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一篇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才能写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知其不可而为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通过分析重点句和完成相关练习落实文言词句;
二、通过根据每章内容,对各章节进行归类,及讨论练习来了解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思想。
三、联系现实,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来探讨孔子积极入世思想的现实意义和不足。
教学重点:
理解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
教学难点:
如何在翻译、注解的情况下落实文言词句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初读各章
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初步熟悉课文
三、熟悉课文,概括每章内容
14.21
弑:杀
夫三子:那
以:因为
之三子告:到
可:同意
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
探究:孔子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子对此表明孔事的重视。
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
小结: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18.5
歌:唱歌
兮:语气助词
何:多么
已:停止
殆:危险
得:能够
探究: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
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小结: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18.6
桀:jié
耦:ǒu,两人并耕
然:对
谁以:与
易:改变
从:跟随
与其……岂若:与其……哪里比得上
辍:停止
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探究: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
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小结: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jAB88.com

扩展阅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知其不可而为之》导学案语文版选修
一、基本要求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怃然()食之()击磬()夫执舆()
硁硁()荷蓧()()耦而耕()弑()耰()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趋而辟之⑸使子路反见之
⑵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⑶植其杖而芸⑺今之从政者殆而
⑷见其二子焉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孔子沐浴而朝⑷杀鸡为黍而食之
⑵子路从而后⑸见其二子焉
⑶止子路宿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⑶子路从而后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⑷遇丈人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翻译
⑵子路行以告句式翻译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翻译
⑷鸟兽不可与同群句式翻译
⑷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翻译
⑸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翻译
⑹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翻译
⑺而谁以易之句式翻译
⑻莫己知也句式翻译
⑼末之难矣句式翻译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过⑵以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以吾从大夫之后
无乃尔是过与子路行,以告
⑶鄙⑷见
鄙哉,硁硁乎 子见夫子乎 
蜀之鄙有二僧见其二子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使子路反见之
⑸殆⑹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沐浴而朝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子路拱而立
思而不学则殆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⑺于⑻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君子之仕也
子路宿于石门陈恒弑其君,请讨之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之三子告
青,取之于蓝
⑼使子路问津焉往者不可谏陈成子弑简公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之: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8.背诵自测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 已而!已而!!”
子路曰:“不仕无义。 ,不可废也;君臣之义, ? ,而乱大伦。 ,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三、思考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2.(18.5中)“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3.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⑵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4.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⑵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节选)
鲍鹏山
痴人有多种,或因情深而痴,或因智浅而痴,孔子属于前者,而他的很多徒子徒孙,如宋明之际的理学家们,就属于后者了,新儒家们当更是等而下之。因情而痴的孔子常常沉湎在过去的怀想之中,“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逝者如斯夫!”这时,他就是一位抒情者,抒得很动情,很感人。在一个抽象的、冷酷的、沉闷的老子之后,出现一个一往情深、感怀万端的孔子,使我们再次感受到—种温软,一种熨帖,这实在是让我们大大舒了—口气,历史终于在绝望中咧口而哭出了声,一些可怕的心理能量在孔子的歌哭、幽默、感喟中被释放了。
孔子使一些无序的暴力变成了有目的有方向的努力与企望,他使天下英雄入于他的彀中,并带着这些社会精英致力于建构新的理想。当混乱的历史有了理想与方向时,混乱就不再是一无是处,相反,倒往往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生机无穷的魅力。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刀光剑影的时代,一个流血漂橹的时代,一个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但它不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吗?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是孔子。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是,当孔子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的时候,他往往自己驾车——他确实是在驾着这个时代的马车。弟子们在车上或呼呼大睡或哈欠连天,一脸凄迷与怀疑,只有他永远目光炯炯,自信目标就在前方。
…………
这位可敬可叹的老人,想凭自己个人的德行与魅力来聚集一批年轻人,让他们传道义之火,文化之火;拯民于水火,匡世于既颠,但年轻人不容易经受得了各种诱惑,“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我从未见过一个喜爱德行比得上喜爱美色的人。)“吾未见刚者”(我未见过刚强的人)“吾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我未见过喜好仁厌恶不仁的人)“末闻好学者”(没听说过好学的人)。这些话不也把他的三千弟子甚至七十二贤者都包括在内了吗?要让这些弟子们“无欲则刚”、“好德如好色”都不可能,更何况别人?韩非就曾刻薄尖酸地揶揄孔子,说凭着孔子那么巨大的个人德行,不就只有七十子之徒跟随他么?而下等君主鲁哀公却能让一国人都服从他,孔子本人也不得不向鲁哀公臣服。所以,人是多么容易向权势屈服,而向慕仁义的人是多么少啊。孔子此时的处境,真是令人同情。
但他更让我们尊敬。这就是他的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三军可以更改主帅,匹夫却不能逼他改变志向)。匹夫尚且不能夺志,更何况圣人之志,得天地浩然正气,至大至刚,岂容玷污?天下一团漆黑了,不少原先追求光明的人也练就了猫头鹰的眼睛,从适应黑暗而进于喜欢黑暗,为黑暗辩护,他们把这称为提高了觉悟和认识,并且得道似的沾沾自喜于在黑森林中占据了一棵枝丫,又转过头来嘲笑别人不知变通。而孔子,这位衰弱的老人却在那里一意孤行!我很喜欢“一意孤行”这个词,很喜欢这个词所指称的那种性情与人格。敢于一意孤行的人必有大精神,大人格。
一位楚地的狂生曾经警告过孔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你过去糊涂就算了,以后你可改了吧!算了吧算了吧!现在追随政治危险得很啦!)但不能因为政治危险,就置天下苍生于不顾,听任他们受暴政的煎熬,置自己的伦理责任于不顾!“政者,正也”——政治,就是对暴政的矫正!就是正义!所以,孔子庄严宣告:“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虽然他也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之类的话;虽然他也称赞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卷而怀之”,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并慨叹“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他的聪明别人是比得上,他的糊涂别人就比不上了),大有郑板桥“由糊涂入聪明难,由聪明入糊涂尤难”的意味,但他对自己,却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如史鱼一样,“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永远是如射出的箭一样,正道直行,永不回头。
自魏晋以后,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就有了一种极古怪的现象,那就是人格理想与伦理责任的分离。最受人敬仰的人格乃是那些在天下苦难面前卷而怀之、闭目养神的隐君子!他们的伦理关怀哪里去了?他们的道德痛苦哪里去了?作为知识分子,他们的基本人道精神哪里去了?难道我们不应该要求知识分子有起码的价值关怀吗?但我们却偏偏认为他们是涵养最高、道德最纯洁的人!鲁迅禁不住对这些人怒形于色:泰山崩,黄河溢,隐士目无见,耳无闻!这种目不关注人间苦难,耳不听弱者呻吟的人物,不就是饭桶酒囊茶壶甚至权势的尿壶么!现在不少人飘飘然地要“告别鲁迅”,却又腻歪歪地对“茶壶”周作人大为钟情。这种人是难以让人生出敬意的。一个人让人尊敬是有条件的。在孔子那里,在他的学说之中,那种古典的崇高确实让我们这些聪明机灵的后来人愈显扁平而单薄。
《知其不可而为之》学案参考答案

一、基本要求
1.背诵l8.5章和l8.7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2.理解“弑”、“之”、“津”、“为”、“是”、“食”、“见”、“丈人”在文中的意义。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知其不可而为之。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5.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二、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长沮(jū)怃然(wǔ)食之(sì)击磬(qìng)夫执舆(fú)硁硁(kēng)荷蓧(hè)(diào)耦而耕(ǒu)弑(shì)耰(yōu)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句子通假字本字句子通假字本字
⑴趋而辟之辟避⑸使子路反见之反返
⑵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而辟尔避⑹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与欤
⑶植其杖而芸芸耘⑺今之从政者殆而而尔
⑷见其二子焉见现
3.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
句子活用类型句子活用类型
⑴孔子沐浴而朝名作动⑷杀鸡为黍而食之动词作使动
⑵子路从而后名作动⑸见其二子焉动词作使动
⑶止子路宿动词作使动⑹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形容词作使动
4.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句子句中义今义句子句中义今义
⑴来者犹可追未来的岁月来的人⑶子路从而后跟着……却然后,接着
⑵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不被推行不好,不允许⑷遇丈人老人妻子的父亲
5.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具体类型,并翻译句子。
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句式判断句翻译略
⑵子路行以告句式省略句翻译略
⑶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句式省略句翻译略
⑷鸟兽不可与同群句式省略句翻译略
⑸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⑹子路宿于石门句式状语后置翻译略
⑺而谁以易之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⑻莫己知也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⑼末之难矣句式宾语前置翻译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过⑵以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经过以吾从大夫之后因为
无乃尔是过与责备子路行,以告把
⑶鄙⑷见
鄙哉,硁硁乎偏狭,形容词子见夫子乎 见到,看见
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名词见其二子焉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使子路反见之拜见
⑸殆⑹而
今之从政者殆而危险孔子沐浴而朝表承接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几乎子路拱而立表修饰
思而不学则殆精神困倦而无所得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你
⑺于⑻之
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对,向君子之仕也助词,取独
子路宿于石门在陈恒弑其君,请讨之代词,他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到之三子告到
青,取之于蓝从
⑼使子路问津焉渡口往者不可谏匡正挽回陈成子弑简公杀。用于臣杀君、子杀父,下杀上
7.成语解释
知其不可而为之: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顽固。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
8.略
三、思考探究
1.对陈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沐浴而朝”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2.(18.5中)“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接舆要表达的意思: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古人说麟、凤,有时候代表人中之君子,或者是天下绝对太平,时代有道的时候,就可见到走兽中的麒麟、飞禽中之凤凰,乱世的时候就看不见。现在楚狂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是德行衰败的表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
“已而!已而!”——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
“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什么?
我们撇开《论语》里这节看接下来一节。在长沮、桀溺的两位隐士和孔子的交锋跟这节的内容类似。两位隐士通过孔子弟子子路诘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论语薇子第十八》)天下都无道成这样了,谁能改变得了呢?孔子答:“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在接下一节里,心直多勇的子路更是明确提出一个思想——不仕无义。“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也。”子路的意思是,天下无道,是谁都知道的事。但是,我们应该积极的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孔子想要同接舆说的,想必也是这样的话。
我们应如何看待“接舆”这类隐者?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的转型时期,也可以说是一个乱世。许多知识分子知道时代不可挽回,不做所谓的“中流砥柱”。他们对孔子很了解,孔子也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很想同他们沟通交流,“欲与之言”。据记载,接舆是楚国的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屈原《涉江》里“接舆髡首兮,桑扈蠃行”一句中提到的接舆就是他。另类的的佯狂与其说是对统治者的失望、厌恶和反抗,不如说是对自己心灵救世的责任感进行的挣扎与逃避。看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是矛盾的。他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的道义和责任,这和孔子的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他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是已经无可挽回了:算了吧,算了吧,如今的政治混乱黑暗,推销文化礼仪出力不讨好,有着很大的危险,还是不干这营生,安安生生佯狂避世安全自在。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是做法两样。
3.阅读18.7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长幼之节”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君臣之义”指什么?
“长幼之节”指老人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君臣之义”指有才能的人应出仕辅佐君王。
⑵子路所说的“道”的含义是什么?子路认为“道之不行”的原因是什么?
“道”指儒家的政治主张,如施行仁义,恢复周礼等。“道之不行”的原因是有才能应该出仕以推行自己的道义,如今,有才能的人却只想保持自己的高洁,而不愿意出仕辅佐君王来推行道义。
4.阅读14.39章,回答下列问题
⑴“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
“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讽刺孔子不知通达权变。
⑵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
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5.对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信念,不少隐者对孔子的行动持否定态度,连他的弟子也颇有微词。当他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粮吃的时候,他曾经征求三位弟子对行道的意见和看法。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也许还没有达到仁、智,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大,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修改一下。
孔子为何坚持自己的信念?你怎么看孔子的这种行为?请简述之。
孔子之所以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坚信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即使前身不能实现,也要给后人树立一个典范。“不可”不是孔子的错,而是天下不容,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省考试院第一次例卷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通过对文中几个实例的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教学重点:

体会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在阅读和写作中咬文嚼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幻灯片显示)

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

三、分析课文观点: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读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

明确:看课文

例子分析道理: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四、引申: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小结: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运用:

课堂口头作文练习:任选一词口头说一段话,要表达出主观感受。

1、太阳

天空

校园

人们

小路

2、我

树林

六、作业布置:

大家回去拿出自己以前的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离骚》教学设计之五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一、对联导入

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

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

二、读《离骚》

1、听朗读正音

2、自由朗读读顺

3、接龙朗读,读清

三、说《离骚》

1、读后觉得《离骚》有什么特点,学生说一说。由此引入楚辞的介绍。

2、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解《离骚》

1、学生根据文章描绘屈原的外貌。

《离骚》涉及屈原外貌的主要是第三、四节,学生描绘过程中重点解析此两节。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并且出示屈原图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学生说说所了解的屈原,教师补充。由此引入第一、二节的学习。学生翻译,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明确]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寻道夫先路也,诗人身披香草用以表明自己高洁的品质,诗歌从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开始,诗人使用大量笔墨,从多方面描述自我的美好而崇高的人格。他自豪地说明他是楚王同姓之臣,既指出自己有高贵的身份,又表示自己对楚国的兴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他记叙自己降生在一个祥瑞的时辰(寅年寅月寅日〕被卦兆赐命以美好的名字,又强调自己禀赋卓异不凡。在此基础上,诗人进一步叙述自己及时修身,培养高尚的品德,锻炼出众的才干,迫切地希望献身君国,令楚国振兴,使楚王成为三后和尧舜一样的圣明君主。总之.诗人自我的形象,代表着美好和正义的一方,作者相信他的理想和三张,能够把楚国引向康庄大道。

四、品《离骚》

1、《诗经》中我们学习了比的手法,这种比的手法在《离骚》中有了更广泛的使用。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文中的比喻。

比的手法主要在第五、七节中出现,学生大声朗读这两节,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2、这些比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或者说作者为什么要使用这些比喻?)

学生结合屈原的生平说一说。

[明确]恐美人之迟暮一句中美人喻指楚怀王固众芳人之所在一句中众芳喻指群贤,用椒、桂、蕙、茝四种植物喻群贤,用香草荃喻楚怀王等等,文中用香草美人表明对君王的忠诚,对古代君王举用群贤的敬佩以及表白自己的高洁情操,希望君王能够抛弃秽政,不要听信小人谗言,像古代贤明君主那样,以社稷为重,举用群贤,了解自己的忧国忧民的良苦用心。

3、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翻译。

由此引入第九、十一节的学习。教师范读,学生释义。教师幻灯出示译文。大声朗读,读好。当场背诵。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指九天以为正兮,夫维灵修之故也忠君报国,虽死不悔。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坚持真理,永不言弃。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节选部分,诗人自述身世、品质、政治理想以及自己的忠诚不为君王理解的苦闷之情,表现了屈原坚持美政、至死不悔的高尚节操,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情感。

五、知识整理

1、①重要词语(投影)

苗裔(y):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揣度扈(h)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汨(y):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山坡、岭上骐骥(qj)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

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

踵(zhǒng):脚后跟荃(qun):香草名,喻楚怀王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

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锡通赐赐给

来吾道夫先路也:道(dǎo)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正通证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字余田灵均。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④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全句译为,只怕年岁不等待我。

2、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①汲取散文的笔法,行文灵活多变。句式以六言为主、加上对偶修辞,使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②大量用兮字,不仅加强了生活色彩,而且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3、出示《离骚》节选原文和译文

原文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于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

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

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唯捷径以窘;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馋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译文

我是古代帝王颛顼高阳的后代,

我的伟大先父名叫熊伯庸。

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正月,

恰是庚寅之日我从天降生。

父亲端量我初降仪表,

通过卜卦赐予我美名:

给我本名叫做正则,

给我表字叫做灵均。

我既有许多内在的美质,

又兼备外表的端丽姿容。

身披芳香的江离和白芷,

编织秋天的兰花当佩缨。

光阴似流水我怕追不上,

岁月不等我令人心着慌;

朝霞中拔取山岭的木兰,

夕阳下采撷水洲的宿莽。

日月飞驰一刻也不停,

阳春金秋轮流来值星;想到草木的凋零陨落,

我唯恐美人霜染两鬓。

为何不趁壮年摈弃污秽,

为何不改变原先的法度?

快乘上骐骥勇敢地驰骋,

让我来为你在前方引路。

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

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

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

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

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

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

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

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

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

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

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

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

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

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

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

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

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

六、你怎么看待屈原的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