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元二次方程高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2-01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第二次鸦片战争。
八年级历史上册期中复习提纲: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956-1960原因:英、法两国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借口:中英“亚罗号事件”,中法“马神捕事件”。
2.经过:1856年10月,英军首先挑起战争,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再次出兵,攻占天津,进逼北京,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签订《北京条约》。
3.《北京条约》内容:《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增加赔款额度。
二、列强侵华罪行: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共150多万平方千米。
三、为什么说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两次战争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但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无论从时间、规模、区域范围、危害程度等方面,都远远超过鸦片战争,因此他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扩展阅读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导学案
学
习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清政府的腐朽与落后是导致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努力学习,振兴中华。
2认识到面对外来侵略,英勇顽强的中国人民是绝不会屈服的。知识与技能:
1了解林则徐禁烟运动的原因和经过,培养对资料阅读和对历史事件的归纳能力。
2填写《南京条约》主要内容及影响简表,培养填表能力和分析条约内容的能力,认识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阅读插图资料,从中获取与课本相关的史实。
2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失败的原因,提高分析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习重点
1火烧圆明园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习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环节预设
1、自主预习(15分钟)2、展示交流(15分钟)
3、当堂训练(7分钟)4、课堂小结(3分钟)
导学构想
教学环节导
研学新知(活学巧用)*学法指导
展示策略
自主预习
15分钟
一.独立完成下列问题
1.本单元的题目是什么?
2.第2课题目是什么?有几个框题?(P8-13)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a根因?借口(导火线)?(P8第1大段、1小段)
b开始和结束时间(P8第1段、P9)
c条约及相关内容(P9、P10小资料)
4.火烧圆明园时间、国家(P9-10)
5.在二鸦前后有一个国家,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的国家是?为什么这样说?(P11内容包括小资料)
6.请问此时我国面临着内忧外患指的是?(回想1、2课)
7.面临着内忧外患,中国大地上出现了一个人物,他是谁?做了什么?
8.从本课分析中国为什么会失败?(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回答,每个角度至少答三点)?根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与新兴的资本主义相对抗)失败后对中国造成怎样的影响?(理解)
13.学习本课你有哪些启示?(至少三点)
如针对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这件事我的启示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1独立完成该目的问题,只需在书中用铅笔勾;
2.1-4题3分钟完成;
3.5、6题要求3分钟完成;
4.7-13要求9分钟完成。
展示交流
15分钟
1小组抢答
2.教师点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每小组答一问给1分出一人在展示台加分
课堂练习
(7分钟)
1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国家是()
A英法B英美C美俄D法俄
2中国最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毁于()
A鸦片战争期间B甲午中日战争期间
C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D八国联军侵华期间
3中国近代史上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是()
A中英《南京条约》B中俄《瑷珲条约》C中英《北京条约》
4.19世纪60年代在慈溪流传一首民歌,其中说:“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红头军”。“红头军”指的是()
A禁烟运动中的中国军民B英勇斗争中的太平军
C甲午中日战争时的清军官兵D义和团运动中的群众
5.太平天国正式建立起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的标志是()
A金田起义B永安封王C定都天京D天京事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不断起义已延续了十年之久,现在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如何,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的,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1)材料中的“大爆炸”是指什么运动?
(2)这个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是谁?他建立的政权名称是什么?
(3)这个政权的斗争目标是什么?其原因何在?
要求:1.比一比:1-5题课上完成;(做完的小组先到展示台展示)
2.6题组内出示一份答案,展示台展示。
3出示正确答案。(限时7分钟)
课堂小结
你的疑惑:
你的收获:
课后反思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分析部编版
知识与能力
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掌握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的史实。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小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列强的侵略扩张是人类文明遭到破坏的原因;中国人民从来就有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反抗侵略,维护统一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继承的爱国传统。
重点: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
难点:如何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断壁残垣圆明园》
(教案)第2课wbr第二次鸦片战争
提问:你到北京去过圆明园吗?你知道它昔日的豪华壮观与今日的断壁残垣是怎样造成的吗?你知道有关它的一些什么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英法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1.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学生思考后回答)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并没有满足西方侵略者的贪婪的欲望,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这一目的同鸦片战争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此次战争在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2.教师提问:为了掩盖战争的侵略性,英法两国为战争寻找了什么借口?(“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和结果?
学生回答: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城,挑起战争;18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1858年,英法联军北上,逼近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天津条约》。
教师讲述:请同学们简单识记《天津条约》的具体内容,有关《天津条约》的影响将在后面部分进行重点分析。
目标导学二:火烧圆明园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讲述:《天津条约》的签订,并没有使侵略者满足。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对北京西郊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了大肆抢劫,之后又放火烧毁。
2.教师展示:《焚烧过后的圆明园》
(教案)第2课wbr第二次鸦片战争
(有条件可以放映视频《火烧圆明园》片断)
3.教师提问:火烧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上惨痛和耻辱的一页,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4.教师提问:正是由于清政府府腐败无能,在火烧圆明园之后,清政府控制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请同学们简要归纳《北京条约》的内容?
学生归纳: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5.教师过渡: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利最多的是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目标导学三:沙俄侵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教师讲解:从19世纪40年代起,沙俄利用中英鸦片战争世纪,大肆入侵中国东北地区。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2.教师展示《沙俄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请观察地图,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哪一条约割占的土地最多?
(教案)第2课wbr第二次鸦片战争
学生回答: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
3.教师总结:沙俄在中国近代史上所割占领土面积,相当于欧洲德法两国面积的总和,外加一条与多瑙河一样长的黑龙江,是19世纪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4.教师设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国家侵占了中国哪些土地?
学生回答:英国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沙俄割占中国东北和西北地区150多万平方千米。
5.教师展示《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内容,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继续有效;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
增开天津为商埠;
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权
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赔款额大幅度增加。
并问: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的理解?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等西方侵略实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主权的侵害,割地等方面都比鸦片战争中侵害更大了,因此,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三、课堂总结
第二次鸦片战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并日益扩展,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解析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解析”,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解析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二、教法建议
复习提问: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所以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说,即教师的解说: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结果怎么样?最后教师可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三、学法指导
在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看看有哪位同学从电影、电视或者课外书籍中,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如果能由学生来述说最好,否则就由教师介绍,学生通过听,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是怎么发生的。
第二部分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是看和议。学生的议,可以有两个主题:“痛诉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谴责沙俄野蛮割土占地”。让学生通过“说”,锻炼口头表达能力,且加深对这段史实的印象。
第三部分,教师可以将问题打在屏幕上,让学生思考,而后四个小组的学生分别上台书写答案,每人写一题,一个接一个上来写,看谁写的既快又准确,教师最后评分。
四、问题探究
动脑筋
根据《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叙述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情况,比一比,看谁叙述的更清楚、准确、全面。
这个题目课结合到“谴责沙俄割土占地”中进行。学生可示图解说(《俄国侵占中国北方领土示意图》)。
练一练
A
活动与探究
谈观感
观看《火烧圆明园》的电影,把印象最深的一幕叙述出来,并谈谈感想,彼此进行交流。
结合“痛斥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进行,教师可把在学生叙述过程中不重复的内容写在黑板上,等学生讲完,黑板上就留下列强罄竹难书的罪恶写照,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讲完后归纳成简单语句,提高学生归纳能力。
板书设计: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1.英、法、美提出“修约”要求
2.“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英法的两个借口
3.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1856.10)
二、法联军进攻天津
1.大沽、天津沦陷
2.《天津条约》(1858)
三、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1.大沽之战
2.北京沦陷和火烧圆明园
3.《北京条约》(1860.10)
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150多万平方公里
五、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危害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
洪秀全领导的金田起义
1.鸦片战争后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
2.“拜上帝教”和洪秀全、冯云山的早期革命活动
3.金田起义(1851.1.11)
4.永安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