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都在十分严谨的想教案课件。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设想】
走进本单元:巧妙绝伦的中国石拱桥、风景如画的苏州园林、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多姿多彩的桥世界、古色古香的屏艺术,美景无限;领略丰厚的文化内涵,感受多样的说明风格,探求独特的表达技巧,其乐无穷。学习本单元,要求:1.立足课内,衔接课外,丰富科学知识,陶冶爱国情操。2.观察说明对象,明确对象特征,培养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3.理清说明顺序,了解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把握文体特征。4.探究说明技巧,体会不同风格,激发写作兴趣。
《中国石拱桥》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开发课文资源,探究说明技巧,从语言角度把握文体特征。
主要教学步骤:
1.下发同题材不同文体文章,引导辨析文体,初步感知说明文语言特征。
2.听读、跟读,自行筛选整理文中介绍的知识。
3.多媒体显示赵州桥、卢沟桥图片,图文对照,揣摩说明语言的科学性。
4.分组合作,深入探究本文语言技巧:
①善作比喻形象说明外形;
②借引诗文准确说明特征;
③妙用拟人描摹事物情状;
④常用限制语有分寸说明;
⑤多列数字提供说明依据;
⑥巧作比较突出对象特征;
⑦适时穿插历史性评价;
⑧偶用术语进行科学定义。
5.全班交流,作旁批评点。
6.运用说明性语言口头介绍:
我感兴趣的一种动物、我熟悉的一个生活用品、我爱用的一件学习用具、我珍爱的一样纪念品……
7.自由选题,交流评议。
【方案二】
教学角度:立足课文,延伸课外,培养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点击课件,观察桥的图片,多角度介绍各种桥,并用最简洁的语言准确说明其特征。
2.范读、齐读课文,概括说明对象、对象特征及说明特征的主要方法。
3.点读、自由读第四至八段,自行设计表格比较赵州桥、卢沟桥的历史、形状、构造、功能和成就,明确选例说明的作用与要求。
4.集体探讨:说明事物怎样抓特征?怎样写特征?教师教学小结。
5.课外尽多收集古今中外桥的资料,选择有特色的桥配以简要文字说明并建立小档案。如:①造型奇特的桥;②创世界之“最”的桥;③用途特殊的桥;④故事生动的桥。
6.组织主题为“多姿多彩的桥”的图片文字展。
《桥之美》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指导学法,引导自主发现,习得表达技巧,提高语言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学法简介,导入课文。
2.自由读全文,力求从内容、结构、写法、语言等角度说说自己的发现。
3.点读、齐读,出示“研究”题:本文表现桥之美的多种写法。
4.教师示范,引导深入“发现”(用“我发现了”的句式发言。)
5.研讨发言内容并探究规律,教师归纳:
①专业解说——用绘画术语阐释桥之美;
②细笔描摹——用生动语言描绘桥之美;
③对比突现——在与背景或事物的对比中突出桥之美;
④虚实互衬——实景与想像结合表现桥之美;
⑤直抒胸臆——直接赞美桥之美;
⑥概括点示——用提炼式语言评价桥之美。
6.回扣学法,进行学法小结:“发现”是有效的读书法。
读文章,要有自己的发现,并能提炼、概括、归纳、总结出规律。
7.拓展实践:这篇小品文语言很有个性,可“发现”的内容很多,如转折句的妙用、专业术语的运用、语句的情味美……,要求写一则读书笔记:说说自己的新发现。
【方案二】
教学角度:比读——求同析异,拓展思维,体会不同的说明风格。
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展开想象,初步体会个性化语言。
2.默读,逐段概括信息要点,归纳组合,整体把握文意。
3.引导比较《中国石拱桥》,粗略感知两文内容、语言风格的差异:
①用条理化语言介绍两文有关桥的知识;
②各用一句话表达读后感受。
4.分组活动,深入比较:
①两文说明对象的异同;
②两文说明角度的不同;
③两文总说与分说的体现;
④两文引用的妙用;
⑤两文说明方法的异同;
⑥两文描述性语言的特色;
⑦两文例证说明的特点。
5.全班交流,教师指导从说明对象、说明角度、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征等方面设计表格,对比归纳整理。
6.课外收集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体会独特的说明风格。
《苏州园林》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巧读课文,提供专题,引导进行探究性阅读。
主要教学步骤:
1.利用多媒体赏画面,形象感知苏州园林的艺术美。
2.听读、配乐齐读,整体把握文意。
3.自选喜爱的语段,配以相应画面,竞读、评比。
4.齐读课文前的导语,明确学习点:探究本文写作技巧的“多样性”。
5.学生自结小组,自选专题:
①《苏州园林》结构的多样性;
②《苏州园林》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③《苏州园林》句子的多样性(描述句与概括句夹杂,长句与短句相间、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并用等);
④《苏州园林》用词的多样性(关联词的连用、动词的活用、限制语的巧用、近义词的对用等);
⑤《苏州园林》修辞手法的多样性;
⑥《苏州园林》说明方法的多样性。
6.学生汇报自主学习情况,各小组选派负责人宣读结果。
7.教师总结,评选活动最佳小组,布置任选专题写赏析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有目的地筛选、整理信息,培养分析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导入课文。
2速读全文,依次检索:①介绍苏州园林线索的词;②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③分说苏州园林特征的段;④分说各段的中心句。
3.理清顺序,梳理信息,写一段话:评析《苏州园林》的构思美。
4.点读、齐读第三至九段,第二次检索:①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的语句;②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的语句。
5.分析整理,写一段话:赏析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6.自由读第五段,读后检索:总说句、拟人句、对偶句、议论句、极富情趣的词句。
7.归纳品析,写一段话:例说《苏州园林》的语言美。
8.学生念读写话内容,师生评议,畅谈学习收获。
《故宫博物院》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多角度改“说”课文,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多向性。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标示表方位的词句,画出参观故宫的路线图,并完成练习一。
2.引导精读介绍太和殿的段落,把握立足点、说明顺序、对象特征及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3.学生分四组活动,自选角度口头介绍故宫。提示:
①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
②假如以三大殿为中心,介绍它们前后的建筑,你可分别介绍……;
③假如站在保和殿北面的长方形小广场,介绍以南以北的主要建筑,你将这样介绍“前朝”和“内廷”……;
④假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
4.各组推荐代表介绍,全班评议。
5.教师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知识。
6.布置写话:按空间顺序介绍自己的学习小天地。
【方案二】
教学角度:写读——对课文材料进行定向式组合,训练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图或欣赏故宫图片,导入课文。
2.速读,根据课后练习一,理清行文思路。
3.寻读,画出集中说明故宫建筑群特征的语句,把握故宫的三大特点: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4.教师出题,根据课文内容作文:
①《宏大壮丽的故宫博物院》;
②《建筑精美的故宫博物院》;
③《布局统一的故宫博物院》。
5.同桌讨论写法,教师点拨:
①题一: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宏大壮丽”的例证,如紫禁城的城墙、宫城占地面积、宫殿和房屋数量、太和殿外观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②题二: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建筑精美”的例证,如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朱漆方台两旁的蟠龙金柱、梁枋间彩绘、太和殿殿顶等,精心组合相关语句;
③题三:找出文中说明故宫“布局统一”的例证,如四座城门、城墙四角角楼、三大殿与后三宫的呼应对称等,概括整理相关内容。
6.宣读交流,教师点评。
《说“屏”》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诗意语言,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品位。
主要教学步骤:
1.配乐朗诵课前收集的与屏风有关的古诗词句,营造诗意氛围。
2.多媒体显示各种屏风图片,形象感知我国传统器具的特色。
3.配乐朗读全文,提取说明性文字,用自己的话介绍屏的知识。
4.寻读,齐读并品味:
①文中引用的古诗词句,理解其大意;
②文中流露作者情感的语句,体会对屏的喜爱之情;
③文中体现屏独特魅力的语句,感受传统艺术的神韵。
5.点击课件,分组活动,给几幅屏的图片配以生动的解说词。
6.全班交流,对照图片配乐朗读自创的解说词。
7.教师总结,评选“最佳解说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多角度的自学活动,在自主学习中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由《口技》或《故宫博物院》中有关屏的文字激趣,导入课文。
2.速读,整体感知,条理性地把握文中的信息。
3.细读,围绕专题自主讨论,并做自读笔记:
①本文语言的韵味;
②本文说明方法的多样;
③本文说明层次的明晰。
4.全班交流,自行归纳、分类整理自读笔记。
5.教师小结。学生质疑问难,师生共同解答。
6.课余上网或从图书馆查阅有关屏的古诗词句、文章片段及相关材料,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7.组织“话说屏风”的读书交流会,书写活动心得。

精选阅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究竟有没有好的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设想】
在人类文化的璀璨星空里,古代先哲们的星座依然光芒四射,灿烂夺目!走近他们,通过他们的文章和他们沟通,对花季中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极好的陶冶和历练。本单元选编的一组文言诗文,或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赞美和向往,或表现出对美好品德的颂扬和坚持,或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鞭鞑、或表现出对大好河山的沉醉和热爱。学习本单元,要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桃花源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美美地诵、细细地品、牢牢地背
主要教学步骤:
1.诵读:
①一读,读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
②二读,读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
2.译读:
①自主阅读,释词解句;
②适当点拨,翻译全文。
3.品读:
①拎出线索,理清文脉(全文以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②发挥想象,复述课文(创造性复述要抓好两个层次:一是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以此检查学生的阅读能力;二是根据课文内容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③探究悬念,明确主旨(从故事的结局和尾声来看,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显然是虚构的,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所描绘的的那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怡然自乐的社会,是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4.背读:阅读课后“学习背诵”,用科学的方法背诵全文。
【方案二】
教学角度:选点突破
主要教学步骤:
1.整体把握。
⑴译读课文:①正字音,②明词义,③译全文;
⑵复述故事:①用一句话来讲述这个故事,②用一段话来讲述这个故事。
2.选点突破。
⑴突破点之一——故事曲折之美:
一曲:“忘路之远近”,怎么办?一折:“忽逢桃花林”(喜);
二曲:“复前行,欲穷其林”,会怎样?二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疑);
三曲:“初极狭,才通人”,怎么办?三折:“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惊);
四曲:“不足为外人道也”,会怎样?四折:“诣太守,说如此”(叹);
五曲:“寻向所志”,会怎样?五折:“不复得路”(惑)。
⑵突破点之二——桃源环境之美:优美的自然环境;淳朴的社会风尚(人情美、人性美)。
3.回扣小结。
4.课堂小结。
《短文两篇》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自然式处理,先用一节课教学《陋室铭》,再用一课时处理《爱莲说》。
主要教学步骤:
《陋室铭》教学设计:
1.一读正字音、通文意。
2.二读抓韵角,出韵味。
3.三读品词句,明旨意。仅从句的角度看,本文就是一个丰美的大拼盘:比喻句、类比句和比兴句;主旨句、分述句和总结句;描写句、议论句反问句;写景句、写人句和写事句,当然还有骈句和散句。
4.四读大声诵,赛积累。
《爱莲说》教学设计:
1.初读课文,正音解词。
2.译读课文,整体感知。
3.披文揽情,质疑探究:
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什么作者“独爱莲”?
明旨意(表明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②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莲的?
晓内容(文章从七个方面描绘了莲的可爱);
③课文名为“爱莲说”,却为何要花大量笔墨写“菊”和“牡丹”?
懂手法(文中作者分别赋予菊、牡丹和莲以特定的象征意义,用以言志,感叹世间隐士极少、君子罕见、俗人太多的现状,此谓之“托物言志”。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做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此谓之“烘云托月”)。
4.教师小结,收束全文。
【方案二】
教学角度:板块碰撞。
主要教学步骤:
1.准备:通读两篇短文,读准生字、翻译词句、弄懂文意。
2.碰撞:通过自学,你发现这两篇精美的短文有什么异同?下面请同学们用“我发现,这两篇文章……”的句式说话。提示:可从结构层次、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等方面发现。
“发现”角度示例——从“句”的角度说“同”:①都有提挈全篇的主旨句;②都有结构全文的描写句;③都有总结全文的议论句;④都有侧面烘托的衬句;⑤都有音韵和谐的骈句;⑥都有表明心志的扣题句;⑦都有意味深长的反问句;⑧都有表达精妙的比喻句……
3.延伸:模仿本文写一篇“铭”或“说”。
4.小结。
《核舟记》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演读——用组织表演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
主要教学步骤:
导入:以介绍核舟的“奇巧”导入,或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歌导入。
1.第一个教学板块:通读——正音解词,疏通句子。
①请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②请同学们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
罔不轩敞峨冠衣褶矫首椎髻。
③请同学们结合注释读课文。
④请同学们提出疑难词句,通过小组或老师解决。
⑤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第二个教学板块:译读——把握内容,整体感知。
①明文体——说明文;
②知顺序——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③画结构图:①(总)②③④⑤(分)⑥(总)
3.第三个教学板块:演读——演读一段,精练精析。
①请三位同学演示第三段的内容。同学们根据他们的表演,以课文为依据,做出恰当的评点,并评选出“最佳表演奖”。
②教师小结。
【方案二】
教学角度:诵读、品析、积累
主要教学步骤:
1.诵读:
①通读课文,正音解词;
②译读课文,整体把握;
③解读课文,理清脉络(总分总;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2.品析:
①简洁之美:文章第二段只用了80多字,就写了核舟的船体大小、舱、窗、雕栏、刻字这五个方面的情况;
②生动之美:文章第三四段抓住人物特征,把苏黄的闲适旷达、佛印的超尘脱世、右舟子的粗犷闲散、左舟子的专心致志描绘得栩栩如生;
③周密之美:文章第四段用语前后关联,照应紧密:舟尾与船头关联照应;楫(左右)和“居右者”“居左者”照应;“左手倚一……”和“右手攀右……”关联,“右手”和“左手”关联。“右手执蒲……”和“左手抚炉”关联。“其人”和“居右者”照应。
3.积累:找规律、巧背诵——文章第三段写“右”之后必写“左”,写“左”之后必写“右”,抓住这个规律快速背诵。
《大道之行也》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
主要教学步骤:
1.朗读课文,说译文。
2.吟读课文,说特征。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3.诵读课文,说故事。一部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歌颂奋斗的英雄史。具有“鸿鹄之志”的陈胜,第一个点燃了农民起义的烈火;汉高祖刘邦,第一个由平民百姓奋斗而成为帝王;“国父”孙中山“天下为公”;领袖毛泽东缔造新中国……他们为了求“大同”,追求政治上的最高理想,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
4.背读课文,做积累。
【方案二】
教学角度:想读
主要教学步骤:
1.一读课文,析词译句。
2.二读课文,感知文意。
3.三读课文,分析特征。
4.四读课文,训练想象。本文构想了“大同”社会的种种风貌,请大家放飞自己的想象,将这种情景具体化。
5.五读课文,背诵积累。
《杜甫诗三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各个击破
主要教学步骤:
《望岳》教学设计
1.什么时候“望”:简介作者,了解背景。
2.怎样“望”:吟读课文,初步感知。
3.“望”到了什么:赏析诗句,进入意境。
4.“望”后感慨:体会意旨,感受哲理。
《春望》教学设计
1.赏析首联——春之所望: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2.赏析颔联——春之所感:因为感时恨别,看到花上露珠晶莹,就好像花也泪凝眼角,听到飞鸟啭鸣,也好似鸟在惊啼。
3.赏析颈联——春之眷念:兵荒马乱和年月,报平安的家书何止千金?
4.赏析尾联——春之愁苦:国破家亡,人何以堪?满头白发如冰雪,焦虑忧愁频搔首!
《石壕吏》教学设计
1.听读。
2.朗读。
3.译读。
4.说读:将学生分成AB两组,A组说吏之“怒”,B组说妇之“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说得越多越好。
5.教师小结,回扣全文。
【方案二】
教学角度:艺术性改写
主要教学步骤:
1.吟读。
2.译读。
3.写读。
①《望岳》:放飞想象,写“望”中所见——注意写出层次:
远望→近望→细望→望后慨叹。
②《春望》:调动情感,写家愁国恨——注意展现形象:
“花溅泪”、“鸟惊心”、“白头搔更短”等。
③《石壕吏》:补虚写实,再现情景——文中有多处“虚笔”:
开头部分为什么会“夜捉人”、“逾墙走”?
第二部分“一何怒”逼迫下的“一何苦”乃何情何景?
第三部分中差吏是在怎样地恕呼、逼问?老妇为什么要自请赴役?
第四部分“我”“独与老翁别”后这家人的日子怎么过?等待老妪的又是什么命运?等等。
抓住作者节省的这些虚笔,将文章写细、写深、写活,必将又是一篇感天动地的“石壕吏”!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单元教学设想】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的历史。屈辱的战争,我们不应该忘记;和平的阳光,我们更应该珍惜。解读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世界应早日铸剑为犁……本单元选文以叙事类文章为主,有新闻、小说、通讯、书信等文体,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的残酷,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作者既有“指点江山”的一代伟人,也有“激扬文字”的中外著名作家。学习本单元,要求:1.把握课文内容;2.评价人物形象;3.品味特色语言;4.体验特定情景与人物心情。
《新闻两则》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新闻阅读方法指导课——引导学生巧妙掌握新闻的六要素、五部分,品味精彩词句。
【主要教学步骤】
1.放映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
2.听录音朗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要求能听出五个“w”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结果如何)。
3.模拟播音员语气自读。要求思考:
①如果你只想简单了解新闻的内容,你应该只读哪句话?
②如果你想快速了解新闻的主要信息,你应该只读哪段话?
③如果你想详细了解新闻的内容,你应该读文中哪几段话?
明确:简单了解只读标题;快速了解主要信息只读导语,详细了解则要细读主体。背景和结语有时明显出现,有时则暗含在主体中。
4.用刚才老师教的学法自读《中原我军解放南阳》。
自主阅读、自由发现、自行表达。
【方案二】
教学角度:综合性活动课——学生在各类活动中锻炼自己、学以致用、增长见识,培养实践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将学生分成四小组:
①主持组:设计若干有价值的、大家关心的与两则新闻内容有关的热点问题,准备分类别采访专家;
②专家组:作为军事专家上网或者进图书馆查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相关背景资料准备接受采访,并向观众点评、分析战况;
③绘图组:根据课文内容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绘制一张作战地形图,以供荧屏展示;
④为新闻播出设计导播广告、并写出导播语、结束语。
2.学生模拟活动。
3.教师点评。
《芦花荡》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配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自由沸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2.给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3.播放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4.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64段),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5.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65—73),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方案二】
教学角度:研究性学习——以课文为基点,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感性鉴赏诗体小说的艺术美。
【主要教学步骤】
1.第一次上网,查询写作背景及芦花荡的地理特征。
2.第二次上网,发现孙犁其人。
3.第三次上网,更多地了解孙犁,扩展阅读“诗体小说”的另一篇代表作《荷花淀》,具体了解诗体小说的特点。
4.更多地寻找并阅读在孙犁影响下的“荷花淀派”作家群“诗体小说”的代表作。
5.将阅读收获交流共享。
《蜡烛》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说读——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自由表达,感受战争的残酷,感受生命的美好。
【主要教学步骤】
1.说说战争
①引导学生关注对“敌人炮击”的反复叙述,并探讨反复叙述的意义。
②与战争对话,要求有理有据,以情动人,最好能变换视角,有创新。
2.说说蜡烛
①对课文内容进行归纳,说说“蜡烛”的来历。
②对生活习俗进行综合,说说“蜡烛”的含义。(在西方,蜡烛、烛光象征圣洁、光明、温暖、安宁。)
③将前两者结合,说说“蜡烛”为题的好处。(昭示老人对生命的关爱,希望年轻的灵魂有一个美好的归宿,更代表着作者希望世界温暖、安宁、和平的愿望。)
3.说说人物
①说说老妇人的性格特点。②说说老妇人的心理活动。③说说老妇人的形象内涵。
4.说说主题
①战争残酷②人民伟大③生命可贵
【方案二】
教学角度:体验式改写——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改写,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听读。在低沉的音乐中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然后以“老妇人是一个的人”为题说话。
2品读。寻找文中老妇人的动作描写,想象:老妇人做这些时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3.分组改写。
①假如你是老妇人,你会怎样记下这件事?
②假如你是敌人,你会怎样记下这件事?
③假如你是那位牺牲战士的母亲,你有什么话对老妇人说?
④假如你是一直战斗在那位牺牲战士身旁的战友,请你写下你的见闻和感受。
4.强调改写注意事项:
①尊重原文中人物的主体性格;②尊重文章的主题与作者的情感倾向;③考虑人物不同的身份与国籍;④从细处着手想象。
5.写作并交流评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读课——品味作者充溢于字里行间的对圆明园的的赞美、对侵略者的谴责,培养学生珍视人类文明成果,热爱人类文化的情感。
【主要教学步骤】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明确:著名作家雨果对圆明园和英法联军烧毁圆明园各持什么态度?(对圆明园极尽赞美,对英法联军的行径愤怒谴责)
2.指名读1—4段,学生自由选择自己认为最能表明作者对圆明园赞美之情的句子进行品味。
如:“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高度评价了圆明园的艺术价值。
“希腊有巴特勒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把圆明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建筑相提并论,足见圆明园的地位。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用诗一般的语言赞美了圆明园不朽的艺术价值。
3.指名读课文剩下的部分,仿照上文的品味方法,自选最能表明作者对侵略者愤怒谴责的情感的句子进行品味。
4.综合两组品味内容,得出结论:作者正是以圆明园的伟大来衬托、揭露侵略者的强盗行径。
【方案二】
教学角度:对话——让学生在充分阅读、深切感受的基础上与人、事、物进行对话,培养学生表达自己观点与情感的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播放影片《火烧圆明园》,学生说观后感。
2.自读课文,学生说读后感。
3.自选角度,以“,我想对你说”为话题构思说话。
参考角度:
①圆明园,我想对你说②英法联军,我想对你说③雨果先生,我想对你说④巴特勒上尉,我想对你说⑤清政府,我想对你说⑥战争,我想对你说⑦中国,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析读——通过对文章关键句和主要表现手法及主题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
【主要教学步骤】
1.听读。析一析“沉重”和“美丽”。
一天之内,七千人惨遭法西斯强盗的屠杀,这个记忆是“沉重”的,但是面对法西斯的屠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这又是“美丽”的。
2.联读,析一析“历史”和“现实。”
文章开头两部分紧紧围绕纪念事件本身叙述,同时穿插历史,把历史与现实沟通、融合,深化了事件的作品和意义。
3.选读,析一析“西德”与“日本”。
明赫白代表的西德反省本国的侵略罪行,真诚忏悔,人们宽恕他、尊重他。
日本代表自私狡辩,强词夺理,受到人们冷落。
4.寻读,析一析“意味深长”的句子。
如“凄风。苦雨。天昏。地暗。”不仅写天气,而且写心情,渲染悲哀的气氛。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强调不能忘记历史,只有记住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保证世界永远不再有战争和屠杀。
【方案二】
教学角度:多角度阅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文章的中心主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理思路。
全文结构清晰,四个部分内容依次如下:参加纪念活动途中——开展纪念活动——纪念活动的讨论——摘录血腥悲剧中的片纸只字。
2.精读,品美句。
结合课后习题二对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进行品析。
3.回读,探主旨。
鼓励与众不同,可以参考的说法:
①控诉战争的残忍。②歌颂爱的伟大。③揭露非正义战争维护者的自私嘴脸。④我们应该不停地反思历史。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必须要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未来的工作就会做得更好!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创新教案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上)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教学设想】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引起古代文人的无限情思,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油然而生。本单元入选的作品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歌咏大自然的名篇,是作者与自然的对话,是作者与自然的情感交流,因融入了细腻的情思,便有了无限的灵性。学习本单元,要求: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2.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3.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三峡》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熟读成诵,准确理解,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主要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及作品,导入课文。
2.熟读成诵:听范读,生试读,直至读熟课文。
3.准确理解:借助注释及工具书明确本文大意,把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交流。
4.品味语言: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阅读本文,你发现了三峡的哪些美点?让学生明确:山美——奇险;水美——夏:奔放美,春冬:清悠美,秋:凄凉美。
(2)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体味意境:如“重岩叠障,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
(4)课文分别用什么手法表现三峡美景?有正面落笔、侧面烘托,有夸张、渲染等。
5.分段背诵。
6.讨论:三峡水电站工程正在建设中,有人认为这将会破坏三峡的自然之美,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7.小结: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方案二
教学角度: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内容,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主要教学步骤:
1.预习。
(1)试读课文,记下难读、难理解的字词句。
(2)收集有关作品及作者的资料。
(3)收集有关三峡的文字、图片资料。
2.导入。
(1)请学生介绍作者、作品。
(2)展示有关三峡的图文资料。
(3)师范读。
3.交流。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作者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
(2)作者分别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
(3)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熟读课文后,交流自己所品味出的意境:我最喜欢句(段),这一句(段)写出了。
6.背诵课文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讨论。
(1)资料上说第一段写山,第二、三、四段写水,第四段我看并未写水,是写气氛。(很有道理)
(2)“素湍绿潭”一句中,既然是有“雪白的急流”,为何还见“碧绿的深潭”?
(3)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为什么写水不按照四季更替的顺序呢?
(5)为什么“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了,还会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呢?
7.完成课后练习三。
《短文两篇》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思想感情。
主要教学步骤:
第一篇:
1.导入解题。
2.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
(2)扫除字词障碍。
(3)明确课文大意。
(4)课文描绘了哪些山川景色?
3.体会思想感情。
(1)背诵课文。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一句最能体现作者感情?
(3)作者写此信的目的是什么?
4.积累有关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词文章。
第二篇:
1.主要步骤与第一篇相同。重在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微妙的感情变化。提示:
“月光入户,欣然起行”,写兴奋喜悦之情。
“念无与为乐者”,转忧,写孤寂之情。
“相与步于中庭”,宽慰。
赏月观竹,远离尘世,乐极。
然而像今夜这样的好心情能有几时?生悲。
2.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3.作者笔下的风景有何特点?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对月光的描写。
4.积累有关描写月亮的诗词。
方案二
教学角度:积累文言词语,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2.熟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3.整体感知课文。
4.背诵全文。
5.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写法探究。《答谢中书书》:
(1)观察角度,由仰而俯;
(2)景物形象,由显而微;
(3)景物状态,由静而动;
(4)交代时间,由朝而夕。
这样描写,使山川景物和谐、完整、统一。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表达方式有哪些?
(1)“……相与步于中庭。”——记叙。夜不能寐,约友散步。
(2)“……盖竹柏影也。”——描写。月光如水,竹影摇曳。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都耳。”——议论。感叹人生,百感交集。
7.选择其一,试练习写一段以景抒情的文字。
《观潮》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品读——引导学生立足课文,扩展延伸,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趣。
主要教学步骤:
1.朗读。借助注释,初步读懂课文,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2.译读。自读自译课文。
3.品读。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全文写了四方面的内容: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的高超技艺、观潮者之盛。
(2)自选角度,在评析的基础上用带“美”字的文句概括介绍课文内容。如:潮美、美在雄伟、壮观(例句略)。
4.理读。探究本文的写法。如:
(1)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
(2)动静结合。
5.体味本文的写作目的。
方案二
教学角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受文章所展示的自然美、人情美。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2.整体感知。
(1)范读,自读。
(2)合作交流生字、词语。
(3)全文主要写了四方面的内容。(见方案一)
3.研读探究,深入理解,着重对词语的理解。如:
(1)“方其远山海门,仅妱银线”,以“银线”为喻,显示作者远眺之态,写出潮来之前的境况。
(2)“玉城雪岭际天而来”,见其白,亦见其形。
(3)“吞天沃日”,极尽夸张,写出潮水的雄阔气势。
4.熟读课文,深入思考问题,互相质疑解答。
(1)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2)末段写观潮人之多有何用意?
(3)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湖心亭看雪》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思想,掌握文章表达手法。
主要教学步骤:
1.作者简介。
2.朗读,解决字词障碍。
3.品读课文。
(1)文中景:(重点品析白描的手法)宇宙的空间与人的渺小构成强烈对比,震撼人心。
(2)文中人:(重点品析其动作、语言、神态)孤傲、清高、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3)文中情:淡淡的愁绪。
4.背诵。
5.重点学习白描的方法。
(1)积累现代文中使用白描的手法的句子,稍加品析。
(2)学生按要求练习用白描的手法写句子,如表现高兴、痛苦、孤苦等情绪。
6.朗读课文,深入探究。
(1)本文叙述了一件奇事、一个奇人、一种奇景,“奇”在何处?
(2)你怎样看待这样的“奇”人?
(3)你身边有这样的“奇”人吗,你怎样对待他(她)的?
方案二
教学角度:讨论式学习,关注并鼓励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
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
2.简介作者作品。
3.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4.熟读文章。质疑:
(1)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是清朝,为何仍用明朝的记时方式?
(2)明明还有舟子,为何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
(3)文中第一段景物描写中,四个“一”字意思相同吗?
(4)人的单位应是“个”,为何文中说“粒”?
(5)“强饮三大白而别”中“强”为何意?若是“痛快”,表明遇到知己,心里畅快,但又为何喝了三大杯后就匆匆告别?
(6)“痴”作何解?
5.集体讨论交流。
6.朗读品析文章的思想感情。
7.试评价文中的“我”。
8.背诵全文。
《诗四首》教学新点子
方案一
教学角度:诵读——品味——背诵——探究
主要教学步骤:
一、学习《归园田居》(其一)。
1.导入。
2.结合《桃花源记》简介作品作者。
3.充分朗读,师作古诗诵读指导。
4.品味语言。例:
(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显然不善于种田)。
(2)“晨兴更荒秽,带月荷锄归”(劳动之艰辛)。
5.背诵全诗。
6.探究。
(1)“衣沾”为何“不足惜”?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3)既然作者不会种田,且种田也很艰辛,为何还要去种?
二、用此步骤学习其他三首诗。值得探究的问题举例如下:
《使至塞上》:
(1)作者奉皇上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为何说自己好像“归雁入胡天”?
(2)在“萧关逢候骑”得知“都护在燕然”后,诗人的感觉会怎样?
《渡荆门送别》:题中有“判别”,诗中却为何不见相关内容?
《游山西村》:末尾句“从今若许闲乘月”,作者为何要晚上来?况且前句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说明路不好走?
方案二
教学角度:美读课文,理清思路,学习精巧构思,领会写景方法。
主要教学步骤:
一、学习《渡荆门送别》:
1.导入。
2.整体感知诗意。
3.理清思路。
(1)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颈联各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色?
(3)尾联抒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学习精巧构思。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详写景物,有何用意?(虽然有赞叹、惊喜之情,但结合尾联看来,此二句是为了衬托故乡水的美好,表现对故乡的思念,犹言“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5.背诵全诗。
二、按此步骤学习其他三首。
在构思方面,尤其要引导学生赏析写景妙处。
《归园田居》其三:写景分三层意思:种豆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信手拈来的描写中,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使至塞上》:颈联细致入微的景物描写,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但“长”、“大”、“孤”等字仍然传达出诗人落寞、无奈的情绪,天大、地大、河长,人自然渺小,其间的落泊之感难以言传!
《游山西村》:颔联的景物描写透出诗人无限欣喜,想必是因为要去农家作客,即使是崇山峻岭道难走,也无妨,这只不过是给诗人带来“柳暗花明”的惊喜罢了,那一种恬淡、乐观的情绪跃然纸上。当然此句更蕴含了生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