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运动

高中曲线运动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8

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运动。

20xx年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运动

第三部分运动
一、运动的完整描述
在一定的时间内,外力作用于物体上,通过惯性质量转换成加速度使物体速度从v1变为v2,运动产生一定的位移。第一步是造成运动的原因,第三步是运动的结果,只有第二步才是运动本身。
速度是运动的唯一属性,外力是造成速度改变的最根本原因,质量作为实现手段,将外力转化为加速度,从而造成速度改变。位移是速度改变后的结果。所有物理量围绕速度v进行。
二、运动的基本种类(只记住这四种就行了)。
1匀速直线运动
2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自由落体运动即是其代表)
3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运动(上抛运动即是其代表)
4匀速圆周运动
三、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中学所研究的运动都可以看作以上基本运动种类的合成,也就是说,解题时我们可以把运动分解为基本类型。
2平抛运动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垂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
3斜抛运动有两种分解方法:一是分两段,前一段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向上的上抛运动合成,后一段由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垂直向下的自由落体运动合成;第二种分解方法是:是沿初速度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平抛的合成
4初速度v0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可以由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和同一直线上以v0的匀速直线运动合成。
5末速度vt不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由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和同一直线上以vt的匀速直线运动合成。
6天体运动及单摆的运动是圆周运动的变形。
注意:第4、5条绝不是多此一举,它在解决两个物体运动中脱开的问题时非常有用。
四、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即惯性定律。

扩展阅读

高考物理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复习


物体的运动

知识要点:
(一)机械运动
(二)质点
(三)位移和路程:主要讲述质点和位移等,它是描述物体运动和预备知识。
(四)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五)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主要讲述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六)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主要讲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和
瞬时速度的概念。
(七)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八)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
(九)匀变直线运动的位移:主要讲述匀变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概念,以及匀变速直
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
(十)匀变速运动规律的应用。
(十一)自由落体运动。
(十二)竖直上抛运动主要讲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
(十三)系统、综合全章知识结构培养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掌握一个较完整的关于物体运动的知识,重点概念是:位移、速度、加速度。重要规律则是: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

重点、难点:
(一)、机械运动、平动和转动
知道机械运动是最普遍的自然现象。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为了说明物体的运动情况,必须选择参照物——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假定不动的物体,参照它来确定其他物体的运动。我们说汽车是运动的,楼房是静止的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我们说,卫星在运动,是以地球为参照物。“闪闪红星”歌曲中唱的“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说明坐在竹排上的人选择不同的参照物观察的结果常常是不同的,选河岸为参照物,竹排是运动的,选竹排为参照物,竹排是静止的,河岸上的青山是后退的。这既说明选参照物的重要性,又说明运动的相对性。如果选太阳为参照物地球及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在绕太阳运动,若以天上的银河为参照物,太阳是运动……,进而得出没有不运动的物体,从而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还应指出的是:在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常取地球为参照物。
运动无论多么复杂,都是由平动和转动组成,或只有平动,或只有转动,或既有平动,又有转动。如判断物体是平动或是转动,必须抓住,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都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物体上的各点都绕一点(圆心)或一轴做圆周运动,这样的运动叫转动。如果运动按运动轨迹分类,可为直线或曲线运动,而平动可沿直线运动,也可沿曲线运动。只要保持物体上各运动情况相同即可。

(二)、质点
质点是一种抽象化的研究物体运动的理想模型。理想模型是为了便于着手研究物理学采用的一种方法,今后还会常用:如高中物理将要学到的匀速直线运动理想气体、点电荷,理想变压器……。都属于理想模型。
质点是不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这在第一章物体受力分析时已经这样做了,在那里所以用一个点表示物体,就是因为那个物体可以抽象为质点。质点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下一章开始研究的动力学中的重要概念。运动学中的质点只要把物体抽象为一个点,动力学中的质点则要求这个点具有物体的全部质量。随着学习的深入,对质点的理解将会更加深刻。
应该知道,理想模型是实际物体的一种科学的抽象,采取这种方法是抓住问题中物体的主要特征,简化对物体的研究,而把物体看成一个点,它是实际物体的一种近似。我们把物体看成质点是在研究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不起作用的或是次要的因素。这有两种情况:①物体各部分运动情况相同,即物体做平动;②物体有转,但因转动引起的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我们研究问题不起主要作用。一个很好例子就是研究地球公转时可把地球看成质点,研究地球上昼夜交替时要考虑地球自转,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再如乒乓球旋转时对球的运动有较大影响,运动员在发球、击球时都要考虑,就不能把球简单地看成质点。应该指出绝不能误解为小物体可以看成质点,大物体就不能看成质点。又如我们在运动会上投掷手榴弹、铅球、标枪时如何测量距离计成绩。此时常常不考虑物体各部分运动的差异,而物体简化为一个没有大小、形状的点。这就是研究问题的一种科学抽象的方法。
最后还要强调指出:研究质点模型的意义有两个方面:在物体、形状、大小不起主要作用时把物体看成一个质点;在物体形状、大小起主要作用时,把物体看成由无数多个质点所组成。所以研究质点的运动,是研究实际物体运动的近似和基础。在中学力学中研究对象如不特别指出:(除非涉及到转动)即是质点。
(三)、位移和路程
位移:位置的改变。位移是矢量,不仅有大小,而且还有方向,它可用一个从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表示。例如:从甲地到乙地如右图所示:可以沿直线从甲到乙地,起点为甲地的A点,终点是乙地的B点,则位移大小为线段AB长,方向从A到B方向,还可沿ACB曲线由甲地到乙地,还可沿折线ADB从甲地到乙地,尽管通过的路径不同,但它们的起点和终点相同,所以位移一样,路程不一样。路程是运动的轨迹是标量,只有大小无方向。如果物体从甲地A点沿直线到乙地的B点后继续沿AB延长线到E,由E又返回到B,此时位移仍为AB(长)方向:A指向B,而路程则为AE的长度加上线段BE的长度。应该指出:只有做直线运动的质点,且始终向着同一个方向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又如一物体沿半径为R的圆弧做圆周运动如图示:从图周的一点A出发(直径的一端)分别经圆弧;到达直径的另一端B点,其位移大小都为2R方向AB,路程为整个圆周长的。若经圆周长分别沿逆时和顺时针方向到达C或D点则位移的大小(因起点为A,终点分别为C、D),方向不同分别为AC;AD,路程相等为。若分别沿逆时针由A经C、B到D,或由A经D、B到C,根据位移表示为起终点的有向线段,则位移大小分别为;方向分别为AD;AC。而路程相等都是圆周长。假如从A点出发,分别沿逆时针方向或顺时针方向又回到A点。此时位移为零,路程则为圆长。
又一物体沿斜面从底端的A斜向上滑到最远点B后返回滑到C,最后到A如右图所示:试说明物体分别滑到B、C、A的位移和路程各为多少?从A到B,因为沿直线且方向始终不变,所以位移和路程大小相等为AB线段长度,位移的方向AB。由A经B到C,位移大小为AC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AC,而路程则为线段AB长度加上BC线段的长度。当从A经B到C又滑到A时,位移为零,则路程为线段AB长度的2倍。
现有皮球从离地面5m高处下落,经与地面接触后弹跳到离地面高4m处接住,试说明皮球的位移,和路程?
依据位移表示为起点到终点的有向线段,位移大小为(5-4)=1(m)方向竖直向下,而路程为5+4=9(m)。

(四)、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首先应认识到,匀速直线运动也是一种理想模型,它是运动中最简单的一种,研究复杂的问题,从最简单的开始,是一种十分有益的研究方法。实际上物体的匀速直线运动是不存在的,不过不少物体的运动可以按匀速直线处理。这里对物体在一直线上运动就不好做到,而如果在相等的时间里位移相等,应理解为在任意相等的时间,不能只理解为一小时、一分钟、或一秒钟,还可以更小……。认真体会“任意”相等的时间里位移都相等的含意,才能理解到匀速的意义。进而再去理解描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的概念,是在匀速直线运动中,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更确切的讲是位移跟通过比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就更加准确。而不用单位时间内的位移去表述速度概念。只说明速度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
还必须强调指出:①速度和速率常常有些同学混淆不清。速度是矢量不但有大小,而且有方向。速率通常是指速度的大小,这在今后解决问题时会用到。②这里第一次出现用比值的形式表示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只考虑速度大小,称之为定义式。将来随着学习深入,还会出现,决定式和量度式。③由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所以匀速直线运动是速度不变的运动。④由速度的定义式可以准确的预测物体在给定时间内的位移即称之为匀速运动的位移公式。

(五)、匀速直线运动的图象,含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图象——位移时间图象以及速度和时间关系的图象——速度时间图象。这是学习高中物理以来第一次出现图象,即应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必要时能够运用函数图象进行表达分析。通常图象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如位移图象依据S=vt不同时间对应不同的位移,位移S与时间t成正比。所以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是过原点的一条倾斜的直线,这条直线是表示正比例函数。而直线的斜率即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有)所以由位移图象不仅可以求出速度,还可直接读出任意时间内的位移(t1时间内的位移S1)以及可直接读出发生任一位移S2所需的时间t2。
由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不随时间而改变,所以它的速度图象是平行时间轴的直线。

(六)、变速直线运动、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变速直线运动,强调物体沿直线运动,与匀速比相等时间内位移不相等。即没有恒定的速度,要想描述其运动快慢程度,只有粗略的按匀速运动处理,把在变速直线运动中,运动物体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这段时间内的或通过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为,如果一段位移S内,分作几段位移S1、S2、S3……。而在每一段位移内可视为匀速,其速度分别为v1、v2、v3……。求这一段位移S内的平均速度?依定义式
并会用平均速度去计算位移和时间。
瞬时速度:描述的是变速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它能最精确地描述变速运动的质点在某位置运动快慢和运动方向,它是把平均速度的时间无限缩短到时刻。它的方向总是运动质点运动轨迹的切线方向。

小结
1、知道机械运动、平动、转动;参照物的概念;质点的概念以及把物体简化成质点的条件。匀速、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理解静止和运动的相对性;位移的概念会用图象法表示位移矢量,理解速度的定义、物理意义速度是矢量及速率的概念,理解平均速度,即时速度的物理意义。了解即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区别和联系。

3、掌握位移和路程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识别位移和路程;掌握速度的概念,速度的单位和换算;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能熟练运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求解问题。会画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象和速度图象,会从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平均速度的定义,并能运用公式求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从而计算位移和时间。
必须再次强调以下三点:
1、位移和路程不同
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可以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路程表示质点在一定时间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度。只有当物体运动的轨迹是一条直线,运动方向不变时,路程与位移的大小相等,其他情况下,路程的数值都大于位移的数值。
2、时刻和时间不同
时间反映一段时的间隔,如“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一秒内”“第二秒”等都表示时间。而时刻反映的是时间里的某一点,如上第一节课的时刻是“八点十分”“一秒末”“第三秒初”等表示的是时刻。时间与时刻都是标量。对于运动物体,时刻与位置对应,时间与位移对应。
3、速度和速率不同
速度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位移跟时间的比值,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一致。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是标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速率数值相等,仅是矢量和标量的区别。
在变速运动中,物体位移与时间的比是平均速度;路程与时间的比是平均速率。如果运动物体轨迹是曲线,或做往返直线运动,由于路程的值大于位移的值,所以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不仅有矢量和标量的区别,数值上也不相等。如汽车环城跑了一圈又回到初始位置,位移是零,平均速度是零,而路程不为零,平均速率不为零。
在变速运动中,当时间趋于零时,在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叫该时刻的即时速度。即时速率与即时速度的大小相等,只是标量与矢量的区别。

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动量


20xx年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动量

一、动量的固有性
由前面所讲运动的完整描述可以看出,真正反映运动固有属性的只有两个物理量,质量m和速度v。由百科质量定义课知,运动主要是惯性质量转化对速度的影响。有点像场强,只与自身有关,不随外界其它物质变化,速度的变化是通过惯性质量,而不是外部。
要量度运动,就必然综合这两种元素,那为什么是mv呢?因为v是矢量,m是标量,两者是不能相加减的,只能两者相乘。即动量等于mv。
做出这个假设后,经过了科学家反复验证,具有守恒特性,从而具有了实际意义。以下设动量D=mv
二、动量与速度关系图
动量称为运动的量,既然是量度,就把运动视做了一个物质,必然有计量的基准,如物体由分子构成,质量实际上由分子量积累而成,带电体电量是由电荷数量决定,它的构成要素是电荷,那么运动的构成要素是什么呢?显然只能是速度。
速度在质量方面的累积就是动量。一个物体,在一个恒定的外力下,运动的唯一表现形式——速度随动量增加而增加,或反之,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动量-速度图,注意根据因果关系,必须以动量D为横坐标,写为mv,另外以v作为纵坐标。两个坐标的v数值相同,但含义不一,横坐标v表示构成要素,纵坐标v表示表现形式。而所围三角形面积为1/2mv*v=1/2mv2,恰为动能。注意,这部分只是构想,没有经过理论验证,有兴趣可以去研究一下。

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


20xx年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力与运动的关系

一、部分物理量新解读
1质量m
360百科-质量,这个链接里的解释非常全面。
结论:除计算重力时应用引力质量概念外,在运动中的质量均为惯性质量。惯性质量相当于力转化成加速度的能力。惯性质量是运动物体固有的属性。属基本量
2速度v
运动本身唯一的表现形式,它只与物体本身现实状态有关,无需追述过程。V=s/t是导
出量。属第一种导出方式。
3位移s
运动的结果,它不由物体本身决定,而是取决于参照系和环境起始点。属基本量
4外力F
速度改变的外界条件,不是物体固有性质。属基本量
5时间t
不专属于运动学的一个量,并且也不属于物体。属基本量
6加速度
是外力经过惯性质量作用转化而成,虽然属于物体,但需要追述过程,且始终受外力影
响。质量相当于购物中的定价,是稳定的规则性的东西。而加速度相当于实际购买价,是受购买量影响的。a=v/t是导出量。属第一种导出方式。
二、变量的鉴定
标量:时间t(周期T)
矢量:位移s、速度v(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角速度ω)、加速度a(平均加速度、瞬时加速度)要搞清哪些是基本量(如时间、位移、质量),哪些是定义量(如速度、加速度),哪些是组合量(如功、能、动量)
三、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按各基本运动类型分析即各种公式,在此省略。
1F与t的关系。Ft=冲量
2F与s的关系。Fs=功
3F与V的关系。P=mv动量
4F与a的关系。F=ma合外力,实际上的牛顿第二定律。

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力


20xx年高考物理知识点复习:力

一力的概念
1定义: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键词:两物体、间、相互、作用
(1)“两物体”的涵义:
A某物体不能给自己施力,若受力,必须有另一个物体。这个可以解释人不能自己把自己提起来
B任何一个力只牵涉两个物体,一个物体受几个力,取决于它周围的物体,这个涵义
可用来判断力的分析是否完整,具体步骤如下:首先看周围的物体数量(注意不要忘了地球),
有几个物体至少应该有几个力,先确定一个基准数;其次做加法,有压力时是否考虑了摩擦
力;最后做减法,有些力可忽略不计,如明确表示空气阻力不计。
(2)“间”的涵义
之所以是两个物体,是因为他们彼此分离,而一旦合为一体,则不存在力,这个“间”
字是整体法和分解法的基本依据。
(3)“相互”的涵义:
A两个物体构成一对力,这两个物体均既是施力体,也是受力体,此是牛顿第三定律
的根基。
B实际做力的分析时,必须明确研究对象作为受力体,而对它的施力暂不考虑。
(4)“作用”的涵义:
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慢慢领悟吧。而“作用效果”却是明确的,就是改变运动或变形,当然也可以将变形看做局部的运动改变。
2力的数学概念
力是一个矢量,满足数学矢量的一切条件,可以应用矢量的一切方法,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此部分作为数学的应用,掌握坐标系的选取和正交分解法,即可。运用时注意物理的实在性。
二、力的要素
力不止书上说的三要素,实际上力有以下八个要素:施力体、受力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区域、作用时间、作用效果、作用效度。下面分别讲一些注意事项。
1施力体和受力体。
这两个要素虽然很明显,但初学者很容易忽视,而如果这个混乱,受力分析一定混乱。
2大小和方向
这两个要素大家关注最多,出现的问题比较少,但是有一个问题要特别注意,有些中学生可能开始会形成一个固化的概念,即这个大小和方向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变的。事实上,要改变这种认识。大小和方向都是可以变的。
3作用区域
书上用的是作用点,适用面太窄。作用区域可以是点、线、面。
4作用时间
如果说施力者和受力者是容易被学习者忽视的话,作用时间却是被讲授者忽视了的一个要素。我见到的教材,没有围绕作用时间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这里就简单说一下作用时间引起的影响。
(1)作用时间分瞬时、持续、间歇反复,如果变力、碰撞这些作用用“作用时间”这个要素与简单的持续力纳入一个体系,会比较容易理解。
(2)作用时间持续到某一个临界。所谓量变到了质变。物理中有许多临界问题,实际上都受到了作用时间的影响。
5作用效果、作用效度
力的作用效果就是运动或变形。但运动的持续程度以及变形的程度称为作用效度。如该力对运动的位移、时间的改变力度就是作用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