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教案

小学美术人美版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12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教案。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人因为思想而伟大》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关于思想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

2、体会帕斯卡尔深邃的思想与诗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达效果,能了解用形象化的语言阐释抽象道理的写法。

说明:

帕斯卡尔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而且他的文章别具理性的色彩。学习这篇文章,应注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精华,让文本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丰富而深邃的,就节选部分来看,都是其思想某一点的浓缩,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其实就是与哲学大师高贵灵魂的对话,应努力在这一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1)思考帕斯卡尔在“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的著名比喻中所体现出的对思想与人生的认识。(2)分析作品用断片式的随感写出自己思考的写作特点。

2、难点:通过把握富有哲理性的句子来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对人生的认识。

说明:

这是一篇充满理性的文章,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学的重点设计为借助各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文反复强调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教学中应以文章观点为核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这个观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极富诗意的表达,语言凝炼、隽永,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容易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震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情感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句感受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1、人因为思想而伟大。然而,有独立思想的人们,却总为专制的当权者所不容,这是一个不争的史实。因思想而被判刑定罪,是思想家们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但从另一角度来说,也是思想家们的骄傲,因为他们肯定最深刻地触动了专制者的利益。古今中外,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请几位同学来说一说。

2、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有一位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另一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蒙田的影响。蒙田认为思想很难保留和捕捉,“把思想写下来,乐事,我写下的却是思想逃逸了”因为人的记忆能力差,念头过多,要捕捉到有价值的思想全靠运气。于是帕斯卡尔追随蒙田《随笔录》的方式,记录下偶然闪现出的思想,并保持原貌,这就是《思想录》。这些零星无序的思想比逻辑演绎的思想更加真实、细致,是一种智慧而不是胡思乱想。

学生自由发言,用简洁并清晰的语言说说“人因为思想而伟大”的事例。

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入手,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朗读课文

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作者笔下的思想火花。

2、请同学思考问题“文章的观点是什么?”

2、交流各自读后感受,回答问题。

读课文是理解文章的基础,而交流初读后的感想、回答问题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文本。

再读课文

圈划品读

指名朗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1、“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

2、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3、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对关键的句段进行圈划、品读。

1、人的渺小、脆弱,在

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

2、作者把思想看作人

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

3、思想是伟大的,因为

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使它使人高于其它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使它使人拥有了尊严,使它形成了人的伟大。这就是思想的本性。同时,它又是卑贱的的。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得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怀,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这就是思想的缺点。

帕氏一文反复强调是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教学中以文章观点为核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

课后作业

学习反馈

1、摘抄好语段“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思想的缺陷又是多么卑贱啊!”,朗读背诵。

2、记录下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或课堂上没有来得及说的话。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完成课后作业。

作业的多元化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思路点拨

帕氏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把他们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决不是要求掌握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理论,因此脱离文本大谈大师的哲学思想,或陷在文本里逐句推敲一些名词术语都是不恰当的。对这篇有相当深度的文章,教学中要遵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研习、探究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的思想腾飞起来,又要切实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那么,这篇文章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呢?首先,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散发出思想华彩的句子,抓住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根据上下文弄懂基本意思。其次,围绕本专题的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与文本化为一体,在大师的思想沐浴下真正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最后,还可要求学生在鉴赏文章观点表达充满诗意的基础上,也动手用形象隽永的语言来概括对本板块话题的理性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

练习举隅

1、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什么?作者以“苇草”为喻说明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2、为什么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怎样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3、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

4、读本文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对思想这一哲学命题的思考。

相关知识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关于思想这一哲学命题的深刻内涵。
2.体会作者深邃的思想与诗意的激情高度融合的表达效果。
思路理脉
第1段即是帕斯卡尔的一个核心观点。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
第2——3段,写思想能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想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的使命。
第4段,写人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存在状态中,才有了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
第5——7段,写思想的伟大和卑贱。
第8——10段,写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难点剖析
1.帕斯卡尔为什么要提出“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他是怎样表达的?
帕斯卡尔提出“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因为是思想形成了人的伟大,成就了人的尊严,是思想使人成为宇宙的精灵,万物的灵长,没有思想的躯体则是没有灵魂的生命,这是我们必须思想,提高自己的根本原因。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抑后扬,形象地把人比作“苇草”,以示人在宇宙面前的脆弱,不堪一击,然后用“然而”一转,突出人比宇宙要伟大,因为人有思想,思想会使人的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从而拥有了超出宇宙的优势,由此作者水到渠成地下结论,人要维护自己的尊严,证实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就必须“努力好好地思想”。
2.如何理解“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这一句话的含义?
这句话写出了心灵追求与实际表现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存在状态中,才有了人性的不幸和悲哀、高尚和喜乐。人,即便他堕落了,但也没有完全泯灭心中的灵性之光,所以,他才会想表现为天使;但这个善良的愿望只是人的显意识,而在这一个显意识的冰山下蠕动的,常常是连禽兽都不知的邪恶,而人又常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漠视这些邪恶。有一句老话:善良的愿望往往把人引导到地狱中去,这些善良的愿望可以用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名之,也可以用幸福、革命、富裕、正义描绘,但在历史上,有多少的罪恶都是借着这些善良的愿望而大行道呵。
3.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思想是伟大的,因为它是独立的、自由的,这本身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正是它使人如芦苇一样脆弱的生命变得有力,是它使人高于其他万物,超越了一切貌似强悍的对手,成为万物灵长。是它使人拥有尊严,是它形成了人的伟大。然而它又是卑贱的,帕斯卡尔认为“欲念和强力是我们一切行为的根源”,人们总是被许多虚幻、邪恶的欲念包围着,它驱使人们追求享乐、追求安适、追求衣食温饱,追求天伦之乐,人们永远不会满足于此,妄想得到更多的更高的来自别人的关注,所以思想难以超越这些虚荣而真实地生活。
教学设想
帕斯卡尔是西方著名的哲学家,而且他的文章别具理性的色彩。学习这篇文章,应注意把握住作者的思想精华,让文本中丰富的思想内涵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养料。这位哲学家的思想都是丰富而深邃的,就节选部分来看,都是其思想某一点的浓缩,我们与文本的对话,其实就是与哲学大师高贵灵魂的对话,应努力在这一对话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帕氏一文反复强调是思想使脆弱渺小的人高贵伟大起来并有了尊严。教学中应以文章观点为核心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探究讨论。学习本板块的第二个重点是注意两篇文章观点的表述,这两个观点既是作者丰富思想的高度浓缩,也是极富诗意的表达,语言凝炼、隽永,闪耀着理性的光芒,容易使读者产生心灵上的震撼,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品味鉴赏。
帕氏哲学思想博大精深,但把他们的作品选入语文教材决不是要求掌握他们的哲学体系和思想理论,因此脱离文本大谈两位大师的哲学思想,或陷在文本里逐句推敲一些名词术语都是不恰当的。对这两篇有相当深度的文章教学中要遵循“化繁为简,深入浅出”的原则,在研习、探究过程中,既要让学生的思想腾飞起来,又要切实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那么,这种文章如何才能教出“语文味”呢?首先,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住散发出思想华彩的句子,抓住文章中的基本观点,根据上下文弄懂基本意思。其次,围绕本专题的人文话题,通过组织讨论,要求学生把人生积累和经验带入文本,演绎自己的认识,与文本化为一体,在大师的思想沐浴下真正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如《人是能思想的苇草》一文,可以重点探讨下面几个问题:“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概括了人什么样的特点?为什么说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思想既然是无与伦比的东西,为什么又说它有缺点又是卑贱的?如何认识人是可悲与伟大的统一体?
最后,还可要求学生在鉴赏文章观点表达充满诗意的基础上,也动手用形象隽永的语言来概括对本板块话题的理性认识,并在交流的过程中升华自己的思想。

《我为什么活着》
教学目标
1.了解著名思想家对人生价值的看法,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2.体会作者通过朴素真挚的语言表达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的写法效果。
思路理脉
本文作者以真挚的态度、朴素的语言道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他的人生价值取向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美好的情怀和崇高的思想境界。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我为什么活着?面对这个人类自身永恒追问的哲学命题,作者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白地做出回答: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
第二部分是第2—4自然段,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三部分是第5自然段,作者总结上文:“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难点剖析
1.作者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为什么说同情心也是支配着作者的一生。
这些真诚的内心独白,作者为人类的苦难而痛苦,无怨无悔的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生活目的。这种激情之所以支配了他的一生,正是源于这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及其崇高的思想境界。他的经历就是这种情感的最好佐证。他一生坎坷曲折,但始终以悲悯的目光关注着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为了拯救人类苦难者,即便是自己身受迫害也所不惜,他先后曾两次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中东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我们切实感知到了一个大思想家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2.理解本文的语言风格。
本文的语言,凝练生动,洒脱自然,优美流畅,个性化的表述流露出作者独特、细腻的情感体验。例如,言及爱情之于摆脱孤寂的意义时,用“世界的边缘”、“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的比喻描述“孤寂”的可怕,用“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来表述自己所追寻的美好的爱情境界。全文既充满理性的力量,又有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感染力,字里行间透露出罗素作为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人格。
教学设想
英国思想家罗素的一篇思想随笔《我为什么而活着》阐述的实际上是自古以来人们无数次追问过自己的问题:人是什么?人为什么而活着?《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思路清晰,文意畅达,可安排课外自读或课内自读。即使在课内学习,老师也稍加点拨即可。点拨时可抓住文中充满理性的力量,又饱含巨大的激情的几个句子重点探讨,如,(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2)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在文本探讨的基础上,再引领学生思考这篇文章对于自己人生的启发。为了帮助学生体会本文文笔优美流畅,感情真挚的特点,还可以引导他们比较不同版本的译文,说说它们在句式特点和词语运用方面的优劣。
如:译文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选自课本)
译文二: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那就是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寻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选自《世界散文宝库》,长春出版社1994年版)

问题应该由谁提出
不管以何种方式提出问题,只要有益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成功的教学。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发现了问题,然后通过思考来解答,这当然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我们需要大力提倡。因为通常情况下,学生总是希望教师教给他们知识,而不是主动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所以主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是当务之急。但是教师以提出精当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就应该否定吗?由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来解答也是一条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主动性的好方法。教师在预设时能充分估计预设到了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那么这样的预设就能促进学生的思维。问题由谁提出并不是关键,关键应在于提出什么问题,是否引导学生思维的发展。可能是因为以前满堂灌的事例太多,课堂上以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就被视为洪水猛兽。满堂灌中教师只顾知识的传授,将学生视为知识的容器,无视学生的思维发展,当然需要根除。而教师提出问题,只要以学生的思维培养为旨归,就应予以肯定。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
(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
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
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
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
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种博爱和对人类的同情。你爱你的父母,也怜悯所有的农民。虽然实现你的理想一件很艰巨的事,但我相信通过你的不懈努力,终有一天你会成功的。
……
刚才同学们都谈了自己为什么而活着,下面我们来看看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课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同学们去查找一下罗素的相关资料,下面哪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罗素?
生:罗素(1827~970),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师:很好。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
生:成就方面。
师: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师读罗素的资料)
师: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生: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师:很正确。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这篇文章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的体现。我介绍罗素的时候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同学们看看这篇文章采用了什么结构?
生:文章也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师:下面请同学们用2分钟的时间浏览全文,思考一下罗素究竟是为什么而活着,并且用简洁的语言将之概括出来。
生: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
师:罗素为什么渴望爱情呢?
生:它带给人狂喜,它可以解除孤寂,爱情的结合使人看到天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师:那么罗素追求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生:渴望了解人的心灵,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想知道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
师:作者在这里用诗意的语言表明了自己的追求,哪位同学能用概括性的语言表述出来呢?
生:应该指的是人类自身、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师:很正确。作者除了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外,还同情人类的一切苦难。文章在第一段就讲到: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们说,有追求应该是幸福的,作者为什么说苦海和绝望呢?
生:尽管罗素对人类苦难抱一颗同情之心,但同时他面对这些苦难时深感自己的无能为力。这种同情心给他带来不安和痛苦,而且自己也深受其害。老师刚才在介绍罗素的时候就提到了这一点。
师:很好。文中第四段说到: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同学们讨论一下,并思考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
(学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对人类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从这里也体现出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地奉献给人类。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和美好。
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乃至自己也深受其害,但罗素对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或一次。”
从这里,我们看见了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看到了罗素这种缘于人类良知的悲悯情怀和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
人生境界有大有小,像罗素这样的人生境界就是大境界。我们是不是该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思考和感悟呢?
下面我给出三个人物:司马迁、屈原、真的猛士,同学们先花2分钟时间讨论一下他们的人生价值和意义,以“人为什么而活着”为话题,以“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为开头,写一篇不少于80字的短文,短文必须包括所给出的人物,并且体现出你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学生讨论、写作,写完以后学生自读、交流)
师:大家都谈了自己的感悟,也体现出各自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和思考。老师也写了一篇文字,仅供大家参考。(师读)
三、课堂小结
师: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你要为之确立一个意义。卢梭也说过: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收获。下面请同学们再次闭上你的眼睛,回顾一下这节课,在这45分钟里,你获得了什么?
(学生闭目思考)
生:我明白了一个人要有崇高的人生追求,无论成功与否,这样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生:人生短暂,人在这个世界上要活出自己的价值,要做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生:我觉得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很容易,关键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能不能持之以恒,为这个目标奋斗不息。
四、布置作业: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收获,我感到很欣慰。目标的实现在于平时的努力。一生既是漫长又是短暂的,它像一段旅程,在这段旅程里,我们祝福也坚信同学们都会欣赏到人生最美丽的风景。
课后请同学们以“我的人生风景”为题,写一篇随笔,作为这一周的小作文。(提示:这里的人生可以是整个人生,也可以是人生的某段旅程。)
五、下课
附:
一、罗素资料:
出生于英国,他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他一生追求知识、追求真理。
罗素追求爱情,在他漫长的一生中,他爱过不止一个女性,经历过几次婚姻的变故,但他始终是真诚的。
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在哲学、数学、政治、历史、宗教、社会学等方面,皆有极大的建树,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罗素的文学作品并不多,他的文学成就并没有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但人们爱屋及乌,于1950年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他,理由是“表彰他捍卫了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样而意义重大。”
罗素一生追求和平,反对战争,曾2次因反战而入狱。1961年,89岁高龄的罗素因参与核裁军的游行被拘禁7天。1967年他和萨特还成立了民间法庭——“罗素法庭”,揭露美国的战争罪行。
罗素的一生,是激情澎湃、热情浪漫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一生,是捍卫和平、对人类的苦难充满同情、关爱的一生,这样的一生,也当然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一生。
二、板书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
渴望爱情
追求知识
同情苦难
解除孤寂
看见天堂缩影
人类自身
自然科学
社会科学
饥饿的儿童
无助的老人
孤寂贫穷痛苦的世界
(分)
这就是
我的一生
(总)
被折磨的受害者
情澎湃、热情浪漫
不息求索、追求知识
捍卫和平、同情关爱
带来狂喜
三、写作范例
人生短暂,犹如一个匆匆过客。有多少人被埋在了历史的荒漠,有多少人却选择了永生。
司马迁隐忍苟活,穷尽毕生心血,终于写出了煌煌巨著《史记》。他的“苟活”,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完美实现。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面对国难,毅然赴身湘流,他虽然死了,却告诉什么另一种活的方式。
鲁迅笔下的真的猛士,为了民族存亡,视死如归,他们无论生与死,都让我们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我们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不能平平庸庸、浑浑噩噩地活着。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应该树立远大的目标,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生命价值而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需要精心准备的,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在阅读中领悟文章的主旨,认识和感悟人生意义。
2、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品中作者表现出来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难点】
领悟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并正确认识人生意义。
【教学方法】1、讲个故事,2、读篇文章,3、听首歌曲,4、写段感想,5、悟点道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从何而来?
人为何而生?
人死后又会如何?
——困扰着哲学界的三大命题
一、从伦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我母亲生下来的;从生理学意义上来说,我当然是由一个受精卵经过283天的时间发育而成!而当我们把自身个体放到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时,再次为我之生感到迷惑与震憾——如果从一个人一生下来往上推,他之所以存在,他的父母必须存在(2个个体生命),他的父母的父母必须存在(4个个体生命)……以此类推,人类出现在300万年前,仅以以计算,二十年一代,15万次。最起码是以2的15万次方的生命个体为基数而产生的;再往下推理的话,在整个宇宙产生的一刹那间便决定了在140亿年后的你的生命的开始。140亿年间有其它各种各样的天灾与人祸,只要在此间中任何一个环节,至少是2的15万次方的个体生命中有一个出了差池,那么这个人的生命都不可能于现今出现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根源就是一个原子或是一粒尘埃或本就虚无,我的生命来源于虚无!MYGOD!怎么会有这样一个结论! 
二、人有生必须死,那么死亡的人将去向何处?是不是真的会以另一种形式而继续存在呢?还是真正的彻底的消失,归于虚无呢?谁又能够真正的知道?生不可能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没有死;死亦不知死之滋味,因为他既然死了,就不可能再活过来,如何知道?
既然出生已成为过去,死亡又是将来的事,那么人们更为关注的就应是现在----我为什么而活着?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在寻找着答案。传说中夸父是为追日而生,精卫是为填海而生;历史中孔子是为“仁”而生,孟子是为“义”而生;当代的人呢?或曰为“中华崛起“而奋斗,或曰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有的人碌碌一生,未来得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三、作者介绍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本文读来令人感奋不已。值得每一位善良、正义、向往美好人生的青年去阅读,去品味。爱因斯坦曾说:读罗素的书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之一.我佩服罗素能把深刻的哲理讲得那么简单,而且又不失风趣,他知道的东西之多让人怀疑那是不是一个人能知的,而最最让人惊奇的是他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性和理性之光.
四、读篇文章,阅读分析文章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出各个段落之间的差异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2、板书文章结构:
(渴望)爱情爱情带来狂喜爱情摆脱孤独爱的结合见到天堂的缩影
(追求)知识了解人类的心灵(人类)知道星星为何发光(自然)
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社会)
(同情)苦难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孤苦无依的老人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
2、分析文章主题意义
(渴望)爱情:传统意义上对爱情的理解------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广义上对爱情的理解-----爱---人间大爱,情---世间真情。
举例:人民总理---周恩来他离开我们也已经29年。作为在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的伟人,他几乎没有留下什么有形的东西,但是他的身影却时时在我们身边,至今,许多人仍是一提总理双泪流,一谈国事就念总理。
20多年了人们悟出了一个理:总理六有,六无。一无是死不留灰二无是生而无后三无是官而不显四无是党而不私五无是劳而无怨六无是死不留言有大智、大勇、大才、大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着理解人间大爱懂得世间真情。
(追求)知识:例举有关名言
举例:罗素一生追求知识。11岁时就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18岁考人剑桥大学,大学前三年,他攻读数学,第四年转攻哲学。罗素一生著书71种,论文几千篇,涉及哲学、数学、科学、社会学、政治、历史、宗教等诸方面,享有“百科全书”式思想家之称。作为数学家,他提出了“数学与逻辑是同一的”命题,这具有划时代意义,推动了数理逻辑的发展。作为哲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在数理逻辑方面。他建立逻辑原子论与新实在论,成为现代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罗素从80岁起写小说,1950年,罗素获诺贝尔文学奖。
(同情)苦难:举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举例:与通常纯学者不同,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终其一生热衷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物、并且撰写了大量关于政治和社会方向的著作。“对人类苦难的同情”使得他坚决反对导致人类灾难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素因反对英国参战,被控反战宣传罪而判刑6个月;1961年,因反战静坐示威,89岁的罗素与他的妻子被判两个月监禁。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反动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直到1970年(98岁)初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当他临终的时候就可以骄傲的说,我已将我的全部精力和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哲人有哲人的思考,普通人也应有普通人的思考,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为什么活着进行思考。
五、听首歌曲,陈百强的《一生何求》『义不容情』电视剧主题曲曲:王文清词:潘伟源编曲:苏德华冷暖哪可休回头多少个秋寻遍了却偏失去未盼却在手我得到没有没法解释得失错漏刚刚听到望到便更改不知哪里追究一生何求常判决放弃与拥有耗尽我这一生触不到已跑开一生何求迷惘里永远看不透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一生何求曾妥协也试过苦斗梦内每点缤纷一消散哪可收一生何求谁计较赞美与诅咒没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六、写段感想(每人写100字的阅读感想)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七、悟点道理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2.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3.读懂文本,了解荀子文章的基本特点、排比句的运用。
4.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习重点:1.掌握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将重点句子进行翻译。
2.了解作者,探究荀子天人相分的天人关系。
学习难点:体会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思考。
学法指导:1、讨论法2、点拨法
【引入话题】
本文文题选取荀子《天论》中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说:认为上天伟大并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并且控制它呢。表现了人类积极探索自然规律,并力图掌握规律,一更好地让自然为我所用的理想追求。
在古代,人们又对自然采取一种什么态度呢?
一、自主学习
1.阅读“单元概览”“荀子简介”和“话题引入”。
回忆荀子的〈劝学〉
荀子:名况,时人尊而号为“卿”,汉宣帝时称。荀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现存32篇。他的思想学说中“人道观”提出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民命而用之”的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
2.给下列字注音、注义。
A.注音
蕃长于春夏(fan)辍广 (chuo) 啜菽 (chuoshu)
秽稼恶(hui)籴贵民(di) 雩而雨(yu)
卜筮然后决大事(shi)楛耕伤稼 (ku ) 礼义之不愆兮 (qian)
B.重点字义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开垦,引申为发展)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停止,引申为废止)
君子有常体矣(体统,规矩,引申为准则或法则)
礼义之不愆兮,何恤人之言兮 (愆,犯过错. 恤,忧虑,担心)
若夫志意修 (美好)
是节然也(节制,指时势,命运的制约)
上暗而政险 (昏暗)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 (光明,显耀)
大天而思之 (思慕)
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治理,整理)
3.诵读串译。
4.用自己的话概括荀子在本文中的观点。
人定胜天
5 翻译下列句子
○1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禹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安定,桀凭借这些条件使天下混乱,天安定或混乱不是有天决定的.
○2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天不因为有人厌恶寒冷废止冬季,地不因为有人厌恶辽远废止宽广,德行好的君子不因为人格卑下的人的喧扰废弃好的德行.
○3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勉力不时
政府发布的法令不明确,举动违背时节,具有根本意义的农业生产管理不好,不顾农时而让百姓服劳役.
○4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认为天伟大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它当成物来畜养而控制它呢!顺从天而歌颂它,哪里比得上掌握它的规律而利用它呢!
【问题生成】

二、引领探究
 1.怎样认识荀子所说的“天”,是否等同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大自然”?
荀子所说的天为自然之天,为自然的运行。在荀子那里,“天”已不是有人格有意志的神,而是无预于人事的自然。“天”既不能主宰人的命运,人也不能依赖“天”或抱怨“天”。人只有靠自己的努力顺应和利用“天”和规律而生存发展。
2荀子认为人应当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发挥自己的努力?
在荀子看来,我们应该慎重对待那些取决于自己的事情,不放弃自己的努力;对于君臣之间的道义父子间的亲情,夫妻间的区别,那么就要天天切磋讲究而不能舍弃了;在天面前不“错人而思天”。
3.文章的中心是人定胜天,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文章开始以设问的形式指出,人类社会的治乱与自然界的变化没有直接联系,大自然有其运行的规律,它不能主宰人世的吉凶祸福。从而得出“敬其在己者,而不幕其在天者”的正确结论。然后又从天不可畏,人言可畏的角度,强调对人事应该重视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最后作者得出“放弃人的努力而思慕天,就违背了万物的实情”的结论,告诫人们应“制天命而用之”。

三、训练检测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瑞:吉祥
B.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数:数字
C.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文:修饰,文饰
D.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白:显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①是天地之变②文王康之
B.①强本而节用②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C.①非以为得求也②则王公不以为宝
D.①应之以乱则凶②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
A.楚王后车千乘,非知也B.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C.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D.其说甚尔,其灾甚惨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C)
①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②犹不雩而雨③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④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⑤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⑥大天而思之⑦孰与骋能而化之⑧思物而物之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⑦/④⑤/⑥⑧
C.①③⑦⑧/②④/⑤⑥D.①②④⑦/③⑥/⑤⑧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C)
A.地有常数矣B.勉力不时
C.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D.政令不明,举错不时,本事不理
6.下列文言特殊句式与所给例句相同的一项是(B)
例句:此之谓也
A.是禹、桀之所同也B.礼义之不愆兮
C.物之已至者D.在天者莫明于日月
四.总结升华概括文章内容
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大自然的运行规律,正确地指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类应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让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作业反思
作业:《学习资源》中的对应习题
【课堂小结】总结本课文言现象
1.通假字:(1)县,同“悬”,指有较大悬殊或差距。
(2)本事,指农事。
(3)白,显著。
2.判断下列句式
A.治乱非天也判断句B.可畏也,而不可怪也省略句
C.礼义之不愆宾语前置句D.物之已至者定语后置句
3.一词多义“道”
A.天有常道矣名词,规律
B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4.特殊句式,写出判断依据
(1)判断句
治乱非天也……也,表判断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者也,表判断
(2)省略句
禹以治,桀以乱“以”后省略宾语“之”
可畏也,而不可怪也“可”前省略主语“是”
(3)宾语前置句
此之谓也“此之谓”宾语前置,应为“谓此”,说的就是这
礼义之不愆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不愆礼义”
(4)状语后置句
繁启、蕃长于春夏“蕃长于春夏”状语后置,于春夏生长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于明月”状语后置,比太阳月亮
(5)定语后置句
物之已至者“已至者”应在“物”前
【我的收获】“人定胜天”是《荀子》中著名的观点,她激励着人们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人类也曾为取得的成果感到骄傲和自豪。但我们如果进一步思辨一下,人类真的能战胜自然吗?人类可以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吗?这样去逆向思考就会写出观点新颖,思想深刻的文章。
【我的疑惑】“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提出的,号召人们增强征服自然是信心。许多年来,这句话一直被视为一种唯物主义的气壮山河是至理名言,在它的激励下,人们大规模地开始了征服自然的斗争。但是,就在人类以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向自然界发起进攻,并日益取得成就的同时,一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的悲剧开始了。
在人类的干预下,2000年前曾与荀子同时生活在地球上的110种哺乳动物,139种鸟类现已荡然无存,其中三分之一是近50年灭绝的。可见,人口的急剧膨胀,是以生物物种灭绝为代价是。科学家估计,目前全世界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有406种,鸟类593种,爬行动物209种,鱼类242种,其他低等动物不计其数。到本世纪末,估计——仅仅是估计:全球现有生物的五分之一将可能永远告别我们的世界!
我们当然不能归咎于荀子。2000年前,荀子的脑海里萦绕着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的动人故事,于是颇有气魄地喊出“人定胜天”。但当他极目四望,只见到人类尚未进入封建社会的原始耕作,又怎能想象人类真正把“制天命而用之”极度发挥时,大自然所造受是破坏程度呢?他始料未及的事太多了:环境污染是日益严重,土壤的流失和沙化,绿色植被的减少,温室效应以及臭氧层的破坏;我们不应归咎于荀子,我们又该归咎于谁呢?还是将忏悔的十字架戴在“人类”的胸前吧!
【我的反思】上述现象,仅是人类无限制攫取大自然能量所造成的一部分后果罢了。现代工业社会人类的目光开始转向生物技术了。但是,技术不应当毁坏生物圈的组织原则。过去,人们正是过高地估计了技术的作用,把这种估计和唯意志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对自然的“征服论”。“人定胜天”本来已不适应现代生产的发展状况,结果在震天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下,山河饮泣,大地呻吟。其实,恩格斯早就预言了这种可怕的结局:“我们不严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请注意,我们是在一艘飘荡于无限空间的“飞船”上,这艘飞船目前已是千疮百孔。如果我们五十多亿乘客都“义愤填膺”地抡起“征服自然”的板斧,愚蠢地“向地球开战”,我们这艘飞船还能安全航行吗?如果人人竞相盲目地去“胜天”,我们会不会遭到灭顶之灾?设想一下:因为要征服自然,我们失去了新鲜的空气,明朗的清晨,恬静的湖泊和绿色的山峦,失去了云雀的欢歌,孔雀的彩屏,皎洁的月光和两岸的猿声那么最后,是我们征服了自然,还是自然剥夺了人类的生存权利?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人类将何去何从?
所以,在我们尚未开辟出新的生存空间,掌握新能源技术之前,请先来维护我们共同拥有的这个唯一的地球吧!
人终不能胜天,但人可以用天。只有遵循大然的客观规律进行生产,人类才能把不完美的东西改造得更完美。正如大禹治水,不使用人工的堤坝去“堵”泛滥的洪水,而是选择适当的方法去“导”百川以归海。倒是道教的“天人合一”似乎才应该成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恰当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