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名师讲义

高中生物一轮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3-25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名师讲义。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生物与环境名师讲义”,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生物与环境
一、种群的特征及种群数量的变化

1.用样方法调查林地上植物的种群密度。()
 √ 分析:植物种群密度取样调查的方法是样方法。
2.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
 × 分析:退化林地失去原有植被后再度恢复属于次生演替。
3.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层与植物的分层有关。()
 √ 分析:垂直结构是生物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明显分层现象,动物的垂直结构与植物提供的栖息场所和食物有关。
4.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 分析:土壤中动物的种间关系,除了互利共生之外,还有捕食、寄生、竞争,这些无主次之分。
5.全球范围内生物多样性有降低的趋势,对此所作的分析是: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有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
 × 分析:栖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种群,会减少各个种群之间基因交流的机会,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
6.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现已成为旅游胜地,岛上植被茂盛,风景优美。则该岛屿形成后最初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 分析:某岛屿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最初进行的演替是在植被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7.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 分析: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实现的,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8.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 分析: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
9.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情况下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种群的特征
 (2014福建理综)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结合曲线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北点地梅的种子萌发数和幼苗数均比1975年多,说明北点地梅的种群密度在1972年较大,即生存斗争程度较高;由图示曲线可知,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种群数量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即前一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后一阶段的死亡率;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采集数据后应取其平均值,不能去除最大值和最小值;由图中曲线趋势可知,5年间该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并非呈“S”型增长。
 B
(1)种群特征中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预测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坐标曲线图,得出该植物种群在5年间种群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1)提示:出生率、死亡率、迁人率、迁出率
年龄组成
(2)提示:该种群的数量呈下降趋势。

种群密度变化影响因素及其调查方法
(1)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
①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出率、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
②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
③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也有一定影响。
(2)种群密度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方法。
①植物:样方法。
②动物:标志重捕法。
③土壤动物丰富度的调查:取样器取样法。
 (2014山东烟台一模)对笠螺多个种群的调查,发现其体长、种群生物量(有机物质量)与种群密度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
B.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
C.A点之前笠螺种群生物量和体长呈负相关
D.种群密度低于A点时,个体间的斗争最激烈
 A点种群密度较小,生物量与B点基本相同,则A点个体平均生物量比B点多,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种群密度增加,笠螺体长逐渐减小,B正确;A点之前随笠螺种群生物量的增加,体长不断减小,二者之间表现为负相关,C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的斗争越激烈,D错误。
 D

种群数量的变化
 (2014广东理综)在一稳定生态系统中,灰线小卷蛾幼虫以落叶松松针为食,幼虫摄食对松树的代谢活动有一定影响,进而影响下一年幼虫食物的质和量。幼虫密度与最大松针长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幼虫密度呈周期性波动
B.幼虫摄食改变了落叶松的丰富度
C.可利用样方法调查幼虫的密度
D.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滞后性
 由题图可知,幼虫的密度呈周期性波动;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落叶松的松针长度不能体现物种的种类;由于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故可以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由题图可知幼虫摄食对松针长度的影响具有滞后性。
 B
(1)种群“J”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____________。“S”型曲线是指在____________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
(2)根据曲线图,获取解题信息。
①“S”型曲线中,K值是指________。“J”型曲线中有无K值?________。
②种群的K值在环境条件受到破坏时,将会怎样变化?
 (1)提示: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自然状态
(2)提示:①环境的最大容纳量 无
②环境条件被破坏,生物不适应环境,K值会减小。

种群增长率和种群增长速率的区别
(1)增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数量的变化率,即种群在单位时间内净增加的个体数占原有个体总数的比率。
公式:增长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出生率-死亡率。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率保持不变;而在“S”型增长曲线中增长率越来越小。
(2)增长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的增长数量。
公式:增长速率=(现有个体数-原有个体数)/增长时间=(出生数-死亡数)/单位时间。
(3)种群增长速率就是曲线上通过每一点的切线斜率,不论是“J”型曲线还是“S”型曲线,它们的斜率总是变化着的。在“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在“S”型曲线增长的种群中,“增长速率”是该曲线上“某点”的切线的斜率,斜率越大,增长速率就越大,且斜率最大时在“K/2”,之后增长变慢,增长速率逐渐减小。在“S”型曲线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WWw.jAb88.Com

群落中种间关系
 (2013海南高考)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
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
 本题考查生物的种间关系。A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和丙蝌蚪的存活率逐渐降低,说明捕食者的食物来源以甲、丙两种蝌蚪为主,故正确;B项,三种蝌蚪由于食性相同构成种间竞争关系,但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了不同数量的捕食者后存活率发生改变,影响了它们原有的竞争结果,故正确;C项,池塘1中,在没有加入捕食者时乙蝌蚪存活率最低,说明乙蝌蚪竞争力最弱,容易被淘汰,故正确;D项,随着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乙的存活率升高,乙蝌蚪获得的资源相对增加,故错误。
 D
(1)生物种间关系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表格,找出以下信息:
①通过池塘1,可知哪种蝌蚪的竞争力最强?哪种蝌蚪的竞争力最弱?
②通过捕食者数量的增加,可知天敌主要以哪种蝌蚪为食?
 (1)提示:互利共生 寄生 竞争 捕食
(2)①提示:甲。乙。
②提示:甲和丙。
 (2014课标Ⅰ)某种植物病毒V是通过稻飞虱吸食水稻汁液在水稻间传播的。稻田中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青蛙与稻飞虱是捕食关系
B.水稻与青蛙是竞争关系
C.病毒V与青蛙是寄生关系
C.水稻和病毒V是互利共生关系
 病毒V与水稻之间为寄生关系,青蛙数量的增加可减少该病毒在水稻间的传播,故青蛙以稻飞虱为食,青蛙与稻飞虱之间为捕食关系,A项正确。
 A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是B、C的能量之和
B.若C增加1kg,则需要消耗A约42kg
C.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
D.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少
 图中A所固定的能量大于B、C的能量之和,因为自身呼吸作用还要消耗一部分能量;若C增加1kg,根据它们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4/25、3/20,则需要消耗A约42kg;B营养级的个体数量不一定多于C的个体数量,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现象;一定范围内,若B的数量越多,则C获得的能量越多。
 B
(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示意图可知,数量与能量的关系是如何变化的?
 (1)提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提示:在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营养级越高,得到的能量也就越少,所以一般情况下,生物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也有特例,如一棵树与树上的昆虫及鸟的关系。

能量流动的方向判断及其计算方法
(1)流动方向:
(2)传递效率及计算:
①相邻两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同化量)×100%。一般情况下,能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②能量传递效率的相关“最值”计算:
知低营养级求高营养级获能量最多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获能量最少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
知高营养级求低营养级需最多能量选最长食物链按÷10%计算需最少能量选最短食物链按÷20%计算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某农场面积约140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前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了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了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
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最少
 C
2.(2014天津理综)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任一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图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金字塔,不能反映其营养结构组成,且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不是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的,B错误;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城市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抵抗力稳定性低,C错误;流经城市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来自植物固定的太阳能和人为输入,D错误。
 A
3.(2014江苏单科)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一片草地上的所有灰喜鹊是一个灰喜鹊种群
B.可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
C.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
D.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一个种群;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种群密度的调查,调查壁虎的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的组成相对稳定,但并非不再变化;近岸区和湖心区属于不同地段,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的生物种类不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
 C
4.(2014临沂模拟)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C.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由图分析可知,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丁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一个生物群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有些真核生物也是分解者,如蚯蚓;臭氧层的破坏是由氟氯烃的大量排放所致;一般来说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大。
 B
5.(2014天津模拟)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的能量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草所固定的能量是兔、狐所同化的能量之和
B.该生态系统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系统内能量流动仍能正常进行
C.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
D.图中②/①的值代表草与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草所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该生态系统若在一段较长时期内没有能量输入,由于能量不断通过各营养级散失一部分,系统内能量流动不能正常进行,将逐步走向崩溃;植物、动物的遗体、残骸是由生物生长发育而来的,所以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图中②/①的值代表狐与兔的能量传递效率。
 C
6.(2014四川理综)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下图所示。

(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________,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________关系。
(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________型增长。
(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________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________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
(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________稳定性将降低。
 (1)根据题意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不同小区引入的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以水生植物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与鸭舌草(生产者)之间是捕食关系。(3)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中密度处理小区的福寿螺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故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日均密度增长率大于0,说明种群数量是增长的,但由于实际环境条件(如捕食者福寿螺、竞争者水稻等)的限制,其种群数量应该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还处于群落未成熟阶段,将会经历类似弃耕农田的次生演替过程;由坐标图中数据可知,无论引入的福寿螺密度如何,狐尾草的日均密度增长率都是最大的,所以时间足够长的话,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如果实验结束后将福寿螺与杂草除去,该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将趋于简单化,其自我调节能力会减弱,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
 (1)福寿螺的密度 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消费者 捕食 (3)大于 S (4)次生 狐尾草 (5)抵抗力

精选阅读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实验与探究名师讲义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实验与探究

1.检测酵母菌培养过程中是否产生CO2,可判断其呼吸方式。()

 × 分析:酵母菌细胞无论是有氧呼吸还是无氧呼吸都能产生CO2,不能以是否产生CO2来判断细胞呼吸方式。

2.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中无胡萝卜素。()

 × 分析:用乙醇提取的叶绿体的色素中有:叶绿素a、叶绿素b、胡萝卜素、叶黄素等。

3.以新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为材料,经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可观察到红色的细胞核。()

 × 分析: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在真核细胞内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故可观察到细胞核被染成绿色。

4.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不能吸收光能。()

 × 分析:乙醇提取的叶绿体色素只要结构未被破坏就能吸收光能。

5.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碱性染料吡罗红(派洛宁)可用于染色体染色。()

 × 分析:碱性染料吡罗红用于染色RNA而不是染色染色体。

6.观察洋葱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时,可观察到分裂末期细胞内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的细胞壁。()

 × 分析: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用盐酸和酒精混合液对根尖细胞进行解离时植物细胞已死亡,所以不能观察到细胞板向四周扩展形成新细胞壁的过程。

7.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 分析:土壤表层只有一部分小动物分布,应该选择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小动物的丰富度。

8.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双缩脲试剂,预期的实验结果是脂肪颗粒被染成红色。()

 × 分析:检测植物组织中的脂肪,应用的试剂是苏丹Ⅲ或苏丹Ⅳ,预期的实验结果是脂肪颗粒被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双缩脲试剂用于检测蛋白质。

9.只有在保持细胞活性的条件下,才能用健那绿(詹纳斯绿B)染色观察动物细胞的线粒体。()

 √ 分析: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体染料,在线粒体内还原氢的作用下,染料由无色变为绿色,如果细胞死亡,则线粒体内没有还原氢,则不能起到染色的作用。

教材实验综合考查

 (2012天津高考)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结果的是()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能反映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培养基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某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该时期的时间占一个细胞周期时间的比例,故可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比例,能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NaOH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一定的,与紫红色区域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没有关系;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以求平均值;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确定最适浓度。

 A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目涉及实验的考查目的和原理:

实验名称考查原理方法考查目的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计数细胞总数的________________的判断方法

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计算________体积与________的体积之比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比代表的是________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多次测定同一培养期内的种群密度,求其________,并且多次测定不同培养期内的种群密度,记录结果绘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探究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生长素具______性,利用设________的方法进行探究确定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提示:比例 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紫红色区域 整个琼脂块 物质交换的能力 平均值 两重 浓度梯度

高中生物涉及的探究实验总结

探究实验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漏斗玻璃管液面的上升高度半透膜种类、开始时的液面、温度等条件

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温度(至少三种)不同pH(至少三种)酶的活性(加碘后溶液颜色的变化)pH、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不同pH(至少三种)酶的活性(气泡的数量或带火星的卫生香燃烧猛烈程度)温度、底物量、酶量、试管的洁净程度、反应时间、操作程序等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氧的有无CO2生成量(澄清石灰水的浑浊程度等);酒精的产生(酸性重铬酸钾检测)葡萄糖溶液、石灰水的量、温度、pH、锥形瓶的洁净程度、连接导管的大小等

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细胞体积的大小物质运输的效率琼脂块的一致性、NaOH溶液的量、浸泡的时间、测量的准确性等

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扦插枝条的生根数量或长度实验材料的一致性、激素浓度的准确性、处理时间的一致性等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间酵母菌数量培养液的成分、培养条件、空间等

探究水族箱中的群落的演替时间群落的演替水族箱的培养条件和环境等

 (2014重庆理综)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B.剪取大蒜根尖分生区,经染色在光镜下可见有丝分裂各时期

C.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就越慢

D.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见叶绿体的结构

 人体口腔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内,可被甲基绿染成绿色,在观察大蒜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中,需经过解离、漂洗过程才能对细胞进行染色,叶绿体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越高,在滤纸上扩散速度越快,在光镜的高倍镜下观察新鲜菠菜叶装片,可以看到呈球形或椭球形的叶绿体,但其亚显微结构需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

 A

实验分析和评价

 (2014临沂模拟)某兴趣小组为验证2,4-D对插条生根的促进作用,进行了如下实验。

A.剪取同一杨树植株上长势与长度相同、部位相近且有3个芽的健壮枝条20根,随机均分为甲、乙两组;

B.甲组每根插条上都保留3个芽,乙组每根插条上的芽全部去除;

C.将甲组插条的下端插入适量蒸馏水中,乙组插条的下端插入等量适宜浓度的2,4-D溶液中。两组均置于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

D.每天观察、记录插条上芽的数目。

请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

(1)每组选取多根插条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指出该实验设计的两项不合理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设计改正后,甲组起________________作用。

 (1)每组选取多根插条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依据实验设计的等量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两项不合理之处依次是甲、乙两组插条上芽的数量不等(或没有控制好变量);观察、记录插条上芽的数量不对(或观察记录的指标不对)。

(3)实验设计改正后,甲组起对照作用。

 (1)减少实验误差(排除偶然因素对该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①甲、乙两组插条上芽的数量不等(或没有控制好变量)

②观察、记录插条上芽的数量不对(或观察记录的指标不对)

(3)对照

解答本题的常规思路是:

(1)明确实验性质:________实验。

(2)分析变量:自变量是________,因变量是________,无关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提示:验证型

(2)提示:2,4-D的有无 插条生根情况 枝条长势、长度、环境温度、溶液体积等

实验方案的“五看评价法”

一看对照有无对照实验如果有,看对照设计是否合理实验变量设置是否有标记是否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是否遵循了等量原则是否排除了干扰因素

二看步骤步骤的顺序是否合理步骤是否完整具体操作有无违反生物学基本原理

三看结果实验结果的验证目标是否准确实验结果的验证方法是否得当

四看选材生物学材料选择是否得当实验器材选择是否合理药剂选择、使用、用量是否准确

五看条件是否需要搅拌、加热等实验所需的温度、光照等条件是否合理

验证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2014聊城模拟)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以耗氧量为测定指标,请你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设计实验,将预期的实验结果填入表中。

材料与用具:体重相同的正常同龄雌性小鼠若干只、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溶液、生理盐水、耗氧量测定仪等。

(要求:答题时具体注射剂量不作要求)

(1)实验步骤:

①将小鼠随机等量分成甲、乙两组,用耗氧量测定仪测定每只小鼠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求平均值。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果的预期完成下表:

甲状腺激素对小鼠耗氧量的影响表

 本题实验目的是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因此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甲状腺激素的有无,故需设置对照实验,其中实验组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对照组则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由于以耗氧量为测定指标,因此实验前后均应测定每组的耗氧量,以便进行对比。

 (1)②甲组每只注射适量甲状腺激素溶液;乙组每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

③一段时间后,用耗氧量测定仪测定甲、乙两组每只小鼠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④对所测得的耗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甲组耗氧量平均值与乙组相近 耗氧量平均值明显增加

(1)解答此类题目的常规思路是

①明确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找准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分组编号进行相应的处理。

④观察或统计实验结果。

(2)充分利用实验材料:

材料用途

体重相同的正常同龄雌性小鼠若干只________

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溶液________

生理盐水________

耗氧量测定仪________

 (1)提示:①验证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

②甲状腺激素的有无 耗氧量的多少

(2)提示:

材料用途

体重相同的正常同龄雌性小鼠若干只实验对象

适宜浓度的甲状腺激素溶液处理实验组

生理盐水处理对照组

耗氧量测定仪测定因变量

解答实验题的一般思路分析

(1)从实验目的出发,分析实验步骤和结果,明确实验中的变量。

(2)分析因变量如何检测。有些实验现象可以直接观察,有些实验的结果是“隐藏”的,就需要利用题目中提供的试剂或生物材料的特性,使生物体内“隐藏”的物质或反应显现为可见的现象。

(3)分析自变量如何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联想所学的知识,在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建立关联。

(4)因变量的变化如何证明实验目的。

(5)运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正确地解释实验现象及原因。现象、原因的解释通常是一些结论性的语句,切忌就事论事,要体现出实验现象的本质。

探究性实验的设计与分析

 狗皮毛的颜色受两对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与B、b控制,且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狗皮毛的表现型有:沙色、红色和白色。经观察绘得如下系谱图,请分析回答:(2号为纯合子)

(1)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2)现有多只白色和红色母狗,请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探究12号的基因型。

第一步:让12号与________母狗交配;

第二步: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

预期结果和结论:

①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则12号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子代__________________,则12号的基因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子代________,则12号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狗有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遗传病,称作Pelger异常。将Pelger异常的雌雄狗杂交,后代结果如下:正常雌狗58个,Pelger异常雌狗117个,正常雄狗60个,Pelger异常雄狗119个。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因为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因此雌雄狗中均无AAbb的个体出现,而2号是纯合子,由图解和题干分析知1号和2号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

(2)由图知12号为沙色公狗,且基因A使雄配子致死,推知其基因型有三种,因此探究12号的基因型,可以让12号与多只白色母狗交配,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就可以判断出其基因型。

(3)由题干分析知Pelger异常为显性性状,出现题干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致病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1)Aabb aaBB

(2)多只白色 ①全部为沙色 aaBB

②全部为白色 Aabb

③沙色∶白色约为1∶1(或既有沙色也有白色 aaBb

(3)致病基因显性纯合致死

(1)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有

①已知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直接进行________________,后代表现出的亲本性状就为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亲子代的表现型判断:无中生有,“有”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是否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探究方法:

 (1)提示:①杂交 显性性状 ②隐性

(2)提示:9∶3∶3∶1 1∶1∶1∶1

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比较

1.(2014江苏单科)下列叙述与生物学史实相符的是()

A.孟德尔用山柳菊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B.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土壤、水和空气

C.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D.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的半保留复制

 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规律;范海尔蒙特基于柳枝扦插实验,认为植物生长的养料来自水;富兰克林和威尔金斯提供了DNA的X射线衍射图谱,对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赫尔希和蔡斯用35S和32P分别标记T2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并未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

 C

2.根据下列实验操作,预期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编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

①在2mL蛋清稀释液中先加0.1g/mLNaOH溶液1mL,摇匀后,再加0.01g/mLCuSO4溶液4滴,摇匀溶液呈紫色

②用高温处理后冷却的过氧化氢酶溶液与过氧化氢混合产生大

③在剪碎的新鲜菠菜叶中加入二氧化硅、无水乙醇,充分研磨后过滤滤液呈深绿色

④洋葱根尖经解离、漂洗后,用龙胆紫溶液染色,制成装片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质、染色体呈紫色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①④

 D

3.(2014湖南湘中名校一次联考)某植物培养液中含有甲、乙、丙3种离子,它们对植物的生长都有影响。下表列出的5种培养液中,甲、乙、丙3种离子的浓度(单位:mmol/L)不同。为了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实验时可以选用的两种培养液是()

培养液编号①②③④⑤

甲离子2030503040

乙离子5545604555

丙离子1015202525

A.①⑤B.②③C.②④D.③⑤

 研究丙离子的浓度大小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变量只能是丙离子的浓度,甲离子和乙离子的浓度不应发生变化,所以进行实验时可以选用的两种培养液是②④。

 C

4.观察与实验是生物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四位同学在实验室中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你认为具有科学性的是()

A.甲同学:菠菜的稍带叶肉的下表皮叶肉细胞中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B.乙同学:质壁分离发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液泡逐渐缩小且颜色逐渐变深

C.丙同学:经解离和染色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

D.丁同学:观察到植物根尖分生区的细胞中染色体、赤道板等结构

 B

5.(2014福建理综)氢是一种清洁能源。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H2O分解成

H]和O2,[H]可参与暗反应,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

(1)莱茵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________。

(2)CCCP(一种化学物质)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诱导其产氢。已知缺硫也能抑制莱茵衣藻的光合作用。为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设完全培养液(A组)和缺硫培养液(B组),在特定条件下培养莱茵衣藻,一定时间后检测产氢总量。实验结果:B组A组,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________作用。

为探究CCCP、缺硫两种因素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则需增设两实验组,其培养液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3)产氢会导致莱茵衣藻生长不良,请从光合作用物质转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因此可通过筛选高耐氧产氢藻株以提高莱茵衣藻产氢量。

 (1)根据题意可知,莱茵衣藻能利用光能将水分解成[H]和O2,这是光反应,发生的场所为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即莱茵衣藻捕获光能的场所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根据实验结果可知,莱茵衣藻培养在缺硫培养液中产氢的总量大于培养在完全培养液中产氢的总量,说明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有促进作用。结合原有的实验设计可知,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实验可以探究缺硫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则为了探究CCCP对莱茵衣藻产氢的影响,可以设置一实验组让莱茵衣藻在含有CCCP的完全培养液中培养并检测产氢总量;为了探究CCCP和缺硫两种因素在影响莱茵衣藻产氢时的相互关系,可以设置一实验组让莱茵衣藻在含有CCCP的缺硫培养液中培养并检测产氢总量。(3)依据题意可知,当莱茵衣藻光反应产生的[H]转变为氢气(H2)时,参与暗反应的[H]减少,有机物生成量减少,从而导致莱茵衣藻生长不良。(4)结合题干中“低氧时叶绿体中的产氢酶活性提高,使[H]转变为氢气”可判断,在自然条件下莱茵衣藻几乎不产氢的原因是自然环境中的氧气抑制产氢酶的活性,从而使[H]无法转变为氢气。

 (1)类囊体薄膜 (2)促进 添加CCCP的完全培养液 添加CCCP的缺硫培养液 (3)莱茵衣藻光反应产生的[H]转变为H2,参与暗反应的[H]减少,有机物生成量减少 (4)氧气抑制产氢酶的活性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与变异-遗传图解类名师讲义


遗传与变异--遗传图解类
1.解读:
(1)考查载体:遗传图解或遗传系谱。在高考中遗传系谱的考查形式较为常见。
(2)考查要点:考查显隐性状的判断、基因型的推断、概率分析等常规遗传学问题。
(3)基本思路:在掌握基本遗传规律的基础上依据亲子代的表现型进行推理、计算。
2.特点:信息简洁,考查内容逻辑性强,思考量大,区分度高。
3.考查能力:观察、分析、推理、计算能力。
(2012江苏高考)人类遗传病调查中发现两个家系都有甲遗传病(基因为H、h)和乙遗传病(基因为T、t)患者,系谱图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请回答下列问题(所有概率用分数表示):
(1)甲病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请继续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5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与Ⅱ-6结婚,则所生男孩同时患两种遗传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Ⅱ-7与Ⅱ-8再生育一个女儿,则女儿患甲病的概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与h基因携带者结婚并生育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儿子,则儿子携带h基因的概率为________。
 (1)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2)①HhXTXt HHXTY或HhXTY
②1/36 ③1/60000 ④3/5
审题 三明
一、明确基因符号
1.解读:
题目一般给出代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字母,应区分代表不同性状的字母,不能混用或另用其他字母。
2.应用:
题干文字叙述部分给出了控制正常与甲遗传病的基因为H、h,控制正常与乙遗传病的基因为T、t。注意该信息不能说明相对性状的显隐性。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需要在遗传系谱中进行判断。
二、明确图例
1.解读:
在遗传系谱右侧,有用文字说明的正常男女和患病男女的图例。在涉及两种遗传病的系谱中,应分清患甲病、患乙病和两病兼患的图例。
2.应用:
根据系谱右侧的图例可知:横阴影代表甲病患者,竖阴影代表乙病患者,方格代表两病兼患者。
三、明确系谱中特殊个体的文字信息
1.解读:
遗传系谱中的特殊个体信息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出现,这些信息对于遗传方式的确定、基因型的推断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遗传系谱时,应结合这些文字信息综合考虑。
2.应用:
根据系谱分析只能推测乙病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题(2)中“Ⅰ-3无乙病致病基因”是判断乙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关键。题中“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频率为10-4”,说明在正常人群中h基因携带者的比例为10-4,该信息是对Ⅱ-8信息的重要补充。
答题 先分后合
一、解读
遗传系谱题经常涉及两种遗传病,此时应看清每一问涉及一种遗传病还是两种遗传病。在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的问题中,也应分别对两种遗传病单独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进行综合。
二、应用
1.典例中第(1)小题可分别单独对系谱中甲、乙遗传病的特征进行分析。
2.典例中第(2)小题中①②需要同时考虑甲、乙两种遗传病,但在解题时应对两种遗传病分别进行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综合。Ⅱ-5的基因型有2种可能,Ⅱ-6的基因型有4种可能,如果不对甲、乙两种遗传病分别分析,Ⅱ-5与Ⅱ-6婚配,可能的基因型组合有8种,思维过程比较复杂,且容易出错。
3.典例中第(2)小题中③④只考虑甲病即可。此时如果同时考虑两种遗传病,会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浪费宝贵的解题时间。
s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变异、育种与进化名师讲义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认真做好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考生物二轮复习变异、育种与进化名师讲义”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变异、育种与进化

一、生物变异的问题汇总

1.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适用范围及产生机理:

(1)基因突变适用范围:所有生物机理: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

(2)基因重组适用范围自然情况下:真核生物机理:基因的自由组合和交叉互换

3染色体变异适用范围:真核生物机理: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变化

2.染色体结构变异与基因突变的区别:

(1)判断①②③④的变异类型。

①缺失,②增添,

③倒位,④基因突变。

(2)比较①②③与④变异的差异:

3.交叉互换与染色体易位的比较:

4.判定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二、不同需求的育种方法的选择

1.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要用杂交育种方法。

2.若要快速获得纯种,则用单倍体育种方法。

3.若要培育原来没有的性状,则可用诱变育种方法。

4.若要提高品种质量,提高营养物质含量,可用多倍体育种方法。

5.若要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则可以选择基因工程育种。

6.若要培育隐性性状个体,则可用自交或杂交,只要出现该性状即可。

三、图解法理解生物进化

1.比较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2.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

(1)补充图中字母代表的内容。

A:突变与基因重组,B:地理隔离,

C:生殖隔离。

(2)生物进化的判断标准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经过B过程的原因:新物种的形成还有爆发式和人工创造新物种。

3.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1.某种极具观赏价值的兰科珍稀花卉很难获得成熟种子。为尽快推广种植,可采用花粉粒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苗。()

 × 分析:花粉粒是减数分裂产生的,经过了基因重组,且组织培养形成的单倍体往往比较弱小且高度不育,不能保存该种珍稀花卉的优良性状。

2.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6号和第9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酵母菌能存活,从而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 分析:生物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酵母菌导入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增加了遗传多样性,但不能改变进化方向,其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3.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 分析:外来物种入侵会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锐减,因此会影响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4.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

 × 分析:突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5.积聚在细胞内的131I可能直接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基因突变并遗传给下一代。()

 × 分析:放射性同位素131I能诱发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发生基因突变,但由于是体细胞的基因突变,因此不能遗传给下一代。

6.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必然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 分析:染色体片段的缺失和重复属于染色体变异,只能改变基因的数目,不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基因突变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变化。

7.染色体片段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 分析: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体的倒位和易位必然导致基因排列顺序的变化。

8.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中均可产生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

 × 分析:自然情况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后期,有丝分裂过程中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9.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生物变异的类型及特点

 (2014烟台模拟)权威遗传机构确认,济南发现的一例染色体异常核型即46,XY,t(6;8)为世界首例,该例异常核型属于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染色体平衡易位是造成流产和畸形儿的重要因素,由于没有遗传物质丢失,患者表现及智力均与正常人一样。某女性患者的1和5号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异常核型可表示为46,XX,t(1;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经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染色体易位

B.46,XY,t(6;8)表示某男性患者6和8号染色体易位

C.只有缺失和重复这两类染色体结构变异才能导致某条染色体基因数量的改变

D.染色体易位不属于基因重组,这种变异是可遗传的

 染色体变异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由题中信息“某女性患者的1和5号染色体易位,染色体异常核型可表示为46,XX,t(1;5)”,可知46,XY,t(6;8)表示某男性患者6和8号染色体易位。就一条染色体来说,缺失、重复、易位都可导致基因数量的改变。染色体易位是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属于染色体变异,其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了变化,即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C

(1)探究某一变异性状是否是可遗传变异的方法思路。

①若是染色体变异,可直接借助________观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否改变。

②与原来类型在相同环境下生长,观察________是否消失,若不消失,则为________,反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设计________实验,根据实验结果确定变异性状的________________是否改变。

(2)涉及基因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种类①________不改变②________

数量不改变③________④________

 (1)提示:①显微镜 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②变异性状 可遗传的变异 不可遗传的变异

③杂交 基因型

(2)提示:①改变 ②不改变 ③不改变 ④改变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的相关问题辨析

(1)关于“互换”问题。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互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2)关于“缺失”问题。DNA分子上若干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变异;DNA分子上若干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

(3)关于变异的水平问题。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

(4)不同生物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分析。病毒的可遗传变异唯一来源是基因突变;细菌等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所以不存在染色体变异。

 普通果蝇的3号染色体上的3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P—DI);同时,这3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DI—P,我们把这种染色体结构变异方式称为倒位。仅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倒位和发生在同源染色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一样,属于基因重组

B.倒位后的染色体与其同源染色体完全不能发生联会

C.自然情况下,这两种果蝇之间不能产生可育子代

D.由于倒位没有改变基因的种类,发生倒位的果蝇性状不变

 C

生物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2013浙江高考)在玉米中,控制某种除草剂抗性(简称抗性,T)与除草剂敏感(简称非抗,t)、非糯性(G)与糯性(g)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有人以纯合的非抗非糯性玉米(甲)为材料,经过EMS诱变处理获得抗性非糯性个体(乙);甲的花粉经EMS诱变处理并培养等,获得可育的非抗糯性个体(丙)。

请回答:

(1)获得丙的过程中,运用了诱变育种和________育种技术。

(2)若要培育抗性糯性的新品种,采用乙与丙杂交,F1只出现抗性非糯性和非抗非糯性的个体;从F1中选择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个体,其比例是________________。

(3)采用自交法鉴定F2中抗性糯性个体是否为纯合子。若自交后代中没有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的个体,则被鉴定个体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杂合子的鉴定过程。

(4)拟采用转基因技术改良上述抗性糯性玉米的抗虫性。通常从其他物种获得________________,将其和农杆菌的________________用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然后借助________________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再转移到该玉米的培养细胞中,经筛选和培养等获得转基因抗虫植株。

 本题综合考查了单倍体育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等相关内容。

(1)甲ttGG产生的花粉为tG,在EMS的诱变下,通过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tg,再由单倍体tg获得可育的丙(非抗糯性ttgg),需要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加倍,这个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

(2)甲ttGG通过诱变产生乙TtGG,乙和丙ttgg杂交,可以获得TtGg和ttGg,从中选出表现型为抗性非糯性TtGg的个体自交,F2中有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其比例为3/16。

(3)采用自交法,纯合子不会发生性状分离,杂合子出现性状分离。F2中抗性糯性T_gg的个体有可能为TTgg,其自交结果不会发生性状分离。如果出现性状分离且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则为杂合子Ttgg。

(4)转基因技术的第一步是获取目的基因,可以从其他生物直接获取抗虫基因,用同一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别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然后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将其拼接到运载体质粒上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农杆菌转化法中是将目的基因插入Ti质粒的T—DNA中),然后通过农杆菌转化法导入受体细胞玉米细胞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抗虫植株,最后鉴定和筛选。

 (1)单倍体

(2)抗性非糯性 3/16

(3)非抗糯性

P 抗性糯性

 Ttgg

F1

抗性糯性∶非抗糯性=3∶1

(4)抗虫基因(或目的基因) Ti质粒 DNA连接酶

(1)四种基本育种方法的比较:

项目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

育种单倍体

育种

原理基因重组①________②______③______

方法④________激光、射线

或化学药

品处理秋水仙素

处理

⑤______花药离

体培养

后加倍

优点可集中优

良性状时间短器官大和

营养物质

含量高缩短育

种年限

缺点⑥________⑦________只适用于⑧________

(2)明确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方式有关的问题。

①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吗?单倍体一定是一倍体吗?

②二倍体物种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其体细胞中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③如果是四倍体、六倍体物种形成的单倍体,其体细胞中就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可以称它为二倍体或三倍体,这种说法对吗?

④单倍体中可以只有一个染色体组,但也可以有多个染色体组,对吗?

 (1)提示:①基因突变 ②染色体变异 ③染色体变异 ④杂交 ⑤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⑥育种年限长

⑦盲目性大及突变频率较低 ⑧植物

(2)①提示:一倍体一定是单倍体,单倍体不一定是一倍体。

②提示:对,因为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分开,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③提示:不对,尽管其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或三个染色体组,但因为是由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因此,只能称为单倍体。

④提示:对,如果本物种是二倍体,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果本物种是四倍体等,则其配子所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等。

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及应用

(1)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比较:

项目多倍体单倍体

自然

成因外界环境条件剧变单性生殖的结果

人工

诱导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花药离体培养

发育

起点受精卵或合子配子

植株

特点植株茎秆粗壮,营养物质含量增加,生长发育延迟植株弱小,生长发育快

可育性可育(奇数倍体不育)高度不育

(2)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应用。

①多倍体育种方法:

 (2014徐州模拟)普通小麦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图所示三组实验:

 A组

P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

F1 高秆抗病

 ↓

F2矮秆抗病Ⅰ

 B组

P 高秆抗病×矮秆易感病

 ↓

F1 高秆抗病

 ↓花药离体培养

矮秆抗病Ⅱ

C组

P 高秆抗病

↓γ射线

矮秆抗病Ⅲ

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组、B组和C组运用的育种方法分别是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和诱变育种

B.A组和B组都利用杂交的方法,目的是一致的

C.F2中的矮秆抗病植株可以用于生产

D.C组γ射线要处理萌发的种子

 C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2014嘉兴模拟)图中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产生可育后代,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图1、2、3是关于地雀的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

(1)上述地雀之间的关系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________。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起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上是由于种群内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若图2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所示。

①甲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是这个种群的________。

②甲种群的基因A的频率为________。

③已知表中乙种群每个个体有2×104个基因,每个基因的突变几率都是10-5,则该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是________个。

 (1)地雀A与地雀B可以交配且产生的后代可育,这表明地雀A与地雀B属于同一物种,地雀C与地雀A、B之间不能互相交配,表明地雀C与地雀A、B产生了生殖隔离,它们并非同一物种,因此能体现遗传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和B,能体现物种多样性的类型是地雀A、B与C。

(2)若干年后,小岛上出现了地雀C,在这一变化中起选择作用的主要因素是海洋环境的变化。这种新物种的形成方式实质是种群内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种群的基因库指的是某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甲种群中基因A的频率=(20×2+22+20×2+12+9×2+8)/200×100%=70%。乙种群中出现突变的基因数=400×2×104×10-5=80个。

 (1)地雀A和B 地雀A、B与C

(2)海洋环境的变化 基因频率

(3)①基因库 ②70% ③80

(1)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区别和联系:

(2)计算基因频率的解题思路:

①对于自由交配的群体中基因频率的计算,需要注意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对于自交后代基因频率的计算,一般先写出____________,再计算。

 (1)提示:①生殖隔离 ②种群基因频率

③进化 ④新物种 ⑤新物种 ⑥进化

(2)提示:①种群足够大 个体间随机交配 没有突变

没有迁入、迁出 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②遗传图解

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图解:

(2)物种形成的方式。

①渐变式物种形成:

②爆发式物种形成:

③人工创造新物种:通过植物体细胞杂交(如番茄—马铃薯)、多倍体育种(如八倍体小黑麦)等方式也可以创造新物种。

(3)生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

由图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的成因是生物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14四川理综)油菜物种甲(2n=20)与乙(2n=16)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的幼胚经离体培养形成幼苗丙,用秋水仙素处理丙的顶芽形成幼苗丁,待丁开花后自交获得后代戊若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秋水仙素通过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幼苗丁细胞分裂后期,可观察到36或72条染色体

C.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D.形成戊的过程未经过地理隔离,因而戊不是新物种

 A项,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是在分裂前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达到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目的。B项,油菜物种甲、乙杂交,子代丙是异源二倍体,其染色体数为10+8=18,用秋水仙素处理其顶芽后,发育成的幼苗丁中部分细胞染色体加倍为36条,该类细胞到有丝分裂后期可观察到72条染色体,其他时期可观察到36条染色体。C项,决定生物进行方向的是自然选择,不是丙到丁发生的染色体变化(染色体变异)。D项,虽然形成戊的过程没有经过地理隔离,但是其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为物种甲(2n=20)+物种乙(2n=16),为异源四倍体,与二倍体物种甲、二倍体物种乙都存在生殖隔离,因而戊是新物种。

 B

1.(2014浙江理综)除草剂敏感型的大豆经辐射获得抗性突变体,且敏感基因与抗性基因是1对等位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突变体若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为隐性基因

B.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再经诱变可恢复为敏感型

C.突变体若为基因突变所致,则再经诱变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

D.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该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编码肽链

 假设敏感和抗性由基因A、a控制,若突变体为1条染色体的片段缺失所致,则原敏感型大豆基因型为Aa,缺失了A基因所在染色体片段导致抗性突变体出现,则抗性基因一定是隐性基因;突变体若为1对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则该个体没有控制这对性状的基因,再经诱变也不可能恢复为敏感型;基因突变是可逆的,再经诱变可能恢复为敏感型;抗性基因若为敏感基因中的单个碱基对替换所致,则此情况属于基因突变,抗性基因可能编码肽链,也可能不编码肽链。

 A

2.(2014南京模拟)下图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已知谷氨酸的密码子是GAA,由此分析正确的是()

A.控制血红蛋白合成的一段基因任意一个碱基发生替换都会引起贫血症

B.②过程是以α链作模板,以脱氧核苷酸为原料,由ATP供能,在酶的作用下完成的

C.转运缬氨酸的tRNA一端裸露的三个碱基可能是CAU

D.人发生此贫血症的根本原因在于蛋白质中的一个谷氨酸被缬氨酸取代

 如果基因突变后形成的密码子与原密码子决定的是同一种氨基酸,则血红蛋白基因中一个碱基的替换不一定引起贫血症;②过程为转录过程,该过程是以α链作模板,但合成的是mRNA,所以原料是核糖核苷酸;根据缬氨酸的密码子GUA,可知对应的tRNA上的反密码子上碱基为CAU;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基因上的碱基对被替换。

 C

3.(2013四川高考)大豆植株的体细胞含40条染色体。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抗花叶病的植株X,取其花粉经离体培养得到若干单倍体植株,其中抗病植株占5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用花粉离体培养获得的抗病植株,其细胞仍具有全能性

B.单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共含有20条染色体

C.植株X连续自交若干代,纯合抗病植株的比例逐代降低

D.放射性60Co诱发的基因突变,可以决定大豆的进化方向

 A项,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与它是否为单倍体无关,只要其细胞具有该生物体的全套遗传信息即可;B项,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细胞内染色体暂时加倍,应为40条;C项,由题可知该突变植株为杂合子,但是表现为抗病,所以该突变为显性突变,连续自交后,杂合子占的比例不断下降,显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且无限趋近于50%;D项,基因突变只能提供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进化方向,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

 A

4.(2013南京模拟)普氏野马是目前地球上唯一存活的野生马。据《兰州晨报》报道,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精心挑选出了两个家族的25匹普氏野马,将其放归到保护区中。有人预计,数年后这些野马将发展成为一个野生种群。根据以上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将不断增加

B.野外的普氏野马有助于增强保护区的恢复力稳定性

C.野外的普氏野马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种群中某些基因的频率可能会发生变化

D.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因环境不同而产生了生殖隔离

 基因突变是在某些诱变因素的诱发下发生的,不能确定野外的普氏野马的基因突变频率是否将增加;放归普氏野马,增加了生物的种类,使保护区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在自然选择的情况下,不适应环境的普氏野马被淘汰,导致某些基因的频率发生改变;根据题干信息不能判断野外的普氏野马与圈养的普氏野马之间是否产生了生殖隔离。

 C

5.(2014广东理综)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变异是不定向的;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两种生物之间的种间互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蛾的口器变长是花矩变长对其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

 C

6.(2014安徽理综)香味性状是优质水稻品种的重要特性之一。

(1)香稻品种甲的香味性状受隐性基因(a)控制,其香味性状的表现是因为____________,导致香味物质积累。

(2)水稻香味性状与抗病性状独立遗传。抗病(B)对感病(b)为显性。为选育抗病香稻新品种,进行了一系列杂交实验。其中,无香味感病与无香味抗病植株杂交的统计结果如下图所示,则两个亲代的基因型是________。上述杂交的子代自交,后代群体中能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所占比例为________。

(3)用纯合无香味植株作母本与香稻品种甲进行杂交,在F1中偶尔发现某一植株具有香味性状。请对此现象给出两种合理的解释: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4)单倍体育种可缩短育种年限。离体培养的花粉经脱分化形成________,最终发育成单倍体植株,这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________。若要获得二倍体植株,应在________时期用秋水仙素进行诱导处理。

 (1)依题意,A基因存在则无香味物质,可能是由于A基因控制合成的酶促进了香味物质的分解,而基因a纯合时,参与香味物质的酶缺失,从而使香味积累。(2)依杂交结果,抗病∶感病=1∶1,无香味∶有香味=3∶1,可推知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从而可知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8AABb、1/8AAbb、1/4AaBb、1/4Aabb、1/8aaBb、1/8aabb,其中只有1/4AaBb、1/8aaBb自交后代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有香味抗病植株(aaBB),其所占比例为1/4×1/4×1/4+1/8×1×1/4=3/64。(3)正常情况下AA与aa杂交,F1的基因型为Aa,是无香味的,F1中出现一株有香味的植株,原因可能是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发生了基因突变(即A变成a),也可能是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缺失,子代中只含有a基因。(4)离体花药经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最终形成单倍体植株,表明花粉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所需的全套遗传信息。秋水仙素作用于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a基因纯合,参与香味物质代谢的某种酶缺失

(2)Aabb、AaBb 364

(3)某一雌配子形成时,A基因突变为a基因 某一雌配子形成时,含A基因的染色体片段缺失

(4)愈伤组织 全部遗传信息 幼苗

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遗传与变异-科研育种名师讲义


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讲义遗传与变异-科研育种
1.解读:该类题目要求利用已有品种,依据遗传学原理,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培育符合要求的新品种。
(1)命题素材:培育植物新品种或动物新品种。
(2)考查要点:一般涉及两对相对性状,常出现常染色体遗传与性染色体遗传相结合的问题。
2.特点:材料新颖、综合性较强、难度中等。
3.考查能力:提取信息、分析信息、推理、文字表述等能力。
(2012浙江高考)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是两对独立遗传的相对性状。现有不抗病矮秆玉米种子(甲),研究人员欲培育抗病高秆玉米,进行以下实验:
取适量的甲,用合适剂量的γ射线照射后种植,在后代中观察到白化苗4株、抗病矮秆1株(乙)和不抗病高秆1株(丙),将乙与丙杂交,F1中出现抗病高秆、抗病矮秆、不抗病高秆和不抗病矮秆。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丁)。
另一实验表明,以甲和丁为亲本进行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
请回答:
(1)对上述1株白化苗的研究发现,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因此该基因不能正常________,功能丧失,无法合成叶绿素,表明该白化苗的变异具有________的特点,该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
(2)上述培育抗病高秆玉米的实验运用了____________、单倍体育种和杂交育种技术,其中杂交育种技术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花药离体培养中,可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出芽、根获得再生植株,也可通过诱导分化成________获得再生植株。
(3)从基因组成看,乙与丙植株杂交的F1中抗病高秆植株能产生________种配子。
(4)请用遗传图解表示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
 (1)表达 有害性 基因突变
(2)诱变育种 基因重组 胚状体
(3)4
(4)
审题 遗传学基本知识运用
一、明确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1.解读:
题目中若没有明确相对性状的显隐性,需要根据题意进行判断。明确培育新品种优良性状的显隐性。
2.应用:
题中明确了基因符号,即玉米的抗病和不抗病(基因为A、a)、高秆和矮秆(基因为B、b),但没有明确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培育目标是抗病高秆玉米,根据甲和丁杂交,子一代均为抗病高秆可以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
二、明确育种原理、育种方法及其程序
1.解读:
(1)育种方法包括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细胞工程育种等;育种原理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往往与杂交育种、多倍体育种结合进行。
(2)基因突变是指组成基因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属于分子水平的变化,在显微镜下不可见,而染色体变异属于细胞水平的变化,往往涉及多个基因,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由此可以区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应用:
(1)第(1)小题中“控制其叶绿素合成的基因缺失了一段DNA”,虽然该变异可能涉及多个碱基对,但仍属于一个基因内部的变化,属于基因突变。
(2)第(2)小题中培育抗病高秆品种首先对甲进行了诱变处理(诱变育种),然后又经过了乙和丙的杂交(杂交育种),最后选取F1中抗病高秆植株上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获得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选出纯合二倍体的抗病高秆植株(单倍体育种)。
答题 规范书写遗传图解
一、解读
育种过程往往要求通过遗传图解表达出来。规范的遗传图解应包括:
1.左侧的文字或符号说明。
2.亲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3.正确的遗传学符号(杂交或自交)和连线。
4.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
特别注意:单倍体育种过程中,选择的时机不是对花粉进行选择(花粉不表现优良性状),也不是对花粉经培养获得的单倍体进行培养(单倍体一般都比较弱小),而应在用秋水仙素对单倍体幼苗处理后对获得的纯合子进行选择。
二、应用
乙与丙植株杂交得到F1的过程涉及亲代和子代两代,这时一般需要把配子的种类列出,然后进行正确连线。若用图解表示多代的遗传过程,可以把配子种类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