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

高中成语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成语题解题技巧点拨
一、明要求

《考试说明》要求:“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D,着重考查运用。熟语在高考试卷中所占的比重,不仅体现在对熟语的辨析使用专项上,而且在语音、字形及语言表达中均有涉及,因此,对熟语的掌握必须是全方位的,从读音、字形、结构、意义到使用。熟语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熟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淀的考查。高考考查的熟语,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易,一般来说,出现在试卷上的熟语应是比较常见的;而且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考查形式主要有熟语使用正误判断的单项选择式和选择填空式两种

二、辨特征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词组或句子,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熟语一般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结构上的稳固性,即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二是意义上的整体性,即其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释,如“不刊之论”就不能望文生义,解为“不能登载的言论”。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成语大多出自古代典籍诗文和历史故事,形式上以四字语为主,意义上多是字面意义的引申义和比喻义,言简意赅,最能体现熟语的结构上的稳固性和意义上的整体性的基本特点。

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句,往往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口耳相传和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与经验是它的两个基本特点。谚语是完整的句子,形式也较成语灵活,容许某些改变。比如“浇花浇根,交人交心”“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五里不同俗,一地一乡风”等。

歇后语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表意在后一部分,让别人去体会、猜测,语言生动活泼,诙谐风趣。歇后语产生语义的基本途径是双关,或会意,或谐音。比如“纸糊的琵琶——弹不得”“王八吃西瓜——滚的滚,爬的爬”“荷花塘里着火——藕燃(偶然)”“老虎驾车——谁赶(敢)”等。

惯用语是具有特定含义的、形式短小、口语性很强的固定词组。惯用语以三字为主,一般不用字面意义,其深层含义(引申义或比喻义)几乎成了它的基本义,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大多用于贬义。比如“吃醋”“下课”“背黑锅”“出风头”“钻牛角尖”“打退堂鼓”等。

需注意的是,成语、谚语、歇后语和惯用语目前尚无严格统一的界定,复习中在划分类别上不可过于钻牛角尖;还有一些词语、语句思想意识不健康,应剔除这些糟粕成分。

三、抓积累

语文学习天生需要积累,熟语的学习也是如此。我们要像学习外语背词汇那样落实熟语的积累。因此必须端正态度,狠下苦功。积累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在课内外阅读中积累。平时要在阅读中注意积累词汇,注意词汇使用的语境,体会词语的含义、用法及表达作用,掌握规范用法,有时即使是名家的文章作品也可能会有使用不规范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要盲从,要有分辨能力。

2、集中突击,归类复习,重质重量。在高三复习阶段应用一定的时间对熟语作集中复习,强化记忆。应当借助一些资料突击复习,比如熟语600例,易误成语例析,近义成语辨析等等,仔细分辨,保证效果。归类复习可以是按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归类复习,还可以按熟语使用中的误因归类复习,比如按望文生义、两用成语、色彩不清、对象不分、范围不当、特定对象等方面归类积累,各个击破。

3、准备错题本,对使用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作辑录,经常翻看,细加揣摩,增强积累的自觉性,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使积累归于准确明晰。

4、手中应有成语词典一类的工具书,随时翻查记诵,比如要求自己每天记三条熟语,整个高三下来就可掌握一千多条熟语了,足可应付考试了。熟语的积累有些枯燥,要能持之以恒,要善于苦中作乐;只要是有心人,自然会收益多多。

四、重辨析

(一)辨误因(限于篇幅,仅以成语为例)

一、望文生义,主观臆断

成语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其含义是约定俗成的;它不是构成它的单个语素义的简单叠加,而是在其构成成分提供的事件的基础上,在丰富的人文背景下,通过引申、比喻等方式抽象概括出来的。因此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同时必须准确理解成语中一些含有生僻义的关键语素,切忌粗枝大叶,一瞥而过,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例1、这篇文章不仅结构混乱,而且文不加点,令人费解。

例2、发展生产力是当前首当其冲的大事,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

例3、三人成虎,人多为王,这似乎成了宗派主义者们的信条。

例1中“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例2中“首当其冲”不是“首要的”之意,“冲”是“要冲,交通要道”的意思;它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首先蒙受灾难。例3的“三人成虎”与“人多为王”不同义,它比喻谣言或谣传一再反复就会使人信以为真,多误作团结力量大。

类似成语还有:五风十雨对簿公堂大快人心屡试不爽久假不归差强人意万人空巷光怪陆离不刊之论涣然冰释空穴来风空谷足音善刀而藏暴虎冯河酒囊饭袋有口皆碑不足为训不以为然人面桃花奇文共赏城下之盟穿云裂石身无长物细大不捐间不容发罪不容诛大方之家等等

二、不明语源,不知本义

许多成语都有一定的典故来历,或出于古代寓言,或出于历史故事,或出于古代诗文,都有着特定的含义,我们在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还有的成语在现代大都使用其引申义或比喻义,但偶尔还会使用其本义,故当成语运用回到其本义时,我们不能视其为错。

例4、随着双边关系的改善,中俄两国终于结为秦晋之好。

例5、平均主义的思想已成为明日黄花,逐渐在人们的头脑中消失了。

例6、让梨推枣是广为传颂的谦让美德的表现,假如只有一个梨子的时候,孩子们难道不应该让给妈妈吗?

例7、节日的秦淮河畔充满了喜庆气氛,灯红酒绿,十分热闹。

对例4中的“秦晋之好”,只要稍有点历史知识就会明白春秋时秦晋两国世代联姻,后专指两姓联姻,不能泛指友好关系;此处用来说两国关系友好,故错。例5“明日黄花”一词出自古典诗歌,“明日”当“第二天”讲,在诗中指重阳节。原意是说,重阳节一过,菊花就枯萎了。后比喻过了时的无应时作用的东西,或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此处“平均主义”本就无价值,更不是外物或报道,故用错。另外这个词常误作“昨日黄花”。例6中“让梨推枣”用于兄弟关系友好,不用于谦虚。例7中“灯红酒绿”兼有两种词义,既指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也比喻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此处是用了本义,故对。像这类两用成语在汉语里很多,辨析时要多加留心。

类似成语还有:目无全牛守株待兔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四面楚歌卧薪尝胆巧言令色倚马可待破镜重圆不可救药望洋兴叹胸有成竹乐不思蜀弹冠相庆祸起萧墙邯郸学步风声鹤唳水落石出按部就班苦心孤诣高谈阔论不绝如缕想入非非短小精悍淋漓尽致左右逢源信笔涂鸦玲珑剔透标新立异登峰造极如虎添翼等。

三、色彩不分,褒贬失当

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为褒义、中性、贬义,不同的成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并随着语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我们在使用时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失误。

例8、在澳门回归的日子里,许多单位的干部都倾巢而出,参加清洁马路的活动。

例9、《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一回,活画了蒋干这个不学无术、胸无城府的形象。

例10、小错误也不能放过,须知集腋成裘,小错集多了也会对工作造成大的损害。

例8中“倾巢而出”原意是“整窝的鸟儿全出来”;比喻敌人出动全部的兵力进行侵扰,只用于贬义;此处用在“单位的干部”身上,犯了贬词褒用的错误。例9的“胸无城府”比喻为人坦率,不用心计;是褒义词。把此词加于无能的腐儒蒋干身上,明显犯了褒词贬用之误。例10“集腋成裘”比喻好东西积少成多,是褒义词;此例用以指“小错误”积少成多,是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另外有时为了收到特殊的修辞效果,有意贬词褒用或褒词贬用,这不应视为错误。比如“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艾奇逊是不拿薪水的教员,他是如此诲人不倦地毫无隐晦地说出了全篇真理”,这两句中的“情投意合”“诲人不倦”都是修辞上的褒词贬用,起到了很好的讽刺作用。wwW.jaB88.COM

类似成语还有:洗心革面无所不为无所不至始作俑者粉墨登场无独有偶处心积虑倾巢而出弹冠相庆官样文章昼伏夜出连篇累牍师心自用评头品足一团和气闪烁其词叹为观止目无全牛集腋成裘耳提面命雨后春笋危言危行有口皆碑殚精竭虑蠢蠢欲动凤毛麟角等等

四、对象不当,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这些成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缺乏了解,就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

例11、各种花卉竞相开放,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例12、民谣云:“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足见贾府金玉之多,简直达到了汗牛充栋的地步。

例13、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真是巧夺天工。

例11中“国色天香”原指色香俱备的牡丹花,不用于“各种花卉”。例12中“汗牛充栋”只用来形容图书多,不能指金玉之类。例13中“巧夺天工”意为“精巧的人工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巧妙、高超;所修饰的对象必须是人工制作的,而不能是天然的,而“桂林的山水黄山的松”本身就是天然,不在“人工”之列。

类似的成语还有:洗心革面萍水相逢明日黄花汗牛充栋罄竹难书擢发难数豆蔻年华行云流水炙手可热多事之秋一挥而就青梅竹马脍炙人口两小无猜乱点鸳鸯举案齐眉比翼双飞耳鬓厮磨相敬如宾夫娼妇随江郎才尽挥洒自如倚马可待呼之欲出信手拈来鸿篇巨制勾画了了烘云托月韦编三绝相濡以沫纵横捭阖含英咀华破镜重圆洛阳纸贵日理万机等等

五、人称或角度失当,敬谦错位

某些从古代沿用下来的成语已烙下了古代文化的印记,有的用于自称(谦称),有的则用于对方(敬称),如将其混淆,就可能造成误用。

例14、厂长的发言确实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了许多抓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例15、在家里,爸爸做事总是先斩后奏,什么事情总是做了以后才让我们知道。

例16、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例17、正值老教授八十寿辰之际,晚辈们集体送去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恭祝您老长命富贵”。

例14中“抛砖引玉”比喻自己先发表很粗浅的意见,目的是引出别人更好、更成熟的意见,是用于第一人称的谦让之辞,不适用于第三人称叙述。例15“先斩后奏”用于下级把事情处理完后再向上级报告,不适用于平辈关系或上对下。例16“不耻下问”意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用反了。例17中“长命富贵”,旧时用于对小孩的祝福。

类似的成语还有:雕虫小技东涂西抹贻笑大方千虑一得绵薄之力汗马功劳敝帚自珍鼎力相助如坐春风蓬荜生辉门墙桃李敬谢不敏不情之请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信笔涂鸦班门弄斧等;

六、范围不清,轻重失当

有的成语适用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选用范围大小或词义轻重适度的成语,以避免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重词轻用或轻词重用的弊病。

例18、菊花盛开,姹紫嫣红,煞是好看。

例19、考前每个考生都应充分做好复习,否则,上了考场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就会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

例20、劳动光荣,坐享其成可耻,是我们新社会的特点。

例18“姹紫嫣红”形容各种花卉鲜艳娇美,而菊花虽美却不能代表各种花卉。这是犯了“大词小用”的毛病。例19“三长两短”指意外的灾祸或事故,也特指死亡,词义很重,用在“考生”身上是犯了“重词轻用”的毛病。例20“坐享其成”的人其思想行为是可以通过劝导加以改正的,用在该句显得语义很轻,应用“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用于剥削阶级思想严重的人,语义重,其思想和行为是应该批判的,和该句的“可耻”相照应。

类似成语还有:莘莘学子济济一堂七手八脚多事之秋纵横捭阖日理万机义无返顾丰功伟绩从谏如流无可非议真知灼见有口皆碑等

七、功能混乱,搭配不当

每个成语由于自身词义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会不同。如果对句子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就容易造成搭配不当、功能混乱的错误。

例21、他往四周一看,发现漫山遍野都是这种怪石,这时他心中就有了出奇制胜叛军的妙计。

例22、包围圈越缩越小,这群罪大恶极的歹徒已成了瓮中捉鳖。

例23、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发挥组织领导作用,发扬光大“五讲四美”活动的成果。

例24、折扇和信封上面,龙飞凤舞着文艺界几十名委员风采各异的签名。

例21中“出奇制胜”可作谓语,但不能带宾语。例22中“瓮中捉鳖”是一个动词性成语,在句中应充当谓语,而该句由于对它的语法功能把握不准,误当作名词性成语,用来充当“成了”的宾语,应将“瓮中捉鳖”改为“瓮中之鳖”。例23、24都是把不及物动词“发扬光大”“龙飞凤舞”误作及物动词使用,使之带上宾语,造成了错误。

再比如“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漠不关心百姓的疾苦”“耳濡目染了先生的高超技艺”“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同心同德地建设四化”“深思熟虑的建议”等。

八、画蛇添足,前后重复

成语一般都比较简练,使用得当,可以受到言简意赅之效,但如果不注意有些成语和句中其他词语的语意相同或相近的比照,就容易造成成语隐含义与句子语意的重复。

例25、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如果丈夫的收入低于妻子,一部分男性难免会感到自惭形秽,甚至无端地对自己进行心理折磨。

例26、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

例25中“自惭形秽”指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成语里已隐含有“感到”之意,故该句在语意上显得重复赘余。例26中“贻笑大方”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已含有“让人”之意,与前面的“让人”重复。

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好象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使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

九、不合习惯,违背常规

有些成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里。如果不注意这些成语的习惯用法,就很容易出错。

例27、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他甲B球队望其项背。

例中“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句中,此句意为其他甲B球队都无法赶得上五牛队的雄厚财力,该成语使用违背常规,故错。

再如“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概而论”“无时无刻”“等闲视之”“等量齐观”等都只能用于否定句中。。

十、不合逻辑,事理不通

不合逻辑是指所使用的成语与整个句子的意思不符甚至矛盾。有时从意义上初一看,似乎没有错误,但从逻辑角度考虑则可能于事理不通。

例28、领导者应该在问题未出现之时就未雨绸缪,而不应在问题出现之后惊慌失措。

例29、王大妈爱干净是这一带出了名的,家中的各种物件总是摆设得有条不紊。

例28中“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事先”显然与“出现之时”矛盾。例29中“有条不紊”的意思是做事或写文章条理清晰,一点不乱,侧重于条理性,而该句中陈述的话题却是“王大妈爱干净”,“条理性”与“爱干净”两者之间缺乏语意逻辑上的联系。

类似的还有“受贿之初就心有余悸”“曾几何时将大展宏图”“问题未发现前就应防微杜渐”“长此以往就出现了成绩下滑”“把中国人民的抗议置若罔闻”等。

十一、形近易误,音近易误

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由于读音、字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易混淆;有的成语与其他成语尽管意义相近,但由于语境不同,其意义及用法有细微差别,或者其适用范围有别,必须细加区别,才能准确判断。

例30、在球迷的呼吁下,教练使用了巴乔,他在世界杯上果然不负众望,多次挽救了意大利队。

例31、计算机是一种工具,尽管是高科技工具,拥有它,并不意味着一切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一蹴而就。

例32、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目不暇接。

例30中应用“不负众望”,“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只一字之别,而意思却大相径庭,前者是不能是众人信服,后者是不辜负众人的希望,这是把两个字形及读音均相近的成语弄混淆了。例31“事倍功半”形容花费的劳力大,收到的成效小,此句却把它与其语素完全相同,而语素位置不同且语义完全相反的成语“事半功倍”混淆了。例32中应用成语“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意思是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应接不暇”则指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两成语意义相近,但细细推敲,会发现前者偏向主动,后者偏向被动。

类似成语还有:骇人听闻与耸人听闻无微不至与无所不至不以为然与不以为意目光如豆与鼠目寸光不足为训与不足为戒不胫而走与不翼而飞不可理喻与不可思议无可厚非与无可非议处心积虑与殚精竭虑故步自封与墨守成规侧目而视与刮目相看义不容辞与责无旁贷谈笑风生与谈笑自若狼狈为奸与朋比为奸不落窠臼与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与匠心独运耳闻目睹与耳濡目染含糊其词与闪烁其词鱼龙混杂与鱼目混珠穿凿附会与牵强附会等。

(二)解方法

1、辨语义

对熟语尤其是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必须准确理解,防止望文生义。许多成语都有特定含义,不能随意解释,更不能不分场合地乱用。比如“文不加点”中的关键语素“点”,不是“标点”的意思,而是“删改”之意,如果我们不理解它,就可能把意思理解成“写文章不加标点”。而实际上整个成语是指“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辨语源

2、辨色彩

不同的成语、熟语常带有不同的感情色彩,辨析时应注意在感情色彩上使用是否得当。比如“处心积虑”是“蓄谋已久”的意思,属贬义,用于为工厂费尽心血的厂领导身上显然不行,应用褒义的“殚精竭虑”才对。

3、辨对象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对象,熟语词义有所侧重,适用的对象也就不同。有的指个体,有的指群体;有的指人,有的指物;有的专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间,有的专用于写文章或文学艺术等等。如果对熟语所表达的习惯对象或范围缺乏了解,酒会使陈述与被陈述对象之间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炙手可热”只用于指“气焰很盛,权势很大”,而时下多误指题材之类。

4、辨范围

5、辨微殊

有些熟语由于读音、词形相近或具有某些共同的语素,在使用时极容易混淆,要注意辨别熟语的细微差别。比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两个成语一字之差,且均有“听了使人震惊”之意,但细微差别在于:“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的话或惊奇的话,使人震惊”,而“骇人听闻”指“已经发生的坏事令人吃惊”。

6、辨语境

有些成语有两用现象,或同时兼有两个不相同的意义,或褒贬色彩因意义有别而分别具备,若做题时凭习惯和感觉去评判,往往会令人大跌眼镜。如“左右逢源”既可指做事得心应手,非常顺利;又可指处世圆滑,善于投机。再如“灯红酒绿”既有“娱乐场所的繁华景象”之意,又有“统治者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之意。

7、辨语法功能

熟语的使用,还应注意熟语的语法功能,习惯用法,否则会造成搭配不当,或者重复累赘,或者否定失当等等。比如“妄自菲薄自己”“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出奇制胜敌人”“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逼得穷途末路”“当仁不让的责任”等,其中的成语充当的句子成分就不当。又如“忍俊不禁地笑了”“难言之隐的苦衷”“一场南柯一梦”“显得相形见绌”“好象如芒在背”“浑身被打得遍体鳞伤”“目前的当务之急”“接踵而至地闯进来”“津津乐道地说”“海内外闻名遐迩”“责无旁贷的责任”“我国人民生灵涂炭”“人民的生活安居乐业”“只能让人贻笑大方”等之中的成语隐含义就与句子语意重复了;再如“望其项背”“善罢甘休”“同日而语”“一概而论”“无时无刻”“等闲视之”“等量齐观”“”等成语常用在否定句中,很少或不能用于其他句式里。

五、精训练

任何语言能力的提高最终都离不开训练,所以提高熟语运用能力也必须通过系统而扎实的训练。在训练中积累,在训练中辨析,在训练中培养能力。熟语运用的训练提供了一定的语境,而熟语也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会准确地表现出它的所指义。因此,考前做一定量的熟语辨析题,有助于考生熟语运用能力的提高。当然,这种训练必须精练,必须讲实效,比如对使用中高频出错的熟语要强化训练,甚至不避重复,要通过训练,达到准确辨明误因,掌握使用规律的目的。而不要淹没在题海中。

延伸阅读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授课经验少的高中教师教学。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教案:语言运用题解题技巧
(东山二中陈贵武)

选用仿用变换句式临场技法:
选用连贯句式题的解题要点:①依据语境,依据需要,所选句式合乎语言简明、连贯、得体的要求。②依据中心,根据侧重点来选择句式。③依据题目要求来选择句式。
方法上注意:①读懂上下文,把握要点。②依据题目类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客观题,依据语境,比较选项,作出选择;主观题,依据上下文,作出回答。③仿写句子,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的特点,和句子形式的特点,要看清题干中的特殊要求。④变换句子,要借助句子相互变换的方法。
选用连贯句式的规则:用作衔接的语句,不论是冠于句首、嵌于句中,还是缀于句末,都不是“天外来客”,而是整个长句或句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对应关系。
解语句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
1.话题保持一致。
2.风格情调一致。
3.情理事理一致。
4.时间空间一致。
5.句式结构保持一致。
6.指代保持一致。
7.内容保持一致。
8.音节和谐一致。
仿用句式题的解题方法:
1.弄清题目要求,掌握思考方向。内容上,仿句要集中反映文段的整体内容;句式上,要与例句相同;结构上,要与例句一致;写法上,要善于联想、想像。总之,应做到“形似而意谐”,形神兼备。
2.认真分析原句或例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①理解原句的意义,特别是隐含意义,保证仿写的句意与原句句意一致。
②注意原句的句式特点,特别是分句间的关系,要注意关联词的使用。有时,原句在标点中也有暗示,如分号表示要写并列关系的复句,冒号表示要总括。
③注意原句的修辞方法,仿句要与之相同。
④注意原句的用词特点,如词语的褒贬雅俗等,仿句用词越像越好。
⑤注意例句的感情基调,如忧伤、喜悦、沉重、明快等,仿句要一致。
3.组织好语言。表达力求简明、连贯、得体,字数与例句一致,不应有太大的出入,注意上下文的照应,做到和谐一致。
变换句式的解题方法:
1.认真审视题目要求,明确做题的“方向”。
2.仔细分析原句的特点,包括原句的句式特点,原句分句间的关系,原句的句子结构特点等,为变换句式打下基础。
3.依据题目要求,改变原句句式,同时相应地改变原句中的词语甚至句子的结构。如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就得将主动者与被动者的位置互换,表主动与被动关系的介词“把”“被”互换。再如长句换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长句附加成分“消肿”,其方法有三:可以把长句附加语独立出来,单独成句;也可以利用复指来排列,重新组句;变换时,有时还应添加必要的句子成分或关联词语,有时还应重复某些词语或添加代词使前后呼应。
4.改后检查,看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改变了原句意思,改后的句子是否规范。
常用的句式变换方式如下:
1.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变换
主动句变被动句技巧是:宾语+被+主语+谓语;被动句变主动句技巧是:被字结构(不含被)+谓语+主语。
2.肯定句与否定句的变换
肯定句变否定句,常用的方法是将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改成与它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前面再加上否定副词;变双重否定句,则在肯定句的谓语中心语前加“不能不”“无不”之类表双重否定的词语,或者是让谓语构成“非……不可”的格式。
3.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
①肯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反问语气+否定词+句号变问号
②否定的陈述句变反问句:去掉否定词+反问语气+句号变问号
4.常式句和变式句的变换
常式句是符合一般语法规律的句子,变式句是为了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而改变句子结构形式、改变某些成分在句中位置的句子。变式句有两类:一是单句,包括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二是倒置句,即把原来的关系、位置颠倒一下。如“请你给我买一本精装的字典”是常式句,变式句应为“请你给我买一本字典,精装的”。
5.长句与短句的变换
①把长句里的附加成分抽取出来变成短句。
②把长修饰语提到句前使之成为分句或句子,同时在后面的句子里用代词复指它。
③将原来共同跟一个中心语的组合的成分拆开,组合成一组排比句。
④将联合结构改成并列的分句。
6.整句与散句的变换
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句子叫整句,结构不整齐,长、短句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要使散句变成整句,就要使句子的结构相同或相似。能够体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最常见的是排比句、对偶句。将散句变成整句,就是将散句变成排比句或对偶句。将整句变成散句正好与此相反。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临场技法
1.读懂题意
考题往往对扩展的内容加以限制或提示,做题时一定要审清题目要求,认真揣摩题干的意思,弄清题目对句子内容、范围、句式、修辞、表达方式、重点、字数等方面的要求,尤其要体会题目中的隐含信息。
2.确定重点
原句的重点即这句话中说得比较含蓄、概括而有待丰富的内容,要围绕重点展开叙述、议论、抒情。
3.调动积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表达题是一种微型作文,它要求考生从素材库中选取最能契合题意的材料,选择恰当的切入点,运用一定的修辞方式流畅而有个性地加以表达。这需要考生调动自己的文化和生活的积淀,使写出的文段有血有肉。
4.借助修辞
这里的修辞是广义的,除了能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增强表现力外,还要能运用肖像描写、景物描写等表达方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增添情节,补充细节,用得体规范、优美生动的语言写出符合要求的文段。
5.注意立意
在用语言表达时,不但要格式正确,符合题干要求,而且要尽可能地表达出健康的思想感情。感情不真、思想空洞、境界不高的语言表达,不能得满分。
压缩语段的基本要求是:
①准确筛选文段中的关键信息,保证重点不丢失。
②归纳相同信息,删除重复、冗余信息,以保证语句简洁。
③运用一定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恰当地使用代词、过渡性语句以及表示相通、相同、相反的词语(如“同样”“相反”“否则”等)。
④合理地根据阅读材料及表达方式进行压缩,合理地根据材料结构和层次进行压缩,合理地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表达。
解题步骤如下:
①读懂原文,明确主要信息和侧重点,用提取要点法,归纳出内容要点并审清题目的要求;
②分析阅读的语段,明确语段文体,划分层次,概括层意,弄清其内在的关系,辨明题型,确立压缩的角度;
③明确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找出关键语句,概括信息要点;依照字数要求,决定取舍;
④按题目要求,选择最佳句式,恰切表达,注意语言的连贯;
⑤一句话新闻的答题要点:必须是一句话,一般应该具有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四要素。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临场技法

语言表达简明的解题方法
1.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并删除赘余词语。
2.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并删除重复多余的词语或语句。
3.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并删除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内容。
4.恰当地运用省略和指代。
5.恰当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或合并。
6.防止误解,避免歧义。
消除歧义的方法有:①停顿消除法;②重音消除法;③变换词语法;④调序消除法;⑤语境消除法;⑥标点消除法。
语言表达连贯的解题方法
无论是做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得保证前后句的话题统一,感情色彩与语体色彩的统一;保证语序合理,衔接自然严密,前后呼应为一体。一般说来,下列种种衔接,是连贯的:话题统一,语脉相通,事理情理相通,语序前后一致,问与答前后照应,指代前后照应,句式前后一致,关联词前后照应,表达符合语境,音节和谐一致等等。
语言表达得体的解题方法:
要做到语言得体,要注意以下几点:先审清题目要求,把握材料内容或要表达的内容;再根据具体情况来调整语言。
①根据目的差异调整语言。
②根据色彩差异调整语言。
③根据场合对象调整语言。
④根据感情分寸来识别或调整语言。
恰当选用褒词、贬词、中性词,学会面陈与转述,正确使用谦词与敬词。

2009高考语言运用题解答及分析:
(2009全国I卷)
18.下面文字中画线的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修改后的这段文字衔自然,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分)
三仙姑对女儿小芹一直管得很严。小芹①后,跟小二黑②上了,三仙姑说什么也不同意。她③道后,就一个人悄悄跑到前庄上去找小二黑④恰巧小二黑这时也正要找她,于是两个人就商量对付她⑤办法。她⑥把小芹娘⑦的事从关至尾向小二黑细说了一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③处的“她”改为“小芹”,⑤处的“她”改为“三仙姑”,⑥处的“她”改为“小芹”,⑦处的“小芹”改为“她”。
【解析】要使语言简明,就要注意人称代词在文中所指代的对象,做到既不重复罗嗦,又不能因为图简而产生歧义。
19.下面是“沈阳全民读书月”活动的标识,请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案示例】该标识以“书”和“沈阳”的首写拼音字母为设计元素,体现活动的主题与地域;翻开的书和两书交汇处的眼睛,对“开卷有益”作出微妙表达。
【解析】可视图文转换的关键是认真读图,展开丰富的想象,尤其要注意将所给图中的图画元素和文字元素结合起来,要扣住主题“沈阳全民读书月”(特别注意“沈阳”和“读书”)和题干要求“从构形角度说明标识的创意”。语言要求流畅、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20.仿照下面的实例,自选话题,另写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工作是等不来的,有无机会,看你怎么争取;业绩是要不来的,有无成效,看你怎么努力;前途是盼不来的,有无出路,看你怎么奋斗。
答:
【答案示例】技艺是捡不来的,有无水平,看你怎么锻炼;成就是抢不来的,有无功业,看你怎么勤奋;荣耀是是哭不来的,有无地位,看你怎么拼搏。
爱情是买不来的,有无真心,看你怎么灌溉;幸福是购不到的,可否如意,看你怎么呵护;永恒是唤不出的,能否长久,看你如何浇铸
【解析】仿写的三个句子,男人要前后相联,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内容积极健康。注意例句形式“…是…,有无…,看你…”,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有选择的表达意味,“工作”“业绩”“前途”有递进。
二、(2009全国卷II)
18.下面文字中画线部分的词语,有的使用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这段文字语言简明,衔接自然,语意连贯。(4分)
苏泽广真是哭笑不得,苏泽广①觉得儿子合图还不懂事,把家托付给他②是徒劳的,便失望地起身。然而他刚要离开,他③突然跳下椅子,合图④吹灭桌前的蜡烛,“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抱住他⑤的腿,在黑暗中说:“爸爸,你放心吧,你⑥要是不回来,我⑦管这个家!
【答案】①删除或改为“他”;③改为“合图”;④删除或改为“他”;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衔接、连贯的能力,①删除或改为“他”避免了语意重复,也达到了简洁的效果;③改为“合图”使指代明确;⑤改为“苏泽广”或“父亲”使指代明确;使前后文衔接、连贯。
19、利用所给词语写一段话,介绍“征集全民健身口号”活动的结果,要求语意完整,句子通顺,字数在50-60之间。(4分)
来源广一个月入选口号千余条“我运动,我快乐”
【答案示例】全民健身口号征集活动在一个月里收到应征口号千余条,稿件来源广,参与人数多,经过评审,最终入选口号为“我运动,我快乐”。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解答时要利用所给词语,语意完整,扣住主题“征集全民健身口号”。语言要求流畅、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20、仿照下面的事例,自选话题,写出三个句子,要求所写句子形成排比,句式与示例相同。(7分)
金钱不必车载斗量,够用就好;友谊不必甜言蜜语,真诚就好;人生不必惊天动地,踏实就好。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仿用句式的能力,注意例句形式“…不必…,…就好”,要形成排比;内容上注意相关性。内容贴切给2分,形成排比给2分,句式相同给2分,有文采给1分。
三、(2009北京卷)
21,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写成一句话,并保留原有信息(可酌情增减词语)。(4分)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
曹雪芹是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被《红楼梦》揭露了。
①以《红楼梦》为主语
②以曹雪芹为主语
【答案】21.(4分)①《红楼梦》是曹雪芹创作的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②曹雪芹是以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腐朽和没落为主题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红楼梦》的作者。
【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短句→长句,看似简单,实则要注意三个短句除用作母版的那个,其余两个都得调正语序。
22.今年10月1日,北京将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聚会游行,隆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有市民建议,受阅部队中应有“抢险抗灾部队方阵”和“维和部队方阵”,群众游行队伍中应有“志愿者队伍”和“城市外来务工者队伍”。
请从上述“方阵”或“队伍”中选择一个,拟写一段现场解说词。
要求:突出该方阵或队伍的特征,赞誉其风貌;语言简洁得体;不少于100字。(6分)
【答案】22.(6分)(略)
【解析】考生只需要任选一个即可,按照要求,可适当使用修辞手法,以使语言生动。
四、(2009上海卷)
五、(2009天津卷)
22.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3分)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答案】士先秦演进
【解析】筛选语段信息,语段的主要信息是谈“这篇文章”的内容,主要信息应该在句子的谓语部分,可以抓住一个关键词“士”,有关“士”的信息,可以抓到“先秦”和“演进”。
23.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答。(4分)
旅途是一幅展开的山水长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松间明月,石上清泉……一路走来,尽收眼底;细细品味,意趣盎然。那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置身于旭日清风的抚慰,流连于茂林修竹的环抱,静听鸟语,轻嗅花香,有何胸中块垒不可化解?有何尘世污秽不可荡涤?
(1)“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化用了唐朝诗人《使至塞上》的诗句。
(2)“茂林修竹”出自晋人王羲之的《》
(3)仿照“岸边的垂柳,柔条如发,随风摇曳”一句,在下面横线处将上文补写完整。
【答案】(1)王维(2)兰亭集序(3)句意通顺,比喻修辞示例:路边的小花,纤蕊若丝,带露绽开。
【解析】文学常识是记忆性知识。仿写,要注意审题,判断被仿的句子的语言格式:话题,主旨、修辞,句式、语言色彩等内容。通过审题可知所选的话题应该在“旅途”这个范围之内,主旨是旅途中的兴味意趣,修辞运用比喻的手法,句式采用四字格短句,语言色彩应该是甜美喜悦的。在审题的基础上,可以选择话题来仿写。
24.阅读一下材料,按要求作答。(5分)
本报综合消息2009年3月28日晚8:30—9:30,世界各地进行了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接力”活动。当晚,津城有2万多个家庭、1600多个社区、700多家企业和单位参加了这一活动。据业内人士说,在这一时段,参加活动的每个家庭少用1度电,即可节约2万多度电,而生产2万多度电,需要7000多千克标准煤,会向大气排放18000多千克二氧化碳、80多千克二氧化硫、40多千克氮氧化物。
(1)为明年举办这一活动拟一句推广语。
(2)你从以上报道中得到什么启示?(40字内)
【答案】(1)概括活动内容,阐明意义宗旨。语言鲜明生动,有号召力。
(2)理解活动意义,适度延伸,言之成理,语言通顺。
【解析】拟写广告语要抓住广告的主题,语言要鲜明生动。材料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地进行名为‘地球一小时’的‘熄灯接力’活动”的情况,这项活动的意义,拟写广告语可以运用修辞阐明这些主题。
示例:城乡熄灭一盏盏耗能的明灯,地球点亮一点点环保的希望(对偶)、熄灯一小时,让地球好好睡个觉(拟人)、明年继续熄灯一小时,地球就会多活一千年(拟人)。
第二小题在解答是也要针对报道的主旨,对于这项活动的认识,对活动意义的认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活动的意义,个人对活动的主要看法,以及个人应该对环保做出怎样的努力等主题。
六、(2009湖北卷)
20.对“幸福”的理解因人而异。请仿照示例,将下面作品中两个人物的话补写完整,表达人物对“幸福”的理解。要求:①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②句式相近,每句话补写的字数不超过30字。(4分)
示例:《守财奴》中的葛朗台说:我的幸福就是金子,守住金库的钥匙,就守住了我的幸福。
(1)《项链》中的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
(2)《荷花淀》中的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
【答案示例】(1)(玛蒂尔德说:我的幸福就是)钻石项链,拥有了钻石项链,就拥有了我的幸福。
(2)(水生说:我的幸福就是)家乡白洋淀,保卫了白洋淀,就保卫了我的幸福。
【解析】试题比较新颖。素材取材于课本,很好地解决了回归可本的问题。这种情境型与扩展型仿写,关键是不能脱离课文中相关人物的性格,开放程度小些。
21.下面是一段介绍王羲之书法的文字,请用比较工整的语句(如排比)概括王羲之在书法史上的主要贡献。要求:①符合原意。②不超过30字。(4分)
在书法史上,王羲之是一位富有革新精神的大书法家。他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楷书学钟繇,在书法上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中晚年时,他不满当时用笔滞重、结体稚拙的局面,锐意改革,书风大变。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
【答案示例】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解析】考生首先要从材料中提炼出符合题干要求——概括其“主要贡献”的要点。相关信息主要是:“他对楷书的结构、点画等加以变革,使楷书趋于匀称俊俏,挺拔多姿;他开创了今草,其草书用笔多变,流畅而富有韵致,比起前人有了质的飞跃;他的行书婉转灵动,俊逸妍美,从此行书取得了与篆隶楷草并列的地位。”材料用分号分隔成三个方面,考生可以方便地勾画、勾连。
22.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学校拟编辑出版诗歌征文集。现有两个备选书名《献给母亲的歌》和《山河岁月欢乐颂》,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下你喜欢的书名并说明理由。(4分)
我喜欢的书名:《》
理由:
【答案示例】我喜欢的书名:《献给母亲的歌》
理由:把祖国比喻为母亲,给母亲献歌,表达了对祖国母亲的深爱,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的书名:《山河岁月欢乐颂》
理由:山河是祖国的代表,岁月是祖国的历程,欢乐颂是我们赞美祖国的共同心声。
【解析】这种推荐词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考题。考生要善于根据书名推断出其主要内容,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进行推荐。
七、(2009广东卷)
22.下面的图表一和图表二,是有关机构对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取科技信息情况调查。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补充下面文段中A、B、C处空缺的内容(不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文语意连贯。

根据2005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对我国不同群体获取科技信息主要渠道分析的结果显示:女性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高于男性;不同年龄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_______A________其中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95.9%;家政人员是电视科普节目的观众主体,面高校教师的比例相对较低,可见______B______。上面的分析结果告诉我们,如果________C______________,电视科普节目就会更有针对性。
【参考答案】A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B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C多考虑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的不同需要。
【解析】要把握住每个图表的主体特点和不同发展趋势,如图表一主体是不同学历的人,趋势是“学历越低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越高”,图表二的主体是不同职业的人,特点是“不同职业的群体通过电视科普节目获取的科技信息比例也有差异”。
23.华南大学向南粤中学赠送了一批图书和电脑,南粤中学举行了全校师生参加的捐赠仪式。下面是学生代表的致谢词,请你补出空缺的部分。要求正文写出对捐赠文的欢迎、感谢及其事由等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们知道,今天我们接受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和支持,更重要的是接受了一种鼓励一种鞭策。这种精神力量将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学习,以更优异的成绩回报社会。
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尊敬的华南大学的各位代表:
你们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南粤中学向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感谢华南大学为我校无私捐赠了一批图书和电脑.。
再次向华南大学表达诚挚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解析】致谢词属于应用文体,目的是表达感谢,要符合这一特点。
八、(2009江苏卷)
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4分)
区域竞争的焦点更多的集中在综合环境的竞争上。这里的“环境”既包括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也包括绿化覆盖率、空气质量、居住条件、基础设施水平等“硬环境”。谁的环境好,“洼池效应”就明显,吸引力就强,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聚集就快,发展就快。
“洼池效应”指:▲
【参考答案】环境优势加速生产要素向该区域集聚从而促进发展的现象。
【解析】定向概括是江苏卷的最爱,只是去年以“关键词”拈出,今年则采用下定义形式(全国及兄弟省市卷前几年前多有涉及):要求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这种形式既有信息采集的要求,也有语句组织的考查,考生恐不能轻易上手。
4.汶川大地震过去一年了,地震博物馆已经建成。请你在博物馆的留言簿上写一段话,表达对生命或对自然的感悟和思考。要求运用排比手法,不超过30个字。(5分)

【参考答案】示例:1、生命脆弱短暂,生命坚韧沉毅,生命绵延永续。
2、自然是生命的家园,自然是无情的力量,自然是人类反思的源泉。
3、逝去的是同胞的生命,传颂的是民族的精神,留下的是人类的警醒。
【解析】内容符合要求,运用排比手法。
九、(2009浙江卷)
6.为下面这幅图片拟写解说词,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能揭示画面的内涵(不少于50字)(4分)

□□□□□□□□□□□□□□□□□□□□□□□□□□□□□□□□□□□□□□□□□□□□□□□□□□□□
【答案】(示例)这是一幅坐在轮椅上的残疾运动员奋力击球的感人画面。她挥动球拍,展开青春的翅膀;驰骋球场,追逐人生的梦想。
【解析】做这类题关键是认真阅读题干要求,然后阅读图表,明确题目内容,进而运用修辞展开表述。考生要注意题干的全部要求(①解说词②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方法③揭示画面的内涵④不少于50字),“解说词”就是描述画面(可用说明性语句),但同时要求揭示其内涵,则是要求回答画面的主旨(寓意)。
7.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中补写妈妈说的话,要求语言表达鲜明、得体。(不超过50字)(5分)
儿子:妈妈,今天我捡到50元钱,想分五次交给老师。
妈妈:为什么不一次上交呢?
儿子:老师说过,捡到东西上交,就有一次品德加分,我分五次交,就会有五次加分了。
妈妈:□□□□□□□□□□□□□□□□□□□□□□□□□□□□□□□□□□□□□□□□□□□□□□□□□□□□
【答案】略
【解析】“准确、鲜明、生动”是大纲地区2008年新增的考点,以与课标地区考点一致。“鲜明”是说要主题鲜明、话题集中;“得体”是说要符合母子对话的身份、特定语境。
十、(2009湖南卷)
十一、(2009福建卷)
15.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3分)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答:
【参考答案】心理咨询是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或,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叫做心理咨询。)
【解析】本道题考查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整合和变换句式的能力,既要求考生能够从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并进行整合,为“心理咨询”下定义;同时,又要求考生利用一个长句对主体对象“心理咨询”进行下定义。作答时,考生需要从三个短句中选择一个句子来作为主体句,然后再抽取出其它两句中的必要信息,将其作为主体句的句子成分,最终形成一个句子长、成分多的长句。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7分)
材料一:近年来清明节祭奠亲友,一些地方从烧冥钞、纸人、纸马,发展到烧纸电视机、纸数码相机,甚至烧纸汽车、纸别墅……
材料二:今年清明节前,某市首个在线祭祀网站开通。清明节时,许多市民纷纷登录该网站,上传纪念图片,发布纪念文章,祭奠逝去的亲友,表达哀思。
⑴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2分)
答:
【参考答案】⑴答案示例: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或,清明节祭奠亲友的方式体现了不同的观念。)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要求考生能够从两则材料中筛选出重要信息,然后用一句话进行概括表达。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明确两则材料均是围绕清明节祭奠一事展开的。两则材料中,材料1侧重阐述的是近几年清明节祭奠出现的趋势,材料2则侧重讲今年清明节祭奠所出现的新变化,材料1与材料2之间存在着时间的前后关系,而事件本身则出现变化,通过筛选、提取与概括,不难得出答案。
⑵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回答。(5分)
答:
【参考答案】示例:赞同网祭,摒弃陋习。通过网站祭奠已逝的亲友,既便于表达哀思,又省时省力,减少环境污染,值得提倡。对于烧冥钞、纸汽车、纸别墅等陋习,则要加以正面引导。(可侧重某一方面阐述,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能针对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做简要阐述。作答时,考生首先要回答出自己对清明节祭奠形式的看法,如赞同或反对,然后多角度阐述自己这样认为的理由,阐述时,事件本身的社会价值、意义、影响应该成为佐证观点的重点。
十二、(2009江西卷)
20、将下面3个句子整合为一个单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不能改变原意)(4分)
①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诗以音布、平仄相间构成抑扬美。
②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诗的音乐美分为抑扬美和回环美。
③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诗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了回环美。
【答案】王力先生认为,中国旧体诗的音乐美分为以音步、平仄相间构成的抑扬美和以同韵字来来回回的重复构成的回环美。
【解析】此题材料出自高中第六册《语言与文学》。它提醒我们不要忽视高中五、六册的教学。
21、请展开想象,写一段描绘某种情境的话,其中必须包含“流水”、“星辰”和“读”3个词语。(50个字左右)(5分)
【答案】略
十三、(2009四川卷)
18、右边是一张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的照片。这张照片震撼人心,请对此写几句简明得体、鲜明生动的话,表达你的颂扬之情。(100字以内)(6分)
【答案示例】说什么非亲非故?说什么生人熟人?你们肩上扛着垂危生命,垂危生命连着一颗颗滚烫的心。山高算个啥,翻过去!无路也要行,踩着乱石攀登!这就是大爱无疆,有什么谊比这更长?这就是舍己为人,有什么情比这更深?
【解析】解答时要扣住主题“对汶川特大地震中抢运伤员照片的颂扬之情”。语言要求流畅、鲜明、生动,富有文采。注意字数要求。
19、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4分)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聚乳酸;合成;新进展;复合应用
【解析】⑴看清题干要求,确定压缩方向(提取的是关键词语);⑵辨明语段类型,确定主要信息:说明性语段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说明的目的或事物自身价值为主要信息。
20、仿照下面这句话,另选一种景物进行描写。要求句式基本一致,并运用比拟、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5分)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示例:悠悠白云中,隐约地横亘着一座座青山,有腼腆地躲进雾霭的,有大方地露出真容的;正如一把把直指苍穹的利剑,又如碧空中腾飞的巨龙,又如绵延不断的绿色屏障。
【解析】仿修辞,仿句式,仿内容。特别要题中照应和暗示性词语。
十四、(2009重庆卷)
18.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称重庆为“水火山城”。请分别用15--30字解渎“水”与“火”的寓意。(4分)
“水”的寓意:
“火”的寓意:
【答案】地处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山环水绕,所以称山城;四季水分充足,优势得天独厚。
【答案】夏天似火炉,是“四大火炉”之一,重庆人爱吃火锅,脾气火爆,性格豪爽。
19.在下面横线处各补上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一致,形成完整的排比句。(4分)
人要懂得尊重自己,尊重自己所以不苟且,不苟且所以有品位;人要懂得尊重别人,,;人要懂得尊重自然,,。
【答案】尊重别人所以不狂妄,不狂妄所以有修养;尊重自然所以不胡为,不胡为所以有理性。
20.用“帕格尼尼”作为首句的开头,将下列长句改成由4个短句组成的句子。要求:保持原意,语句通顺,语意连贯,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4分)
世界级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是一位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而又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的奇人。
【答案】①帕格尼尼是是一位奇人,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但他却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最终成为世界级小提琴家。
②帕格尼尼是世界级小提琴家,更是一位奇人,虽然从上帝那里同时接受了天赋与苦难两项馈赠,然而他却善于用苦难的琴弦把天赋演绎到极致。
21.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只填序号)(4分)
看到“好朋友”①三个字,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②小朵。忘记了我们是③什么时候认识的了,可能大概④是一个天空飘着朵朵白云的日子吧。“物以类聚”⑤一语似乎是为我们两人⑥诞生的,因为⑦我们都是属于⑧排骨级的人物。唯一不同的是她比我更瘦——⑨我充其量算是一个肉排,因此⑩,小朵别号“金箍棒”⑾,大家都亲切地叫她——⑿棒妹儿。
(1)语段中③④⑥⑦⑧⑩处,必须删去的一处是;不能删去的一处是。
(2)语段中①⑤⑾三处引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②⑨⑿三处破折号,用法不同的一处是。
【答案】(1):④;⑩。(2):⑾;⑨。
十五、(2009安徽卷)
18.下图有三个板块,请先用一句话对三个板块的内容作整体概括,再各用一句话作分别概括。(7分)

整体概括(18字以内):分别概括(每句12字以内)



【答案】整体概括:我省多方面加强维护农民工权益工作。
分别概括:①清查农民工工资支付问题。②扩大农民工保险范围。③关心农民工子女教育。
【解析】图文转换几年没有考过了,尽管各地的模拟试题经常出现。但本题读图没有难度,只要对画面的三个板块上文字作概括,其实就是一个压缩题,只不过把文字放到一张图片上而已。
19.将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七字对联,并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4分)
芝兰绕阶黄牛耕地翠柳迎春桃李满目
千里绿春绣锦座凝香万山金
新春对联教师办公室对联
【答案】新春对联:翠柳迎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教师办公室对联:桃李满园春秀锦芝兰绕阶座凝香
【解析】该题属于老题新考,变化一下形式,也是为了降低难度。考生只要具备简单的对联知识就能做好。如上下联词句结构、意义相关,数量短语对数量短语,仄起平落等等。
20.下面是甲、乙两位同学关于“自主学习”的问答。请仿照乙同学对“能学”所作解释的句子的形式,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解释文字。(4分)
甲同学:你能告诉我“自主学习”有哪些要点吗?
乙同学:好的。我认为自主学习有四个要点,就是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能学”是指学习者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并且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想学”是指;“会学”是指;“坚持学”是指。
【答案】示例:学习者主观上有学习动机,并且愿意付之行动;学习者具备一定的学习方法,并且不断总结学习经验;学习者有较强的学习意志,并且能够持之以恒。
【解析】与其说本题为仿句,不如说本题就是词语解释。从例句看就是对给定词语解释,解释它能成立的条件。
十六、(2009山东卷)
16.概括下面一则消息的主要信息,不超过35字。(4分)
《人民日报》巴厘岛5月3日电,东盟10国与中日韩财长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发表联合公报宣布,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今年年底前正式成立并运行,以解决区域内的短期资金流动困难,并作为现有国际金融机构的补充。
根据公报提供的数据,在规模为1200亿美元的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中,中日韩3国出资80%,东盟10国出资20%。其中,中国、日本、各占32%,韩国占16%。具体金额为中国384亿美元、日本384亿美元、韩国192亿美元
【答案】亚洲区域外汇储备库将在年底前成立,中日韩出资最多。
17.请仿照下面诗歌前两节的格式,续写第三、第四节。(4分)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我是水
我把种子翻译成植物
【答案】我是植物
我把花朵翻译成果实
我是果实
我被父母翻译成生命
我是生命
我被衰老翻译成死亡
我是死亡
我被冬季翻译成雪
我是雪
我被太阳翻译成水
18.请说明下面漫画的画面内容,并揭示其中的寓意,不超过55字。(4分)

【答案】画面内容:一位家庭主妇,把水龙头拧到最大,流出的水却很少很少,一滴一滴呈现出“SOS”字形滴向下面的水壶。寓意:淡水资源越来越匮乏,接近枯竭,向人类发出了求救信号;水情如此严峻,人类要珍惜水资源,否则,生存就会面临巨大困难。
十七、(2009辽宁卷)
16.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虚词,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层次分明。(5分)
①人类来说,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山水园林城市,当然,最富有魅力的城市还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国家的首都;有的②不是首都,③在这里曾发生过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有的在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④有一点很关键,就是历史文化名城保留了比较多的文化遗迹。⑤,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答案】①对于;②虽然;③但是;④还;⑤总之
【解析】①处,对应后面的“……来说”应该填“对于”;②、③两处可以从语义上加以分析,承接前文,不是首都便缺少文化名城的要素,所以两个分句之间应构成转折关系,应填“虽然”“但是”;④处,承接前文重在强调后者的重要性,和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应该填“但是”;⑤后面的句子“是不是历史文化名城,主要看它是不是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是对整个段落论述的总结,属于结论,所以应该填“总之”。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两个对象,另写三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和比拟来表现。(6分)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海的赤子,海是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漩涡。
【答案】示例:年轻的母亲和幼小的孩子,就像蓝天的白云一片;
白云是蓝天身边的柔弱,蓝天是白云的依靠的坚强;
蓝天展开广阔的襟怀,孩子就找到了幸福的天堂。
【解析】题干中提示“两个对象”“三个句子”“比喻和比拟”两种修辞,还有“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这个主题,这是仿写时要注意的内容。
十八、(2009宁夏、海南卷)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新年联欢宴会在喜气洋洋的乐曲声中拉开帷幕,一时间,觥筹交错,笑语喧哗,欢乐的气氛弥漫了整个宴会大厅。
B.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C.眼下在某些地区,“走穴”正成为一些学者乐此不疲的事情,因为这既能提高知名度,又可带来不菲的经济收入。
D.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劳作生活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真有点令人匪夷所思。
【答案】D
【解析】D项“匪夷所思”的意思是“不是常人所能想到的”,与句意不合。
2.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5分)
通告
为提高电话网的通讯能力,我公司将对辖区电话局的交换机进行升级改造,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将有关事项宣布如下:
敝工程将与2009年6月10日20时至11日8时施工,在此期间会影响青山区电话用户的正常通话。交换机升级后,用户原有的一些业务功能(如闹钟、呼叫转移等)需要重新设置;热线和呼出限制的设置方法也有变化。
如有疑问,欢迎提出。本公司客服电话:87654321。
对工程施工给贵用户造成的不便,我们深表不安。请予理解和支持。
天网通信有限公司青山分公司
2009年6月7日
【答案】“宣布”改为“通告”;“敝”改为“本”;“提出”改为“垂询”;“贵用户”改为“您”;“不安”改为“歉意”。
【解析】通告要求用口语(如“敝”改用“本”),对用户宜用敬辞(如“提出”改用“垂询”),称自己用谦辞。
17.仿照下面的示例,自拟一个描写对象,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使用夸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6分)
这满山遍野的桃花,开得热火朝天,惊天动地,是一幅立体的画,一首无声的诗,把青春挥洒得淋漓尽致。
【答案】略
【解析】例句是“……的……,是……的…………的,把……”的句式,修辞上采用了比喻、拟人和夸张。

概率统计的解题技巧


【命题趋向】
概率统计命题特点:
1.在近五年高考中,新课程试卷每年都有一道概率统计解答题,并且这五年的命题趋势是一道概率统计解答题逐步增加到一道客观题和一道解答题;从分值上看,从12分提高到17分;由其是实施新课标考试的省份,增加到两道客观题和一道解答题.值得一提的是此累试题体现了考试中心提出的突出应用能力考查以及突出新增加内容的教学价值和应用功能的指导思想,在命题时,提高了分值,提高了难度,并设置了灵活的题目情境,如测试成绩、串联并联系统、计算机上网、产品合格率、温度调节等,所以在概率统计复习中要注意全面复习,加强基础,注重应用.
2.就考查内容而言,用概率定义(除法)或基本事件求事件(加法、减法、乘法)概率,常以小题形式出现;随机变量取值-取每一个值的概率-列分布列-求期望方差常以大题形式出现.概率与统计还将在选择与填空中出现,可能与实际背景及几何题材有关.
【考点透视】
1.了解随机事件的发生存在着规律性和随机事件概率的意义.
2.了解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意义,会用排列组合的基本公式计算一些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
3.了解互斥事件、相互独立事件的意义,会用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与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计算一些事件的概率.
4.会计算事件在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恰好发生k次的概率.
5.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6.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7.掌握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8.掌握正态分布与线性回归.
【例题解析】
考点1.求等可能性事件、互斥事件和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
解此类题目常应用以下知识:
(1)等可能性事件(古典概型)的概率:P(A)==;
等可能事件概率的计算步骤:
①计算一次试验的基本事件总数;
②设所求事件A,并计算事件A包含的基本事件的个数;
③依公式求值;
④答,即给问题一个明确的答复.
(2)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P(AB)=P(A)P(B);
特例:对立事件的概率:P(A)P()=P(A)=1.
(3)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P(A·B)=P(A)·P(B);
特例: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Pn(k)=.其中P为事件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此式为二项式[(1-P)P]n展开的第k1项.
(4)解决概率问题要注意四个步骤,一个结合:
①求概率的步骤是:
第一步,确定事件性质
即所给的问题归结为四类事件中的某一种.
第二步,判断事件的运算
即是至少有一个发生,还是同时发生,分别运用相加或相乘事件.
第三步,运用公式求解
第四步,答,即给提出的问题有一个明确的答复.
例1.(2007年上海卷文)在五个数字中,若随机取出三个数字,则剩下两个数字都是奇数的概率是(结果用数值表示).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概率的概念和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求法.
[解答过程]0.3提示:
例2.(2007年全国II卷文)一个总体含有100个个体,以简单随机抽样方式从该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5的样本,则指定的某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用样本分析总体的简单随机抽样方式,同时考查概率的概念和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求法.
用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同时考查数的区间497.5g~501.5的意义和概率的求法.
[解答过程]提示:
例3(2007年全国I卷文)从自动打包机包装的食盐中,随机抽取20袋,测得各袋的质量分别为(单位:g):
492496494495498497501502504496
497503506508507492496500501499
根据的原理,该自动包装机包装的袋装食盐质量在497.5g~501.5g之间的概率约为__________.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用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同时考查数的区间497.5g~501.5的意义和概率的求法.
[解答过程]在497.5g~501.5内的数共有5个,而总数是20个,所以有
点评:首先应理解概率的定义,在确定给定区间的个体的数字时不要出现错误.
例4.(2006年湖北卷)接种某疫苗后,出现发热反应的概率为0.80.现有5人接种该疫苗,至少有3人出现发热反应的概率为__________.(精确到0.01)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组合、概率的基本知识和分类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和运算能力.
[解答提示]至少有3人出现发热反应的概率为
.
故填0.94.
例5.(2006年江苏卷)右图中有一个信号源和五个接收器.接收器与信号源在同一个串联线路中时,就能接收到信号,否则就不能接收到信号.若将图中左端的六个接线点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将右端的六个接线点也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再把所有六组中每组的两个接线点用导线连接,则这五个接收器能同时接收到信号的概率是
(A)(B)(C)(D)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组合、概率知识,以及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和运算能力.
[解答提示]由题意,左端的六个接线点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有种分法,同理右端的六个接线点也随机地平均分成三组有种分法;要五个接收器能同时接收到信号,则需五个接收器与信号源串联在同一个线路中,即五个接收器的一个全排列,再将排列后的第一个元素与信号源左端连接,最后一个元素与信号源右端连接,所以符合条件的连接方式共有种,所求的概率是,所以选D.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计数问题,并进一步求得概率问题,其中隐含着平均分组问题.
例6.(2007年全国II卷文)
从某批产品中,有放回地抽取产品二次,每次随机抽取1件,假设事件: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多有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
(1)求从该批产品中任取1件是二等品的概率;
(2)若该批产品共100件,从中任意抽取2件,求事件:取出的2件产品中至少有一件二等品的概率.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相互独立事件、互斥事件等的概率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与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1)记表示事件取出的2件产品中无二等品,
表示事件取出的2件产品中恰有1件二等品.
则互斥,且,故
于是.
解得(舍去).
(2)记表示事件取出的2件产品中无二等品,则.
若该批产品共100件,由(1)知其中二等品有件,故.
例7.(2006年上海卷)两部不同的长篇小说各由第一、二、三、四卷组成,每卷1本,共8本.将它们任意地排成一排,左边4本恰好都属于同一部小说的概率

(结果用分数表示).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排列和概率知识,以及分步计数原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和运算能力.
[解答提示]从两部不同的长篇小说8本书的排列方法有种,左边4本恰好都属于同一部小说的的排列方法有种.所以,将符合条件的长篇小说任意地排成一排,左边4本恰好都属于同一部小说的概率是种.所以,填.
例8.(2006年浙江卷)甲、乙两袋装有大小相同的红球和白球,甲袋装有2个红球,2个白球;乙袋装有2个红球,n个白球.由甲,乙两袋中各任取2个球.
(Ⅰ)若n=3,求取到的4个球全是红球的概率;(Ⅱ)若取到的4个球中至少有2个红球的概率为,求n.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排列组合、概率等基本知识,同时考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标准解答](I)记取到的4个球全是红球为事件.
(II)记取到的4个球至多有1个红球为事件,取到的4个球只有1个红球为事件,取到的4个球全是白球为事件.
由题意,得
所以,,
化简,得解得,或(舍去),
故.
例9.(2007年全国I卷文)
某商场经销某商品,顾客可采用一次性付款或分期付款购买.根据以往资料统计,顾客采用一次性付款的概率是0.6,经销一件该商品,若顾客采用一次性付款,商场获得利润200元;若顾客采用分期付款,商场获得利润250元.
(Ⅰ)求3位购买该商品的顾客中至少有1位采用一次性付款的概率;
(Ⅱ)求3位顾客每人购买1件该商品,商场获得利润不超过650元的概率.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等的概率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与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Ⅰ)记表示事件:位顾客中至少位采用一次性付款,则表示事件:位顾客中无人采用一次性付款.
,.
(Ⅱ)记表示事件:位顾客每人购买件该商品,商场获得利润不超过元.
表示事件:购买该商品的位顾客中无人采用分期付款.
表示事件:购买该商品的位顾客中恰有位采用分期付款.
则.
,.
.
例10.(2006年北京卷)某公司招聘员工,指定三门考试课程,有两种考试方案.
方案一:考试三门课程,至少有两门及格为考试通过;
方案二:在三门课程中,随机选取两门,这两门都及格为考试通过.
假设某应聘者对三门指定课程考试及格的概率分别是,且三门课程考试是否及格相互之间没有影响.
(Ⅰ)分别求该应聘者用方案一和方案二时考试通过的概率;
(Ⅱ)试比较该应聘者在上述两种方案下考试通过的概率的大小.(说明理由)
[考查目的]本题主要考查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和对立事件的概率,以及不等式等基本知识,同时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标准解答]记该应聘者对三门指定课程考试及格的事件分别为A,B,C,
则P(A)=a,P(B)=b,P(C)=c.
(Ⅰ)应聘者用方案一考试通过的概率
p1=P(A·B·)P(·B·C)P(A··C)P(A·B·C)
=a×b×(1-c)(1-a)×b×ca×(1-b)×ca×b×c=abbcca-2abc.
应聘者用方案二考试通过的概率
p2=P(A·B)P(B·C)P(A·C)=×(a×bb×cc×a)=(abbcca)
(Ⅱ)p1-p2=abbcca-2abc-(abbcca)=(abbcca-3abc)
≥=.
∴p1≥p2
例11.(2007年陕西卷文)
某项选拔共有四轮考核,每轮设有一个问题,能正确回答问题者进入下一轮考核,否则即被淘汰.已知某选手能正确回答第一、二、三、四轮的问题的概率分别为、、、,且各轮问题能否正确回答互不影响.
(Ⅰ)求该选手进入第四轮才被淘汰的概率;
(Ⅱ)求该选手至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注:本小题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相互独立事件、独立重复试验的概率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推理与运算能力.
[解答过程](Ⅰ)记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轮的问题的事件为,则,,,,
该选手进入第四轮才被淘汰的概率.
(Ⅱ)该选手至多进入第三轮考核的概率
.
考点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随机变量及相关概念
①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来表示,这样的变量叫做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ξ、η等表示.
②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离散型随机变量.
③随机变量可以取某区间内的一切值,这样的随机变量叫做连续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①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概念和性质
一般地,设离散型随机变量可能取的值为,,……,,……,取每一个值(1,2,……)的概率P()=,则称下表.


PP1P2…

为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简称的分布列.
由概率的性质可知,任一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都具有下述两个性质:
(1),1,2,…;(2)…=1.
②常见的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1)二项分布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次数是一个随机变量,其所有可能的取值为0,1,2,…n,并且,其中,,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如下:
01…
…P

称这样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记作,其中、为参数,并记:.
(2)几何分布
在独立重复试验中,某事件第一次发生时所作的试验的次数是一个取值为正整数的离散型随机变量,表示在第k次独立重复试验时事件第一次发生.
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为:
123…k…
Ppqp


例12.(2007年四川卷理)
厂家在产品出厂前,需对产品做检验,厂家将一批产品发给商家时,商家按合同规定也需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产品做检验,以决定是否接收这批产品.
(Ⅰ)若厂家库房中的每件产品合格的概率为0.8,从中任意取出4件进行检验,求至少有1件是合格的概率;
(Ⅱ)若厂家发给商家20件产品中,其中有3件不合格,按合同规定该商家从中任取2件.都进行检验,只有2件都合格时才接收这批产品.否则拒收,求出该商家检验出不合格产品数的分布列及期望,并求出该商家拒收这批产品的概率.
(Ⅱ)该选手在选拔中回答问题的个数记为,求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注:本小题结果可用分数表示)
[考查目的]本题考查相互独立事件、互斥事件等的概率计算,考察随机事件的分布列,数学期望等,考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过程]解法一:(Ⅰ)记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轮的问题的事件为,则,,,
该选手被淘汰的概率
.
(Ⅱ)的可能值为,,
,
.
的分布列为
123
.
解法二:(Ⅰ)记该选手能正确回答第轮的问题的事件为,则,,.
该选手被淘汰的概率.
(Ⅱ)同解法一.
考点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
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
方差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
⑶基本性质:;.
(4)若~B(n,p),则;D=npq(这里q=1-p);
如果随机变量服从几何分布,,则,D=其中q=1-p.
例14.甲、乙两名工人加工同一种零件,两人每天加工的零件数相等,所得次品数分别为ε、η,ε和η的分布列如下:
ε012η012
P
P
则比较两名工人的技术水平的高低为.
思路启迪:一是要比较两名工人在加工零件数相等的条件下出次品数的平均值,即期望;二是要看出次品数的波动情况,即方差值的大小.
解答过程:工人甲生产出次品数ε的期望和方差分别为:
,
;
工人乙生产出次品数η的期望和方差分别为:
,
由Eε=Eη知,两人出次品的平均数相同,技术水平相当,但DεDη,可见乙的技术比较稳定.
小结: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方差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稳定与波动,集中与离散的程度.
例15.(2007年全国I理)
某商场经销某商品,根据以往资料统计,顾客采用的付款期数的分布列为
12345
0.40.20.20.10.1
商场经销一件该商品,采用1期付款,其利润为200元;分2期或3期付款,其利润为250元;分4期或5期付款,其利润为300元.表示经销一件该商品的利润.
(Ⅰ)求事件:购买该商品的3位顾客中,至少有1位采用1期付款的概率;
(Ⅱ)求的分布列及期望.
[考查目的]本小题主要考查概率和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知识.考查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解答过程](Ⅰ)由表示事件购买该商品的3位顾客中至少有1位采用1期付款.
知表示事件购买该商品的3位顾客中无人采用1期付款
,.
(Ⅱ)的可能取值为元,元,元.
,
,
.
的分布列为
(元).
小结: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等于它取这个范围内各个值的概率之和.本题考查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和数学期望等概念,考查运用概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6.某班有48名学生,在一次考试中统计出平均分为70分,方差为75,后来发现有2名同学的成绩有误,甲实得80分却记为50分,乙实得70分却记为100分,更正后平均分和方差分别是
A.70,25B.70,50C.70,1.04D.65,25
解答过程:易得没有改变,=70,
而s2=[(x12x22…5021002…x482)-482]=75,
s′2=[(x12x22…802702…x482)-482]
=[(75×48482-1250011300)-482]
=75-=75-25=50.
答案:B
考点4抽样方法与总体分布的估计
抽样方法
1.简单随机抽样:设一个总体的个数为N,如果通过逐个抽取的方法从中抽取一个样本,且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就称这样的抽样为简单随机抽样.常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
2.系统抽样:当总体中的个数较多时,可将总体分成均衡的几个部分,然后按照预先定出的规则,从每一部分抽取1个个体,得到所需要的样本,这种抽样叫做系统抽样(也称为机械抽样).
3.分层抽样:当已知总体由差异明显的几部分组成时,常将总体分成几部分,然后按照各部分所占的比进行抽样,这种抽样叫做分层抽样.
总体分布的估计
由于总体分布通常不易知道,我们往往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分布,一般地,样本容量越大,这种估计就越精确.
总体分布:总体取值的概率分布规律通常称为总体分布.
当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数值很少时,其频率分布表由所取样本的不同数值及相应的频率表示,几何表示就是相应的条形图.
当总体中的个体取值在某个区间上时用频率分布直方图来表示相应样本的频率分布.
总体密度曲线:当样本容量无限增大,分组的组距

典型例题
例17.某工厂生产A、B、C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产品数量之比依次为2:3: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样本中A种型号产品有16件.那么此样本的容量n=.
解答过程:A种型号的总体是,则样本容量n=.
例18.一个总体中有100个个体,随机编号0,1,2,…,99,依编号顺序平均分成10个小组,组号依次为1,2,3,…,10.现用系统抽样方法抽取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规定如果在第1组随机抽取的号码为,那么在第组中抽取的号码个位数字与的个位数字相同,若,则在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是.
解答过程:第K组的号码为,,…,,当m=6时,第k组抽取的号的个位数字为mk的个位数字,所以第7组中抽取的号码的个位数字为3,所以抽取号码为63.
例19.考查某校高三年级男生的身高,随机抽取40名高三男生,实测身高数据(单位:cm)如下:
171163163166166168168160168165
171169167169151168170160168174
165168174159167156157164169180
176157162161158164163163167161
⑴作出频率分布表;⑵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
思路启迪:确定组距与组数是解决总体中的个体取不同值较多这类问题的出发点.
解答过程:⑴最低身高为151,最高身高180,其差为180-151=29。确定组距为3,组数为10,列表如下:
⑵频率分布直方图如下:
小结:合理、科学地确定组距和组数,才能准确地制表及绘图,这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的基本功.
估计总体分布的基本功。
考点5正态分布与线性回归
1.正态分布的概念及主要性质
(1)正态分布的概念
如果连续型随机变量的概率密度函数为,x其中、为常数,并且0,则称服从正态分布,记为(,).
(2)期望E=μ,方差.
(3)正态分布的性质
正态曲线具有下列性质:
①曲线在x轴上方,并且关于直线x=μ对称.
②曲线在x=μ时处于最高点,由这一点向左右两边延伸时,曲线逐渐降低.
③曲线的对称轴位置由μ确定;曲线的形状由确定,越大,曲线越矮胖;反之越高瘦.
(4)标准正态分布
当=0,=1时服从标准的正态分布,记作(0,1)
(5)两个重要的公式
①,②.
(6)与二者联系.
①若,则;
②若,则.
2.线性回归
简单的说,线性回归就是处理变量与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的一种数学方法.
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确定性的函数关系和不确定的函数关系.不确定性的两个变量之间往往仍有规律可循.回归分析就是处理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的一种数量统计方法.它可以提供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经验公式.
具体说来,对n个样本数据(),(),…,(),其回归直线方程,或经验公式为:.其中,其中分别为||、||的平均数.
例20.如果随机变量ξ~N(μ,σ2),且Eξ=3,Dξ=1,则P(-1ξ≤1=等于()
A.2Φ(1)-1B.Φ(4)-Φ(2)
C.Φ(2)-Φ(4)D.Φ(-4)-Φ(-2)
解答过程:对正态分布,μ=Eξ=3,σ2=Dξ=1,故P(-1ξ≤1)=Φ(1-3)-Φ(-1-3)=Φ(-2)-Φ(-4)=Φ(4)-Φ(2).
答案:B
例21.将温度调节器放置在贮存着某种液体的容器内,调节器设定在d℃,液体的温度ξ(单位:℃)是一个随机变量,且ξ~N(d,0.52).
(1)若d=90°,则ξ89的概率为;
(2)若要保持液体的温度至少为80℃的概率不低于0.99,则d至少是?(其中若η~N(0,1),则Φ(2)=P(η2)=0.9772,Φ(-2.327)=P(η-2.327)=0.01).
思路启迪:(1)要求P(ξ89)=F(89),
∵ξ~N(d,0.5)不是标准正态分布,而给出的是Φ(2),Φ(-2.327),故需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的数值.
(2)转化为标准正态分布下的数值求概率p,再利用p≥0.99,解d.
解答过程:(1)P(ξ89)=F(89)=Φ()=Φ(-2)=1-Φ(2)=1-0.9772=0.0228.
(2)由已知d满足0.99≤P(ξ≥80),
即1-P(ξ80)≥1-0.01,∴P(ξ80)≤0.01.
∴Φ()≤0.01=Φ(-2.327).
∴≤-2.327.
∴d≤81.1635.
故d至少为81.1635.
小结:(1)若ξ~N(0,1),则η=~N(0,1).(2)标准正态分布的密度函数f(x)是偶函数,x0时,f(x)为增函数,x0时,f(x)为减函数.
例22.设,且总体密度曲线的函数表达式为:,x∈R.
(1)则μ,σ是;(2)则及的值是.
思路启迪:根据表示正态曲线函数的结构特征,对照已知函数求出μ和σ.利用一般正态总体与标准正态总体N(0,1)概率间的关系,将一般正态总体划归为标准正态总体来解决.
解答过程:⑴由于,根据一般正态分布的函数表达形式,可知μ=1,,故X~N(1,2).
.

.
小结:通过本例可以看出一般正态分布与标准正态分布间的内在关联.
例23.公共汽车门的高度是按照确保99%以上的成年男子头部不跟车门顶部碰撞设计的,如果某地成年男子的身高ε~N(173,7)(单位:cm),则车门应设计的高度是(精确到1cm)?
思路启迪:由题意可知,求的是车门的最低高度,可设其为xcm,使其总体在不低于x的概率小于1%.
解答过程:设该地区公共汽车车门的最低高度应设为xcm,由题意,需使P(ε≥x)1%.
∵ε~N(173,7),∴。查表得,解得x179.16,即公共汽车门的高度至少应设计为180cm,可确保99%以上的成年男子头部不跟车门顶部碰撞.
【专题训练与高考

一.选择题
1.下面关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结论错误的是()
A.期望反映随机变量取值的平均水平,方差反映随机变量取值集中与离散的程度.
B.期望与方差都是一个数值,它们不随试验的结果而变化
C.方差是一个非负数
D.期望是区间[0,1]上的一个数.
2.要了解一批产品的质量,从中抽取200个产品进行检测,则这200个产品的质量是()
A.总体B.总体的一个样本C.个体D.样本容量
01
P
3.已知的分布列为:
设则的值为()
A.5B.C.D.
4.设,,,则n,p的值分别为()
A.18,B.36,C.,36D.18,
5.已知随机变量服从二项分布,,则等于()
A.B.C.D.
6.设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为,其中k=1,2,3,4,5,则等于()
A.B.C.D.
7.设15000件产品中有1000件废品,从中抽取150件进行检查,则查得废品数的数学期望为()
A.15B.10C.5D.都不对
8.某市政府在人大会上,要从农业、工业、教育系统的代表中抽查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为了更具有代表性,抽取应采用()
A.抽签法B.随机数表法C.系统抽样法D.分层抽样
9.一台X型号的自动机床在一小时内不需要人照看的概为0.8000,有四台这种型号的自动机床各自独立工作,则在一小时内至多有2台机床需要工人照看的概率是()
A.0.1536B.0.1808C.0.5632D.0.9728
10.某校高三年级195名学生已编号为1,2,3,…195,为了解高三学生的饮食情况,要按1:5的比例抽取一个样本,若采用系统抽样方法进行抽取,其中抽取3名学生的编号可能是()
A.3,24,33B.31,47,147C.133,153,193D.102,132,159
11.同时抛掷4枚均匀硬币80次,设4枚硬币正好出现2枚正面向上,2枚反面向上的次数为,则的数学期望是()A.20B.25C.30D.40
12.已知,且,则P()等于()
A.0.1B.0.2C.0.3D.0.4
13.某公司在甲、乙、丙、丁四个地区分别有150个、120个、180个、150个销售点.公司为了调查产品销售的情况,需从这600个销售点中抽取一个容量为100的样本,记这项调查为①;在丙地区中有20个特大型销售点,要从中抽取7个调查其销售收入和售后服务情况,记这项调查为②.则完成①、②这两项调查宜采用的抽样方法依次是
A.分层抽样法,系统抽样法B.分层抽样法,简单随机抽样法
C.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D.简单随机抽样法,分层抽样法
14.某校为了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得到他们在某一天各自课外阅读所用时间的数据,结果用下面的条形图表示,根据条形图可得这50名学生这一天平均每人的课外阅读时间为()
A.0.6hB.0.9hC.1.0hD.1.5h
二.填空题
15.某工厂规定:工人只要生产出一件甲级产品发奖金50元,生产出一件乙级产品发奖金30元,若生产出一件次品则扣奖金20元,某工人生产甲级品的概率为0.6,乙级品的概率为0.3,次品的概率为0.1,则此人生产一件产品的平均奖金为元.
16.同时抛掷两枚相同的均匀硬币,随机变量表示结果中有正面向上,表示结果中没有正面向上,则.
17.甲、乙两种冬小麦试验品种连续5年的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如下(单位:t/hm2)
品种第1年第2年第3年第4年第5年
甲9.89.910.11010.2
乙9.410.310.89.7
(2)乙至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3)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参考答案】
一、1.D2.B3.A4.D5.D6.A7.B8.C9.D10.C11.C12A13.提示:此题为抽样方法的选取问题.当总体中个体较多时宜采用系统抽样;当总体中的个体差异较大时,宜采用分层抽样;当总体中个体较少时,宜采用随机抽样.
依据题意,第①项调查应采用分层抽样法、第②项调查应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故选B.
答案:B
14.提示:=0.9.
答案:B
二.15.37;16.;17.甲;18.5600;
19.提示:此问题总体中个体的个数较多,因此采用系统抽样.按题目中要求的规则抽取即可.
∵m=6,k=7,mk=13,∴在第7小组中抽取的号码是63.
答案:63
20.提示:不妨设在第1组中随机抽到的号码为x,则在第16组中应抽出的号码为120x.
设第1组抽出的号码为x,则第16组应抽出的号码是8×15x=126,∴x=6.
答案:6
三.21.解:分层抽样应按各层所占的比例从总体中抽取.
∵120∶16∶24=15∶2∶3,又共抽出20人,
∴各层抽取人数分别为20×=15人,20×=2人,20×=3人.
答案:15人、2人、3人.
22.解:(1);;;.
的概率分布如下表
0123
P
(2)乙至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为.
(3)设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为事件A,甲恰击中2次且乙恰击中目标0次为事件B,甲恰击中目标3次且乙恰击中目标1次为事件为B,
则,、为互斥事件..
所以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平面向量的解题技巧


【命题趋向】
1.这部分内容高考中所占分数一般在10分左右.
2.题目类型为一个选择或填空题,一个与其他知识综合的解答题.
3.考查内容以向量的概念、运算、数量积和模的运算为主.
【考点透视】
平面向量是高中新课程新增加的内容之一,高考每年都考,题型主要有选择题、填空题,也可以与其他知识相结合在解答题中出现,试题多以低、中档题为主.
透析高考试题,知命题热点为:
1.向量的概念,几何表示,向量的加法、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
2.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
3.两非零向量平行、垂直的充要条件.
4.图形平移、线段的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5.由于向量具有数与形双重身份,加之向量的工具性作用,向量经常与数列、三角、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知识相结合,综合解决三角函数的化简、求值及三角形中的有关问题,处理有关长度、夹角、垂直与平行等问题以及圆锥曲线中的典型问题等.
6.利用化归思想处理共线、平行、垂直问题向向量的坐标运算方面转化,向量模的运算转化为向量的运算等;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将几何问题代数化,通过代数运算解决几何问题.
【例题解析】
1.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基本运算
(1)理解向量的概念,掌握向量的几何意义,了解共线向量的概念.
(2)掌握向量的加法和减法.
(3)掌握实数与向量的积,理解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
(4)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理解平面向量的坐标的概念,掌握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
(5)掌握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掌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6)掌握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例1(2007年北京卷理)已知是所在平面内一点,为边中点,且,那么()
A.B.C.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能够结合图形进行向量计算的能力.
解:
故选A.
例2.(2006年安徽卷)在中,,M为BC的中点,则______.(用表示)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加法和减法,以及实数与向量的积.
解:,,所以,.
例3.(2006年广东卷)如图1所示,D是△ABC的边AB上的中点,则向量()
(A)(B)
(C)(D)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向量的加法和减法运算能力.
解:,故选A.
例4.(2006年重庆卷)与向量=的夹解相等,且模为1的向量是()
(A)(B)或
(C)(D)或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和用平面向量处理有关角度的问题.
解:设所求平面向量为由
另一方面,当

故平面向量与向量=的夹角相等.故选B.
例5.(2006年天津卷)设向量与的夹角为,且,,则__.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以及用平面向量的数量积处理有关角度的问题.
解:
例6.(2006年湖北卷)已知向量,是不平行于轴的单位向量,且,则=()
(A)(B)(C)(D)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应用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和平面向量的数量积,以及方程的思想解题的能力.
解:设,则依题意有
故选B.
例7.设平面向量、、的和.如果向量、、,满足,且顺时针旋转后与同向,其中,则()
(A)(B)
(C)(D)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及向量的模的夹角等基本概念.
常规解法:∵,∴故把2(i=1,2,3),分别按顺时针旋转30后与重合,故,应选D

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鉴赏快速解题与规范答题技巧点拨
一、古代诗歌鉴赏的快速解题

(一)诗歌主题的快速把握

1.看背景

孤桐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⑴,愿斫五弦琴⑵

[注释]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如果了解了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了解了他的思想性格,了解了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看体裁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其目的就是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看下面这首诗: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抒情诗,然后把握其情感:讽谏唐朝统治者,贪图享乐,当心亡国。

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例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首先,应把握诗中的两个悲剧人物:琵琶女,当年色艺双绝,后来沦落江湖;白居易,当年名满京城,后来谪居江州。从琵琶女、白居易的悲剧,我们可以联想到屈原、贾谊、李广、陶潜、李白、杜甫等无数杰出人才的悲剧。根据诗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概括出该诗的主题:奇人数奇(数奇,命运不好)的才子之悲。

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请看下面这首诗: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之五)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得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3.看技法

从诗歌的技法入手,有时也能迅速地把握诗歌的主题。例如: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从技法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在这首诗中,诗人很可能就在感叹唐王朝的衰败。

4.看意象

意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情意。如“梅”就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

从诗歌的意象入手,往往能够迅速地把握主题。例如: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⑴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⑵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释]①惊残:惊醒。②故山:即家乡。

阅读提示: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我们知道,与杜鹃鸟相关的有一神话故事: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人们从杜鹃嘴角的红色联想到“杜鹃啼血”,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联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学生在古诗鉴赏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

5.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句、诗眼)

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请看下面几首诗: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从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鹊桥仙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从本诗的结句,即可得知诗人在此诗中表达的爱情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鹧鸪天西都⑴作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⑵,天教懒慢带⑶疏狂。曾批给露支风敕⑷,累奏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⑤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释]①西都:指洛阳。宋时称洛阳为西京。②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处。山水郎:词中指为天帝管理山水的郎官。③懒慢带:一作“支付与”。④曾批给露支风敕:一作“曾批给雨支风券”。⑤玉楼金阙:指汴京的宫殿。

从词中“几曾着眼看侯王”,即可迅速把握该词的主题:蔑视权贵。

(二)诗歌技法的快速把握

1.要牢固、准确地掌握古代诗歌常用的技法。比如,词法,句法,修辞手段,表现手法。

下面,侧重谈谈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

⑴托物言志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事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思想,情感,哲理,等等。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例如:

瀑布联句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此诗借写瀑布,表达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应志存高远,不畏艰辛,努力实现人生目标。

⑵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来表达思想情感,这就叫作用典。例如:

咏怀古迹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诗中借用王昭君的典故——王昭君因君王昏庸(画图省识春风面),尽管国色天香,也只能演出“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人生悲剧——抒发了怨恨之情:如君王昏庸,杰出人才往往只能演出人生悲剧。

⑶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重要标志。借景抒情,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比如马致远的《秋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再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无边落木萧萧下”,让人联想到一年将尽,韶华易逝,平添乡愁。“不尽长江滚滚来”,让人联想到不尽的愁绪、飞逝的时光、历朝历代的优秀人物的不幸遭遇。杜甫此处明为写景,实为抒发人生的感慨。

⑷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例如: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通过用典来抒发情感:这就是间接抒情。“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直接抒情。

⑸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例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中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壮阔景象,来衬托“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所营造的的冷寂、孤独艺术氛围。

⑹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例如:

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写出了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⑺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2.通过强化训练,提高把握诗歌技法的准确性与熟练程度。

3.鉴赏技法时,如果没有规定角度,应选择作品最为突出的、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切入。

采取此项解题策略,既能提高解题的速度,又能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先看下面一道高考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高考试卷)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⑴制毒龙。

[注释]①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结合全诗赏析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请看下面的答卷:

例一: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此答案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例二: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因为“咽”用拟人的手法写泉流之声,以动写静,突出禅寺之静,生动而传神地写出泉流过高石时,水声急变,形象而生动;“冷”字不仅写出日色下青松的色调,更突出了香积寺环境的清幽、静谧,这一禅院寂静空灵之感由这一“冷”字表现出来。

【此答案从修辞和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其妙处】

二、古代诗歌的规范答题

(一)答题的要求

1.符合题目的要求

解答古代诗歌鉴赏题,一定要符合题目的要求。就2003年全国高考古诗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我认为“咽”和“冷”,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写出了泉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给人一种清幽恬静的感觉,同时表达了诗人对路过香积寺所领悟到的这股自然美景的喜悦的心情。

解题的要求是:“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但是,此答案只分析了“咽”,将“冷”置于不顾,又没有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这一解答就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2.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

诗歌鉴赏虽说是开放型试题,但也要求符合诗歌鉴赏的要求。请看下面的答案:

答案一:分别是“危”和“青”字。“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说明了香积寺的偏僻,无人知,快没人继承这所寺庙,突出了“危”字。而“薄暮空潭曲,安禅制屠龙”体现了“青”字,在此环境下,来制“毒龙”,突出了“青”字。

此答案与文本不符。诗眼错,分析错,无意境。

答案二:分别是“咽”和“冷”。作者经过香积寺写了所看到的一派景象,尤其突出第三联中的描写景物的凄惨、阴凉,从中写出了当时一种对世俗欲念的不满情绪,突出世态阴凉、冷漠与无情。

分析欠准确,意境不准确。

答案三:分别是“咽”和“冷”。本诗写出了诗人经过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泉声咽危石”,一个“咽”字,突出了香积寺的静,泉声动听;“月色冷青松”,“冷”字用得精妙,显得青松的苍劲、挺拔,从而更突出寺的冷峻。

无意境,分析欠准确。

答案四: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作为山水田园诗派,其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本诗则向世人描绘一幅幽静恬然过香积寺的游景,全诗突出一个静字,而咽冷将泉声月色动静结合,同时照应前后联。

诗歌鉴赏,应结合原诗的语言,不能架空分析。此答案没有结合原诗语言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五:分别是“咽”和“冷”。作者借景抒情,通过咽和冷字,深深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心境,作者厌恶世俗的繁杂,渴望一种清净、安宁的生活。

没有诗眼的分析,只有分析的结果,没有分析的过程。

(二)答题的角度

1.题目开口面小的,按规定的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2年高考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此题的开口面很小,只要从“折柳”切入作答即可。请看所给的参考答案:

“折柳”这首曲子寓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2.题目开口面大,可自选角度切入。

请看下题:

阅读下文,试从一个角度切人,对这首词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2002年上海试题)

虞美人听雨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解答此题,不要面面俱到,围绕一点写即可。例如从内容、形象、线索、语言风格等等方面均可。

参考答案:

①从谋篇行文的角度看,这首词是从旧日之我写到今日之我,在时间上为顺叙;但它的写作触发点却是从今日之我想到旧日之我,在时间上是逆推上去的。词中居主要地位的应当是今我,而非旧我。因此,词中的三幅画,是紧密相连的,当我们读到第三幅画时,只会感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这样一个极其单调的画面,正表现出画中人处境的极端孤寂和心境的极端萧索。他在尝遍悲欢离合的滋味,又经历江山易主的巨大变故后,不但埋葬了少年的欢乐,也埋葬了壮年的愁恨,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此时此地再听到点点滴滴的雨声,虽然感到雨声的无情,而自己却已木然,无动于衷了。词的结尾,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这样两句无可奈何的话,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

②从线索的角度看,这首词层次清楚,脉络分明。词的上片感怀已逝的岁月,下片是慨叹目前的境况,它按时间顺序,由少年写到壮年,再写到老年,写了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环境、不同生活和不同心情,而以“听雨”作为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

③从组材的角度看,作者非常高明。作者的一生是在战乱年代中度过的。这首词正是他的忧患余生的自述。其写作的高妙之处在于: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富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通过它们,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所发生的变化,其概括本领是极其高明的。

(三)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先表明观点,再陈述理由。请看2004年高考浙江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A.游子思归乡。【前为观点,后为理由】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B.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C.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2.先分后总式

答题时,先分说后总说。例如,解答2003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有一考生这样作答:

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二字绘声绘色,【结合诗句,具体分析两字的妙处。先分说】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结合全诗的意境分析其妙处。再总说】。【此答案从用词之妙分析其效果】

3.先总后分式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先总说】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后分说】

4.分点作答式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请看2004年高考福建卷中的诗歌鉴赏题及其参考答案:.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

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典例精析

【例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全国卷一)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选择的是比较常见的一首七言绝句——张籍的《秋思》,并且举出了王安石的评价,也算是一种提示。6分共两问,设问指向明确。第一问“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有些考生可能对“细节”有点陌生,实际上就是指后两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所体现出的思想活动和行动表现中的“行动”——“又开封”;“析”至少应该解释一下含义。第二问“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问得平常朴实,学生容易回答出来:作者开封,显然是查看这封因时间“匆匆”、托行人捎转的书信中是否有遗漏的内容,以便再补写上,千言万语,惟恐漏掉了一句,从而显示出了作者对这封“意万重”的“家书”的重视,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深切的思念之情。

参考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寻常的)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例二】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高考湖北卷)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解析】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好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

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齐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第三联是说红日紧贴尚未退尽的夜色在江面升起,旧年还没过完而江面上已经春意盎然。此联看似写景,而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已经暗寓其中。第一问2分。只要说出所选择的字的好处即可,不要求说另一个字的不好。如有学生比较了高下,或认为两字都好,且言之成理,也应给分。但只说哪个字好,或两个字都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给分。第二问4分。解释意思2分。把晨光说成夜景扣1分。舟次镇江是看不见海的。古人用“海”字与今人不同,此处不要求落实,故“海”字不设扣分点。分析情景关系2分。

训练平台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葛天民

连天芳草雨漫漫,赢得鸥边野水宽。花欲尽时风扑起,柳绵无力护春寒。

作者在这首诗中“扑”和“护”字用得很巧妙。你认为巧妙在哪里?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其一)春望

杜甫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无赖春色到江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即遣花开深造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便教莺语太丁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以上两首主题相同的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2)《春望》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和《绝句(其一)》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句都写到了“花鸟”。两句诗的表现手法相同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风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历代咏风的诗很多,如梁无帝、唐太宗的《咏风》诗,无非是飘香、舞袖、绕梁而已。①请简述你对这首诗的立意的理解,②并具体分析写风的活动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答:①。

②。

4.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初冬夜饮①杜牧

淮阳多病偶求欢②,客袖侵霜与烛盘。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①本诗作于会昌二年,当时杜牧受人排挤,被外放黄州,又转池州,睦州等地。

②欢:指的是酒。《易林》“酒来欢伯,除忧来乐。”

问:第二句描绘的是怎样的一个诗人形象。最后一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水口行舟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①这首诗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请结合具体词语简析之。

答:

②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一说你的看法。

答:

参考答案

1.在诗中作者描写的是春天的景象,注重炼字寄寓感情。一个“扑”字和一个“护”字,把“风”和“柳绵”写得很有人意。花落时,让风去扑救它,表现出了诗人对春色的挽留;让柳棉去护春寒,而柳绵又无力,寄寓了诗人怅惘而无可奈何的感情。(这首诗一开始就紧扣春雨的特点写出了一个苍茫的空间,暗示了诗人悠闲自在的生活。下文通过拟人手法写出了诗人的惜春之情。本诗构思新颖,用语精当,借景抒情)

2.(1)表达了诗人因饱受离乱之苦而产生的客居他乡的愁思。

(2)这是一道开放题,只要学生自圆其说都应给分。如说相同,都是用了”乐景写哀“的反衬手法: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烦恼忧愁;或说不同,《春》诗中“花鸟”与诗人情感已一同“溅泪”、“惊心”,情景融为一体,而《绝》诗中以“花鸟”无情反衬诗人的“客愁”,以景衬情,更突出首句的“愁不醒”;或说出同中有异。

3。①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具有平等普济的美德,诗人风喻以人,托物言其“青

云之志”,着意赞美了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

②写风的活动,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她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风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

4.答:第二句描绘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最后一句写出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散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壮志难酬的隐痛。

5.①“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划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②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对比(或“对照”、“呼应”)。

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意思对即可)

古诗词鉴赏

一、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韵律和表达技巧
2.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如何确定诗词写了什么内容;鉴赏诗词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教学设想:多结合例句加强感悟,尽量把补充练习中的例句对位到知识点中
教学时间:
二、考点解析
2002高考语文试题进行了重大改革,其主要特点是加大了主观题在整张试卷中的比重,其中诗词鉴赏题的改革尤为引人注目。根据新颁布的2002年的高考《考试说明》,今年高考语文学科,有关诗歌鉴赏题的题型和内容已做了重大的调整。诗歌鉴赏原来包括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两方面的内容,今年,现代诗歌鉴赏不考了。原来题型为选择题,今年,古代诗歌鉴赏将采用主观题的形式进行考试。但考点仍体现在对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初步鉴赏和对作品思想内容进行评价等方面。我们认为高考不会因为命题形式的变化而加大试题考查的深度或广度,但会增加考生解题的难度,因此,这种变化对具体教学过程中训练思路和方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面对高考古诗鉴赏题型的变化,考生必须进行针对性的适应训练,这将直接有助于考生解答古诗鉴赏题正确率的提高。我们通常所说的古诗鉴赏,据《考试说明》规定,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其形象;2、鉴赏其语言;3、鉴赏其表达技巧。那么评价的又是什么呢?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
三、学生情况分析
为了既能体现命题者在《考试说明》中所提出的“初步鉴赏”的要求,又能在题目的区分度上达到理想状态,高考所选择的诗歌材料应会比较浅显,学生能初步读懂。经过我们平时的训练,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知识点讲解
鉴赏评价能力是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为E级。它是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能力参与才形成的一种专门能力,但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
(2)意境:顾名思义,“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所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鉴赏时,领会意境是必要的,而领会意境又必须具备对意象审美特点的把握。
例如: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诗,但也是一幅画。这幅画的近处是“江枫”(二桥名,即江村桥、枫桥)的“渔火”和夜泊的客船,远处则是霜满和向“乌啼”(地名)那个方向落下去的残月,透过树丛还可隐隐约
1
约的看到寺庙。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枫桥夜泊”图啊!诗人很善于设色,霜天是透明的,渔火是鲜艳的,二者遥相辉映。近处的渔船和远处的山寺,又通过钟声联系起来。这样,就使得远景和近景交织成章,联成一片,使得整个画面色泽浓艳,生机盎然。除了色彩以外,还有声音,夜空的钟声,一声一声地传到客船,敲在旅客的心上。这怎能不引起旅客无限的遐想和带着愁思进入梦境呢?这幅枫桥夜泊图的情调是孤寂的,但由于作者丰富、浓烈的设色和兴致盎然的景物描绘,并不引人进入“愁”境,反而能使人得到一种美感。
这首诗有情意,有境界。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眼前会很自然地呈现出一幅情影交融、形神结合的立体图画,我们就象坐在电影院里看立体电影一样。难怪这首诗很早就广泛流传,并且传到国外。确实是一首难得的有意境的好诗啊!
又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仅二十个字的短诗,其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鹳雀楼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已被河水冲没),共三层,由于楼址的地势高,所以登楼远望,周围景物尽收眼底:远处是中条山,近处是滔滔奔流的黄河,极目远望,还可隐约地看到晋南和渭河两岸的奇景。因此,鹳雀楼在唐代就成为登临的胜地了。
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诗中,用粗线条勾画了落日、晚山、黄河、大海等景物,显示出登高远眺的特点。同时通过“依”、“流”等几个动词使自然景物活了起来,赋予自然景物以活泼的生命和神态。“依”字且得很好,勾画出了落日近山的奇异风光。“流”字也用得很好,象是注入这幅图画的一条动脉,使读者看到了千里黄河归大海的壮丽景象,甚至使读者仿佛听到了滔滔黄河水的声响。加上“白日”、“黄河”等不同色调的对比,使人们想象中的“山”、“河”也染上了不同的颜色。诗的后两句,貌似说明一种哲理,实则显示出:如果要看到更广阔更奇丽的情景,那就得“更上一层楼”。由于前两句作了很好的铺垫,所以后两句一点也不干枯,相反地与前面的景象衔接得很好,气脉一贯,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新颖而又完整的登楼远眺图。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也表现得很好,仅从登高望远的情景,就可看出诗人的思想情绪是积极向上的情绪。这首诗不仅可以使人们看到一幅登楼远眺的无限广阔的艺术图画,而且能够有力地激发人们“更上一层楼”的思想愿望,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再如:孟浩然和杜甫写的两首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月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杜甫《登岳阳楼》
这两首诗都是名篇,都达到了情影交融、形神结合。从“境”来说,二者都是气魄宏大,把洞庭湖那种浩瀚的气势、雄浑的景象有力地显示出来了。但就“意”来说,二都又颇有差异。孟浩然所抒发的情,只是个人之情,只是想到“欲济无舟楫”——想当官无人推荐。而杜甫所抒发的情,虽然也有个人之情,但主要的却是忧国之情,想的是“戎马关山北”——关山北的战事。因此,孟浩然诗就显得“境”大“意”小,而杜甫诗却是“境”大、“意”也大,二者铢两悉称。
(3)抒情方式
一切文艺作品都需要表现感情,诗尤其需要表现感情。对于这一点我国古代作家、评论家普遍认识到了。比如《毛诗序》的作者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是有名的“诗言志”的主张。这里所说的“志”就是“情”或“情意”
例如:杜甫《蜀相》
杜甫对诸葛亮十分景仰,他写了好几首专门颂扬诸葛亮的诗。这首诗是公元760诗人初到成都时写的。诗的前两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思慕之情。第一句中的“寻”
2
字,说明诗人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怀着对诸葛亮的无限思慕之情特地来瞻仰武侯祠的。三、四句看来是写景,实际上也是抒情。其中的“自”字和“空”字用得极好,表明尽管祠堂的阶下碧绿的花草,树上有黄鹂叫,然而“人去楼空”,人不在了,自然景色也是自生自灭,没有人欣赏了。五、六句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高度赞扬了诸葛亮的伟大功绩。最后两句流露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极度惋惜和悲痛。全诗感情深沉。诗的结尾所说的“泪满襟”的“英雄”,首先是诗人自己。正因为诗人自己对诸葛亮的景仰和怀念如此深切,感情如此真挚,所以,就使得诗的艺术形象饱含了高度的生命力和感染力,以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成为千古绝唱。
又如:我们学过的王维的《渭城曲》
这也是一首被人们交口称赞的名作。诗的前两句,描写了送别友人的地点和景色,后两句劝他的朋友在分手前“更尽一怀酒”,因为分手后就见不到“故人”了。这两句,语言是朴素的,然而它不仅出色地表达了诗人自己对友人的深情,也表达了人们离别时的一种普遍的心情。难怪这首诗在当时就谱入乐府,成为有名的“阳关三叠”,在各处广泛传唱,在后世也不知引起了多少人的共鸣。
抒情的方式有:
借景或借物抒情。作者对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托在此景此物中。2000年春季高考。
寓情于景(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来抒发感情。2001年高考(9)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古代诗歌中绝大多数是间接抒情。2001年第8题
(4)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5)烘托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粗线条白描,也可以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以借助想象、联想来塑造形象。
衬托分为反衬和正衬。正衬又称为烘托。
(6)用典(也是表现方法)
古人常用典故在作品中或鲜明强烈,或含蓄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把握典故的思想,就需要了解作者的身世,熟悉典故的来历。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用了5个典故(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这些典故就因为都是京口这地方的历史掌故,典故的思想和这首词的思想情紧密联系的,所以,辛弃疾来北固亭就很容易想起这些典故,并借用它们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7)表现方法
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了解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如烘托、虚实(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用典等,有助于披文入情。
其他如“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风格流派
“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比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洒脱,杜甫之诗沉郁顿挫,陶渊明之诗冲淡平和,王维之诗诗中有画,如苏轼、辛弃疾之词豪迈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样写友情,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却说:“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氵预堆。”欣赏两人的诗,要反复诵读,仔细体味它们风格的差异。
3
山水田园诗,边塞诗;婉约派,豪放派
(9)语言特色
(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物象描写中的动与静,声与寂,情与理等方面的相互映衬、烘托,语序倒置的修辞色彩等。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又如王维之《山居秋暝》一诗中照、流、归、下等动词的妙用,这些动词或长或短的持续情,使我们似乎感观月光的倾泻不尽,清泉的长流不绝,浣女的由远而近,莲舟的由近而远。?
五、诗歌鉴赏方法
(一)厚积博发,注重平时积累
1.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2.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虚实,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对比,双关,对仗)
(二)审读作品
1.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 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文和文下注(诸如写作大、小背景 ,心情等)
例如:同为盛唐诗人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
2.把握特色重点突破
3.推敲诗题以明意旨
题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 诗歌的意境 诗歌的类型等)
例如:《枫桥夜泊》可推知诗歌所描绘的为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4品位语言披文入境
养成逐字逐句品位语言,分析形象,反复诵读把握作品的表现技巧及作品的意境的阅读习惯。
艺术创作往往是藏而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我们在鉴赏作品时,由于没有选项这个阶梯可借助,
(三)方法点拨
可概括为: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使学生明确高考要求,了解诗词鉴赏的角度。
先弄清写了什么?
1.写了什么内容?
这里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吟边、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
2.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
(1)注意诗歌的题目
诗歌地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题李凝幽居》思考:从这个诗题中可以看出什么内容?
4
【提示】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
(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
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
如“知否?知否?就是是绿肥红瘦”。思考: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什么感情?
提示:作者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
(4)调动知识积累。
例:提到王维和岳飞你会想到什么?
提示:诗中有画和精忠报国
(二)弄清是怎样写的?
1.典型细节的理解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诗歌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等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如2000年高考题中“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达了诗歌主人公因约客不来夜过半的烦躁。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夜半”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2.注意全诗的结构
结构的安排总是为了突出主题和作者的情感。结构有总式、层进式、对照式待。如1996年的高考题整首元曲以设问开卷,分层次地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最后以概述作结,全篇有分有总、首尾呼应。
3.注意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如1998年的高考题,这首的前三联都是对李凝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居处的幽静,这是部分。这里的核心是李凝居处的幽静,也就是整体。在理解上面三联时如果忘了这个整体,就很可能把这三联理解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另外还要注意诗歌中的典故、神话传说也是部分,是为整体服务的。
4.注意表达的角度
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的感悟、情感,往往从多个角度表达,以渲染环境气氛,加深读者的印象。如2001年高考题,作者从微雨、帆重、鸟迟、海门深、浦树远,从远景、近景等角度反复地表达诗人的送别之情。
5.注意分析诗歌的意境
要特别注意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弄清作者是通过哪一些景物来构成一个什么样的意境。如1997年的高考题,作者用“湖光秋月两相和”、“白银盘里一青螺”来勾画出秋夜洞庭湖水和明月清光辉映成趣、水天一色的融和画面。
6.注意环境的渲染
在诗歌中作者往往通过环境描写来调动读者的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或情绪。如1998年高考题,作者用了草径、荒园、动云根等物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谧的李凝幽居图,使我们情不自禁地赞美李凝居处的僻静。
7注意用曲的特点
诗词用曲,曲有反常,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明月明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是以无声来反衬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渭城朝雨邑yi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是乐人之景,可它却引出了“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心之情;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伤人之景,引出的却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之情。这都是反常用曲的例子。
7.注意语句表达
5
语言表达可从三个角度讲。
(1)从整体上说我们要分析作者是直抒胸臆还是一波三折,其他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都要注意。
思考:如1995年的高考题是何手法?2001年春季高考题突出特点是什么?
提示:一波三折,动静结合。
(2)从句子的角度我们要注意一些修辞方法。修辞方法总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主题,强化情感表达,常见的如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象征、衬托(2001春季卷以动衬静)、双关(1994年高考卷表面上讲自己为什么偏爱菊,其实是对菊的品质的赞美,而赞美菊,其实又是赞美人)。其他还有比拟、夸张、通感等都要注意。
思考:2000年春季卷用的何种修辞手法。
提示:表面上讲“蝉”,其实是讲人。
(3)从词语的角度分析,要注意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
常见问题有词性开拓,如“应是绿肥红瘦”,绿不能肥,红也不能瘦,肥、瘦本无茂盛、凋零之意,但用在这里别具新意,形象、贴切;谓语迷失,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分析:“浮云”、“落日”后本还有谓语,但如果加上“像”一类的动词,上下文之间的联系就太紧密了,原诗本要表达一种飘荡的感觉,一加动词就失去了这样的感觉;
倒错的因果关系,如“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易水给人一种悲壮的感觉,不是从过去一直到现在,而是作者心中郁结的情感,换句话说,是因为作者心中的情感,才有一种“水寒”的感觉。
(三)表达
1.表达的过程要完整
一种感悟、一份情感,它的表达,一定有一个过程。我们在表达这种感悟、情感时,一定要把过程讲清楚。如”请分析《鸟鸣涧》(2001年春季高考题)一诗春山月夜图”这样的一个题目,我们就要在月出前的“人闲”、“花落”,到月出后“鸟鸣”这一过程中来分析。
诗歌赏析的一般的步骤是叙析评。“叙”即概括地引述原句;“析”就是作过程的简析;“评”就是旗帜鲜明的亮出观点。
2.按要求回答,重点明确
题目要求你回答什么,你就回答什么,要求你分析意境、环境描写、语言特点、修辞运用,等等,一定要看清,看清了,表达才能有的放矢,重点明确。
3.表达流畅
表达流畅,一是指文句通畅,二是指先后有序,三是反映用语准确、表达到位。只要真正地理解了,表达流畅应该是能做到的。
课堂训练题集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整体鉴赏:抓住诗眼知人论世推己及人
(一)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登山观海的宽阔雄伟的景象
(二)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表现了曹操壮阔的胸襟、叱咤风云的气概和宏远的政治抱负。
(三)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
修辞手法:互文、夸张
表达方式:虚实结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现手法:照应、正衬、反衬
教师引导整体鉴赏诗歌
建安十二年曹操出征乌桓,九月胜利回师,经过碣石登山观海,写下了这篇不朽著作。毛泽
6
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的“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指的就是这首诗。前四句交代了观沧海的位置和放眼观海初得的印象。曹操居高临海,视野辽阔,壮美之景尽收眼底。突兀耸立的岛屿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粗线条地勾勒了沧海神奇壮观之远景。接着细写山上树木到了秋天仍旧繁茂,百草丰美。海水汹涌澎湃。中国的古代文学中大多有悲秋的基调,文人骚客因秋风而临风落泪,见落叶而触景生情。而曹操笔下的秋天秋意盎然,辽阔壮美,毫无萧瑟凄凉的意绪。曹操由眼前之景联系到广阔无垠的宇宙,把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给读者。沧海茫茫与天相接,日月星辰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都由大海吐纳。眼前的景是心中情之所触,既描写眼前的美景,又融入自己的想象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
《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最后两句是配合音乐的时候加上去的,跟正文没有关系。这首是诗是魏晋南北朝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所以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它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绪,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情趣都是密切相关的。
2.品诗把脉
定风波(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评改依据:“五准”原则①定准题点②找准诗眼③抓准主旨④踩准分点⑤用准词句
1、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轻胜马”,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闲适、轻松、自如)
2、“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反映作者不避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晴”的含义是什么?
参考答案:处境的好坏;官职的升降;地位的得失等。
4、这首词与《念奴娇》“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
参考答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①学生对诗歌主观题的命题形式基本了解,但在真正读懂诗歌的思想内容,把相关的表达技巧与具体的诗句联系分析,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设计4道评改题,依据“五准”原则,训练学生准确、规范地解答主观题的能力。
②简介:此词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由生活中的小事感触而作。词中因景生情,借自然景观谈人生哲理,语带双关,有一种迭宕不平之气隐在字里行间。
3.学以致用
把班上的学生分两半,分别做其中一首诗。
提醒学生注意近体诗“起——承——转——合”的结构。
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户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故乡水;诗人自己)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怀念故乡,热爱故乡。“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常用它来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
2、尾联用典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燕然两个字中。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答:“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7
①简介
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26岁的李白离开四川老家,沿长江东下,开始了他一生中的第一次长途游历。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驶去。目的是到湖南、湖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②简介
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西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宣尉,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注:燕然:本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过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一“燕然勒石“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虞美人(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把握感情(抒什么感情)抒发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
把握技巧(用什么方法)用了设问、比喻手法。
1、请分析词中“春花秋月”、“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改”的含义。
春花秋月:指美好的景物,但作为失国之君的李煜无心欣赏,讨厌它的无尽无休。
往事:是指昔日尊贵的帝王生活。
故国:“故国”是指已灭亡的南唐。
雕栏玉砌:“雕栏玉砌”指代旧日的宫殿,用宫殿概括一切繁华美富的东西。
朱颜改:语含双关,概括一切过往的人事,兼喻江山易主,物是人非。
2、为什么“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两句倍受人称道?
答:这两句是以水喻愁的名句,用设问和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愁的弥漫、深浓、绵长,表现了词人内心无尽的哀伤,既有深度,又有力度。
简介:作者李煜曾经是显赫的南唐后主,而作此词时已是北宋的阶下囚,因而词中充溢着物是人非,往事不堪回首的哀怨。尤其是最后两句以春水喻愁思广为传颂,此词也因此被喻为“词中之帝”。李煜在他41岁生日那天命人演奏《虞美人》,因为词中明言“故国”、“雕栏玉砌”,宋太宗闻知后,觉得它有故国之思,赐牵机药毒死他。因此,这词便成了李煜的绝笔。结尾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形象性的概括收束全篇,言有尽而意无穷。
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诨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⑴填空:诗的起句中用一“__愁__”字,奠定全诗基调。诗人用低沉的笔触,描绘咸阳城傍晚时的景致,抒发苍凉伤感的情怀。
⑵简答:颔联写云生日落,一阵凉风吹来,雨势迫在眉睫,现多用“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名句比喻什么?(现在多比喻重大事变即将发生前的紧张气氛。)
⑶简答:颈联两句写了作为何朝何代国都的咸阳的何种景象?
描写作为秦汉两代故都的咸阳,如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虫鸟凄鸣的萧条景象。
⑷简答:尾联“行人”即过客,也包括作者在内,结句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我闻咸阳古城久矣,今日东来,所见唯“西风吹渭水”令人产生历史变迁无恨的感慨。
夏意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注]苏舜钦;北宋诗人,主张改革,被削藉为民,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夏意》作于此时。
8
1、有人说这首诗题为“夏意”,全诗“无一句不切夏意”。第一句中的“夏”,点明时令,第二句中的____和第三中的____不仅扣住诗题,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____的气氛。优美的意境,读之仿佛微风拂面。
2、你认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呢?根据你的理解结合原诗,写一段鉴赏性的文字,100字左右。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也是考查对诗歌形象及思想情感的认识
1、第二句与第三句中“扣”住诗题“夏意”的应当是“石榴开遍”和“树阴满地”(一定要写进“开遍”和“满地”,因为这两个词才更“写出了诗人生活环境的气氛”,单写进“石榴”、“树阴”不能给全分。什么气氛?“石榴开遍”,明丽、清新;“树阴满地”,幽静;故填“清幽”最为妥贴。
2、要把握准诗人的心境,必须体察作者笔下物境的特点,前文已作了分析,还要结合“注”了解诗作的背景:“削籍为民”、“隐居不仕”。据此,作者的心境既可以答排遣痛苦,宠辱偕志,忘怀得失,也可以答反衬出内心的痛苦,但必须结合对原诗的手法和意境的分析作答。
答案示例:这首诗取题“夏意”,展现的是清幽之境,表现的是内心压抑着痛苦的闲适宁静。(2分)“别院”、“深深”、“清”,诗一开始即构成清幽凉爽的气氛,继之以“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流莺”时一声“渲梁”,无不给人清凉宁谧之感。削籍隐居的诗人内心当是痛苦的,但诗人没有牢骚,对得失荣辱显得很淡泊,但没有牢骚又不等于没有痛苦,清幽之境恰恰反衬着诗人内心压抑着的刺痛,“夏意”“之意”,是值得读者细细揣度的。(2分)
三、阅读下列诗歌,完成1-2各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毂绉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①毂绉:即皱纱,喻水的波纹。②棹(zho):船浆。③浮生:指飘浮无定的短暂人生。
1、对这首词的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上片的前两句,先点明地点和景物特点,接着用比喻和拟人写水,用“棹”代船。“渐觉”是春渐深、景更好的意思。
B上片后两句,先写远景,说绿杨在晓雾弥漫之中,如烟萦绕,略呈寒意,后写近景,以杏花的盛开托出春意之浓。
C下片前两句意思是说,浮生若梦,苦多乐少,岂能吝惜金钱而轻易放弃这欢乐的瞬间呢?“肯爱”是“宁可喜爱”的意思。
D下片后两句意思是说,为了使这次春游尽兴,我要为你举杯敬劝斜阳,请它暂且在花间留下夕阳晚景。
2、“红杏枝头春意闹”是传诵千古的佳句,一个“闹”字用得极其精妙,请用100左右的文字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题指导]此题主要考查对诗歌语言的理解与赏析
第3题的答案为C。“肯”“岂肯”的省略,爱,吝惜之意。设计此题的用意在于帮助考生进一步理解诗意。第4题的解答,关键在准确理解“闹”的含义及人格化的手法。
答案示例。闹,安静、萧寂的反义词,即热烈之意。(1分)写红杏怒放盛开,如火如荼,不说春意“浓”、春意“盛”等而说“春意闹”,精妙在于将红杏人格化了,将无生命的杏花化为有生命有感情的事物,写出了红杏竟相开放、争妍斗艳的景象与情趣,写尽了那一派盎然的春意,蓬勃的生机。(3分)王国维言“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确实见得精当。
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所表现的意境的理解,100字左右。
听张立本女吟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①,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②,清歌一曲③月如霜。
注:①“危冠广袖”是一种高冠宽袖窄腰的南方的贵族女装。②砌竹,阶沿下的修竹,以钗
9
击节是唐宋人歌吟的习惯。③清歌一曲,即吟歌一首。
[解题指导]此题侧重考查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
据诗题可知,此诗为诗人听了张立本之女吟诗后作,要理解诗的意境,关键在于把握住张立本女“独步”“自敲”“清歌”的形象和“凉”“月如霜”这此透露气氛特征的词语,在此基础上归纳并作具体分析即可。
答案示例: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雅幽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轮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着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寂静的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蛾冠广袖的少女徘徊的身影。意境是情与景的融合。读者只要领会清雅幽静之境,便能走进女诗人超尘拔俗,淡雅清纯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