铸造法制成,运用了套铸、铆铸、嵌铸、铸接等手法,可谓青铜铸造工艺的集大成者。它巍然耸立在三星堆博物馆,让人可望而不可及,分三层向外伸展的树枝,几个人也无法合抱。神树由底座、树以及树上的龙组成。底座呈穹隆形,下为圆型底圈,三面呈弧边三角形镂空,上有几组对称的日晕纹。树分三层,每层三枝,共九枝。树枝上分别有二果枝,一果枝向上,一果枝下垂。向上果枝的果实上站立一鸟,全树共有九鸟。树干上嵌铸一条龙,龙身像绳子,又像是辫子,应是表现的“交龙”。从现代美学的角度看,神树造型结构合理,布局严谨,比较适宜,对称中有变化,对比中求统一。造型艺术的美,通过古代师匠炉火纯青的技艺,被发挥到了极致,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

案例二 在介绍三星堆祭祀坑之谜时,可以假设三星堆先民祭祀的场景,激发学生兴趣。

3000多年前的古蜀国国都,一场重大的国事活动即宗教祭祀活动即将举行。高高的祭台上摆放着一座神坛。它,是古蜀先民和古蜀国的精神象征。祭台四周,黑沉沉一片的祭拜人群或站或跪,他们代表着各自的部族和四方的人民,归属和聚集在这祖国的中心圣庭。四野一片宁静,气氛庄严肃穆,空气也似乎凝固了……突然,一声苍老的呼唤,打破了天际的沉寂,大巫师挥动法器,宣布祭祀大典开始。于是乎,烈火冲天、烟尘四起、万众长啸、动地撼天,一曲原始宗教的交响乐章,顿时响彻天地。奇妙的旋律与怪异的节奏,表达着一种心声:上苍的诸神啊,请接受这虔诚的奉献,请赐福给您的子民……当此时,电闪雷鸣、天崩地裂、人神共舞、天地浑成;当此时,九天八极、灵彻三界、心灵与神灵交汇融合在一起……四、问题解答

(1)结合三星堆出土的金杖,推想一下,我国古代神话中的杖和考古发现的杖,有无必然联系?

解题关键:《山海经》记载“夸父追日,弃其杖,化为邓林”,浙江良渚文化中出现过玉杖。

思路引领:观察比较。

答案提示:有联系。无论是古代神话的杖还是考古发现的杖都说明,早在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已经使用了杖,它是一种生活用品,也是装饰品,甚至可以作为一种权力的象征。

本课测评

1.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有哪些与宗教信仰和神权有关?

解题关键:了解三星堆出土了哪些著名的文物。

思路引领: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一般活动都与宗教信仰和神权有关。

答案提示:青铜神像群、金杖、青铜树、两座祭祀坑等。

2.从出土的三星堆文物中,找一找当时四川地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痕迹,说说你的想法。

解题关键:四川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

思路引领:出土的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交流的情况。

答案提示:三星堆海贝的出现,说明古代三星堆人与中原等其他地区文化交流的痕迹。古代四川最便于联系的地区是当时夏商王朝控制的中原地区;其次三星堆先民通过长江水路与中原、东南沿海贸易。也许他们还和四川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和西藏地区交往,然后通过云南大理等地到缅甸的沿海,间接和印度半岛、西亚、欧洲贸易。这样中国南部海域和太平洋、印度洋地区的海贝就传到三星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