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4章第五课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课件学案

小学数学角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06

第4章第五课角的比较与补(余)角课件学案。

4.5《角的比较与补(余)角》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会比较两个角的大小,能够结合图形实际将一个角写成两个角和、差的形式.
2.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能够用符号语言表示.
3.了解补角余角的概念,掌握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学习重难点】
重点:两个角大小的比较方法,同角或等角的补角和余角的性质.
难点:用几何语言进行简单的说理.
【学法指导】
通过画图操作、观察比较感悟角的大小比较方法,领悟角的有关性质.
【自主学习】
1.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叠合法、度量法,请你通过绘图和动手操作后说说什么是叠合法和度量法,
叠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度量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1,说说角的和差,
两个角的和:∠AOC是∠AOB和∠BOC的和,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角的差:∠AOB是∠AOC和∠COB的差,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什么叫做角的平分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如图2,若OC是∠AOB的平分线,则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什么叫做互为补角?什么叫做互为余角?

5.在下列图形中试试画一个角的余角和补角?
6.说说余角的性质和补角的性质?

【课堂学习】
1.小组探究:
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之间有怎样的大小关系?
2.学生互动:
如图,求解下列问题:
(1)比较∠AOC与∠BOC,∠BOD与∠COD的大小;
(2)将∠AOC写成两个角的和与两个角的差的形式。
3.师生共同探究:
借助一个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用一副三角板你还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
4.学习探究:
思考:当∠AOB=2∠AOC时,∠AOC、∠BOC是什么关系?
5.合作交流:填表

∠的余角
∠的补角

30°
42°
54°
62°23′

6.动手做一做:
(1)已知,如图6-1,请你利用三角板画出∠的余角,
(2)已知,如图6-2,请你利用三角板画出∠的补角.
7.练一练
(1)若∠=∠,∠的余角是∠1,∠的余角是∠2,则∠1和∠2的大小关系的怎样的?为什么?

(2)若∠=∠,∠的补角是∠1,∠的补角是∠2,则∠1和∠2的大小关系的怎样的?为什么?

【拓展延伸】
1.如图,点A,O,B在同一条直线上,OC是一条射线,OE,OF分别是∠AOC,∠COB的平分线.你能说出∠EOF的度数吗?你是怎样得到的?

2.已知:一个角的补角加上20°后等于这个角的余角的3倍,求这个个角的度数.

3.如图,A,O,B在同一直线上,∠AOC=∠DOE=90°,若∠1=2∠3,求∠2的度数.

【学习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延伸阅读

第五课认识学校


第五课认识学校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学校和教育的关系,了解学校产生发展的一般情况。
(2)知道学校的基本功能,了解学校文化的基本构成,理解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设置的必要性。
(3)知道参与学校生活的基本途径。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教育发展基本状况的整理和对社会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宏观把握能力。
(2)通过展望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以及自身受教育的前景,使学生学会从历史的角度、从发展的眼光看世界。
(3)能够认同并正确评价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运用学校的规章制度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4)能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学校的活动提出较好的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教育的发展、学校的产生以及学校教育作用的学习和认识,产生热爱学习生活、热爱自己学校的感情。
(2)通过认识学校各种条件、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养成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意识和习惯,确立爱护并保护学校环境和设施的意识。
(3)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珍惜学习条件的情感。

重点: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概况。
难点:如何认识学校的规章制度;如何认识学校环境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2课时
学校教育的发展

1.采用教师讲解为主的方法,讲述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
2.充分利用书本的图片,给学生一个较为感性的认识。尤其是对“六艺”的认识。
3.结合书本的“读与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形成正确的学习观。

一、学校的产生
二、发展古代的学校和教育
近代的学校和教育
三、我国
(1)近代
(2)新中国
(3)改革开放以来
(4)教育的民主化

学校school
学校教育schooleducation
古代antiquity
近代moderntimes

(复习提问)我们上一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家庭
(总结)家庭是我们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提问)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是什么?
——学校
(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进入学校的学习。学校是一个专门的社会组织,是教书育人的机构。
(提问)教育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不是一有人,就有教育?
——是的。教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
(提问)最初的教育活动有哪些内容?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原始社会,在茫茫草原上,在深山老林里,在远古山洞里,人类是如何进行教育的?
(生答)略。
——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技能。如:原始人打猎的本领、制造工具的技巧、使用火的本领等等。
(提问)那么,学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不是一有人,就有学校的?
——不是。
(陈述)到了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专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即为学校的出现。
(提问)那么,在古代的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哪些知识呢?和原始社会一样,还是和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他们又学习哪些东西呢?
——“六艺”
(学生活动)看图片。
礼——礼仪
乐——音乐、舞蹈
射——射箭
御——驾马车
书——阅读、习字
数——算术
(学生讨论)比较“六艺”和“七艺”的异同点。
(生答)略。
(看图片)请同学们看P32页的图片,第一幅的学校称为什么?第二幅的学校称为什么?
(1)私塾
(2)书院
(陈述)学生在私塾或书院里学习,那么,他们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呢?
(读与思)看材料“劝学诗”,回答问题:
(1)这首诗反映了古人什么样的求学目的?
(生答)略。
(提问)古代是如何进行选拔人才的?
——介绍“科举制”
(简介)时间:1300多年隋唐——清(1905年)
经过:县试
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府试秀才举人贡士进士
(提问)你们知道古人考中之后的第一件重要大事是什么吗?
——拜孔子像
(提问)为什么呢?
(人物简介)孔子——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很多正确的教学方法。联系《论语》的有关文章和一些重要的名句。此外,他对我国教育的发展影响很大。他提出了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直接影响我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学生活动)收集孔子关于学习的名句。
(2)你的学习目的是什么?
(学生讨论活动)略。
(陈述)历史发展到了近代,我国的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请大家看书上的图片,这是什么时候?
——民国
(陈述)近代中国,清政府迫于形势,改革教育体制,西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到了新中国以后,我国于建立起了普通民众及其子女普遍受教育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教育体系。而且,教育的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我国教育努力的目标。
(看图片)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思想教育。
(总结新课)板书。
(布置作业)略。

我们的学校

1.本课宜采用交流和讨论的办法,多让学生体验。
2.引导学生分析“校训”和“校徽”的寓意。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本校校徽和班徽。
3.让学生分析校规的作用。
4.由学生动手制定班规、班训。

校园环境campusenvironment
校规schoolregulation
校歌schoolsong
校徽schoolbadge
校服schooldress
教室classroom
图书馆libarary
运动场playground

一、学校生活
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形成——良好习惯
3.实现——集体中成长
二、校园环境教室
1.设施环境图书馆
运动场
2.制度环境校规
校训
校徽、校歌
3.文化环境

(复习提问)“六艺”包括哪些内容?
(生答)略。
(导入)当然,我们的学校已不是古代的私塾或书院,同学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也有了新的变化。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小学时候,有哪些学校生活你有感触的?
(生答)略。
(总结)(1)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2)形成良好习惯
(3)实现集体中成长
(看图回答)展示一组图片,包括学校的教室、图书馆、体育馆、操场。请同学说说这些都属于学校的什么?
——教学设施
(陈述)我们把这些称为学校的设施环境。同学们还可以举出一些吗?
(生答)餐厅、钟楼等等。
(陈述)我们地处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学校的设施比较完备,而在一些不发达的偏远地区,学校的设备就简陋多了。请大家来看一组图片:
图一:马背学校
图二:水上学校
(过渡)学校除了一定的设施环境,要使一个学校正常的运行下去,还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一般包括:
(1)各种规章制度
(2)校徽、校歌、校服
(3)校风、校训
(4)仪式
(学生活动)你知道的学校规章制度有多少?
(比一比)小组竞赛。
(学生讨论)假如你是校长?
(生答)略。
(学生活动)同学们,下面是发挥你们的创造力和聪明才智的时候了,为我们学校设计一个校徽。看谁设计的最好。
(评比)略。
(提问)同学们设计的校徽都很好。那么,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学校的校训是哪几个字?
——诚信和谐求实创新
(学生讲述)讲述升旗仪式的过程。
(过渡)学校除了设施环境和制度环境外,还有丰富的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又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生答)(1)社团组织
(2)兴趣小组
(学生活动)你参加了哪些活动?为什么?
(生答)略。
(总结新课)板书
(布置作业)学生自备档案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化导学案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用心制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这对我们接下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有没有出色的范文是关于教案课件的?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化导学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五课灿烂的青铜文化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比较全面地掌握夏、商、西周时期我国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奴隶制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奴隶制下奴隶的悲惨境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揭示奴隶制文明本质及全面认识历史发展过程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的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辉煌灿烂,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表明我国古代文明具有极其强大的生命力。
二、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2、难点:青铜文明这一概念是本课的难点问题
三、学习方法:
1、阅读理解,概括提炼知识要点。
2、集体讨论。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
1、青铜制造业
(1)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
(2)夏朝:青铜器逐渐增多。
(3)商朝
①特点:大,多,精美。
②代表:巨大的和造型奇特的。
(4)西周
①特点:更加丰富。
②用途:大量用于
(5)“三星堆”文化
①时间:与同期。
②地区:平原。
③代表:等。
2、陶瓷制造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国家。
3、玉器制造业:玉器水平很高.
4、夏、商、西周是以为主的社会,相当发达.
5、农业
{1}作物: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时期已经齐备.
{2}技术:已知道、和.
{3}农具: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6、畜牧业:品种齐全,建有,还有专门的.
7、被强迫劳动,没有人身。
8、被奴隶主随意转让和
9、被杀死当作祭祀.
10、被杀死或活埋做
{二}、合作探究:
1、在原始社会,人类的祖先们普遍使用的是什么工具?青铜器与之相比有什么优点?

2、你认为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3、手工业繁荣的基础是什么?

4、既然夏、商、西周时期,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商业都很发达,为什么要以青铜”作为当时的文明象征呢?

五、自主整理,回味消化,全班交流,共同提升:
自学过程中,你们小组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六、课堂小结:
1、本课的主旨在使学生对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的奴隶制文明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
2、介绍了自夏到西周重要的手工业
七、自我检测
1、青铜器生产在商朝时获得大发展,主要体现在()
①生产规模大②形状独特③品种多④工艺精美
A①②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形成的时期大约是在()
A夏商B商周C尧舜禹时期D西周

3、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是()
A中国B印度C埃及D英国
4、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在()
A夏B商C西周D东周
5、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是()
A司母戊鼎B四羊方尊C青铜立人像D青铜面具
6、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用途是()
A祭祀和贵族使用B农业生产C老百姓的日用品D艺术品
7、下列青铜器属于商朝制造的是()
①司母戊鼎②青铜神树③大型青铜立人像④四羊方尊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8、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位于下列哪一地区()
A黄河流域B长江流域C成都平原D太湖流域
9、我国开始烧制原始青瓷是在()
A原始社会末期B夏朝C商朝D西周
10、关于商周时期奴隶的说法,错误的是()
A在农业、手工业和畜牧业中大量使用B奴隶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C奴隶进行集体劳动D奴隶主可以任意杀死奴隶
11、下列关于西周农业生产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五谷”已经齐备B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C使用青铜农具D牛耕逐渐推广
12、在商朝的墓葬中发现有许多奴隶同车马、狗等葬在一起,这种现象说明()
A商朝已饲养狗B商朝已有了马拉车
C商朝有、存在殉葬恶习D奴隶地位低下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第五课三大改造教学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

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

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2.能力: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

4.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

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

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

2.手段: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

(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老师读)

2.公私合营:

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它主要的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说已经有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了啊?(问)(老师归纳)虽然这些资本家对企业仍然拥有所有权,但已经不能自由买卖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营照字面理解应该是什么啊?就是国家与私人,这里也就是指资本家联合起来经营工商业。原本都是资本家自己独家经营,现在变成与国家合营了。新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们国家来说,必须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以公私合营对我们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变革是有好处的。那对资本家有没有好处呢?他们是不是被强迫答应公私合营的呢?现在我们看课题下面框里的文字。请哪位同学起来读一下吧。好,读地很流畅啊!大家看,原本是亏损的厂,设备陈旧,工人没有积极性,但国家投入资本以后,进行改革,效益就好转了。这样,资本家也赚钱,他们又何乐而不为呢对吧?于是,越来越多的民族资本家希望能公私合营。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高潮。那么,什么又叫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呢?(课件: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大家看我们书上第21页最下面一段中提到了赎买。同学们都学过古文啊,“赎”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交换”对吧?我们这里可以理解成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就是赎买。下面大家看一看书上第22页的小字部分,然后思考一下,你们觉得赎买政策是否合理?你们觉得还有什么别的政策更好吗?好了,大家都看好了吧?现在老师给你们分四个小组。(以第几排为标准,分为四组)分别讨论一个问题,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现在大家看大屏幕。(课件:⑴能不能国家直接强制性把这些企业收归国有?为什么?⑵能不能保持原有状况不变,仍然让民族资本家自己经营?为什么?⑶能不能一开始就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不经过过渡?为什么?⑷你觉得赎买政策合理吗?合理在哪?)(学生发言)(老师归纳:⑴力度太大,民族资本家不服气,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⑵打击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他们原本是可以吸收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力量的;⑶国家也没有那么多的资金可以全部收回;⑴不论怎样仍然是剥削阶级,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⑵大部分工人仍受剥削,体会不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⑴民族资本家还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好处,还不太相信;⑵强扭的瓜不甜,必须让他们自己想要参加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合理:合理在实现了和平过渡,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国家制定一项政策要看得长远,但也必须分步骤慢慢来,不能急。我们同学学习也是一样,必须给自己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但也一定要脚踏实地。

3.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我们这堂课的题目是“三大改造”,那除了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有对什么的改造啊?(问)对了,就是农业和手工业了。(写标题)对农业和手工业是怎样改造的呢?我们以前就学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自己自足的国家,农民的小农意识都比重。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了土地改革,农民都分到了土地,本来就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过日子了。为什么党和国家还要进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呢?哪位同学回答啊?(问)对了,农民虽然有土地,但都很穷,没有资金,没有能力去购买农具,也不懂种田的新方法,有了土地仍然过不上好日子。这个时候,党和国家在农村实行了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政策。先请一位同学读一下书上20页到21页的小字部分。好,大家看看小字部分能说明什么啊?(问)(老师归纳)对了,说明了我们建立生产合作社的优越性。有些人说你们先走,我们看看再说;有些人说一伙穷光蛋想办社,没见过鸡毛能上天,最后事实证明了鸡毛真的飞上了天。老师又想问一下了,这又能说明什么啊?(问,可提示)说明集体力量大。我们民间有很多俗语和故事都说的这个道理。比如一个巴掌拍不响;三个臭皮匠,胜过诸葛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古代还有个小故事叫做“一根筷子,十根筷子”。讲的是一个老父亲在临终前拿一根筷子给他一个儿子折一折就断了,再拿十根给他折怎么折都折不断。用这个来告诫他要和兄弟团结。再所到现在,大家都知道“温州模式”吧?为什么浙江人在全国各地做生意都能赚钱?因为他们都抱成团。同学们也要明白这个道理,一个人埋头苦干,成绩有限,可是同学们一起互通有无,互帮互助,就会得到更好的效果。学习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课件)现在大家看大屏幕啊。这两幅图,一幅是农民申请假如生产合作社,一幅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想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农业建立合作社的优越性越来越明显。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农业的合作化带动了手工业的改造。到了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到合作社中。(课件)大家看这张图表,我们把三大改造的开始,高潮和结束的时间做下总结。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间大家要记清楚。

3.三大改造的意义和缺点(课件)

好了,三大改造讲完了。那么,这个政策的实行有什么意义,是不是还存在一些失误呢?现在大家看大屏幕。⑴意义: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性变革,是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标志;⑵缺点:《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有关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工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长期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4.练习:

好了课讲完了,现在我们做两道练习。

⑴课后“练一练”⑵讨论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

5.总结:

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意义和缺点。这种改造的形式是正确的,客观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刚刚成立新中国落后贫穷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变。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我们看待事物现象政策都得一分为二地评价。三大改造是我们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下堂课我们就要具体讲怎样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好,下课。

板书:第5课三大改造

一.公私合营

1.公私合营的定义

2.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二.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1.农业

2.手工业

三.三大改造的意义、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