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扬州慢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扬州慢。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更好的完成实现教学目标。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扬州慢”,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扬州慢
[教学构想]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语)一语中的地揭示了“读”与“思”(赏)之间的有机关系,然现在学生大多忽视文学作品的赏读,他们的读往往带有较大的功利性。或为完成背诵而有口无心地速读,或为对作品有所了解而一目十行地默读,这极大程度地抹杀了作品的内涵和意蕴。本节课我即意在倡导或强化学生的赏读意识。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阅读所发材料
2.阅读课文,把握音节的停顿及语气等,并根据课文注释了解词作的大意。
一.诵读
这是习词的第一步,通过直觉的感应去体验词的内涵。这是古人传给我们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新的《教学大纲》对诗词教学的要求。苏轼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1.指名朗读〔注意两个层面:字正句顺;语感(语气、语速、节奏)〕
[补充]诵读的要领:平仄和押韵服从乐律的需要。词牌不同,则平仄和押韵的规定不同。
①词的节拍不像诗那样整齐划一,诵读时要注意音节的停顿。如“犹/厌言兵”、“算而今/重到须惊”、“年年知/为谁生”等。………………节奏
②词里的特殊句式,开头用一字领起,稍作停顿,其义直贯本句及下句,称“一字逗”,要读出提示语气。如“过春风十里”的“过”;“尽荠麦青青”的“尽”;“自胡窥江去后,……”的“自”;“纵豆蔻词工,……”的“纵”;“念桥边红药,……”的“念”等。………………语气
③《扬州慢》的韵脚依次是程、青、兵、城、惊、情、声、生;这些字要读得短促而又清晰。
2.学生再读.(语速要缓慢、绵长,语调要低沉、悲吟)
3.教师配乐范读.
4.全班齐读。
二.整体感知
1.提问:大家在读这首诗的时候情感上有种什么样的感觉?(指名或集体回答)
——悲(悲凉、凄凉、凄冷等)
2.提问:我请一个同学说说,你是从哪些地方(字、词、句)读出这种感受的?
——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二十四桥……为谁生”等。
3提问:刚才你所撷取的这些词语,诗人是从哪些感官来描写的呢?(用一个字概括)
——景(色)、声
4.提问:如果用词作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作者此时所见的扬州城,它应该是?(指名或集体回答)
——空城(废池)
5.这两个词哪一个更形象?
——(略)
(以上学生边回答边板书)
青青荠麦
废池乔木
景——二十四桥
空城无声冷月眼前之景
寂寞红药
声――清角吹寒
5.提问:诗人为何“解鞍少驻初程”?他心目中的扬州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用词中词句回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
6.扬州城自古以繁华富庶而闻名,你能从词中找出杜牧盛赞扬州的句子吗?
——(出示摘录的杜牧及历代文人盛赞扬州的句子)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唐杜牧《题扬州禅智寺》)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唐杜牧《赠别》)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唐张祜《纵游淮南》)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唐王建《夜看扬州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徐凝《忆扬州》)
“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唐罗隐《炀帝陵》)
尽管这些诗句细究起来有断章取义、移花接木之嫌,但它所透射出的扬州城的繁华兴盛应是不争的事实。
7.词的过片(下片的首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姜夔目睹劫后扬州的残破景象,缅怀往昔的繁华,立即想到晚唐风流俊逸的著名诗人杜牧。当时杜牧应牛僧孺之召,任职于淮南节度府,和判官韩绰一起寻佳访丽,征歌逐舞,写下不少风流艳句。如脍炙人口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等。从这些诗句的表层意思看,它表现了当时文士狎妓的轻薄行为。妓女,在我们看来是病态社会的畸形儿;但在唐宋文人心目中,则是都市繁华的象征。词人欲以“豆蔻词”“青楼梦”这些象征扬州繁华的艳句,在设想杜牧“重到须惊”“难赋深情”的衬托下,使劫后扬州的荒凉更加突出,当然说它带有自况的意味也未尝不可。衬托,有时比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
仿照“眼前之景”句式,你能用一短语概括出诗人的“心中之景”吗?
——(分小组讨论推荐,教师点评板书)
8.是什么原因使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变成了一座“空城”的呢?
——“胡马窥江”指的是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四十年(1160)、四十一年(1161)和孝宗隆兴二年(1164)金兵屡次南侵之事。尤其是绍兴四十一年(1161)那一回。金主完颜亮亲率金兵攻占扬州,在瓜洲望江亭对其下属说:“朕不久入浙,誓不返国”,并改亭名为“不归亭”。
9.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你能从读过的诗词中再举几个例子吗?
——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
10.归纳主旨
揭露鞭挞了金人南侵的罪恶以及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失土的错误政策。
三.鉴赏(和前面分析同步进行)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①青青荠麦――对比(名都、佳处、春风十里)-→萧条冷落,昔盛今衰
[补充]“春风十里”是从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诗句化出,杜牧诗句极言扬州之美,所以词人化用来作了一个对比:听说扬州繁华富丽、但一路之上,触目之处,却尽是青青的野生荠麦,一片荒凉景象。造成了强烈反差。
②废池乔木――拟人-→“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痛恨战争
[补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废池、乔木本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他们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侵略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姜把扬州的残破完全归咎为“胡马窥江”,如此选材是为了极表他的“黍离之悲”。
③二十四桥/无声冷月――移就-→“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凄清冷落
[补充]“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是本该有声的了。为什么呢?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④寂寞红药――直抒胸臆-→“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感时伤乱
[补充]姜夔游扬州时值隆冬,芍药并未抽蕊开花,但扬州芍药向来以“甲天下”著称,作者不禁想象到将来芍药盛开,而名都已成空城,更何况国难未息,还有谁来赏花采摘呢?全词至此一声长叹,真有点儿“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味道。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把伤今怀古之情推先高潮。也给读者留下深沉的思考和回味。
⑤“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补充]暮色降临后,军营中传出阵阵凄厉的号角声,在空城的上空回荡。唐朝,扬州有内城和外城,商业繁华、景致优美,杜牧曾赞美道:“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天碧台阁丽,风凉歌管清”,而今仅剩一座空城,满目疮痍,军号凄厉,不由人不生感慨。
四.点拨归结
姜夔的词,是由凄清的境界和幽冷的色调及作者“少年情事老来悲”的惆怅心情所形成的“清冷”风格.“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让我们思接千载,再次走进诗人深沉幽怨的意境之中,去体味他那“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黍离》之悲吧!
五.全班齐背
六.课堂练习
赏读姜夔的另一首词:
淡黄柳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摧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相关推荐

《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知识点复习


《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

淳熙丙申正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壁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简介:

《扬州慢淳熙丙申正日》出自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背景:

尽管姜夔一生以游士终老,但白石词并不仅仅是游士生涯的反映,展现在他笔下的是折射出多种光色的情感世界。

字词:

①淮左:宋在苏北和江淮设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

②竹西:扬州城东一亭名,景色清幽。

③春风十里:借指昔日扬州的最繁华处。

④胡马窥江:1129年和1161年,金兵两次南下,扬州都遭惨重破坏。这首词作于1176年。

⑤杜郎:唐朝诗人杜牧,他以在扬州诗酒清狂着称。

⑥青楼梦:杜牧《遗怀》,“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⑦二十四桥:在扬州西郊,传说有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

⑧桥边红药: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桥边生红芍药。

练习题: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荠麦()(2)戍角()(3)黍离()(4)豆蔻()

答案:(1)jì(2)shù(3)shǔ(4)kòu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夜雪初霁()(2)荞麦弥望()

(3)予怀怆然()(4)自度此曲()

(5)解鞍少驻初程()

答案:(1)雨过天晴(2)满(3)悲伤(4)自己创作(5)初到扬州

3.请用斜线在下列词句应停顿的地方作出标记。

(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2)自胡马窥江去后

(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答案:(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2)自/胡马窥江去后(3)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4.姜夔,字__________,自号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着名词人、音乐家。着有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尧章白石道人《白石道人词集》

高一语文《扬州慢》知识点复习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高一语文《扬州慢》知识点复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语文《扬州慢》知识点复习

【原文欣赏】《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翻译:

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

扬州是淮河东边着名的大都,在竹西亭美好的住处,解下马鞍少为停留,这是最初的路程。过去是十里春风一派繁荣景色,而我如今看到却长满荠麦叶草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回去以后,荒废了池苑,伐去了乔木,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简介:

《扬州慢·淮左名都》是宋代词人姜夔的代表作。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汉族,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背景:

姜夔在这首词里用了他常用的小序。小序的好处就在于交代写作的缘由和写作的背景。而这首小序则更明确地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地点、原因、内容、和主旨。让人更好地、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字词:

⑴扬州慢:词牌名,又名《郎州慢》,上下阕,九十八字,平韵。此调为姜夔自度曲,后人多用以抒发怀古之思。

⑵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至日:冬至。

⑶维扬:即扬州(今属江苏)。

⑷荠麦:荠菜和野生的麦。弥望:满眼。

⑸戍角: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

⑹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⑺淮左名都:指扬州。宋朝的行政区设有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扬州是淮南东路的首府,故称淮左名都。左,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名都,着名的都会。

⑼解(jiě)鞍少驻初程:少驻,稍作停留;初程,初段行程。

⑽春风十里: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这里用以借指扬州。

⑾胡马窥江: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这里应指第二次洗劫扬州。

⑿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乔木: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⒀渐:向,到。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⒁杜郎:即杜牧。唐文宗大和七年到九年,杜牧在扬州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俊赏:俊逸清赏。钟嵘《诗品序》:“近彭城刘士章,俊赏才士。”

⒂豆蔻:形容少女美艳。豆蔻词工: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⒃青楼:妓院。青楼梦好:杜牧《遣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练习题:

1.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对国家衰亡的哀痛),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参考答案

1.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

2.上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以沉郁的笔触勾画了一幅荒凉凄婉的画面,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具体表现了战后扬州的荒芜萧条,情景交融地抒发了亡国之悲。下片先直抒胸臆说杜牧如果现在故地重游,也一定会大为震惊。战后扬州如此惨状,即使杜牧有杰出的才能也难以表达我此刻悲怆的心情后借景点染,二十四桥水波荡漾,冷月悄然,以冷清荒寂之景表达黍离之悲。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表达技巧。首先务必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达技巧。如何判断,不妨从理解诗人要写什么要表达什么而诗中写了什么入手。诗人要写什么,包括要写什么景,什么物,什么人,要表达什么情感。诗中写了什么则是理解诗中具体写了什么。如诗人要表现环境的寂静,却写了声音,就是以动衬静;诗人要写荷花,却写周围的环境,是用环境烘托。如该题中运用的以景结情。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但两阕的写作手法都是运用一种鲜明对比,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词人先从自己的行踪写起,写自己初次经过扬州城,在着名的竹西亭解鞍下马,稍作停留。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而齐整的荠麦。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对扬州城美景的由衷溢誉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的了。人们说起那场战争,至今还觉得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人很自然地实现了由视觉到听觉的转移。词的下阕,运用典故,进一步深化了黍离之悲的主题。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课堂实录)


苏教版高二《唐诗宋词选读》《扬州慢(淮左名都)》教案(课堂实录)
课前预习
一、相关成语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二、精彩句段
1.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3.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三、文学常识
姜夔(约1155—约1221),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四、问题导读
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提示:扬州自古繁华,特别至中晚唐时期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流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人文荟萃之地。唐人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姜夔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课堂互动
师:唐诗过后是宋词。词同诗一样,是一种抒情的文学`言志的文学。词人纯真的爱情荡涤着我们的心胸,像柳永的《雨霖铃》、秦观的《鹊桥仙》;词人对事业的不懈追求激励我们奋发,像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痛“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易安居士李清照的国破家亡之感、天涯沦落之悲,怎一个“愁”字了得?那么,词人姜夔的《扬州慢》又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呢?
师:首先请问大家:这首词的词牌是什么?
生:扬州慢。
师:这首词的题目是什么?
生:扬州慢。
师: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词的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首词写的是扬州的景象,还是一首慢词。
师:把握得很好。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
师: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我给同学们总结了诗歌鉴赏的几个步骤:其一,知人论世;其二,诵读涵泳;其三,整体把握;其四,理解想象;其五,迁移创造。下面就让我们按照这样五步来学习这首词。
师:既然题为“扬州慢”,“知人论世”的第一步应该了解什么?
生:了解扬州。
师:还有什么?
生:作者姜夔。
师:姜夔工诗能词,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创作这首词时年仅二十一岁。他笔下的扬州处于什么时代?
生:南宋。
师:了解了词人及扬州历史,接着进行第二步:诵读涵泳。我们该怎么朗读这首词?请一位同学结合慢词的特点和小序的内容来谈一谈。
生:读这首词时,语速要慢一点,句后的停顿要稍长一些。
师: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此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生: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师:具体一点,是哪一个字?
生:“悲”字。
师: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请大家结合诵读提示,自我诵读涵泳这首词。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大家欣赏。哪一位同学主动读一读?
(生读)
师:就让我们随着这位同学声情并茂的朗诵,穿越时空隧道,走进南宋初期屡遭金兵浩劫的扬州吧!
师:请看四个思考题,请大家分组讨论,整体把握词的内容。
师:第一个问题,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谈谈扬州城空在何处。
生:空城。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桥边的红药可以看出。
师:说得很好。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一个“空城”,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第二个问题,下片中那一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生:一个“冷”字,很真实地写出了扬州的凄清、冷落和萧条。
生:一个“惊”字,表现出词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两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理解。大家认可哪一个字呢?
生:我认为“惊”字概括性更强。
师:的确如此。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也就是诗家所提倡的“诗贵含蓄,忌直露”,不说自己,偏说别人,杜牧尚且如此,我何以堪?今日的扬州令姜夔悲从中来,那么昔日的扬州又是怎样的呢?请找出一个与“空城”相对应的词,概括昔日扬州的特点。
生:佳处
生:名都。
师:两个词到底选用哪一个呢?
生:名都好,因为与“空城”相对
师:有道理。还有哪些词句写到昔日的扬州?
生:还有“春风十里”“青楼梦好”“豆蔻词工”“二十四桥”。
师:这些词句写出了昔日扬州怎样的特点?
生:繁华热闹。
师: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引用前人诗句是本词一大特点,请阅读相关的四首诗。(多媒体投影杜牧的四首诗。)
师: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昔盛今衰)那么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自胡马窥江去后”,表明造成此种情形的原因是战争。
师:非常好。战争正是摧毁人类文明、摧残人类生命的黑手。古代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困苦。君不闻曹操的悲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君不闻杜甫的哀叹“武皇开边意未已,边廷流血成海水”。南宋初年,金兵屡次进犯。(多媒体投影相关史实。)姜夔选取此题材正是为了极表他的“粟离之悲”,表达他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
师:第四个问题,本词主要运用的写作手法,请第四组的同学回答。
生:对比、虚实结合、用典、情景交融。
师: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诗歌鉴赏的第四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请自由选择你体会较深的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生:我鉴赏的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师:大家的领会相当深刻。但理解鉴赏还不是终级目的,我们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理解的基础上迁移创造。真正的文艺作品就是使人从世俗的感觉中解脱出来,得到精神的升华。现在就让我们从悲切伤感中解脱出来,随着另一位南宋词人辛弃疾一起登上京口北固亭吧!
师:这两首词都是吊古伤今,吟咏古人,即景抒怀,所写内容和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首词风格不同,境界大迥。一个慷慨激昂栏杆拍遍,一个伤感低吟瞻顾徘徊,一个追念英雄欲保境安民一展雄才,一个怀念才子想重温旧梦恢复繁华,一个叹国土沦丧江山易手忧国忧民,一个惜美人芳草风流尽去感时伤世。这就是豪放词派与婉约词派带给我们不同的美的享受。
师:子曰:爱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爱读多读善读优秀的词作,才能从古代文化传统中吸取丰厚的营养。

声声慢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声声慢”,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声声慢
李清照
教学目的
1.理解词上下阙的含义
2.理解李清照在词中的表达出的“愁”

教学重点
李清照此词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

【教学方法】
赏析、诵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背景导读】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全词赏析】
一、作者简介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史书记载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李清照十八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但作为一个才华出众、情感丰富的女子难免对人生抱有更多的理想主义的态度,所以尽管生活是满足的,李清照也常常会感到一种惆怅。这种惆怅是来自社会对女子的压抑还是由于她对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不能实现,就不得而知。只是这种惆怅常常出现她前期的词中,与温馨、喜悦相互交织。她的两首《如梦令》似乎正好反映出这种复杂的情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表现了无忧无虑、开朗活泼的性格,后一首则流露了她对年华变迁的怅惘,似乎青春也在这暮春的风雨中被摧残而消失。
李清照前期的词大多数写自己对爱情尤其是离别之情的感受,属于词的传统题材。但过去大多是男性作者以女性口吻来写这一类词,往往隔着一层。而李清照写的是自己亲身感受与内心体验,因此她的词就格外真挚细腻、委婉动人。她从女性的心理出发,以女性特有的笔法来组织,因而别有一番风味,如: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头,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醉花阴》
但其后不久,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汴京失守,南宋建立这初,赵明诚任江宁知府,李清照也“载书十五车”于建炎二年南下江宁。第二年赵明诚去世,接着金兵深入南下,她又到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多年收集的金石古玩大部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在她那篇著名的《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以情真意切的笔调回忆了她与赵明诚烹茶赌胜、赏玩金石的欢乐,叙述了南渡后辗转流离、坎坷不尽的经历,抒发心中郁积的哀恸。由于一连串的变故,李清照的性格由开朗变得忧郁,如今的情怀正如《武陵春》中所写的: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作李清照居金华时。久经飘泊,独在异乡,尽管春日双溪风光绮丽,但在她的眼中,却只是一片暮春的悲哀。今非昔比,物是人非,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愁苦。在李清照的这一类词中没有正面描写民族灾难的场景,也没有直接呼唤英雄主义的精神,但正是山河破碎,民族危亡造成了她的个人遭遇,在她心灵深处刻下抹不去的伤痕。她的词中这样写道: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清平乐》
我们看到李清照的“愁”,不是从前词人所常写的所谓“闲愁”,而是由乡关之思、身世之苦,失去亲人的悲哀和理想破灭后的失望所交织而成的。因此,这“愁”字往往表现得非常沉痛乃至凄厉。
二、全词赏析
开篇的“寻寻觅觅”反映词人心中若有所失的精神状态。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寄托,就像有什么东西丢掉了一样。这东西,可能是流亡以前的生活,可能是丈夫在世的爱情,还可能是心爱的文物或者别的什么。它们似乎是遗失了,又似乎本来就没有。这种心情,有点近似姜爱的所谓“人间别久不成悲”。这,就不能不使人产生一种“寻寻觅觅”的心思来。只这一句,就把她由于敌人的侵略、政权的崩渍、流离的经历、索漠的生涯而不得不承担的、感受的,经过长期消磨而仍然留在心底的悲哀,充分地显示出来了。心中若有所失,要想抓住一点什么,结果却什么也得不到,所得到的仍只是空虚,这才如梦初醒,感到“冷冷清清”。此既明指环境,也暗指心情,或者说,由环境而感染到心倩,由外而内。接着“凄凄惨惨戚戚”,则纯属内心感觉的描绘。由冷清的环境过渡到惨戚的心灵。开头王句,由浅入深,文情并茂地描写出女主人公寂苦无告的凄凉心境。
紧接着写词人悲苦心境产生的原因。“乍暖”两句,本应说由于环境不佳,心情很坏,身体也就觉得难以适应。然而这里不说境之冷清,心之惨戚,而独归之于天气之“乍暖还寒”。接下来,本应说借酒浇愁,但愁仍难排遣。可此处不明说,却言谈酒不足以敌急风。用意上含蓄,行文上腾挪。其实,这仍是开头三句的延伸。所谓情在词外。“雁过也”三句,将上文含情未说之事略加点明。正是此时,一群征雁掠过高空,在急风、淡酒、愁绪难消的情景中,它们的摹然闯入,便打破了眼前的孤寂,使人不无空谷足音之感。但这感,不是喜,却是“伤心”。因雁到秋天,由北而南,词人亦是北人,避难南下,似乎是“旧时相识”。雁可以回到北方,人却只能客寄江南,“旧时相识”在异乡相逢,使得这种种情债汇集一起,就更增加了词人的天涯沦落之感。
过片直承上文。仰望则天空过雁,俯视则满地残花。菊花虽然曾经开得极其茂盛,甚至在枝头堆积起来,然而,现在却已憔摔了。在往年,一定要在它盛开时搞来戴在头上,而今,谁又有这种兴致呢?看到花的惟淬,想到了自己,正是愁上加愁。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黄昏尚且难熬,那么漫漫长夜又将如何度过呢?一种凄清的苦况蕴含于平淡语言之中,发人深思。紧接着,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最后一句,总括上文,是说在“愁”之外另有一层深意:“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难道除了“愁”外,还有什么难以言传的心事?这明明是提醒人们,这里除了悲欢离合、春忧秋愁一类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愁在。这结尾,能调动读者的思想活动,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大有“回肠九叠后,犹有剩回肠”的艺术效果。
三、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课外阅读李清照的词,体现其艺术风格

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这时期她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她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声声慢o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

 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如果能沉沉睡去,那么还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逃离痛苦,可是越想入眠就越难以入眠,于是词人就很自然想起亡夫来。披衣起床,喝一点酒暖暖身子再说吧。可是寒冷是由是孤独引起的,而饮酒与品茶一样,独自一人只会觉得分外凄凉。

端着一杯淡酒,而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以往丈夫在世时的日子多么美好,诗词唱和,整理古籍,可现在呢?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受这无边无际的孤独的煎熬了。故物依然,人面全非。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得似往时。独对着孤雁残菊,更感凄凉。手托香腮,珠泪盈眶。怕黄昏,捱白昼。对着这阴沉的天,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黄昏的来临呢?漫长使孤独变得更加可怕。独自一人,连时间也觉得开始变慢起来。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

急风骤雨,孤雁残菊梧桐,眼前的一切,使词人的哀怨重重叠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也难以表达出来。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对比,什么渲染,什么比赋兴了,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堪咀嚼。相形之下,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失色。一江春水虽然无穷无尽,但毕竟还可形容得出。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自然稍胜一筹。

综观李清照这首写于晚年的《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