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小学四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5节光的色散教学设计(新人教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5节光的色散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光的色散现象。
2.了解色光的混合规律,体验感悟物体的颜色之谜。
3.认识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作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了解白光的色散现象。
2.探究色光的混合,获得有关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3.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加物理学习活动。
2.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点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复合。
难点
色光的三原色混合规律。
三棱镜、挡光板、白屏、玻璃板、白纸板、盛水的碗、光碟、手电筒、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问题:白天我们看到的光从何而来?太阳光是什么颜色的?
引入: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色是最单纯的颜色,白光是最单纯的光,不能分解,到17世纪英国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一个实验发现了一种极为奇妙的现象,让人们对于上面的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那么大家想知道他的实验是怎么做的吗?白光到底能不能分解呢?
播放关于彩虹传说的动画,提出“为什么天空中会有彩虹呢?”,引出课题。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色散
情景介绍: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白光是最单纯的颜色。直到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玻璃三棱镜使太阳光发生了色散(dispersion),这才解开了光的颜色之谜。
牛顿是怎样让太阳光色散的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下。
出示三棱镜让大家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
(透明的,有三条棱。)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调节,另一边用白屏承接,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发生了什么?
在黑板上画示意图甲,播放色散图片:
结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会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如果用一个白色的光屏来承接,在白色光屏上就形成了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我们把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颜色的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问题:根据光路可逆原理,被分解出来的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将会出现什么现象呢?
(七种色光如果逆着原来出射的方向入射到三棱镜,会复合成白光。)
扩展:雨后的彩虹就是由色散现象引起的。
下雨过后,有很多小水滴,由于重力的作用,它的下半部分较大,上半部分较小。水滴像三棱镜,太阳光经水滴后也会发生色散,空中有很多水滴聚在一起,正因如此,我们在雨过天晴会看到彩虹。
想想做做:
在做好“色散”的演示实验后,为增加学生对色散的兴趣和体验,可让同学们分组做一下“分解太阳光”的实验。“分解太阳光”的活动内容是利用平面镜和水来使白光色散的一个方案。把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很醒目。
学生分组实验:按课本P85图4.5-2,深盘上盛上一些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到白色的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现象:由白光分解出的红、橙、黄、绿、蓝、靛、紫的色带反射到白色的墙壁上。
典例解读
【例1】下列物理现象中,属于光的色散的是()
A.太阳光穿过大气层传播路径是弯曲的
B.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的部分向上折了
C.通过河面观赏岸边各种颜色灯光的倒影
D.雨后的彩虹
【解析】选项A、B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并没有发生白光分解成色光的现象,故A、B错;选项C属于光的反射现象,错误;选项D属于光的色散现象,雨滴起到了三棱镜的作用。
【答案】D
(二)色光的混合
问题1:阳光可以分解为七种单色光,但我们看到大自然的色彩远比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来得丰富多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些色光混合后会产生许多丰富多彩的颜色。)
问题2:白光色散后的各种色光混合后又复合成了白光,那么七种单色光中的任意两种或几种混合后又将得到什么颜色呢?
(人们发现,把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值得注意的是,颜料也有三原色:红、黄、蓝,拿红、黄、蓝这三种颜料混合也可以得到各种颜色的颜料。它跟色光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扩展:彩色电视机的制成原理。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画面,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组成的。如果用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机画面就会观察到这一现象了。
(三)看不见的光
1.光谱
问题1: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分别是什么颜色的光?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一条彩带,自上而下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把它们按这个顺序排列起来,就是光谱(spectrum)。如课本图4.5-5。
问题2:我们在前面学过,人耳有听不见的声音,同样的,是否存在人眼看不到的光呢?
(在光谱上看的红、橙、黄、绿、蓝、靛、紫各色光,称为可见光。)
扩展:英国天文学家赫歇尔在1800年研究光谱中各种色光的热效应时,把温度计移到光谱的红光区域的外侧,结果温度上升得很快,说明那里有看不见的射线射到温度计上,于是发现了红外线。
德国化学家里特1801年在光谱的紫光区域外侧放置了一张照相底片,结果底片感光了,于是紫外线被找了出来。
在光谱上,红光以外是红外线,紫光以外是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称为不可见光。
2.红外线的应用
学生阅读课本P86~87,了解红外线的应用。
问题1:红外线有什么应用?
(热作用、红外线夜视仪、遥控器等。)
问题2: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这桌子在辐射红外线吗?我们人呢?
(辐射;都在辐射。)
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扩展: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会大大增强。人体生病时,局部皮肤的温度异常,如果在照相机里装上对红外线敏感的胶片,给皮肤拍照并与健康人的照片对比,有助于对疾病做出诊断。
夜间人的体温比野外草木、岩石的温度高,人体辐射的红外线比它们强,人们根据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夜视仪,可以用在步枪的瞄准器上。
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辐射红外线,其实也在不停地吸收红外线,吸收红外线后物体温度会上升,按照这个原理制成了红外线烘烤炉。
红外线还可用来进行遥控。如电视机遥控器的前端有一个发光二极管,按下不同的键时,可以发出不同的红外线,来实现电视机的遥控。
问题3:把遥控器对准电视周围墙壁按按钮,有时也可以控制电视,说明什么?
(红外线可以反射。)
3.紫外线的作用及应用
问题1:我们平时拿到一张钞票,是怎么辨别它的真伪的?
(对着光看,摸一下,看手感对不对。)
问题2:我们去银行,银行的员工是怎样检验钞票的?
(他们把钞票放到验钞机中。)
说明:原来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钞票或商标的某些位置用荧光物质印上标记,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则会发出可见光,这是一种有效的防伪措施。
在医院有很多病菌,可是如果用消毒水来消毒,它成本高,又比较难闻。紫外线有化学作用,能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和食品店常用紫外线消毒。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衣服、被子经常在阳光下晾晒可以灭菌消毒。
适当的紫外线照射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身体对钙的吸收,对骨骼的生长和身体健康有好处,紫外线有生理作用。
问题3:太阳光是天然紫外线的重要来源,适当地晒太阳对身体有好处,但是不是晒得越多越好呢?在阳光下,时间长了会怎样?
(头晕,皮肤很烫,会变黑。)
说明:过量的紫外线照射对人体有害,地球的周围包围着厚厚的大气层,阳光中的紫外线大部分被大气层上部的臭氧层吸收,不能到达地面,这才使地球上的生物得以生存。
近年来,臭氧层正在受到空调、冰箱里面放出的氟利昂等物质的破坏,臭氧层出现“空洞”。为了保护臭氧层,保护我们的家园,同学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停止生产氟利昂,研制出氟利昂的替代品,少用空调。)
典例解读
【例2】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能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的原理是()
A.它们既能向外辐射红外线,也能吸收红外线
B.它们能测量物体的温度
C.它们通过记录不同物体辐射出强度不同的红外线来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D.它们能根据温度的不同而射出不同的红外线
【解析】物体的温度不同,向外辐射的红外线强度也不同,故通过红外线探测器、红外线照相机可以感知不同物体的红外线强度,从而识别不同温度的物体。
【答案】C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光的色散现象;了解色光的混合规律,体验感悟物体的颜色之谜;认识红外线、紫外线及其作用。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1节光的直线传播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过程以及光速的应用。
2.能解释简单的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难点
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
激光演示器、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白炽台灯、棱镜、带狭缝的屏、白屏、两块带有小孔的硬纸板、彩色蜡笔、陀螺、水彩、毛笔、水、白纸、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
同学们欣赏了美丽的城市夜景、绚丽多彩的极光,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世界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光源
提问: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得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课本中的图,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点评:光是光源发射出来的。
提问:除了课本上举的例子,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
太阳、星星、月亮、点燃的火柴、点燃的蜡烛、点亮的日光灯、反光的镜子、点亮的电视机屏幕都能发光吗?
点评:月亮、反光的镜子是不能够发光的,星星当中也只有恒星能够发光,行星和卫星是不发光的。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的蜡烛、霓虹灯、日光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板书: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
典例解读
【例1】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
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
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
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
【解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
【答案】D
(二)光的直线传播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学生都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晚上汽车、摩托车或者是手电筒的光都是直线传播的,那么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
(先开放性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
学生实验:
方法一:用激光笔发出光束向滴了少量墨水的水中投射,可以看到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二:用激光笔发出光直接照射果冻,发现光在果冻中沿直线传播。
方法三:将激光射过拉直了的橡皮管,但橡皮管弯曲就无法射过。
方法四:将几枚大头针插在一条直线上,眼睛沿这条直线看去只能看到第一根针。
方法五:将激光沿白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和水中的路径都是直线,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组织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提问: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如图,在支架上固定一个薄水槽,其中放置一个白屏来显示光的路径,事先配有四杯浓度不同的糖水,将它们按浓度从大到小依次倒入水槽(四种糖水的量按一定的比例),由于各层糖水间相互混合,所以水槽内形成了从上到下浓度逐渐变大的不均匀糖水。将一束激光从透明水槽侧面沿白屏表面75°左右的入射角,由最上层溶液斜向下射入非均匀糖水,可见激光路径在非均匀糖水中向下弯曲。同时做一个对照实验,用激光光束斜射入同种均匀的蔗糖溶液中,再让同学们观察——光的路径仍是直线。
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由于平时我们见得最多的是光沿直线传播的情形,所以物理学中就用带箭头的直线来表示光的传播方向。比如要表示电灯的光在空气中的传播时,我们就沿光的传播路径作一些带箭头的直线,这种直线叫做光线。
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线: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
2.光的直线传播应用
方法1: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采取教师设计情景或演示实验由学生来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手影的游戏、激光器的准直等,最后老师简介日食、月食。
方法2: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并运用原理来分析。
小孔成像演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动,在纸板上开一个小圆孔,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
提问:如果点燃蜡烛,一部分光将穿过小孔射到屏上,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在屏上将看到了什么?点燃蜡烛,学生观察屏上的现象以及蜡烛火焰的形状,大家看到了什么?
点评:与蜡烛火焰形状相同的光斑,但火焰方向相反。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及成像特点。
板书: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影、激光准直、日食、月食、小孔成像等。
小孔成像的原理:光的直线传播。成像特点:倒立的实像。
典例解读
【例2】下列不是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的是()
A.看不到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
B.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还能看见
C.人的身影早晚长,中午短
D.日食、月食
【解析】看不见不透明物体后面的物体,是光射到不透明的人体上在其后面形成一个光线射不到的黑色区域,这就是人的影子,也说明了光传播的时候不能弯曲;日食、月食是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月亮或者地球挡住了传播方向,在被挡住的另一侧,由于光不能弯曲,因此没有阳光,出现了日食、月食;早晨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我们还能够看见,说明光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答案】B
(三)光的传播速度
提问: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在打雷的时候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说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扩展: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教师小结:这里涉及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光速,物理学上用符号c表示,它的单位和速度一样都是米/秒,符号表示为m/s,c=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小,空气中的光速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也可以认为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光速在空气、水、玻璃中的大小关系v空气v水v玻璃。
学习课本P71“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理解光年的概念:光在一年内传播的距离。
注意: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不是时间或速度的单位。
典例解读
【例3】太阳光从空气中进入河水中,它的传播速度()
A.增大B.减小
C.不变D.可能增大,也可能减小
【解析】光在越稀疏的介质中传播越快,在真空中最快,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空气中的3/4,所以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光的传播速度会减小。
【答案】B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能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第3节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第3节平面镜成像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知道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难点
平面镜成像原理及虚像怎样形成的。
平面镜(大小形状各不同)、口径相同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激光演示器、玻璃板、相同的蜡烛两支、量角器、火柴、夹子、白纸一张、透明胶条、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教师拿几个生活中常用的镜子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它们都是平的。用它可以照出人的“面孔”和各种各样的“物体”,并与物体本身的形状一样。我们把这样的镜子叫平面镜,把出现在镜子里的“面孔”物体叫做像。
再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当你改变与平面镜间的距离时,像怎样变化?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怎样的关系?像的大小与平面镜的大小有关系吗?这些问题,并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目的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一个感性认识,为学习本节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
回顾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目的:(1)研究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和物体有什么关系;
(2)研究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步骤:
(1)如图,将一张白纸用图钉或透明胶条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两个夹子夹住一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
(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观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现了蜡烛的像。
(3)另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直到从不同位置看上去它们都重合在一起),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改变玻璃板前蜡烛的位置,把实验再做两次,每次都记下两支蜡烛的位置。
(4)在白纸上画出玻璃板的位置,移开玻璃板,用刻度尺画直线把每次实验中两支蜡烛的位置连接起来,量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下来并比较它们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测量看它们是否与镜面垂直。
(5)把测量结果填写在下表中。

次数蜡烛到平面
镜的距离/cm蜡烛的像到平
面镜的距离/cm
1
2
3
提问:(1)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是否相同?怎么知道的?
(平面镜中的像与物体大小相同。因为无论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是远还是近,一支蜡烛与另一支蜡烛的像总是重合的。)
(2)像到镜面的距离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否相等?怎么知道的?
(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因为两支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
师生共同分析得到平面镜的成像特点:
(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体的连线垂直于镜面。
讨论:身高1.6m的人站在穿衣镜前,离镜0.5m,他在镜中的像多高?像离镜多远?当他后退0.5m时,像高和像到镜面的距离怎样变化?
解答:(1)像高1.6m,像离镜0.5m;
(2)人后退0.5m时,像高不变,像到镜面的距离增加0.5m。
(二)平面镜成像原理
对于平面镜的像是靠光的反射形成的学生并不了解,老师可先给学生设疑,我们能看见物体,是因为有光射入眼睛,我们也能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成像,成像的光是从哪里来的呢?然后利用课本P78图4.3-3分析平面镜成像的原理,边板画边讲授,进行解疑,这样既巩固了反射定律,又培养了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可按下面步骤进行:
(1)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先给出一个发光点S,然后提问:
①S能发出多少条光线,方向如何?
(S能向四面八方发出无数条光线。)
②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有多少条?
(射到平面镜的光线有无数条。)
(2)让学生选出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再选出另一条入射光线,并画出它的反射光线。
(3)追问:这两条反射光线沿传播方向能否相交?如果人的眼睛正处于这两条光线传播的路径上,会觉得这两条光线是从哪里发出的?并在图上画出一只眼睛。
师生共同分析得:
①这两条反射光线不能相交;
②当眼睛正处于反射光线的路径上时,根据光线直进的经验,眼睛会觉得反射光线好像是从它们的反向延长线在镜后的交点S′发出的。
边讲边把这两条反射光线用虚线向镜后延长,得交点S′。
(4)指导学生看课本图4.3-3随即指出
①S′是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但镜子后面实际上并没有这个发出光线的点,所以S′叫虚像。
②物体上的每个点在镜子里都有一个像点,所有的像点就组成整个物体的虚像。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思考:岸边的树木和房屋等在水中的像看上去都是倒立的,为什么?
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以下几点:
①平静的水面可看做一个平面镜,它可以成虚像;②对物体上的每一点来说,它在水中所成的像点都与物点“等距”;③由于树木和房屋上的各点与水面距离不同,越接近水面的点,所成的像也距水面越近,所以各点组成的像从水面上看就是倒立的了。
典例解读
【例1】请在图中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
【解析】过A点作平面镜的垂线并延长至另一侧,在等距上取点A′;过B点作平面镜的垂线并延长至另一侧,在等距上取点B′;连接A′和B′;最后标上箭头。注意这些线都画成虚线。
也可以通过A点作一条垂直平面镜的入射光线,作其反射光线,并反向延长;再通过A点作任意一条入射光线,严格按照光的反射定律作图,将其反射光线延长;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A点的像A′;同样作出B的像B′;连接A′和B′;最后标上箭头。注意镜后的线、镜前法线画虚线。
【答案】
(三)平面镜的应用
1.成像
从古代女子“对镜贴花黄”到现代舞蹈演员使用大平面镜矫正动作姿势,都是利用了平面镜可以成像。
2.改变光路
医生用来检查牙齿的小镜就是平面镜;早期军事上的潜望镜主要是由两块平面镜组成的。
3.扩大视野
新房子装修的时候,不大的客厅在墙壁上装上一面镜子,就觉得客厅大多了。
(四)凸面镜和凹面镜
1.球面镜
反射面是球面的一部分的镜子叫球面镜。
2.球面镜的分类
a.用球面的内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凹面镜。
b.用球面的外表面作反射面的叫凸面镜。
3.凹面镜的性质及应用
(1)凹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1:用氦氖激光器平行射向凹面镜。
现象:反射光会聚在一点上。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凹面镜能把射向它的平行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我们知道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平行光经凹面镜后能会聚在焦点上,那么,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是否平行射出呢?
演示实验2: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
现象: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成平行光。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如果把光源放在凹面镜的焦点上,光源发出的光经凹面镜后将成为平行光。
(2)凹面镜的应用
①根据凹面镜会聚光的性质,可以制作太阳灶、太阳炉,天文学家们用凹面镜制作大型反射式望远镜,还有耳鼻喉科医生用凹面镜会聚光观察耳道情况等。
②根据从焦点射向凹面镜的光线,反射后成平行光的性质,手电筒、汽车头灯、军事上的探照灯等用凹镜作反射面,其作用就是使放在焦点附近的灯泡发出的光向同一方向近似平行地射出,使光束集中,亮度大,照射的距离远。
4.凸面镜的性质及作用
(1)凸面镜的性质
演示实验3:用氦氖激光器演示平行光射向凸面镜。
现象: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变得发散。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后发散。
问题1:让学生手拿一个凸面镜,观察自己的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
(凸面镜所成的像是缩小的。)
问题2:相同口径的平面镜和凸面镜哪个视野大?
演示实验4:如图所示,用两张黑纸各剪去一个等大的圆孔,分别粘在凸面镜和平面镜上。把凸面镜和平面镜放在离学生距离相等的位置上,让学生向两个镜中观察,比较从两个镜中看到的范围的哪个大,哪个小?
(口径相同的凸面镜视野比平面镜的大。)
(2)凸面镜的应用
汽车上的观后镜、马路拐弯处的镜子以及香港汇丰银行大楼上的月光镜都是凸面镜,其目的是扩大视野。
典例解读
【例2】汽车驾驶室外面的观后镜(即人们常说的反光镜)是一个凸面镜,汽车上安装凸面镜的目的是()
A.使司机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大,更清晰
B.使司机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大,观察范围更大
C.使司机观察到的像与实物等大,但光线集中,更清晰
D.使司机观察到的像比实物小,增大观察范围
【解析】凸面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如下图所示,相对相同口径的平面镜而言,凸面镜观察范围要大得多。
【答案】D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六、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探究在线高效课堂》相关作业部分。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学案分析(人教版)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学案分析(人教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学案分析(人教版)

一、温度计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二、熔化和凝固
1、知识与技能?
●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三、汽化和液化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升华和凝华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