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历史上册《回眸八年抗战》教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1

八年级历史上册《回眸八年抗战》教案。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回眸八年抗战》教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八年级历史上册《回眸八年抗战》教案

本节课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华师大2007年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四节课的内容。本节课是本册教材安排的第三个历史探究活动课,编者旨在通过以探究活动课为平台,创设活泼的学习新形式,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抗日战争的历史。它是基于小学《历史与社会》中抗日战争部分及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基础来学习、总结八年抗战的,同时也为高中历史抗日战争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基于其重要性,学习本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科学地分析、看待抗日战争和中日关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人所任教的学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生源基础参差不齐。他们历史知识普遍较缺乏,对历史的感性材料(如历史图片、历史音像素材)兴趣较高,但缺乏把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能力。本课虽名为回眸总结八年抗战,实则是对抗日战争的历史进行一次梳理、归纳、提升,形式活泼,要求较高。它不仅要求学生有良好的知识储备,而且要有教高的历史表述、归纳能力。显而易见,教师不下功夫,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是不行的。因此,立足于他们生活中、学习中所了解的抗日战争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历史资料中的文字和多媒体图片为背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归纳、总结,旨在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看到本质,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全民抗战的体验和理解。

三、设计思想:
从一定意义上说,史学既史料。史料是历史学科的基石,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好的史料能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让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并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从而构建理性的历史认识。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获取历史材料的途径、能力均有限,因此,我精心挑选了一系列的史料,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依据本节课内容来源于历史资料,又应用于史料的解读,多让学生能运用史论结合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我采用发现式教学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老师仅仅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索中猜想,并在猜想中体会成功,特别是注重情景的创设(多媒体课件展示)。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回眸八年抗战”的学习适于学生开展观察、体验、交流、归纳、总结、审美等历史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这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探索求知的乐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回顾总结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属于比较抽象的一部分内容,要他们一下子掌握和理解这部分内容是有一定难度。因此,让学生在原有认知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长补短从而达到整体推进,逐渐完成对“中华民族八年抗战”的整体认识。
四、教学目标:
以贯彻“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遵循“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史原则、发挥“历史的道德功能、智育功能、休闲功能”的学史作用的重要理解,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自如运用多种形式,再现抗日战争的历史。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景,让学生与历史亲切对话,主动参与观察、分析、归纳、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培养科学的历史观和健全的人格。
五、教学重点、难点:
立足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依据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八年抗战的全民性。
教学难点:学生如何把对史料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构建理性的历史认识。
教学关键:在具体的感性材料的解读中理解八年抗战的全民性,体会中国人民抗战的伟大。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1)新课的导入:
同学们,抗日战争胜利了。《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这一章的学习可以结束了。回眸八年抗战,我们感慨万分。限于教材篇幅,我们主要学习抗战时期的军政大事。那么,普通民众是如何度过艰苦的抗战岁月的?回眸八年抗战,了解社会各阶层民众在抗战中的生活,对于我们认识抗日战争的全民性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就以史料为载体,上一节历史综合实践活动课。(开门见山,点明学习主题)(2分钟)(2分钟)
(2)重点的突破(创设情景,调动学生观察、分析、总结,回顾历史,加深对抗日战争的全民性的理解)(13分钟)
教师利用多媒体,逐渐展示以下三组史料:
第一组:
材料一:毛泽东祭黄帝陵文(节选)
“赫赫吾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辽海燕冀,汉奸何多。---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论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1937年4月5日)
材料二:蒋介石庐山谈话(节选)
我们希望和平但不求苟安,准备应战而决不求战。-------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1937年7月17日)
教师设问:
①本组两则材料有什么相同的主张?
②为什么会有相同的主张?
(1)
(2)
(3)
(4)
(5)
(6)
(7)
(8)学生回答:①国共两党要求全民抗战的主张。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②国共两党顺民意,符合历史潮流。
①此环节意在通过史料对比,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对立的国共两党对抗战路线的认识仍有相同之处。②教师设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利益、爱国热情推动政党、政府调整政策,上下同心,对全民族抗战的形成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二组:
材料一:父送子“死”
四川安县王者成送即将出征的儿子一面“死”字旗。白布旗中写了一个大大的“死”字,旁边写道:“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材料二:冈村宁次日记
(1938年武汉会战)10月初27师团占领了箬溪一带,检查缴获敌军官致其亲友的信件,内容几乎都是有关我军情况及他们誓死报国的决心,极少掺杂私事。同时,检查敌军战死者父母的来信,都是鼓励他们誓死为国捐躯的言辞。
教师设问:
对比上组材料,本组的这两则材料使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仅是国共领袖,普通民众也心系抗战。(本答案学生可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利用感性材料,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既有利于形成全民抗战的认识,又可感怀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三组:
材料一:马占山牌香烟(图片)
材料二:“日本的飞机在轰炸,日军在逼近。整个时期都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在抢运,但是民生公司的船员,没有一个逃跑,当时民生公司的16艘最好的船几乎被炸废了。1938年5月上海内迁工厂达152家,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内地也是一种爱国行为。”——《百年中国》
教师设问:
读完两则材料,你有什么感触?为什么说“把自己的工厂迁到内地也是一种爱国行为”?

学生交流、探讨、回答:
国难当头,连一向较为注重私利的工商业者也没有置之度外,从经济上支援抗战。

这组材料主要体现工商业者的爱国风貌。工商业者给学生的印象主要是惟利是图,教材上淡化了他们在抗战时期的活动。补充这些材料有利于拓展视野,深化认识。在阅读中,师生互相提出问题,进行全班交流。
(3)难点的化解:(让学生学会欣赏,懂得什么是真、善、美,立足历史,面向未来)(12分钟)
播放flase短片《荡寇志》:(该短片以flase的形式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抗日战争的历史及今天日本右翼分子的动向呈现出来)
学生活动1:欣赏完flase短片,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活动2:假如你是一名我国外交部发言人,请你谈谈今天的中日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动手讨论,可能会有以下发现:
学生1:中国人民具有不畏强暴、英勇抗敌的斗争精神。(本问题为开放性题目,学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学生2:中日两国同为东亚大国,对本地区的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中方愿在日方立足历史的基础上发展两国的友好关系。
①师生互动,教师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启发学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②让学生充分利用感性材料获取知识,感知中国人民全民抗战的伟大。另外,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交流时间,鼓励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与同伴进行交流。目的是鼓励学生亲自实践,积极思考,体会活动的乐趣,在乐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及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对关心国家大事、支持国家外交政策是有益的。
(4)反馈练习(落实学习目标,巩固新知识)(7分钟)
1、议一议:某班级在探讨“抗日战争胜利主要原因”的主题班会上,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是蒋介石正面战场的抗战;有的认为是共产党的敌后抗战;有的认为是美国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作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想一想:历史已逝去,现在的情况和60多年前已不同,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国家安全威胁实始终存在,更加隐蔽。越是发达国家,国民的爱国情感就越深厚。《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于华北事变后,它至今还是我们的国歌。尽管曾经发生改过歌词的插曲,但我们至今还唱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
同学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积极讨论发言。

①帮助学生再认识:全民族抗战是我们抗日战争胜利的法宝。
②这部分的内容的设计具有开放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创造力、动手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历史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课堂小结:(3分钟)
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总结。
学生自主小结让学生自主小结,自主建立知识网络,互相激励,畅谈心得,共同提高,体验成功的快乐。

相关推荐

八年级历史上册《难忘九一八》教案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历史上册《难忘九一八》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难忘九一八》教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本课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开篇课,主要知识有两点,一是九一八事变,二是西安事变。本课从内容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国民党发动对根据地的围剿,面对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迫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导致西安事变最终爆发,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启下就是“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陷入艰难的民族抗战深渊。所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国民党的反动性,同时又理解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动机和目的,为整个第四单元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九一八事变的经过、结果;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西安事变的背景、经过;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培养学生从视频中捕获信息的能力;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感染力;采用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双边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学习,向学生进行热爱共产党的教育。
3、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案:
(1)、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第一个重点。
方案:学生观看视频,然后回答。
教师播放九一八事变的视频,由学生带着问题观看。通过出示阅读蒋介石的密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很快沦亡的原因。
(2)、西安事变是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同时又是难点。
方案:通过观看西安事变的影视资料,让学生用最简单的话概括出西安事变。引导学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时间、过程、结果、意义。通过讨论:西安事变捉住了蒋介石,中国共产党不仅主张不杀他,反而主张和平解决,释放他。说说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原因从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
二、说教学方法
从激发学生的目的出发,启发诱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想法、意见给予充分的肯定,从而激发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自制课件,利用多媒体、视频再现历史,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使他们融于家乡、融于历史、融于国家的命运,并以此产生共鸣。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在有限的时间里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明确概念、启发思维的目的。力图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三、说学法指导:
根据教学目标,本课主要培养学生以下能力:讲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透过现象分析实质的能力、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运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从视频、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视频音乐片段。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东北发生了变化?是谁使得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学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东北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园的渴望。今天,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苦难的历史。学习第14课《难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个炎黄子孙不能忘记的日子,是一个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日子。
学习新课:
一、九一八事变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九一八”的一段视频,在观看的过程中大家捕捉这样的信息:九一八事变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播放《九一八事变》视频)
教师:引导分析
日本侵略中国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学生回答
教师:面对日本的侵略,每一个有民族责任感的中国人都不会无动于衷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驻守沈阳的东北军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蒋介石的态度怎样呢?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教师:由于蒋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军占领了沈阳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长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4个多月后,结果怎么样?
学生回答(大屏幕展示东三省沦亡)
教师:东北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图片)
教师引导分析: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教师:面对日本的野蛮侵略。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导学生归纳:东北军和当地人民组成了义勇军,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这时涌现了杨靖宇、赵一曼、赵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谁能讲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迹。出示嫩江之战材料。

八年级历史上册《内战烽火》教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历史上册《内战烽火》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历史上册《内战烽火》教案

历史课程标准: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重点:重庆谈判;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难点: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通过思考“毛泽东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能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要在中国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本质。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段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82页,阅读毛泽东《论联合政府》的内容。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分析了中国存在的两个前途。事实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抗战胜利后,人民并不能实现安居乐业,在美国支持下的蒋介石政府又玩起了“假和平,真内战”的花样,在1945年8月份,蒋介石连续三次打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去重庆共商“和平建国大计”。那么,毛泽东去了吗?中共是怎样争取和平民主的?
(板书)一、重庆谈判
⒈抗战胜利后的中国国内形势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8页“重庆谈判”一目的内容。
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怎样?
答: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美国的积极支持下,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问:美国对华政策是什么?
答:扶蒋反共。
问:美国的扶蒋和蒋介石的发动内战准备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国在蒋介石的要求下,派飞机、军舰把国民党军队五十多万人运到华北、华东和东北内战前线,准备进攻解放区。国民党还收编五十多万伪军,作为抢夺胜利果实的“先遣军”,蒋介石任命一些汉奸头子为“总司令”“总指挥”。
课本第88页的“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表明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已是势在必行。既然如此,蒋介石为什么不马上发动内战、消灭共产党呢?
答:为了进一步赢得准备内战的时间,也为了欺骗人民。
问:蒋介石的具体打算是什么?
答:蒋介石发动内战是蓄谋已久的。他假意坚持邀请毛泽东去重庆,并把他每次给毛泽东的电报都在报刊、广播中大肆宣传。如果毛泽东不去谈判,国民党就会把蓄意制造内战、不愿和谈的罪名,加在共产党头上。正如国民党《中央日报》总主笔陶希圣所说的:“我们明知道共产党不会来渝谈判,我们要假戏真做,制造空气。”
问:如果毛泽东去了重庆,蒋介石会怎么办?
答:在谈判桌上压迫共产党让步。
假如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你认为毛泽东是否应该赴重庆谈判呢?

请同学们观察课本第89页的“毛泽东等赴重庆谈判”图,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表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大局为重,不顾个人安危,毅然赴重庆,争取和平、民主。
由上面的所有内容,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概括抗战胜利之初的中国国内形势特点。
答: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和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同学们,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由于始终高举争取民族解放的大旗,坚持敌后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而博得了人民的信任。抗日战争胜利时,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有一百二十多万党员的大党,抗日根据地的面积达到近一百万平方公里,人口近一亿人,人民军队发展到一百二十余万人,民兵发展到二百二十万人。在抗战胜利前夕召开的党的七大明确提出,在打败日本侵略者之后,党的任务就是领导人民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
二战后,美国依靠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积极向外扩张,企图建立自己在世界上的统治地位。控制中国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后来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份报告中所说,他们当时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因此美国采取了帮助蒋介石运兵到内战前线的做法。
在1945年8月11日,国民党最高统帅部便命令国民党军队:“各战区将士加紧作战努力,一切依照既定军事计划与命令积极推进,勿稍松懈。”一面却命令共产党领导的第十八集团军:“所有该集团军所属部队,应就原地驻防待命。”同时命令沦陷区的伪军“维持治安”,只准接受国民党军队的收编。
针对上述情况,中国共产党作了充分的应对准备;国际上也反对中国发生内战;而国民党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还没有做好。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向延安接连发出三次电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目前各种重要问题”。他的算盘是这样打的:如果毛泽东不来,可以说共产党拒绝和平谈判,把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如果来了,则可以利用“和平谈判”来麻痹共产党,诱使它交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还可以争取时间,调兵遣将,部署内战。
中国共产党对争取和平有真诚的愿望。中共中央认为:第一,由于和平、民主、团结是战后人民的强烈愿望,只要有可能,党就应该以争取和平的途径来实现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第二,由于蒋介石的内战部署一时难以完成,党和全国人民是有可能争取实现国内和平局面的。即使是暂时的和平,也该积极争取,这对于需要作应变准备的革命力量来说,也是有利的。第三,通过和平谈判,可以使全国人民看清楚国民党反动派究竟是要和平民主,还是在这个幌子下实行独裁内战,这对于提高人民的革命觉悟有很大作用。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和平民主局面能否实现,并不取决于党和人民的善良愿望。因此,在努力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局面的同时,党没有丧失警惕,没有放弃作好进行自卫战争的准备工作。
(板书)⒉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89页的内容。
请同学们讨论: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如果不能,毛泽东有没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

回答一: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方针是既定的,毛泽东去重庆也改变不了。
回答二:毛泽东有去重庆谈判的必要。去了可以揭穿蒋介石的“假和平”阴谋。
回答三:积极争取和平,有利于解放区的备战。
回答四:可以向国统区民众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让人民加深对共产党的了解。
回答五:广交朋友,扩大影响。
……
问:重庆谈判的结果怎样?
答:双方签订了“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双十协定”的签订,是抗战后人民争取和平民主的产物。但正如毛泽东同志讲过的,这只是纸上的东西,纸上的东西并不等于现实的东西。事实证明,要把它变成现实的东西,还要经过很大的努力。
1945年12月初,国民党用来进攻解放区的总兵力已达一百九十万人以上。到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板书)二、转战陕北——战略防御阶段
⒈全面内战的爆发:1946年6月 中原解放区
1946年6月底,国民党军队向中原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96页的“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表。可以看出,解放战争开始的时候,国共力量相差悬殊,无怪乎蒋介石宣称要“三个月消灭中共”。
对此,中共作了正确的估计。毛泽东在1946年8月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中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极大地增强了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心和决心。
从1946年6月到10月,在解放战争的头四个月里,国民党军队占领了解放区的城市一百五十三座,人民军队也收复解放了城市四十八座,并歼敌二十九万八千人。从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人民军队逐步扩大歼灭战的规模,又经过四个月作战,歼灭国民党军队共四十一万人。国民党军队侵占解放区城市八十七座,人民军队则收复和解放城市八十七座。由于有生力量大量被歼灭,占领人民军队弃守的地方又需要分兵守备,国民党军队战线太长与兵力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国民党军队终于丧失向解放区全面进攻的能力,它企图以速战速决的方式消灭人民力量的计划随之破产。
(板书)⒉转战陕北
从1947年3月开始,国民党军队在全面进攻受挫的情况下,对解放区改行重点进攻,抽调兵力企图首先消灭陕北、山东两解放区的人民军队,再将主力转用于其他战场。
在陕北,国民党军投入胡宗南等部二十五万人的兵力,向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延安发动突然袭击。敌我兵力比例为10∶1,我军处于绝对劣势。我军在延安以南顽强地进行了六昼夜的阻击战,掩护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然后于1947年3月19日主动撤出延安,开始了艰苦的陕北转战。
陕北有着群众基础好、地形险要、回旋余地大等有利条件。西北解放军在彭德怀指挥下,遵照中央方针,采取“蘑菇”战术,与敌周旋,四十五天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而后转战西北方向,并在沙家店战役中全歼胡宗南部整编第三十六师。到8月间,国民党军队对陕北的重点进攻也被粉碎。
请同学们思考: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
回答一:党中央根据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形势,制定了“蘑菇”战术,牵着敌人的鼻子走。将敌人拖得精疲力竭,然后集中兵力歼灭敌人。
回答二:党中央、毛泽东的亲自指导。
回答三:人民军队的英勇作战。
回答四: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军事上的胜利主要是中共中央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人民解放军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从1946年7月起至1947年6月止,人民军队在一年的内线作战中,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共歼敌一百一十二万人,自己的总兵力发展到一百九十多万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军队结束战略防御阶段,以新的态势跨入人民解放战争的第二个年头,其标志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板书)三、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阶段
问: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地区主要在什么地方?
答:在解放区。
问: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

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他们处于什么阶段?
答:处于战略防御阶段。
问:同学们想一想,战争在解放区内进行,对解放区有何影响?
答:破坏社会生产,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削弱人民解放军的力量。
问:如果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那结果会怎样呢?
答:把国民党军队带给解放区的影响还给国民党,可以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问:把战争引向国统区需要什么条件呢?
答:人民解放军首先需要打退进攻解放区的敌人,然后抓住时机转入战略进攻。
正确。到1947年夏天,战略进攻的条件就具备了。
同学们,战略进攻的开始就是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问:为什么选择大别山地区作为战略进攻的目标?
答:⒈当时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而大别山地区力量薄弱;⒉挺进大别山,可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于1947年6月30日夜,从山东东阿至河南濮县约150公里地段上渡过了黄河。蒋介石企图把刘邓大军消灭在黄河与运河的三角地带或逼我军再过黄河去。刘邓乘势发动了鲁西南战役,从7月7日到28日,摧毁了黄河南岸数道封锁线,歼敌5.6万余人。鲁西南战役的胜利,打开了通往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刘邓根据中共中央的“不要与敌纠缠、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月行程直进大别山”的指示,于8月8日,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1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八九十里,积水污泥没膝。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作渡河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汝河。26日,渡过淮河。27日,进入大别山区。进到大别山区以后,迅速实施战略展开,分兵发动群众,集中主力打运动战。至10月底,歼敌3万余人,建立了33个县的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解放区,完全恢复并扩大了中原解放区(1946年7月被迫撤离)。它像一把利剑插入了敌人心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与此同时,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第二部分:反思与点评

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使学生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政治欺骗的手段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历史上册《鸦片战争》教案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的矛头对准孔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结果如何?(洋务运动“师夷长技”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都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2、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朝,为什么还说它的任务没有完成?(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中国人民仍然处于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之下。)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这些运动和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怕失败,继续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同当时的反动思潮展开激烈斗争,率领一批青年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新文化运动。(布置学生阅读38——41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著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新青年》的创办

1、根据38页“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凭空捏造出来的”吗?(不是)新文化运动的斗争锋芒为什么会指向孔教?(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决定了新文化运动必然兴起。理由如下[可启发学生从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袁世凯统治的实质、进步知识分子的奋起等方面思考回答]:

A.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等思想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这些思想观念对于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知识分子所产生的震撼力特别巨大。

B.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国内外反动势力,妄图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借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掀起了一股反动的文化逆流,新思潮的斗争锋芒自然而然地指向了孔教。

C.进步知识分子奋起抗争,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朝着“独裁专制、迷信盲从、旧道德、旧文学”发起勇猛冲击,掀起了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

2、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什么?(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四提倡、四反对”;引用语文科关于“反义词”的概念,练习“对号入座”。)

小结、过渡:“提倡民主、科学和新道德”属于思想革命,“提倡新文学”属于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决定了文学革命的方向,文学革命则扩大了思想革命的影响。但是,就在新文化运动兴起时,第一次世界大战也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本主义大国互相厮杀,资本主义制度弊端毕露。人们需要寻找更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就被引进到了中国。

“新世纪的曙光”

1、你知道当年引进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人物、刊物和文章吗?(组织学生“接龙”,当堂掌握陈独秀、李大钊[强调“钊”字的读音和字形特点];掌握《新青年》和《每周评论》;掌握《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强调“庶”字的读音和字义]。)

2、你怎样评价新文化运动?(提醒学生要坚持运用“两分法”:

A.意义: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B.缺陷:运动中对于中西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了后来。)

3、根据40——41页“活动与探究”和“自由阅读卡”的内容,小组讨论如何评价胡适对于“文学革命”的主张,然后由小组代表在班上发言。(教师可以通过“画外音”形式进行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原文意思。然后,在提问时采用“剥笋法”层层分解。例如:他主张新文学要首先解放什么?他还主张新文学要反映什么内容?他这些主张都实现了吗?等等。最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他主张的文学革命,首要任务是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同时也注意到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反映平民中的社会问题。这些在今天都已经成为现实。但是,他没有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只停留在改良的层面上,并没有主张彻底的革命。)

巩固小结

1、按照“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矛头→发展情况→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的线索梳理本课知识。

2、指导学生当堂完成课本第40页选择题:应选A(陈独秀)。

3、提醒学生预习第10课《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