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曲线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怎样描述运动。
怎样描述运动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⑵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知道运动的相对性。
⑶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过程与方法
⑷通过对大量生活事例的观察、讨论和分析,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学习从具体现象中归纳抽象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⑸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⑹通过学习自然界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意识到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教材说明
本节主要内容有: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多样性。
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教材的编写思路:本节教材由浅入深,先让学生认识什么是机械运动,再进一步探讨运动的相对性和多样性,即:机械运动→怎样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运动的相对性→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教材每一个知识点的展开,大都是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然后通过“想一想”栏目,引导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本节教材最后对运动的知识进行了拓展,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认识运动: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本节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生活事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本节教学难点:生活中所说的运动和静止,大都以地面为参照物,在学生的日常观念中认为大地是静止的,所以选“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需要克服学生头脑中前概念的影响,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参照物既是本节的一个知识点,参照物的选取也是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方法。参照物的概念几乎贯穿本节的始终,认清参照物对于研究机械运动的重要作用,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3.教学建议
在生活中,学生对运动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归纳能力。
由于本节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所以课题的引入比较容易,引入的方法也很多,以下两种方法可供参考。
通过画面引入:剪辑一些与运动有关的视频资料,用多媒体播放。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章首诗或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利用诗词引入:上课伊始,教师用舒缓的语调吟诵如下词句(最好用多媒体打出字幕,并配一幅相关的风景画或动画,轻声伴奏我国古典乐曲,如《高山流水》等,效果更佳):
浣溪沙(敦煌曲子词)
五两竿头风欲平,
张帆举棹觉船轻,
柔橹不施停却棹,
是船行。
满眼风光多闪烁,
看山恰似走来迎,
仔细看山山不动,
是船行。
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这时教师设问引入课题:究竟是山在动、还是船在行?为什么“看山恰似走来迎”?这节课我们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探讨“运动和静止”。
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这部分教材包括三项教学内容:机械运动,参照物,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教学时可以按照教材的顺序,先列举大量机械运动的实例,归纳出什么是机械运动;然后让学生分析教材图9-1,总结出参照物的概念和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方法;最后让学生运用参照物的知识,解答“想一想”栏目中的问题,以落实相关知识。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也可以打破教材的编写顺序进行教学:即开始不学机械运动的定义,而是采取“解剖麻雀”的办法,直接由“活动1”入手,让学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教材图9-1所示的游戏图),体会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建立参照物的概念;然后由此展开,让学生列举更多机械运动的例子,总结出机械运动的定义。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教材图9-1非常直观,有关场景学生比较熟悉,对学生来说有亲近感,由此切入认识运动,有利于学生将生活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更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正如《物理课程标准》所说:物理教学要“重视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生活经验的作用……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获得知识,不要求严格按照知识在学科中的逻辑关系进行教学。”另外,因为机械运动的定义中隐含着参照物,如果先学机械运动,学生不容易透彻地理解机械运动的定义,而这种处理方式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具体教学建议如下。
关于“活动1”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教材图9-1:
⑴对比(a)、(b)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
⑵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作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
在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可见)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然后让学生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最后让学生解答“想一想”中的问题,及时巩固参照物的概念,练习用“比较法”判断物体是否运动。该问题的答案为:⑴静止,静止,运动;⑵运动。
关于“机械运动”的教学:
教师引导: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
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总结: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从而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可以回放本节课引入时所用的古诗词(也可以用教材上的例子),让学生思考如下问题:“看山恰似走来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仔细看山山不动”又以什么为参照物?若以船为参照物,站立在船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大地为参照物,船上的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对此你有何感想?
由此得出: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结果可以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
为了使学生对运动的相对性有更直观的认识,建议让学生做做下面的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或圆珠笔固定在课本上,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回答:以课本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列举更多运动相对性的例子,以丰富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如能播放一些生活实际场景的录像片,效果更好),以下例子可供参考:
⑴公路上,汽车在奔驰,司机感觉路旁的树木在向后退;而站在路边的小明却说树木是静止的。他们各以什么为参照物?
⑵在商场的自动扶梯上,妈妈告诉5岁的儿子:“站好啦,别动!”这里的“别动”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以什么为参照物他们是运动的?
⑶以车把为参照物,自行车铃铛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地面为参照物,车铃铛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⑷我们通常说房屋是静止的,是以什么为参照物?若以太阳为参照物,房屋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⑸人们为了研究飞行器的性能,一般先在地面上做“风洞”实验:让高速气流吹过静止的飞行器模型,效果与飞行器模型在空中高速飞行相同。说说这样做的道理。
⑹在接力赛中,为保证交接棒顺利进行,两位运动员奔跑的快慢应尽可能一致,为什么?(请参加过比赛的学生讲)
⑺请运用运动的相对性分析“刻舟求剑”的故事。
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里还可以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在电影特技镜头中的应用:例如要拍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情景,一般先拍出孙悟空在布景云朵上表演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中真实的白云、地面上的山河湖泊,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中叠合,叠合时迅速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山河,由于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观众感觉到孙悟空在驾云飞行。为方便说明,教师最好制作一个Flash课件,或制作抽拉式投影片,并按下列顺序演示:⑴作为背景的蓝天、白云、大地不动,使孙悟空运动;⑵孙悟空不动,蓝天、白云、大地的背景运动。学生感觉两次好像都是孙悟空在运动,从而体会到运动的相对性所造成的神奇的视觉效果。
“想一想”答案:静止,运动。
通过“活动2”的讨论,应使学生认识到:⑴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⑵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而定;⑶从广义上来说看,宇宙中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
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课前可以收集一些有关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方面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在课堂上播放,并引导学生列举更多的例子,通过大量事例使学生意识到:运动是自然界普遍的现象,物质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
如果学校条件不足,可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学课文有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师生再列举一些实例,以丰富学生对运动多样性的认识。
4.教学评价
课堂测评
1.学习本节课之前,你是如何认识运动和静止的?你通过哪些事例认识到运动和静止具有相对性?
2.怎样用“比较法”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
3.“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这是陶渊明的两句诗,诗人用“沦”和“出”两个字对运动作了形象的描写。那么他描写这两个运动时,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
4.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随着一声轰鸣,我国神舟6号飞船成功发射。我们从电视画面上看到,火箭冉冉升空,费俊龙和聂海胜安然地仰坐在船舱里。以地面为参照物,宇航员是的;以费俊龙为参照物,聂海胜是的;以为参照物,地球正渐渐远离而去。
5.小明说:“并非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山岭、树木、房屋、课桌就是静止的!”
针对他的这种说法,请谈谈你的观点。
6.小红坐在行驶的客车中,看见前面有一辆卡车同她的距离不变;看见后面有一辆小轿车离她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小轿车与路旁的交通标志牌间的距离不变。
⑴如果以交通标志牌为参照物,客车是的,小轿车是的。
⑵如果以卡车为参照物,客车是的,小轿车是的。
7.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一把抓过来,竟然是一颗飞行的德国子弹!什么情况下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飞行着的子弹?
参考答案1.略2.先选择参照物,再作比较: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参照物物体的位置没有变,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3.描写“日”的运动时,以“西河”为参照物;描写“月”的运动时,以“东岭”为参照物。4.运动静止飞船(或宇航员)5.我们平常说“山岭、树木、房屋、课桌静止”,是以地面为参照物作出的判断;如果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们随着地球一起转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绝对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6.⑴运动静止⑵静止运动7.当子弹和飞机运动的快慢和方向相同(或相近)时,以飞行员为参照物,子弹几乎是静止的,此时飞行员能轻易地抓住子弹。
“自我评价与作业”指导
1.地面太阳车窗(或汽车、乘客等)地面2.“竹排江中游”,是以江岸(或地面)为参照物;“青山两岸走”,是以竹排(或竹排上的人)为参照物。3.岸舟4.飞机的空中加油早已实现,60年代初美国波音公司试制出全球首架空中加油机KC-135。典型的加油方式是:加油机在前飞行,向后伸出漏斗状套筒输油管,受油机从后下方逐渐靠近并瞄准输油管,将受油管伸进漏斗状输油管;此时两机速度相同,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油料快速输入受油机;加油完毕,受油机减速,“退出”加油区域,输油管和受油管也缩回机内。要准确地实施空中加油,必须保证加油机和受油机飞行的快慢、方向相同,加油机的飞行高度要高于受油机的飞行高度,而且两机飞行要平稳。目前掌握空中加油技术的国家有:中国、美国、英国和俄罗斯。
●课外活动
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科技书籍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
我国自1984年4月8日发射第一颗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以来,已陆续发射了多颗这类卫星。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与地球“同步转动”,即卫星绕地心转动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卫星绕地一周所用的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周期相同,所以地球上的人觉得同步通信卫星在空中是静止不动的。
扩展阅读
运动的描述
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是时候写教案课件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运动的描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机械运动和参照物指的是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其核心是参照物的选取,理解它的关键是结合实际生活经验来辨别那个是研究对象那个是参照物,本节课“运动的描述”是“运动和力”的第一节,这一节看似简单,但它却深深影响运动、运动和力、机械能的学习,因而理解本节的内容对后面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及分析
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分析: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和参照物的概念就是指让学生明白物体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看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都必须选一个标准物体,这个标准物体就是参照物。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就是指借助参照物的基础上的判定,可学生对于参照物并没有意识,需要教师合理引导,完成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
三、问题诊断及分析
运动是普遍的现象,学生有感性认识,但如何科学地描述运动,学生还未接触到。可以说学生对运动的认知是肤浅的,表面化的,缺乏对知识的再编码,还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繁杂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本节的内容及特点,采用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师逐步深化提问,学生分析、论证、归纳得出结论,而后实例分析应用来使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五、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想想身边的各种运动,教师讲解分子运动、地壳运动,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讲授新课
一、机械运动
问题一:足球场上正在进行比赛,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设计意图:通过对学生所熟悉的运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运动与静止的概念。)
运动员,足球是运动的,球门是静止的。
1、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它们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在改变。
2、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不是,球门相对于地面的位置虽然没有改变,但是随地球的运动,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在改变,因此也在运动着,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结论:
静止和运动是相对的。
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把物理课体放在桌子上,课体上放一铅笔盒,推动课体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观察现象。
问题二:根据实验现象看看选取不同物体作为参考标准时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
(设计意图:得出描述物体运动必须要选一个参考物。)
选取桌子作标准,铅笔盒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课本作标准,铅笔盒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选取铅笔盒作标准,课本和桌子是运动还是静止的?
学生描述结论
结论:
描述物体运动的情况首先要选定一个标准——参照物
所选参照物不同,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结果不同。
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的方法
选定参照物
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什么是参照物
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的运动而选作标准的一个物体或一组相对位置不改变的物体叫参照物。
参照物可以任意选取,研究地面上的物体,常选地面或相对于地面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③小结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运动的。
被判断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无位置的变化该物体是静止的。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观察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六、板书设计
第1节运动的描述
一、机械运动
1.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机械运动实质上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二、参照物
1.什么是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1.选定参照物
2.看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有没有发生位置改变
改变——运动
没改变——静止
《运动的描述》教案分析
《运动的描述》教案分析
第一章机械运动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选择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实验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是关于浩瀚的太空天体的运动、大自然中的江河的奔流、飞奔的猎豹、都市
的人流的移动)
推进新课
机械运动
提出问题:从视频资料中你看到了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运动实例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关于运动,你想知道什么(运动的定义,运动的分类,揭示我们主要学
习机械运动)
回顾列举的运动实例及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进一步分析课本图1.2—1分析猎豹和哈雷彗星及蜗牛,提问:为什么说它们是运动的?
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找出共同特征,得出定义:物理学中把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同步训练一)
下列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流星划过夜空B.冰熔化成水
C.河水不停流动D.树叶纷纷飘落
二、参照物
现象探究:我们坐在行驶的船中,有时候我们感觉到河岸正在“远离”我们,当你站在岸边
时,你感觉不到河岸在远离我们,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觉呢?
学生讨论交流:人通常以地面为“标准”,相对于地面,河面没有位置变化,认为是静止的,
而当人坐在船上时,不自觉的以船为“标准“,河岸相对于船有位置变化,所以感觉河岸在
远离我们。
探究归纳:人们判断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总要选择某一物体作为标准。如果一个物体的位置
相对与这个标准发生了变化,就说它是运动的;如果没有变化,就说它是静止的。这个作为
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强调关于参照物问题注意以下问题:
(1)参照物的选定可以是任意的,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可以作为参照物,研究对象不能做
参照物
(2)为了研究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播放视频歌曲“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当李双江老师唱到这句时,问:这两句
中分别以什么为参照物的?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
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2)?选取课本作标准,笔盒、课桌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笔盒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
(3)?选取笔盒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课桌是运动的,课本是静止的)
讨论:描述物体的是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参照物可以根据需要来选择。如
果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时,结论也不一样
(同步训练二)
1.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的“青
山”与“孤帆”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2.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
不动,是船行”诗人前后两次对山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B.船和地面C.山和船D.风和地面
3.“水涨船高”中的“船高”是以()为参照物的,若以水面为参照物则船是()
注意:学生对于选定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的判断容易出错,教师在此多加强调。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游戏引入:
我带领学生某某在讲台上手拉手向同方向走步,提出问题:
(1)以“学生某某”为参照物,教师是()
(2)以坐在位子上的学生为参照物,教师是()
为什么同一个人(教师)相对于不同的人,得到的运动情况不同,是由于以各自选定的不同
参照物来研究的运动情况。
归纳总结
(1)整个宇宙中的物体都是运动的,绝对静止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物体的运动是绝对的,
而物体的静止只是相对的,平时我们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与参照物而言的。
(2)参照物的选择不同,描述同一物体的运动情况可能不同,所以确定物体是运动还是静
止,关键是选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同步训练三)
1.在下列运动中不属于相对静止的两物体的是()
A.地球和其同步卫星
B.在空中正在加油的加油机和受油机
C.人行走时,左脚和右脚
D.拖拉机和所带的联合收割机
当堂训练
1、每天我们都看到太阳从东升西落,这是以为参照物;当你仰望夜空看到月亮在
云彩里穿行,这是以为参照物;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某处上空,这是以
为参照物,若以月球为参照物,这个地球同步卫星是的。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运动的火车上坐着一个人,以路轨为参照物,人
是,火车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填“运
动”或“静止”)。
3、太阳、站在地面上的人和同步地球卫星,如果以地球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人静止,太阳和卫星运动B、人、同步卫星和太阳都运动
C.人、太阳和同步卫星都静止D、人和同步卫星静止、太阳运动
4、兰兰在商场乘电梯上楼,以地面为参照物,她是,以她所乘的电梯为参照物,
她是。
5、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地球绕着太阳转B.乌云遮住了太阳
C.树木在不停的生长D.蚂蚁在地上爬行
学生小结,教师总结
布置作业:本节互动题目
板书设计
第2节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
定义:
二、参照物
概念和选取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运动的描述导学案
课题:运动的描述
姓名班级
导学目标知识点: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导学方法:观察讨论法。
课时:1课时
导学过程:
一、课前导学
1、什么是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什么是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选取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导学
1、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飞机、船只、太阳、房屋、树木:
运动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再观察教材图12.1-1,讨论它们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生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归纳:(1)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是宇宙中的__________现象。
4、讨论:既然运动具有普遍性,为什么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是运动的?
归纳:(2)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所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具有__________,处于相对静止的物体它们的__________、__________都一致自然界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物体__________。
由上面的内容归纳:(3)如何选择参照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堂练习:
1、请你根据下面的描述,判断下面标点的物体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并把它写在后面的横线上:
(1)夜晚,小明抬头仰望天空,发现月亮在云中穿行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玲乘飞行旅行,在飞机降落时,看到地面正向她扑来__________________。
(3)唐代诗人李白在《望天门山》的诗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分别是以什么作为参照物呢?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华看着窗外路边的白杨树,它们正急速地向后退去____________________。
(5)清晨,太阳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论他是静止的,则所选的参照物是()
A、铁轨B、在车内行走的乘务员C、车窗D、路边的树
3、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飞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C、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沙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4、“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根据歌词中描述的情况,先后选取的参照物是()
A、竹排、青山B、青山、江水C、青山、竹排D、江水、青山
5、在人民公园的湖面上,小刚同学坐在航行的游船里观光,若说他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A、湖岸B、湖水C、游船D、岸上的建筑物
6、小明骑自行车在长江沙堤上沿河岸向下游行驶,感觉无风,但堤上柳树的枝叶却在随风飘动,此时的风向是()
A、向下游B、向上游C、向沙对岸D、从对岸吹过来
7、蹦极是一种极富挑战的活动,蹦极者在上升过程中,看到地面越来越远,所选的参照物是()
A、他自己B、地面C、正在下落的另一个蹦跳者D、跳台
8、孝感谢火车站并列停着两列客车,突然,坐在甲车上的小颖看到乙车正在后退,则下列判断中一定错误的是()
A、甲乙两车都静止原位置不动B、甲车静止不动,乙车正在后退
C、甲车正在前进,乙车静止不动D、甲车正在前进,乙车正在后退
9、观光电梯从1楼上升到6楼的过程中()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额是运动的B、相对乘客来说,楼房的窗口是向上运动的
C、以乘客为参照物,电梯是静止的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的窗口是静止的
10、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一句应理解为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A、水B、桥C、人D、地面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