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1新闻两则
3、yùkuìruì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4、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7、(1)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2)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8、(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略
10、(1)第(1)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2)“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3)“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4)标题、导语、主体
1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2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略
3*蜡烛
1.略
2.战争老妇人的善良无私
3.略
4、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8.
8、拓展阅读:
(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3、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4、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6、这是雨果对圆明园的总体评价。他从世界的、人类的高度来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从而揭露了英法政府所犯下的罪行。他认为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典范,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宝贵的财富。7、这里运用了反语,表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愤激之情和极大的嘲讽。8、这是雨果能正值的表明自己立场的思想感情基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人类的艺术劳动,他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在他看来,毁灭圆明园也就等于毁灭人类文明的成果。
5亲爱的爸爸妈妈
3、lùdàoyìmùhuǎnghūmiùchōngchè
4、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5、一、纪念地见闻;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看遗言)。
6、①沉重——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杀了普通的劳动者,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②美丽——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没人屈服乞怜,这是令人崇敬的,是美的。
7、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
纳粹“不利”的事来,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
8、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9、(1)残暴、无人性
(2)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3)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6阿长与《山海经》
2、写了七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5、“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6、“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7、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7、背影
1.略
2、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 深情至爱 思念
3、四次.第一次是伤心之泪。第二次和第三次是感动的。第四次是伤心之泪。最详细的是第二次,即车站买橘子时的背影。
4、(1)因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我一生最难忘的父亲的背影。(2)走探穿过爬上攀缩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限关爱的深厚感情。(3)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是本段内容的提要,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5、略
6、因为文章紧紧围绕“背影”来写,而“背影”也最能体现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情感。
7、略
8、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
9、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
8台阶
2、台阶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3、(1)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2)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4、(1)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5、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9老王
1、yǔzuànhuángpìtādìkūlóuyìzhìzuò
2、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我”与老王的交往: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老王送冰,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3、(1)老王是个贫苦的人。老王一辈子生活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没人搭理……
是善良、质朴、有同情心、讲仁义人。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荒唐动乱的年代,老王照样尊重钱钟书夫妇。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善心。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4、(1)暗示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流露出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担心。(2)“爬”表明自己还能动,“倒”和“僵尸”照应,更形象地表现了老王当时已没有一点活力,到了生命的尽头。(3)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有平等的意识,才会感到抱歉。
5、略6、略
7、(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我和老人有着相同的遭遇,都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情,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他们之间的对话尤能反映这种真情。(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我明白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 得到了坚持生活信念的力量。

10信客
3、信客的工作内容:传递信件和物品;代人读信和写信;帮客死者处理后事等;信客的生活景况:收入低,生活穷困;老犯病;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
5、老信客的命运是本文的一条暗线,它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6、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7、回乡教书。好人有好报。8、因为信客几十年游历各处,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同时他深察世故人情,各方面知识都十分丰富。我们应多读书,多观察社会,勤思考,善于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9、“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等。
11中国石拱桥
1.略
2、茅以升桥梁专家南京长江大桥
4、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5、(1)卢沟桥中国石拱桥 (2)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作比较 ③摹状貌
(3)不能去掉。因为“几乎”是表示程度的,表“差不多”“基本上”,但不是“完全”“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路面平坦,与桥面平行”,就变成完全平行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几乎”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6、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12*桥之美
3、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4、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5、(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6、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8、(1)事理逻辑(2)拟人(3)流出来时水不开时水被烫时
(4)将水向地上倒,发出清脆的噼啪声的是冷水,发出低沉的波波声的是开水。
13苏州园林
2、zhàngjiànlínxúnyōngxuānxièzhǎohèmúlòuqiángwēizhēnzhuó
3、(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作用:增加文章可信度。作比较: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是不讲究对称的。”作用: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
的一景。”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
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作用:使说明对
象形象明晰。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作用,语
言准确。
4、(1)四个语段不能互换。它们是依次介绍四个讲究,按照总分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略
5、略6、略

相关阅读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八年级语文《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
3.体会本文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重点难点】
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
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背影》、《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温州的踪迹》等,是其代表佳作,长期被选作大中学校的教材,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炼,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
2.相关资料。
1947年,朱自清自述:“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看拼音写汉字,给加点汉字注音。
狼jí(藉)chóu(踌)躇 蹒跚(shān)
琐屑(xiè)颓唐(tuí)diàn(惦)记
2.根据意思写词语。
细小而繁多的事。(琐屑)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情郁于中)
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蹒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文写了哪些事?
写的事:“奔丧”;“车站送别”;“别后思念”。
2.全文有几次提到“背影”?请将它们找出来并完成表格。
虚/实
背影
作用
虚写
文章开头
开篇点题,引出下文,设置悬念,为“背影”出现作渲染和铺垫
实写
车站送别
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是主题的集中体现
实写
父子告别
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再现主题,突出中心
虚写
文章结尾
以思父之情,烘托父亲爱子之情,呼应开头,画龙点睛,总结全篇,深化主题
三、合作探究
1.把题目“背影”改为“车站送别”、“买橘子”好不好?为什么?
同一篇文章,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拟题。只要标题是符合文章内容,都是值得肯定的。这篇文章抓住父亲的特征─“背影”,不惜笔墨细致描画,“背影”最能集中表达作者的感情、父亲的形象。
2.第6段集中描写了父亲爬过铁道买橘子的情景。这是全文的精华,点题的文眼,写出作者留在心灵深处的永记不忘的“背影”。(提示:试从衣着、体态、走路姿势、动作、年龄、心态六方面分析。)
衣着: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穿戴可展示父亲的境遇较为糟糕,呼应文章的开头;写穿戴可与父亲给我买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父爱子的感情,有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穿黑色衣服与他家中死了亲人有关,黑色给人以压抑沉重的感觉。)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
体态:肥胖
走路姿态:蹒跚、慢慢(走路蹒跚的父亲要经过铁道,一不小心就会磕着碰着,一定是令人十分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动作:探、攀、缩、微倾。因为无物可抓,只能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向上“攀”这需要力量,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是多么地令人揪心啊!“缩”字说明无处可蹬,脚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掌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多么得紧张啊!一个“倾”字表明父亲要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努力的背影!
年龄:老年
心态:心里很轻松似的(攀爬月台买桔其实根本不轻松,此时的轻松也只是因为怕儿子难过装给儿子看的,更是因为为儿子买好桔子,不必担心儿子路上口渴,尽到了作父亲的责任后的欣慰和满足。)
4.全文有几次提到“我”流泪?请将它们找出来。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感情。
文中共有4处流泪。
第一次的“泪”: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这次掉泪表现出触景生情的悲哀伤心。
第二次的“泪”是看见父亲艰难的为我爬铁道买橘子的背影,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感动、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给作者留下的“背影”,是最难忘的。这次掉泪是情不自禁,为父亲的背影所感动。“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又是一次复杂的心态显示。怕父亲看见了要伤心担心,应是赶紧拭泪的主要原因;怕别人看见了显得不雅、难为情、笑话我,而且也怕要给父亲带来难堪。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该是多么深沉、复杂啊!这种在“泪光”中再现“背影”时,戛然而止,与开头不忘背影相呼应,其震撼读者心灵的力量
5.文中父亲说的话不多且非常简洁,但每一句都包含了他对儿子的拳拳深情,请你任选一句作简单的分析。
①“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安慰儿子,也表现自己的坚强。父亲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而又坚强的父亲啊!
②当父亲不放心别人送我,决定亲自送我,我劝他不必去送时,他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担心照顾不周。儿子已二十岁,可是在父亲心目中仍是一个小孩,总觉得有人送他上车才好;自己因为事忙,本不能去,可是叫别人替代又不放心,踌躇再三,最后还是决定亲自去送。“不要紧”,是对儿子的宽慰;“他们去不好”,才是他的真实想法。这句话反映出了他的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动,深切地体现出了他对儿子的关怀。
③当父亲要为我买橘子时,他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的,便要去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自己受点累,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
④当父亲与我告别时,他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⑤他走了几步,又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事事为儿子着想。依依惜别,不胜留恋,多希望再看上儿子一眼呵!可是又想到“里边没人”而有东西,也担心儿子在车外久立受寒,所以还是叫儿子“进去吧”。从这句话同样可看到这位父亲对于儿子的拳拳之意、殷殷之情。
四、精读精练
1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2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U4我赶紧拭干了泪。5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6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7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8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9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10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11过了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12我望着他走出去。13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14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写父亲背影的是哪句话?选出正确的一项(C)
A.(1)(3)(6)B.(6)(7)(14)
C.(1)(3)(14)D.(1)(6)(14)
2.选出能表明上文所写事情内容的小标题,将它的字母填入括号内(D)
A.父子情B.父亲的背影C.惜别D.买橘送别
3.文中加点词语“蹒跚”和“努力”能否分别换成“慢慢”和“吃力”?为什么?
不能。“蹒跚”写出了父亲行动的艰难。“努力”写出了父亲竭尽全力的样子。这两个词更能表现父亲拳拳的爱子之心。
4.文中划横线的句子都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爱,具体说说这两句话各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理活动。
第4句:被父爱所感动了。
第8句:担心父亲,希望能给父亲一点帮助。
5.文段最后一句“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的“再”字用得好,为什么?
“再”字表明“我”一直目送着父亲,表达了“我”对父亲恋恋不舍的感情。
五、拓展延伸。
1.我们常常为母亲深情细腻的爱而感动,但常常对父亲如山之爱体会不深。读了此文,请仿照下面例句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在横线上仿写句子,谈谈你对父爱的理解。
例句:父爱如虹,闪耀美丽的光辉;父爱如歌,唱出心中的真情;父爱如雨,滋润干涸的心灵。
我的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了本文和《背影》,一定触发你对父亲的感情吧,写写你父亲在某一特定场景中的外貌或一连串的动作,100字左右。
写一个细节。适当作点描写。

【教学后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学案
一《新闻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
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
关于消息
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
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
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
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
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他写了数百篇消息、述评、评论、答记者问、调查报告、广播讲话等新闻作品,都始终贯穿着一种激昂慷慨、气势恢宏的崇高基调,读来能使人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在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大好形势下,他更是欢欣鼓舞,挥毫泼墨写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战争报道。随着岁月的流逝,尽管其作品已失去新闻价值,但其审美价值却历久不衰。
4、相关资料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歼灭(jiān)督战(dū)芜湖(wú)签订(qiān)取缔(dì)对峙(zhì)要塞(sài)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B)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合作探究】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地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了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战员们,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
22、相同点:

23、不同点: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生字词
阌乡()潢川()鄂豫皖()绥靖()阻遏()管辖()襄阳()逃窜()

2、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3.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合作探究】
4、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

5、作者为什么写历史上南阳发生的两次战争?

6、我南线人民解放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取得了哪些伟大的胜利?

7、如何理解“我们在所有江淮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繁茂了。”中的比喻?

【精读精练】

(一)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攻势下,南阳守军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而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南阳为古苑县,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后汉光武帝刘秀,曾于此地起兵,发动反对王莽王朝的战争,创立了后汉王朝。民间所传二十八宿,即刘秀的二十八个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阳一带。在过去一年中,匪首蒋介石极重视南阳,曾于此设立所谓绥靖区,以王凌云为司令官,企图阻遏人民解放军向南发展的道路。上月,白匪崇僖使用黄维兵团三个军的力量,经营整月,企图打通信阳、南阳间的运输道路,始终未能达到目的。最近蒋匪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两星期前已放弃开封,现又放弃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豫北之新乡、安阳,豫西之灵宝、阁乡,豫南之确山、信阳、潢川、光山、商城、固始等地尚有残敌外,己全部为我解放。
8.这则消息最核心的内容应是()
A.河南全境已大部为我解放B.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
C.中原我军占领南阳D.我军攻势迅猛,蒋匪全局败坏
9.本段表达方式的主要持点是()
A.采用倒叙B.在记叙中穿插说明
C.以说明为主,记叙为辅D.顺叙、倒叙、插叙全都用上
10.用横线画出说明的文字。这段说明文字主要介绍了什么?它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主题阅读】
国家主席江泽民会见国际知名科学家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国家主席江泽民今天在中南海亲切会见了来京参加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的斯蒂芬霍金教授等国际知名科学家。
江泽民首先向霍金及在座的国际知名科学家表示热烈的欢迎。江泽民高度称赞霍金倾毕生精力,为科学为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他同时强调:中国政府十分尊重科学家独特的敏感和创新精神,鼓励他们开展探索性的科学研究;科学规律的发现将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江泽民祝“北京国际弦理论会议”取得成功。
霍金说,非常高兴在1985年访华后再次来到中国,中国在过去17年取得的巨大进步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说,中国在未来的发展中要保持和发展重视基础科学的传统,因为激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要靠基础科学。他表示相信,再过50年,中国有望成为领导世界科学的国家。
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光召,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等会见时在座。
参加国际弦理论会议和将于明天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外国专家丘成桐、爱德华威滕、大卫格罗斯和安德鲁斯特罗明格等也参加了会见。
11.新闻结构:
导语:
主体:
12.读了这段新闻之后,你觉得中国政府对科技持什么态度?
13.针对科技发展,外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宝贵意见?

【能力提升】
14.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体裁——新闻,请联系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新闻的认识。(200字左右)
15.就现代战争的话题谈谈你的认识,并整理在练习本上。

【教(学)后记】

二芦花荡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2、领悟文中景物描写的妙处,提高描写的能力。
3、感受老头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及文章对抗日军民的讴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感知老英雄的性格,感悟其性格中的真善美。
【教学难点】
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性格中“过于”二字。探究景物描写起了什么作用。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
本文是孙犁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用明快、优美的笔墨叙述了芦花荡里一位老人护送两位女孩及智杀日本鬼子的经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英雄形象。
2、走近作者:
孙犁,1913年4月6日,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主要作品《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记事》等。《白洋淀纪事》是他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创作风格的一部小说和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共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景。其中《荷花淀》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
【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疟()子寒噤()仄歪()阴惨()泅()着飒飒()悠闲()
2《芦花荡》的作者是现代作家。《芦花荡》的姊妹篇是(《风云初记》《荷花淀》)。
3.指出下列描写句是属于哪一类描写。
A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
B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很少见到这样尖利明亮的眼睛,除非是在白洋淀上。()
 4.“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怎样理解这句话,用自己的话概括,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
 
【合作探究】
5、本文体裁?这种体裁的三要素是什么?

6、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找出来分析

7、请用不同的标记分别从文中画出外貌,语言,心理,动作的句子。
8、这些描写表现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特点?

9、小说中着意突出的是其中哪一性格特征?“过于自信与自尊”的“过于”应当怎样理解?这一性格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精讲精练】

阅读《芦花荡》“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至结尾。
10、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11、文段中写老人引诱鬼子上当,他用什么作诱饵?(用文中的语言作答)
 
12、以上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13、从当时的大背景来看,这一英雄事迹更深层的说明了什么?

14、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15、第二天二菱看到了老英雄的行为后,会怎样重新认识老头子?

【主题阅读】
我的父亲曾经为我苦了一生,把我养大,送我进学校,为了造屋子,买了几亩田地。60岁那一年,还到汉口去做生意,怕人家嫌他年老,只说五十几岁。大家都劝他不要再出门,他偏背着包裹走了。
“让我再帮儿子几年!”他只是这样说。
后来屋子被火烧掉了,他还想再做生意,把屋子重造起来。我安慰他说,三年以后我自己就可积钱造屋了,还是等一等吧。他答应了。他给我留下了许多造屋的材料,告诉我这样可以做什么,那样可以做什么。他死以前不久,还对我说:“早一点造起来吧,我可以给你监工。”
但是他终于没有看见屋子重造起来就死了。他弥留的时候对我说,一切都满足了。但我知道他倘能再活几年,我把屋子造起来,是他所最乐意的。我听到他弥留时的呻吟和叹息,我相信那不是病的痛苦的呻吟和叹息。我知道他还想再活几年,帮我造起屋来。
16、本文围绕哪件事描写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文中画横线句子应怎样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父亲为儿子做的事很多,你能写出两件事吗?从中你有什么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升】
19、提供原句和仿句的开头或结尾,要求仿写出与原句大致相同的句子。
勇敢是把利刃,可以斩落对手,自大也是一把利刃,却只能割伤自己
 ____________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也是一把利刃,可以____________。
20、下面语句有语病,找出并修改。
在这场没有硝烟却惊心动魄的抗击非典型性肺炎的战斗中,无数英雄无畏的医务工作者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血与泪的代价。
21、研读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发现。
据日本农林水产省公布的《食品浪费统计调查》报告显示,日本的食品平均浪费率为5.1%,其中一般餐馆的食品浪费率为3%,饭店的食品浪费率为15.7%,结婚宴会的浪费率竟达到23.9%。严重的食品浪费现象让人瞠目结舌。面对这种社会现象,日本制定了《食品再生法》。
日本各种资源都比较匮乏,自去年4月1日,日本开始实行《家电循环法》,节约资源已深入人心。以《家电循环法》的成功经验为基础,日本政府又顺理成章节地提出了《汽车循环法案》。作为一个汽车大国,日本生产的名牌汽车销往世界各地,国内市场也很大。全国拥有七千多万辆汽车,每年淘汰上百万辆,如果驱车前往东京郊区,经常可以碰到废汽车堆积而成的小山。《汽车循环法案》的目的就是要变废为宝。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自主学习】

1、选择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语句:()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在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奔向东南去了。
A.像一朵荷花B.像一条鱼
C.像一片苇叶D.像一只鸟
2、判断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老头子浑身没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苇子还是那么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就是天上。
老头子狠狠地说:“为什么不能?……”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A.夸张夸张引用比喻B.比喻拟人反问比喻
C.比喻拟人反问没有D.比喻夸张设问比喻
3、“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这老脸呀!……你们不信我的话,我也不和你们说。……可是,等到天明,你们看吧!”此段表现了老头子什么心理状态?

4、对历史上的成吉思汗,有很多评价,阅读下面摘选的几则材料,说说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1)电视连续剧《成吉思汗》主题曲:长天飞沙,壮士血在狂号。一代天骄,千秋知我名号。
(2)黑格尔评价成吉思汗和蒙古帝国:“他们在几年之内把罗马世界、波斯世界和中国世界变成了废墟。”
(3)普希金:“蒙古人征服俄罗斯以后,除了肆无忌惮的攫取和破坏,一无所给”
【合作探究】
5、《芦花荡》写的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的人和事,但是我们读后并没有感到非常的凄惨,没有让人感到压抑,而是感到写得非常优美,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其中一个原因,是得宜于作者对白洋淀美丽风光的描绘。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揣摩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的作用。
(1)画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
(2)体味这些景物描写的句子。

6、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你还能想起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7、老头子的船头为什么要放那一大捆的莲蓬?

8、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望”字表现了老头子什么样的心理?你能够写出老头子当时的心理活动吗?

9、结尾段写有个女孩子目睹了老头子的英雄行为,她是谁?她当时心理是怎样想的?请同学们把她当时的心理补写出来。

【精读精练】
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卜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
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10、用一句话概括上文的故事情节。

11、“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12、文段交代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有什么用意?

13、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14“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点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15、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1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着手准备教案课件了。是时候对自己教案课件工作做个新的规划了,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学案及答案1”,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0、《组歌》纪伯伦(黎巴嫩)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内含丰富的哲理。
2.理解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像,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
学习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体会感情。
2.理解作者笔下的海浪和雨的形象。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加点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俊俏衷情馈赠憔悴真谛天穹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千山万壑
2.解释下列词语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镶嵌: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
海誓山盟: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长吁短叹: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
盛气凌人:傲慢的气势逼人。
二、走近作者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画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
纪伯伦是黎巴嫩的文坛骄子,作为哲理诗人和杰出的画家,他和泰戈尔一样都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巨人”。并有评论说“上帝的先知于其身复活”。同时,以他为中坚形成的阿拉伯第一个文学流派——叙美派(即“阿拉伯侨民文学”),全球闻名。
三、朗读《浪之歌》,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个部分。
2.如何理解“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
3.本文的中心句是。你对此如何理解?
四、探究主题
1.“海浪”是一个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2.《浪之歌》的主题:
诗人借助与这对热恋情人的形象,曲折的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诗中的这一形象是忠诚的,她对情侣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对爱情的态度,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感的反映。
第二课时
一、有感情的朗读《浪之歌》。
二、朗读《雨之歌》,整体感知
1.全文可分个部分。
2.文中“雨”是一个什么形象?有什么特点?
3.如何理解“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三、探究主题
1.文章的中心句是:。
2.《雨之歌》的主题:
本文通过写对大地万物的滋润和爱护,歌颂了那些和友谊的使者,体现了作者的精神。
四、写作特色
灵活地运用拟人手法。
分析: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刻画出具体生动的形象。《浪之歌》中的海浪、海岸、礁石本是无生命的事物,但作者让它们有了灵气、个性和情感。赋予它们以人的行为;赋予它们以人的个性。作者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营造了一个人的世界,让我们感受到海浪的情感,理解了作者对祖国的深厚情意。《雨之歌》也是用拟人手法,营造了一个人性世界,刻画了雨这个奉献者的形象,给人以真实的感觉,增强了感染力。
五、课堂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
六、拓展阅读
《花之歌》
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把它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
我是星星,从苍穹附坠落在绿茵中。
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
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马一起为它送行。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
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转,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有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未完全领悟。
《美之歌》
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她的胸口。
我是幸福的家园,是欢乐的源泉,是舒适的开端。我是姑娘樱唇上的嫣然一笑,小伙子见到我,霎时把疲劳和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而使自己的生活变成美好的梦想的舞台。
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我是孩子回眸的笑眼,慈爱的母亲一见,不禁顶礼膜拜,赞美上帝,感谢苍天。
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是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娄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我是造化,人世沧桑由我安排,我是上帝,生死存亡归我主宰。
我温柔时,胜过紫罗兰的馥郁;我粗暴时,赛过狂风骤雨。
人们啊!我是真理,我是真理啊,你们要把这一点牢记在心里。
——读完之后,可以尝试写作一首散文诗,如“夜之歌”,“光之歌”,“梦之歌”,“月之歌”等等,运用象征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表达一下你的内心情怀。
当堂检测
一、基础训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zhì) 俊俏(qiào) 镶嵌(qiàn)
B.执拗(ào) 围绕(rào) 山壑(hè)
C.急躁(zào) 憔悴(qiáo) 绽开(zhàn)
D.礁石(qiáo) 馈赠(kuì) 璀璨(cuǐ)
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旧的海岸合为一体。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道彩虹挂青天,宜告我行程终了。
C.我生性执拗,急燥;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D.我陪伴他长嘘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
3.下列词语中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炽热:积极。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他人
B.俊俏:相貌好看。 馈赠,赠送(礼品)。
C.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解除:去掉,消除。
D.镶嵌:镶有图案花纹的花边。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4.下列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岿然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B.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C.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死神的怀抱。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撤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5.下列语句中运用修辞格最多的一项是()。
A.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
B.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C.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出了笑脸。
D.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6.理解句子成分划分的口诀,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成分。
主谓宾,定状补,主干枝叶分清楚,
定语必在主宾前,谓前为状谓后是宾补。
句子:神秘的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应有的惩罚。
主干:_____________
二、提高训练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我随着碧海丹霞采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竖忍而有耐心。
潮水涨来时,我拥抱着他,潮水退去时,我扑倒在他的脚下。
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7.“浪花”被诗人赋予怎样的形象?在本文中她以怎样的姿态出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前四段中,“浪花”的形象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五段中,“浪花”的形象有了怎样更为深广的发展?
10.请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深刻含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热点考题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我们携着手走进林子,溪水漾着笑涡,似乎欢迎我们的双影。这道溪流,本来温柔得像少女般可爱,但不知何时流入森林,她的身体便被囚禁在重叠的浓翠中间。
早晨时她不能向玫瑰色的朝阳微笑,夜深时不能和娟娟的月儿谈心,她的明chè晶莹的眼波,渐渐变成忧郁的深蓝色,时时凄咽着幽伤的调子,她是如何的沉闷呵!在夏天的时候。
几番秋雨之后,溪水涨了几篙;早diāo。的梧楸,飞尽了翠叶;黄金色的晓霞,从权桠树隙里,深入溪中;泼靛的波面,便泛出彩虹似的光。
现在,水恢复从前的活泼和快乐了,一面疾忙地向前走着,一面还要和沿途遇见的落叶、枯枝……淘气。
一片小小的红叶儿,听了狡狯的西风劝告,私下离开母校出来顽玩,走到半路上,风偷偷儿地溜走了,他便一跤跌在溪水里。
水是怎样的开心呵,她将那可怜的失路的小红叶儿,推推挤挤地推到一个xuán涡里,使他滴滴溜溜地打圆转儿:那叶向前不得,向后不能,急得几乎哭出来,水笑嘻嘻地将手一松,他才一溜烟地迹走了。
11.给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笑涡_____________囚禁_____________玫瑰_____________
泼靛_____________曳_____________
12.根据文中的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明chè()早diāo()xuán()涡
13.“溪水漾着笑涡”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14.溪水“沉闷”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造成溪水“沉闷”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离开母校”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段主要记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C
提示:A.炽chìB.拗niùD.jiāo
2.B
提示:A.就C.躁D.吁
3.D
提示:“镶嵌”解释有误。
4.A
提示:应为“纹丝不动”。
5.C
提示:包含拟人、对比、排比三种修辞。
6.(神秘)的大自然[对人类]进行了(应有)的惩罚。
7.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后部分被赋予了人间的守护者,喻义更为深广。
提示:此题要紧扣课文,加强理解。
8.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9.它成了人间的守护神。
10.正是对世间万物的爱,守护着这个世界,守护着它的和谐,它的美。这是最清醒的爱。接着把这守护者幻化为诗人自己:所以说“这就是……。”
提示:此题要紧紧扣住具体语境,理清全文线索,把握诗人的情感。
11.wō jìn ɡuī diàn yè
12.澈凋漩
13.拟人,鲜明、生动地表现出溪水的情态。提示:此题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如“笑涡”。分析修辞,并结合修辞的特点品析其表达作用。
14.“早晨时她……幽伤的调子”
15.是因为茂密的树林遮住了阳光。
提示:14,15题应通过认真阅读,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作答。
16.红叶离开大树一片小小的红叶儿被风吹落,最终流入溪水中的过程提示:此题可结合具体语段得出答案。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学案
主备:李传美审核:徐蕾
教师寄语:心中有爱,人间即是天堂;心中怀恨,就已经在地狱了。把微笑,把爱心,把快乐带给每一位我们所接触的人,祝一切人都幸福,当然我们也在幸福之中了。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理清本文行文思路。
2、研究本文中反问句,理解其语气强烈的作用。
3、理解本文中作者的观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重难点:
1、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特点。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蓬嵩()咫()尺狼藉()
相形见绌()美味佳肴()
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
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
3.学生反复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行文思路。
4.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突破重难点
1.精读课文,理解探究
(1)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2.品读课文,合作交流。
(1)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仔细体会下面几句话的含意,并与同学交流看法。
①人类为自己取得的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②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③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2)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3)对于本文,你还有什么疑惑吗?请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请在班上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1)不自量力陷阱沾沾自喜
(2)喜形于色窃笑狼藉班班
(3)相形见拙呐喊美味佳肴
(4)精巧绝伦幼稚高深漠测
2.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3.将下列几个句子改写成一个完整的句子(可增删词语,但语意不变)
这位女孩名叫豆豆。她穿一件粉红连衣裙。她特别爱笑。她梳着马尾辫。
4.成语接龙:
自不量力-()-()-()-()
5.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
6.按要求仿写句子
如果说人生是一首优美的乐曲,那么痛苦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音符。
如果说人生是﹎,﹎﹎﹎﹎﹎﹎。如果说人生是﹎﹎﹎﹎﹎﹎﹎,﹎﹎﹎﹎﹎﹎﹎﹎。
7、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自然之所以创造出会思维的生物,也许是有深意的。宇宙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人是自然发展的高级阶段,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其高级之处就在于他会思维、能够理解、有自我意识。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借我的嘴来表达她自己,说出她亿万年来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从这个角度可以说,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所以,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月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因此,人对自然的种种误解,也许是自然对她自己的误解吧。
(1).为什么说“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段中写道:“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并不属于他自己所有,他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作者持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横线所标示的语句中有一处括号,括号内的文字起到什么作用?横线标示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格?并请说说修辞的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怎样理解“敬畏自然”一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附参考答案
7、(1).因为人类能思维,能理解,有自我意识。
提示:此题结合上下文即可理解。
(2).人的智慧与宇宙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宇宙借人类的眼睛来观看自己,借人类的嘴来表达自己。人类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就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人类的思维就是宇宙的思维,人类的痛苦、欢笑等各种感受也就是宇宙自身的感受。
(3).括号内的文字就是括号前面“宇宙”一词的另一种说法,是同一个概念,提醒读者,避免混淆。运用了拟人和排比。如“宇宙(或者说自然)借我的眼睛来观看她自己……”等两句的拟人,把大自然人格化,更明确了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只相当于身体上的一个器官而已。再如“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等几句的排比,加强语势,突出地表达了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提示:此题结合课文具体分析便可。
(4).从字面上看,是既敬重又畏惧。“敬畏自然”就是充分认识自然的伟大,充分认识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存在的意义。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生成都太神奇了,要承认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创造是无法同大自然相比的。提示:此题要综合全文,抓住各部分的中心句来综合表达。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教师寄语:花一样的年华属于花一样的你们,在这鲜花盛开的季节里,珍惜花儿的绚烂,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世界上最美、最灿烂的理想之花。.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重难点:
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难点: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注音并解释:
(1)萧瑟():(2)和煦():
(3)干涸():(4)吞噬():
(5)裸露():(6)沧海桑田: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提示:
按照以下思路:(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3、开始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合作释疑
1、说说罗布泊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3、思思变化的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根据汉字写拼音。
萧瑟()和煦()干涸()吞噬()裸露()
戈壁()栖息()无垠()罗布泊()
2.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表达方式。
(1)在遥远的过去,那里却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2)到了20世纪还有1000多平方公里水域。()
(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干枯的“木乃伊”。()
(4)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5)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罗布泊的消亡与塔里木河有着直接关系。
②塔里木河全长1321公里,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大内陆河。据《西域水道记》记载,20世纪20年代前,塔里木河下游河水丰盈,碧波荡漾,岸边胡杨丛生,林木茁壮。1925年至1927年,国民党政府一声令下,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干旱缺水,3个村庄的310户村民逃离家园,耕地废弃,沙化扩展。解放后的1952年,塔里木河中游因修筑轮台大坝,又将塔里木河河道改了过来。塔里木河下游生态环境得以好转,胡杨枝重吐绿叶,原来废弃的耕地长出了青草,这里变成了牧场。
③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④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沙漠以每年3米至5米的速度向湖中推进。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⑤罗布泊消失了。
(1).罗布泊消亡的原因是什么?
(2).第三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3).第四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4).第四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5).从罗布泊消失的原因中,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
(六)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1).一是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生态环境彻底破坏。(2).一系列数据具体、确凿,充分说明人们是怎样盲目地拼命地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正是这种盲目的行为,造成了罗布泊的荒漠化。(3).排比。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4).不能。因为“盲目”的意思是指没有计划的,毫无组织地进行,这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如果去掉,就表现不出来了。(5).开发要克服盲目性,认识自然规律,认识生态平衡,谋求发展必须抓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13、《旅鼠之谜》学案
教师寄语:如果人类也毫无节制地繁衍下去,也许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点。
2、了解北极旅鼠的三大奥秘。
3、培养科学理性的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善于观察生活,热爱自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媲()美挑衅()迷惘()笃()信苔藓()啮()齿滑稽()徘徊()()逃窜()
2.解释下列词语
鼠目寸光:
相辅相成:
前赴后继:
道听途说:
3、初读课文用简洁的话语来概括本文所写的内容。
二、课上学习
(一)导入
(二)检查预习
(三)精读课文,自主探究与合作释疑
1.快速默读课文,归纳并总结北极旅鼠有哪几大奥秘?
2、除了课文里边提到的奥秘之外,其实旅鼠身上还有许多的谜,能否提出你的疑问?
3、重点品味文末丹尼斯的话,他说的有道理吗?谈谈你的感受。
4、品读课文,体味文章独特的写作手法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