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西师版)

小学四年级教案数学

发表时间:2020-12-24

四年级数学下册复习教案(西师版)。

第一课时总复习——小数的认识(一)
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复习目标: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过程:
1、让学生回忆本期的内容,让学生归纳整理在练习本上,学生进行交流后板书。
2、复习小数的意义及数位顺序表。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的意义,举例说说。然后回忆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计数单
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数位顺序表:中间是小数点,()是整数部分,()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练习:(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位,它的计数单位是(),左边第
二位是(),它的计数单位是()。(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3)小数一定比1小吗()举例。(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个。(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个。(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8)0.4里有()个十分之一,有()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让学生说说小数性质。
(二)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
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
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个0.01(2)0.61里面有()个0.01
(3)3.61里面有()个0.01(4)0.061里面有()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23/1000改写成小数()
34/10000改写成小数();3/1000改写成小数()
0.25写成分数();0.312写成分数()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4、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1)让学生说说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
添零
练习:63.6×10×100÷1000=
2)63.6缩小为原数的1/10()缩小为原数的1/1000(),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a缩小10倍b扩大10倍c缩小100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得到的数比原数()
3)完成134页第2题。

第二课时总复习——小数的认识(二)
教学内容:书第133—136页及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
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书135页4题。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
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100=()÷1000=()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2.37米=()厘米1.46米=()毫米5070千克=()吨
6.5吨=()千克1吨25千克=()吨52米4厘米=()米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
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
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亿千米≈()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
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
哪一位?
三、综合练习
P134、1、3、4、及练习二十八的1、2、3题。

第三课时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书134—135页和练习二十八的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
计算带小括号。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对本期数的运算进行整理与复习。想想本期数的运算包含哪些内容?
指名说说。
二、整理与复习数的运算
1、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3×45=135720÷36=20
()÷()=()()×()=()
()÷()=()()÷()=()
指名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指出:可利用乘除法之间的互逆关系填空,还可以根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填空。
2、复习四则混合运算
1)回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2)、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3)说说运算顺序并计算
4300-(224×78)(41-16)×(89-64)(375+31-16)×(89-64)
4)、小结:四则运算顺序做书135页的6题。
3、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完成138页的5题。
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12514-389-11187×201125×8669×9
28×3+28×5+22×825×4×74098×2723×37+27×37
三、综合练习:
书P138的6、7、9题。

第四课时总复习——图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135—136页的相关内容,平面图形复习课。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度及四边形的特征。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
辨认和区别它们,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回忆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分类整理(三角形、四边形)
二、三角形的复习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在图中找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2、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3、3、32、2、63、3、5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三边相等2)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3)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三、复习四边形
1、各类四边形的意义、特点及内在联系。
说说你们对四边形的了解,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
出示四边形让生观察。
(1)共同点。
①都是四边形。②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③都有四个顶点、四条边、四个角。④内角和
360°⑤容易变形。
(2)区别
①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四、综合练习:课本P135第8题P136第9题P139第10—12题。

第五课时总复习——三角形的练习卷
复习目标:
1、通过讲评练习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相关概念更清楚。
2、熟练标出三角形的高和底。
3、三角形按角分和按边分的分类,以及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来求三角
形的各角,特殊三角形的求角度。
复习过程:
1、复习概念:
概念:1)、由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2)、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
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4)、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和大于第三条边
2、练习讲评:
(一)在钉子板上画指定的三角形
注意:画的时候为了准确,需要画在钉子之间
(二)填空
1、一个三角形有()条边、()个角和()个顶点
2、三角形按角的大小来分,可分为()、()()三类
3、三角形按边的长短来分,可分为()、()
4、5、6、题主要是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来计算角度,除了方法外,还要强调细心计算。
(三)判断:
1、2、3、4、5都为概念的延伸题,要求学生要记忆
6、7、8为多项选择,主要是让学生利用公式、概念灵活做题
(四)标高:
学生说一说标高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五)计算
1、在三角形中角1=136度;角2=29度;角3=?
2、妈妈买了个等腰三角形的风铃。它的一个底角是25度,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3、在直角三角形中,一个锐角是35度,另一个锐角是多少度?
注意:强调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第六课时总复习——条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书136页的内容和140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巩固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及复式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
答简单的问题,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
2、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能运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2、在绘制复式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
3、练习:1991—2003年沙尘暴总天数的变化情况(幻灯片显示)
(1)让孩子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沙尘暴情况,它有什么危害。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3)你发现了什么问题,我们能够怎样解决问题。
(4)关注现实生活中环保问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P136的10题。独立完成回答问题。
4、综合练习
第140页第13、14题。

第七课时总复习——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书141页的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整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今天我们要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板书)
二、基础练习
1、两列火车同时从天津和济南出发相向而行,甲火车每时79千米,乙火车每时100千米的
速度行使,经过2小时相遇。天津到济南的铁路长多少千米?(独立完成)
2、独立完成141页第15题
3、比较两题的异同。
解题思路同:速度和×时间=路程只是行使方向不同,一个是相向,一个是相反。
三、指导练习
出示141页的17题的相遇问题。
1、题目中告诉我们王老师和李老师在相遇过程中出现了哪几种情况?理解、相距、交
叉而过的意思。
2、分析数量关系

讨论:在三种情况下,两位老师行的路程与出发地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相遇时:两人所行路程=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相距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
交叉而过时:两人所行路程-相距的距离=出发地相距的距离。(让两位学生演示体会)
3、解决问题,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独立练习
第141页第16题。
五、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六、拓展练习
第141页第18题及思考题。

第八课时综合复习
复习内容:练习题
复习目标:使学生对知识有个综合的输理,通过讲评使学生对知识掌握更加灵活、牢固。
复习过程:
1、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1)45+63+37+22(2)8×(11×125)(3)25×11(4)72×125
(5)54×99+54(6)3900÷25÷4(7)(100+4)×25(8)16×43-43×6
分析:(1)注意在简算过程中要凑成整数的需要加上括号
(2)注意8和125的关系,8×125=1000,所以要把他们先乘
(3)注意要拆最接近整数的数,所以25×11=25×(10+1)=25×10+25×1
(4)注意72×125,看到125想到要找个8相乘,所以可以拆成(8×9)×125=(8×125)
(5)(7)(8)注意用乘法分配律(6)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等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2、递等式计算
强调计算准确,并在稿纸上列竖式检查
3、填空
1、2、3、4、题为小数的基本题,再次强调公式重要性。
5、6题为小数提高题,应用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点的移动
1)3.05千克=()克9千米56米=()千米7千克60克=()千克
20平方米3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分米
6元7角5分=()元=()角=()分
2)八十亿七千五百万吨写作(),改写成以亿为单位的数是().
3)7.094保留两位小数约是(),保留一位小数约是().
4)把10.35扩大100倍得(),再缩小1000倍是().
5)由3个十万,4个百,5个十组成的数是(),读作:()把它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
4、选择:
(1)下面数量中与1.2分米不相等的是
0.12米1.20分米1.02分米12厘米
分析:此题考核小数的性质和单位换算,小数点的移动。在讲评过程中,注
意再次复习这几个知识点的灵活应用
5百位上的1是百分位上的1的10000倍.()
(2)下面每组3个角不可能在同一个三角形内的是
分析:考核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只要每组答案三个度数和是180度的就是正确的
(3)下面每组三个角,不能为成三角形的是
分析:此题考核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5、实践操作
(1)位置与方向
注意:强调要正确找出平移后的位置后用数对表示。
(2)统计图
注意:画统计图时要先描点再连线,并要标上数
6、解决问题
1.有两个粮食仓库,如果第一个仓库运走2.5吨,两个仓库存粮一样多,已知第二个仓库存
粮原有5.02吨,原来两个粮库共存粮多少吨?

2.师傅每小时生产机器零件64个,徒弟每小时生产48个零件,师傅3小时生产的零件,
徒弟要几小时完成?
3、.一块长方形菜地长120米,宽60米,如果每12平方分米种一棵西红柿,这块菜地一
共可以种多少棵西红柿?如果每棵西红柿收3千克,一共收西红柿多少千克?
4.一个服装厂5天生产西服850套,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生产西服多少套?(一个月按30天计算)

5.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2筐梨,每筐苹果38千克,每筐梨42千克,商店共运来水果多少千克?

6、某工地需水泥240吨,用5辆汽车来运,每辆汽车每次运3吨,需运多少次才能运完?(用两种综
合式解答)
7、同学们参加植树劳动,四年级共有96人,每人栽3棵树,五年级有87人,每人栽4棵树,
五年级比四年级多栽树多少棵?
8、.第一小组6个同学数学测验的成绩分别是:86、79、98、100、89、94,算一算他们
的平均分是多少?
9、.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
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0.公园里有松树64棵,比柳树少16棵,杨树的棵数等于松树、柳树棵数和的3倍,公园里
有杨树多少棵?
11.儿童节时两组同学用3小时共做花240朵,第一组每小时做44朵花,第二组有6人,
平均每人每小时做花多少朵?
12.民工队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84米,34天可以完成,结果每天修102米,可以提前
几天完成?
13.一块长方形菜地面积是1公顷,长125米.一块麦田长250米,这两块地的宽相等,
麦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公顷?
14.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两小时行了90千米,第三小时行了48千米,正好到达
乙地.这辆汽车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5.果园收一批苹果.用小筐装每筐能装25千克,需要28个筐,如果改用10个大筐装,

还要剩下50千克.平均每个大筐装多少千克?
16.甲乙两辆汽车同时从相距560千米的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48千米,乙车每小
时行54千米,经过几小时两车可以相遇?

17.徒弟每天加工零件25个,师傅每天加工零件的个数比徒弟的3倍少8个,师傅每天加工
零件多少个?
18.永福街小学一年级有男少先队员47人,女少先队员比男少先队员多15人,四年级少
先队员的人数正好是一年级的2倍。四年级有少先队员多少人?

19.红旗童装厂计划生产3500套童装投放市场,第一缝纫小组每天生产65套,第二缝
纫小组每天生产80套,两个小组共生产了20天,还剩下多少套没有生产?

20.振华养殖场有鹅530只,鸭的只数是鹅的3倍,鸡的只数比鹅和鸭的总数多80只,
鸡有多少只?

21.快车每小时行50千米,慢车每小时行40千米,慢车先出发2小时,快车才从另一地方
相对而行,3小时两车相遇。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22.食品盒厂原来每天生产食品盒600个,由于必进了生产设备,现在每天可以多生产食品

盒120个,照这样生产18000个食品盒,可以比原来提前几天完成任务?

23、一本故事书,丁丁前3天平均每天看23页,后6天平均每天看28页,这本故事书有多少页?
24、张师傅每小时做18个零件,王师傅每小时做20个零件,两人同时工作,6小时后完成,

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25、某超市上午运进大白菜130千克,下午运进的比上午的2倍还多50千克。超市上午比下午少运进大白菜多少千克?

小编推荐

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西师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为了不消耗上课时间,就需要有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从而以举一反三的方式学会其他的知识点,你们有没有写过一份完整的教学计划?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西师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西师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复习资料

1、淙淙流淌草垛雪橇鸽哨纪念册

2、趿拉踱步憔悴溢出摊位耸立对付咖啡搁置辅导一塌糊涂

3、蚂蚱嗡嗡绒毛蚯蚓蝙蝠健康倭瓜蓝悠悠明晃晃(晃3)

4、井然有序书籍采撷书声琅琅汲取鸣啭馥郁淘气栖息嘤嘤

积累运用一、生龙活虎生动活泼生机勃勃乐不可支乐而忘返乐此不疲妙语连珠妙趣横生妙不可言喜闻乐见喜出望外喜气洋洋

5、芦苇棘丛苍莽山脊松杉殷红绚丽多彩魔术师沐浴斑斓瑰丽多姿叹为观止

6、下旬海棠杜鹃绣成眼明神爽紫荆咸味默默无言浪漾春深似海

7、游览莎萝坪暂时峭壁林立厮杀狭窄倒霉虔诚峻拔敛气屏息当之无愧横空出世山坳沟壑蜿蜒蛇形

8、柳絮篱笆木棚洞隙松坊溪鸳鸯泗水滨

9、滥竽充数赏赐遐想广袤雄健勇猛搬迁摇曳多姿蒲扇奥秘细腻棕榈

10、蚊子苍蝇疲倦蝎子纵身一跃丢卒保帅名副其实出其不意百发百中面无惧色毫不在乎飞檐走壁逃之夭夭当机立断随心所欲

11、瞎子牯牛劫夺陡峭嚼起来叮咬时辰撞垮刹住无计可施

12、白鲸嘶叫吱吱声哭泣铰链自娱自乐肮脏潜水蜕掉焕然一新

13、旷野千里迢迢偏僻木棍金蝉脱壳赖以生存蠕动蜗牛

积累:熟能生巧宫殿恬适美味佳肴消遣情愫羞怯宠物抿嘴契合

14、田忌咱们讥讽顺序井然有序胸有成竹转败为胜

15、求婚许配吐蕃马驹拴住蜜糖嫁娶

16、尴尬卑微羞辱开怀不已嘲笑

17、攸关烛光盟军蜡烛芯子搜查中尉熄灭摇曳

积累:破釜沉舟救援凿穿舅父津津有味

18、巍峨国徽骆驼奥运涓涓细流钻塔林立探索

19、遗憾抒情气势磅礴烟波浩渺按捺心急如焚坟墓噙着如泣如诉友谊高山流水催人泪下

20、邓世昌舰队屡次一艘倾斜慷慨激昂置之度外同归于尽惊恐万状乘风破浪手足无措饲养太阳犬

21、刻骨铭心吸痰冥思苦想巡视凌晨

22、诊所患者土匪年龄审视邮局职员白垫单勉强晕倒一针见血从容镇定一声不吭

23、铅笔开销捐献赚钱攒够水泵筹集瑞恩

24、鱼腥味鱼贩堪称亏待媲美气氛排忧解难悟出笑逐颜开

25、锤子钥匙摔跤邮票门牌地址滑稽

积累运用六: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哑口无言张口结舌语重心长苦口信口开河

夸夸其谈海阔天空无所不谈

26、十亿储存污垢杀菌治愈癌症死亡率监测倘若靶向

27、起码硕士出类拔萃启迪又涩又硬不懈移植嫁接

28、遨游沸腾问天阁戈壁火箭大漠气宇轩昂(2ang)苍穹震耳欲聋浩瀚

29、嘀咕拳头安然无恙窗帘防盗拇指

积累7一决雌雄一饱眼福座无虚席远道而来十拿九稳先声夺人不甘示弱针锋相对鹿死谁手拭目以待入木三分(163)

30、牛犊憨态可掬骏马剽悍辽阔无垠绵羊呼噜属于万籁俱寂漆黑

默默无言

31、浊浪汹涌湍急浏览皮筏赞颂凭着惊涛骇浪如履平地

32、耳闻目睹孕育肺腑恬静而神秘郁郁葱葱蜿蜒多姿刮目相看

淙淙草垛雪橇鸽哨踱步憔悴溢出摊开耸肩对付搁下辅导嗡嗡绒毛蝙蝠蚯蚓蝙蝠健康棘丛苍莽山脊杉树殷红绚丽魔术沐浴斑斓下旬海棠杜鹃绣花矮小紫荆咸味展览草坪暂时峭壁狭窄厮杀倒霉虔诚峻拔鸳鸯湖滨蚊子苍蝇疲倦蝎子纵身士卒瞎子劫夺陡峭嚼烂叮咬时辰撞垮刹车白鲸嘶叫吱吱哭泣铰链娱乐肮脏潜水蜕皮猜忌讽刺咱们顺序求婚许配马驹木棍栓紧蜜糖出嫁尴尬卑微羞辱嘲笑巍峨国徽骆驼奥运涓涓遗憾晋国抒情磅礴浩渺坟墓友谊按捺不住心急如焚昌盛舰队屡次倾斜慷慨饲养猎犬手足无措诊所患者年龄土匪审视邮局职员垫单头晕勉强瑞雪铅笔开销捐献赚钱积攒水泵筹集腥味鱼贩难堪亏待媲美气氛觉悟排忧解难储存污垢杀菌治愈癌症机率监测倘若靶子起码硕士启迪酸涩不懈出类拔萃遨游沸腾阁楼戈壁火箭沙漠苍穹浩瀚气宇轩昂震耳欲聋骏马剽悍无垠绵羊呼噜属于漆黑憨态可掬万籁俱寂汹涌湍急筏子浏览赞颂凭借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生龙活虎生动活泼生机勃勃乐不可支乐此不疲乐而忘返妙语如珠妙趣横生妙不可言喜闻乐见喜出望外喜气洋洋心急如焚身轻如燕料事如神口若悬河了若指掌冷若冰霜归心似箭情深似海前程似锦窃窃私语交头接耳哑口无言张口结舌语重心长苦口婆心信口开河夸夸其谈海阔天空无所不谈刮目相看入木三分奇峰异彩横空出世千军万马全神贯注敛气屏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百发百中当机立断纵身一跃不甘示弱出其不意毫不在乎急不可耐无计可施心满意足故伎重演摇摇摆摆千里迢迢焕然一新风调雨顺显而易见垂头丧气胸有成竹目瞪口呆得意洋洋转败为胜意味深长一见如故有机可趁冥思苦想刻骨铭心口若悬河谈笑风生胆战心惊如履平地专心致志废寝忘食蜿蜒曲折耳闻目睹此起彼伏刻舟求剑色彩斑斓毫不犹疑滔滔不绝盛气凌人叶公好龙斗志昂扬心惊肉跳随心所欲丢卒保帅面无惧色变化多端体态优雅争先恐后惊叹不已五花八门风平浪静心急如焚烟波浩渺一见如故如诉如泣催人泪下置之度外同归于尽手足无措乘风破浪横冲直撞意犹未尽排忧解难愁眉不展笑逐颜开从容不迫情不自禁气宇轩昂晶莹夺目镇静自如震耳欲聋腾空而起不约而同热火朝天憨态可掬万籁俱寂辽阔无垠惊涛骇浪浊浪排空波光粼粼莫须有胸有成竹欲速则不达不费吹灰之力不到黄河心不死万事具备,只欠东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黄山归来不看岳,九寨归来不看水。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勇者敢攀登。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千里马老黄牛铁公鸡变色龙领头羊过街鼠纸老虎哈巴狗蜻蜓高,晒得焦,蜻蜓低,雨迷迷。鸟入林早,天气好,鸟入林晚,要变天。蜘蛛收网,不久雷响。蚯蚓出洞,无雨也有风。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雨后春笋节节高。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针眼里看天,一孔之见。打开天窗说亮话,丢了西瓜捡芝麻,因小失大。知而弗为,莫如勿知。最真诚得慷慨就是欣赏。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知足者常乐,常乐者知足。虾儿虽小,却能游过大海。滴水也能装满缸。漏洞虽小,也能沉没一艘大船

。绝句唐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春日宋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关联词语填空:

1.小明在学习上()有这么好的成绩,()他平时刻苦学习的结果。

2.()下雨,地()湿。

3.()多读多练,()会提高作文水平。

4.诸葛亮()精通兵法,()熟知天文地理。

5.()答应了,你()应该办到。

6.()修筑京张铁路困难重重,()詹天佑勇敢地接受了任务。

7.语文课上,张老师读课文时,流泪了,()他感情脆弱,()这篇课文太感人了。

8.张明学习成绩好,那是()他学习认真刻苦。

9.我们读文章,()要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要注意文章的细节,()仔细体会那些细节,()理解得更深刻。

10.鲁迅先生对青年十分关心,()写信人署的是假名,他()认真地回信指导。

11.()明天不下雨,我们()去春游。

12.我们()说明天起开始好好学习,()从今天起就刻苦努力。

二.修改病句:

1.金华双龙洞的奇特风景,真值得我们欣赏和访问。

2.“六一”那天,我踏着轻松的步伐,兴奋的心情来到了学校参加庆祝活动。

3.老师和我们在操场上做老鹰捉小鸡。

4.我们养成了饭前便后洗手的风气。

5.他在回忆着过去的往事。

6.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就能把功课学好。

7.朝霞被大地映得一片金黄。

8.王雨明确了学习目的和学习习惯。

9.在联欢会上,小月演唱了动听的歌声。

10.我欣赏了这幅草原风景画册。

11.昨天傍晚刮了一夜的风。

12.猴子拿的帽子爬到了桅杆的顶端。

13.妈妈从菜场上买回了青菜、猪肉、苹果、黄瓜等蔬菜。

14.战士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脸上露出了胜利和喜欢。

15.近两年来,电视机的质量增加了。

修辞练习题1、一阵春风过后,小草跳起了欢乐的舞蹈,有时舒展双臂,有时弯腰触地,有时左右摇摆,真像小孩子一样。()

2、井冈山的毛竹多,有的修长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山的奇兵;有的看来出世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3、窗户里灯光闪耀,扬科觉得旅店里的每一根柱子都在颤动,都在唱歌,都在演奏。()

4、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5、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6、桃花、梨花、海棠花……都开得笑盈盈的。()

7、我的爷爷走起路来,地皮都踏得忽闪忽闪的。()

8、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9、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

10、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11、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12、百灵鸟在果园里欢乐地歌唱。()

13、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4、桂子开花十里香。()

15、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16、这庄严的宣告,传到大江南北,传到天山南北,传到白水黑山之间,使全国人民一起欢呼起来。()

17、春在哪里?春在操场上,春在教室里。()

18、他家的房子可小呢,只有豆腐干那么大。()

19、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人感到亲切、舒服呢?()

20、湖里的睡莲像个害羞的小姑娘,慢慢地睁开眼睛,欣喜地开放着。()

21、春天的雨像牛毛,像细丝,像绣花针。()

22、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哦,原来是积雨云。()

23、海自己醒了,喘着气,打着呵欠,伸着懒腰,抹着眼睛。()

24、每当秋末冬初,柿树叶渐渐落光,一眼望去,圆溜溜的柿子,像许许多多的红灯笼挂满了枝头,你想,老枫树哪有这一手呢?()

25、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26、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

27、冬天一天比一天走近了。()

28、狼的本性能改变吗?不会,决不会。()

29、我能忘得了那惊人的场面吗?()

30、我的心激动得快要跳出来了。()

31、圆圆的月亮像小玉盘似的挂在天空。()

按要求完成下列练习:(1)一个个小山似的浪头不断地向他扑来。把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2)凤凰树开花了,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用_______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______

(3)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在这句话中把____________当作人来写,它会________________

(4)广场上人山人海。这句话中是对______________进行了夸张,说明___________

句型转换练习题集锦(一)

一、反问句与陈述句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把陈述句变为反问句,也可以把反问句变为陈述句,它们的意思相同,语气有所不同。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反问句变陈述句1、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淳淳教导?

2、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3、这里的景色这么美,怎能不使我们流连往返呢?

4、这点小事,难道还要妈妈担心吗?

5、大千世界,哪里没有野花的倩影呢?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第一步与第三步正好相反,第二步一样。

1、先删去反问词(怎能、怎么、难道、哪里等等),有的句子可适当再加上“很”“都”等,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2、看句子里的有没有否定词“不”,有的给删去,没有的给加上。

3、反问语气词删去“。”变“?”。

练习:1、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幅画是我们班彩颖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们养大,我们不应该伤他们的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少数同学不守纪律的现象,我们不能不闻不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话与转述的互换练习:1、外公对小英说:“我告诉你,这是中国最有名的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张强笑着对妈妈说:“李明今天生病了,我去帮他辅导功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老师兴奋地说:“我们班战胜了四(1)班,获得了冠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王老师对小华说:“我把你的书包缝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缩句1、要知道写的是什么。

2、表示时间、地点、数量、方向、环境、修饰词语(的、地、得前面的词语)都可以缩去。3、缩句后变成:“名词+动词+名词”或“名词+动词”。

练习:1、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红四团取得了长征中的又一次决定性的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汽轮发电机厂的工人师傅把一台台进口钻机熟练地安装好了。________________

4、语文老师给大家讲了一个关于小红帽打败大灰狼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__四、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一)成分残缺

1、春天来了,越来越来暖和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洒在沙滩上,沙滩上一片银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学了《爱迪生》这一课受到了教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成分赘余1、联欢会上,他首先第一个走上台表演节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奶奶的菜园里种了茄子、西红柿、黄瓜和蔬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我经常阅读、看科幻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松鼠喜欢把窝搭在高大的大树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表意不明1、李红有时候经常和张明在一起打球。

2、妹妹找不到爸爸妈妈心里很着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主张接受,有人主张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班同学都参加了这次公益活动,只有张刚没有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搭配不当1、今天联欢会上的音乐和舞蹈真好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很喜欢参加自然博物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战士们冒着倾盆大雨和泥泞的小路前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战斗正在热烈地进行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序不当

1、我们学校师生全体去参观科技馆。

2、王丽在演唱会上唱了优美的一支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美术和音乐这两门功课对我很感兴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李华被同学们一定评为三好学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校把“学雷锋积极分子”的名单已经公布出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列病句。

1.中国的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

2、他很果断,从来不听别人的意见。

3、今天的家庭作业是读二遍课文和四道数学题。

4、星期天,我们来到刚建成的、崭新的儿童公园。

5、这家电冰箱厂生产的冰箱质量一年比一年进步。

6、一面面鲜艳的红旗,在和暖的春风中迎风飘扬。

7、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8、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9、刘小刚第一次出席市里举行的作文竞赛,他心里既高兴又紧张。

10、因为别人的意见不一定全对,我们所以要虚心听取。

六、把下列句子分别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1)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迷住了我。

(2)大风卷起的尘土遮住了我的视线。

(3)经过一千多次的试验,爱迪生终于找到了适合做灯丝的材料

字母表aoeiuübpmfdtnlgkhjqxzhchshrzcsyw

声母表bpmfdtnlgkhjqxzhchshrzcs单韵母表:aoeiuü

复韵母: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vnangengingong

整体认读zhichishirizicisiyiwuyuyeyueyinyunyuanying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梯形》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了解梯形各部分名称;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特征,认识几种特

殊的梯形及其属性;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类比归纳、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形成一定的创新意识。

2、过程方法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观察、分类、比较、操作等方法,引导学

生进行自主探究活动。

3、情智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体验成功,建立自信,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感受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高涨的情绪中渗透对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理解梯形高的概念,会作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梯形的本质属性

教具、学具:

小棒、直尺、三角板、方格纸、七巧板、平行四边形纸、梯形纸、剪刀、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闯关激趣。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李老师邀请同学们去数学王国遨游,你们想不想去呀?师:去数学王国遨游之前,先要闯关。你们有没有信心呢?

2、复习旧知识,闯关激趣。

同学们,现在闯第一关,【分别出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指名说说它们的特征。

你们真的太厉害了!恭喜你们,已经成功闯了第一关!

【设计意图】:此环节体现温故而知新,根据学生已有认识平面图形的基础上,通过复习旧知识而自然的引入新知,同时激发学生的新知识的求知欲望。

二、闯第二关:认识梯形。

1、你们已经顺利闯了第一关,现在有没有信心闯第二关?

出示一个普通梯形 ,问:谁告诉我这个是什么图形呢?它有哪些特征呢?

预设(1):如果没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预设(2):如果有同学回答出来就马上设疑引出课题。

同学们真是他说的那样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研究梯形有哪些特征就知道了。

(师把梯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梯形的认识

2、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梯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设闯关,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求知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梯形,从而揭示课题。

三、闯第三关:生活化知识再现。

同学们,太了不起了,又顺利闯了第二关,下来我们闯第三关:认识生活中的梯形。

1、说说生活中一些梯形的物体。

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梯形。(指名学生说说)

2、课件欣赏生活中的梯形物体。

课件显示(自动播放):屋顶、袋子、水渠的横截面、大坝的横截面、梯子等等。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现生活的画面,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生活感悟,加深了对梯形的认识,同时使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感悟梯形的特征。(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1)、认识已有材料。(闯第四关:做一个梯形)

(2)、活动要求:(显示师讲解。)

①、组长先和小组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打算选择哪些材料,怎样做一个梯形?

②、商量好才能选择合适的材料,小组合作制作梯形。

③、做完后在小组内交流做的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你们所做的梯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④ 、小组选派代表展示作品。

(3)、学生制作梯形【播放音乐】

【师巡视了解】。

(4)学生汇报做法,展示作品。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给予学生一个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五、闯第五关:考考你的眼力。

1、认识梯形的基本特征

【方法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们所做的梯形,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谁愿意说说?

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方法二】在做与画的过程中,你们感受到了梯形有哪些特征呢?谁来说?那么怎样的图形是梯形?

(生有可能这样汇报):

①、梯形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处对边不平行。

②、梯形也是四条线段围成的,有四个角等等。

2、比较梯形与平行四边形区别之处,呈现出梯形的概念。

(1)【课件出示】同学们!请认真观察这个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相同的地方? 和你的同桌互相说说。

(2)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桌互说)

(3)学生回报结果(指名学生说)

预设生有可能回报:

相同点:①有四条边,有四个角,都是四边形。

②都有对边平行。

不同点:①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

②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4)验证梯形的特征。

①师:通过刚才我们的发现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与不同指出,那么谁能完整的说出梯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有一组对边平行。(师根据当时学生情况给予相应的提示,引导学生完整说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

②师集体小结梯形的特征,强调:“只有”这个词语。

总结梯形特征板书: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全班齐读一次。)

3、练习:以下的图形是梯形吗?

请学生判断,并让学生说说理由。【只要能用以上的特征老师不要重复学生的说话】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从动手操作中经历尝试、探索、观察、比较、分析与验证的过程,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和思考,满足学生的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充分发挥,感知梯形的基本特征。

六、闯第六关: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1、认识上、下底和腰。

(1)师指着梯形问:梯形中平行的这组对边叫做什么?不平行的这组对边又叫做什么?梯形的高又指什么?想知道吗?生:想。师:请打开书第47页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就能找到答案。

(2)学生汇报。

2、小结:无论梯形怎样放着,位置有了怎样的变化,上底和下底、腰会变吗?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上底和下底,不平行的这组对边永远都是它的腰。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自主探索,从而认识梯形各部分名称。

七、闯第七关:给梯形作高。

数学王国小精灵说你们太棒了,恭喜你们顺利闯过了第六关。你们有信心闯第七关吗?

1、认识高

同学们,还记得平行四边形的高怎样画吗?指名说。

请同学们把练习纸上的梯形画出它的高。

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梯形的一条高。

展示一生:你能说你是怎样画高的,谁能说得更完整。

〖板书:从梯形的上底的任意一点向下底引一条垂线,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梯形的高。〗

问:“有谁画的高与他的不同,请拿来展示。”

使学生体会到高可以这样画(标准的画法),体会到梯形的高有无数条。

同学们,高能画在腰上吗?(突出:高只在平行的一组对边上画)

2、对应练习:(想想做做)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引发思维共振,主体参与,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通过整体的认知,使学生的思维由表象感知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从而很自然的通过练习(截取两种梯形)过渡引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为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作铺垫)

3、认识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1)认识直角梯形。

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师: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生:直角梯形。

师说:为什么?生:因为有直角,且有一组对边平行。(学生答不出来时,师适当给一些提示)。

〖贴出图并板书:直角梯形〗

同学们,你知道直角梯形的高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2)认识等腰梯形。

同学们的眼睛真明亮!你们再来看看这个梯形的边,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书上也有一个这样的梯形,我们现在一起打开书本第47页,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发现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量一量这个梯形的两条腰的长度,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①、学生动手量梯形的腰。

②、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两腰的长度是相等的。

引出:等腰梯形。

〖贴出图并板书:等腰梯形〗

(3)小结:

同学们,我们通过动手操作,认真观察进一步探索了梯形的知识,知道什么样的四边形是梯形,认识了梯形各部分名称并会画梯形的高。还会根据梯形的角和边的特点认识上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中经历了尝试、交流、探讨及验证,使学生认识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并理解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特征。

八、闯第八关:巧手专家。

【显示题目】

1、动手做一做:你能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2、学生动手操作,拼一拼。

九、闯第九关:当小医生。

1、小小医生。(面的每个梯形的高作对了吗?)

师:请同学认真看。

2、上面是用七巧板拼成的小船图。在这个图形中,你能找到梯形吗?你能在七巧板中选出几块拼出不同的梯形吗?先拼一拼,再在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设计了多层次的练习,从而深化知识,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不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梯形的认识,而且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理智的愉悦,整个教学过程动态生成,师生在互动交流中进行智慧的碰撞,心灵的沟通。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激情求知欲望,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数学是来源于生活。

十、说一说这节课的收获体会。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哪个环节是你学得最开心的?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总结中归纳中获得成就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把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提高了课外知识学习数学的欲望。

十一、板书设计(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知识要点(西师版)


班级:姓名: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知识要点
1.①十个一是一十,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十个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个百万是一千万,十个千万是一亿,十个亿是十亿,十个十亿是一百亿,十个百亿是一千亿……。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②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它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从右起往左,数位顺序表里的数位是按从低位到高位的顺序排列的。从右起往左的第一位是个位,计数单位是一,第二位是十位,计数单位是十,第三位是百位,计数单位是百,第四位是千位,计数单位是千,第五位是万位,计数单位是万,第六位是十万位,计数单位是十万,第七位是百万位,计数单位是百万,第八位是千万位,计数单位是千万,第九位是亿位,计数单位是亿,第十位是十亿位,计数单位是十亿,第十一位是百亿位,计数单位是百亿,第十二位是千亿位,计数单位是千亿,……。
③从个位起往左,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叫做数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个级的数位有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个级的计数单位有一、十、百、千。万级的数位有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万级的计数单位有万、十万、百万、千万。亿级的数位有亿位、十亿位、百亿位、千亿位,亿级的计数单位有亿、十亿、百亿、千亿。
2.万以上数的读法:在读数前,一般先分级再读,从个位起往左,每4个数位分为一级;读数从最高位读起,读一个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要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亿级和万级的数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并在后面读出“亿”或“万”字;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其他数位有1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1个零。多位数700700007的最高位是()位,是一个()位数,这个多位数左边的7表示7个(),中间的7表示7个(),右边的7表示7个(),这个多位数读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万以上数的写法:写数从最高位写起,写一个含有亿级、万级和个级的数,要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哪个数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一个多位数读作:四十亿零九百零三万零六十,这个多位数是一个()位数,这个多位数有4个(),9个(),3个(),6个(),这个多位数写作: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两个多位数的大小时,如果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就大;如果位数相同,就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的数相同,就比下一位,……。
5.①把一个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时,要先去掉这个数末尾的4个0,再添上一个“万”字;把一个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时,要先去掉这个数末尾的8个0,再添上一个“亿”字。
②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并用“万”作单位的近似数要看千位上的数字是舍还是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并用“亿”作单位的近似数要看千万位上的数字是舍还是入。千位或千万位上的数字是4,3,2,1,0该舍;是5,6,7,8,9该向万位或亿位上的数字入(加)1。用四舍五入法得到的近似数有可能比原数大,也有可能比原数小,不可能与原数相等,否则不叫近似数,其中入得到的近似数比原数大,舍得到的近似数比原数小。
6.①匪警电话是110,查号台电话是114,火警电话是119,急救中心电话是120,交通事故报警电话是122。
②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李馥乡投递局的邮政编码是635213,其中63表示四川省,52表示渠县,13表示李馥乡投递局。
③小明给家住北京的姑姑打电话时拨的号码是010-8618××××,其中的010是北京的区号;成都的区号是028;达州的区号是0818。
④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数字为行政区划代码(省、市、县),第7至14位数字为出身日期码(年、月、日),第15至17位数字为顺序码(其中第17位数字是奇数时为男性,是偶数时为女性),第18位数字为校验码。我的身份证号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51表示四川省,17表示达州市,25表示渠县,我生于()年()月()日,我的身份证号码的第17位数字是(),是()数,我是()性。
7.计算器的开机键是(),按一下这个键,就接通计算器电源,还可以清屏;关机键是(),按一下这个键,就切断计算器电源;清除数据键是();数字键是();四则运算键是()。
8.①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②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③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减数=被减数-差。
9.①如果用a和b表示两个数,那么加法交换律可以表示为a+b=b+a。
②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为(a+b)+c=a+(b+c)。
③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那么减法的性质可以表示为a-b-c=a-(b+c)。
10.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基本思路是凑整,多加了要减,少加了要加,多减了要加,少减了要减。
158+263+37333+(67+189)479+256+2133+219+117+81
====
====
====
721-362-138326-278+174+137-22835-(435+377)
===
===
===

631-148-231743-(188+243)558+154-258378-69+222
====
====
====

268+393-193632-(232-47)361-274+74234-(153-66)
====
====
====

346+198503+246512-397475-201
====
====
====
11.①两根电线杆之间拉紧的一段电线和黑板的一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线段有限长,可以度量长度。在两点之间可以画出无数条线,其中线段最短,简称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线段的长度就是这两点间的距离。
②手电筒和探照灯射出的光线都可以看成是射线。一条线段向一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射线无限长,不可以度量长度。以一个点为端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③一条线段向两端无限延长后就是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直线无限长,不可以度量长度。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过三点可能画一条直线或画不出直线。
④一条射线上有n个点,则在这条射线上有射线n条;一条直线上有n个点,则在这条直线上有射线n×2条,有线段n×(n-1)÷2条。
12.①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是角,这个点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是角的边。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张开大小有关,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常用计量单位是度,度用符号“°”表示,如37度记作37°。角的大小可以用量角器量,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就是1度,记作1°。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时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边重合,角的另一边在量角器上所对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用放大镜或缩小镜把一个角放大或缩小,这个角的度数不变。
②平角的两条边刚好在一条直线上,周角的两条边完全重合在一起。锐角大于0°而小于90°,直角是90°,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平角是180°,周角是360°。1个平角=2个直角,1个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平角,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四边形的四个内角能拼成一个周角,所以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③用量角器画角的方法是:先画一条射线,让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0°刻度线和射线重合,按照所要画的角的度数,在量角器相应刻度线的地方画一点,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过刚才画的一点再画一条射线。一副三角尺共有4种度数的角,分别是30°的角、45°的角、60°的角、90°的角。用一副三角尺可以画15°的倍数的角,如45°-30°或60°-45°=15°,30°,45°,60°,30°+45°=75°,90°,45°+60°=105°,30°+90°或60°+60°=120°,45°+90°=135°,60°+90°=150°,30°+45°+90°=165°等。
13.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14.①口算700×50,先把这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也就是先算7×5=35,再看这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3个0,就在35的后面添3个0,最后得35000;口算90×480,先把这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相乘,也就是先算9×48=432,再看这两个因数的末尾一共有2个0,就在432的后面添2个0,最后得43200。
②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先用四舍五入法把三位数和两位数都估计成整十数,然后再口算整十数乘整十数。
342×79≈()×()=(),49×687≈()×()=(),
63×492≈()×()=(),598×31≈()×()=()。
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方法是:先用两位数的个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三位数的个位对齐;再用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三位数,乘得的积的末尾和三位数的十位对齐;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例:659
×78
5272………先算()×()的积或()个()的和
4613…………再算()×()的积或()个()的和
51402……最后算()+()的和或()个()的和
④三位数乘两位数,积可能是四位数,也可能是五位数。100×10=1000,999×99=98901。
15.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16.①在空间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共有三种:相交、平行、既不相交也不平行。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相交和平行。
②两条直线相交确定一点,这一点是这两条直线的交点。两条直线相交成4个角,相邻的两个角组成一个平角,相对的两个角一定相等,这4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锐角,那么其余3个角中必定有()个锐角,()个钝角;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其余3个角都是()角。
③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是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就是垂足。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互相垂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邻两条边(长和宽)互相垂直。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垂直,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检验或根据计算出的相交的角的度数做判断。
④能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在同一平面内,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一点或已知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17.①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组成平行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平行四边形、长方形、菱形、正方形的相对两条边互相平行。判断两条直线是否互相平行,可以用画平行线的方法检验。
②在同一平面内,垂直于同一条(已知)直线的所有直线互相平行;能画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已知)直线的所有直线互相平行;经过已知直线上一点画不出与已知直线平行的直线;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两条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18.①为了清楚地看出数据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段整理数据,统计的结果可以用统计表表示,也可以用统计图表示。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能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②如何认识条形统计图:首先要认清条形统计图的上面的图名(标题),然后记住条形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中哪条数轴表示什么事物,哪条数轴表示何种数量,再看清直条是纵向的还是横向的,最后记住直条的1格表示的数量是多少。条形统计图直条的高低(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直条越高(长)表示的数量越多,直条越低(短)表示的数量越少,数量的多少与直条的宽窄无关。
③画条形统计图之前要先写好条形统计图的图名(标题),画条形统计图的简略步骤是:首先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数轴),垂足处标上0,然后确定横轴和纵轴的单位长度,通常用横轴(不必从0开始)表示事物,纵轴(必须从0开始)表示数量(直条的1格表示的数量要适当),最后画出直条、标注数量。
19.①单价=总价÷数量;数量=总价÷单价;
②速度=路程÷时间;时间=路程÷速度;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③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20.①口算整十数或整百数除以整十数的方法是:可以用想乘法来做除法;也可以先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再做除法。
②估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是:先根据四舍五入法把除数估计成整十数,然后根据怎样好用口算把被除数估计成整十数。
③用竖式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方法是: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够除,就先用前两位除以除数,除得的商写在十位上,如果前两位不够除,就用被除数的前三位除以除数,除得的商写在个位上,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每次除得的余数应小于除数。
④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商可能是两位数,也可能是一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等于或大于除数时,商是两位数;当被除数的前两位小于除数时,商是一位数。
21.①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②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③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被除数÷商;
④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22.①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就除以几;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就乘几。
②被除数乘几,除数不变,商就乘几;被除数除以几,除数不变,商就除以几。
③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非0数,商不变。这就是商不变的性质。
23.①不止一种结果,且事先不能确定是哪种结果的现象是不确定现象,用“可能”描述。
②只有一种结果的现象是确定现象,用“一定”、“不可能”描述。

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


一个优质课堂,就是老师在讲学生在答,讲的知识都能被学生吸收。就必须编写一份较为完整的教案,这样有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教材中的重难点。上课自己轻松的同时,学生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你知道有哪些教案是比较简单易懂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复习目标:

1、让学生回忆、掌握小数的相关知识(小数数位顺序表, 小数性质、改写、化简、小数移动)

2、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个清楚且有条理的归纳,使知识能科 学、合理的总结归纳、吸收

复习难点:小数相关的一些灵活题,

复习重点:数位顺序表

复习过程:

1、将第四单元的概念画出,让学生回家归纳在练习本上。 P51、P52、P61、P73的概念

2、复习数位顺序表(书P53)

请一学生说一说小数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注意数位、和记数单位的区别,帮助学生记忆。

小数点( )是整数部分,( )是小数部分。

在小数中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都是( )

(1)小数点右面第二位是(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左边第二位是( ),它的计数单位是( )。

(2)小数部分最大的计数单位是( )

(3)小数一定比1小吗( )举例

(4)比1小的小数,它的整数部分一定是( )

(5)大于7小于8的小数有( )个

(6)大于7小于8的一位小数有( )个,二位小数有( )个

(7)由5个0.1,6个0.01和8个0.001组成的数是( )

(8)0.4里有( )个十分之一,有( )个百分之一

3、小数性质

(一) 复习概念

(二) 小数化简1.2300000,将1.23改写成5位小数

注:强调小数末尾去掉或者添上零,小数大小不变。但是如果是在小数点的后面添上或者去点零,小数大小有可能改变。

再强调3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3位,几位小数就是小数点后面有几位

练习:

(1)0.6里面有( )个0.01 (2)0.61里面有( )个0.01

(3)3.61里面有( )个0.01 (4)0.061里面有( )个0.001

7/100改写成小数( ); 23/1000改写成小数( )

34/10000改写成小数( ); 3/1000改写成小数( )

0.25写成分数( ); 0.312写成分数( )

把小数90.90100化简后是( )

将小数40.070化简后是( )。

4、小数点的移动

复习P61小数点移动的规律

注:在移动过程中要画出路线图,这样不容易出错。小数点前面要添零,小数点后面不必添零

练习:63.6 10 100 1000

63.6 缩小为原数的1/10 缩小位原数的1/1000

把300缩小为原数的( )是0.3

(2)由0.56到0.056是( )。

a 缩小10倍 b 扩大10倍 c 缩小100倍

(3)把一个小数的小数点先向右移动两位,再向左移动三位, 得到的数比原数( )

第二课时:

总复习小数的性质和意义、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小数的性质和意义(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

2、小数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3、使学生熟练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4、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教学过程:

一、 1、口算。

2、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及验算。

3、用小数计算下面各题。

复习将复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要求掌握好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点的移动)。

将分母是整十、整百、整千的分数改写成小数。

4、小数的简算(复习巩固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连减的简算方法)。

5、解决问题(复习购物小票的填写方法)。

二、 复习小数单位改写、小数的改写和求近似数

1、复习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师:想想,小数点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如何应用这个变化规律把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它的1/10、1/100、1/1000

练习:12.37610=( )100=( ) 1000=( )

2、复习小数和复名数的相互改写

练习: 2.37米=( )厘米 1.46米=( )毫米

5070千克=( )吨 6.5吨=( )千克

1吨25千克=( )吨 52米4厘米=( )米

教师提问:

这些题是从低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高级单位的名数,还是从高级单位的名数变换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

小数点向哪个方向移动,移动几位?

通过上面的改写,再想一想用小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和低级单位的单名数互相改写时应注意什么?

3、复习求小数的近似数和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练习:345670000千米=( )亿千米( )亿千米(保留二位小数)

教师:想想,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应该怎样求?

与求整数的近似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取近似 值时,小数末尾的0能不能去掉?

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位?

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哪一位?

三、 综合练习

课本P125 小数 P128 1、2、3

第三课时:

总复习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 28-735 49+7

47 28-(73549+7)

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 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

=240(10025)

=240 4

=960

5 12-12 12+12)

=5(0+12)

=5 12

=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 78)

(41-16) (89-64)

(375+31-16) (89-64)

2、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3、 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 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 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

178 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 12 514-389-111

87201 12588

6699 283+285+228

254740 9827

2337+27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 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 3、4、5、6P129-130 6、7、8、9

第四课时:

总复习三角形

教学内容:

三角形的特征、特性、分类、内角和。

教学目标:

1.巩固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知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特点并能够辨认和区别它们。

教学过程:

活动一:简单基础的题目。

1、 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高和底。

谈谈注意什么问题?(强调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

2、 三角形的稳定性。

说说生活中很多事物都用到三角形的原因是什么?

3、 给出三根小棒说说可不可以组成三角形?

3.4.5 3.3.3 2.2.6 3.3.5

为什么?

三角形的分类:注意三角形各自之间的联系及个三角形的特点。

活动二:解决问题

1、 求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1) 三边相等

2) 等腰三角形,顶角是50度

3) 有一个锐角50度,是直角三角形

根据题目所给条件分析解决汇报解题思路

2、爸爸给小红买了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风筝。它的一个底角是75度,顶角是多少?

观察找信息分析解决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度?

活动三:提高题

1、 能画出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的三角形吗?为什么?

交流汇报

2、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能求出下面的四边形和正六边形的内角和吗?

交流讨论汇报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7 8 P130-13110、11、12、13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作为一小学位老师,我们要让同学们听得懂我们所讲的内容。老师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让学生能够快速的明白这个知识点。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那吗编写一份教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小编收集整理了一些“西师版四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内容:

解决问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3402-120(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 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 正确率% 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 正确率%

实验班(40人) 38 95% 37 92.5%

对照班(40人) 35 87.5% 30 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 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探索规律》数学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6页例1,课堂活动第1题和练习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寻找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2.能利用探索出的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进行判断。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究与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1.理解“扩大”和“缩小”的意思

教师:5扩大3倍用算式表示是:5×3。

20缩小4倍用算式表示是:20÷4。

6扩大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15扩大2倍呢?

35缩小5倍用算式表示是什么?60缩小4倍呢?

学生列出算式并计算后,讨论:你怎样理解“扩大”和“缩小”?

2.谈话引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理解了“扩大”、“缩小”的含义。

今天我们就要用这些知识来学习探索规律。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出示例1,学生口述例1中的信息和问题。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全班汇报。

教师板书:(1)20×2=40 (kg)

(2)20×4=80(kg)

(3)20×8=160(kg)

(4)20×24=480(kg)

教师:认真观察这一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主探索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然后小组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教师:你是怎样观察的?发现了什么规律?

(1) 从上往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2) 从下往上观察,你又发现了什么?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规律?

教师:刚才,我们一起发现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想一想,你能用自己的话把两个规律比较简练的叙述出来吗?

小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

三、课堂活动

1.课堂活动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后,说一说是怎样写出各式的积的?

2.练习六第1题,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说说发现了什么规律?

3.练习六第2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订正时说说依据。

4.练习六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后,思考:你是怎样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

四、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些什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第27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和练习六第4~9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的过程。

2.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因数与积的变化趋势。

3.学习掌握探索规律的方法,发展学生探索发现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在探索过程中,理解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直接写出结果。

3×630×63×1212×6

计算后,以第一个算式为标准,说一说因数与积在怎样变化?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谁能说说因数与积的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3.谈话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时,积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2中表格

教师:说说你了解了表中什么信息?比较表中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有什么规律?你是怎样有序地观察的?(学生独立观察,然后在小组中交流讨论)

2.全班汇报并进行交流

学生第一次探索:观察表中相邻的两列,从左向右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规律。

(两个因数都扩大,积也扩大;两个因数扩大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扩大的倍数)

猜一猜:

(1)当两个因数都扩大2倍时,积会怎样变化?

(2)当一个因数扩大3倍,另一个因数扩大5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3)当一个因数扩大10倍,另一个因数扩大2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学生第二次探索:从右向左进行比较,还能从表中发现什么规律?(两个因数都缩小,积也缩小;两个因数缩小的倍数的乘积就是积缩小的倍数)

(4)当两个因数都缩小3倍时,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5)当一个因数缩小5倍时,另一个因数缩小10倍,积会怎样变化?能举例说明吗?

教师:你还能从上表中找出这样的变化规律吗?

找一找,填一填。

(出示:第列与第列比,一个因数倍,另一个因数倍,积就倍。)

让学生独立完成填一填后,再点名汇报,最后集体订正。

三、课堂练习

1.课堂活动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填空,然后说说自己这样填的理由。

2.练习六第5题:学生读题后独立完成。

反馈时说说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3.练习六第6题:学生独立做在书上,想想自己是怎样运用规律的?

四、课堂作业

练习六第7~9题。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教案西师版

小数的意义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实验目标】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欲望。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课件、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
1.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课件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0?7里面有()个0?1。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课件出示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
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课件出示: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课件出示: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小数的意义》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对你自己动手测量有帮助吗?()

A、很有帮助B、帮助不大C、没有帮助
2、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你是否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A、是的B、不是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本节课吗?()
A、很喜欢B、无所谓C、不喜欢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认同率%
实验班(40人)3997.5%
对照班(40人)33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认同率达到了97.5%,即使是对照班的学生,他们也希望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
在本节实验课中,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欲望,也为学生动手测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通过课件演示“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它们的特点,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教案西师版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第5~6页例4、例5及课堂活动,练习一第11题。
【教学目的】
1.经历用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体验。
2.会解决涉及倍数关系的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目标】
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计算机能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运算顺序。(课件出示)
125×4+54340×2-120(90-25)×32.
2.情境引入
教师:你知道哪些动物可以称得上是森林医生吗?
学生:啄木鸟、山雀。
(课件出示)例4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观察后提出问题学生: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教师:我们学习了混合运算,今天我们就来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自主探索
1.教学例4。
教师:从这个情境中你知道哪些数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你能用图(最好是线段图)表示出他们每天吃害虫的关系吗?学生自主用图画表示山雀与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关系,教师巡视指导
(课件出示线段图的画法)
先用165×3得到山雀吃害虫只数的3倍是多少,但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没有山雀的3倍那样多,而是比3倍少45只,所以,还要在此基础上减去45只才得到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指导学生写出答语。
(课件出示)将例4中的少45只改成多45只,
学生画线段图并独立解决,然后交流。
学生1:我的线段图这样画:
学生2:我是这样列式的:165×3+45。
教师:你发现这两个问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学生:相同点是啄木鸟每天吃害虫的只数与山雀吃害虫的只数都有倍数关系。但一个是比山雀的3倍少45只,所以计算出3倍后要减去45只;一个比3倍多45只,所以要计算出3倍后要加上45只。
2.教学例5。
教师:刚才我们解决了森林医生吃害虫的问题,下面我们来解决小朋友在集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件出示例5,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解决,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解决方法。全班交流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生1:我这样思考:要求小青有多少张邮票,必须先知道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因为题中告诉了小青的邮票张数是小明的3倍。而要求小明有多少张邮票,可以直接用80减去15,因为题中告诉了小明比小华少15张。由此可以这样列式:

课件出示算式(80-15)×3。
学生2:我这样思考,根据小明比小华少15张邮票,可以求出小明的邮票张数为:80-15=65张。根据小青的邮票是小明的3倍可以求出小青的邮票张数,即:65×3=195张。列成综合算式是:(80-15)×3。指导学生写答语。
三、活动思考(课件出示内容)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先在组内交流思考方法,再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全班交流。
四、独立练习学生完成练习一第10题,做后交流。
五、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问题解决,你有什么收获?
《解决问题》课后问卷
解决问题:
1、一辆汽车从新华村开往县城,每小时行42km,开出2小时后离县城还有6km。新华村到县城的公路长多少千米?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出来各个数据吗?
2、草场上有山羊75只,绵羊比山羊的4倍多20只,草场上有绵羊多少只?你能用线段图表示它们的只数吗?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掌握情况统计
图表一
能准确列出算式并计算的人数正确率%能正确画出线段图的人数正确率%
实验班(40人)3895%3792.5%
对照班(40人)3587.5%307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有了多媒体课件展示线段图的画法,就大大提高了画线段图的正确率,全班40人中,有37人都能正确画出线段图,正确率达到了92.5%,而对照班的正确率只有75%,可见,利用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对画线段图的展示和指导,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随着画面去观察、体验、发现,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
学会了画线段图的方法,就可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使本来抽象、复杂、静止的数学知识和概念及推理过程“动”起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使学生自主领悟知识形成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根据问题,正确的列出算式并计算,使计算的正确率提高到了95%。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数学教案

教学设想:

《确定位置》这节课是西师大版第三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会前后、左右、上下、东南西北等方向表示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等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并且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在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这一部分的知识是对学生以前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周围的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始终围绕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题情境设计教学,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设计电话铃声响起,胜利小学的猴助理接同学去他们学校参观,打电话问我们的教室位置由学生回答,很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数学。接着观看小动物们做操,参观动物宿舍,让学生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描述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给房间编号,由此过渡到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位置的教学,让学生将自己的座位用两个数表示出来,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主动建构成新的数学知识。然后猴助理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让学生说一说学校以及周围建筑物的位置,让学生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周末小动物们要到游乐场去玩,让学生动手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画一条去溜冰场的路线图,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溶进了以前方向与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最后活动阶段安排到动物影院看电影,将教室事先布置成电影院,学生根据电影票在电影院找座位和参加电影中淘气主持的动手做、摆棋子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活动丰富有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现实生活中,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所摆的图形是北斗七星,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又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这节课中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教师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沟通课堂与社会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许多和学生实际生活极为接近的情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能根据所描述的位置找到物体。

2、技能目标:通过形式多样的确定位置的方式,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背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理解“数对” 在确定位置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电话、课件、方格纸 、棋子、电影院单号门、双号门、1到7排排号4份,1到7号座位号7份、电影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引出课题

引入:(响起电话铃声):“电话铃响了,我们来接听一下!”

(配音):喂,你好,我是快乐小学的猴助理,我是来接你们到我们学校参观的,可我找不到你们教室,请问你们教室在哪儿?”

师:谁来回答猴助理的问题?

生1:我知道,我们是鹤湖学校,我们的教室在二楼。

生2:在前面第二幢二楼。

生3:我们教室在求知楼的二楼,靠东边数第二间。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我们教室所处的位置,任何物体都有它所处的位置,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物体的位置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究的内容。(板书课题)

课件演示去快乐小学。

(评析:教师能充分提炼生活素材,将生活内容数学化,把现实生活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学生熟悉的电话铃声响起,接电话的生活场景带进课堂,增强了教学内容的新颖性,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巧设问题情境,自然地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二、体会感悟 探究新知

(一)用第几排第几个等表示位置。

1、初读信息,形成认知矛盾

师:小动物们要做操了。你们看,这些小动物排得多整齐啊,我最喜欢的小动物在第4排第2个,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1:小猴。

师:说说你是怎样数的?

生1:我是先竖着数第4排,再从下往上数第二个。

生2:不对,是小熊。应该先横着数,我们班上第几排也是横着数的。

师:那你说说应该怎样数?

生2:我是先横着数第4排,再从左往右数第二个所以是小兔。

生3:不对,应该横着从下往上数第4排,再从前往后数第2个。就是小马了。

师:老师最喜欢的小动物只有1个,为什么几位同学找到的不一样呢?

生:他们数的方法不同。

师:是啊,有的小朋友是把横行作为一排,有的是把竖行作为一排,有的是从左数起的,有的是从右数起的,有的是从前往后数的,有的是从后往前数的。因此得到的结果不一样。

(评析:让学生猜教师最喜欢的动物,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课堂气氛。由不同的答案形成了认知矛盾,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欲望。)

请几名学生回答,分别哪是第一排?哪是第一个?

2、再读信息,学会确定位置

(1)师:我们来听听小动物他们自己是怎样数的。

(2)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排的方法。

师:你能根据两个小动物说的话,看出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排?

生1:老师,我听出来了,它是从前往后横着数,确定第几排的。

课件演示确定第几个的方法。

师:又是从哪里往哪里数确定第几个的呢?

生2:从左往右竖着数确定第几个的。

师:现在你能确定我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了吗?

生齐答:小兔。

师:说说你最喜欢的动物在第几排第几个,让大家来猜猜是什么。

生1: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二排第三个,是什么?

生:小狗。

生2:我喜欢的动物在第三排第二个,是什么?

生:小牛。

……

(评析:由小动物们说出自己的位置,让学生主动探究规律,找到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用第几层第几间确定位置

师:猴助理先带领我们参观动物们的宿舍。怎样确定房间的位置?

生:从下往上数确定第几层,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间。

师:你说的真棒!

师:现在来猜猜猴助理房间的位置吧。(课件演示小猴住在第二层第三间。)

师:你能给猴助理的房间编号吗?

生1:23

生2:不行,要用203.

师:203表示什么?

生2:203表示它住在二楼的第三间。上次我和爸爸、妈妈到青岛旅游时,就是住在203的。

师:你对生活观察得真仔细,不错,是个有心人。

师:现在给你最喜欢的动物的房间编号,说说它住第几层第几间。

生1:我给小猫的房间编号301,它住在第三层第一间。

生2:我给小狗的房间编号202,它住在第二层第二间。

……

(评析:给房间编号是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为后面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埋下了伏笔,将学生的生活经验过渡到系统的数学知识。)

(二)用“数对”确定位置。

1、用第几组第几排确定座位。

师:小动物想知道你们的座位在哪儿,你能告诉它们你的座位在哪儿吗?

生1:嗨,小牛,我坐在第一组第三排。

生2:嗨,小马,我坐在第四组第五排。

师:你能把自己的座位记录下来吗?尝试一下。

生1: 1∣3

生2: 4 5

师:很有创意。

(评析:描述自己的位置,将学生的知识用于身边的事物,体验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2、用“数对”确定位置。

师:今天我们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间、第几组第几排描述位置,你发现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生:都有两个第几。

师:这是他们俩用两个数表示自己的座位 ,你们同意吗?

生3:我觉得第二种方法比较好,因为那两个数分隔开了,清楚一些。

师:有道理。数学上通常把用一对数表示位置的方法叫做用数对表示位置,用数对表示位置先表示横的方向,后表示竖的方向。(边讲边用课件展示)

师:你给自己座位编的号是用数对表示的吗?

师讲解:用数对表示位置是用一个括号把两个数括起来,第一个数表示横的方向数的,第二个数表示竖的方向数的,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读的时候括号和逗号不用读出来。

师:下面谁能用“数对”说一说自己的座位。

生1:我的座位号是(4,3)

生2:我的座位号是(2,4)

……

(评析:让学生借助给房间编号的生活经验自己创造用两个数表示座位,使学生体会到有些数学知识是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生活知识,只是没系统成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知识主动建构成数学知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

(1)课件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

师:猴助理向我们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

配音:说一说学校在地图上的什么位置。

生1:学校的位置在(3,2)

师: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生1:我是先横着数,再竖着数的。

归纳总结:在方格纸上先数水平方向的位置,后数竖直方向的位置。

配音:图上还有哪些建筑物,在什么位置?(互相交流,汇报。)

生:图书馆的位置在(2,1)。

生:体育馆的位置在(4,5)

……

(评析: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思想。)

(2)课件出示游乐场平面图。

师:星期天胜利小学要组织学生去游乐场玩。

生在方格纸上摆出游乐场的平面图。

(评析:这一环节学生要先确定平面图内的景点的位置,然后再根据位置找到景点图片摆放在方格纸的位置,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巩固了用数对表示物体的平面图中的位置和根据数对表示的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找到物体的方法。)

配音:说一说游乐场各景点的位置。

学生摆好了以后说一说。

配音:现在小猴的位置是(4,2),它要到溜冰场去,请画出路线图。

请一名学生指出小猴的位置,大家再在书上画出路线图,课件演示,集体订正。

(评析:这部分内容溶进了以前所学的路线的知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给枯燥的平面图添上生活的色彩:猴助理想大家介绍学校周围的环境拿出学校附近的地图,星期天小动物们要去游乐场玩,出示游乐场的平面图,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模拟影院 实践升华

1、认识电影院座位排列规律。

师:动物影院正在放映电影,同学们想不想去看啊?

生:想。

课件出示动物影院的座位图。提问:电影院的座位排列有什么样的规律?

生1:是跟教室排座位一样吧?

生2:不同,他有单号和双号。

师:请同学们拿出电影票,仔细观察。

(课件展示电影院座位图)

生1:我发现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它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

生2:瞧,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大。

生3:有好几个门,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是的,从前往后数,依次是第一排,第二排……,而第几号就比较特殊,把所有的单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右排依次是1、3、5……,把所有的双号排在一起从中间往左依次是2、4、6……,中间号码小,两边号码依次变大。,单号座位的人从单号门进,双号座位的人从双号门进。

(评析:大部分学生已有到电影院看电影的生活经历,这部分内容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自己发现、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

2、介绍教室里布置的电影院。

师:在我们教室的座位后分单双号贴有座位号,说一说你坐在几排几号。

(生气氛很热烈)

3、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座位。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电影票找到座位吗?

(全体学生下位找座位。)

(评析:把教室布置成电影院,根据电影票找相应的位置,设计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将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课堂上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地升华。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用到数学。)

4、观看电影,动手摆棋子。

电影放映: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

学生听淘气的口令在方格纸上摆棋子。

(评析:将学生喜闻乐见的电影《蓝猫3000问》改编成淘气主持的《听口令,摆棋子》节目,学生的兴趣浓厚,既观看了电影,又巩固了知识,巧妙地设计生活情境将本节课所学的用文字和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结合在一起用于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你们摆出来的图案连起来像什么?

生:哈哈!我摆的像一个大勺子。

淘气:这七颗星排列在一起的形状就像一把勺子,像天空中美丽的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它不仅可以给人们判别方向还能告诉人类四季的变化。

(评析:由淘气讲述北斗七星的知识,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

四、联系实际 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确定位置?

生1: 我知道怎样在电影院找位置。

生2:我知道可以用数对来确定位置。

……

(评析:全课总结,将知识系统化,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反思:

1、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学习的过程。“座位”是一个学生感兴趣且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学生感到确定位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加深了学生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印象。例如导入时的找教室、模拟电影院找新位置的活动和练习时选取的动物园和游乐场的场景等,都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回顾这节课,学生在有意创设的来源于生活又富有活动性的学习情境中,学得积极主动,趣味盎然,在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遵从学生的原认知

本节课以从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入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确定位置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对第几排第几个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同时让学生认识到确定位置也是要有一定标准的,当学生明确了用“第几组第几个”的形式可以确定一个人的位置之后,教师又设计了第二个教学活动——模拟电影院场景,请学生根据自己手中的座位号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整个环节的设定都是建立在学生一定的认知和积累上。这样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高。

3、发挥计算机功能,突破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的有效运用是我这节课的一大亮点。其中之一是学习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利用动态演示,边演示边讲解:用括号来表示一个位置,先横着数,再竖着数,两个数之间用逗号隔开,这种记录方法称为“数对”。使学生明确数对的表示方法。另一处是为了向学生充分展现知识形成的过程,把座位图抽象成点子图,再把点子图抽象成方格图,从具体到抽象,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这是其它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设计“去动物学校参观”这一主线情境,采用多样化的呈现方式及不同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搭建参与探究的平台,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数学交流情境;注意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使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本课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意义》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四年级(下)第69~72页例1、例2和课堂活动第1,3,4题。

教学目标:

让学生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数及小数的计数单位,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

实验目标:

1、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认识小数学习小数的欲望。

2、通过直观、操作、推理等活动,让学生清楚、明确地归纳小数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

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

1、学生自己动手量一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这些数是不是都是整米数?

教师:在测量和计算中,有时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通常可以用小数表示。

2、回忆、练习1角=()10元=()元5角=()10元=()元1dm=()10m=()m3dm=()10m=()m

教师:关于小数,同学们还想知道什么?板书课题:小数的意义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填一填,说一说。(课件出示例1第1个图)①此图用分数、小数该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说一说:0?7表示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份,取其中()份。 0?7里面有()个0?1。②像0?1,0?3,0?5,0?7这些一位小数,都表示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0份,分别取其中的1份、3份、5份、7份,也就是: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同理说一说。(课件出示后面两幅图)①第1个涂一个小格,第2个涂45个小格,用分数、小数来表示并说说是怎样想的?②讨论并归纳:百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两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2、教学例2(认识三位小数)

(1)看一看,填一填。

课件出示①把1m平均分成10份,其中1份是1dm;平均分成100份,其中1份是1cm;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1份是1mm。

(出示图)学生填分数和用小数表示。

1mm=()1000m=()m;146mm=()1000m=()m

②把一个正方体平均分成1000份。(第70页例2图)其中1份、25份,107份用分数和小数怎样表示?

(2)课件出示:说一说0?025,0?107分别表示什么以及它们的组成。

(3)归纳:表示千分之几写成几位小数?三位小数表示几分之几?

3、讨论、归纳小数的意义学生讨论:什么是小数?小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

归纳:课件出示:像0?7,0?45,0?025,0?25,0?107……这样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小数。0?1,0?01,0?001……就是小数的计数单位。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课件出示)数位顺序表。

学生自学数位顺序表。

三、课堂活动

完成课堂活动第1,3,4题。先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议,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困难?

《小数的意义》课后问卷

1、老师用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对你自己动手测量有帮助吗?( )

A、很有帮助 B、帮助不大 C、没有帮助

2、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你是否加深了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

A、是的 B、不是

3、你喜欢老师用多媒体课件教授本节课吗?( )

A、很喜欢 B、无所谓 C、不喜欢

统计数据分析

学生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化学习效果统计

图表

认同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的人数 认同率%

实验班(40人) 39 97.5%

对照班(40人) 33 82.5%

效果分析: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学生还是很喜欢有多媒体课件的课堂教学,实验班的认同率达到了97.5%,即使是对照班的学生,他们也希望老师能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认同率也有82.5%。

在本节实验课中,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测量黑板的长,课桌长、高的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自己动手测量的欲望,也为学生动手测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紧接着通过课件演示“10×1”的方条图、“10×10”的正方形图、直尺图、“10×10×10”的正方体图,以便于学生更好地观察它们的特点,从直观入手把图、分数、小数有机地联系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推理,从而归纳出小数的意义,培养了学生推理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西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教材第38、3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第1、2、3、4题。

教学目的:

1. 引导学生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渗透事物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夏天的时候同学们都爱吃冷饮,老师了解到校门口左边的商店里一种雪糕标价是2.5元,右边一家则是2.50元,那你们去买的时候会选择哪一家呢?为什么?

为什么2.5元末尾添个0价钱不变呢?究竟可以添几个零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出示课题,提出目标。

1.知道、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利用小数的性质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

2.培养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初步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三、自学尝试,探究新知。

1.出示尝试题

(1)1、10、100这三个数相等吗?你能想办法使它们相等吗?

(2)你能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用“米”作单位表示吗?

(3)改写成用米作单位表示后,实际长度有没有变化?说明什么?

(4)“0.1米= 0.10米=0.100米”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小数末尾有什么变化?小数大小有什么变化?从右往左看又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2.学生自学课本38页后尝试练习并讨论。(5分钟后全班交流)。

3.根据自学情况引导讲解。

四、拓展练习, 验证结论。

为了验证我们的这个结论,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1.出示做一做:比较0.30与0.3的大小

你认为这两个数的大小怎样?(让学生先应用结论猜一猜)

2.想一下你用什么办法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可以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想的办法越多越好)

3.在两个大小一样的正方形里涂色比较。

(1)左图把1个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2)右图把同样的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阴影部分用分数怎样表示?用小数怎样表示?

(3)小数由0.3到0.30,你看出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平均分的份数变了,即小数的计数单位变了,而阴影部分的大小没有变,得出0.3=0.30。)

概括总结: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过度:我们如果遇到小数末尾有“0”的时候,一般可以去掉末尾的“0”,把小数化简。

五、应用新知,尝试练习。

(1)出示例3:把0.70和105.0900化简.

例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0.2、4.08、3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2)学生自学课本后讨论交流,尝试练习。

(3)引导探究: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105.0900中“9”前面的“0”为什么不能去掉?

“3”的后面不加小数点行吗?为什么?

(4) 同桌讨论: 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什么?

六、巩固新知,当堂检测。

1.下面的数,哪些“0”可以去掉,哪些“0”不能去掉?

3.90米 0.30元 500米 1.80元 0.70米 0.04元 600千克 20.20米

2.下面的数如果末尾添“0”,哪些数的大小不变,哪些数的大小有变化?

3.418 0.06 700 3.0 908 104.03 150 10.01 42.00

3.化简下面的小数.

0.40 1.850 2.900 0.080 12.000

4.不改变数的大小,把下面各小数改写成小数部分是三位的小数.

0.9 30.04 5.4 8.18 14

5.判断.

5.00元=5元( ) 7元=0.7元( ) 8米=8.00米( ) 2.04吨=2.4吨( ) 4.5千克=4.500千克( ) 0.60升=0.6升( )

6.用元作单位,把下面的价钱写成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

3元2角、6角、8元、1元零3分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应用小数的性质时,要注意小数中间的零不能去掉。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礼物》教案


教材研读:

《礼物》是一篇感情极其真挚的记叙文。课文以礼物一辆自行车为线索,这是外现的一条线索,我认为,这份礼物除了父亲送女儿的自行车外,还有女儿将乘公车的钱节省下来为父亲买的那双皮鞋。正因为双方都在为彼此着想,节省每一分钱,为对方买最需要的一份礼物,才能更加体现父女俩的情意深厚。因此,他们对彼此深厚的情意,又是一份最真挚的看不见但却能用心感受到了精神上的礼物。课文通过写父亲疼爱女儿、女儿体贴父亲的点点滴滴的事情,赞美了这种纯洁无瑕的世间真情。

《礼物》作为礼物这个单元的一篇拓展阅读,虽然它是阅读课文,但是它的故事性很强,在叙述顺序上也很有特点,细节描写生动传神。而且贴近学生生活,深受学生喜欢,加上心理描写细腻。无论是文章内容、表达方式、思想情感,对学生而言都是一篇很好的范本,所以把它作为主体课文教学。

由于这篇文章很长,课时又相对有限,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长文短教的形式。因为本课篇幅虽然长,但是内容浅显易懂,字里行间流露真情。采用长文短教的方式,着力点放在学生品读具体语句,感受父女真情,体会心理活动描写。

针对我研究的问题,我认为本课有几个相当好的整合点:

1、以课题小《礼物》整合主题词大礼物

本课的题目叫礼物和主题单元词字面相同,但它们却隐藏着许多的不同。在教学中让学生比较两个礼物的不同,体会本课礼物的两层含义,它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自行车和鞋子,又是只能用心体会到了父女俩间深深的情意。这和主题词礼物所包含的更广更丰富的含义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它是送给失败者的鼓励,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微笑,是父女俩深厚的情意,是华侨老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等等,体会礼物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礼物不在于价值到底而在于送收双方的情意,正所谓礼轻人意重。

2、记叙顺序方的整合

本单元在写作的顺序上很有特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插叙、倒叙和顺序。前面的《献你一束花》里学习了插叙的写法,本课恰好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对学习插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体会。同时,又渗透了一种新的记叙顺序倒叙。让学生更全面了了解了记叙顺序,《礼物》这篇课文更好的整合了单元教学在认识记叙顺序上的要求。

3、说话训练,整合了金钥匙中口语交际的要求

本单元金钥匙让学生在课堂发言、表明自己的见解是,注意说明理由,本课教学中,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去感受父女俩的深情,注重能表现深情的理由,训练学生说话有理有据。

4、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整合笔下生花的习作要求,提高学生读想说写的能力。

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会心理活动的描写,在笔下生花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在《礼物》这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中,有很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但是省略描写了。在教学中,设计让学生对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补白,既能更好的体会文章中所包含的父女俩深厚的情意,又能让学生学习心理活动描写,为笔下生花作好铺垫。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在预习中完成自读笔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条理,体会文章情感。所以在教学中,重点就是让学生通过重点语句的品析,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与人物心灵对话,体会生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同时,我所执教的班级,在家庭条件来讲,都非常优越,他们对于文中所描述的家庭条件是无法理解的,因此,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课文情景当中,在学中比较阅读,体会家境的困窘,让学生能入情入景体会女儿生活的环境。同时让学生感受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意,懂得礼轻人意重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贴父亲的真挚情感。

2、初步了解倒叙及记叙顺序。

3、边读边想,体会人物内心,并学会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4、体会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父亲疼爱女儿,女儿敬爱、体谅父亲真挚情感。

2.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内心,并学习心理活动的片断描写。

课前准备:

PPT课件写话题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词入手,整体感知

孩子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礼物这个单元,请孩子们回忆一下,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都收获了哪些礼物?

学生交流

礼物,是一份祝福,一份情意。也许它很平凡、很普通,也许它别出心裁;也许它看得见、摸得着,也许它只能用心感受,但是无论怎样的礼物,它对赠送的人和收受的人都有特别的心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份礼物,感受这份独特的心情。(板书课题)

1.孩子们,通过预习,你能围绕礼物,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评价(板书)

2.你们在预习的时候,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有没有新的发现或是疑问?

(初步了解倒叙的写作顺序)

3.课文一开始就告诉了我们这份礼物就是自行车,而且是一辆有意义的自行车.那么这辆自行车究竟满载着父亲怎样的情意,就让我们走进故事,去感受、分享。

请孩子们快速浏览课文,一边浏览一边想,文中的父亲和女儿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读课文

指名交流,板书

二、品读课文感受父女俩深深的情意。

(一)通过自读、交流感受父亲的爱

是啊,文中父亲对女儿的爱无时无刻不在。于是他决心松女儿一份礼物。父亲为什么要送女儿一辆自行车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相信能干的孩子们一定能从书中找到答案。

1、请孩子们看看学习要求:出示PPT

指名读学习要求。

2、学生自学

3、交流汇报。

(二)通过与人物心灵的对话,体会女儿的体贴

1、面对如此贫穷的家庭,面对如此疼爱自己的爸爸,这位仅仅比我们大3、4岁的姐姐,她又是的怎样体贴父亲的呢?

请孩子们默读课文,找到文中直接描写女儿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每读一处,你都静下心来,与她对对话,体会她的心里面都在想些什么?

找一处最打动你的地方,勾画下来,再仔细的读一读,,并把你的感受用简短的语言批注在旁边。

2、指名交流

重点语句:

(1)女儿的眼睛亮了一下,随即又黯淡了下来。

(亮了一下,说明女儿心中充满了激动和高兴,因为她太需要了,随即黯淡了下来,说明她想到了生活的困难,爸爸没有钱,不能再给爸爸增添负担。)

随即可以换成什么?为什么她变化的如此之快,想一想,此时,女儿心理变化,前后两次不同的反应,心里都想了些什么?

一瞬间,时间那么短,女儿却为爸爸想那么多,多么体贴爸爸啊,真是家贫出孝子。

(2)两次落泪。

重点体会两次落泪,女儿的心情。

3、学习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

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女儿,两次落泪时,你都想了些什么?选择一次把你内心的想法写下来?

4、小结:你知道文章怎样打动你了吗?那就是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虽然没有直接描写出女儿的内心想法,但是孩子们都入情入景地走进了她的心灵,与她对话,并把她内心的想法写了下来,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女儿对父亲的体贴。你们真棒。学会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来生动故事情节,这就是我今天要送给你们的礼物。你收到了吗?

(三)升华感情,体会礼物的深层含义。

今天我们一起分享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文章礼物,那么这份礼物是不是只有这辆自行车?还有没有别的?

(鞋子)

鞋子和自行车都是父女双方节省下每一分钱来为对方买的最需要的一份礼物。这都是我们能看见的,那么还有没有什么礼物是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读懂了呢?(相互的爱和体谅)这就是父女俩之间深深的情意。看来,礼物不仅仅可以是实实在在的物质上的,还可以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用心感受到的精神上的。

三、整合主体单元,感受礼物的情意

孩子们,我们今天学习的礼物这篇课文,正好和我们本单元的主题词相同,你们觉得它们所包含的意思相同吗?说说你的见解?

学生交流

总结:虽然礼物各不相同,送的对象不同、用处也不相同,但是它们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学会了互相欣赏、互相关心、互相体谅,明白了礼物不在于价值的高低,而在于送与收者之间的情和意。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夹竹桃》教案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描绘了在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的花季里,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纪传体的喜爱之情。

第四、五自然段写纪传体的韧性及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作者许多幻想是课文的重点,而理解夹竹桃可贵的韧性是文章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不、无不造句。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

有关夹竹桃的资料,写有生字的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板书课题:17、夹竹桃,齐读

2、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指名读后集体朗读。

(2)说说词语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

(3)指名读课文

三、理清课文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如何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总写夹竹桃是作者最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写作者家中的夹竹桃开花时红白相映,景象奇妙有趣。

第三段(35)写夹竹桃的可贵以及引起作者的幻想。

第四段(6)写作者爱上了夹竹桃。

四、作业

1、课作: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题是夹竹桃,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的呢?哪些自然段直接描述夹竹桃的呢?(2、4、5)

2、课文的2、4、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夹竹桃的什么内容?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努力把课文读好。

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我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2、讨论,交流:

(1)这是什么景象?(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

(2)为什么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火与雪:不相容融洽)

3、轻声读,体味这奇妙有趣的景象。

学习第5自然段

1、轻声读,思考:你读懂了什么?

2、讨论:

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的幻想。

3、默读,思考:

(1)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什么引起作者的幻想?

(2)月光下的夹竹桃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4、月光下的夹竹桃有什么特点》读第5自然段,试着完成填空练习:

我想它是地图()。()是亚洲,()是非洲,()是大海。(),

()是远渡重洋的海轮。

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就是游鱼。

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5、小结:

月光下的夹竹桃香气袭人,叶影参差,花影迷离,我把它幻想成地图,幻想成荇藻,幻想成一幅墨竹让我领略了无限的妙处。

6、练习朗读。

学习第4、3自然段

1、那么第4自然段又写了夹竹桃的什么呢?轻声朗读

2、讨论:写了夹竹桃的韧性。

3、默读,画出最能表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

自由读,交流,出示:

(1)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2)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①这两句话主要讲了什么?

(主要讲了无论是季节的变更,还是气候的变化,只有夹竹桃始终如一,没有哪一天不是迎风开放;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可以与之相比。)

②体味无不、无不的作用。

③练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4、读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话,把它改为陈述句。

5、课文重点写夹竹桃,为什么要用一个自然段来描写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的景象呢?(反衬)

6、指导朗读

7、小结:

这两个自然段通过一年三季、花开花落的衬托和夹竹桃花期之长,始终如一写出了夹竹桃的韧性。

8、练习背诵

学习第1、6自然段

1、自由读第1、6自然段,联系全文想想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课文的最后一节在全文起了什么作用?(前后呼应,总结全文)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造句:

无不(无时不,无日不,无人不,无法不)

无不

附板书:

韧性

17、夹竹桃值得留恋和回忆 爱上了夹竹桃

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