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舌战群儒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8

舌战群儒。

一般给学生们上课之前,老师就早早地准备好了教案课件,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工作!你们清楚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舌战群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舌战群儒
教学目标
一学习论辩过程中,针对对方的观点,抓住要害,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有理有据地进行辩驳。
二了解诸葛亮渊博的学识、超群的见解、必胜的信念、雄辩的才能。体会言辞的巨大作用。
课文分析
一结构与内容
这篇课文记载的是诸葛亮为劝说孙权联合刘备抗曹而与江东主和派进行的一次论辩。双方争论的中心问题是拒曹还是降曹。
江东诸儒为了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群起而攻之,试图在诸葛亮见到孙权之前先用车轮战术将其挑下马来。面对群儒的轮番进攻,诸葛亮镇定自若,见机而变,运用多种证明或反驳的技法,于嬉笑怒骂中将对方逐一驳倒,令群儒“尽皆失色”,被传为千
古佳话。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东吴内部的情况。为了抗御曹军,保全东吴,鲁肃向孙权提出联刘抗曹的主张。孙权遂派他去刘备那里探听情况。早在隆中即洞察天下形势,建议刘备“外结好孙权”的诸葛亮夙有联孙抗曹之意,所以,与鲁肃不谋而合。在得到刘备的同意之后,便与鲁肃结伴到柴桑来劝说孙权。东吴内部主战主降两派意见不一,以张昭为首的众多谋士极力主张投降,而孙权面对这种情形也无可奈何,显得犹豫不决,这就给诸葛亮
的劝说设置了障碍,也给读者制造了悬念。
第二部分(第2段到结尾)写诸葛亮舌战群儒。在这次论辩中,诸葛亮先后与东吴的七位儒士文臣进行了舌战。据此,这次论辩可以分为七个小场次。
第一场是诸葛亮与张昭的论辩。论辩的焦点是诸葛亮自比管乐是否“言行相违”。
这场论辩是由张昭挑起的。张昭等人认为孙、刘是无法抵抗曹操的,诸葛亮此行的目的是要借东吴的力量抵抗曹操,保全自己。要阻止诸葛亮劝说孙权,办法之一就是找出诸葛亮的破绽,抓住他的把柄,杀去他的锐气。所以,他首先提出了诸葛亮是否
真的自比管仲、乐毅的问题。管仲是春秋时齐恒公的大臣;曾辅佐桓公为一代霸主,是历史上杰出的文臣;乐毅是春秋时燕昭王的武将,曾统帅大军克齐70余城,是历史上著名的武将。自比管仲、乐毅,也就是说自己文同管仲,武比乐毅,是文武双全的杰出人才。张昭认为这是诸葛亮自吹自擂,故提出此问,为下面的攻击张本。诸葛亮答得很爽快,不仅承认了这一说法,而且还说这只是“小可之比”,口气颇为倨傲,似乎对张昭发问的目的毫不经意。对此,张昭没有去纠缠,而是把握住论辩的方向,紧接着提出了第二个问题:诸葛亮未能辅佐刘备取得荆襄“是何主见”?这一问看似寻常,实际上却很尖锐,它与第一问紧密相连,运用诱问法使诸葛亮的言论和行为之间出现了悖谬,完成了攻击的准备。诸葛亮早已看破张昭的意图。所以,他先正面解释不取荆襄是刘备不想取、不忍取——襄阳一带,取之甚易,所以未取,是不想取,荆州之地则是刘备“躬行仁义”不忍取——从而表明这与他诸葛亮没有干系,至于为曹操所占,那更与他诸葛亮无关,全是因为刘琮投降了曹操。然后,又用避而不谈法轻轻撇开了对方“是何主见”的问题。然而,张昭并未因诸葛亮看破了他的意图而作罢,而是按他的既定战术,径直指出诸葛亮“言行相违”,正面展开了进攻。他先用欲抑先扬法蓄势,尔后用揭悖反驳法通过指出诸葛亮“自
比管乐”的言论和他的行动——“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之间的悖谬之处进行了驳斥。
听了张昭的驳斥,诸葛亮“哑然而笑”,进行了反驳。他先用反问直诘法予以回击,以大鹏自比,而把对方比作群鸟,从气势上镇住对方。接着以人患了重病应该如何调理治疗为喻,论证刘备不能与曹操硬拼的道理,隐笑张昭是庸臣误国,犹庸医杀人。然后用事例论证法针对张昭援为论据的荆州为操所占;“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指出“弃新野,走樊城”有着不可抗拒的客观原因,“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荆州为操所占,“败当阳,奔夏口”是因为刘备“大仁大义”而非军事上无能。这就揭示了对方的这三个论据证明不了其论点,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粉碎了对方的进攻。,尔后,又援引韩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的史实证明“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名将用兵也不是百战百胜的道理,以韩信自比,从另一个角度为自己开脱辩护。最后,话锋一转,指出韩信虽然不是每战必胜,但在“国家大计,社稷安危”上,是有主
见的。“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将矛头直刺张昭等一班主降派,使对方无法招架,取得了第一场论辩的胜利。
第二场是诸葛亮和虞翻的论辩。争论的焦点是:说刘备方面不惧曹军是否“大言欺人”。
虞翻首先问诸葛亮对曹军浩大声势的看法。诸葛亮表示曹军乃“蚁聚之兵”,“乌合之众”,“不足惧也”。虞翻听了冷笑着用揭悖法点出了诸葛亮言论和行为相悖谬,指斥诸葛亮是“大言欺人”。于是,诸葛亮进行了回击。他先用反问直诘法抵住了对方的话锋(这个反问实际上是以“寡不敌众”的公理作论据证明刘备兵败当阳不足为奇,更与“惧”不相干)。然后表示退守夏口是在等待时机,而不是所谓“计穷”(即退守夏口与“惧”无
关),这就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了对方,说明自己并非“大言欺人。最后,用事例论证法,以对方的行为作反衬,证明刘备“真不惧曹”,从而进一步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大言欺人”,取得了第二场论辩的胜利。
第三场是诸葛亮与步骘的论辩。步骘首先问难。他是想用张仪、苏秦来贬低诸葛亮,说诸葛亮游说东吴就像只会夸夸其谈的苏秦、张仪一样。诸葛亮妙在避开自己不谈,而采用间接回答的方法,以敌制敌,抓住步骘对张仪、苏秦的评价大做文章。他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苏秦、张仪亦豪杰也”,然后又拿步骘等人听到曹操的威胁恫吓就准备投降的事实来与张仪、苏秦对比,指出步骘根本没有嘲笑苏秦、张仪的资格。因为步骘是通过贬低苏秦、张仪来贬低诸葛亮的,所以,诸葛亮为苏秦、张仪正名,实际上也就为自己正了名,说步骘没资格笑苏张,就正是说步骘没资格笑他诸葛亮。真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第四场是诸葛亮与薛综的论辩。薛综先问诸葛亮对曹操的看法。诸葛亮直截了当地指出,曹操乃汉贼。薛综立刻反驳说,汉朝“天数将终”,曹操将取得天下是“天数”使然,刘备与之争斗乃是“不识天时”。对此,诸葛亮抓住对方立论不符合封建道统观念的要害,给予迎头痛击。他先厉声棒喝,呵斥对方“无父无君”,亮出自己的观点,继而进行论证。用公理论证法证明对方理应诛戮不臣之人,再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乃汉贼”(即曹操是不臣之人),这就得出了一个暗含的结论:对方理应诛戮曹操,可是现实却是对方“以天数归之”。这样,对方的立论与封建道统观念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从而证明对方真的是“无父无君”,使之狼狈不堪。
第五场是诸葛亮与陆绩的论辩。陆绩的观点是刘备无法与曹操抗衡。理由是:曹操出身名门,是“相国曹参之后”;刘备出身低微,“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稽考,眼见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诸葛亮对此分三步进行了驳斥。第一步用反问句点出陆绩幼年时“座间怀桔”的故事,意在回敬陆绩对刘备早年“织席贩屦”的讥讽。第二步用釜底抽薪法通过否定对方的论据来反驳对方的观点。先用事例论证法证明曹操名为“曹相国之后”,实为“曹氏之贼子”,再用揭悖法指出“刘豫州虽云中山靖王苗裔,却无可查考”的说法与“刘豫州堂堂帝胄,当今皇帝,按谱赐爵”的事实相悖谬,驳斥了刘备出身低微的说法。这样,构成对方论据的两个要件就被否定了,对方的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第三步用汉高祖与刘备类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刘备织席贩屦也就不见得无法与曹操抗衡,通过反驳对方的论证而完全驳倒了对方。
第六场是诸葛亮和严峻的论辩。严峻问诸葛亮“治何经典”,意思是要兴邦立事就要治经典,诸葛亮不治经典就没有资格在此谈论抗曹、降曹的军国大事。诸葛亮听出这层意思,运用揭悖法,通过指出严峻的言论与古代豪杰匡扶宇宙却未曾治何经典的客观实际之间存有的悖谬进行了驳斥。
第七场是诸葛亮和程德枢的论辩。程德枢以“儒”自居,指责诸葛亮“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程德枢指责诸葛亮“未必真有实学”,也就是说他这样的“儒”是有“实学的。于是,诸葛亮抓住“儒”字,用追加前提的办法将之分成“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而分别阐释,着重讥刺“小人之儒”的所谓“实学”不过是“雕虫”、“翰墨”之技,又举出杨雄的例子予以证明。因为程德枢是以“儒”自居来嘲讽诸葛亮
的,所以,诸葛亮说的是“小人之儒”,讥刺的就正是程德枢。一顿痛斥,说得程德枢张口结舌。
二论辩特点
(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舌战亦是心战,在这场论辩中,诸葛亮面对的是众多的东吴儒士,.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之中,诸葛亮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抱有必胜的信念,在言语上表现出藐视一切对手的气概。就客观形势而论,刘备是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与孙权联合的,他的力量也确实无法与曹操抗衡,这就给张昭等人的发难提供了依据,但诸葛亮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乱了方寸,而是站在战略的高度,取高屋建瓴之势,对东吴诸儒表现出不屑一顾,不屑与语的轻蔑,“哑然而笑”对张昭,“厉声”喝问对薛综,调侃揶揄对陆绩。同时有理有据地给予痛击。此外,诸葛亮言辞犀利,常常结合反问、排比等手法形成无法抗拒的气势,来削弱对方的攻势,增强自己的反击力量,在这场论辩中,他运用反问达十次之多,次次都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用排比、对偶如“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不惟无君,亦且蔑祖,不惟汉室之乱臣,亦曹氏之贼子”,“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弁之辈”等等也都气势浩荡,夺人耳目。这些都是他信心十足的表现,都能在心理上给对方造成压力。
(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在这场论辩中,论辩的双方都不是等闲之辈,各种论辩方法运用娴熟。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言论证、对比论证、归谬反驳、反辱相讥、揭悖反驳等等,比比皆是。(上文已谈,不再赘述)而诸葛亮更以他渊博的知识、超群的见解、雄辩的才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取得了这场论辩的胜利,从而为刘备与东吴的联合奠定了基础。
训练题参考答案
一、给生字注音、注释
旄máo古代用牦牛尾装饰的旗子。麾huī古代指挥用的旗子。
翳yì遮盖。衽rèn衽席睡觉时用的席子。
羸léi瘦弱。骧xiāng马抬着头快跑。
齑jī细、碎。骘zhì排定。皓hào白色。
二、诸葛亮取胜的原因:
其一,充满自信,以势夺人,从心理上压倒对方;
其二,灵活运用多种论辩方法;
其三,诸葛亮主张抗曹扶汉,理正;江东诸儒主张屈膝事曹,理亏。
三、实词的多义
幸得先生幸:幸亏。
幸勿见怪幸:希望。
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幸:宠幸。
四、上讲台,就下列话题进行辩论
(一)如何面对挫折
1、面对挫折,要放大痛苦。
2、面对挫折,要缩小痛苦。
(二)如何看待广告
1、广告有利于大众消费。
2、广告不利于大众消费。
教学建议
一在介绍故事背景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了解双方争论的中
心问题以及围绕中心问题展开的七个小场次的论辩。
二口语训练:
(一)语文基础不太好的班模仿角色进行论辩。
(二)语文基础好的班指定话题进行辩论。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罗贯中(1330一1.400),元末明初小说家。名罗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太原人。一说钱塘(浙江杭州)人,或说庐陵(江西吉安)人。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旧籍记载相当零散,而且往往互相矛盾。为研究者一致认可的,只有明初无名氏(或说系贾仲明)所写的《录鬼簿续篇》中的一段记载:“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变,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
其所终。”据其他一些文献,罗贯中是元末“有志图王者”(明人王圻《稗史汇篇》),而且与张士诚有一定关系(据清人徐渭仁、徐炳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题跋》)。今存署名罗贯中所作的小说,有《三国志演义》、《三遂平妖传》、《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传》等数种。也有些资料提到《水浒传》是罗贯中作(王圻《续文献通考》),或是施耐庵作,罗贯中编(明人高儒《百川书志》)。罗贯中还留下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
——摘自《中国文学大辞典》
二故事背景
公元208年秋天(建安十三年秋七月丙午日),曹操统帅80万大军南征,意欲荡平控制着江南的刘备、孙权等军阀集团,统一天下。当时,他已先后镇压了青州黄巾军,迎汉献帝居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又先后在北方战胜袁绍、袁述、吕布等军阀,占据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大片土地,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取得了军事优势。曹军南下,刘备首当其冲。而刘备寄寓荆州,兵微将寡,虽赖诸葛亮用计在一些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却终究无力阻止曹军南进,正节节后退,面临着灭顶之灾。孙权虽说占据着江东六郡,有一定的实力,但也难与曹操抗衡,是战是降,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以鲁肃为代表的主战派和以张昭为代表的主和派。孙权本人则既不愿降曹,又恐曹军人多势众,难以抵敌,正在犹豫观望。

扩展阅读

动物的主要类群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只有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知道多少范文适合教案课件?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在教材47——62页。包括:“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的活动,动物系统进化树,无脊椎动物(包括观察昆虫标本的活动)和脊椎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2、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形态、生理特征,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不同类群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他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深入理解动物系统进化树的含义,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了解,进一步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观察昆虫标本”和“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其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
1、认识动物的系统进化树。
2、组织“观察昆虫标本”的活动。
3、认识不同类群无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
4、认识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特征,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
教学准备:
“观察昆虫标本”的实验材料,放大的动物系统进化图片,不同动物类群的教学图片,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图片或录象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播放“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录象片。

2、提问:自然界中的动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形态千差万别,目前已知道的大约有多少种?你知道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动物?最大的动物是什么?最小的动物是什么?最高等的动物又是那一类?
3、这些动物分布广泛,在海洋、陆地、空中都有其分布,他们是生物圈中的大家族,与人类有及其密切的关系。为了便于识别、研究、利用和保护他们也要将他们进行分类,怎样对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呢?1、观看录象片,感受动物世界的丰富多彩,充满生机,激发探究欲望,进入情景。
2、回答:自然界的动物已经知道的大约150万多种,种类最多的是昆虫,最大的动物是蓝鲸,最小的动物是单细胞动物,最高等的动物是哺乳动物。

3、聆听教师的讲述,疑惑。
二、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中的动物(出示图),思考那些动物比较熟悉,并说出他们的主要特征。
2、提问:那些动物是你比较陌生的?他们又有那些特点?
3、把熟悉的和不熟悉的相比较,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和不同的特征?那些动物可能与你熟悉的动物属于同一个类群?
4、小组讨论:请从生活环境、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动物之间的异同,将他们初步分成不同的动物类群。(启发提问)
(1)能否根据生活环境合理地将这些动物分成不同类群?
(2)能否根据生活方式将上述动物合理地分为不同的类群?
(3)能否根据形态结构的不同将他们分为不同的类群?
(4)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或者有骨动物和无骨动物还能否进一步分类?
(5)你认为将上述动物合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6)请根据你们小组确定的分类依据将上述动物分为若干类群,填写在第48页表格中并加以说明。
(7)引导:各小组将你们的分类结果在班里交流一下。1、观察、思考并回答:蚯蚓、蜗牛、虾、蛙、兔、丹顶鹤、海龟、北极熊等。

2、回答

3、举例说明:
4、小组讨论: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

(1)能。陆生动物、水陆两栖动物、在人体内寄生的。
(2)分为寄生动物和能自由生活的动物两类。
(3)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有骨动物和无骨动物。
(4)有骨动物可分外内骨动物和外骨动物。

(5)可根据形态、结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等来进行划分。
(6)小组讨论,填写结果。

(7)代表交流分类结果。

三、动物进化系统树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上我们对动物已经进行了分类,下面我们来看动物学家是怎样将动物进行分类的?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2、无脊椎动物又可以分成那些类群?分类的依据又是什么?

3、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那些类群?依据是什么?

4、请仔细观察49页的动物进化系统树,你从该图中能获取那些信息?
补充:动物进化系统树很形象的反映了动物的进化过程和规律。1、动物学家是根据动物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的

2、回答:可以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和棘皮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
3、也是根据动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4、看图、分析、思考并回答:地球上的动物可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和棘皮动物等。这些动物是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进化来的,地球上出现最早的动物是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最晚出现的是哺乳动物和鸟类。
地球的动物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从种类少到种类多的进化过程。
四、本课小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并适当的补充。
3、大家有问题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2、交流。

3、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引导:生物圈中的动物种类繁多。
(1)动物学家是怎样将这些动物分类的。

(2)可以分为那些主要类群?

2、下面我们首先来认识无脊椎动物,看录象,观察各类动物有什么特点?怎样区别他们?他们与人类的关系怎样?
提问: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1、回顾、思考:
(1)动物学家就是根据动物体内有无脊椎骨将其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根据动物的形态、特征、生理特征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哺乳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2、看录象。

回答:无脊椎动物身体内无脊椎骨。
二、学习各类无脊椎动物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知道学习原生动物:
(1)原生动物是地球上最低等的、最原始的动物,他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上有什么特点?
(2)原生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你知道那些动物是原生动物?

(3)原生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习腔肠动物:
(1)腔肠动物与原生动物相比有什么不同?
(2)腔肠动物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主要生活在什么环境中,常见的种类有那些?
(3)演示丰富多彩的腔肠动物的图片,提问:谁能简要的介绍一下这些腔肠动物有什么特点?
补充:腔肠动物是有口无肛门,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食物残渣也通过肛门排出体外的。珊瑚的种类很多,我们看到的各种颜色的珊瑚实际上是珊瑚虫分泌的石灰质形的骨骼,珊瑚虫就藏在骨骼内。有的海葵还与螃蟹共生~`~~~~
(4)腔肠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3、指导学习扁形动物:
(1)扁形动物与腔肠动物相比形态上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扁形动物是怎样的名的吗?
(2)你知道那些动物是扁形动物?举例说明他们的生活方式?

(3)你知道什么叫“米猪肉”吗?吃了“米猪肉”会有什么后果?
补充:血吸虫也属于扁形动物,能寄生在人和其他许多哺乳动物体内,寄生在人体内引起血吸虫病。血吸虫病是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曾经在我国流行,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病基本消灭了,但是最近一年又有所“抬头”。教材51页的小资料中有介绍,请阅读。
4、知道学习环节动物:
(1)你知道那些是环节动物?这些动物与扁形动物相比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环节动物是怎样的名的?(演示环节动物的图片)
(2)你能说出蚯蚓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是怎样生活的?
(3)环节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补充:蚯蚓体内蛋白质的含量高达干重的70%,可用来饲养家禽、家畜和发展水产养殖业,因此,养蚯蚓是一条致富之路。教材中的小资料中有介绍,请阅读。此外,沙蚕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蚂蝗可以做药等。
5、指导学习软体动物:
(1)请举出你知道的软体动物的名称?这些软体动物有什么特点?为什么叫软体动物?(演示图片)
(2)谁来介绍一下你知道的软体动物?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生活的?
补充:乌贼、鱿鱼、章鱼都没有贝壳,因其退化为内壳。我们吃的海鲜中的鲍鱼不是鱼而是一种贝类。
(3)软体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
补充:在我国沿海,贝类的养殖已成为海洋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海产珍珠在世界都是有名的。1、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结构简单,所有的生理活动都在一个细胞中完成。
(2)多数生活在水中,部分生活在潮湿的土壤中,少数寄生在动植物体内,如:草履虫、变形虫、眼虫等。
(3)阅读教材回答:有些原生动物可以吸收水中的有机物起到进化污水的作用,也有些原生动物大量繁殖会引起海洋中的赤潮,还有的会引起人体疾病。
2、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腔肠动物是多细胞动物,身体由两层细胞围成消化腔。
(2)绝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海洋中,有一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常见的有水螅、水母、珊瑚虫等。
(3)观察图片,阅读并回答:水螅生活在淡水中,只有几厘米长,一端附着在水草上或其他物体上,另一端游离,口的周围有触手,用触手捕捉小动物;水母的身体呈伞形,适合在水中漂浮生活;海蛰的口的周围有8枚口腕。

(4)海蛰皮可以食用;珊瑚颜色鲜艳,造型奇特,可作为装饰品。
3、3、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扁形动物是左右对称的,身体扁平因此的名。

(2)涡虫、血吸虫、猪肉绦虫都是扁形动物。涡虫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能自由生活,而血吸虫和猪肉绦虫都是寄生生活的。
(3)猪肉绦虫的卵随食物进入猪体内,发育成幼虫(囊尾蝣)如黄豆大小,含有这种幼虫的猪肉叫“米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就可能患绦虫病危害人体健康。

4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常见的有蚯蚓、沙蚕、蚂蝗等。环节动物细长而柔软,身体有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

(2)蚯蚓生活在土壤中,打洞穴居,以落叶、生活垃圾、粪便等为食。
(3)例如:蚯蚓能疏松土壤、增加土壤的肥力,分解有机物促进生态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此外,蚯蚓可以药用;可以当作蛋白质饲料,甚至可以加工成蛋白质的食品。

5、观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1)举例:如蜗牛、田螺、乌贼、章鱼等软体动物身体柔软,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壳。
(2)举例:如蜗牛生活在潮湿的陆地上,以植物的叶为食,身体柔软,有两对触角,背上有一个螺旋状的硬壳,遇到危险时把柔软的身体缩到螺壳内,靠柔软的身体做缓慢运动。

(3)阅读并回答:很多软体动物可以食用,而且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著名的海鲜,如鲍鱼、牡蛎等。有的软体动物可以培育出名贵的珍珠;有的是鱼类天然的饵料;也有的对人类有害,如蜗牛、田螺等。

三、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请用最精练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每一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肯定、并适当补充)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讨论。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思考、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3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
(1)无脊椎动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主要包括那些类群?请举出其中的1——2种代表动物。

(2)在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最高等的是那一类。

2、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3、节肢动物不仅种类多,而且分布非常广泛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那么节肢动物分部广泛表现在那些方面?1、回顾、思考、回答:
(1)原生动物如草履虫、变形虫,腔肠动物如水螅、水母,扁形动物~~~棘皮动物如海星、海参。

(2)节肢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2、种类多,节肢动物在地球上约有100多万种,许多动物的个体数量多的惊人,例如:仅一个蜜蜂社群的个体数量就达5万多只。
3、回答:从5500多米的深海到6000多米的高山,无论是空中、水域、土壤和动植物体内,都有节肢动物的生存。
二、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陈述:节肢动物属于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又分为昆虫纲、甲克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昆虫纲的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的主要成员,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约占节肢动物的70%。节肢动物为什么如此众多呢?他们有那些共同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节肢动物中的昆虫。
2、(演示几种昆虫标本)指导学生观察昆虫标本,按照观察的方法步骤认识昆虫身体的组成和不同形态的足,比较不同形态足的异同,并提问:
(1)绝大多数昆虫都生活在陆地,他们有那些适合在陆地上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

(2)昆虫有那些共同的特征?我们一般可以通过那些特征来判断一种小动物是不是昆虫?
(3)你能描述一下这些昆虫的足有什么特点,适合怎样的运动方式?
昆虫不同形态的足在结构组成上的共同点是什么?

(4)请说出蝗虫、蝴蝶、蜜蜂、金龟子这几种昆虫的翅膀有什么不同?你知道昆虫学家是根据昆虫的什么特点将他们进行分类的?
补充:昆虫学家根据昆虫翅膀的特点的不同将昆虫分为不同的类群,如蝗虫属于直翅目,蝴蝶属于鳞翅目等。
3、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怎样?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昆虫与人类非常密切?举例说明。1、聆听老师的介绍,观看录象,边观察边总结昆虫的特点。

2、观察昆虫标本,小组讨论:认识昆虫的身体组成,画出不同形态的足,对比昆虫不同形态的足,找出他们在形态、结构上的异同点,回答:

(1)昆虫的体表有坚硬的外骨骼,外骨骼有保护作用和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的作用;昆虫的身体一般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体节伸屈自如,每个体节都有附肢,运动灵活而有力;昆虫有发达的脑、灵敏的感觉器官和独特的呼吸器官等。

(2)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胸部有三对足(6条腿),一般有两对翅。
(3)描述:例如,蝗虫的后足长大、粗壮,适合跳跃;前足和中足比较弱小,只能适合爬行。
昆虫不同形态的足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是分节的。

(4)蝗虫有两对翅膀,外面一对狭长较厚,里面一对薄而宽大;蝴蝶的两对翅膀,宽大、较厚、有花纹和粉末状的物质;蜜蜂只有一对翅膀,很薄、透明;金龟子的翅膀外面有很厚的翅鞘,里面的一队翅膀很薄、宽大,能飞行。

3、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的有益于人类也有的有害于人类。例如,海洋中的许多小型的节肢动物或大型的节肢动物的幼体和成体,是鱼类的天然食物;一些昆虫如蜜蜂能传播花粉,大大促进植物的发展。
三、棘皮动物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你认识棘皮动物吗?你知道那些动物是棘皮动物?为什么他们叫棘皮动物?他们有那些共同特点?(演示棘皮动物的图片)
2、棘皮动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海星、海参和海胆在形态上有什么不同?他们是怎样生活的?
补充:海参以海底的微小生物和有机物为食。海参还有一个逃生的绝招,当海参受到强烈的刺激时,能把大部分内脏从肛门排出转移敌害的视线,他趁机逃生,这一段时间又能长出内脏来。
3、棘皮动物的共同特点上体表都长有棘刺,举例说明他与人类的关系。1、回答:棘皮动物有海星、海胆、海参等,因他们身体表面长有肉刺而的名。

2、回答:棘皮动物都生活在海洋中。海星的身体扁平呈五角星形,海参呈蠕虫状,海胆呈球状;海星喜欢吃贝类,危害贝类的养殖,海胆喜欢吃海藻,危害藻类的养殖。

3、棘皮动物既对人类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如海星、海胆对海产养殖业有害,但海参是美味佳肴,可食用或药用,有很高的人工养殖价值。
四、活动:讨论无脊椎动物和人类的关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以上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各个类群,这些无脊椎动物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
2、举例说明人类与无脊椎动物的关系?引导:关于人类与无脊椎动物的关系,下来大家还可以搜集一些资料,写一篇短文《无脊椎动物的公与过》1、回答:可以说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紧密,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有害的一面。
2、首先他们都是生物圈的组成部分,尤其是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的“最大家族”。从他们对人类有益的一面来看,有些原生动物能起到进化污水的作用,有的可以食用,有的能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有的能为植物传花受粉。
五、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无脊椎动物有了那些更深刻的认识?有什么收获?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提出来一起讨论?1、回顾、总结、思考、回答。

2、提出疑惑的问题,讨论、交流。

第四课时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提问:
(1)自然界中的动物可以分为那两大类?分类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脊椎动物又可分为那些类群?

2、请观察教材55页图22——30,想一想五类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差异。1、回答:
(1)自然界中的动物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依据是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2)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2、观察图片,回答: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两栖类水陆两栖,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绝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
二、学习各类脊椎动物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56——60页,想一想每一类脊椎动物与他们的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有那些,请在书上标出来。
2、指导学习鱼类(演示各种鱼类的图片)
(1)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类,大约有2200多种,终身生活在水中,他们有那些与水生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2)鱼类绝大多数生活在海洋中,淡水中也有不少种类,你能说出几种淡水鱼类的名称吗?你是怎样区别这些鱼类的?
(3)淡水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范蠡就编写了世界上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混合放养的方法。你知道什么叫混合放养吗?混合放养有什么好处?阅读教材56页小资料。
(4)鱼类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表现在那些方面?

3、知道学习两栖类(演示各种两栖类的图片)
(1)你知道那些动物属于两栖类?为什么他们叫两栖动物?他们有那些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为什么说两栖动物还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而是从水生到陆生的过度类型?

(3)你见过青蛙的幼体——蝌蚪?青蛙的发育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建议学生利用便利的时候到稻田、水沟或池塘边采集青蛙的受精卵,进行培养和观察蛙的发育过程,并作好记录。培养的方法见教材57页,观察完后将青蛙放回原处。
(4)两栖动物与人类之间有怎样的关系?举例说明。
补充: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惜两栖动物,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
4、指导学习爬行类(演示各种爬行类的图片)
(1)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并不多,只有6千多种,但是根据对古代动物化石的研究表明,在距今2亿多年前的中生代有一类爬行动物曾经在地球上繁盛一时,称霸全球达1亿多年之久。你知道是那一类爬行动物吗?恐龙原意是“恐怖的蜥蜴”你知道那些恐龙能描述一下吗?
(2)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的鼎盛时代,在海洋、陆地、空中都有恐龙分布,但是大约在6500万年前恐龙却灭绝了,关于恐龙的灭绝至今是个迷,有多种说法。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有那些》他们有那些适合陆地生活的特征?
(3)怎样评价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补充: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我国为了保护扬子鳄于1986年在安徽建立了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小资料中有介绍,阅读。
5、指导学习鸟类(演示鸟类的图片)
(1)你知道地球上最大的鸟是什么?最小的鸟是什么吗?没有翅膀的鸟是什么?
(2)鸟类是脊椎动物中的第二大类群,全世界约有9700种,我国有1319种,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绝大多数鸟类都能飞行,他们有那些适合飞行生活的特征?

(3)鸟类和哺乳类都是脊椎动物中的高等类群,不仅种类多,分布广,而且与人类的生活也尤为密切。可以说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对人类有杰出的贡献,举例说明。
补充:正因为鸟类是对人类益处极大而害处很小的类群,所以“观鸟”、“爱鸟”、和“护鸟”早已成为先进文明国家的一种时尚。
(4)护鸟类,我国规定:每年的3月至5月的某一个星期为“爱鸟周”。你知道为什么要把这段时间确定为爱鸟周吗?我们应该怎样爱鸟、护鸟?
引导:希望同学们把你们的想法设计成一个爱鸟周的活动方案,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实施你设计的方案。
6、指导学习哺乳动物(演示各种哺乳动物的图片)
(1)哺乳动物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动物,也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我们人类也是哺乳动物。你知道哺乳动物中最大的、会飞的、奔跑最快的分别是那一种?
(2)全世界的哺乳动物约有4000种,种类不算多,但他们适应能力强,几乎可以在任何环境中生存,他们有那些共同的适应环境的特征?
(3)从那些方面可以说明哺乳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动物?

(4)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哺乳动物对生物圈,对人类有什么作用?
讲述:但是由于人类的活动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破坏和过度捕杀,使许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另一方面,人类活动导致生态失恒,使鼠类等有害动物大量增加,对森林、草原、农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因此,保护地球上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面临的紧迫任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1、阅读教材,找出各类动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分析,讨论并回答问题:

(1)体表覆盖黏滑的鳞片,身体一般呈流线型,用鳍游泳,用鳃呼吸。

(2)鲫鱼、草鱼、俚语等等。鲫鱼比较小,身体较宽,颜色较浅;草鱼比较大,身体狭长,颜色较深~~~~~~
(3)回答:根据一些鱼:如鳙鱼、鲢鱼、草鱼和青鱼的栖息水层和食性的不同特点,将他们混合放养在一个水域内。混合放养可以充分利用池塘水体的空间和各种天然的饵料,从而增加鱼的产量。

(4)回答:鱼类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鱼类还可以制成药品、饮料、皮革制品等;有些鱼还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如金鱼、热带鱼等。
3、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1)蜍、大鲵、蝾螈等,他们大多数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皮肤有辅助呼吸的作用。
(5)两栖动物的受精作用必须在水中完成,而且幼体也必须生活在水中,在水中发育,如果离开了水将无法繁殖后代。
(6)青蛙的发育要经过变态,因为蝌蚪的形态和生活习性都与成体有叫大的差异。

(7)青蛙和蟾蜍都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农业害虫的天敌,此外,养殖的牛蛙可供实用。许多两栖动物是多种药物的来源,如蟾酥、哈土蟆油等。
4、观察、阅读、讨论、分析、回答问题:
(1)恐龙!如霸王龙,是陆地上在凶猛的动物,全长约15米,重约6吨左右,长有长达15厘米的利齿,对陆地上的其他动物威胁很大。翼龙两翼展开达8米多宽,尾很短,飞行能力弱,只能在海边或湖边滑翔,能捕捉鱼类。

(2)现在地球上生存的爬行动物有蜥蜴、乌龟、蛇、鳄鱼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体表都覆盖有鳞片,鳞片有利于防止体内水分的散失。生殖都是体内受精,卵外有卵壳保护,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3)有很多爬行动物对农业生产有益,如蛇类能消灭大量鼠类,蜥蜴类以大量害虫为食;有些爬行动物能为人类提供食物、药材和皮革制品等。

5、观察、阅读、讨论、回答问题:
(1)最大的鸟是非洲鸵鸟,最小的鸟是蜂鸟,没有翅膀的鸟是企鹅。

(2)鸟类的身体一般呈流线型,可以减小飞行阻力,身体表面被有羽毛,前肢变为翼,骨轻而薄,长骨中空,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呼吸系统发达,呼吸效率高,适合飞行生活,且体温恒定。
(3)如人类饲养的鸡鸭鹅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食品来源;很多鸟类羽毛鲜艳,姿态优美,鸣声悦耳,能给人类的生活增添情趣;很多鸟类以鼠类和昆虫为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4)因为,此时是大多数鸟进行繁殖的季节。不打鸟,不干扰鸟类的生活,向社会宣传保护鸟类的重要性,还可以为鸟类悬挂人工巢箱等。

6、观察、阅读、分析、讨论、回答问题:
(1)最大的哺乳动物是鲸,会飞的是蝙蝠,奔跑的最快的是猎豹。

(2)他们大多数体表有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大脑和感觉器官发达。

(3)哺乳动物的大脑和感觉器官是动物界中最发达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强,因此,他们分布很广,几乎在任何环境中都能生存,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了优势地位。
(4)哺乳动物是生物圈中的重要成员,对维持生物圈中是生态平衡起重要的作用。哺乳动物能为人类提供主要的肉食、皮毛以及成为运输和劳动物的工具,提供优质的药材,如鹿茸、麝香等。各种野生动物是生物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类的经济、生活有重要作用。
三、本课小结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对脊椎动物有了那些更深刻的认识?有什么收获?
2、关于本节课的内容你还有什么感到疑惑的问题?提出来讨论。1、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思考、回答教师的问题。
2、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
问题,讨论、交流。

板书设计:

第3节动物的主要类型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
动物系统进化树
原生动物:单细胞动物,结构简单;净化污水,引起疾病
无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食物在消化腔内消化;食用、装饰品
脊扁形动物:左右对称,身体扁平;危害人体健康
椎环节动物:细长而柔软,身体有许多环状的体节;促进物质循环,可以食用
动软体动物:分为头、足、内脏团三部分,体外有外套膜,常常包有贝类;食用、饵料
物节肢动物:身体分节
活动:观察昆虫的标本
棘皮动物:身体表面长有肉刺,可供人类食用

鱼类:体表覆盖鳞片,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食用、养殖
脊两栖类:幼体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水陆两栖用肺呼吸;除害、食用
椎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提供食物,作为药材和皮革制品
动鸟类:身体呈流线型,有羽毛,长骨中空,呼吸系统发达;食用、观赏
物哺乳类:哺乳,体温恒定,大脑和感觉器官发达;维持生态平衡,为人类提供食物。

练习设计:思考与练习
教学后记: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认真准备自己的教案课件了吧。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规范的完成工作!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第3节植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类群(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2.掌握各类植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特征。
3.归纳出植物类群进化的规律。

1.学会用放大镜观察植物器官的方法。
2.学会制作植物腊叶标本的方法。

1.初步树立生物进化的辩证唯物思想。
2.养成爱护花草树木、热爱自然环境的良好习惯。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植物系统进化树;组织“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的活动;
2.掌握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认识种子植物是植物界最高等的类群;
3.各个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1.引入
播放一段植物类群的录像,向同学展现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
据植物科学家估计,自然界中已知的植物约有33万种,遍布地球上的各种生态环境。那不同植物类群之间的差异有多大,它们之间有没有亲缘关系?
2.观察植物系统进化树,学生分析不同植物类群的进化关系
3.实地观察、辨别各种植物类群的特征
“观察比较不同的植物”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顺序和方法,引导他们描述每种植物的形态结构,进而通过比较分析找出不同植物的差异。学生活动完成后,及时组织好全体学生的交流和讨论,在讨论中总结归纳不同类群植物的特征,最后学生形成共识。
4.观察苔藓植物
(学生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的葫芦藓和墙藓。)培养皿中放的植物,就是苔藓植物。
(利用谈话法小结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
 问:与藻类相比,葫芦藓在结构上有哪些区别?
(归纳:苔藓植物是绿色多细胞植物,一般有茎、叶分化,能进行光合作用。)
问:苔藓植物的茎、叶上有无“筋络”?
(归纳:苔藓植物茎、叶中无输导组织。)
问:苔藓植物的生活习性与藻类(水绵)有什么不同?
(归纳:苔藓植物生活在阴湿陆地)
补充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
①保持水土。
②可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③是植物界的拓荒者。
5.观察蕨类植物
(学生观察铁线蕨。)
提问:
(1)铁线蕨的叶片为什么呈绿色,它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2)叶柄很硬,它的内部有什么组织?有没有根、茎、叶的分化?
总结:
①叶内不仅有机械组织,还有输导组织;
②具有真正的根、叶、茎;
③根、叶、茎中有输导组织和发达的机械组织。
第2课时种子植物
前面学过的两大类植物,孢子比较显著,能脱离母体而发育,统称孢子植物。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种子植物。种子植物与孢子植物的区别在于:能够产生用于繁殖后代的种子,它们是真正的陆生植物。种子植物适应干旱陆生环境的能力很强,分布极广泛,种类繁多。种子植物又可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那么,裸子植物与被子植物究竟有什么区别呢?为了弄清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我们先来观察一下松树雌球果和枣树的果实。
观察:用解剖刀剖开枣,观察成热的松树雌球果和枣。比较二者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含有种子。(同属于种子植物)
不同点:松树的种子外没有果皮包被,种子裸露(属于裸子植物);枣树的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种子不裸露(属于被子植物)。
裸子植物的经济意义: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我国裸子植物的种类占全世界的一半,裸子植物的资源十分丰富。我国还有一些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稀裸子植物,例如我们刚观察过的银杏、水杉,还有银杉、秃杉(出示我国珍稀裸子植物的挂图)。
种子植物包括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种类很多,占地球上植物种类的2/3左右;分布广泛,各种环境中都有它们存在;结构和功能既完善又复杂,是地球上最高等的植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被子植物的概念:你吃桃和枣的时候,发现它们的种子长在什么地方?
被子植物的特征是什么?根据被子植物种子结构的不同分为两种: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展示图片,学生总结出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不同点并举例,老师作评。

第4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第4节动物的主要类群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等活动,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常见种类和形态、生理特征,认识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2.通过参与“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等学习活动,增强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3.认识动物系统进化树,了解不同动物类型之间的亲缘关系。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不同类群动物的常见种类和他们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了解,进一步体会动物种类的多样性,通过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深入理解动物系统进化树的含义,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正确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观,进一步强化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观察昆虫标本”;
2.无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3.脊椎动物的类群及特征;
4.不同动物类群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无脊椎动物
谁说出被发现的植物有多少种?(30多万种)。自然界还有一类,它包括的种类比植物的种类更多,这类生物,就是我们现在要开始学的——动物。
那么,这类生物在我们地球上已被发现的有多少种呢?(150多万种)。那么,这么多种类的动物,我们怎么个学法呢?学习植物类群时,我们是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学习的,对不对?学习动物,我们也这样按顺序来学。植物根据其不同的特征可以分为不同的类群,动物是否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呢?播放一段动物类群的录象,展现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
活动“将下列动物进行分类”(课本P46图)
图中很多是大家熟悉的动物,请根据已有的动物知识,将它们归类,并说出理由。
问:摸一下你们的背后中央有一根什么?(脊柱)
对,由脊椎骨构成的一根脊柱。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脊椎骨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学生举例。
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又可以分为几大类,请同学们看动物进化系统树,说出不同动物类群之间的进化关系。
总结: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下面,我们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观看录像,展示种类繁多,非常美丽的腔肠动物。边看,教师边解说。看后,学生说出腔肠动物中的代表动物。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有口无肛门,辐射对称,身体由两层细胞及其围成的一个消化腔组成。
请同学们看猪肉绦虫成虫的标本,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熄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同学观察回答:身体是扁的。)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又一类动物——扁形动物。
出示猪肉绦虫生活史的挂图,讲解其生活史。出示血吸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观察涡虫形态,总结扁形动物的特征:背腹扁平,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出示人蛔虫挂图,学生观察形态,教师讲解其生活史。观察人蛔虫形态,总结线虫动物的特征:细长的圆柱形,有口有肛门。
我们再来研究一类动物——软体动物。这类动物的种类很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河蚌、田螺、蜗牛、乌贼等,都属于软体动物。观赏软体动物的录像。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软体动物的特征:身体柔软;有外套膜;身体表面有贝壳(或者具有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还有哪些你熟悉的软体动物。
出示蚯蚓,沙蚕和水蛭的挂图,学生观察,说出它们共同的特征:身体呈蠕虫状,细长而柔软,分成许多体节,大多为蠕动爬行。
通过之前的学习,大家对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虫动物、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的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现在开始学习一类新的动物,这类动物在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大家知道是哪类动物吗?请同学看我这个标本盒中是什么动物?对了,是节肢动物。从现在开始,我们就要一起迈入奇妙而有趣的节肢动物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奥秘。
活动:观察昆虫标本。
同学们是否认识这些节肢动物?观察它们,找出一种你熟悉的节肢动物,总结出它的形态结构特点;说出其身体的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蝗虫的身体是由很多体节构成,全身可分为头、胸、腹3部分,蝗虫的体表具有坚硬的外骨骼,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和支持内部的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散失。这是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之一。外骨骼可能随着蝗虫身体的生长而长大,所以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脱掉原来的外骨骼的现象,这就是蜕皮。学生讲,老师点评。
总结出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身体不仅由许多体节构成,而且还分部。昆虫是唯一能飞行的节肢动物类群,胸部有3对足、两对翅。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昆虫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可以概括为“极为密切,有利有害”。据科学家调查统计,与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直接影响的重要害虫约1万种,尽管大力防治,但在全世界每年仍有20%的农产品被害虫毁掉,如蝗虫、棉铃虫、玉米螟虫等。也有许多昆虫是有益的:有很多昆虫是植物传粉的媒介(这一点在植物学知识中已学到了);有的昆虫可用于对害虫进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可以防治棉铃虫;水栖昆虫是淡水鱼类的食物;昆虫本身或其产物有较高的经济意义,如蚕丝、蜂蜜、蜂蜡等早已为人类所利用。
同学学习了有关昆虫的知识后,应该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对人类有利的昆虫,消灭对人类有害的昆虫。
同学们观察图片(课本P54图),是否认识这2种动物?(海星、海胆)
观察它们的形态特征,它们又属于哪类动物呢?(棘皮动物)
第2课时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进化地位最高的一大类群,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学生看图,观察它们的生活环境,总结出规律,体会进化的观点。
脊椎动物里种类最多的是什么呢?(鱼类)
对,虽然它们最低等,但种类最多,有22000多种。
通过录像给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鱼,使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鱼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两大类:即淡水鱼和海水鱼。观察我国主要的优良淡水鱼品种:四大家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还有常见的鲤鱼和鲫鱼。这六种鱼先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先让学生说出这六种鱼分别叫什么?他们可能会把鳙鱼叫“胖头鱼”,鲢鱼叫白鲢。
介绍海水鱼,如:带鱼、鳕鱼、马面鲀、鳓鱼、鲐鱼等。虽然我国有丰富的海洋鱼类资源,但现在和以前相比较,鱼类资源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可以请同学举出一些具体的实例来说明。若举不出来,教师可给学生举出例子说明。现在我国鱼类资源遭到这么大的破坏,我们必须要加强海洋鱼类资源的保护。
鱼类是生活在水中的动物,现在要讲一种幼体在水中生活,而成体可以在陆上生活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
学生观察图片,认识图中的两栖动物,描述两栖动物的体态和结构特征。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凡具有下列特征的动物,都属于两栖动物:
 1.皮肤裸露,能分泌粘液;
2.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
 3.成体生活在陆上,也能生活在水中,用肺呼吸,用皮肤辅助呼吸。
讲述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接着,放录像,给学生展示一些爬行动物,如蜥蜴、壁虎、蛇、龟、扬子鳄等,告诉学生这类动物差别很大,但都属于爬行动物。(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答出这些是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真正适于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只不过有些种类又回到水中去生活了。
介绍爬行动物,了解龟和扬子鳄,和古代爬行动物的繁盛和绝灭。龟大多栖息在河流、池塘中,有些种类生活在海洋中,有时也能上岸爬行,以鱼、虾、植物等为食。体表覆盖坚硬的甲,起保护作用。(鳖没有坚厚的角质甲,身体最外面是软的表皮。)扬子鳄是我国特产的淡水鳄类,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被称为“活化石”,研究它还有重要的科研价值,所以国家把它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并建立了扬子鳄的自然保护区和人工养殖场。
总结爬行动物的特征,指出与人类的关系。
下面,我们学习另一类种类繁多的动物——鸟类。鸟的种类是很多的,全世界现存的鸟类约有9000多种。这些鸟类分布范围广泛,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形态结构也是多种多样的,呈现出一个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鸟类世界。下面请同学们看鸟类多样性的录像。然后再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鸟类。
学生总结鸟类的特征,说出鸟类与人类的关系,形成爱鸟和护鸟的意识。
想想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什么动物?(哺乳动物)
提问:哺乳动物有哪些主要特征?
学生边看录像边思考,总结:它们大多体表长有毛,胎生,哺乳,恒温。
讲述哺乳动物与人类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