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探索宇宙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4-02

探索宇宙。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探索宇宙”,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探索宇宙
教学设计
〔教学策略〕本节是从地球开始,逐步向太阳系、银河系和宇宙深处延伸,进而展示出宇宙结构的图景,并通过著名人物、论著和事件,向学生展示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最后是以“幻想与追求”为结题,鼓励同学们学好物理,实现人类探索太空的梦想,培养学生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科学精神。为此,本节教学应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科学猜想和假设;通过文献探究和交流研讨等协作学习方式和互动式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存储能力和对问题的分析论证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用具〕
1.多媒体计算机(联网)、CAI课件。
2.参考光盘:《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小百科全书》《科学博士》。
3.参考书:《当代科学之门》《少年科学家》。

〔教学参考〕
一、探索的历程
1.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探索的历程”中的图,并进行归纳和比较。
教师归纳:这些图向同学们简要展示了古今中外人类对宇宙探索的历程,前两幅图充满神学与宗教的色彩,后四幅图闪耀着人类科技文明的光芒。下面请同学们从下列各题中任选一条,进行网上信息收集。也可以自行立题探究。
2.问题——科学猜想
(1)中国古代关于宇宙结构的学说。
(2)哥白尼和日心说。
(3)从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到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
(4)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
(5)“神舟”号飞船的四次成功飞行。
3.上网查阅——文献探究
学生协作式活动过程,教师可参与其中,与同学们共同查阅资料,共同讨论。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在各组成员之间交流和协作的基础上,各组推选代表,进行信息发布。把相关问题的科学猜想,论证分析进行报告。
5.老师评价总结
肯定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成果,指出探究活动中的不足,设置疑问,引导学生探究的深入。
二、浩瀚的星空、幻想和追求
1.识图——创设情境
使学生认识“浩瀚的星空”中的图,并进行归纳。
教师归纳:
(1)请同学们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投影此图,指出地球的位置。
(2)这些图是以地球为参考,逐渐向外延伸,向同学们简单呈现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的图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宇宙的结构和层次,我们的太阳只是星光闪闪的恒星的典型代表。为了进一步了解“浩瀚的星空”,请同学们选题进行网上查询,也可以自拟论题查询。
2.问题——科学猜想
(1)太阳系的结构和演化。
(2)地球结构和演化。
(3)银河系的结构和演化。
(4)空间技术。
3.上网查询——文献探究
4.交流研讨——互动式学习
5.老师评价总结

扩展阅读

《探索物理》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探索物理》”,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的:(1)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2)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4)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5)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

重点: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难点: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教具: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三棱镜一付,小石子一枚,开水和带盖的空矿泉水瓶。

教程:

一、导入语:(衔接式、启发式)

1、上节我们对大家学习物理做了一些基本的要求。我们说物理是非常有用的,非常有趣的。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会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2、不过大家可要大胆回答问题,踊跃做实验哟!咱们看谁做得最好了!

二、关于“有趣有用的物理”的引导性学习:

1、物理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

声、光、热、电、力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三、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讲一个“糖醋液”的故事)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

(《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①了解“和平间谍”的故事;

②了解“二十世纪最糟糕的发明—塑料”

四、STS:伽利略的“摆的等时性原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五、小结:

“科学之旅”—就是人类永无止境的探究历程。

六、作业: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附:板书设计:

第一节科学之旅

一、有趣有用的物理:

1、物理学研究声、光、热、电、力等现象;

2、物理是有趣的,物理是有用的;

二、怎样学习物理?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三、探究物理:

观察—疑问—猜想—证实


宇宙里有些什么


灌云县同兴中学七年级语文学习案

编制时间09年月日审核人上课时间班级姓名

主备人

课型

自主交流

课时

1/2

课题

宇宙里有些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宇宙是物质的、运动的、无穷无尽的,激发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2、辨别列分类别、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体会其作用。

3、体会作者运用多种写作手段把人们不熟悉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的方法。

重难点

1、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清晰地说明宇宙的本质特征。

2、作者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清楚地、通俗易懂地说明宇宙的特点。

学习流程

备注

【走进文本】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粗字注音

闪烁汹涌灼热炫目尘埃

二、激发兴趣,整体感知

今天,就让老师做一次导游,带领大家一起漫游这神奇的宇宙,认识一下各种星体,看一看宇宙里到底有些什么?

首先来了解一下宇宙(教师读课文)(大家合上书本,拿起笔在本子上记下你所听到的认为重要的内容,听完后谈谈你对宇宙的整体印象。)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并作记录。

2、听完后学生谈听到了什么?可以结合自己了解的知识谈谈对宇宙的整体印象。

【感悟文本】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读课文有关段落,作批注,小组成员讨论、交流、探究并汇报学习成果。)

1、⑴在你所听记录的内容中,你最想了解什么星体?请打开书本,找出有关段落,仔细阅读。思考:文章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是怎样说明的?

⑵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掌握各种说明方法的运用和作用。

a.打比方:b.列数字:

c.作比较d.分类别

⑶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⑷体会本文的说明顺序。

2、再读课文,通过你们的自主学习,概括出宇宙的特征。

【拓展应用】

1、在你平时的积累,你了解到宇宙的哪些知识?请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2、你认为世界上一些国家不惜花费巨资,发射飞船,探索火星等星球,有哪些意义?怎样保护好属于我们自己的星球——地球。

【回归文本】

1、归纳总结本文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

2、概括出宇宙的特征

超级链接:

“宇宙”一词,最早大概出自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墨子(约公元前468-376)。他用“宇”来指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空间,用“宙”来指古往今来的时间,合在一起便是指天地万物。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所能了解和观测的宇宙,人们把它称为“我们的宇宙”或“总星系”。

银河系

地月系→太阳系(九大行星)→→总星系(宇宙)

河外星系

探索生命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探索生命”,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1单元 探索生命的奥秘
第2章 探索生命
第一节 探索生命的器具
内容精讲
1.如何科学规范地使用显微镜?
剖析:除了书本上的操作要求外,在使用显微镜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镜头的保护:目镜和物镜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的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2)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否则,有可能压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3)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这容易使物镜镜头松动,改变焦距,影响观察的清晰度。正确的方法是:手指握住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4)通常由低倍换成高倍观察时,光度会不足。此时可转动光圈或选择较大光圈,以得到适当的光度。
(1)取拿显微镜时,必须用一手握住镜臂,另一手托住显微镜的镜座,使显微镜保持直立的状态,切忌用单手提拿。
(2)将显微镜放置桌上时,务必要轻轻放下。
(3)显微镜的镜头必须保持清洁,必要时用拭镜纸擦拭镜头,不可使用布或一般的纸,以免损伤镜头。
(4)将显微镜轻轻地放置桌上,镜臂放在靠近身体的一边,镜座后缘位于离桌子边缘约三厘米处。
(5)使用显微镜时,应调节反光镜和光圈以获得适当的光线。
(6)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应两眼同时张开,以避免眼睛的疲劳,同时一眼窥物,另一眼与手配合绘图或写字;右手写字的人,宜用左眼观察,左手写字的人,宜用右眼观察。
(7)显微镜的放大倍率=目镜的倍数×物镜的倍数;例如目镜为10×,物镜为40×,则物镜放大倍率为400倍。
2.显微镜的主要结构是什么?通常显微镜有哪些种类?
剖析:显微镜的作用是将微小的物体放大,因此它的主要结构是目镜和物镜。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依使用方法和使用目的的不同,性能、构造等自然也不一样。平常我们所使用的是最普通的单眼光学显微镜。除此之外通常有以下几类:双眼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双眼解剖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相位差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等。
光学显微镜有多种分类方法:按使用目镜的数目可分为双目和单目显微镜;按图像是否有立体感可分为立体视觉和非立体视觉显微镜;按观察对象可分为生物和金相显微镜等;按光学原理可分为偏光、相衬和微差干涉对比显微镜等;按光源类型可分为普通光、荧光、红外光和激光显微镜等;按接收器类型可分为目视、摄影和电视显微镜等。常用的显微镜有双目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偏光显微镜、紫外荧光显微镜等。除此之外还有电子显微镜等。不管是哪种显微镜,它们的主要组成部分都是镜头,即目镜和物镜。
3.马尔比基是位意大利解剖学家及医生,他成年后的大部分生涯是在科学研究中度过的。大约在17世纪40年代,马尔比基开始从事解剖学研究及显微观察,他的突出成就之一是人体血液循环的证实。
马尔比基借助显微镜观察青蛙肺的毛细血管,证实了哈维提出的存在毛细血管的看法。哈维认为连接动脉和静脉的是毛细血管,可是哈维从未看到过毛细血管。除了看到动脉和静脉之外,还有无数肉眼看不见的微细血管,正是这些微细血管把动脉和静脉连接成一个密封管道,使血液在其中周流不息。
问题:
显微镜的使用和科学的发展有着什么联系?
为了证实毛细血管的存在,马尔比基还发明了一些具有独创性的方法。他首先向肺动脉注水,冲淡血管的血液,使连接肺动脉和肺静脉的肺毛细血管在显微镜下显得更加清晰。同时他还发现,肺中含有气泡,气泡和血液之间由隔膜隔开。这为后人理解肺中气体交换的生理机制创造了一定的条件。
马尔比基除了利用显微镜研究动物外,还研究植物。他提出以呼吸器官的完善程度作为动植物分类的标准。他认为,呼吸器官的大小与生物的完善程度密切相关,并且成反比。生物越不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大,如植物体中充满了丝状气管,而生物体越完善,呼吸器官就越小,如人的呼吸器官只是口、鼻、气管和肺。当然,现在看来,马尔比基的推论太欠成熟,他错误地将动物的呼吸和植物的呼吸进行了模拟,其实,二者的生理机制截然不同。
探究:科学的发展依赖一定的技术。人的血液循环过程中,动脉、静脉血管可以用肉眼看见,而毛细胞血管却非常细小,肉眼难以观察。哈维通过推理、猜测认为应该在动脉血管和静脉血管之间存在联系。马尔比基正是借助显微镜观察到了肉眼看不见的毛细血管网,从而完善了人体的血液循环。由此可见,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器具和技术的支持。
例题精讲
例1在显微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移动装片和更换物镜后,仍然存在,这说明污点在()A.目镜上 
B.物镜上 
C.反光镜上
D.光圈上
思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显微镜使用上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熟练程度。用显微镜观察时,难免会出现一些污点,有时这些小污点会影响观察,须清除。要清除污点,就要先判断污点在何处。视野中的污点只可能来自目镜、物镜和玻片上,反光镜和光圈上的污点不会出现在视野中。那究竟是来自目镜、物镜,还是玻片?有一些简单的方法。如先转动目镜,污点随着动,污点肯定在目镜上;污点不动,再移动玻片,污点随着动,污点就在玻片上,否则污点就一定在物镜上。
答案:A
例2某同学在做显微镜实验时,先用一块洁净纱布擦拭镜头,再在一干净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放入一小块植物组织切片,小心展平后放在显微镜载物台正中央,并用弹簧夹压住。然后在双眼侧视下,将物镜降至距玻片1cm处停止。用左眼朝目镜里观察,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缓缓上升镜筒。
该同学的操作步骤是否规范、准确?请予以指出及纠正。
思路解析:显微镜是一种精密的放大仪器,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正确使用。当显微镜的镜头脏时,要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物镜下降时要双眼侧视,降至距标本2~3mm时停止。临时装片的制作要科学规范。在载玻片上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用以固定材料等。答案:该同学操作步骤不规范。
(1)应该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镜头。
(2)在载玻片水滴中放入组织材料后要盖上盖玻片。
(3)物镜距标本距离约2~3mm时停止。
第二节 探索生命的方法

内容精讲
1.科学探究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等。那么是否在科学探究实验中,一定要按照这几个步骤进行呢?若结果与原来假设不相符合时又应该怎么办?
剖析: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在学习中应有较完整、自然地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机会。而在真正进行科学探究时可以部分地进行,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侧重于探究的某一个过程,探究的几个步骤也可以顺序颠倒,或有交叉。当科学探究与原来的假设不相符合时,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的知识,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作出假设,重新实验。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生物实验教学中,首先学会提出问题,围绕问题思考,讨论,再探索。我们应从科学的认识方法论的角度,设计并安排一系列的有针对性的实验,从观察实验入手分析思考问题,使思维得以深化。我们一旦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掌握科学的实验设计思路,就要学会在遇到具体问题时,能够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去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2.在科学探究中,常常需要设置对照实验,那么实验中应该如何设置对照实验?
剖析:科学探究实验设计中可采用的对照方法很多。
(1)空白对照:指不做任何实验处理的对照组。例如观察影响鼠妇分布环境因素的实验,若假设鼠妇的生活受水分影响,则一组鼠妇放在潮湿的土壤中,另一组放在干土中,放在干土中的一组就是一个空白对照。
(2)自身对照:指实验和对照在同一对象上进行,即不另设对照组。例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之前,要求学生采集鼠妇,学生在采集时会发现,当搬开花盆或石块时,鼠妇很快就爬走了。由此提出假设:鼠妇的活动可能与光照条件有关。
(3)条件对照:给实验组某种处理,给对照组另一条件的处理。
(4)相互对照:指不另设对照组,而是利用几个实验组相互对照。
对照性实验是生物科学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照实验设计可以培养学习兴趣,启发学习的主动性,形成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实验教学也是发挥学生智力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认识和了解生物的对照实验,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是生物学科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由于新教材的实验以探究为主,着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生物设计实验能力,是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四种能力之一,而生物实验设计能力既是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也是实验能力的最高层次,其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创造性和灵活性等特点。而大多数生物实验是以对照性原则进行设计的。
3.四天前,小刚的爸爸出差了,临行前,爸爸让小刚听妈妈的话,并且照看好鱼缸里的鱼。爸爸告诉他,这几天不要换鱼缸里的水,并且注意要给鱼喂食。小刚按爸爸的话去做了。昨天,他学着爸爸的样子喂鱼,给一匙鱼食,不一会儿就被鱼吃光了,接着的第二匙鱼食也被鱼吃光了,他又多放入了两匙鱼食,这回没被鱼吃光,还剩余很多。今天早晨,小刚突然发现鱼缸里有五条鱼漂在水面,其中三条鱼已经死了,另两条也快要死了。
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
科学探究方法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很有帮助。通常科学探究包括:提出科学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在不同的探究实验中,也不一定完全按照探究的几个步骤一成不变地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增进对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的理解。在自然界中,学生通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当他们迷惑不解的时候,如果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冷静思考,就会和科学家一样,能很好地解决问题了。
首先要学会研究分析现象,发现问题。在这个探究实验中,小刚提出了“鱼为何会漂在水面上呢”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从正常情况来看,是不应该出现这种情况的。再进一步作出假设。再由假设设计实验。当假设与事实不相符合时,也就是假设不能解释实际情况时,说明假设是错误的,这时需要重新作出假设,接着再实验。如果还是出现错误,那么还应该重新再假设,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小刚假设了四种情况,否定了前三种情况之后,终于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探究:小刚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1)四天没换鱼缸里的水;
(2)温度不适当;
(3)鱼缸里缺氧;
(4)昨天,喂鱼食不当。
小刚开始收集材料、设计方案、进行验证。他首先查看了鱼缸里的温度计,指示在22℃。接着他又查看了加氧泵,工作正常。看来“漂鱼”的问题不是因为猜想的前三条原因所致。鱼食是爸爸常喂的,不会有质量问题,这样看来是喂鱼食过多所致。
最后,小刚得出结论:喂过量的鱼食,鱼会撑死,漂在水面。
典题精讲
例若实验结果与假说不符合时,则应该()
A.修改结果,使结果与假说相符
B.修改假说,重新实验
C.修改实验过程,使结果与假说相符
D.自行依据实验结果下结论
思路解析:在科学探究中,虽然整个探究过程是按照探究的基本步骤设计的,但最终结果有可能和假说不相符合。若结果与假说不相符合,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此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应大胆地修正原有知识,重新假设,重新实验。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