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学案河大版

小学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1-01-11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学案河大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学案河大版”,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明湖居听书》学案河大版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戏园子的盛况戏园里人挤
戏园里嘈杂的场面
戏台的简陋
(二)(3)琴师的弹奏(先抑后扬)
(三)(4)黑妞的演唱(水涨船高)
重点写妆束
(四)(5)观众的议论
(五)(6)白妞的出场(重点写眼睛)
(六)(7、8)白妞的演唱(重点)(正面描写)
(七)(9)梦湘先生的评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总结:本文中,白妞的演唱艺术是描写的重点,除了从正面细致地描写她的声音外,还以戏园子环境的嘈杂、琴师的弹奏,黑妞的演唱和观众的议论来烘托白妞演唱的高超技艺。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观众感觉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白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明湖居听书》学案(生用)
一、学习目的
1、识记理解课文中的重要字词。
2、了解课文运用联想、比喻描写音乐形象的写法;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二、学习重点:描写声音的几种方法。
三、知识链接
侧面描写:是指对描写的对象,不做正面的描绘,而从其他人物、事物的描绘、渲染中,烘托描写的对象,从而获得独特艺术效果的方法。简言之,侧面描写就是通过对被描写对象周围效果的渲染,来表现被描写对象的一种表现手法,又叫间接描写,还叫衬托法。它是正面描写的一种补充。
常用的侧面描写方法:
①人物烘托:人物烘托即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各种描写来间接地描写主要人物形象的方法。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就是通过旁人的言谈来体现主要角色的某一特色;二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动作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三是通过对其他人物的心理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写法。
②环境烘托: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客观环境的描写,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摆设”,而是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③场面烘托:场面,又叫场景,是指作品中人物与人物之间相互发生关联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它既为作品中的人物提供发一定的生活和行动的环境,又努力烘托人物形象。人物总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活动的,只有写好人物活动的场面,才能使人物具有立体感。其作用有:第一,通过场面点出人物身份;第二,通过场面凸显人物性格;第三,通过场面折射人物心理。
学习流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进作者及其作品
1、作者简介(将名时地评著用横线画出来)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小说家,丹徒(江苏镇江)人。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他行医于上海,后又弃医经商,直到资本丧尽才止。1888年黄河决口,他因治河有功,官至候补知府。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他曾从俄军处用低价购买太仓粮,赈济居民,后清廷以私售仓粟罪逮捕他,流放新疆,次年病死于迪化(乌鲁木齐)。
2、关于《老残游记》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老残游记》是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是晚清中谴责小说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老残游记》借老残在游历中所见所闻,对当时吏治的黑暗痛加抨击,揭露了所谓“不要钱”的“清官”,其实是一些不惜杀民邀功,“急于做大官”的刽子手,在客观上有助于人们认识整个封建官僚集团的阶级本质,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是,作者的基本立场是落后的,甚至是反动的。他维护封建统治,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缺乏认识,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义和团的反侵略斗争,在书中明显的表现,
由此可见,《老残游记》是一部瑕瑜互见的书。
《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写的就是老残在明湖居听王小玉说书的情景,盛赞了民间艺人演唱梨花大鼓的超人技艺。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鲁迅认为的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中国清末4部谴责小说的合称。即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二)带疑初读
一、环节要求:细读默想整体感悟
1、注音
镶()滚歌喉遽发()屏气凝神()偌大()铮铮铁骨()
周匝()花塢()皓齿()作揖()嘁()喳()橘()髻()铮铮()羯()鼓遽()
调()门煞()熨()啭()
仞()骋()坞()
2、字词积累:将本课的词语积累在这里
3、识记并解释下列短语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于我心有戚戚焉: 
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二、划分段落,概括段意,重点是什么?
(一)(1~2)
(二)(3)
(三)(4)
(四)(5)
(五)(6)
(六)(7、8)
(七)(9)
总结:本文中,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白妞说书指名读7、8段,填写下表
过程:见下表——
过程观众感觉描写角度
初不甚大(起始)

越唱越高(发展)

陡然一落(跌宕)

忽又扬起(高潮)
人弦俱寂(结束)

你知道吗:
在“白妞说书”一节中,作者用多种感觉为大家描摹了美妙的视听感受,这是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也即“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个感觉上,凭借感受相通,互相映照,以收到启发读者联想,体味余韵,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的修辞方式。
5、指出下边语句所用的修辞或表现手法,仔细品味,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①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1、“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十分形象地写出了眼睛的形态特征,画龙点睛地勾勒出白妞眼睛的动人之处,表现出一种灵动的美;
②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
“屏气凝神”写出了观众神情的专注。“少”通“稍”,是“稍微”、“略微”的意思。用在这里十分具体地形容出观众“屏气凝神”的神态,从侧面表现白妞演唱的美妙;
③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
3、“新莺”指幼小的黄莺,“乳燕”指幼小的飞燕,当它们“出谷”、“归巢”时,会发出动听的鸣叫。这里借以形容歌声清脆悦耳,娇嫩婉转。
④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和,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4、“花坞”指长满了花的山坳,“春晓”指春天的早晨。这里形容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和相合的声音。“百鸟乱鸣”则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音乐效果。
(5)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夸张的修辞,渲染白妞说唱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6)几啭以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使用通感的修辞,使一发即逝的说唱化这形象可感的画面,使读者在阅读中通过联想品味到白妞说唱艺术的高超,从而得到音乐美的享受。
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八年级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河大版


八年级上册《念奴娇赤壁怀古》学案河大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苏轼,领略苏轼豪放雄迈的词风,初步把握豪放派词的特点。
2、思想目标
用文学的视角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让学生体会艺术美的感染力;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的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景物与情感的自然结合
【媒体运用】多媒体
【教学方式】合作、探究
【教学思路】复习知识——诵读全词——讨论鉴赏——对比阅读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入课题。(板书)
二.复习知识,了解背景
出示幻灯:本词是他被贬黄州时,游览黄州赤壁联想到了历史上的古战场赤壁而作的。
三.诵读全词,感知意境
配乐范读——全班齐读(教师点评)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品词的意境。
(提问:读完这首词的感受是什么?)
四.课文分析,讨论鉴赏
(一)分析上阕
1、(出示幻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提问:把“大江”改为“江水”,“千古”改为“无数”好不好,为什么?)
2、(展示赤壁风光图片)体会景与情的自然结合。
①讨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句话中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
②展开联想与想象,写一段文字描绘赤壁美景。
③用词语概括赤壁景色的特点。
3、分析“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提问:这句话在本词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4、教师小结,总结上阕。
(二)分析下阕
5、(出示幻灯)周瑜图片和周瑜生平简介。
(提问讨论:为什么要写周瑜,本词从哪些角度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
板书:小乔初嫁了——年轻有为、潇洒风姿(柔)
雄姿英发——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刚)
羽扇纶巾——从容闲雅、儒将风度(文)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武)
6、播放“赤壁之战”视频,感受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7、师生共同讨论“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④词的结尾,作者为何会生发那样的感慨(“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词人从自己与周瑜的对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出示幻灯提问:这句有两种解释,一种理解是此时苏轼善于自我解脱,自解自慰,比较达观,一种理解是此时的苏轼有些消沉,愤懑无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
项目周瑜苏轼
年龄24岁47岁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职业东吴都督团练副使
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就
基调豪壮感伤
8、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五.
六.拓展练习,巩固知识
A级基础题(选择题)
B级提高题(问答题)
七.学生质疑,布置作业
“强虏”有的版本作“樯橹”,你同意哪种说法?请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来探讨。

八年级上册《归田园居》学案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归田园居》学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熟读并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通过点拨、讨论、分析讲解,鉴赏诗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中国古代诗歌这条道路上出现了不少名家,诗歌写作的体裁也得到不断拓展,由此产生了许多风格迥异的派别,比如:
1、浪漫派,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明白、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代表人物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2、现实派,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思想。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代表诗人杜甫《三吏》、《三别》、《兵车行》
3、山水田园诗派,体裁多为青山绿水,自然风光,风格多为恬静淡雅,代表人物有陶渊明、王维《山居秋瞑》、孟浩然《过故人庄》等。
4、边塞诗派,体裁多为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戍守边疆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代表人物有高适《别董大》、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维《使至塞上》等。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也是古诗,请同学打开课本《诗四首》,让我们一起来回味一下这些古代名作。
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写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的诗篇,他曾经做过几任小官,41岁辞官而归,从此居住在农村,参加田间劳动,63岁去世,这首诗是在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
2、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你们在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四、合作探究
(一)自主学习
1、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看出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
2、诗人到田间干什么,用了多少时间?
(锄草,从“晨兴”“带月”可以看出他干了一天。)
小结:诗的前四句写了给豆锄草一事,交代了种豆的地点,“南山”指庐山,是人家住柴桑,是庐山之北,故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交代了锄草的原因,草长得茂盛,把土里的营养都吸收走了,豆苗长不起来,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作者一大早就去锄草,“兴”,起的意思,“晨兴”就是早早起来;“理”清理,清除,“荒”,杂草,“秽”田间的杂草,第五句说自己归家之时已是月儿初升之时,“荷”担的意思。
3、第五句中“道”是怎么说的?为什么开头不说,在这里才说它狭而草木深?
(诗人的归途)(为了引出下一句,表明是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服被露水沾湿)
4、作者为什么要写夕露沾衣呢?
(借夕露沾衣突出诗人整日劳作的艰辛,烘托出诗人坚定的归田愿望)
小结: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身归隐的愿望,尽管劳作一整天,也不感到辛苦,归途中夕露沾衣就表现了他的意愿,生动的表现了诗人自然朴素的风格。
(二)探究学习
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
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
(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
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六、布置作业
预习《使至塞上》

七年级必修《论读书》学案河大版


七年级必修《论读书》学案河大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中理解本文的读书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文中出现的精辟的句子,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1.体会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2.体会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精炼及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材分析:本文是培根的一篇著名的随笔。围绕读书,论述了知识的价值,求知的目的,读书的态度、方法等内容。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同时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观点精辟,见解深刻。
教学过程一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入“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十年寒窗,伴着馥郁的书香,我们一天天长大了。你喜欢读那些书,说说喜欢的理由?学生各抒己见,发表看法。调动激情,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作者简介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1年因受贿为国会弹劾去职,嗣后居家著述。《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学生回答出培根的相关情况。(多媒体出示培根画像)先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整理、回答,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进一步总结便于记忆和掌握。
教学过程二明确学习目标指定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整体感知1.读一读,记一记: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明确:这篇随笔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话就是一个观点。1.纠正字音,积累字词。
消遣运筹
弛惰
挑剔狡黠
装潢烦琐
蒸馏
2.体会诵读中的语气、情感。在听、读中整体感知。
1.理解文章内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
明确:(板书)
先运用学过的知识归纳、总结,理清作者的思路。
分小组讨论、分析,形成集体意见,选代表发言。
(教师适当点拨。)从旧知识中寻找新知识。
分析课文
2.文章怎样分为三个层次进行论述的?
明确:
第一层:(1-6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
第二层:(7-10自然段)阐述读书的方法。
第三层:(11-12自然段)
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全班自由结组,进行激烈讨论、分析,形成集体意见,选代表发言。(教师适当点拨。)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析思考的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三3.体会句子含义及作用。
体会:使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文笔老练,说理透彻。3.男女生分两组,比一比看那组找的准,分析透彻。层层深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品味欣赏黑格尔说过:“他(培根)的著作虽然充满着最美妙、最聪明的言论,但是要理解其中的智慧,通常只需付出很少的理性努力,因此他的话常常被人拿着当作格言。”请同学们将你最喜欢的句子大声地读给大家听。边读边体会经典格言,大声朗读给同学们听。感受哲学家敏锐、精辟、深刻的见解。
培养学生甄别、鉴赏的能力。
举一反三对作者的读书观,你是怎么来评价的呢?你对读书有什么看法呢?你最喜欢文中哪一句读书名言?请任选论点,配上适当论据,写成一篇100多字的小议论文。准备3分钟,自由发表观点,自由发言。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知识、理性思维来驾驭语言的能力。
知识链接你能说出你搜集到的关于读书方面的名言警句或名人读书的趣事吗?畅所欲言。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
多媒体显示(1)名言警句: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名人论读书: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李清照的读书方法:兴味到时拿起书就读。
朱熹谈读书时要注意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孔子的“学思结合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3)名人读书的趣事:
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列宁读书趣闻马克思读书趣闻
古人头悬梁锥刺股、囊莹映雪、凿壁偷光的刻苦读书。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是培根的著名随笔,见解深刻。对于仅接触过两篇小议论文的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在教学中应注意到这一点,从实际出发,边梳理议论文的知识边适当点拨,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所收获。优点是把先进的教学方式引进课堂,学生团结合作、自主探究,兴趣高涨,听、说、读、写四种能力都得到了训练。不足之处学生对议论文知识比较生疏,在农村的孩子来说网络搜寻资料还是一个未知区域,教师得做适当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