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雄伟的金字塔群

乌塔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12

雄伟的金字塔群。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雄伟的金字塔群”,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单元 古代埃及的历史遗产

第1课 雄伟的金字塔群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金字塔的起源

公元前27世纪,法老昭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是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jAb88.com

通过对金字塔来源的认识,理解人类文明的继承发展性。

1.举例说明金字塔超凡的建筑艺术,说明金字塔文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

2.举例分析金字塔建筑科学成就,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问题探究法

阅读法

图表法

历史比较法

1.从金字塔建筑的高超艺术说起,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2.收集和整理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培养探究历史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金字塔建筑群

金字塔建筑群主要集中分布在今天开罗东北部、尼罗河西岸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一带;吉萨金字塔建筑群包括三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

通过对金字塔分布区和杰出代表的认识,理解金字塔建筑群是承载古代埃及人民智慧和历史的建筑奇迹。

问题探究法

情景体验法

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

胡夫金字塔规模、结构及科技成就;

金字塔群建筑存在的历史意义。

通过对胡夫金字塔科技成就、建筑意义的分析,理解古埃及人民的建筑智慧,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问题探究法阅读法

图表法

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

古埃及人是如何建造金字塔的?

为何建造狮身人面像?

认识金字塔的研究中的疑难,理解古埃及文明的神奇性。

问题探究法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建议

教学重点

古代埃及金字塔文明的杰出代表及其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艺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

教学难点

埃及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秘”;金字塔建筑艺术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及意义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古埃及金字塔文明:金字塔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古埃及金字塔的超凡建筑艺术。古埃及金字塔文明的产生,是古埃及奴隶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古埃及人民智慧和历史的杰出成果,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更是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由于本课涉及的文化遗产知识,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学生容易进入知识情景;因此,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本课涉及的“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妙’”的理解,以及情感态度的提升等知识,教学有一定难度,对这些知识的处理,教师要把情感态度的提升依托在一定的知识材料上,把情感分成层次,逐步引导,真切的人生态度就不难形成,学生保护文化遗产意识就会自然提高。切忌不能空泛地谈感情,也不能用现成的教材结论充当态度认知。

对于“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和金字塔研究中遇到的疑难和奥妙”的理解,建议教师要精讲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如:金字塔、法老、狮身人面像等,教师还要充分利用一些图片、图示、数据、科技最新研究成果等资料,逐步引导学生认识金字塔高超的建筑艺术,为学生理解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打下基础。对金字塔的起源等知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当学生探究问题有一定困难时,要适时引导、讲解,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

本课引言是由一幅《吉萨三大金字塔正观图》和一段文字构成的,引言描述了两个问题:一是金字塔名称的来源,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形酷似汉字的“金”字,故汉译为“金字塔”。二是金字塔群的杰出代表,今天埃及的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墓地金字塔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建筑奇迹,其承载着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特别是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墓地金字塔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建议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引言内容。问题一、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为何被称之为“金字塔”?问题二、假如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金字塔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有哪些?以你游览的感受为基础,说一说埃及金字塔在世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通过提问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初步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灵活导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金字塔的来源”

本目教材内容依次讲述了金字塔来源的社会背景、金字塔文明的发展和杰出的文明代表,说明古埃及文明的继承发展性,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而产生的。

(1)奴隶制经济的重大发展是古埃及金字塔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统一后的古埃及奴隶制经济得到了重大发展。农业方面,大麦、小麦、亚麻、葡萄、无花果等作物都已种植,农业技术虽然原始,但仍有一定发展,加之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河水留下肥沃的黑土,便于农业种植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大量的粮食可供养庞大的统治阶级和广大的手工业者。手工业方面,古埃及的建筑、采矿、冶金和金属加工业、造船、制陶、酿酒、纺织等部门都很发达。发达的奴隶制经济是在国王控制之下的,国王不仅直接占有大量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财富,而且还控制了国家对外贸易和一切战利品,据考古资料,古埃及国王可以把土地和劳动力捐赠给神庙,并把土地赠给贵族。充足的经济力量和拥有经济的控制权,使古埃及国王们可以动用全国的人力和物力修建雄伟的陵墓。

(2)古埃及国王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于一身,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是金字塔文明起源的政治基础。

古埃及王国时代,国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和代表。国王之下有一宰相,主持日常政务,主管行政、司法、经济和宗教事务,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决策权并非在宰相手中,而是在国王手中。其他官吏都对国王负责,并对国王的宠惠感恩戴德。在古埃及,国王的话就是法律,国王可颁布相当于法律的敕令,对其臣民有无限权威,一切臣民都是国王的奴仆。国王还利用神权以强化王权,强化奴隶主统治,专制集权使古埃及国王生前就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修建巨大的陵墓──金字塔,这些金字塔是国王们权力的象征。

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本目教材──所提供的材料,思考提出的问题,师生充分讨论后解决,以此提高学生对中外文明异同点的认识。

(3)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是金字塔文明来源的文化基础。

古埃及出现的马斯塔巴式王墓和贵族墓,明显地反映了奴隶制君权扩大以及国家财富日益集中的特点。马斯塔巴,不仅在地下有许多墓室,而且还有地上建筑(其形状如同阿拉伯人院子中名叫马斯塔巴的凳子)。埃及初步统一后,法老们为了追求陵墓的威严与壮观,逐步将条形高台重叠升高,后来几经变化,最终演变成金字塔。公元前27世纪,法老昭塞尔的“阶梯形金字塔”,是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阶梯形金字塔”的塔身为台阶形,分六层,自上而下逐层缩小,实际上是六个大小不一的“马斯塔巴”重叠而成。古埃及国王斯涅弗建造的第一座金字塔原为一个阶梯形层级金字塔,后来将各层阶梯填平,成为一个角锥体的金字塔;以后,斯涅弗鲁再次命人建造了一座真正角锥体金字塔。可以说,马斯塔巴陵墓文化是层级金字塔向角锥体金字塔发展的文化基础。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阶梯金字塔》图,加强学生对金字塔文明演变历程的感性认识。

(4)古埃及金字塔的杰出代表。

目前在尼罗河下游发现的金字塔共约八十多座,集中分布在今天开罗东北部、尼罗河西岸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一带。这些金字塔多数已经成为一堆沙石,尚属完整的有三十多座。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位于今天开罗西郊吉萨高地的金字塔群。

吉萨金字塔建筑群包括世界闻名的三大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以及多座小型金字塔。三大金字塔分别是胡夫、哈佛拉、孟卡拉祖孙三代的金字塔,都建于第四王朝(约前2613~前2498年),是埃及金字塔建筑中的经典之作。三座大金字塔沿尼罗河西岸一字排开,塔身为精确的正方锥体,都用淡黄色石灰石砌筑,外面贴一层磨光的白色石灰石。为避免相互遮住阳光,彼此呈斜线排列,既错落有致又遥相呼应。远远望去,在蓝天黄沙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巍峨壮观。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建议教师用提问方式,提出具有层次性的问题,可设计以下几个问题:问题一:古埃及金字塔文明起源的历史背景是什么?问题二、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发展的简单状况是什么?问题三、古埃及金字塔群中的杰出代表有哪些?请你说一说这些杰出代表的总体特征怎样?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课文知识,讨论难点,学生对话、师生对话,逐一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金字塔群承载着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

第二目“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

本目教材内容以位列吉萨三大金字塔之首的“胡夫金字塔”和“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为例,讲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建筑艺术,探微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说明金字塔建筑群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展现了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在世界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1)胡夫金字塔的建筑艺术。

胡夫金字塔是古埃及第四王朝胡夫国王时期修建的,是埃及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金字塔,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其建筑师是胡夫的兄弟──海米昂,地址被选在孟斐斯附近的尼罗河西岸的基泽。胡夫金字塔高约146.5米(由于自然侵蚀,现实际高度为137米多),每边约长237米(现实际长230多米)。该金字塔用了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头,平均每块重约2.5吨。

教材先从胡夫金字塔的外表宏伟特征说起,然后谈论其内部构造的复杂。胡夫金字塔的入口处于塔的北侧,高出地面约二十米处,非常隐秘。塔内有上下两条通道,下通道深入塔底30米,尽头有一墓室,内有大量随葬的器皿和食物等;上通道先通过一个墓室,也称“王后室”,再向上直至国王墓室。墓室的墙面和地面都由大理石砌成,表面光滑;墓室顶部为平面,由九块重约五十吨的石板拼成,上面筑有五间小屋,顶部呈人字型,以分散墓室所承受的压力。墓室内壁上,有反映当时生产和生活场景的浮雕,精美绝伦。

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胡夫金字塔结构示意图》和《胡夫金字塔内的狭窄通道图》,然后组织师生对话,使学生认识金字塔建造的高超建筑技术。

胡夫金字塔的科学精确度相当高,塔的四个底边误差不超过20厘米,精确度达到千分之一以内;此外,胡夫金字塔还坚实稳固,结构精密,石块间没有使用任何黏合物,石块相咬合的接缝严密,连刀片都插不进,令人惊叹。

教材进一步提出:在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帮助的古代,埃及人是怎样建成如此庞大而精确的金字塔呢?教材引用了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传世著作《历史》中关于金字塔修建的方法,但希罗多德本人对这种说法也无从确认。因此,有关金字塔的建造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各国的学者对金字塔的建造方法作过许多研究,提出过很多假说或猜想,但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内容,加深学生对“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疑难和奥秘”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提问:你还知道胡夫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其他“疑难和奥秘”吗?以此提高学生的历史探究精神。

(2)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

教材内容先叙述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赫赫有名的狮身人面像位于哈佛拉金字塔外的东北面,它由整块巨大的天然岩石雕刻而成。传说它的面部是根据哈佛拉的面貌雕成的,头戴皇冠,目视前方。身躯呈卧狮的造型,两爪自然前伸。造型很像古希腊神话中的妖怪斯芬克斯,所以又称斯芬克斯像。狮身人面像将人的智慧与狮子的威猛合二为一,堪称世界雕刻史上的珍品。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狮身人面像》图,加深学生对“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的感性认识,同时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接着教材提出狮身人面像的建筑疑问:古埃及人为什么会在法老的墓地里建造这么一个半人半兽的巨大雕像呢?历史上虽有很多传说,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没有找到合理的答案。

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资料内容,加深学生对“狮身人面像研究中疑难和奥妙”的感性认识,然后设计提问:关于狮身人面像的建造,你还知道哪些知识?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金字塔建筑群的社会文明价值。

教材内容论述了金字塔建筑艺术存在的意义:埃及的金字塔建筑群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历史上未解的千古之谜。作为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中唯一幸存的实体,金字塔群历经了四千多年的风霜洗礼,依旧向世人昭示着古代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每年不仅有大批各国的旅游者前来观光,而且还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前来进行实地考察和科学探索。这段论述对于学生理解“古埃及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很有帮助。

本目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建议教师充分利用本目的内容,引发学生对金字塔建筑群在科学技术方面成就和意义的思考,对于教材有关“金字塔建筑群的意义”的分析,如果感觉不足,还可以引用教材以外论述,适当展开,培养学生关注人类文化遗产命运的情感。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金字塔的来源”一目。

公元前27世纪,埃及金字塔的建造开始脱胎于埃及古老的陵墓“马斯塔巴”,逐步向角锥体金字塔发展,埃及第四王朝的金字塔建造进入全盛时期,金字塔的规模和数量都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那么,金字塔是在什么历史情况下起源的呢?金字塔建造转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由此导入本目学习。

为了使学生直观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在教学中可用PowerPoint出示《吉萨三大金字塔正观图》、《阶梯金字塔图》、《尼罗河自然风貌图》等图片资料,然后结合金字塔文明起源的社会背景,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问题一、尼罗河奴隶制文明是怎样发展来的?古埃及国王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如何?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对金字塔文明有何影响?然后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分组讨论,逐个解决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并认识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历史继承性。

对于“金字塔建筑艺术发展”的学习,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古埃及法老陵墓从马斯塔巴向金字塔转型的标志是什么?埃及金字塔群的地理分布状况怎样?问题二、金字塔群的杰出代表建筑有哪些?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指导,帮助学生归纳和理解,认识古埃及金字塔文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本目的内容,思考提出的问题,用教材中的相关知识和中国古代史中“始皇帝来历”的知识,帮助学生从中外文明发展中,比较出古埃及君主和古代中国君主在称呼上的异同。

关于“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一目。

本目教学,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外动手收集金字塔建筑群的图片、文字资料,分类编辑,在课堂上分组展示;或者,经过精心动员准备,在班级挑选几名同学扮演胡夫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的话说节目,让主持人领着同学们由外到内观赏胡夫金字塔的建造艺术,由主持人话说狮身人面像的精彩,主持人充分运用精巧语言,给同学们留下串串谜团,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精神。这样自设情景,身临其境地感悟历史,学习一定会更加深刻,也有趣得多。

教学中,教师还可设计以下问题:问题一、你能用具体史实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外观上的宏伟、结构上的复杂、技术艺术上的精湛吗?你还知道胡夫金字塔精湛艺术的其他知识吗?请举例说明。问题二、胡夫金字塔研究中,遇到了怎样的疑难?请你用史实说一说,对胡夫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学者们作出了哪些推测?问题三、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有何艺术特征?研究狮身人面像的建筑艺术时,遇上了怎样的疑难?你对这一疑难有合理的解释吗?问题四、埃及金字塔建筑群的存在有何历史意义?今天,你认为应该怎样开发保护金字塔建筑群?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理解金字塔研究中存在的疑难,分析出金字塔建筑艺术的技术成就和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爱自然,关注人类文化遗产命运的价值观。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教材──和内容,让学生了解众多学者、国家对金字塔研究的不懈努力,在此基础上,开拓学生视野,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观。

2.教学案例

案例一 导入新课时,可用问题情景法导入本课学习,可先用教学多媒体展示一幅埃及金字塔图片或狮身人面像图片,然后教师说:这一个位于非洲东北部的神秘国度,确实架构起整个非洲文明,不论是金字塔的伟大建筑技术,还是木乃伊的医学成就,都深深影响着现代文明。金字塔内究竟有着多少密道、当初如何建造而成,一直是现今科学家的热衷议题。教师接着提问:古埃及陵墓为什么被称是“金字塔”?埃及金字塔在世界文明中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呢?请同学们根据导言内容回答。由此导入本课学习。

案例二 在分析胡夫金字塔建筑艺术时,用PowerPoint出示《胡夫金字塔结构示意图》和《胡夫金字塔内的狭窄通道》图片,结合教材对胡夫金字塔构造的文字叙述,构建下列知识体系表:

案例三 使用教材等材料内容,若需要在这些材料上设计问题,一定要把问题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势利导,破解教学难点和重点。例如:“对比一下,古代埃及和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异同?”的材料。

问题探究──“有意义”方式展现

教科书文字史料举例

转化为趣味性问题

学生感想

问题特征

法老是古代埃及王国时期国王的尊称。原意是大的宫殿,后来逐渐成为国王的代名词,意为居住在宫殿里的人。法老既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神的化身。他们自称是太阳神的儿子,许多法老还在自己名字的末尾写上太阳神拉的名字。

中国古代的君主称“王”、称“天子”、称“皇帝”。

对比一下,古代埃及和中国的君主,在称呼上有何异同?

例1:假如你是古埃及王国时的一名臣子,你尊称国王是什么?

1.贴近生活,有意思!

人文化

亲和性

例2:你生活在古埃及国王身边,你觉得国王拥有怎样的权力?

2.身临其境,试试看!

情景化

激发性

例3:你知道中国古代君主有哪些称呼吗?你能说出古代中国君主为何称“皇帝”吗?谈一谈你对古埃及国王和中国皇帝拥有的权力的看法,好吗?

3.有挑战性,努力做吧!

层次化

开放性

相关知识

高中历史选修6第二单元第一课雄伟的金字塔群


高中历史选修6第二单元第一课雄伟的金字塔群

1.远眺——体会金字塔的雄伟壮丽

用多媒体展示金字塔的图片,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观,气势磅礴,了解其建筑风格。

2.近观——了解金字塔的结构、功能

出示图片理解结构、金字塔功能。

3.静思——体会金字塔蕴含的科学知识和艺术魅力。

图片、资料介绍,课文阅读从复杂结构、选址、运输、施工、屋顶设计、坚固结实、解封严密,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观中唯一幸存的实体等方面引导学生发现好总结,感受古埃及人的智慧魅力。

图片展示内部结构、浮雕、绘画,狮身人面雕像等艺术图片。学生体验、感受并说出金字塔的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

关于金字塔的传说和诸多迷惑,构成埃及独特的的文化。

4.透视——认识金字塔的历史意蕴

透视1:金字塔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透视2:金字塔向世人昭示古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今天埃及的代表符号。

透视3:金字塔吸引世界学者和科学家不断的考察探究,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不断发展的金字塔文化。

透视4:金字塔吸引了世界上大批的旅游观光者来到埃及感受其魅力与神奇,成为传播埃及文明的一个纽带,也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

透视5:金字塔留给人类诸多千古之谜。

5.感悟——文化遗产的破坏与保护

导入:

今天距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几天?(16天)

古埃及文明既辉煌壮丽又神秘莫测,能够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今天我们不妨先想为快,想想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埃及会参展吗?

作为非洲少数拥有独立展馆的国家,埃及在展馆设计方面花费了不少心思。埃及馆共分两层,总建筑面积约为1000平方米,其主要结构和设计理念都继承了埃及共和国博物馆的原型。在展品方面,埃及馆将围绕“沙海游牧”、“千塔耸立”、“乡村牧歌”、“城市演进”和“伊斯兰与世界”五大主题,展出大量历史文物真品,在呈现埃及独特自然风光和文化习俗的同时,还原埃及几千年来的文明发展脉络,体现出埃及对世界文明演进的杰出贡献,并表达对全球不同民族与宗教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我们这个单元学的内容,可都有可能参加展出。出示单元标题。

其中的“千塔耸立”最有可能展示什么?为什么?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本是怎样向我们介绍金字塔的。出示课题

投影《吉萨三大金字塔正观图》——远眺

问感受?金字塔的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了解其建筑风格。

(一)金字塔的来源

1、名称来源:

它是什么?古埃及国王──法老的陵墓,为何被称之为“金字塔”?

因其外形酷似汉字的“金”字,故汉译为“金字塔”。

2、社会背景

古埃及国王──法老为什么要建金字塔?

引导学生归纳和理解,古埃及金字塔文明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并认识古埃及文明发展的历史继承性。(阅读教材,解决问题)

(1)尼罗河奴隶制文明是怎样发展来的?

奴隶制经济的重大发展是古埃及金字塔文明起源的经济基础。

(2)古埃及国王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如何?

古埃及国王集宗教和世俗权力于一身,对全国实行专制统治,是金字塔文明起源的政治基础。

(3)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对金字塔文明有何影响?

古埃及古老的陵墓文化,是金字塔文明来源的文化基础。

3、雄伟的金字塔群中的杰出代表

过渡:假如你计划去埃及游览古埃及金字塔的历史遗址,你选择的典型地区有哪些?理由是什么?

分布:今开罗东北部、尼罗河西岸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一带。

今天埃及的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墓地金字塔是世界人类文化遗产宝库中的建筑奇迹,其承载着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特别是孟斐斯和从吉萨到代赫舒尔的墓地金字塔于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二)解读金字塔——超凡的金字塔建筑艺术

以位列吉萨三大金字塔之首的“胡夫金字塔”为例——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之一:近观——了解金字塔的结构、功能

用具体史实来说明胡夫金字塔外观上的宏伟、结构上的复杂、技术艺术上的精湛吗?从外部状况(规模宏伟)、内部状况(结构复杂)、建筑技术(高超不凡)

之二:静思——体会金字塔蕴含的科学知识和艺术魅力

你还知道胡夫金字塔精湛艺术的其他知识吗?请举例说明。

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

以“哈佛拉金字塔外的狮身人面像”为例——世界雕刻史上的珍品

超凡所在——金字塔留给人类诸多千古之谜。

透视——认识金字塔的历史地位

1: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载本(象征),

2:金字塔向世人昭示古埃及文明的高超技术与成就。

3:承载古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历史,也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人类智慧的结晶。

透视——认识金字塔的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价值:今天埃及的代表符号。世界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科考价价值:吸引世界学者和科学家不断的考察探究,赋予新的内涵,形成不断发展的金字塔文化。

旅游观光价值:吸引了世界上大批的旅游观光者来到埃及感受其魅力与神奇,成为传播埃及文明的一个纽带,也促进了埃及经济的发展。

总结:出示知识结构图,提出:七大奇迹之一唯一幸存的实体,如何倍加珍惜、好好保护?所以上海世博会可能搬来展吗?

虽然在上海世博会上,我们不能目睹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实物,但我们肯定能感受和领略到埃及的金字塔文明,有可能的话,利用暑假去长长见识。更希望大家好好学习,将来有机会到埃及去接触金字塔。打开这一系列千古之谜。

二、课本外的金字塔更精彩——课后探究:

2002年9月17日埃及当地时间凌晨2点,由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组织的考古学家将进入世界最大的地上陵墓――胡夫金字塔,让一个专门为这次考古研制的机器人,借助高精度的探测和摄制技术,爬入一个从未打开过的通道,去发现里面藏着的秘密。这个通道建在王后墓室,建造的目的和作用一直不被人们所知。而通道的尽头则是一扇镶有铜把手的石门,石门背后,可能是一间从未开启的密室。谁也无法预测,这间可能存在的密室的用途和藏品到底是什么。

本次直播具有两大悬念:一是胡夫金字塔内部的密室通道背后有什么?二是吉萨高原上的古老石棺里面有没有被盗?里面有没有木乃伊?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现场直播考古发掘过程,央视也将首度跨国直播考古行动。这次大规模的活动有可能揭开古埃及文明中最引人瞩目的金字塔内部构造之迷,有可能揭示世界历史上最困惑的谜团之一-胡夫金字塔是如何修建的?又是谁主持的这一令人惊叹的巨大工程。

第一次探索胡夫金字塔

★2时55分,机器人“金字塔漫游者”已经走过了神秘通道中3/4的路程。

★3时15分,哈瓦斯博士来到石棺旁边。

★3时25分,哈瓦斯博士开始撬动石棺。在南通道,机器人的探头已经钻通石门。

★3时37分,哈瓦斯博士在石棺里发现一具男人的遗骸。

★3时57分,当机器人的探头探进石门背后的时候,一个令人出人意料的结局出现了:前方又出现了一块布满斑痕的石门。

课后探究:金字塔之谜,选一个作为研究的内容。

散布在尼罗河下游西岸的金字塔,大约80座。它们是古代埃及法老(国王)的陵墓。埃及人叫它“庇里穆斯”(pyra.mids)意思足“高”。从四面望去,它都是上小下大的等腰三角形,很像中文“金”宇,所以,人们就形象地叫它“金字塔”。

一.浩繁的工程

最大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它大约建造于公元前2700多年。塔高14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高的摩天大楼。塔基成正方形,每边长230.6米,占地约52900平方米。

大金字塔由大约230万块大小不等的石块砌成。最轻的石块1.5吨,平均重量约2.5吨,总重量约684.8万吨。

如果用载重7吨的卡车来装载,需要978286辆,如果把这些卡车一辆接一辆连接起来,总长度是6200公里,从我国的南方的海南岛到北面的漠河,或者从西方的帕米高原到东面的上海也摆不下。沿着长江的堤岸可以从上游的沱沱河摆到下游的吴淞口。

比大金字塔仅低3米的第二大金字塔是哈佛拉金字塔,塔旁还雄踞着一尊巨大的石雕----人面狮身像。据说:公元前2610年,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三位法老哈佛拉,巡视了自己的快要竣工的陵墓,发现采石场还有一块弃置的巨石,就命令石匠,按照自己的脸型雕刻了这座石像。石像高22米,长75米,头戴“奈姆斯”皇冠,额刻“库伯拉”圣蛇浮雕,下巴还下垂着五米多长的胡须。威严而又神秘。

1798年,拿破仑占领埃及时,曾下令用重炮轰击人面狮身像,结果,狮身像岿然不动,只轰断了几根胡须,现在保存在英国博物馆里,拿破仑曾粗略估算,如果把胡夫哈佛拉孟考夫拉三座相邻的金字塔的石块集中,可以砌成一道3米高,一米厚的石墙,把整个法国权圈围其起来。

这么多的石块从哪里采的呢?据考证:一般石料,可能是就近取材。而用于外层的11。5万块上等白石灰石,则取之于尼罗河东岸的穆卡塔姆采石场;内部墓室的花岗岩,则至之500英里外的阿斯旺。

采石、运输、下河、上岸,不仅需要大批的石匠、建筑工人、运输功人、水手,而且需要一批相当规模的工程师、施工员和管理人员、一支有足够的镇压能力的军队,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他们要吃、要穿、要住、要消耗,这就又要有一支庞大的服务人员。当然,这不包括劳力较弱的老人、妇女和儿童,也不包括不劳而获的僧侣和贵族。

据估计:支持这样的建筑工程需要5000万人口的国力,而一般认为,公元前3000年左右全世界的总人口也不会超过2000万人。

何况,已经发现的金字塔有80座之多,即使像希罗多德在《历史》中所说的,30年完成一座,总计也需2400年,埃及承受得了这样浩繁,这样长久的消耗吗

二.运输之谜

最紧迫而又最现实的问题是运输问题。即使有足够的人力,也无法把这2.5吨到160吨的巨石运送到工地。用车载?用马拉?不行!那时的埃及没有马,也没有车。车和马是公元前16世纪,也就是建筑胡夫大金字塔以后1000年,才从国外引进的。

有人认为是用撬板圆木棍运法。但是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而当时埃及的主要树木是棕榈,无论是数量,生长速度,还是木质硬度,都远远不能满足运输的需要,而进口木材几乎是不可能的。

有人认为是水运法。1980年,埃及吉萨古迹督察长哈瓦斯进行岩心取样,挖到l00多英尺深时,发现了一个至少50公尺深的岩璧,这可能是埃及第四王朝时开凿的港口。后来,又有人还发现了连通港口的水道。但是,没有滑轮,没有绞车,没有足够先进的起重设备,让这样笨重的巨型石块,下坡、上船、起岸,比陆地撬运还难。何况,水面和岩岸至少有50英尺以上的落差!而尼罗河西岸的金字塔又非得尼罗河东岸的石料不可!

除了陆运、水运,难道他们空运不成?这真是一个谜。

法国一工业化学家,从化学和微观的角度对金字塔进行了研究,他认为,这些石块并不是浑然一体的,而是石灰、岩石、贝壳等物质的粘合物。因为使用的粘合剂有很强的凝固力,所以人们几乎无法分辨出它到底是天然石块,还是人工石块。这当然可以恰当地解决运输困难的问题。但是作为旁证,在石块中发现的2.5厘米长的人发,还嫌太少;而这种杰出的粘合剂,不仅在古籍中没有记载,而且,这位化学家用了现代化的手段,也还没有分析出来。

三.建筑之谜

据说∶金字塔的设计师和建筑师,是历史上的第一个超越时代的天才伊姆荷太普.但是,他的“天才”超越时代太远太远,引起了我们理所当然的惊讶和怀疑。

把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平整成为52900平方米的塔基,是相当困难,他们在没有水平仪,没有动力设备,没有现代化测量手段的情况下,完成了塔基的勘测和施工。它的四条底边相差不到20厘米,误差率不到千分之一。它的东南角和西北角的高度,相差仅l.27厘米,误差率不到万分之…,它的东西轴和南北铀的力位误差,也不超过5弧秒,他们没有“尺”,仅会用胳臂作丈量单位,叫做腕尺(300#腕尺约等于155公尺),怎么能把塔建得这样精确?真叫人大惑不解!

为了确保金字塔万古长存设计者还不用一根木料,不用一颗铁钉,因为,木质易腐,铁质易锈,都是坚固的隐患。石块与石块之间没有任何粘接物,然而却拼合得天衣无缝,甚至连最薄最薄的刀片也插不进去

怎样把石块一层层垒上去,更是一个引人猜想的神秘课题。

-有人说是运用一种木制船形工具,利用杠杆原理,将巨石逐步举高,一层一层垒砌而成。但是,能吊起几吨,几十吨,乃至l00多吨的支架、绳索从何而来?

有人说是运用填沙法,沿着塔基填沙。沙围随着塔基升高,充当脚子袈,塔成之后,清除沙子。

现在,让我们来做一道数学题:

埃及金宁塔是一个下方上尖的方锥体,高l46米。塔基呈正方形,边长230米,问∶它的体积是多少?

如果在它的外围围上沙子,形成一个可以运送石块的斜坡,斜坡的角度为30或25度,那么,它的底边将各是多少米?设∶它们的高度也是146米,各需多少方沙子?

这样多的沙子从哪里来?而且,先填后毁运输量还要增加一倍。

有人说是运用填盐法,方法同上,用后,只需用水将之溶解,无需搬走,但是,这么多的盐比沙于更不易得。何况,一扬暴雨,就会溶掉整个盐坡。

有人认为是运用尼罗河泥砖砌成盘旋斜道,逐层止升,其结果与沙坡相近,只是,泥砖比沙子更不容易取得罢了。塔北距地面13米处有一个入口,从公元9世纪开始,盗墓者、探险者、考察者接踵而来,然而,它的塔内结构仍然是个谜。塔内有迷宫一般的通道和幕室。墙璧光滑,饰有浮雕。通道有整齐的台阶,脉络一样地向墓室延仲,直到很深很深的地下。墓室另有通气孔通到塔外。据说死者的“灵魂”可以从这些小孔里自由出人。奇怪的是,这两条气孔,一条对准天龙座(永生),一条对准猎户座(复活)。大概是灵魂飞升的处所。这样的墓室己发现三个,而考古学家认为,至少还有4个未被发现,这洋精巧的设计和构思,4000年前的古人能完成吗?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无论哪座陵墓,都没有用火把之类的东西来照明的痕迹,考古学家动用现代化的仪器,分析了积存4600年之久的灰尘,没有找到炱,也没有找到刮掉烟炱的蛛丝马迹。要知道,这些仪器可以分析每一粒灰尘中的百万分之一的化学成分。那么,他们雕饰浮雕、清扫墓室、或者搬人同王尸体,决不可能在黑暗中进行,他们使用了什么照明手段呢?我们至今尚末发现。

四.数据之谜

7几个数字所显示的精确的等式,使考古学家、建筑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都迷惑不解。

等式一∶(金字塔)自重×l0l5=地球的重量

等式二∶(金字塔)塔高×l0亿=地球到太阳的距离(1.5亿公里)

等式三∶(金字塔)塔高平方=塔面三角形面积

等式四(金字塔)底周长∶塔高=圆围∶半径

等式五∶(金字塔)底周长x2=赤道的时分度

等式六∶(金字塔)底周长÷(塔高×2)=圆周率(∏=.3.l4l59)

谁能相信,这一系列的数据,仅仅是偶然的巧合?

还有∶延长在底面中央的纵平分线,就是地球的子平线,这条线正好把地球的大陆和海洋平分成相等的两半。还有,金字塔的塔基正位于地球各大陆引力中心。

还有,大金字塔的尺寸与地球北半球的大小,在比例上极其相似。因此,有人推断埃及人在4000年前就已经计算出了地球的扁率。

还有,地球两极的轴心位置每天都有变化,但是,经过25827年的周期,它又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金字塔的对角线之和,正好是25826.6这个奇怪的数字。

人们知道∶在金字塔建成l000年以后,才出现毕达哥斯拉定律;3000年后,祖冲之才把圆周率算到如此精确的程度,而西方直到16世纪,才有比较精确的计算;在金字塔建成4000年后,哥伦布才发现“美洲”,人们对世界的海陆分布才有初步的了解;在金字塔建成将近5000年后的今天,我们才能测算出地球的重量,地球和太阳的距离……然而,4500年前的古人。怎能有如此精确的计算呢?/p

五.万古长存之谜

据说∶古代世界有七大奇迹,随着岁月的流逝,有的倒塌了,有的消失了,只有金字塔岿然傲立,万古长存。其中的奥秘又是什么呢?

先让我们来做一个实验吧:把一定数量的米、沙、碎石子,分别从上向下慢慢的倾倒,不久就会形成三个圆锥体,尽管它们质量不同,但形状却异常相似。假如你愿意测量--下,他们的锥角都是52度。这种自然形成的角是最稳定的角,人们把它称为“自然塌落现象的极限角和稳定角”奇怪的是金字塔正好是5l度50分9秒。说明它就是按照这种“极限角和稳定角”来建造的。沙漠的风是暴历的。由于金字塔独特的造型,迫使凌厉的风势不得不沿着塔的斜面或梭角缓缓上升,塔的受风面由下而上,越来越小,在到达塔顶的时候,塔的受风面趋近于零,这种以逸待劳、以柔克刚的独特造型,把风的破坏力化解到最小程度。

人们还知道,磁力线的偏向作用可以使地面建筑,甚至高山崩溃,而这座金字塔塔基正好处干磁力线中

心,它随着磁力线的运动而运动,随着地球的运动而运动,因此,它所承受的振幅极其微弱,地震,对它的影响也就不大了。

52度“角”,方锥体的“形”,与磁力线同步运动的“位”,是金字塔稳定之谜。但是,有谁能告诉我们∶4500年前的古人,怎么知道52。角是稳定角?怎么知道用方锥体来化解沙漠风暴?又怎样知道把庞大的塔基奠定在磁力线中心?

六.微波谐振腔体和宇宙波.

人总是要死的,但是,为什么要花费这样多的劳力,消耗这样多的钱财,为自己建造一个尸体贮存所呢?除了国王们势在必然的豪华奢侈外,有没有其他的原因呢?

有。科学家们研究表明,金字塔的形状,使它贮存着一种奇异的“能”,能使尸体迅速脱水,加速“木乃伊化”,等侍有朝一日的复活。

假如把一枚锈迹斑斑的金属币放进金字塔,不久,就会变得金光灿灿;假如把一杯鲜奶放进金字塔,24小时后取出,仍然鲜美清新;如果你头痛、牙痛,到金宁塔去吧,一小时后,就会消肿止痛,如释重负;如果你神经衰弱,疲惫不堪,到金字塔里去吧,几分钟或几小时后,你就会精神焕发,气力倍增。法国科学家鲍维斯发现,在塔高三分之一的地方,垃圾桶内的小猪、小狗之类的尸体,不仅没有腐烂,反而自行脱水,变成了“木乃伊”。他按照金字塔的尺寸比例,做厂一个小型金字塔。也同样取得丁防腐保鲜的效果,这种家庭用的小型金字塔曾经在美国畅销,洪防腐保鲜和试验之用。捷克的无线电技师卡尔。德尔巴尔根据鲍维斯的发现,创制了“金宁塔”刀片锋利器”,井在l959年获得了捷克颁发的“专利权”。

埃及科学家海利也做了-个实验,他把莱豆籽放进金字塔后,同一般莱豆籽相比,出苗要长4倍,叶绿素也多4倍

l963年,俄克拉何马大学的生物学家们断定∶己经死了好几千年的埃及公主梅纳。她诩诩如生的躯体上的皮肤细胞,仍具有生命力。

最使人毛骨惊然的是埃及考古学家马苏博士的宣布∶当他经过4个月的发掘,在帝王谷下27英尺的地方打开一座古墓石门的时候,一只大灰猫,拔着满身尘土,拱起背,嘶嘶地叫,凶猛地向人扑来。几个小时以后,猫在实验室里去世了,然而,它忠实地守卫它的主人,守了4000年。

有的科学家认为∶金字塔的结构是一个较好的微波谐振腔体,微波能量的加热效应可以杀菌,并且使尸体脱水,而在这个腔体中,可以充分发挥微波的作用。可是,4000年前的法老,怎么知道利用微波呢?

有的科学家认为∶任何建筑物都可以根据它们的外部到形状而吸收不同的字宙波,金字塔内的花岗石具有蓄电池的作用,它吸收各种字宙波并加以储存,而金字塔外的石灰石则可以防止宁宙波的扩散。金宇塔内所产生的那种超自然力量的能,正是宇宙波作用的结果。但是,4000年前的法老,怎么能认识宇宙波,并且发现字宙波与石质的关系呢?

七.法老诅咒和核废料

如果仅仅以为金字塔是生命和能量的源泉,那就错了,金字塔又正以它神秘的恐怖手段,阻止人们进一步地探索。

I922年,人们发掘了公元前l8世纪去世的图坦卡蒙国王的陵墓,墓穴人口处赫然写道∶“任何盗墓者都将遭到法老的诅咒!”

科学家理所当然地蔑视“法老的诅咒”,然而厄运和灾难却一再证明法老的诅咒的效力。

先是发掘的领导人之-一卡那公爵被蚊虫咬了一口,突然发痈去世。接着,参观者尤埃尔因落水溺死,参观者美日铁路大王因肺炎瘁死,用x光照相机给国王木乃伊拍照的新闻记者突然休克而死,另一名发掘者。肯塔博士的助手麦克、皮切尔先后去世,死因不明,皮切尔的父亲跳褛自杀,送葬汽年又压死了一名八岁儿童。在发掘后三年零三月的时间内,先后有22名与发掘有关的人神秘地去世。

胡夫金字塔上也有一段可怕的铭文∶“不论是谁骚扰了法老的安宁,死神之翼将在它的头上降临。”

开罗大学伊瑟门。塔亚博士认为∶木乃伊体内存在着一种曲霉细菌,感粱者导致呼吸系统发炎,皮肤上出现红斑,最后呼吸困难地死亡。

美国《医学月刊》曾刊登一篇调查报告∶l00名曾经到过金字塔观光的英国游客,在末来l0年内死于癌症的,竟达40%,而且,年龄都不大。而那些胆大妄为,胆敢爬上金字塔顶的人,都很快出现昏睡现象,无一生还。

最近,迈阿密贝利大学的化学教授达维多凡从金字塔中检验出衰退的幅射线,很显然,这正是英国游客致癌的主要原因。但是,金字塔外却没有。可见,金字塔的结构可以防止放射线的外泄,因此,他提出了一个最为新颖的推断

金字塔是史前外星人的核废料储存所。

《金字塔铭文》中有这样的话:“天空把自己的光芒伸向你,以便你可以去到天上,犹如拉的眼睛一样”。后来古代埃及人对方尖碑的崇拜也有这样意义,因为方尖碑也表示太阳的光芒。古埃及所有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金字塔。这座大金字塔原高146.59米,经过几千年来的风吹雨打,顶端已经剥蚀了将近10米。但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这座金字塔的底面呈正方形,每边长230多米,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一公里的路程。胡夫的金字塔,除了以其规模的巨大而令人惊叹以外,还以其高度的建筑技巧而著名。塔身的石块之间,没有任何水泥之类的粘着物,而是一块石头叠在另一块石头上面的。每块石头都磨得很平,至今已历时数千年,人们也很难用一把锋利的刀刃插入石块之间的缝隙,所以能历数千年而不倒,这不能不说是建筑史上的奇迹。另外,在大金字塔身的北侧离地面13米高处有一个用4块巨石砌成的三角形出入口。这个三角形用得很巧妙,因为如果不用三角形而用四边形,那么,一百多米高的金字塔本身的巨大压力将会把这个出入口压塌。而用三角形,就使那巨大的压力均匀地分散开了。在四千多年前对力学原理有这样的理解和运用,能有这样的构造,确实是十分了不起的。胡夫死后不久,在他的大金字塔不远的地方,又建起了一座金字塔。这是胡夫的儿子哈夫拉的金字塔。它比胡夫的金字塔低3米,但由于它的地面稍高,因此看起来似乎比胡夫的金字塔还要高一些。塔的附近建有一个雕着哈夫拉的头部而配着狮子身体的大雕像,即所谓狮身人面像高。除狮是用石块砌成之外,整个狮身人面像是在一块巨大的天然岩石上凿成的。它至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

为什么刻成狮身呢?在古埃及神话里,狮子乃是各种神秘地方的守护者,也是地下世界大门的守护者。因为法老死后要成为成太阳神,所以就造了这样一个狮身人面像为法老守护门户。第四王朝以后,其他法老虽然建造了许多金字塔,但规模和质量都不能和上述金字塔相比。第六王朝以后,随着古王国的分裂和法老权力下降以及埃及人民的反抗和有些人的盗墓,常把法老的“木乃伊”从金字塔里拖出来,所以埃及的法老们也就不再建造金字塔,而是在深山里开凿秘密陵墓了。

微生物的类群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微生物的类群”,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选修本
第16课时微生物的类群

知识精讲
一、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包括、、和。
二、细菌
1.结构: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1)基本结构:控制着细菌主要遗传性状的DNA位于,控制着细菌的抗药性、固氮、抗生素生成等性状的基因位于。
(2)特殊结构:有些细菌具有、、。
2.繁殖:细菌主要以方式进行繁殖。
3.菌落:
每种细菌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可以作为鉴定的重要依据。
三、放线菌
1.形态结构: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2.繁殖:主要进行生殖。
四、病毒
1.结构:(1)基本结构:主要由和两部分构成,两者合称为。决定病毒抗原特异性等功能的是,控制病毒的一切性状的物质是。
(2)特殊结构:流感病毒的核衣壳外面,还有一层,止面生有。
2.增殖:过程包括①→②→③→④→⑤

题例领悟
图为病毒的结构,请回答:
⑴组成3的基本单位是,其化学成分是。
⑵若此病毒为噬菌体,结构中不应有的是:[ ]和[ ];当它侵染细菌时,只有进入细菌体内。
⑶若此病毒为流感病毒,当它侵入人体后,就成为,人体的细胞将消灭它。
⑷病毒在基因工程中可用作,但这时的病毒的[ ]应该含有基因;在细胞工程中可用作,这时则利用了病毒的。
⑸当病毒的[ ]用32P标记时,在分子遗传学上可用于证明。
答案:⑴衣壳粒蛋白质⑵2囊膜1刺突核酸⑶抗原免疫⑷运载体4核酸标记融合诱导剂侵染细菌的特性⑸4DNADNA是遗传物质

自我评价
一、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微生物的是
A.蓝藻和蘑菇 B.葫芦藓和铁线蕨
C.噬菌体和黄曲霉 D.放线菌和变形虫
2.谷氨酸棒状杆菌异化作用方式是需氧型,它的有氧呼吸的酶主要存在于
A.线粒体B.核糖体C.细胞质基质D.内质网
3.下列不属于细菌的基本结构是
A.鞭毛 B.核糖体C.质粒 D.细胞壁
4.有关放线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分枝状菌丝构成,与霉菌完全相同
B.与细菌相同,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
C.通过有丝分裂产生孢子,形成新个体,因此属于无性生殖
D.主要生活在动植物的细胞中可致病
5.病毒的主要结构是
A.核酸 B.衣壳 
C.囊膜D.核衣壳
6.病毒之所以是生物的根本原因是
A.能进行新陈代谢 B.能进行繁殖 
C.能感染细胞 D.能产生可遗传变异
7.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合成子代噬菌体蛋白质需要的模板和原料分别是
A.噬菌体的DNA,噬菌体的氨基酸B.细菌的DNA,细菌体内的氨基酸
C.噬菌体的DNA,细菌体内的氨基酸 D.细菌的DNA,噬菌体内的氨基酸
二、非选择题
8.图为艾滋病病毒(HIV)侵染人体淋巴细胞及其繁殖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分析说明:(提示:HIV是一种球形病毒,外有蛋白质外壳,内有RNA)
⑴艾滋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它的分子中
⑵图中4至5的过程在遗传学上称为;为保证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此过程必须严格遵循原则进行,并需在酶的参与下才能完成。
⑶若7的碱基比例为:A占20%,U占40%,C占30%,G占10%,则6的碱基比例为 。
⑷请你根据病毒的特征,设计一种方法,以检验9(子代病毒)是否继承了1(亲代病毒)的主要性状:

自我评价答案
1B2C3A4B5D6B7C
8⑴RNA;⑵逆转录、碱基互补配对、逆转录酶;⑶A30%:T30%:C20%:G20%;⑷子代病毒是否具有侵染性

道士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参照《首辅一号》,利用自习课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敦煌的有关知识;
②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及链环式结构,整体把握文章各部分的内涵。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文,初步理解作者愤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阅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作者愤懑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诵读、讨论
教学过程:
1、导入:1974年,陕西省几位农民在打井时挖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后来,许多外国人慕名而来,对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充满了赞叹之情;时间上溯到1900年,一个叫王圆箓的湖北麻城人在敦煌做道士时发现了后来形成一门学科――敦煌学的莫高窟的4万余件文物,只是,后来中国的学者研究这此些文物,却要不远万里地到英国、法国等国家去影印副本。为什么呢?因为这些文物早就已经流失到了国外。
2、为什么会有这些截然不同的结果?大家速读课文,找出敦煌文物流失与哪些因素有关?
点拨:
A、王道士――愚昧无知
B、满清官员――腐败无能、不负责任
C、外国的斯、希――掠夺
3、比较兵马俑和莫高窟文物的不同结局,你觉得要想保护文物,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条件?
点拨:国家统一、稳定,国力强盛,有健全的文物保护体制等。(此题是开放性的题目,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可灵活作答。)
4、作者对王道士的评价集中在哪些段落?找出并作集体诵读。
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泄。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泄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无聊。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5、作者把王道士看作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点拨:莫高窟被愚昧的道士把持是文化的悲哀,众多的文人、官员不知保护反而随意破坏,是民族的悲哀。官员们,无论是县长还是学台,他们对国宝的漠视程度令人吃惊!他们要么不把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当回事,要么就从中趁机大捞特捞。失职、渎职司空见惯。他们在不作为时纵容国宝流失,一旦插上一手就大肆的糟蹋起来。在对祖宗遗留物的态度上他们连外国强盗都不如!如果说王道士是那个时代的白痴儿的话,那么这些官员们就是祖先的不肖子孙!王道士是整个事件的直接经手人,国宝是他盗卖出国门的,他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从诸多官员对国宝的态度上看,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中华民族饱受蹂躏的年代里,不要说把国宝盗卖给外国强盗,就是连国土和国宝一起送人又有什么稀奇?
6、找出并朗读P57页第三部分“我不禁又叹息了”后面几个段落,感受作者悲凉的心境。
体会: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内在含义(哀国家之不辛,怒国人之不争气)
7、如果没有王道士发现洞窟内的宝物,如果不是王道士把文物卖给外国人,结果会如何?
点拨:永存地底,或者被后人发现,或者被农民们糟蹋,或者被官员们占为己有……
由于历史的偶然性,造成了一个历史的必然一敦煌学由此诞生!在被誉为本世纪初四大考古发现之一的藏经洞的发现中,王道士永远是难以回避或排除的关键角色,是敦煌学产生的重要人物,敦煌学的开洞鼻祖。
7、文章主要是写莫高窟文物的流失,为什么题目却作《道士塔》?
点拨:文章以道士塔为线,引出王道士,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思路十分清晰。
道士塔→无知的道士→无知的破坏→无知的出卖→敦煌学的前途(链环式结构,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8、简评余秋雨散文:你读过当代哪一位作家的散文,与余秋雨的散文相比,在风格上你觉得有何不同之处?
点拨:在当代散文中,弥漫的是三毛、琼瑶似的浅吟低唱、自我关照,而余秋雨散文却以一个真正男子汉的视角,倾听历史、审视历史,语言壮丽、构思恢宏、思想飘逸。读惯了才子风格的散文之后,再读余秋雨散文,是会荡涤心灵、净化灵魂的。
附:板书设计:
A、王道士――愚昧无知
B、满清官员――腐败无能、不负责任
C、外国的斯、希――掠夺

道士塔教学设计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道士塔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道士塔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准确筛选语言信息,通过语言信息分析人物形象,然后把握作者所倾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通过作者“恨”的感情基调来分析形象及对中国文化的审视。
了解语言所具有的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教学方法
通读鉴赏法。
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在上个世纪初的某一天,在中国西部的沙漠里蹒跚地行走着一小队人马,正朝向一个神秘的地方。他们穿着有别于土布长袍的燕尾服,满面尘灰,顺着服尾上随便缀着几条黑色布条,迎风飘摇着,胸前缝隙间还露出几缕黄毛。高高的鼻梁上镶钳着两只大大的蓝眼睛,还架着两片厚厚的玻璃,尽管衣衫褴褛,但还是禁不住几丝兴奋。当兴奋消散之后,络缌胡边又浮现出稍许的恐惧。或许那个神秘的地方,周围被官兵把持着,那么我们将命悬一线;或许,还要文书通牒还不一定能靠近那个神秘之处;或许……
或许,他们还不不知道,一切担心都是多余的。因为“上天是公平的”,一切付出最终得到回报。因为他们不远万里飘洋过海而来,卖掉了所有的家当,冒着送命的危险。“佛”没有理由不实现他的诺言。还因为,这里只有一个穿着土布道袍的道士,傻愣愣地站在虚掩的破门边,把持着这个神秘的佛教圣地--莫高窟,畏缩中充满好奇地打量着这些叽哩呱啦的似人非人的东西……
这是一个故事,虚构的,但又那么真实。为何这么说呢?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篇课文,(板书)《道士塔》,共同揭开这个谜。
二、背景揭示及作者介绍
1.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主要著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等。
2.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有10个八中校园大,文献资料四五万册。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3.王道士,即王圆箓,祖籍湖北麻城,出生在陕西。因为躲避战乱,王圆箓流落到甘肃酒泉,为了生计便出家当了道士。后来王道士四方云游,于1892年左右来到敦煌,在三危山下发现莫高窟。这时的他已年过四十。
1900年5月26日,王圆箓发现了藏经洞。他向敦煌县令汇报,并奉上经文两卷。然而不学无术的严知县却视为废纸,毫不理会。
王道士守着经文整整三年,又一位知县上任了,王道士再次上报。这位汪知县总算高度重视,并亲自到莫高窟查看一番,指示王道士要好好看管这些经卷,然后打道回府,再无下文。后来外国人知道了,千里迢迢赶来,用很少的钱从王道士手里买走了其中的大部分藏书。
作者对这些宝物的损失感到十分痛心并从中深省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作者即是根据这一思路行文的。
三、研析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目的:扫清文字障碍,把握文章及作者所表露出的感情。
需要注意的文字读音:箓(lù)蘸(zhàn)鲜血(xiānxuè)坍弛(tānchí)蹊跷(qīqīao)歆(xīn)羡 风餐露宿 辩(辨)驳
2在明白作者所描述事情的梗概之后,作者怎样评说这件事?
明确:全文描写的是在19世纪初,发生在敦煌最著名的佛教石窟莫高窟——当时存留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的一场文化浩劫。面对这场劫难,作者沉重地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作品在滴血”。
3面对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找出最能直接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一句话。
明确:我好恨!
4纵观全篇,结合文中信息找出作者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恨他们?
分析:围绕着这场浩劫,出现了与之有着直接关系的三者,即当时在莫高窟当住持的“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几经周折”,“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的王圆箓。大量文物都是从他手里流走的。
王圆箓这个人物形象,可以从字里行间窥见其全貌。照片上的他“穿着土布棉衣,目光呆滞,畏畏缩缩”的一个平民。在发现文物以前,不仅把洞窟里“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用石灰粉刷得“一片净白”,而且还把塑雕那“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学浅笑变成了”“天师、灵官”的泥巴。故使作者亲临时看到的是“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象”,从而“脑中也是一片惨白”。当他发现文物之后,只是到县城时,“捡几个经卷给县长看看,顺便说说这桩奇事”。当那些从西方来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用“一些现编的童话”和“一点随身带着的”“商品”,“少量的银元”等就可以换取数以千计的珍贵文物。而当那些人走的时候,王道士“频频点头,深深鞠躬,还送出一程”,与他们“依依惜别,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布施’”。“车队已经驶远,他还站在路口”,以盼望的姿势伫立在夕阳底下。
其次就是从王道士手中“夺走”文物的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他们“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起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着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他们用“几句现编的童话”和少得可怜的银元,就从道士手里“换”走了他们所想要的大量文物。“回到国内,受到了热烈的”。在他们的学术报告和探险报告时时激起如雷的掌声时,“他们不断暗示,是他们的长途跋涉,使敦煌文献从黑暗走向光明”。
当西方来的探险者(实质上讲我们可以称他们为文化列强或强盗)冒着生命危险“在沙漠里燃起股股炊烟”时,“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当王道士随着不时的进城拿着文物给县长看看时,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当道士和西方来的探险者正进行着他们所谓的交易,当西方的探险者,卖掉全部家产,冒着生命危险也要把文物弄到手时,这里“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保护官邸,没有碰见冷漠的博物馆馆长,甚至没有遇到看守和门卫”。不仅如此,中国的官员却嫌“运费不低”,故当有一批文物送京时,其情景是“没装木箱,只用席子乱捆,沿途官员伸手进去就取走一把,在哪儿歇脚又得留下几捆,结果,到京城时已零零落落,不成样子”。而这些官员只是当时封建末期满清政府的缩影。
另外,站在这场浩劫之外的还有一个人,那就是“我”,作者自己。当他看到道士对洞窟进行“修葺”时,他在心底里痛苦地呼喊着“住手”;当他看到西方文化列强一箱箱地运走代表中国最灿烂文化的敦煌文物时,他想乘着战马,手持宝剑要与之“决胜负于城下”;当看到中国官员随手糟践这些文物的时候,他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把这些文物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但却很无奈,故只有大哭一场,从心里发出一句感情强烈的怨愤之语“我好恨”!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恨的主要内容是王道士、西方文化列强、以中国官员为代表的满清政府及他自己。因为王道士麻木愚昧,列强贪婪无耻,政府腐败无能,自己无可奈何。
面对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的王圆箓、晚清政府、文化列强、自己。
5作者持怎样的恨?
明确:通过对王道士、西方文化列强、满清政府及自己人物形象的分析,得出:对麻木愚昧的王道士所持为愤恨,对贪婪无耻的文化列强所持为憎恨,对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所持为痛恨,对无可奈何的自己所持为憾恨。
6导致作者“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这场文化浩劫,尽管这些文物的流失绝大部分与王道士有直接关系,但从本质上探讨,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场“巨大的民族悲剧”,是因为当时代表政府的官员没有认识到敦煌文化的价值,他在生活上的各种腐败行为与政治上的无能(没有专门的文化保护官邸,没有看守和门卫等)。故导致恨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
7这篇文章,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强烈的感情,难道作者就只有恨吗?为什么?
明确:面对这么一场“巨大的民族悲剧”,任何一个有识之士,任何一个对本国文化持有热肠的人,都不免会对之扼腕叹息的。扼腕叹息的是中国最灿烂的文化,不仅是其物质形态在自己国家,而且作为一门研究学科,也应在自己的国家。西方文化列强盗取的不单是文物,更是作为一个文明古国的尊严。故任何一个爱国人士对待这种一现象都会有一种情感,那叫做爱,对本国文化与文明的深深热爱,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
作者的所有无奈举动都像所有的敦煌研究学者一样,都是为了“中国的荣耀与耻辱”,在荣耀与耻辱面前展现的是无比激越的情感,故“越是屈辱越是加紧钻研”。而历史终于印证“敦煌在中国”的时候,作者也像中国的专家一样,“没有太大的激动,他们默默地离开会场,走过王道士的圆寂塔前”。从而引起读者及后来之士不得不对中国文化命运进行重新关注与审视。
沉默中交织浓烈的爱与恨的情感。
8这场巨大的民族悲剧距今百年左右,那么当下的我们怎样认识昨天的悲剧?
开放题,这需要对中国文化作全面的考察与认识,从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调度责任感上来认识,并且还要具有全局观念,运用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取其数理化,去其糟粕”的观点和方法加以审视。
四、课堂总结
文章通过道士塔以虚构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段史实,通过描述与这段史实有直接与间接关系的人物形象,让我们体会到由于“历史错步上前的小丑”的愚昧,其实本质上是由封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及其外国侵略者欺骗和掳掠,从而导致敦煌艺术经历文化浩劫。而这场浩劫也成为中华民族的“耻辱”,最后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在屈辱中加紧钻研,所以使得日本学者不得不承认不仅“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的结论。进而使得“荣耀”的回归。在作者的虚构中,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无比“真实”的史实,从中也流露出作者无比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与作者一起感受这种情感。更重要的是看了这篇文章之后,会不自觉地对中国文化的命运及价值重新审视。这就是本文的艺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