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开始动笔写自己的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这样接下来工作才会更上一层楼!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学生实验器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八年级上册《凸透镜成像规律》学案

一、教学设计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学生实验器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

视频激趣

引入新课

(3min)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是呀,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WWW.Jab88.COM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

使用放大镜观察邮票,用照相机拍照。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观察对比

提出问题

(4min)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猜想假设

(2min)

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9min)

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最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引导学生设计探究第一个猜想的方案,鼓励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

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5min)

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

②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师:下面我请前三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后三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用焦距不同的透镜重复做两次。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12min)

师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黑板上已画好的光轴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师引出实像的概念。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U2f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v2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fu2f倒立放大实像,物像异侧v2f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师板书:uf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师板书: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v=2f;u=f时不成像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

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

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黑板上已画好的光轴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尝试探究:如果uf呢?

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

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尝试探究:如果u=2f、u=f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显示:将黑板上的图片展示,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

规律再现

总结提高

(5min)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5min)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为什么呢?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性的课,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兴趣,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亲自经历探究过程,学生很感兴趣。我也让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发现学生思维活跃、乐于探究。另外,对于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我注意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从而,能一直处于快乐学习的状态中。

精选阅读

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知道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3)知道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4)会运用凸透镜成像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初步提出问题、进行合理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观察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勇于实验探究日常生活现象中的物理学规律。

(2)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有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3)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从实验中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学方法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资源

f=10cm和f=5cm凸透镜各一支、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玻璃片、水、烧杯、滴管、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流程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预测)

教学资源安排

视频激趣

引入新课

(3min)

师:先请大家观看一段视频。

播放完毕,师: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手上拿了什么?

师:请大家拿起桌上的放大镜,用手触摸一下它的厚度,它一样厚吗?是什么光学器件?

师:原来放大镜就是凸透镜,请大家利用手上的凸透镜近距离看学案上的箭头,会看到什么现象?

师:箭头被放大了,是正立放大的像,所以人们称之为放大镜。那么凸透镜只能成正立放大的像吗?大家再用同一支凸透镜观看远处大屏幕上的图片和文字,看到什么?

师:将两次看到的现象进行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师:那么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观看视频;

学生:放大镜。

学生:不一样,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

学生:正立放大的箭头。

学生观看后答:倒立缩小的像。

学生:同一支凸透镜能够成各种不同的像。

课件播放视频《金装四大才子》第一集中片段:

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祝枝山与对手进行蹴鞠比赛,还忙里偷闲擦拭他的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一张放大镜成像的图片。

观察对比

提出问题

(4min)

师:凸透镜不仅能成像,还能成各种不同情况的像。有正立的,倒立的;还有放大的和缩小的像。那么关于凸透镜成像大家想知道什么呢?

说明:师应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小组讨论思考,并将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写在黑板上。

师介绍物距和像距的概念。

学生讨论并可能提出各种问题:

1.什么情况成缩小的像?什么情况成放大的像?(或者:像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什么情况成倒立的像?什么情况成正立的像?(或者:像的倒正与哪些因素有关?)

3.成不同像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4.物和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等等。

猜想假设

(2min)

师组织学生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进行猜想。

提示:用同一只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字和远距离看屏幕上的字一样吗?

学生小组讨论并猜想:可能与物距有关,当物距大时,成缩小的像,当物距小时,成放大的像。

制定计划

设计实验

(9min)

师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用法。

师:在使用光具座时,像的位置和光屏的位置具有不同的含义。如果移动光屏使它得到清晰的像,这时光屏的位置就是像的位置。

师:请同学们用点燃的蜡烛作为成像的物体,自行选择其它器材,制定实验计划探究凸透镜成的像的大小情况与物距的关系。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积极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师巡视指导,参与学生讨论,并强调:

在设计实验时要明确目的,理清思路。目的是要探究成像的情况与物距是否有关,所以实验思路就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然后改变物距,观察像的情况;或是让一发光物体通过凸透镜成不同的像,比较物距。

师组织学生对各小组的方案进行评估,兼顾研究其它问题,确定最佳方案

学生认真听讲

学生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交流所选器材和实验方案。

出示光具座

课件显示:

实验目的和实验思路。

课件显示:

实验方案的具体内容。

进行实验

收集证据

(5min)

师要求学生完成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①将f=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

②将蜡烛和光屏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点燃蜡烛,调节烛焰的中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师:下面我要求第一至第七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缩小的像,第八至第十五组的同学移动蜡烛和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清晰的放大的像。

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

学生按教师要求动手进行操作;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

课件模拟显示在光具座的刻度尺上的一倍焦距处和二倍焦距处贴上小红点标记,并调节三者高度。

分析论证

评估交流

(12min)

师让小组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师引出实像的概念。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缩小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U2f倒立缩小实像,物像异侧fv2f

师由图象引导学生分析成倒立放大实像时的条件并板书:

fu2f倒立放大实像,物像异侧v2f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

师:不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是虚像,怎样才能看到此时的虚像呢?

师板书:uf正立放大的虚像,物像同侧。

师要求学生将蜡烛移到u=2f和u=f处,观察成的像的情况。

师板书:u=2f倒立等大的实像,物像异侧v=2f;u=f时不成像

师:我们的猜想得到验证吗?与焦距是否有关?同学们的问题都得到答案吗?在实验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新的问题?

师:大家今天都很出色,像科学家一样成功完成探究任务。(掌声鼓励)

多位学生代表上前将物、像的位置在屏幕上用不同颜色的点标出来。

小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实验并汇报: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的情况。

学生尝试观察后发现:从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就能观察到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生实验并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学生思考并回答。

课件显示:两幅图片,图中不同颜色的点可以用鼠标拖放。

规律再现

总结提高

(5min)

师:接下来我用多媒体动画再现凸透镜成像规律。

师演示“三段两点”成像的规律。

师: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能不能发现新的规律呢?

师移动动画中点燃的蜡烛从左向右逐渐靠近凸透镜。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说明同学们认真做了实验,还动脑思考了,这是非常好的,学习的重点是学会思考,如果养成习惯,相信同学们学习会越来越好的。

学生观察将知识内化。

学生再次观察后总结出新的规律:一倍焦距处是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和缩小像的分界点;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成虚像时,物近像近像变小。

课件显示:Flash动画演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识应用

解决问题

(5min)

师:现在请同学们解释一下,为什么用凸透镜近距离看课本上的图片和文字是正立、放大的?

师:这时凸透镜对物体起放大作用,所以我们叫它放大镜。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越厚,焦距越小,折光本领越强,放大倍数越大。所以通常选用焦距比较短的厚凸透镜作为放大镜。

师:有一天边喝水边看书,不小心一滴水滴到课本上,看到如屏幕所示的现象,请大家用提供的玻璃片、水和滴管动手操作并观察解释。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照相机将美丽的瞬间保留下来,如果别人给你照了一张这样的相片,你满意吗?

师:那怎样才能使相片中的人像大一点如第二张相片一样。

师:为什么呢?

学生回答:因为这时书上的字位于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学生小组实验,用滴管将一滴水滴到玻璃片上,然后观察玻璃片下的字。

学生回答:水滴相当于凸透镜,当字位于它的一倍焦距以内时就能起到放大的作用。

学生:不满意,像太小了。

学生:人向前走一点。

学生:因为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课件显示:

水滴放大镜

课件显示:

两张背景相同但人像大小不同的相片。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师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回顾这节课的收获。

师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代表积极发言,畅谈这节课的收获。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导学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课堂流程:
独学,完成“自主学习”(8分钟)

对学(互检,互帮4分钟)

独学“基础过关”(8分钟)

展示,(组内小展示4分钟)

展示反馈“能力提高”(15分钟)
小结
教师反思: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反馈+展示)
学习目标:1、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能够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反思:
一、自主学习
1、完成下面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与焦距关系像的性质像距与焦距关系物像同侧或异侧应用
实或虚放大或缩小倒或正
u>2f
U=2f
2f>u>f
u=f不能成像
uf

二、基础过关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
2、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的虚像.
3、一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凸透镜前40cm处,则烛焰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4、一滴水在水平放着的塑料贺卡的字上,人看到水滴下面的字是()
A.等大的实像B.等大的虚像C.缩小的实像D.放大的虚像
5、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a)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cm,现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5cm处(如图b,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以得到一个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清晰像

三、能力提高
1、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当烛焰离凸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眼睛通过透镜观察到的虚像可能是图中的()

2、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下表,其中正确的是
()
A.实验1
B.实验2
C.实验3
D.实验2和实验3
3、张晨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A.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B.烛焰位于b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C.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D.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4、.在图中,已知入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画出对应的入射或折射光线.

课堂流程:
独学,完成“自主学习”(8分钟)
对学(互检,互帮4分钟)
展示反馈“能力提高”(20分钟)

小结(8分钟)

教师反思: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3(反馈+展示)
学习目标:1、研究并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能够应用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生反思:
二、自主学习
1、总结归纳
当u2f时,成、的像,此时,像距。应用举例:。
2、
当fu2f时,成、的像,此时,像距。应用举例:。
3、
当uf时,成、的像。应用举例:。
当u=2f、u=f时的成像情况又是如何,你能通过作图说明吗?

当u=2f时,成、的像。应用举例:。
当u=f是,成像情况
三、能力提高
1、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的主光轴上,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该物体的明亮、清晰的实像,当用不透光的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后,物体此时在光屏上形成的像是()
A.只有上半部分,亮度不变B.只有下半部分,亮度不变
C.与原来相同,亮度不变D.与原来相同,亮度变暗
2、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3、一个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30cm处逐渐移到离透镜20cm处的过程中,像与像距的变化为()
A.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增大
C.像先小后大,像距逐渐增大D.像逐渐增大,像距逐渐变小
4、物体从距凸透镜12cm处移到距凸透镜20cm处,调整光屏的位置,总能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由此可知此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A.10cmB.20cmC.11cmD.以上都不对
5、在实验过程中,小明和小东同学在光具座上无论如何移动光屏、凸透镜和蜡烛,均不能获得像。这其中的可能原因是:a,
b。在实验中光屏的作用是
;如果将光屏移走,烛焰通过凸透镜还能成实像吗?。
6、在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上已成清晰、缩小的像,当烛焰向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若要观察到烛焰放大的虚像,烛焰到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__透镜的焦距
7、如图所示:甲、乙分别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拿一支没有点燃的与A完全相同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同时也证明了像与物体的大小。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从远处逐渐向凸透镜的焦点靠近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光屏应向(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成像的大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当蜡烛移到图乙所示位置时,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请你比较甲、乙两图中平面镜与凸透镜所成的像的不同点:①;②。

凸透镜成像规律导学案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
课题: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课型:_____新授___课时:__1个课时______
授课人:______授课时间: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小组:___________
第3节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学习目标:
1.会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知道凸透镜所成虚实、倒正、大小像所满足的条件。
3.掌握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难点: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
实验:将一支点燃的蜡烛和一张白纸竖直放在凸透镜的两侧,移动蜡烛和白纸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
(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情况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2.猜想假设:(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提示:成像情况,焦距f;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为物距,用u表示;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像距,用v表示)
3.制定计划
(1)你认为需要哪些器材探究凸透镜成像?
(2)你认为除了观察像的、、特点外,还需测量什么?
(提示:凸透镜焦距已知,不必测量,标签上已注明)
(3)参考课本97、98两页,你认为该实验应分几种情况来研究,该怎样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
注意:实验前要调整蜡烛光屏和凸透镜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观察实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此步骤做两次)。
(2)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使物距在2f和f之间,即fu2f,重复以上操作,进行观察并记下物距u和相距v.(此步骤做两次)。
(3)继续移近蜡烛,使物距uf,调整光屏的位置,看能否在屏上找到像.如果不能,试着观察到蜡烛的像,观察一下是实像还是虚像?并观察像的大小和正倒。记下物距u和像距v(像距只需估测)(此步骤做两次)。
(4)把蜡烛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移近透镜,同时移动光屏保证屏上的像清晰,注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以及像距的大小,看有什么规律。
5.数据收集
根据计划进行实验探究,并把现象和数据填在表格中。

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物距u/cm像的性质像距v/cm
虚实大小正倒
U2f
U2f
2fuf
2fuf
Uf
Uf
6.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像的虚实: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虚像.点是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
(2)像的大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当物体放在_______________时,凸透镜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点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_____缩小的虚像(填“有”或“没有”)
(3)像的正倒:凡是实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凡是虚像都是(填“正立”或“倒立”)的,且在光屏上(填“能”或“不能”)成实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成虚像时,像和物在凸透镜的(填“同侧”或“异侧”)。
(4)当物体逐渐向凸透镜移近时,物体所成的实像逐渐_____,且像离凸透镜的距离逐渐_____(填“变大”或“变小”)。
四、巩固训练: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时,在离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透镜前35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立缩小的虚像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物体离开凸透镜的距离为15厘米,那么所成像是()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像D.正立放大的像
3.在“研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实验所需的主要器材有光具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凸透镜、光屏、蜡烛放在一条直线上,要调整________和________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________。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移动光屏时,眼睛要观察________,一直到光屏上出现______________为止,这时光屏上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
(4)如果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图中a、b、c、d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则烛焰放在_______点时,光屏上的像最小,放在_______点,光屏上的像距镜最远。
五、课堂小结:
根据本节课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成记忆口诀:
一焦分虚实,分大小;异侧倒,虚像同侧正放大;
实像,物远像近小,虚像,物近像。
六、达标检测:
1.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把蜡烛放在下图中的a点位置时,光屏在另一侧的适当位置处将得到________像(选填大小,倒正,虚实),若将蜡烛从a点移到b点时,得到_______像。
2.如图所示,小梦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制成幻灯机
B.实验中,蜡烛越烧越短,光屏上烛焰的像向上移动
C.为了便于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光滑的玻璃板
D.要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小,只须将蜡烛靠近凸透镜

3.如下图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4.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位置对调一下,则()
A.光屏上仍能成一个放大的像B.光屏上能成一个缩小的像
C.光屏上不能成像,但通过透镜能看到D.以上说法都不对
5.如图所示,a、b、c、d是距凸透镜不同距离的四个点,F为焦点。下列几种光学仪器的成像原理与物体在不同点时的成像情况相对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幻灯机是根据物体放在c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B.照相机是根据物体放在d点时的成像特点制成的
C.使用放大镜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a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D.人眼看物体时的成像情况与物体放在F点时的成像情况相似
6.琦琦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用画像代替蜡烛,她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笔画了个画像,实际大小如图(甲)所示。把这个玻璃板放在光具座上,并用平行光源对着玻璃板上的画像照射,如图(乙)所示。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成清晰像为止。画像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不可能是图(丙)中的哪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