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中考历史复习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有答案)

高中历史复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1-05-26

中考历史复习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有答案)。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要写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中考历史复习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有答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复习六:中国现代的科技教育、文化与社会生活

知道“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推广等标志性成果,以及“863”计划的制定
以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信息技术在促进我国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列举九年义务制教育基本普及和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事实,认识教育发展在“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
了解我国文化艺术和体育事业的主要成就。
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知道就业制度的变化,认识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
以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为例,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现代的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
(1)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它的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核武器的立场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
(2)1964年,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在西北地区进行试验取得成功;1966年,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3)早在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的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此后,我国多次发射人造地球卫星和实用通信卫星,还成功的用一枚运载火箭,将三颗不同用途的卫星发射到太空,又多次发射返回式卫星,将卫星收回地面。我国还用自己的运载火箭为外国发射卫星。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2005年,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我国的航天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2.农业上的成就-袁隆平及其培育的杂交水稻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起进行水稻良种的培育,经过多次杂交试验和筛选,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他培育的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在实践中提出了水稻杂交的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3.863计划
历史背景: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世界开始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为中心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迅速改变着人类的生活,引起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世界各国都把抢占科技前沿目标、发展高科技作为进入21世纪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8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星球大战”计划,随后欧洲提出“尤里卡”计划,苏联和东欧国家提出“2000年科学技术进步综合纲要”,日本提出“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86年,思维老科学家联名向中共中央提出《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邓小平迅速作出批示。因为四位老科学家的建议和邓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作出的,所以被称为863计划。
内容:我国制定了《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作用: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突破并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极大的带动了我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为传统产业的改造提供了高技术的支撑。
4.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20世纪末,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以因特网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化正在改变着世界,引起经济和社会的深刻变化,上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国古代有“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说法,今天这种说法已经通过计算机网络变成了现实。人们可以在网上浏览新闻、查询各种各样的信息资料等等,互联网日益深入地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实实在在的变化。但是网络使用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中国现代的教育
1.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家增加了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到2000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小学、初中发展水平,已居于发展中人口大国的前列。
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并要求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新中国成立以来,高等教育事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具体表现在:从整体上看,高等教育已经形成相当的规模,学校数量大大增加,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布局结构日趋合理;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办学条件上也有明显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教育部启动了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若干所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重要方面军。
三.中国现代的文学、艺术和体育事业的发展
1.现代文学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主要代表作有:描写地下工作者以殊死搏斗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的《红岩》;反映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的《青春之歌》;童话作品《宝葫芦的秘密》。其中最重要的是老舍的话剧《茶馆》,以旧北京的生活面貌,从侧面描写了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幻,“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成为我国具有世界影响的优秀剧作。
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作品继续大发展。先是反思“文革”的一些作品,而后是大量反映改革开放内容的作品,还有一些弘扬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1982年,《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冬天里的春天》等获得第一届茅盾文学奖。
2.现代艺术的发展:集中体现在电视艺术的发展上。
3.现代体育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毛泽东对学生提出了“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的重点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建立完整的体育制度,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在群众性体育运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竞技体育水平迅速提高。从乒乓球队开始,中国运动员走出国门,赢得了世界瞩目;从射击运动开始,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不断夺得金牌,刷新世界记录。1990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亚运会;2008年,中国首次成功举办奥运会。
1984年,在第23届奥运会上,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获得冠军。这是中国首次获得的奥运金牌。
四.中国现代的社会习俗
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依据教材表述内容即可。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衣食住行的变化,注意改革前后的对比。
(2)就业制度的变化,即从“铁饭碗”被打破,人们可以通过人才市场自主选择职业。就业制度的改革也要求人们不断的学习,提高适应就业变化的能力。
(3)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改革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向成熟迈进。目前,全国所有城市和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镇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取得初步成效。

一.单选题
“两弹一星”能力要求:识记
1.有人说:在屈辱的近代,我国因为落后错失第一、二次科技革命的机遇,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搭上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快车。下列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A.原子弹爆炸B.蒸汽机C.蒸汽机车D.螺旋桨飞机
2.我国研制“两弹一星”的辉煌成就令世人瞩目,我国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事件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第一颗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D.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3.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10月是
A.19世纪60年代B.20世纪60年代C.19世纪70年代D.20世纪70年代
4.1970年发射成功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东方红一号B.神舟一号C.神舟六号D.神舟八号
5.1970年4月24日21时50分,从太空传出的《东方红》乐曲响彻宇宙。与此相关的事件是
A.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B.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
C.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D.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6.右图是我国1970年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它是
A.东方红一号B.神州一号C.神州六号D.长征一号
7.下列“两弹一星”的研制工作中,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发射第一枚进程导弹②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
③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④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A.①③②④B.①②③④C.④①②③D.③②①④
8.李明同学以“我国高科技领域的成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下列研究内容与主题不符的是
A.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B.“两弹”的成功研制
C.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D.袁隆平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9.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①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②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体现③是国际合作的结果④表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D.①②④
10.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将首颗自主研制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送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奔月梦想。同年12月21日,我国首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喷气支线飞机“翔凤”在上海总装下线,标志着我国飞机正式跻身世界民用客机行列。事实表明
A.我国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B.我国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C.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已实现
11.2007年10月,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发射成功。
A.神州六号B.嫦娥一号C.东方红一号D.凤凰号
12.近年来,我国在航天科技等领域捷报频传,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使我国
A.成为世界上科技实力最强的国家B.毋须与其他国家进行合作竞争
C.增强了综合国力,提升了国际地位D.成为了发达国家
13.当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当选“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时,整个民族为之动容。不仅为他“刺破青天锷未殘”自豪,而且更震撼那种“国为重”、挺起民族复兴大业坚实脊梁的精神!下列人物与钱学森同一时代且堪称“民族脊梁“的是
①邓世昌②张謇③王进喜④邓稼先⑤袁隆平
A.①②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14.2005年10月17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飞船,经过5天的太空飞行,顺利返回地面,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第▲次载人航天飞行。
A.神舟六号一B.神舟五号一C.神舟六号二D.神舟五号二
15.我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却依然研制出原子弹,其主要原因是
A.为新的世界大战作准备B.打破帝国主义的核垄断,粉碎其核威胁,维护世界和平
C.向国外反华势力炫耀我国的军事实力D.打击美国的对台政策
16.下列“双百”人物中,为我国科技强军做出杰出贡献的是
A.雷锋B.王进喜C.袁隆平D.邓稼先
17.德国《汉诺威汇报》曾就我国某项重大科技成就发表评论:中国正在奋起直追,中国人进入太空的事实证明了这个经济正在迅速崛起的国家的实力。这项科技成就是指
A.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B.“东方红1号”卫星的发射成功
C.“神舟5号”飞船的往返成功D.“东方魔稻”的育种成功
18.下列哪项科技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
第一颗原子弹“神舟5号”“东方红一号”“中近程导弹”
爆炸成功发射成功发射成功发射成功
ABCD
19.“惊世两弹,冲天一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是
A.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B.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D.载人航天飞船邀游太空
20.标志着我国打破西方国家核垄断的国防科技成就是
A.原子弹的成功爆炸B.核导弹的成功试验
C.氢弹的成功爆炸D.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
21.2010年6月7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空间和海洋科学技术。我国在大力发展空间技术方面,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A.东方红一号B.神州一号C.神州五号D.神州六号
22.“两弹一星”的伟业,是新中国建设成就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个勇攀科技高峰的空前壮举。这里的“一星”指的是
A.“东方红Ⅰ号”卫星B.“神舟”五号载人飞船
C.“长征Ⅰ号”运载火箭D.“神舟”六号载人飞船
23.南非世界杯如今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通过卫星转播,我们能坐在电视机旁欣赏到万里之外球星的精彩表演。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东方红一号”B.“神舟一号”C.“嫦娥一号”D.“长征一号”
24.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的名称是
A.长征号B.东方红1号C.神舟一号D.嫦娥一号
25.1971年4月24日,在神州大地无数地方的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目睹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伴随着《东方红》的悦耳曲调划过夜空。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A.神舟一号B.神舟五号C.东方红一号D.神舟七号

延伸阅读

中考历史复习九年级上册导学案(带答案)


九上第七单元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世界复习学案

@@@

单元知识内容目标要求

识记理解运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间√

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电灯、电报、电话的发明者√

卡尔.本次发明内燃机和汽车√

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及图√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和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第二次工业三国同盟、萨拉热一战开始一战结束

革命开始三国协约建立窝事件(1914.7)(1918.11)

(19世纪70年代)(1914.6)

卡尔.本次莱特兄弟凡尔登战役美国对德国投降

发明汽车发明飞机(1916)德宣战(1918.11)

(1885)(1903)(1917)

时间:19世纪70年代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

开始标志:电力作为新能源进入生产领域

成就:(1)电力的广泛使用:“发明大王”爱迪生(美国)研制耐用碳丝灯泡

(2)新机器的创制:“汽车之父”卡尔本茨(德国)设计出内燃机,带动了新的交通工具的出现——汽车和飞机;电报、电话的发明

(3)新能源:石油

影响:(1)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生产关系:产生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过渡

(3)国际格局:资本主义市场最终形成,导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资本主义制度已牢牢取得世界统治地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导致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时间:1914—1918

开始标志: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主要参与国家:英国、法国、俄国(于10月革命后退出)——三国协约;德国、意大利(后加入协约国作战)、奥匈帝国——三国同盟

结束标志:1918年11月德国投降

结果:德国战败,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影响:

(1)大战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和破坏

(2)大战造成了欧洲的衰弱和美日的兴起,世界格局发生改变

(3)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诞生了苏维埃俄国

(4)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中国五四运动)

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除塞尔维亚以外)

1.(时间),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标志是的广泛应用。

2.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两国尤为突出

3.1870年以后,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______、英、法、日、_____等相继进入______________阶段。

5.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电器有发明的,发明的,另外还有。

6.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年____________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7.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和,其成员分别是

和。

8.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役被称作“绞肉机”、“屠宰场”。

9.年,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一方的力量。

10.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____________失败宣告结束,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____________。

1.下列当今的社会生活中的活动,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中的创造发明无关的是()

A.打电话问候朋友B.乘公共汽车上班C.坐飞机旅游D.坐轮船旅游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显著特点是()

A.汽车的发明 B.电力的广泛应用

C.石油开采业的发展D.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3.世界上第一台汽车发明于()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4.好莱坞集团准备拍摄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下列哪种道具不应当在影片中出现?()

A电话B汽车C飞机D电脑

5.下列重要发明的先后顺序是()

①内燃机②汽车③飞机

A.①③②B.①②③C.②①③D.③②①

6.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的标志是()

A.电磁感应原理的提出B.内燃机的发明

C.电力的广泛应用D.汽车和飞机的发明

7.19世纪晚期,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日本D.美国

8.学习历史应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下列有关历史事件,因果联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联系进一步加强②《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美国诞生

③英国的殖民统治触发波士顿倾茶事件④凡尔登战役致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

9.为汽车工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有()

①法拉第②亨利福特③卡尔本茨④威尔伯莱特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D.③④

10、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是人类长期的梦想,将人类这一理想变成现实最早是在()

A1870年、英国B.1885年、德国C.1903年、美国D.1901年、中国

11.“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出现这种生活场景最早只可能是在()

A.文艺复兴时期B.第一次工业革命C.第二次工业革命D.第三次工业革命

12.19世纪晚期,在世界交通领域里引起一场革命的重大发明是()

A.蒸汽机车投入使用B.电动机车的运转

C.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D.汽车的制造和使用

13.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候,中国正是()

A.康乾盛世时B.鸦片战争中C.第二次鸦片战争中D.洋务运动中

14.下列各项发明中,在美国完成的是()

①电话②无线电报③汽车④飞机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15.今天我们的生活仍然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下列每组的两个发明从用途划分属于同类的有()

①珍妮机和留声机②火车和汽车③蒸汽机和洗衣机④电熨斗和电冰箱

A.②④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16.在萨拉热窝事件中开枪刺死斐迪南大公夫妇的青年是哪族人?()

 A.波斯尼亚族 B.塞尔维亚族C.阿尔巴尼亚族D.斯拉夫族

17.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是()

A.帝国主义战争,同时又具有民族解放的正义性质

B.初期是帝国主义战争,后来演变成为反帝国主义的正义战争

C.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D.民族解放战争

18.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形成的三国同盟的成员国不包括()

A.德国B.意大利C.奥匈帝国D、英国

19.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的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核心国分别是()

A.奥匈帝国和英国B.德国和法国C.德国和英国D.意大利和俄国

20.1882年5月,欧洲某几个国家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有这样的规定:“如果意大利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到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援助。”这里的“其他两缔约国”是()

A.德国和奥匈帝国B.俄国和奥地利B.德国和奥地利D.英国和俄国

21.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并成为世界大战火药桶的是()

A.凡尔登B.突尼斯C.莫斯科D.巴尔干半岛

22.南斯拉夫某城有一块石碑是“1914年6月28日,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和对自由的向往。”碑文记述的是下列哪一事件?()

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C珍珠港事件D诺曼底登陆

23.有人形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把枪挑起一场战争。”“一把枪”比喻的是()

A.三国同盟的形成B.三国协约的形成

C.萨拉热窝事件D.奥匈对塞尔维亚的宣战

24.普林斯普制造的萨拉热窝事件,并未达到他企图挽救塞尔维亚民族危机的目的。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深刻教训是()

A个人恐怖手段并不是解决政治问题的良策B恐怖主义不会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C恐怖活动可以迅速地解决一切政治纷争D恐怖主义不会威胁世界和平

25.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个国家见风使舵,先参加同盟国,后又加入协约国,它是()

A.美国B.日本C.法国D.意大利

26.1916年第6届奥运会因故取消,你认为取消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南北战争 B、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C、俄国十月革命爆发D、印度民族大起义

27.1916年11月,罗曼罗兰在《战时日记》中写道:“欧洲正在奔向奴役和毁灭。两年以来,它一直疯狂地沿着这条灾难的道路越走越远。”这里所说的“奔向奴役和毁灭”开始于()

A.拿破仑执政B.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C.希特勒上台D.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读下列二幅图,回答有关问题:

图一图二

(1)图一和图二分别是哪两种交通工具?它们分别是哪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成果?

(2)请分别说出这两种交通工具的发明者和发明的时间。

(3)这两种交通工具分别以什么为动力?它们的发明有什么重要意义?

(4)当今世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请你说出有哪些负面影响?怎样来解决?

2.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些重大的发明,促进了能源的广泛利用。

(1)举出这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各一例,并说明它促进了哪种能源的广泛利用。

(2)想一想工业革命能够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迪?

(3)请举一例说明某一能源能被广泛利用以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时说:“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摘自人教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材料二这是一次被称为“绞肉机”的战役。一位战地记者曾这样记述到:“整个树林被削平得像割去谷穗的田地。所有覆盖物弹痕累累……到处都是残骸、击破的战车、碎成一块一块的尸体、击毁的大炮,几个月都是如此。”——摘自岳麓版教材《世界历史》九年级(上)

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引爆这个“火药桶”的火星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中的“绞肉机”是指的哪次战役?这次战役被称为“绞肉机”说明了什么?

(3)写出一战胶在欧洲形成的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名称。

(4)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请你设计一条以“呼唤和平”主题的宣传语。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

(1)读材料一后,把图中字母代号填入相应的空格中:点燃一战战火的事件发生在;最残酷的战役发生在。

(2)材料二都是使用了新能源的武器,它们分别在哪次世界大战中首次使用?近代以来人类开发和利用了哪些新能源?面对当今的能源危机,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能源观?

(3)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谈谈你对科技成果利用的看法。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表一:一战前夕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与殖民地占有情况

国家英法俄德

工业产量位次2341

殖民地面积(平方千米)3350万1060万1740万290万

表二:欧洲列强扩军备战比较

1872年1912年

英100180

法100133

俄100214

德100335

材料二:8月4日,德国政府声称:“战争会迅速结束……”在运送德军的火车上涂写着“去巴黎吃早饭……”的字句。

法国的运兵车上也涂有藐视对方的字句和“对圣诞节回家”的口号。新招募的法国士兵高唱《马赛曲》,兴高采烈地从火车站出发,“枪尖上插着鲜花”,脸上露着微笑,似乎把这次军事行动当作“从巴黎到柏林令人振奋的旅行”。——华东师大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

请回答:(1)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哪一年爆发?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3)请用一战的有关史实戳穿材料二中“战争会迅速结束”以及战争是“令人振奋的旅行”的谎言。

参考答案

1、19世纪70年代,电力

2、美、德

3、电力的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 新通讯手段的发明 化学工业的建立

4、德 俄 帝国主义

5、爱迪生,电灯;贝尔,电话;电报

6、萨拉热窝事件1914、7

7、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德、意、奥匈,英、法、俄

8、凡尔登

9.1917,协约国

10.同盟国,掠夺战争

1-5DBCDB6-10CCCCC11-15CDDDA16-20BCDCA21-25DACAD26-27BB

1.(1)改良蒸汽机,汽车;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瓦特,1785年;卡尔.本茨,1885年(3)蒸汽,内燃机;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大工厂生产的发展,从此,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汽车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的生产能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4)拥挤、事故、污染等问题;我们要遵守交通法规,在规定地点禁止鸣号,交通工具注意节能减排等

2.(1)火车,蒸汽;电灯,电力(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技术;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当今社会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3)电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活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3.(1)萨拉热窝事件(1分)(2)凡尔登战役(1分)说明了战争的残酷性(或惨烈性)(1分)(3)三国同盟(或同盟国)(1分)和三国协约(或协约国)(1分)(4)如:热爱和平,远离战争;让和平永驻人间等(学生可围绕主题自由发挥,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得2分)

4、(1)B、C(2)坦克是在一战中首次使用。煤炭、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电力、原子能或核能等。(答出其中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保护环境等。(答出其中两点,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3)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利用科技成果造福人类避免给人类带来灾难;合理、合法利用科技成果。(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1)1914年(2)要点: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争取殖民地斗争激烈。③军备竞赛和两个对立军事集团的建立或扩张。(3)一战从1914年持续到1918年,没有迅速结束。以一战中的某一战役的伤亡或一战的总体影响(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精神伤害等)来说明战争是残酷的或是灾难、悲剧的。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附答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教案课件工作计划写好了之后,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导学案(附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导学1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重点)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难点)
3.通过探究活动,尝试植物的扦插。

一.预习内容
1.“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插柳”采取的方法是()
A.嫁接B.分根C.扦插D.杂交
2.嫁接的方式可以获得()
A.与砧木相同的植物体的性状B.与接穗相同的植物体的性状
C.与砧木、接穗相近的植物体的性状D.砧木和接穗相结合的性状
3.下列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是()。
A.向日葵B.椒草C.小麦D.高粱
4.梨、桃等的栽培通常用()来繁育优良品种。
A.嫁接B.种子C.扦插D.压条
5.园艺师将一株单色的菊花培育成具有多种颜色、多种花形的“塔花”,采用的繁殖方式是()
A.扦插B.嫁接C.压条D.杂交
二.班内活动
6.春季,在用杨树枝条进行扦插繁殖时,把枝条上所有的芽去掉,这样是否影响成活?为什么?
7.马铃薯通常是用它的块茎来繁殖的,农民在种植马铃薯时,先把块茎用草木灰肥沾一下,然后再埋入土壤里,请想一下农民这样做的道理。
三.课堂达标
8.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_________。
9.植物的组织培养是利用________________的原理,使植物组织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通过细胞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快速发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术手段。
10.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续和发展,最基本的环节是生物通过_________,世代相续,生生不息。
四.作业建设
11.在生产实践中,人们经常利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无性生殖的方式来栽培农作物和园林植物。
12.下列几组植物的繁殖,哪组属于无性繁殖()
①鼠尾草靠丸花蜂传粉繁殖后代;②玉米种子种下去长出玉米植株;
③小麦靠风力传播花粉进行繁殖;④马铃薯块茎上的芽眼里会发出芽来;
⑤竹鞭节上的芽可以形成竹笋,进而长成新竹子;
⑥秋海棠的叶子发出芽和根,进而长出新的秋海棠植株。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④⑤⑥
13.看图填空
根据图一和图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嫁接包括两种方式,图一所指的方式是_________,图二所指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2)两种嫁接方式的不同在于接穗不同,图一是用________做接穗,图二是用__________做接穗。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生命的延续和发展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导学2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

1.举例说出昆虫的生殖和发育过程及特点。(重点)
2.通过观察和饲养家蚕等实践活动,理解变态发育的概念和过程。(难点)
3.举例说出昆虫在人类生活、生产中的作用,关注生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预习内容
1.下列生物不进行变态发育的是()
A.青蛙B.家蚕C.家燕D.蝗虫
2.在家蚕个体的发育中,幼体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
A.变态发育B.不完全变态C.完全变态D.个体发育
3.蟋蟀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这个发育过程称为()。
A.不完全变态B.完全变态C.变态发育D.不变态发育
4.蜜蜂完全变态发育的正确过程是()。
A.幼虫→卵→蛹→成虫B.卵→蛹→成虫
C.卵→幼虫→蛹→成虫D.卵→蛹→幼虫→成虫
5.下列不属于完全变态发育的昆虫是()。
A.菜粉蝶B.螳螂C.家蚕D.蝇
6.目前,一些地方把“植桑养蚕”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下列关于家蚕生长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性生殖,完全变态B.有性生殖,不完全变态
C.无性生殖,完全变态D.无性生殖,不完全变态
7.蝗虫的发育要经历卵、幼虫、成虫3个时期,若虫与成虫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A.若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成熟B.若虫身体较小,无翅,无外骨骼
C.若虫身体较小,生殖器官发育成熟D.若虫身体较小,有翅,有外骨骼
8.昆虫与我们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吃青菜叶的菜青虫是菜粉蝶的幼虫
B.捕杀蝗虫的最佳时期是在蝗虫的成虫期
C.适当延长家蚕的幼虫期有助于提高蚕丝的产量
D.蜜蜂的发育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4个时期
9.生命世界真奇妙!美丽的蝴蝶竟是由"毛毛虫"变成的。下列昆虫的发育过程与蝴蝶相似的是()
①家蚕②蝗虫③蜜蜂④蟋蟀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二.班内活动
10.家蚕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家蚕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_
(2)发育:家蚕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时期,称为______。除了家蚕以外,_____等昆虫也采用这种发育方式
11.蝗虫的生殖和发育
(1)生殖:蝗虫的生殖方式是______________
(2)发育:蝗虫的一生要经历_____、______、_____三个时期,称为_____。除了蝗虫以外,______等昆虫也采用这种发育方式。与成虫相比,蝗虫的若虫身体___,____没有发育成熟,仅有____,能够跳跃,称为_____,若虫经过__次蜕皮,不经过_____期,发育成成虫。
12.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属于__________发育
(2)不同点:完全变态发育经历4个时期___________
不完全变态发育经历3个时期__________,没有________期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需要我们认真规划教案课件工作计划,这样我们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加好!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请您阅读小编辑为您编辑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1》,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答案
1新闻两则
3、yùkuìruì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4、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6、(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顺利横渡长江。
(2)南阳守敌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7、(1)本文从中、西、中和东路四路军的渡江进程来报道渡江情况,介绍了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按照时间顺序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所以西路接着中路叙写。最后详说东路激战,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
(2)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纷纷溃退毫无斗志甚为微弱等。
8、(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名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
(3)语言风格有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9、略
10、(1)第(1)句,交代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和事件所涉及的人、时间、地点。
(2)“长江”这一客观环境;国民党防线的崩溃(3)“万船齐发,直取对岸”“突破”“进击”(4)标题、导语、主体
11、厦门市中医院将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市合作开办中医学院和中医医疗保健机构。
2芦花荡
参考答案:学习研讨:4、(1)老头子机智地惩罚了鬼子,替女孩子报了仇。(2)“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这里是老头子为了诱惑敌人上当故意装害怕的样子,表现出老头子的机智(3)动作、神态描写突出了老头子机智勇敢的性格。5、这里的景物描写意在表明美丽的荷花淀是不容侵犯的,如果有人来犯,必然没有好下场。
7、(1)是水养活了苇草,人们依靠苇生活,这里到处是苇,人和苇结合得那么紧。人好像寄生在苇里的鸟儿,整天不停地在苇里穿来穿去。 (2)简洁;表现了采蒲台人对敌人的恨。(3)有对敌人的恨,有对同志对乡亲对亲人的爱,还有她们应付敌人的聪明智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敬佩、尊敬之情。(4)句中的“血”含义不同:第一个是指英雄的鲜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个是指英雄虽然牺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坚定的,是不可摧毁的,是永远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个人。 (5)略
3*蜡烛
1.略
2.战争老妇人的善良无私
3.略
4、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5、文章不断对炮火(11)、老妇人的黑色围巾(4)、老妇人的动作“跪”、“爬”(各3)、烧焦的树木、闪烁的蜡烛(6)等内容进行了反复交代和描写。
①对“炮火”的多次描写,突出了当时环境的危险,更突出了老妇人不顾生死、临危不惧的高尚品格,同时也使我们为老妇人的行为而感动。
②对“蜡烛”的多次描写,说明蜡烛有着特殊的意义。烛光,象征着红军烈士的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的哀思,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见证。
③对“黑围巾”的多次描写,表现了沉痛哀悼的庄重情感,渲染了肃穆气氛,突出了老妇人与牺牲的苏联红军战士之间跨越国界的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④三次“爬”写出了老妇人年老力衰,三次“跪”写出了行动不便的老妇人对牺牲战士的沉痛哀悼。
8.
8、拓展阅读:
(1)失去了三个儿子表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罪恶的强烈控述
(2)“身体瘦弱而多病”需要“送进疯人院”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3)这句环境描写,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2、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3、1856年,英、法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我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6日,侵略军闯进圆明园,大肆抢掠。他们把园里凡能搬动的金银珠宝和珍贵文物统统抢走。来不及拿的或者拿不动的,就任意打碎、践踏。最后一把火将这座经营了一百多年、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烧成了一堆败瓦颓垣。4、①赞美圆明园 ②谴责侵略者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作为一名法国人很容易被当局制造的舆论所蒙蔽,易被狭隘的爱国狂热所支配。而雨果却有清醒的头脑、公正的立场,真是难能可贵!他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文明的创造者,他盛赞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盛赞这一世界奇迹的创造者(中华民族是一个“超人的民族”),表达了他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尊重。雨果把上尉征求意见的机会变成向强盗政府提出抗议的机会,谴责侵略者的贪婪、野蛮、无耻,表现了他明辨是非的良知和正直不阿的人格。6、这是雨果对圆明园的总体评价。他从世界的、人类的高度来肯定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从而揭露了英法政府所犯下的罪行。他认为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的典范,是人类艺术创造的结晶,是全世界人们共同的、宝贵的财富。7、这里运用了反语,表现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的愤激之情和极大的嘲讽。8、这是雨果能正值的表明自己立场的思想感情基础。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来评价人类的艺术劳动,他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在他看来,毁灭圆明园也就等于毁灭人类文明的成果。
5亲爱的爸爸妈妈
3、lùdàoyìmùhuǎnghūmiùchōngchè
4、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了
5、一、纪念地见闻;二、看纪念演出;三、参加座谈会;四、参观纪念馆(看遗言)。
6、①沉重——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杀了普通的劳动者,其中300个孩子遇害;
②美丽——整个民族的英勇:面对法西斯的屠杀,南斯拉夫人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不论是那位面对枪口的威胁仍然坚持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的老师,还是那些在生命即将被残酷剥夺之际仍不忘表达对亲人的爱的人们,都表现了“整个民族的英勇”,没人屈服乞怜,这是令人崇敬的,是美的。
7、孩子们天真无邪,一直在父母亲人的关爱下幸福地生活,他们也思想单纯,力量弱小,不可能做出对
纳粹“不利”的事来,纳粹分子却把屠刀举向孩子,这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屠杀的野蛮残酷。
8、景物描写:使人感到沉重。“气氛。苦雨。天昏。地暗。”是写天气,也是写信请。景物描写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们在纪念地的悲痛心情。
语言描写:“七千多人呀!”“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三百五十多英亩土地。”突出了屠杀的残酷和悲惨。
神态描写:两位老人“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石碑。”“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幸存者和地下长眠的死者在这一刻是相通的。
场面描写——纪念的人群是美丽的:“人已满山满谷。……站在47年前300个孩只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孩子们对生的渴望是美丽的。
9、(1)残暴、无人性
(2)本义是形容有滋有味或趣味很浓的样子。这里是反语,表明对其神态的憎恶。
(3)牢记历史教训,创建美好未来,才能免遭欺侮。
6阿长与《山海经》
2、写了七件事: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略写: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为我买《山海经》一事。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5、“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6、“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7、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7、背影
1.略
2、八年前和父亲在浦口车站相别 深情至爱 思念
3、四次.第一次是伤心之泪。第二次和第三次是感动的。第四次是伤心之泪。最详细的是第二次,即车站买橘子时的背影。
4、(1)因为这是最让我感动的,我一生最难忘的父亲的背影。(2)走探穿过爬上攀缩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无限关爱的深厚感情。(3)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体贴。是本段内容的提要,有引起下文的作用。
5、略
6、因为文章紧紧围绕“背影”来写,而“背影”也最能体现父爱子,子爱父的真挚情感。
7、略
8、按提示,说出一点即可。
9、如:父母为了子女可以献出一切。或这样娇惯子女可真的可怜。
8台阶
2、台阶造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精神3、(1)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高(2)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3)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4、(1)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另一方面,第一人称,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2)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5、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9老王
1、yǔzuànhuángpìtādìkūlóuyìzhìzuò
2、①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②“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只能凑合着打发日子。③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④眼睛不好,瞎了一只眼。⑤住在荒僻的小胡同,塌败的小屋。
“我”与老王的交往: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让老王送冰,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给了钱。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3、(1)老王是个贫苦的人。老王一辈子生活艰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文革期间载客的三轮车被取缔,他的生计就更加窘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伶仃。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眼睛又不好。失群落伍、单干户、没亲人、没人搭理……
是善良、质朴、有同情心、讲仁义人。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在“文化大革命”那样荒唐动乱的年代,老王照样尊重钱钟书夫妇。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最主要的是平等观念与人道主义精神。对不幸者怀有一颗爱心善心。要求社会关心个人、同情个人,尊重个人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尊重人格,维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
4、(1)暗示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流露出作者对他的同情和担心。(2)“爬”表明自己还能动,“倒”和“僵尸”照应,更形象地表现了老王当时已没有一点活力,到了生命的尽头。(3)在作者看来,人是生而平等的,有平等的意识,才会感到抱歉。
5、略6、略
7、(1)①红肿②战栗③冰冷(2)我和老人有着相同的遭遇,都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真情,一种理解,一种关爱。他们之间的对话尤能反映这种真情。(3)彼此都是能理解对方的人。(4)“我”的言行所体现的同情心。(5)我明白老人对“我”的充分理解。 得到了坚持生活信念的力量。

10信客
3、信客的工作内容:传递信件和物品;代人读信和写信;帮客死者处理后事等;信客的生活景况:收入低,生活穷困;老犯病;终年劳碌奔波,居无定所;常被人怀疑、欺负、憎恨甚至诬陷,满腹辛酸。
5、老信客的命运是本文的一条暗线,它表现了老信客对信客的深远影响。写老信客,实际上说明了信客这一职业的两个特点:路途艰苦;强调职业道德——“就在一个信字”,而且这个“信”字要做到一丝不苟的地步。老信客既以自己的丰富经历,给年轻信客以具体切实的指点,他的惨痛的教训。又时时警惕着年轻信客。这些,都促使他迅速成为可以信赖的信客。6、重点写了两个事迹:概括写遇到谋生者客死他乡,信客充当代理人的事迹;具体写一次遭人诬陷、说明信客职务的凶险和信客仁义热心、任劳任怨、宽以待人、善良厚道的品性。7、回乡教书。好人有好报。8、因为信客几十年游历各处,眼界开阔,对各种新知识都能容纳,同时他深察世故人情,各方面知识都十分丰富。我们应多读书,多观察社会,勤思考,善于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9、“谦卑是一种博大的胸怀”“谦卑是一种崇高的品行”“谦卑是坚忍”等。
11中国石拱桥
1.略
2、茅以升桥梁专家南京长江大桥
4、石拱桥:桥洞为弧形,桥梁史上出现得较早,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分布广、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赵州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设计巧妙,形状像弓,用料省,艺术价值高。
卢沟桥:石拱相联,结构精巧,坚固耐用,形式优美,艺术价值高,历史价值突出。
5、(1)卢沟桥中国石拱桥 (2)①列数字 ②举例子、作比较 ③摹状貌
(3)不能去掉。因为“几乎”是表示程度的,表“差不多”“基本上”,但不是“完全”“全部”,如果去掉,就成了“路面平坦,与桥面平行”,就变成完全平行了,这不符合实际情况。所以“几乎”不能去掉,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的特点。
6、赵州桥和卢沟桥历史悠久,气魄宏伟、驰名中外,有中国石拱桥的典型特点,很有代表性。选择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事物的特征方法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使读者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认识得更具体、更明确、更深刻。
12*桥之美
3、这篇课文以画家的标准和眼光,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美术工作者以独到的视角,引领我们用“另一种眼光”去看我们此前虽感觉到美好而说不出好在何处的景物,这些景物在此时焕发出新的灵性与生命力。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4、第一个例子,是写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厚厚实实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第二个例子,是写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与弱、轻与重之分,有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差距如此之大而仍能和谐统一,可能就在于桥有着经过精心设计的轮廓吧。
第三个例子,是写长桥之美。长桥一般建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同时,如前所说,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似乎也具有了生命。
第四个例子写的是形式比较独特的桥——风雨桥,作者没有明言桥所起的作用,不过,我们不妨做一些揣测。如,从作者说风雨桥上的廊和亭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再结合我们欣赏国画的经验,可以想像得到,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在以上四个例子中,桥或为主体,或为陪衬,或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但都与周围景物成为和谐的一体,共同构成入画的景致。

5、(1)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6、比较:《中国石拱桥》与本文的区别:中国石拱桥以准确的数据、例子等对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进行了说明,是人对石拱桥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本文则用艺术家的眼光对桥的美进行了描写和评价。
8、(1)事理逻辑(2)拟人(3)流出来时水不开时水被烫时
(4)将水向地上倒,发出清脆的噼啪声的是冷水,发出低沉的波波声的是开水。
13苏州园林
2、zhàngjiànlínxúnyōngxuānxièzhǎohèmúlòuqiángwēizhēnzhuó
3、(1)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2)举例子:“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作用:增加文章可信度。作比较: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b、“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作用: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打比方:“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是不讲究对称的。”作用: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可感。引用:“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
的一景。”作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摹状貌:“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
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作用:使说明对
象形象明晰。列数字:“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作用,语
言准确。
4、(1)四个语段不能互换。它们是依次介绍四个讲究,按照总分的顺序安排材料的。
(2)“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3)略
5、略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