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背影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小学古诗及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8

背影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各行各业都在开始准备新的教案课件工作计划了,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哪些教案课件的范文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背影课件及教案(苏教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十一背影
朱自清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生字词“藉、簌、逛、踌躇、橘、蹒跚”等、作者、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文平实的语言和传神的细节描写。感受文章所表达的父子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味文章所表现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教学重难点】
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熟读课文,勾画重点段落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起欣赏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大家课前或者以前都曾经阅读过这一名篇,对之一定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感受,比如感情上的被打动,思想上的被影响,写法上的受教益。今天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讨,当会有更多更深的不同层面的收获。
2.作者链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诗人、散文作家。1948年,朱自清患严重的胃病。6月18日,他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字。8月12日,朱自清因胃穿孔在北大医院去世。毛泽东则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说朱自清是不吃美国救济粮饿死的。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3.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5年10月,另说为1927年(见季镇淮的《朱自清先生年谱》)。作者谈写作动机时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只是写实。”(1947年7月1日答《文艺知识》编者问)惟其“写实”,才体现了这篇文章的价值。文章写的是1917年作者在北大读书时经历的事,是在25年写的。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状况是: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作者当时虽未站到革命立场,投入反帝反封的斗争中,但做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必然要感到社会的压抑,产生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不是吗,作者的家庭,因着社会的黑暗而日趋窘迫,“光景很是惨淡”“一日不如一日”。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了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奔波劳碌,前途渺茫,谋事艰难,境遇凄惨的现实。在他们心头笼罩一层不散的愁云,如同文章所表现的灰暗的基调。在这一背景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我们民族伦理道德的一种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互相体贴,特别是父亲在融汇了辛酸与悲凉情绪的父子之爱中,含有在厄运面前的挣扎和对人情淡薄的旧世道的抗争。虽然这只是怨而不怒式的反抗,但也会引起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合作探究展示】
一、生字词检查。
狼藉簌簌橘逛踌躇蹒跚颓唐琐屑举箸
二、录音范读,或者请一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中令你最为感动的是什么?
一般情况下,学生的回答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无私。
②文中儿子对父亲的理解。
三、跳读课文,找出作者流几次流泪的句子,说一说分别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四次)
进一步思考:课文中对于“我”面对父亲的“背影”,“泪很快地流下来”写得很详细,那么,“我”流泪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以上答案视学生具体情况解答)
四、简单小结课文,再读课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细读课文,理解情感。
2.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合作探究展示】
一、整体感知,把握文意。
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体味本文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1、感知动情。
阅读课文后,请你用“文章_____________最感人,因为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
2、感知人物。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文章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父亲的性格?
3、深情朗读。
父亲买橘子的段落是文章的精彩处,请你深情朗读。
二、聚焦“背影”
1、文中一共写了几次背影?几次背影的出现个各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细细品味。

2、探究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1)满怀感情地朗读有关段落。
(2)请你抓住关键词语来概括:作者对父亲买橘子的背影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刻画,首先写了父亲的穿戴衣着,接着描写了父亲走路蹒跚的姿势,最后写父亲艰难努力地爬月台的一系列动作。并体会这些词语所蕴含的信息。
父亲的穿戴:
走路的姿势:

爬月台动作:

3、这篇散文突出背影的写法对我们写作有什么启示?

三、真情流露
1、请你品味父亲朴实无华的语言。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5)“进去吧,里边没人。”
2、谁不爱自己的父亲,用那火热的赤子之心。在这篇文章中父亲是那样爱儿子,儿子又是那样的关爱父亲,这是一种交互的爱。请你从字里行间寻找爱,说一说哪些词语真切地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爱。(重点关注两个“自然”。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在发之于外。)
四、拓展迁移
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其实何止父爱,所有的亲情之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也许你失去了才觉珍贵。请你仔细品味这记忆中的珍宝,说说在你的家庭里,你所感受到的至爱亲情。背景音乐《懂你》
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多想伴着你/告诉你我心里多么的爱你/花静静地绽放/在我忽然想你的夜里/多想告诉你/其实你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一直都懂你/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多想靠近你/心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板书设计
开头设疑—点出背影第一次流泪:悲伤
望父买橘—刻画背影第二次流泪:感动
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第三次流泪:惜别
结尾思念—再现背影第四次流泪:思念

【反馈检测】
1.《背影》一文是现代作家________写的一篇反映________的散文。
2.作者着力刻画父亲背影的原因是________。
3.选择题。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中“聪明”的同义词和“漂亮”的反义词分别是
A.聪慧 丑陋B.愚蠢 粗俗C.糊涂 动听 D.聪颖 精彩
4.《背影》一文将“勾留南京”一事一笔带过,原因是
A.南京并不好玩,所以不必多写。B.南京是路过,不是目的地。C.与文章主旨关系不大,应该略写。D.当时他们心情不好,没有去玩。
5.《背影》一文开篇交代家庭境况,其作用为______________
(1.朱自清 父子深情2.“背影”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体现了浓浓的父爱深情,也是父子依依惜别中父亲最后留给儿子的印象。3.C4.C5.渲染悲凉的气氛与父亲对儿子的爱形成对比,更能衬出父爱的崇高伟大。)

延伸阅读

明天不封阳台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二十四明天不封阳台

杜卫东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仔细阅读课文,在抓住中心事件的基础上,把握贯穿本文的线索,体会简洁而传神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议论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首先师生共同研读文章内容,理清线索,然后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问题的思考,揣摩语言,体会情感,让他们提高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受伤的鸽子的出现,引出文中父子对明天是否封阳台这个问题的思考,学习本文要感受“我”和儿子的美好情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提出自己“人与自然”问题的设想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不能让学生过多的停留在对动物的喜爱和同情上,要让他们把这种情感上升为对现代城市中“人与自然”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模拟体验。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大家喜欢吗?为什么

课件展示一组动物图片(麻雀、喜鹊、黄鹂、燕子、鸽子)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它们以美妙的声音和优美的姿态给人类带来了很多欢乐。现在如果你们家忽然飞进了一只小鸟,你会怎么对待它呢?

生:1、善待它,不关阳台的窗户,让小鸟来去自由

2、善待它,把它关起来养着

3、虐待它,甚至吃了它

现在,有一只受伤的鸽子飞进了一户人家的阳台,引起了一对父子的关注,也引发了父亲对生活的一些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体验他们的一段心路历程。

(板书课题)

2.作者链接

杜卫东(1953~)原名杜栋齐,北京人。中共党员。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大专毕业。1970年参加工作,历任北京第一机床厂工人,沈阳军区后勤三分部创作员,中国青年出版社一编室副主任,《追求》、《炎黄子孙》杂志副主编,《炎黄春秋》杂志副总编辑,《中外期刊文萃》杂志副主编,中国校园文学杂志社社长,人民文学杂志社副社长,小说选刊杂志社主编。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委会委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教学流程,设计意图

1、教师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3)研习课文,把握主旨。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5)联系生活,引发思索。

2、 学生活动:

(1)走进情境,引发兴趣。

(2)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3)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4)边读边品,体会感情。

(5)联系生活,倾吐真情。

【合作·探究·展示】

一、朗读课文,理清线索。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一只鸽子使作者封阳台的决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理出课文的线索。

讨论后板书:要封阳台——封阳台吗?——不封阳台

课文有一条明显的叙事的线索:封不封阳台

二、边读边思,理解课文。

让我们进一步阅读课文,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

1、为什么明天要封阳台呢?

(生: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

是的,现代都市紧张的生活使人们渴望封住阳台,给自己留下一个清净的空间。

2、后来为什么这种想法又动摇了呢?

(生:是因为一只受伤而又在孵蛋的鸽子的到来)

鸽子的到来,使儿子产生了哪些想法?父亲又抱着怎样的态度?结合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儿子:惊喜、忧虑、怜爱父亲因为一只受伤的鸽子也动了恻隐之心,希望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所在。)

3、为什么最后决定不封阳台?

提示:父亲仅仅在关注这只鸽子的命运吗?仅仅为儿子有个“玩伴”考虑吗?父亲还有怎样深远的思考?

大家觉得作者在文中其实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愿望?

打开阳台,让鸽子自由来往;打开阳台,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板书)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作者的这种情感流淌在字里行间。文中有很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很能触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让我们体会到作者的深情渴望。下面我们一同来欣赏文中的几个精彩片段。

1、请大家说一说,首先是什么打动了作者,唤起了父亲心中的一份柔情?

课件:对鸽子的描写部分,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在对鸽子的描写中什么最令你怦然心动?

“我”会怎么想?请大家发挥想象,与鸽子来一段心灵的交流好不好?同桌先模拟交流一下。然后指名表演。

如:1)亲爱的主人啊,我已经受伤了,你还会像那个粗鲁的人吗,求求你,放过我吧。

2)好心的人啊,我已经有宝宝了,请你仁慈一点,放过我们吧。……

教师小结:从鸽子与作者的心灵的交流中,大家觉得课文营造了人和动物相处时一种怎样的境界?(温暖、温馨、和谐、祥和,驯美的鸽子唤起了人内心深处的一份柔情,人与鸽子和谐相处,温馨动人。)有感情的读

2、作者此时思绪飘向远方,又想起了一件什么事情?人与大自然的一次亲密接触。

(女生读)描写草原的部分,远离都市的人们来到草原看到美景有怎样的心情?

大家有过走进自然,亲近自然的美好感受吗?

提示:旅游或星期天的经历感受。

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讲述,我们感受到了人亲近自然,与自然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充分享受了生命的美丽和生活的欢乐,大自然是上苍赐予我们人类最好的伙伴。

3、动物是如此可爱,大自然是如此多情,可是我们人类又是怎样对待可爱的生灵和美丽的大自然的呢?

课件展示人类残杀生灵、破坏环境的画面。教师画外音。

面对人类的种种冷酷无情,贪婪自私的行为,作者发出了怎样深情的呼吁,自然界又怎样发出了痛苦的倾诉?

课件:10节和12节的两组令人动情的句子,让我们放声朗读这些文字。

你感觉到作者怎样的心情?你能听到大自然的心音吗?

请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这两段文字。齐读。

同学们,假如我们人类只知道滥捕滥杀、滥砍滥伐、毫无顾忌的排放污气污水……最终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播放课件: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无数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大家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表达这个意思吗?(人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人类也在毁灭自己。)

四、联系现实,真情呼唤:

生活中这类现象还有很多,大家面对这些现象肯定有很多话要说,你能模仿这些句子也来发出自己的呼唤吗?

1)我希望:不再 

如:餐桌上,不再摆上猴脑的宴席

青藏高原上,不再把黑洞洞的枪口对准藏羚羊

果子狸的病毒不再让国人惊恐万状

芦苇丛中不再听到丹顶鹤凄厉的叫声 

……

2)是大自然对人类痛苦的哭诉。

如:天空冒着浓烟,河水发黑变臭,臭氧空洞越来越大,土地日渐荒漠,沙尘暴不停肆虐,温室效应加剧,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同学们,听到你们发自内心的呼喊,我非常感动。我觉得,大家都已经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人类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人类应该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善待自然,其实就是善待我们人类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努力,我们的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

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动人画面吧!

播放课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面。画外音:

生命是如此可爱,它带给人类多少快乐。

自然是如此清新美丽,它使我们的世界充满诗情画意。

幸福生活不仅在于丰衣足食,也在于碧水蓝天。

同学们,在下课之前,让让为大家朗诵一首小诗:

播放配乐课件:

生命是如此可爱

让我们用心呵护每一个生灵

地球是如此的美丽

让我们珍惜这共有的家园

当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的生活便永远快乐和温馨

播放课件。

祝同学们:打开心灵的阳台

沐浴阳光与风雨

拥抱美丽的自然

创造和谐的家园

板书设计

要封阳台

↓父子关爱受伤的鸽子传神的描写

封阳台吗

↓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形象化的议论

不封阳台

【反馈检测】

1.下列各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禁:禁止严禁禁令情不自禁

B.剥:剥夺剥蚀剥皮生吞活剥

C.瑰:瑰丽瑰宝玫瑰瑰异之景

D.给:给予供给补给自给自足

2.改正下边句子中的错别字。

(1)如今,鳞次节比的高楼和变幻摸测的霓虹灯已经把凄凄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

(2)10岁的儿子弯下腰,稚嫩得脸颊立既灿若朝霞;“呀,鸽子!”

3.“我”明天要封阳台是因为什么?明天不封阳台又因为什么?

4.读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①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做才能做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②以“只能……,而不能……,因为……”的关联词语,模仿造句。

5.“远离了车流高楼和霓虹灯的人们,竟情不自禁地趴在地上大喊”,这一不可思议的举动说明了什么?

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人,只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因为在剥夺自然资源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着自己。

1.D 2.(1)节——栉;摸——莫(2)得——的;既——即 3.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挡住飞扬的尘土,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第2问参考课文结尾段,表明了自己亲近自然保持宁静而高远的心灵天空的愿望。 4.①同意。人们要懂得尊重自然,不以自然的征服者自居,并懂得在合理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意近即可)②略 5.表现了与自然界人们回归自然的激动。 6.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意近即可) 

八上草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四草
王愿坚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教学重难点】
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理清课文的线索。
【教学法】
朗读品析法
【课时】1课时
【预习导学】
1.导入新课
当你看到这一题目时,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
环境,今天我们所学的《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以前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
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作者
相关知识: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2.作者链接
王愿坚(1929—1991),山东省诸城县人。当代作家。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等短篇小说受到舆论赞扬。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
3.正音:
蔫(niān)巴酸涩(sè)抽噎(yē)背(bèi)阴
绽(zhàn)开火燎(liáo)愠(yùn)怒霎时(shà)
焦灼(zhu)飒飒(sà)踉(liàng)踉跄(qiàng)跄
【合作探究展示】
一、课文探究
(一)朗读课文,理清思路:
有表情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语气。
阅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讨论、交流)
(1)理清本文记叙的线索;
(2)根据时间顺序划分课文的层次。
明确线索: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
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
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
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
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二)主要人物及刻画方法: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你对他们的评价如何?
2.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些人物的形象的?略举一些例子说明。
(三)继续探讨人物:1、思考:杨光发现担架上躺的是周副主席后,心理活动怎样?把描写杨光心理活动的词圈出来。
2、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和神态如何?把描写周副主席动作、神态的词圈出来。细细品味作者用词的精妙。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1、“立时惊住”、“惶惑”;“不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2、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四)理解句意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五)自我发现:
你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句子有较深层的含义,请说出你的理解。
(六)思考:
1.课文以“草”做题目,有什么含义?
2.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有什么含义?
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的含义“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二、拓展训练:
从课文提供的材料想开去,以“说吃草“为话题,谈一点或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学交流。
三、总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四、仿写训练:
找出周副主席尝毒草时的动作与神态描写,模仿这一段,写一段类似的描写。
【反馈检测】
1.下面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焦灼(zhu嶾plain)踉跄(li刓plainngqi刓plainng)愠怒(y擻plainn)
B.酸涩(s圽plain)端详(du乗plainn)干裂(li圽plain)
C.撕掠(l圽plain)抽噎(yi圽plain)蔫巴(ni乗plainn)
D.缓慢(hu僜plainn)战役(y孿plain 警戒(ji圽plain)
2.句中有错别字的是()
A.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
B.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驾边上移开了些。
C.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D.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3.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释义。
⑴()中毒:①不偏不倚②受到,遭受③适于,合于④位置在两端之间
⑵()切勿食用:①表示禁止或劝阻②从事,致力③必须
⑶()温和:①平和,和缓②和睦,和谐③不分胜负④结束争执
4.填入下面句子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卫生员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得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①啜泣②呜咽③抽噎④哭泣
5.解释下边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6.对本文中提到的“吃草”,你是如何看的?说说你的看法。

1.C2.B3.依次选:⑵⑴⑴4.③5.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人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6.成理成文即可

诵读欣赏-诗人、领袖课件及教案(苏教版)


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是写教案课件,大家在仔细设想教案课件了。写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读欣赏-诗人、领袖课件及教案(苏教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诵读欣赏
诗人领袖
任先青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毛泽东有关资料。
过程与方法
1.理解毛泽东具有典型诗人气质的领袖形象。
2.理解本诗角度的新颖、欣赏比喻的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正确认识伟人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把握毛泽东具有诗人气质的领袖身份理解全诗
【教学法】
讨论引导法
【合作探究展示】
一、作者简介:
任先青:1943年10月10日出生,山东莱州人。现为山东作协会员、德州市作协副主席、德城区文联副主席。1988年被命名为德州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陆续于《诗刊》、《星星》、《黄河诗报》、《诗神》、《绿风》、《时代文学》、《山东文学》、《北京文学》、《人民日报》等全国报刊发表诗歌八百余首,出版诗集《无涯之心》、《心形的叶子》二部。个人传略入编《中国专家大辞典》等十余种大型辞书.
二、结合以往学习诗歌的体会,想想欣赏诗歌一般有哪几个步骤?
首先,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情感
其次,分析特色,选择诗的构思、表现方法、语言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进行赏析
三、理解诗的内容。
(一)、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平仄磅礴酝酿
2、解释词语:
平仄:
磅礴:
潇洒
飞扬:
酝酿:
神思: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要求:
1、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诗句的意思:
平平仄仄的枪声:
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成了最美的意象: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嘹亮的东方:
2、按要求填空:
第一节:从诗的()方面设喻;
第二节:从诗的()方面设喻;
第三节:重点刻画诗人的形象与风格;
第四节:以代表诗作设喻;
第五节:从诗的()角度设喻
3、全诗表达了作者对毛泽东的()之情。
四、再读本诗,理解构思的新颖和毛泽东的形象。讨论:
1、现代著名诗人柳亚子曾用“才华优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算黄州太守,犹输气概;稼轩居士,只解牢骚。”来高度评价毛泽东及他的词。你能否背一首毛泽东的与本诗内容有关的词?本诗是如何表现他作为诗人的一面的?
答:(1)化用了毛泽东的不少诗句,丰富了诗作的内涵
(2)把他领导大家创业开国比作诗人酝酿诗作,从诗歌创作的主要方面设喻。
2、作为革命领袖的毛泽东,你能说出他的哪些重要的革命事迹?本诗又是怎么表现他领袖风采的?
秋收起义、以农村保围城市、用枪杆子夺取政权等
长征、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3、你能否用一句话概括本诗中毛泽东的双重身份之间的关系?
4、这首诗的角度新在何处?
五、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一个比喻句?为什么?
六、小结写作特色:角度新颖
比喻精当
七、有感情的朗诵,品味这首诗
八、知识迁移
仿造冰心诗的形式和内容,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首。
原诗:仿诗:
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
天地便小了。—————
九、背诵这首诗和此诗中涉及的毛泽东的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