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05-25

四年级数学下《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

为了使每堂课能够顺利的进展,要根据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编写教案。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认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为今后学习有理数及其运算的基础。但学生对正、负数比较陌生,但对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不陌生。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读写法等内容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进行了讨论交流,不仅学会了查找资料的方法,还体验了尝试探究,合作学习。正、负数是两个相反的定义,在教学的时候,我着重让学生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对比研究,从而能使学生更好地明晰正、负数的意义。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并且认清零在正、负数之间所处的位置是学生正确认识正、负数的关键。在教学时,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温度计量入手,先让学生对温度进行分类,零上温度分为一类,零下温度分为一类,分类的依据是它们分别高于零度和低于零度。这样,学生在学习正、负数的概念之前就已经对正、负数与零的关系有了感性的认识,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出负数0正数,并且为后面学习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做好了铺垫。在认识正、负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时,我首先是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图例和练习明确正、负数表示两个正好相反的意义,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出正数可以表示增多、高于、正方向等意义,负数可以表示减少、低于、反方向的意义。让学生表述日常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事物时,一开始学生不知道从何入手,我给学生举了两个例子妈妈买来的苹果用正数表示,吃掉的苹果用负数表示;朝杯里倒牛奶用正数表示,喝掉的牛奶用负数表示,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寻找正、负数。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可以由学生自行探究、归纳的知识点。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中国的热极 认识正负数


老师要承担起对每一位同学的教学责任,在开展教学工作之前。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在上课时遇到各种教学问题都能够快速解决,那么优秀的教案是怎么样的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中国的热极 认识正负数,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当下课钟声悠然响起时,学生们依然沉浸在负数的世界里:愉悦、欣喜、充满激情数学课堂进入一个充满个性、人文精神的境界,这是我们数学教学者希望看到并达成的。反思整节课的教与学,始终以学生为本,体现数学是生活所需,实际所需,从而产生要学数学,要学有用的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反映数学的价值观而设计的,我认为以下几点是组织得比较好的:

1.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

对于正数和负数这一课题而言,课题本身很新,学生的感知也很有限。但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重视学生对概念的建构过程:概念引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记录具有相反意义的三组数量,并通过有序反馈,引导学生充分讨论、比较,使学生亲身经历了一个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而且产生了强烈的学习需求,自然地引出课题;动手探究阶段,教师借助温度情境,设计和安排了学生在温度计上动手找不同温度的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并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了对概念的初步建构。巩固拓展阶段,师生一起讨论了湖水升降中的正、负数、产量增减中的正、负数、方向中的正负数以及存折的正负数等实际情景中的问题,不仅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参与中明确感悟到正、负数的应用价值。

2.数学展现要源于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即便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也能找到原型。例如,课始阶段老师让学生记录他们感兴趣的吐鲁番地区的中国之最的信息,用来呈现教学资源,就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如果我们把小学生在生活中看到的现象或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作数学研究的对象,并且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尝试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会感受到数学的力量,感受到数学的亲切,并且萌发主动学习和运用数学思维方式的动机。

3.数学教学要超越生活

数学知识虽然源于生活,但与现实的生活还是有一定距离的,毕竟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高度严密的学科。当数学教学找到了与生活的连接点,把数学现象规律用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表现时,数学知识的学习就变的通俗易懂了。如本课教学中从温度计认识与动手操作展开教学,教师先出示了吐鲁番一天中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接着引导学生认识温度计上的0刻度,然后进行0上和0下的温度读数教学。充分体现由整体认识到局部探索的教学策略,有效的突破了学生认识与探索的难点。

4.数学学习要反映生活

反映生活要求数学学习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需要数学,启发学生从学习中感受数学思维方式及其力量,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教学设计中教师注意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发现者,注重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存在。如在展开练习,拓展应用环节中设计了一组常见的应用问题,有水面升降,产量增减,数轴以及存折上的收入支出等等,既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叙述,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动促思,体现了动中有学、玩中有学的思想。

校园科技节 认识正负数


教学目标 :

1、在游戏中寻找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2、通过温度计的演示,学会正负数的读法和写法。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负数的意义,难点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数量。

教学准备:

课件、背景资料、温度计、挂图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说反正话》。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向上看(向下看) 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 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

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

引入谈话:在生活中,有许多类似的意思相反的情况存在,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研究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达这些内容。

二、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创设情境引入:

同学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素有火洲之称。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领略一下那里的奇异风光。(课件展示)

提问: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学生交流。

2、零上温度、零下温度及0度的含义。

师:信息中用了很多数据来说明吐鲁番的气候特点,我们先来看这两个温度。(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知道生活中用什么工具测量温度吗?

师:(出示教具温度计)上面的1小格是1度,中间红色的纸条代表温度计的液柱,你能找

出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从0度开始往上数13个格是零上13摄氏度,从0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是零下3摄氏度。)

师:为什么零上13摄氏度要往上数,零下3摄氏度要往下数?

生:因为零上13摄氏度比0摄氏度高,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入上数13个格;零下3摄氏度比0摄氏度低,所以是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3个格。

师:零上8摄氏度怎样找?零下5摄氏度呢?

师结:也就是说,找零上温度从0摄氏度开始往上数,找零下温度从0摄氏度开始往下数。0摄氏度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线。

3、探究正负数的表示方法:

师:像零上13摄氏度和零下3摄氏度这种表示方法看起来有点麻烦。你能用一种更简洁的方式表示吗?下面请同学们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找到一种更简洁的表示方法。

学生交流。

师:你们想法与数学家的一模一样,也是用+表示。(板书:+13℃、3℃)以0度为分界线,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 13这个数读作正十三,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13的前面加一个正号;- 3这个数读作负三,书写时,在3前面加一个负号。我们以前熟悉的+、号在里是正负号。

4、了解负数的历史。

师:看来啊,负数的出现还真得是很有必要,那你知道哪个国家最早出现了负数吗?让我们通过一段资料一起来回顾负数的历史。

电脑显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已有约两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公元100年,我国数学名著《九章算术》中就明确提出了负数的概念,以及正、负数的运算。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著名数学家刘徽晖更加明确了负数的意义。

在算筹中,刘徽把两种表示相么意义的算筹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常规定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则要迟于中国数百年。

请学生谈感受。

5、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请同学们在本上写出其余的四个温度,找一板演。

6、表示海拔高度。

师:我们再来看这条信息,(电脑出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你能用刚才这种表示方法表示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交流。

海平面在这里相当于分界线,比海平面高就是+ ,比海平面低就是155。

下面请你们用这种方法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课件出示)

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8.43米,死海比海平面低330米,泰山比海平面高1545米。

7、揭示正负数的意义:

师:刚才我们用数学符号(+-)表示出了零上、零下温度,比海平面高、比海平面低的高度。每组量表示的意思有什么特点?(意义相反)

师:表示意义相反的量,我们要用正负数来表示。像+13、+38这样的数是正数;-3、-10这样的数是负数。(板书)

8、举例理解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同学们,你们能再写几个正数和负数吗?(学生举例)

正数有多少个?负数呢?

9、自主练习1。

师:7是什么数? (学生交流)

正数前的正号可以省略不写,那么负数前的负号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0是正数不是负数?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师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10、找生活中的正负数。

师:你能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吗?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交流。

师:同学们都用正负数表示出了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你能说一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吗?

(他们的意义是相反的。)

师结:表示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填空题:

(1)车内上来8位乘客用+8表示,下去5位乘客用( )表示。

(2)粮店运进大米60吨,记作60吨,运出12吨可以记作( )。

(3)妈妈领取工资1500元,记作+1500元,那么,妈妈帮小明买书用了120元,记作( )元。

(4)小张参加奥运知识竞赛,答对一题得了50分,记作( ),那么答错一题扣了50分记作( )。

(5)小平家住的楼房有15层,地面以下有2层,地面以上第12层记作+12层,地面以下第一层记作( )层。

2、做自主练习5和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希望同学们能用一双数学的眼睛、智慧的头脑来发现生活中更多用正负数表示的有相反意义的量。

青岛版五年数下:《中国的热极 认识正负数》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你们见过哪些优秀教师的小学教案吗?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岛版五年数下:《中国的热极 认识正负数》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来阅读。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正、负数的读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

2、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3、感受正负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的乐趣,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能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

感悟正、负数的意义。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个神奇的地方,想知道是哪儿吗?

师:仔细听老师的描述,看谁最先抢答出来?

这个地方被称为火洲。(停顿)

有句俗语是这样形容的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停顿)

这个地方的葡萄是最著名的。

生:(争先恐后竞猜)新疆的吐鲁番

师:(展示新疆的风光图片)对呀,说到吐鲁番,那可是个好地方,老师这里还收集了一些有关吐鲁番的资料,想知道吗?(想)

师:那现在我开始介绍,你能把听到的数据信息准确地记录下来吗?(没问题。)

师:独立思考,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就能看明白你所表示的意思。

(师叙述事件,学生填写记录单。)

吐鲁番被成为我国的热极,可见它的温度非常的高,有记录表明,吐鲁番的地表最高温度达到零上82度,而最低气温则在零下10度左右。

中国地势最高的盆地是柴达木盆地,大约比海平面高3000米左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是我国地势最低的地方,

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干享誉海内外,库尔班大叔是做葡萄干生意的,在三月赚钱最多的一天赚了450元,而3月22号赔钱100千克。

温度差 海拔高度 帐目结算

最高气温 度 吐鲁番盆地 米 三月12号 元

最低气温 度 柴达木盆地 米 三月22号 元

师:记好了吗?哪位同学愿意把你的记录单展示给大家看?

(评析:针对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提供的 中国的热极这一素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加工,创设了游览美丽的吐鲁番这一大的数学情境,从学生赶兴趣的中国之最出发,采用记录数据的形式,让孩子在课伊始就产生了浓浓的学习兴趣;再加上后续多个实际参与的环节设计和教师平实、细致的组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不断的尝试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伴随着学习过程,亲身体悟了数学学习的价值、数学学习的魅力。)

二、创造符号,引入负数

(学生记录中大致产生了如下4种情况)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单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要一起来欣赏,也许里面就有你的想法。

师:(在投影上展示第一种情况)这样记录,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这样记录不能让别人看出是赚了还是赔了。

师:450元是赚的钱,100元是赔的钱,一个是赚,一个是赔,意思正好怎么样?(同时借助手势感悟赚和赔是相反的意义.)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的意思呢?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呢?

师:仅仅用我们学过的数,还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吗?

生:不能。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师:(投影展示第二种情况)这种方法怎么样?意思清楚不清楚?都有谁是这么想的?

生1:一眼就能看明白数据所表示的意思。

生2:我觉得用文字来表达有点麻烦。还可能有不会写的字。

师:看来,虽然用文字记录能清楚的表达意义相反的量,但是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谁还想说?

师:这个有点意思?(出示第三种情况)能给大家解释一下吗?

生:我用向上的箭头表示零上,向下的箭头表示零下,这个符号表示高于海平面,,向下的符号表示低于海平面,赚了钱当然高兴,我就用笑脸表示,赔了肯定不高兴,我就用哭脸表示。

师:大家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

生:我觉得这样很生动、简便。

师:看得出来,大家很欣赏这种借助符号来表达的方法。同学们还有用其他符号的吗?

生有的出示用了和,还有的用了星星和圆圈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有创意。可是你有你的符号,他有他的符号,每个同学只明白自己符号的意思,交流起来很不方便。那怎么样才能让大家都明白呢?

生1:需要找到一种大家都能看懂的符号。

生2: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

师:多好的想法。还有的同学是用这样的符号来表示的。(投影展示第四种情况)

师:这是哪个同学的,来说说你的想法?

生:零上温度,用加号表示;而零下温度,就用减号来表示。海平线以上就用加,以下就用减。赚钱用加赔钱用减。

师:太了不起了。你知道吗?你用的符号跟数学家规定的一模一样!大家也说说,这种方法好在哪?

生1:意思很清楚。

生2: 很简单。

生3:形式统一。

师:是啊,他把符号统一了起来,把其中一个量用+号表示,与它相反意义的量用减号表示。只不过在这里+号不读+,读正,是正号。这个呢也不读-。读负,是负号。

师:零上82度记+82(板书),怎么读呢?(正82)。零下10度写成-10,(板书)怎么读呢?(负10)

师: 海平线以上3000米记做?(+3000)海平线以下呢?(-155)

师:赚了450元?(+450)写哪边?赔了200元怎么表示?(-200)。

(黑板上已逐渐把几个正数放在右侧成一列,负数在左侧成一列)

师:大家看,(黑板板书)像这样的数是就是正数,那与他意义相反的数是负数,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正数和负数。(板书课题)

师:会读了吗?咱们来个快速抢答,看谁反应快!

(师逐个出示写有-100,+6.8,-1.5, 36的四张卡片,同时追问是正数还是负数?并适时贴在黑板上)

师:这个数(36)是正数还是负数?(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认为是正数,有的认为什么数都不是。

师:你怎么认为是正数?

生:我觉得36是正数,因为可以把正号省略了。

师:真是这样的,为了书写更简便,可以把正号省略不写。这些数去掉正号之后,(师指黑板上的正数)你们熟悉吗?(熟悉)对,正数我们以前已经认识了。

师:哎,正号能省略,干脆,我们把负号也省略了?(不行)怎么不行啊?

生:那就又没办法区分了。

师:看来负号不能省略,如果没有这个负号,就不能区分这些意义相反的量。

师:(对照板书)现在我们回头来看看,+82和 10,+3000和-155,+450和-100,他们都是一对意义相反的两个量,象这样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正数和负数)

(评析:课堂应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而给予她火种的是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课上老师抛出了一个思维价值很高的问题:介绍吐鲁番的资料,把你所听到的数据信息记录下来,独立思考,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录,关键是让别人一眼能看明白。记录完后,教师要求学生把记录高高举起,目的是找到几个典型,学生采用了单纯的数据、文字加数据、图标或符号加数据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现了学生对情境问题的深入思考。教师巧妙地利用这些有价值的资源有序反馈,两个数量的相反意义始终凸显在学生面前,并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思考,直到产生需要找到一种统一的形式的内需。这时,负数的概念呼之欲出。在解决不断产生的认知冲突过程中,学生感悟着正、负数的意义,体验着由具体到抽象的符号化、数学化过程,认识逐渐从模糊到清晰。短短的一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简约地经历了人类探索负数的历程,实现了数学学习的再创造。)

三、借助温度,意义建构

(一)利用学具操作,理解温度中的正、负数

师: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吐鲁番季节温差很大,其实一天中的变化温度变化也很明显。(课件出示)有资料记载:吐鲁番3月份日平均最高温度是在零上13度左右,日平均最低温度是零下3度。能用我们刚才所学的知识来记录出这两个数据吗?快速记录在你的计算本上。(一生板演)

师:大家看,你写的和他写的一样吗?读给大家听听。

生:正13表示---零上13度,负3表示-----零下3度,

师:大家知道测量温度用什么工具吗?(温度计)

师:(出示学具)请看,这是一个温度计的学具卡片,1个小格代表1摄氏度,中间红颜色的部分代表水银柱,上、下可以动。你们能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吗?(能!)

师:谁能把13℃表示出来?你来试试。

(一生到前面来操作,并把最下面的刻度作为0,并把上面数第13个小格处确定为13摄氏度)

师:大家都是这么想的吗?有不同意见吗?

生:(齐说)是。同意。

师:麻烦你帮我们把-3℃再表示出来。(生直立在黑板前,挠头。)

师:怎么了?出现什么问题了?

生:没法表示了!

师:大家也帮忙想一想,为什么不能表示出-3℃了?请同学们那出你的2号学具温度计,小组讨论研究一下,怎样才能在温度计上表示出来呢?

生:(七嘴八舌,小声议论)

师: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生:我们小组认为首先要找到0的刻度,把0度确定中间这个位置,再往下数三个小格就-3度。

师:大家的想法呢?

生:(集体发言)我们也觉得应该先找到0。

师:大家都不约而同的说要先找到0的位置,可为什么要先确定好0的位置呢?

生:因为从0往上数就是零上温度,往下数才是零下温度。

师:(出示课件:温度计模型)是呀,0度以上是零上温度,,0度以下是零下温度, 0度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生:0把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分开了。

师:也就是说0度其实就是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

师:零上温度用正数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表示,我们可以说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师:气温是0度的时候,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1:有点冷。

生2:不冷不热。

师:据我的了解,瑞典的天文学家摄尔休斯把自然状态下水刚开始结冰时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也可以简单说成0度

师:(对照课件上的温度计)同学们看这是0度,那这是(5度),这是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越往上温度越高。

师:今天我们这儿的温度是正27度,北京的温度是正32度。哪个温度更高?对,正32度高。

师:那-5度在哪个位置,谁来指指,-10度呢,-15度呢?

生:(迫不及待的说着自己的新发现)我发现越往下温度越低。

师:大家觉得,-8度和-12度哪个温度抵?

师:你们怎么知道的?

生1:从温度计上看出来的,8℃高,-12℃低。

生2:-12℃在-8℃下面。。

师:同学们知道吗,我们威海每年冬天的最低气温大约就是-8℃,用你的动作和表情告诉我-8℃时有什么感觉?(生表示出哆嗦的样子)

师:新疆的北部地区,冬天有时能达到-40℃,怎么样?

生:(自觉用动作表示)更冷了!太冷了!

师:还能在这个温度计上表示出来吗?(不能)谁能到前面来指一指,-40℃大概在哪?(一生到前面来比划)

师:这个同学很聪明,不仅会估计,而且有方法。

(评析:借助吐鲁番特殊的气温情境,在没有标明刻度的情况下,学生面对13℃和-3℃,再次产生认知冲突,唤起了更深层面的思考:要在温度计上表示温度,首先要确定0℃的位置。通过一系列的操作、观察、讨论,学生在有学习意义的操作中,在思维的碰撞和互动中明确感悟到:在温度中,0℃是区分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比0℃高的温度用正数表示,比0℃低则用负数表示,实现了对0的再认识。教师结合学生的操作结果,引导学生思考: -8℃和-12℃相比,哪个更冷?同学们在操作、观察中感悟到温度计上越往下温度越低。直观、具体的思考,把负数大小的比较、绝对值等后续知识很好地渗透进来。)

(二)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么多的正数和负数,那负数是不是只有这些?谁能快速的说出几个来?

生1:-10、-11

师:说得完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省略号)同样道理,正数有多少个?(无数个)

师:谁能到前面来用一个圈把所有的负数圈出来?再找一个同学,用一个圈把所有的正数圈出来。(两生在黑板前画,结果一个圈了省略号,一个没圈)

师:这个省略号到底圈不圈?

生:因为还有很多正、负数,所以要把省略号圈进去。

师:(表扬)考虑问题要全面、细致。

师:哎,还有个问题。这0可够孤单的,负数没要,正数也没要。0算正数还是负数?你们的意见呢?(生随意说。)

生:正数都比0大,负数都比0小,所以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师:想想看,所有正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所有负数和0比,有什么关系?

(板书:负数0正数)

(评析:结合相关内容向学生渗透一些现代数学思想方法,如极限思想、集合思想、对应思想、符号化思想等,这是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广泛举例,初步感悟到正、负数的个数是无限的。这时,学生对正、负数集合的认识是浅显的、体验是感性的。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个省略号到底圈不圈?简单而又巧妙的设问给学生创造了体验的机会。通过小小的省略号充分体现无限的观念、集合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四、展开练习,拓展应用

师:刚才我们对负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其实,生活中还有好多时候需要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呢,想不想再了解一下?(想)

师:(利用电脑课件,逐个出示练习)

1、欣赏吐鲁番的美丽景色。(课件出示:吐鲁番地势最低的月光湖)

吐鲁番月光湖水位下降20厘米,记做-20,那么河水上涨5厘米,记做(+5)

2、(课件出示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走过了月光湖,我们来到了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

如果减产记做-,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科学管理,产量增加120吨,记做

3、(课件出示:库日班大叔经营葡萄园的收入情况)

日期 注释 支出或存入 20061007 存入 5918.50 20061024 支出 -3500.00 这里也有正数和负数,你找到了吗,说说它表示的意思?

4、(课件出示:)闻到了葡萄的香味,我们的好朋友小华也来了。

下图中,每个小格代表1米,小华开始的位置在0处,向东是吐鲁番盆,向西就是库日班大叔的葡萄园

请同学们拿出3号练习纸,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

(1)小华从0点向东行5米,表示为+5,那么从0点向西行3米,表示为( )米;

(2)如果小华的位置是7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3)如果小华的位置是-8米,说明他是向( )行( )米。

5、寻找生活中的可以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在生活的不同方面有许多这种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就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情况,仔细想想,谁找到了请举手。

生1:评比台加分用正数,减分用负数。

生2:转入、转出学生,(转入为正,转出为负,他们是一对意义相反的量)。

生3:做游戏赢了为正,输了为负

6、有奖竞猜: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吐鲁番的风景卡片,想奖励咱们同学们,不过,每张卡片的背后都有一道问题,如果你能顺利解决问题的话,卡片就属于你,大家有信心得到卡片吗?

(1)常温状态下,水结冰时的温度是多少度?

(2)水沸腾时的温度是多少度?

(3)最冷的地方是南极,南极的最低温度是多少度?

(师用低的多,高的多,低一点,高一点等语言引导学生猜出正确答案)

(评析:让学生在观赏吐鲁番美丽风光的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气温初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安排了各种不同的具有现实背景的相反意义的量的实例,每个情境恰到好处的蕴涵着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有奖竞猜可以说是将整节课推向了一个新的**,让孩子解决卡片背后的问题本身就极大的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教师有目的的引导,其实是对孩子正负数大小比较的最好的检验方法。短短的时间内,孩子就了解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体会负数的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更重要的是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了解史料,思想渗透

师:对负数的认识,我们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的人遇到这样问题时,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想知道吗?(想)

师:(利用课件在背景音乐下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应用负数的国家。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九章算术》中,就有正数和负数的记载。在古代人民生活中,以收入钱为正,以支出钱为负。在粮食生产中,以产量增加为正,以产量减少为负。

古代的人们为区别正、负数,常用红色的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的算筹表示负数。而西方国家认识正、负数比咱们中国晚了数百年。

师:你有什么感受?

生1:我觉得古代的人真聪明。

生2:我觉得咱们中国特别了不起。

师:看的出来,同学们都在为祖先、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其实同学们也非常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大家就想到了文字呀,符号呀这么多种方法,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评析:适时地向孩子介绍数学史的产生和发展历程,尤其是古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对于孩子来说,既是知识上的积累,眼界的开阔,更是一次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六、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师: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只是初步的认识了正数和负数,其实他们在我们生活中还有着广泛的应用。希望同学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走进生活,去发现更多更有趣的知识。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三单元 教学反思


本单元的只要内容是加法、乘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律,以及这条运算定律的一些比较简便的运用。

教学中应注重:

1、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融洽性。

3、使学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定律的应用还不够到位

例:532201=532200+1

730-145-65=730-(145+65)=730-200

22555=22510

125(4+8)=12548

2、变式题不会灵活应用。

如:9+99+999+9999+4

20-19+18-17+4-3+2-1

3、解决问题的题目分析不清

如:小利有一本80页的书,每页18行,每行约25个字,她每天读12页,这本书约有多少个字?

部分学生未能从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加以分析列成80182512

今后复习中应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加深对这些定律的理解,并针对典型题目,易错题目多进行对比练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学会正确应用。

四年级数学下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


老师讲课学生爱听,还愿意自学的情况下,往往少不了一份教案。因此,老师会想尽一切方法编写一份学生易接受的教案。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如何才能编写一份比较全面的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 第二单元 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本单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教学中寓数学学习活动于生动有趣的游戏情境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及教学游戏,并贯穿于课堂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学习,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都在悄然生长。

不足之处:

一、观测点不会确定

如:如果东东看明明的方向是北偏东35。那么明明看东东的方向是_____。部分学生还选成(北偏西35)。

二、对位置相对性的感受不够确切

如:请写出小明从图书馆到书店,再到邮局,电影院,最后返回图书馆行走的方向和路程。学生有的方向写反了,有的位置描述错了,有的度数写错了。这都体现了对位置相对性的感受不够确切。

三、对策

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确定位置的重要性。

2、提供丰富的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

3、多做一些有关的实践题,让学生在实践题中勤于动手,动脑实践

四年级数学下 第一单元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做不好的情况,可能与教材的编材体系有关。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说课稿


每一位任课老师,为了能够给学生给一个最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所以老师在写教案时要不断修改才能产出一份最优质的教案。这样可以让同学们很容易的听懂所讲的内容,那你们知道有哪些优秀的小学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四年级上册《认识整万数》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 说教材

《认识整万数》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和比较万以内的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教学整万数,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目,认识万级和个级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会读写整万数。教材分为三段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段,教学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和“千万”。教材通过呈现生活的实例,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和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较大的数,引发学生求知欲,再以“10个一千是一万”为基础,借助计数器,引出“十万”“百万”“千万”这些计数单位。

第二段,教学整万数的含义及读写。这里将写数和读数结合起来学习,让学生体会数的实际意义。

第三段,教学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教材介绍了我国的计数习惯,根据已有知识,给出各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让学生联系读写的体验,通过类比,推出万级各数位的名称和顺序。

教学目标:

1、凭借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确定各数位所对应的名称;掌握整万数的含义和读写。

2、通过操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大数目的意义,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教学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教学难点:读整万数,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二、说教法和学法

借助计数器,帮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理解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不同意义。结合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这样的大数目,让学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说设计理念

1、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身边的数据出发引出大数,从而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去读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3、借助于直观教具计数器拨一拨、数一数,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

4、通过师生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数学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新课导入时,选择我国2003年茶叶、甘蔗和油菜籽的总产量的有关数据,通过阅读这些有意义的数据,既让学生感受到大数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同时也适时地对学生进行了爱家乡,爱祖国的教育。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学生对于相邻数位间的进率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学生一起回忆万以内的计数单位及数位顺序表。理解10个一千是一万。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一万一万地数,从一 万数到十一万,理解10个一万是十万;十万十万地数,从十万数到一百万,理解10个十万是一百万;一百万一百万地数,理解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通过师生 共同合作、探讨,认识更大的计数单位及相关顺序表,充分体现了知识的一个逐步形成过程,使学生容易接受,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小学教学设计网 --XXJXSJ.CN更多数学说课]

2、认识数位顺序表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的经验,完成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掌握各个计数单位所对应的数位。由计数器上对计数单位的认识直接切入数位的认识,逐 步完善对数位顺序表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的排列规律。这样安排可以为理解“读万级上的数的方法与个级相似”做准备。

3、了解整万数的含义,学习写数、读数。

学生借助计数器,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顺序表,在此基础上,我又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整万数,帮助学生理解,多少万就是多少个万,因此需要在万级上拨出多少,拨好后再读一读,写一写并交流读、写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充分的感悟整万数的写法和读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也较难理解,通过读写生活中的大数目,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数的读法和写法,也初步体会到了整万数究竟有多大,如:天安门有400000平方米相当于有40个教学楼那么大。

四、总结归纳、课外延伸

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使学生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助于知识的积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堂中的自我评价更能激励学生自我发展。同时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进行课后调查,看看哪些地方用到了整万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学数学的目的也是为生活服务的。

五、说板书设计

我在设计板书时,安排了数位顺序表,再根据数位顺序表写整万数,并用红笔突出万级的写法,突破写书整个难点,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一目了然。充分体现了板书的概括性,指导性。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根据新大纲的教学要求,我力求使教学结构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一、加强口算的学习。

通过课前的3分钟的口算练习,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过他们自己喜爱的方式来练习,还不定期的举行速算手比赛,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对于笔算也是提高和帮助。

二、加强乘、除数的三位数的乘、除法笔算。

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乘、除数是二位数的乘、除法笔算,在原有知识及对法则理解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多加强巩固练习,防止学生因粗心大意而计算出错。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不好,特别是除法,甚至个别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会。因此,在教学之外,我让学生天天练几道计算题。

计算题中还包括简便计算,学生的渐变计算能力更是差,特别是乘法分配律。

三、应用题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

但对于这个班的情况,更是特别,绝大部分学生的应用题的理解能力都差。针对这一情况,我让学生多练、多想、多问,从量到质,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再也不像以前那样惧怕应用题了。

四、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体会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又蕴涵着数学问题的活动。使学生通过在活动中解决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

五.为了贯彻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我还设计了一些带有一定的难度的练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以便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数学能力。

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这时就需要自己去精心研究如何做一份学生爱听老师爱讲的教案。对教学过程进行预测和推演,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那么教案怎样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认识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教学内容:

教材108页-110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通过比较,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感受折线统计图特点。

2、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初步根据折线统计图获得相关的信息。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折线统计图,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读懂折线统计图。

教具准备: 例1、教学挂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 师:关于统计知识,我们已学习了哪些内容?

2、 引导学生回忆统计表及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后揭示新课内容。

3、 板书课题:统计认识折线统计图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 教学例1。

1)、出示例1 条形统计图让生观察。

师:根据这张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指名口答。引导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

2、认识折线统计图。

1)、引出折线统计图。

师: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示范画出例1 折线统计图)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

2)、观察、比较、交流。

想一想:比较后你发现这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览的人数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

生独立观察,思考以上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

3)、生汇报交流结果。

4)、师引导生结合例1 折线统计图,归纳生口答结果。

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如例1中1个单位长度表示1万人),根据数量的多少在图中描绘出各点(指着图讲解),然后把各点用线段按顺序连接成折线。因此,它不但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还可以能用折线的起伏,清楚的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指导完成教材112页第1题。

说说这幅这些统计图中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是多少?

独立解决教材上的3个问题。

生交流后指名口答问题。

第三小题中不同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对于合理的问题予以肯定并让生自己作出回答。

2、完成教材113页第3题。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这节课你有些什么收获?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正数和负数》数学教案


北京版四年级下册《正数和负数》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理数的意义,并能将给出的有理数进行分类;

4.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分类讨论的思想;

5.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一、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教学难点:

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 ℃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二、教法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三、正数与负数概念的理解

1、对于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带“+”号的数是正数,带“-”号的数是负数。例如: 一定是负数吗?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字母 可以表示任意的数,若 表示正数时, 是负数;当 表示0时, 就在0的前面加一个负号,仍是0,0不分正负;当 表示负数时, 就不是负数了,它是一个正数,这些下节将进一步研究。

2、引入负数后,数的范围扩大为有理数,奇数和偶数的外延也由自然数扩大为整数,整数也可以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如…-6,-4,-2,0,2,4,6…,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如…-5,-4,-2,1,3,5…

3、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细分有五类: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但研究问题时,通常把有理数分为三类:正数、0、负数,进行讨论。

4、通常把正数和0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0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0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0统称为非正整数。

四、有理数的分类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1、正整数、零、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2、整数也可以看作分母为1的分数,但为了研究方便,本章中分数是指不包括整数的分数。

3、注意概念中所用“统称”二字,它与说“整数和分数是有理数”的意思不大一样。前者回避了分数是否包括整数的问题,即使把整数包括在分数范围内,说“统称”还是不错,而用后一种说法就欠妥了。

4、分数和小数的区别:

分数(既约分数)都可表示成小数,但不是所有的小数都能表示成分数的。如圆周率就不能表示成分数。

5、到目前为止,所学过的数(除外)都是有理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大数的认识(复习课 )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大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和“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大数省略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难点:

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教学过程:

第一关:明辨概念。(以抢答形式出现,师给予点评)

一、填空。

⑴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百万是一千万。

⑵从个位起,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⑶1702030009是(10)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十亿位)。

⑷十万十万地数,数100次是(一千万)。

⑸一个数是由7个十万、6个万和3个十组成的,这个数写做(76?0030)。

⑹一个数千万位上是8,万位上是5,其它各位上都是0,这个数是(8005?0000)。

⑺1个百万是(10)个十万,1个千万是(10)个百万,(100)个百万是一亿。

⑻在4和6之间填上(5)个0,这个数就万为四百万零六。

⑼30300030最高位上的3表示(3个千万),中间的3表示(3个十万),最后的3表示(3个十)。

⑽一个六位数,最低位上是1,任意两个相邻数位上数字的和都是6,这个数写作(515151)。

⑾591000是由(59)个(万)和(1000)个(一)组成。

二、判断对错

⑴读数和写数都要从最高位读起或写起。

⑵4321>4320万

⑶9□000≈9万,□里最小填0。

⑷四万零五百写作:40000500

⑸404040读作四十万四千四十。

三、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⑴13500000元=()。

A、135元B、1350元C、1350万D、1350万元

⑵读5000505这个数时,要读()个零。

A、1B、2C、3D、4

⑶一个数最高位是()位,这个数是八位数。

A、百万B、十万C、千万D、亿

⑷有一个数,万级是207,个级是375,这个数是()。

A、207375B、2070375C、2073750

⑸下面各数中,最接近20000的数是()。

A、19998B、20003C、21000

第二关:细答基本(先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一、在〇里填上“>”、“<”或“=”。

567765〇5767563560000〇356万

二、按要求写数。

90000000000吨=900亿吨810000千克=81万千克

三、求近似数。

74380≈74万(四舍五入到万位)。

1309998572≈13亿(四舍五入到亿位)。

第三关:勇闯万难(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讲评)

一、根据数的组成填写下面各题。

(500000000)+(2000000)+(700000)=502700000

(3000000)+(800000)+(9)=3800009

二、用2、7、0、3、1这五个数组成一个五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73210),最小的数是(10237),约等于7万的最小的数是(70123),约等于3万的最大的数是(32710)。

三、用5、4、7和2个0组成五位数,使这个数:

⑴只读一个零:50047,50074,40057,40075,70045,70054

⑵读两个零:50407,40507,70405,50704,40705,70504

⑶一个零也不读:54700,45700,75400,57400,47500,74500

作业:认真复习,明天考试。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小学数学第七册“认识垂直”


众所周知,一位优秀的老师离不开一份优质的教案。通常大家都会准备一份教案来辅助教学。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那你有没有为了一个问题而去做过一份教案呢?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苏教版四年级数学——小学数学第七册“认识垂直””,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认识垂直是学生在低年级认识感知一部分几何图形的基础上,本课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与角、认识了平行的基础上教学的,垂直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时的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与教师组织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实例,让学生感悟知识,使学生建立直观与抽象能相互转化的有效思维,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为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后继知识奠定较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在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生活中的垂直的现象?如何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发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并得出结论?实践中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发现和认识。从学生认知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操作悟出互相垂直,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感悟相交与垂直。直接采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过程,创设问题情景。通过多项活动参与实践,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理解相交与垂直的基本概念,掌握互相垂直、垂足、垂线等内容,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的知识要点,掌握作垂线的基本技能。

(2)通过实践活动,领悟相交与垂直的内涵,建立相交与垂直的抽象概念。让学生感知、实践作垂线的方法。

(3)在实践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良好习惯,培养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掌握垂直、垂线、距离等概念。

教学难点:学会画垂线。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水彩笔,尺子,三角板,量角器,小棒,淡粉色的纸片,双面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同学们,小明要从家到公路边去坐车,你能给他找一条最近的路吗?

●小明的家

让学生自己作图,同时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说出所作线段为什么最短的理由,为探究问题创设情景。

二、探究新知

(一)活动中学习

活动1、请同学们用最简单的线条把我们学校西边的十字路口表示出来。

活动2、用两根小棒摆成不平行的图形。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摆出各种各样的图形。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摆出的图形,说说构成的是什么样的图形。从学生发现的问题中揭示课题:相交与垂直。通过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相交和互相垂直的概念。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要相交,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就互相垂直。相交的点叫做交点。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

活动3、用一张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

学生通过折纸的过程,领悟什么样的两条线是互相垂直的线,并且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是否构成直角。

活动4、用三角板的直角去检查教室里哪些地方存在互相垂直的两条线。

学生通过在自己的身边找到互相垂直的线,感受数学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活动5、让学生在自己所带的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找互相垂直的线,并且找出有多少组。

这是比较难的一个活动,但学生会有非常高的积极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发现。

活动6、用角尺和铅垂线检查互相垂直的两条线。让学生感受互相垂直在实践生活中的应用,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和发现数学。

(二)讨论中明理:

(1)教师进一步指出: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叫做互相垂直。那么什么是互相垂直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两条直线垂直是互相的,直线a是直线b的垂线,反过来直线b也是直线a的垂线。不能说直线a是垂线或直线b是垂线。

(2)反馈:判断哪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课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判断两条直线是不是互相垂直,关键是看两条直线是否相交成直角。

(3)指导看书: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垂线和垂足?

三、实践操作:作垂线

学生通过对垂线的感知,建立了初步的抽象概念,还要学会作图的操作技能。(先自学课本了解方法,再独立尝试,最后汇报总结)

1、学习画垂线。

谈话:我们认识了垂线,垂线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工人师傅用角尺在工件上画垂线,谁说一说工人师傅是怎样画垂线的?

老师指出:画垂线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过直线上的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另一种是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下面我们学习用三角板画垂线。

(1)过直线上一点画这直线的垂线。

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下面的图示。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2)一名学生说画法,另一名用三角板演示。

①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直线重合。②移动三角板,使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与直线上的已知重合。③沿三角板另一直角边画一条直线。

学生在书上过已知直线上的一点画它的垂线。

(3)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

①引导学生自学第43页上面的图示。自学后小组内交流。

小组学生代表在班内流。

②学生在书上过直线上的点画直线的垂线。

③投影出示学生画出的直线外一点的已知直线的垂线。

(4)共同归纳画法。

2、理解“距离”概念。

(1)投影出示: A

从直线外A点向这条直线画了几条线段?在所画的线段中哪条最短?

(2)请同学们量出第44页中间图形的每条线段的长度,并说出哪条线段最短?这条是什么线?

老师指出: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所画垂直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四、 解决问题

让学生应用所学的内容,解决课前引入时的问题,用正确的方法找到小明到公路边的最短路线。

教学反思:这节课主要是通过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感悟学习知识。使学生在自己的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学习。通过教学来看,效果比较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1、教学采用通过实践“感悟”的教学,让学生从实践的过程中自觉领悟互相垂直的概念。先采用学生生活中的事例,在生活中抽象出互相垂直的图形。

从上面的图形中可以看出互相垂直的直观图形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有了很清晰的印象,这是一种为学生提供的凭直觉感悟的过程。从实践看来学生接受的效果很好。

2、学生实践,把长方形、正方形和平形四边形的纸折出两条互相垂直的线,出现了下面的情况: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学生得出用一张纸先折一次,然后沿折痕对折,就可以得到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在折的时候,出现了有的同学折得很复杂,找出了很多组互相垂直的线。

3、学生悟出结论: 要形成互相垂直的必备条件是:在同一平面内相交、交角成直角。

4、这节课成功地采取选择贴近学生思维的素材,通过学生实践感悟学习的教学方法,成功地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着手,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现知识。尽管要解决的问题具有挑战性,探究的过程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由于将解决互相垂直的知识置于生活实践之中,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被“激活”,因此就能够在磕磕碰碰的探索中主动完成认知的建构,把直角、相交等知识结合起来。

【实用】 四年级数学乘法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这个知识点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有一些潜移默化的理解,在实际计算中也有应用,如:本单元第一课时的《卫星运行时间》乘数是两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论是第一种“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还是第四种用竖式计算,其实质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这一理论依据,即将21个114,分成20个114和1个114的和,只是表达形式不同罢了。因此,基于这些基础,我教学时特别注重与旧知的联系和在意义上的沟通。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发现过程中训练学生观察、归纳、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增强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们谕小娃娃表演的《阳光羌娃》在比赛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马上还要到香港参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资料: 他们每天都在辛苦地训练着,有时会练得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昨天晚上,王老师就给参加训练的18个男生和23个女生每人准备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师一共用了多少钱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学校中的大事作为问题背景,可以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数学的广泛应用性,也利于学生主动解决问题。)

①整理条件、问题

从这段资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师遇到了哪些问题?

②学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③交流算式的意义

第一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个算式呢?

④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

⑤观察、分析算式特点

咦,我发现这两个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这是两个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细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对吧!

现在,就来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看看它们到底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

⑥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A.涉及到得运算及顺序:都包含了+、×这两种运算,左边是先算加法,合起来以后再乘;右边是分别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数:都用到了18、23和8这三个数,其中8在左边出现了一次,在右边出现了两次。

C.计算结果:结果相等。

(设计意图:对算式意义的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两个算式相等的道理,而从外在特点的分析则让学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同时,细致的特点分析也为学生后面的举例验证打下基础)

2.提出猜想

真有趣,运算顺序不同,数据也有不一样的,结果却一样,那是不是只有这一个算式才是这样呢?还是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呢?

怎样才能知道像这样的算式都有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想到用举例的方法进行验证。

师小结:要想知道这是不是一个普遍的规律,那我们就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再看看它们的结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设计意图:对一个人而言,记忆一个知识、规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从哪里去寻找知识和规律,要知道他的发现如何去获得证明。本节课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学习为载体,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在教学。)

二、举例验证,证明合理性

1.全班举例:抽生举例,全班进行判断,看所举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组举例

两个孩子为一组,一起举一个例子,再一起计算验证,看结果是否相等。

3.交流:谁愿意把你举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这个式子符合要求吗?

B.这些式子都有一个共同的规律,这个共同的规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左边都是把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右边是分开乘,再把两个积相加,右边算式中这个相同的乘数,在左边算式中放在了括号的外面。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举例验证的过程,经历归纳概括的过程。)

三、概括归纳,建立模型

1.个性概括

这样的式子你们还能写吗?能写完吗?

强调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是写不完的。

你能用一个式子将所有的像这样的式子都概括出来吗?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规律。(学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图形符号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统一认识

教师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表示成

(a+b)×c=a×c+b×c

给出规律的名称:今天,我们一起动手动脑发现了这个非常有趣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四则运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进一步认识

这个式子表示两个数合起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的结果与用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的结果相等。反之,两个数都与同一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所得到的结果与先把这两个数合起来再与第三个数相乘,所得到的结果相等。

齐读式子。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不同方法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归纳与概括的能力。)

四、巩固应用,深化认识

1.哪些算式与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问:为什么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质意义)

2.你会填吗?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问:订正时强调第一小题为什么这样填?第三个式子中括号外面为什么要写7。

(设计意图: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这两个式子你想选择哪个进行计算?为什么?

如果只给你第一个式子,你会想办法让你的计算变得简便吗?

小结: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时候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观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意义。)

>>

4.先想一想,下列各题怎样计算更简便,把你的简便方法写出来。

①34×72+34×28(订正时问: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订正时问:把(80+4)×25写成80×25+4×25依据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问:这道题与(80+4)×25的样子一样,都是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为什么你们又不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呢?

教师小结: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

②21×25 75×99+75

小结:在计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数等方法,在不改变原数大小的前提下将式子变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点的式子,然后再进行简算。

(设计意图:通过题组练习,让学生在计算中要根据数据特点,灵活运用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不生搬硬套题型。)

五、全课小结

孩子们,你们今天收获了什么?

当你们在一些具体的问题中发现某些规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确时,你可以怎么办呢?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学生举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个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级数学下《认识正负数》教学反思》一文就此结束,希望能帮助您在小学教学中起到作用,如还需更多,请关注我们的“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