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拟行路难教学案

小学教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21

拟行路难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拟行路难教学案”,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3课 拟行路难(其四)

一、整体把握
1.划分下列诗句的停顿(用“/”线)。
(1)泻 水 置 平 地
(2)各 自 东 西 南 北 流
(3)举 杯 断 绝 歌 路 难
(4)心 非 木 石 岂 无 感
(5)吞 声 踯 躅 不 敢 言
答案 (1)泻水/置/平地(2)各自/东西南北/流(3)举杯/断绝/歌/路难(4)心非/木石/岂/无感(5)吞声/踯躅/不敢言
2.默写。
(1)泻水置平地,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吞声踯躅不敢言。
答案 (1)各自东西南北流 (2)心非木石岂无感
二、细部探微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案 泻水置于平地之上,就会依着地势的高低而流。命运也是一样的,这如同封建的士族门阀制度一样,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从诗歌本身看,似乎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这是反讽的笔法。“安能行叹复坐愁?”“心非木石岂无感?”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案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提示: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一、中心主旨
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诗人拈出“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寒门出身的正直之士在仕途中备受压抑的痛苦,比较偏于哀怨。
二、写作特色
诗歌跌宕起伏,心理历程曲折婉转,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钟嵘《诗品》说鲍照“才秀人微,取湮当代”,此诗即是诗人的不平之鸣。“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诗人“心非木石岂无感”,理的劝慰、酒的麻醉,难道就能使心如槁木吗?当然不能。全诗的感情在这句达到高潮。紧接着却是一个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诗情的跌宕,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此诗的语言近似口语,明白晓畅。诗歌的情感时而压抑,时而奔放,将复杂的心理历程表现得曲折婉转。
三、文白对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 南 北流 。人生亦有命,平地流水,水流方向不一而恰如人生贵贱不齐;人生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酌 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 歌路难。愁闷须自己宽解,举杯酌酒,暂时使我不得悲唱。但人心非木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石,宽解实在是太难,更何况,有时所愁所感是难言或不敢言。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A.酌酒(zhuó) 歧路(qǐ)冰塞川(sài)
B.鲍照(Bào)踯躅(zhízhú)应届(yìnɡ)
C.珍馐(xiǔ)迂讷(nè)膝盖(xī)
D.投箸(zhù)尽管(jǐn)比拟(nǐ)
答案 D
解析 A.歧qí,塞sè;B.应yīnɡ;C.馐xiū。
 
2.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A.倾泻 劲健 寄寓B.斟酌 悲愤 徘徊
C.自宽 精练 华丽D.慷概 歌谣 风骨
答案 D
解析 概—慨。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高中三年,同学们一起比翼双飞,举案齐眉,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品尝着高考的酸甜苦辣。
B.陈冠希制造的“艳照门”事件,暴露出演艺界中存在的道德问题;娱乐圈中的一些不道德行为,更是可圈可点。
C.有些领导在台上大讲特讲廉洁勤政,言之凿凿,冠冕堂皇;台下却利欲熏心,中饱私囊。
D.早晨,他站在大海边,望着沧海横流的壮观景象,不由得感慨万千,心潮澎湃。
答案 C
解析 A.用于夫妻之间;B.指有可以赞赏、欣赏的地方,形容一切出色、精彩、值得称道的事物;D.望文生义,“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2008年春运开始的第一天,安徽芜湖火车站就发生了因拥挤致使一名大学生死亡事件,给春运管理层敲响了警钟。
B.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2008年3月5日开幕,康厚明、胡小燕、朱学芹三位农民工荣幸地担任了人大代表。
C.在2008世乒赛中,中国女团以3∶1战胜了新加坡队,荣获八连冠。
D.贾庆林在《政协工作报告》中提出了政协要力促“五个和谐”。
答案 C
解析 A.主语不明,应在“给”前面加“这”;B.把“担任”改为“当选”;D.缺少宾语中心词,句末加“建议”。
二、文本阅读
阅读《拟行路难(其四)》全诗,回答5~7题。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拟行路难(其四)》是鲍照的寄寓悲愤之作。
B.诗人用泻水流淌这一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
C.通过“酌酒”“吞声”“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
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答案 C
6.对《拟行路难(其四)》解说不正确的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
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C.“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这是个有名的比喻,水的流向各不相同,带有偶然性,但四面流散却是必然的。
D.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属五言体乐府诗。
答案 D
7.作者用“泻水”四句言不当愁,到底作者有没有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答案 “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浇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诗人击节高歌唱起了凄怆的《行路难》。面对着如此不合理的现实,“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陡然翻转,用反诘语气强调指出:活着的心灵不同于无知的树木、石块,怎么可能没有感慨不平!简简单单七个字,把前面诸种自宽自解、认命听命的说法一笔抹倒,让久久掩抑在心底的悲愤之情如火山般喷射出来,其热度和力度足以令人震颤。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扔下手中的酒杯,横眉怒目,拍案而起,正要面对着不公平的命运大声抗辩。可是,他并未由此再进一步发泄这种感愤,却轻轻一掉,用“吞声踯躅不敢言”一句收结全诗,硬是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重又吞咽下去。“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意,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愤激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经过诗篇结尾两句这样一纵一收、一扬一抑,就把诗人内心悲愤难忍、起伏顿宕的情绪,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三、课堂延伸
8.(2008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显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凰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赫,又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陆游《入蜀记》云:“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陆贾《新语慎微篇》曰:“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景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四、语言运用
9.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我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举国为死者设立“哀悼日”,你有什么看法,请谈谈你的看法,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短评。
答案 为无名死难者降半旗和举国哀悼这还是首次。而今面对惨重的四川震灾,五星红旗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降下,警报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响起,全国人民第一次为无名死难者共同哀悼。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和全国人民对此次震灾的哀痛之心和感伤之意,也充分表明人性的光辉正在升起。
这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对死者的追悼,对生者的慰藉,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普世理念。
10.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时,年龄大都超过了18周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在生活上应该独立、自立。有人倡导“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等孩子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2007年9月12日山东齐鲁电视台就“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进行了新闻调查,参加投票的1048人,其中赞成的有706人,反对的有342人。
谈谈你对“父母签协议借款给孩子上大学”有什么看法,并阐明理由。(200字左右)
答案 赞成这个倡议。因为现在的大学生,大多缺失自立、自强的意识,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身、处事,成就自己的事业,独立、自立是必备的法宝。同时签订协议,能够增加大学生生活中的节约意识;工作以后挣了钱再还给父母,也利于养成孩子回报父母、感恩父母的美德。(若不赞成也可以,要言之有理)

相关知识

《蜀道难》学案


《蜀道难》学案
一、写作背景
本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年,即安史之乱前。
唐朝时,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意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变乱的可能。
二、正音
噫吁嚱yīxūxī巉岩chán石栈zhàn喧豗huī
猿猱náo砯崖pīng飞湍tuān崔嵬wéi
扪参历井ménshēn吮血shǔn
三、实词归纳
实词归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尚贤使能崇尚,尊重
赵王使使视廉颇尚能饭否还

危乎高哉高
危如累卵危险
正襟危坐正,端正

去门十里以为界距,距离
阳虎去齐走赵离开
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有敢去柳下季垄而采樵者,死不赦前往,到…去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可以横绝蛾眉巅越过
佛印绝类弥勒非常
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解释加点的字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向西,名作状
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比
6.西当太白有鸟道面对
7.然后天梯石栈方钩连沟通相连
8.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动用法,使……回转;回旋
9.猿猱欲度愁攀援越过
10.青泥何盘盘多么
11.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12.雄飞雌从绕林间跟随
13.连峰去天不盈尺离满
14.枯松倒挂倚绝壁靠
15.飞湍瀑流争喧豗急流
16.砯崖转石万壑雷拟声词用如动词,冲击
17.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挡
18.所守或匪亲同“非”
19.朝避猛虎,夕避长蛇互文见义
20.锦城虽云乐虽然
21.侧身西望长咨嗟深深

第10课蜀道难教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0课蜀道难教学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0课蜀道难
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李白少时即显露才华,20岁到成都,写过一些描绘成都的诗,25岁时决定离蜀东游,创一番事业。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供奉翰林,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困苦,卒于当涂。
主要作品《静夜思》《秋浦歌》《望天门山》《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蜀道难》等。
评价其诗语言清新自然,成为继屈原之后,我国诗坛上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杜甫评价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一)背景链接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元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1.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和近体诗相对的诗体,产生较早。古体诗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唐人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后人沿袭唐人的说法,把唐以前的乐府民歌、文人诗以及唐以后文人仿照他们的体式而写的诗歌,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每篇句数可多可少,每句字数不拘,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各体,用字没有一定的平仄要求,押韵也比较自由。从对仗来说,可以全句用,可以半句用,也可全不用。
2.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概念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
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特点主张创作自由,描写自然,注重民间文学,艺术上尊创新反模仿,重奇特而轻平凡,想象丰富,幽深奇谲,以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描写奇特的情节,塑造非凡的、独特的性格特点
代表屈原《离骚》、李白《将进酒》、李贺《李凭箜篌引》等

Ⅱ.文化常识
1.子规意象
子规,杜鹃鸟的别名,又名蜀魄、蜀魂、催归、杜宇等。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仿佛说“不如归去”,哀怨凄悲,动人肺腑,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2.星宿
星宿是古代汉族民间信仰和道教崇奉的星神。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五星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龟蛇合称)等动物形象相配,称为“四象”。课文中“扪参历井仰胁息”中的“参”指参宿七星,蜀地为参宿的分野;“井”指井宿八星,秦地是井宿的分野。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文言句式。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3.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诵读课文第一部分(开篇至“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危乎高哉危:形容词,高
(2)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于:介词,比
(3)西当太白有鸟道当:介词,在
(4)可以横绝峨眉巅绝:动词,飞越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可以横绝峨眉巅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可能或能够
(2)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连词,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发生另一件事情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译文:蜀道难行,比登天还难。(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上青天难”。)
环节二:把握文意
4.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开篇以三个蜀地方言叹词“噫”“吁”“嚱”领起,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5.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于不经意间渲染惊心动魄的一幕,将蜀道开通之难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同时夸张地打碎了人们想顺利入蜀的梦想,用神话传说的奇异色彩,突出峨眉的奇险。
二、诵读课文第二部分(“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至“使人听此凋朱颜”),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逆折:动词,倒流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青泥何盘盘 何:副词,多么
盘盘:形容词,曲折盘旋的样子
(4)扪参历井仰胁息扪:动词,摸
胁:动词,屏住
(5)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副词,徒然,空
(6)但见悲鸟号古木但:副词,只是
7.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回:使动用法,使……回转
下:名词作状语,在下面
(2)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动词的为动用法,为……发愁
(3)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雄飞雌从绕林间
雄、雌:形容词作名词,雄鸟、雌鸟
(5)使人听此凋朱颜
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失色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译文:上面有迫使太阳神的六龙车载日而回的高峻的山峰,下面有波涛滚滚的回旋的急流。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译文:青泥岭多么曲折盘旋,走百步就要围绕山峰转上九道弯。
(3)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译文:只听见悲伤的鸟儿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鸟和雌鸟相随飞翔在树林之间。
环节二:把握文意
9.“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两句是如何写出山势高危的?
答:
明确:诗人在这里运用夸张和神话传说直写山高,以“回川”之险衬托山势的高危。
10.作者是如何以青泥岭的曲折盘桓来写蜀道的高危难行的?
答:
明确:诗人着重就青泥岭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借助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加以摹写,寥寥数语,便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11.“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诗人通过写在古树上哀号的悲鸟和月下泣血的杜鹃,渲染了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情状。
三、诵读课文第三部分(“连峰去天不盈尺”至结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环节一:突破词句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连峰去天不盈尺去:动词,距离
盈:满,足
(2)其险也若此也:助词,表舒缓语气,无实义
(3)剑阁峥嵘而崔嵬峥嵘:形容词,高峻的样子
崔嵬:形容词,高耸的样子
(4)所守或匪亲匪:不,不是
(5)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吮:动词,吸
(6)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
(7)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感叹
13.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释义。
(1)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滚动,翻转
(2)朝避猛虎,夕避长蛇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夕:名词作状语,在晚上
(3)侧身西望长咨嗟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1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译文:唉,你这远方的人为什么到这里来呢!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译文:一人守住关口,一万人也难攻破。
(3)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译文:守关的将领倘若不是(自己的)亲信,就会变成叛乱者。
环节二:把握文意
15.“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答:
明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诗人前两句先写出山势的高险,然后由静而动,后两句写出水石激荡、山谷轰鸣的惊险场景。
四、诵读全文,思考并回答下面问题。
16.“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出现了三次,有什么作用?
答:
明确:此句重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种主旨句贯穿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气势,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因而这一主旨句不仅在诗的结构上有着复沓的作用,同时对全诗感情的形成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路
1.从教材中积累
唐玄宗天宝初年,手持一把剑、一壶酒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在皇城脚下,在铺满黄金之地,寻找着自己的匡世之梦。习惯用一双纯洁的眼睛来观照世界的李白,也用明净之心度量着长安,然而,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权势纷争就上演在诗人的眼前,一个个钩心斗角的故事就发生在诗人的身边……丑陋叠加着丑陋,敲打着李白敏感的心灵,让他伤心欲绝!借着酒气与剑气,诗人痛快淋漓地呼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留下千古之绝唱——《蜀道难》。
李白道“蜀道难”“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们佩服。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尊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
2.从历史中积累
大作曲家贝多芬小时候由于家庭贫困没能上学,十七岁时患了伤寒和天花之后,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又接踵而至,二十六岁不幸失去了听觉,爱情上也屡遭挫折。在这种境遇下,贝多芬发誓“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在人生之路上,他顽强拼搏,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登上了辉煌的音乐殿堂。
3.从现实中积累
13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6岁的王娟从此失去了双腿。祸不单行,不堪压力的母亲竟投井寻了短见,随后父亲也离家出走,一直杳无音信。可怜的她只能与70多岁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失去双腿后的王娟,并没有因为命运的不幸遭遇而悲观放弃。她用坚强的毅力,以手代步,依靠双手撑着地一步一步地挪动,从小学读到初中,从高中考到大学,2015年9月9日,她“走”进了河南商丘学院的校园,迈向了人生新的起点。
4.从名言中积累
(1)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但丁
(3)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才能开辟出康庄大道。——松下幸之助
(4)在科学的道路上,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攀登的不畏劳苦的人们,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马克思
(5)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6)沿着别人的脚印行进并不困难,为自己开拓道路要困难得多,但也光荣得多。
——科拉斯
(二)这样运用素材
[精彩片段]
鲁迅曾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啊,世上的路都要靠人走出来,不同的人就走出了不同的路。“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所走的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所走的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所走的路;“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林则徐所走的路。不同的人物,只因各自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才在自己的领域中有了卓越的贡献。
[领悟] 文段开头引用了鲁迅的名言,由此引出“世上的路都要靠人走出来,不同的人就走出了不同的路”的中心论点,接着用屈原、诸葛亮、文天祥等人的事例去证明,增强了说服力。
[精彩范文]
①喜欢李白,喜欢那个“凤歌笑孔丘”的李白,喜欢那个“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李白,喜欢那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
②与李白一起饮酒,是人生最快意之事。
③李白这颗诗星灿烂了一千多年,让他的“诗迷”们追了一千多年,也让当下的诗人们羞红了脸。李白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诗。我说:我喝的是酒,吐出来的是饭菜。李白仰天长笑。
④与李白饮酒,不能不提起诗;与李白论诗,不能不说起酒。因为酒是李白心灵的慰藉,酒是李白诗作的源泉与动力。酒杯一端,文思如泉,一口下肚,运笔有神。在李白这儿,有酒必有诗,无诗酒不雅,无酒诗不神。
⑤李白年轻时也曾想弄个官做,他的知音贺知章推荐他当了大唐皇帝的秘书,可以经常见到皇帝李隆基,也经常能喝到皇帝赏的酒,有时还有洋酒,这让李白觉得当官的感觉还是挺美妙的。一次,李隆基和杨玉环想听几曲新歌,让李白写,没想到李白喝多了,往他的脸上喷了好几碗水才把他弄醒,李白晕晕乎乎地写道:“云想衣裳花想容”“名花倾国两相欢”,杨贵妃直夸李白太有才了!事后李白后悔得直吐血,他说那是他喝得最失败的一次酒。
⑥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日子长了,李白觉得不舒坦了,他动不动就让李隆基的红人高力士给他脱靴,贵妃为之研磨,弄得高力士很不高兴,就在李隆基跟前说李白的坏话,李白干脆辞去工作,当上了自由撰稿人。
⑦“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的生活,让李白逍遥无比,惬意无比。但是他不愿做“隐者”,而要做“饮者”,“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虽然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可我看不到李白的消沉萎靡。也许,正是酒,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伤,伤而不废;正是酒,使李白忘却了人间的烦恼;正是酒,使李白活得潇洒活得从容。
⑧李白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有人同饮,他“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喝出了万丈豪情;无人对酌,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喝出了浪漫飘逸。得意时,他必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失意时,他抽刀断水,举杯消愁。
⑨李白一饮酒,还爱看月亮,这不知是他何时养成的习惯。月白风清。与李白相对而坐,温一壶月光下酒。酒过三巡,他手端酒杯,望着一轮明月,自言自语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极普通不过的几句话,让酒一熏,就成了后人追捧的名诗。其实,李白不像有的诗人一样有股思念故乡的柔肠,除《静夜思》等两三首诗之外,我再没见过他写其他怀乡的诗。因为他已认作酒乡为故乡了。
⑩自古鲜花送美人,宝剑赠名士,那么,酒,不就是上苍给予李白的最好馈赠么?李白因酒而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而更加酣畅淋漓。不知是酒成名了李白,还是李白成名了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我想,诗人余光中对李白的评价,非常中肯!?佳作赏析
文章紧紧围绕李白和酒的关系,说明酒在李白的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酒,李白从被贬不被重用的阴影中走出来;因为酒,李白的诗词愈久弥香;因为酒,李白其人其诗流传千古。正是酒,使李白愁而不悲,悲而不戚,戚而不伤,伤而不废;正是酒,使李白忘却了人间的烦恼;正是酒,使李白活得潇洒活得从容。
文章结构合理,大量引用李白的诗句来体现李白的性格,全篇语言华美,韵味十足。
?写作借鉴
1.学标题
本文标题特别有诗意。和一千多年前的李白饮酒,真是人生一大快事。作者以想象的笔法,引起读者的兴趣,同时点出文章必定和酒有关,和李白的有关酒的诗句有关,让人期待。
2.学开头
引用李白的三句名言开头,这正是李白性格的真实写照。总说了李白的洒脱、高傲、不羁,引起下文。
3.学修辞
第⑦段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手法。写出了“虽然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可我看不到李白的消沉萎靡”的原因,让我们看到了李白的潇洒和从容。
4.学语言
第⑧段,运用了引用的手法,分别列举了有人同饮和无人同饮时李白的状态,充分地展现了李白与酒缘定终生、难舍难分的情况。
5.学结尾
结尾,用了一个反问句“酒,不就是上苍给予李白的最好馈赠么?”再一次总结了李白和酒的关系。用余光中的评价收束,提升了主旨。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是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
——《庄子齐物论》
[翻译] 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
[明理知义]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彼”与“此”、“是”与“非”的关系,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所以对于万事万物的评判没有永久、终结和全面的结论。就像是非来自个人成见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自己的一套是非标准,去肯定别人或否定别人,这种肯定与否定从事物的本性来说是片面的。所以我们应当了解事物具有“彼”与“此”的对立性,处理事物不要带有个人偏见和好恶。去判断事物的是与非,应从事物的本性出发,洞察事物的本来面目,做出公正合理的结论。
志大才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译文:
参考答案:学剑,却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
参考译文:
项籍年少时,读书没有成就,就弃学而去练剑,又无所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说:“读书,只能够让人记住姓名而已。学剑,却只可以战胜一个人,不值得学。要学就要学能战胜千万人的知识。”于是项梁开始教项籍学习兵法,项籍很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

姚贝娜是中国流行女歌手。2015年1月16日下午,因乳腺癌复发,病逝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在昏迷前,姚贝娜自愿签下了角膜捐献书。为纪念她,2015年4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第41981号小行星命名为“姚贝娜星”。
姚贝娜注定就是为歌唱而生的。人们第一次记住她,是在2013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红T恤,白球鞋,牛仔,短发。“海一望无际,看不见终点在哪里。”唱着这句歌词,姚贝娜更像个学生而不是一个明星。凭着《也许明天》这首歌她让当季的四位导师惊为天人,庾澄庆听罢便大叫:“她的声音太恐怖了!”而那英还当着原唱张惠妹的面直言:“唱得比你还好!”姚贝娜一路过关斩将,成为了那英组的四强。
姚贝娜自述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曾染重病。她当时因癌症做完手术不久。起初人们以娱乐的定式思维揣测她
坦白的目的,现在再回头看去时,才惊觉她的坦然。只有经历过生死的人,才能如此平静,才能对梦想执着较真,然后,迸发出孤注一掷的力量。为了这一切,她甚至牺牲了去做复查的时间,甚至在录制唱片时累到咯血。
正如她在《心火》里唱的:“宁可壮烈地闪烁,不要平淡地沉默。”她要给这个世界带来回响,带来生命的能量和乐观的心态。2013年她曾为杂志拍摄全裸公益写真,传递乳腺癌防治知识。对女人来说,乳房切除已经算是天塌下来的事情了,她却觉得左乳留下的疤痕“挺酷,就像独属她一个人的勋章”。据说,她在当初发现自己生病时,从来没哭过,每天负担起开导别人的责任,还笑称自己是“女汉子”。
她在这世上最后一条微博,是一副倔强姑娘向歌迷们撒娇的模样,正如她的歌所唱的,她是“短暂的花朵,也是最长久的琥珀”。
[人生教益] 她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张照片,是灿烂的微笑;留给朋友的最后一次更新,是暖心的宽慰。她的生命能量和乐观心态,让人感到温暖并对她充满敬意。芳华虽摇落,生命的回响仍在演奏华美乐章,因为人们记住了:无论何时,生命都须昂扬。

一、文言基础专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折:倒流
B.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茫然:前途迷茫的样子
C.扪参历井仰胁息胁息:屏住呼吸
D.畏途巉岩不可攀畏途:对路途感到害怕
解析:选B 茫然:渺茫遥远的样子。
2.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险也若此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乎:语气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所守或匪亲所守:“所”字结构,防守的人
解析:选A 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使人听此凋朱颜”中“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地崩山摧壮士死
B.雄飞雌从绕林间
C.砯崖转石万壑雷
D.问君西游何时还
解析:选C C项,“转”和例句中的“凋”用法一样,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A项的“摧”和B项的“绕”都是一般用法。D项,“西”是名词作状语。
4.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B.以手抚膺坐长叹
C.但见悲鸟号古木
D.飞湍瀑流争喧豗
解析:选A “匪”通“非”。
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西当太白有鸟道,。地崩山摧壮士死,。
(2)但见悲鸟号古木, 。 ,愁空山。
(3),一夫当关,。
答案:(1)可以横绝峨眉巅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2)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 (3)剑阁峥嵘而崔嵬 万夫莫开
二、阅读理解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①,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②。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 ①蚕丛路:代称入蜀的道路。蚕丛,是传说中蜀国的开国君王。②春流:泛指春天水涨,江水奔流。一说指流经成都的都江堰内江。蜀城:成都。一说泛指蜀中城市。
6.简要分析这首诗首联与《蜀道难》首句写法上的不同。
答:
参考答案:本诗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见说”一词显得委婉;《蜀道难》首句运用对比、夸张的手法,是饱含强烈激情的感叹句,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雄浑的基调。
7.具体描绘蜀道“崎岖不易行”的句子是哪两句?试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蜀道在崇山峻岭上迂回盘绕,人在栈道上行走,山崖峭壁宛如迎面而来,从人的脸侧重叠而起,云气依傍着马头而升起翻腾,似腾云驾雾。“起”“生”两个动词用得极妙,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注]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一水:亦作“二水”。
8.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答:
参考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世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9.“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民。
三、语言表达专练
10.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请挑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处 。
第处 。
第处 。
参考答案:① “艰辛”改为“艰险”
② “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 删去“具备”
⑦ 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任写三个即可)
11.在最近举行的城市品牌博览会上,各地纷纷打出了“名人牌”,某市欲以诗人李白为品牌做城市介绍。请你替这个城市写一段介绍李白的文字。
答:
 
参考答案:君不见旧城之貌换新面,安居乐业笑开颜。君不见“诗仙”故居别样美,流连忘返不知还。亲爱的朋友们,我们和“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诗仙”李白共同欢迎您的到来。

《蜀道难》教学实录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蜀道难》教学实录”,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20世纪美国旅行家泰鲁。保罗在《游历中国》一书中断言:“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公元2006年七月三日22时20分,随着一声汽笛声长鸣,钢铁巨龙穿过昆仑山,翻越唐古拉,骄傲地腾越在世界屋脊之上,青藏线的贯通,让对中国人持怀疑论的洋大人们收回了他们的成见,如果历史真的有轮回,还有一位具有诗坛统治力的大人物也会大跌眼镜。Who?(生笑)
生(齐答):李白。
师:怎么都知道?
生(1):李白写过《署道难》,其实青藏线才是难上加难。
师:你是这样认为的吗?
生(1):可能在唐朝,生产力比较低,进入四川比现在进入西藏还难。
师:你很有政治辨证思想。这种想法李白是通过怎样的诗句来表达的?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谁上过青天(生笑)就这一句?
生(齐答):出现了三次。也差不多嘛。
师:是差不多,我们品味品味诗仙要表达情感是一样的吗?我们不妨把这三句来念一念。(生笑着念)《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首席代表作,从内容看,此诗应是天宝初年,诗人在长安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李白是感情极其丰富的男人,诗人天性就是漂泊,一看到月亮,就——
生(齐答):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朋友要离开时,诗仙也动了人间真情,送出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
生(齐答):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好。友人的白帆消失了,李白还在远望。一腔友情,随一片白帆远去;无限神往,与一江春水合流。真可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今天,离别的钟声又敲响了,诗仙又要送别友人,这次目的地是四川,太白作《蜀道难》送之,意欲何为?
生(2):想表达离别之痛。
生(3):我想是对友人的祝福。
生(4):可能是不向让朋友走,走了会伤心,会孤单。
师:同学们,你们的意思归纳起来就是两种,一是嘱咐和祝福。二是劝阻和挽留。到底哪一种更帖切呢?或者说还有第三者?(生笑)我们不妨从文本如手,抽筋剥皮的学习(生笑)大声的厚颜无耻的朗读《蜀道难》,体会“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杰作。(生读)
师:我想李白听了我们的朗读后,定会有知音之感(生笑)谁第一个说一说诗歌中有震撼力的诗句,就好比大地深处熔岩喷涌而出的感觉。
生(5):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生笑)
师:为何笑?
生(部分):太平常了,简单。
师:其实,开头一句难于上青天说简单也不简单。大家发现了吗?此句前面还有七个特殊的字?
生(齐答):噫吁戏!危乎高哉!
师:特殊吗?
生(6):好象语气词多了点?
师:哪些语气词?什么意思?
生:(6)噫吁戏!乎哉,五个,大概是四川的方言。
师:如果翻译成绍兴方言——(生笑)
生(部分):哎
生(部分):啊
生(部分):阿呦
生(部分):哇,我的妈呀。
生(部分):哦。我的上帝。
师:哦,各种版本都到齐了。我惊叹于同学们的想象力。按照黄健翔的时髦的话来说,是伟大的诗仙的灵魂附体。(生笑)据《宋景文笔记》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輙曰噫嘻。李太白作《蜀道难》,因用之。”“难”是一个抽象词语,刘晓庆曾说,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那蜀道难到底难在何处?
生(7):蜀地与世隔绝——
师:莫非是金庸笔下的桃花岛——-(生笑)
生(7):蚕从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于秦塞通人烟。是写隔绝时间只久。
师:对,养养蚕,打打鱼,逍遥自在。-----
生(7):老师,你错了,蚕丛鱼凫是两个国王的名字。
师:看来师不必贤于弟子——
生(笑答):生不必不如师。
师:我们班中有叫蚕丛和鱼凫吗?(生笑)。李白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古怪的名字,是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用法稍有不同。还有吗?
生(8):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蛾眉颠,有鸟道,而无人道,也是说隔绝之久。
师:好,讲得很精辟。而蜀道的开辟也具有神奇色彩,谁来说一说这方面的内容?
生(9):五个大汉拽一条蛇,山崩地裂,大汉被压死,路就通了,
生(10):还有五个美女也被压死,入蜀之路才通,
师:老师曾看到过着这样故事,与课文有些出入,五位大汉压死后,不知为何,秦国的五个美女都奔上山去,化为石人,多浪漫。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许多劳动人民为凿山开路,牺牲了不少人。李白运用这个神话,“地崩山摧壮士死”,也可以说是指成千累万为开山辟路而牺牲的劳动人民。他们死了,终于打开了秦蜀通道,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总之,写出了开辟之难。所以,这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应读出——
生(齐答):读出惊叹之情。
师:鲁迅曾说,世上本来没什么路,走的人多了,也便自然有了路。现在路是开辟出来了,好走吗?
生(11):难,诗中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波逆折冲之回川,蜀山太高,连太阳神的车子都得绕行!而且天梯石栈的下面是急湍险流。行路难啊,行路难。
生(12):还有黄鹤飞不过,猿猴也担忧,
师:打住,为何写到黄鹤猿猴?
生(12):用了拟人手法,。以“六龙回日”的神话和想像,用黄鹤是不飞则已,一飞冲天,黄鹤飞不过、猿猱愁攀援来反衬人行走之难。
师:反衬这词用的很到位。还有吗?
生(13):也有直接写行走苦难。比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条山路百步九曲,在山岩上纡回盘绕,行旅极为艰苦。类似九曲黄河。
师:你的想象太开阔了,曲折越多,说明山势陡峻,写出了度越之难。行走中的人们的神态李白也描绘——
生(14):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仰面朝天,屏住呼吸,摸着星辰前进。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旅程中,行人都手按着胸膛,为此而长叹。
师:的确,诗人通过摹写攀登者的神情和动作,如手扪星辰、呼吸紧张、可能有高原反应(生笑)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等,来进一步烘托山路纤曲,蜀道因其高而艰险难行。行走在蜀道上,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也不怎么好,影响人的情绪,(生笑)读一读这样的诗句——
生(齐读):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师:悲能改做飞吗?
生(15):不能,因为这只鸟内心很痛苦,(生笑)
师:你的意思是说好象这只鸟儿失恋了,你怎么知道的。(生笑)怪不得后面雄飞雌从绕林间,号叫的大概是跟随的那只雌鸟吧(生笑)这当然是我们一相情愿的大胆的猜测罢了。那来说一说另一种鸟,子规吧。
生(15):子规就是杜鹃,常在月下悲鸣。据说古代有一个蜀王,名叫杜宇,号为望帝。他因亡国而死,死后化为子规鸟,每天夜里在山中悲鸣,好象哭泣一样。
师:看来蜀地的男人特别脆弱。杜鹃是四川的特产,哦,叫特鸟。(生笑)古诗中写杜鹃特别多,比如诗仙曾送好友王昌龄,曾写杨花落尽子规啼——
生(齐答):闻到龙标过五溪。
师:我寄愁心与明月,
生(齐答):随君直到夜郎西
师:阵阵的子规悲啼,空旷孤寂的情绪缠绕在你的灵魂之中,离别之恨,飘零之感渗透在骨髓中。古人曾评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并无有人迹。空山古木间,日之所见者,但是悲鸟雌雄威群而飞;夜之所闻,但是子规月下啼血最苦”。无非烘托环境荒凉、凄清,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诗仙发出了人生第二感慨——
生(齐答):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师:渗透了哪些情感?
生(部分):忧愁,担心
生(16):惊慌、哀愁、担心的脸色都变了,红颜变白脸——
师:怪不得川剧中有变脸,连刘德华也要虚心的学习。(生笑)这样的细节描写较好地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利的烘托了蜀道之度越之难。但蜀道还有更为奇险的风光,无限风光在顶峰。谁来说一说。
生(17):去天不盈尺,是说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讲山壁之险。
师:这好比电影镜头中,先来一个连峰接天的一个长镜头,然后再来枯松的一个特写。当然,有魅力的镜头需要快慢结合,最好来点音响效果。诗中有吗?
生(17):有,飞湍、瀑流、平崖、转石,滚下来的是石头,多壮观。
生(18):我觉得有点恐怖,大型泥石流啊。(生笑)
生(19):还有声响,雷鸣般的声音。排山倒海。惊险万分。
师:这一切产生了一种势若排山倒海的强烈艺术效果。山势高危使人望而生畏,山川险要令人惊心动魄,蜀道之难的描写,简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诗仙就质问了——
生(齐答):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师:风光变换,现象丛生,在这样惊险的氛围中,作者写了通往成都的剑阁,读一读其地势险要的句子。(生读)
师:成都是个好地方吗?
生(20):只是个军事要地,不是旅行的好地方。没有旅游价值。
师:成都是天府之国啊,怎么不是好地芳?
生(20):四川人特别厉害,化为豺与狼。并且野兽横行,猛虎蛇类吓人。
师:夕避长蛇,朝避猛虎句式有点特殊吧?
生(21):是互文,夕、朝名词或用做状语,
师:你判断得很对。这一段诗反映了初唐以来,蜀地因所守非亲,屡次引起吐蕃、南蛮的入侵,导致生灵涂炭的战争,使三秦震动。政治环境相当恶劣,类似现在的伊拉克,恐怖横行,炸弹乱轰。随时葬身虎口蛇腹之虞。从战祸之烈,写出安居之难。所以李白又感叹——
生(齐答):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师:包含着哪种感叹?
生(部分):恐惧
生(部分):悔恨,后悔来到四川。
师:由此看来,诗仙三次感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蕴涵着不同的心理体验。第一次,由隔绝之久,惊呼开辟之难,第二次由山势之危,忧惧诗人以鬼神莫测的笔法,度越之难,第三次由战祸之烈,悔恨安居之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前、中、后出现三次,反复咏叹,内容逐次加深,产生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反反复复为哪般?谁来说一说?
生(22):李白写诗纯粹是为了挽留朋友,希望他留下来。
师:哦,留下来吃大块肉,喝大碗酒。(生笑)
生(23):可能是劝阻统治者要当心安禄山造反,要及早准备,
师:你的意思说豺狼就是杨贵妃的相好安禄山(生笑),我想李白不太可能有如此政治远见,如有的话,也不会到处碰壁,碰的鼻青脸肿。
生(24):我想蜀道难有所寄托。
师:哦,寄托?
生(24):借送友表达自己内心的苦闷,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借蜀道是说自己仕途之难。
师:真是仕途之难,难于上蜀道。(生笑)仕途称心,蜀道则易;仕途无成,蜀道则难。否则,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干卿何事?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归蜀》中说“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子今称意行,所历安觉危。”这对你的观点是有力的补充。此种想法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有流露。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生(齐答):使我不得开心颜
师:我们通过抽筋剥皮的解读,试图掀开蜀道的红盖头,看清庐山真面目。这是一首慷慨的悲歌,既有历抵卿相的屈辱,又有遍干诸侯的失意,既有报国无门的愤慨,又有败兴而返的伤心。中国诗坛上最耀眼的一座雕塑——诗仙,他的独特的个性,满怀的抱负,傲岸的反抗,在这里奏一出了最强音,天才极至,似乎没有任何约束,似乎毫无规范可寻,一切都是冲口而出,随意创造,却是如此的美妙奇异,不可思异,这是浪漫文学交响诗的顶峰,这是上天赐给人类最好的礼物之一。在天才李白面前,一切庸碌无为,一切的怨天艾人是多么的可笑,人生只有永远进取,向上。
附板书
??隔绝之久——开辟之难惊
蜀道难
山势之危——度越之难惧仕途之难
战祸之烈——安居之难悔

蜀道难教学设计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蜀道难教学设计”,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扫清文字障碍,熟读成诵。
二、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三、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诗歌作品中最出色的一篇,其思想内容之丰富,艺术成就之高为历代文学家及文学评论家所公认。关于这首诗的政治寓意,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教学过程中,第一,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第二,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应该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捋清全诗的思路:围绕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全诗的主旨,分别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蜀中战祸之烈。在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必整齐划一,言之成理即可。
本诗的教学难点是对诗中典故的运用和作者政治思想的把握。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提问的同时,教师补充必要的背景知识和有关资料,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本诗设计两种教学方案:
1.学生自主学习式教学方案。
2.教师导学式教学方案。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方案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及行文脉络,反复诵读,感知作品的感情基调。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蜀道艰难险阻,无论是通行还是战争,自古这里就充满着传奇色彩,历代文人墨客对此不乏感叹之辞,那么蜀道究竟有怎样的传奇和艰险呢?我们今天一起来看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代表作——《蜀道难》给你们做的介绍。(板书)
二、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节课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回忆过去学过的李白的其他作品,了解李白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
(2)通过查阅其他资料(网络、图书等)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
(3)结合课下注释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反复诵读,体会全诗的感情基调。
(4)理清全文脉络。
2.检查预习作业。
(1)按课前布置的作业,分小组讨论,相互取长补短,推举代表发言,陈述本小组作业完成情况和作业最后内容。
(2)教师提问,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在检查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生平及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先世隋时因罪流徙中亚,他出生在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他自青年时就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年曾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六十二岁病死在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年幼时,他的父亲对他进行过传统教育,青年时接触过道士和纵横家,也受过儒家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这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他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都收在《李太白集》中。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四分之一,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他也是五言、七言绝句的圣手。五绝含蓄、深远,只有王维可以相比;七绝韵味醇美,音节和谐流畅,和王昌龄齐名,被评为有唐三百年的典范。
(2)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回忆学过的李白的诗(以体现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为主),总结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风格。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像,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情感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与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是的,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3)《蜀道难》的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们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诗中强调的“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就是指此而言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李白《蜀道难》之作,当在开元、天宝间。时人共言锦城之乐,而不知畏途之险,异地之虞,即事成篇,别无寓意。”又据孟《本事诗》载,贺知章于天宝初年李白入京时即见此作,惊叹之余称李白为“谪仙”。故知其创作时间不迟于天宝三年,为“安史之乱”前的作品。诗中的“君”有人说是李白的一位好友,这以他同时期的作品《剑阁赋》和《送友人入蜀》为证(见附录),有人说仅是一种虚拟方式,即实无其人而是泛指所有“西游”之人。其实“君”指谁并不重要,诗的写作目的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只看到“锦城”的“乐”,应该“早还家”,因为这里的道路奇险无比,且随时可能发生战乱,足见作者英明的政治预见。(以上材料可投影或印发。)
(4)字词的检查,可采用让个别学生上黑板默写、上讲台讲解等形式,内容以课下注释为主。
三、阅读训练。
1.播放《蜀道难》并配乐朗诵,使学生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
2.齐读,跟着配乐的诗朗诵,全班齐读,以充分体会本诗的感情基调。
3.自读,在进一步了解了作者的生平、思想、作品风格和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目的的基础上,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行文脉络。
四、整体感知。
这部分教学内容实际上还是以检查课前的预习为主。
提问: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本诗以惊人的艺术夸张,丰富的想像力量和雄伟磅礴的气势,描绘出蜀地山川奇险壮丽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无限热爱之情,同时也流露出了诗人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深刻忧虑。
提问:全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或全文的行文脉络是什么?)
学生回答(不求惟一,有理即可)。
教师明确:全诗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为主线贯穿始终,是全诗咏叹基调的重要体现。统观全诗,诗人的感叹思路是:先叹蜀道之高,再叹蜀道之险,最后感叹蜀地战祸之乱。这三叹分别渗透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的字里行间。
五、布置作业。
1.诵读全诗,背诵第一段。
2.阅读全诗,弄清每句诗的含义。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背诵情况。
2.进行鉴赏式阅读,在教师引导下分析、探讨全诗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蜀道难》是李白最富浪漫主义色彩的代表作。在诗中,作者写山川自然,不是冷静客观的描摹刻画,而是以奇幻的想像与极度的夸张,从表达主观感受、强烈的反应中去显现蜀道慑人心魄的奇险之势。诗人的想像,出入古今,如大河奔流;所有的想像与夸张都临近或逾越了事物性质的极限,基本上是超现实的。由此形成的意象,一个接一个地急促奔涌,奇意迭出。其中又间以诗人的感叹、惊呼、反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叹,如同乐曲的主旋律,一唱三叹,反复出现于其间,构成了强烈的节奏。这样,这首诗便不仅充分显示了蜀道山川雄奇险峭的气势,而且表现着诗人激情的跌宕,从中可以感受到他的灵魂的飞动和广阔的胸襟。那么,诗歌是通过哪些诗句具体表情达意的呢?我们将逐句研讨。
二、检查背诵。
1.指名让个别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指出背诵中的宇音错误和音节错误(重点语句的音节和感情的变化见教参“诵读提示”)。
2.齐读全文,体会感情基调,为具体分析打好基础。
三、鉴赏、研讨重点语句。
1.布置讨论题,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合作交流,最后由代表总结发言,教师订正。
(1)开头用“噫吁,危乎高哉!”有什么作用?
明确:“噫吁”三个字都是感叹词,是蜀地方言。“噫吁!危乎高哉!”这些感叹词的连接使用,是诗人在激情的冲动下随口吐出的,它包含着巨大充沛的感情力量,所以才能使人在这一声并没有多少具体描绘的惊呼中,感觉到蜀道的高峻、艰险,充分表现了诗人吐纳山川的宽广胸怀。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的用典有何用?
明确:这里诗人把我们引向了一个悠久迷茫的历史时间领域。一方面,从时间的悠远上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另一方面,经过这番渲染,激发起读者对蜀地情况的好奇心。有这样一个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而又长久与内地隔绝,从没有人去过的地方,那里究竟是一种什么景象呢?人们会从蜀地时间悠久的观念中,感觉到这是一个奇险幽深、神秘莫测的地方,并产生一种探求的欲望。
(3)“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诗该如何理解?是否有迷信色彩?
明确:秦蜀两地间本来只有鸟道而无人路,是古代的大力士用他们的双手搬倒了险恶的高山,杀死了凶猛的大蛇,才给我们打开了一条通道,消除了秦蜀两地长久隔绝的局面。诗人对于壮士排山倒海的巨大力量及其壮烈牺牲的精神,表示了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歌颂。这个神话故事的运用丝毫没有迷信色彩,而是有力地、令人信服地歌颂了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量。
(4)诗的第二自然段以对那位“君”——假定的友人劝阻“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开始,到对友人的质问‘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在第一自然段极言蜀道的高,而在第二自然段又极言蜀道的险。这些具体的描绘,形象、生动地画出了山川的形态。但作者仍觉得不够到位,又用“劝阻”、“质问”友人这种虚幻的笔法,从侧面烘托了自然景物的惊奇雄险。
(5)本诗的主旨在于表现蜀道的惊险,但第二自然段写进“号古木”的“悲鸟”和“啼月夜”的“子规”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自然段作者尽述蜀道的高不可攀,笔锋一转,劝朋友不要西游,因为这里不但路途难走,而且环境荒凉、凄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月夜”充满了无限的哀怨与愁苦,使人闻而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6)“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政治远见?
明确:诗人从蜀道的艰险想到了它在军事上的重要位置,并由此又想到了“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的可能发生的祸患。诗人对当时潜伏着的军阀割据严重危机的担心,表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力和政治远见以及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安全的深刻的忧虑,从而给这个歌颂雄伟奇险山川的诗篇,增添了一种发人深思的严肃的思想内容。
(7)“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是全诗的主旨,为什么诗人要在最后写蜀地战祸一段?这样写和诗的寓意有什么关系?
明确:从诗的内容看,此诗应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的。全诗极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意在为友人此去路途的艰险而担忧,“问君西游何时还”,人还未去却已问归期,诗人不忍友人离去,依依惜别之情自现。结尾一段写蜀地战祸之烈,意在告诫友人蜀地并非久留之地。而剑阁是蜀中要塞,由“蜀中之险甲于天下,而剑阁之险尤甲于蜀”可见。写剑阁之险引出蜀地战祸,既是写蜀道之难的继续,也是惜别之情的升华。去蜀难,留蜀亦难,“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样的诗“风人之义”便显得水到渠成,自然而完满。
四、归纳全文的结构并板书。
可让学生先捋清全文的思路、每段的主要内容,教师板书明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领会全诗的主要表现手法。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全诗背诵。
2.讨论分析艺术特色。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全诗的背诵情况。
1.提问个别学生全篇背诵,也可个别提问后两段的背诵,注意纠正字音和音节,特别是应读出气势来。
2.全班齐读,发现个别读不熟的,或没背下来的,再重新个别抽查,争取让学生全都背下来。
二、分析本诗的艺术特色。
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讨论,根据自己的认识谈这首诗有什么突出的艺术特色,由各小组负责同学归纳学生的发言分为几条,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总结,明确:
1.大胆的夸张。
在本诗中,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使蜀地山川的雄伟奇险得到了充分体现。写蜀道的艰难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山的高峻是“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写急流瀑布是“飞湍瀑流争喧豗,崖转石万壑雷”。写到蜀地的历史则是“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写到人的惊恐则是“使人听此凋朱颜!”无论是写山写水写情写事,都运用了艺术的夸张。这些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山水形象的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以一种高于形象原状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给人以强烈而深刻的感受。果真是“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吗?果真是山高可以回日吗?蜀道之难果真是“难于上青天”吗?现实生活中当然是不存在这种情形的。这就是艺术的夸张。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形象、面貌,会在夸张这个放大镜里,得到非常鲜明、突出和生动的表现。
2.奇特的想像。
想像,是艺术构思的灵魂,是形象赖以表现的基本方法。本诗作者的想像力是非常奇特的,不是一般的艺术想像,而是纵横变幻、层出不穷、出人意外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多么惊人的想像!为了说明山的高大,他的想像里会出现“六龙回日”,把太阳和高山联系了起来。有时诗人是“心游万仞”,站立在群山之上:“连峰去天不盈尺。”有时他又“思接千载”,回到了悠久遥远的历史岁月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他的想像忽而在高山,忽而在深谷,忽而想到月夜,忽而想到白昼。他的想像的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无拘无束,无所不到的。正是借助这种丰富、自由而又奇特的艺术想像,诗人才能在广阔的天地中找到最适合于表现蜀道山川的神话故事、历史传说、六龙回日、黄鹤之飞等等生活现象,并且把它们组织在自己的诗篇中,以表现主题,使自己的诗篇产生了一种神奇飞腾的气势。
3.强烈的感情。
《蜀道难》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一种赞叹惊异的情绪。一开始,“噫吁,危乎高哉!”这一声惊叹便强烈地震撼着人心。全诗在每一段具体描绘之后,都有一些单独抒发主观感受情绪的句子。这些表示惊叹的句子,因为它们都是紧接具体描绘之后的诗人的具体感受,所以能在读者的心灵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从而加强了读者对于自然景物的感受。另外,即使是那些具体描绘也是在强烈的情绪之下进行的,我们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这些诗句时,会感到有一种磅礴的气势和强烈的感情力量冲击和震荡着我们。这种感情是产生于诗人对于自然景物的深刻感受,而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来。因此,自然景物就被涂染上了诗人的感情色彩,而诗人的主观情绪也就获得了鲜明的形象性。情与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4.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
《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不要求有固定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等。没有严格的限制,可以根据内容的需要,自由采取适当的语言形式。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体裁的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更加自由活泼。全诗的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长短错落不齐,这是为内容所要求的。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奔放畅达,蜀道的高山险川被夸张地表现出来。后半部分写到剑阁的险恶环境时,多用四字短句,跳荡有力,惊恐的情绪在这种语言节奏中得以表现。语言形式的变化多端,正是为表现不同形象和不同情绪服务的。诗人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必须有这种纵横崛崎的语言形式;平平仄仄千句一律的句子形式,不足以表现如此丰富的内在情绪。
三、再听《蜀道难》全诗配乐朗诵,体会诗歌的感情,加深理解。
四、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题。
2.第三题的第4小题,可以作为研究性课题,课下讨论。
第二方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李白的生平、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
二、体会作品本身所表达的强烈的思想感情。
三、品味美丽的诗歌语言及其深刻的含义。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教学设想
《蜀道难》是李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品,其作品内容含量之大、艺术特色之奇妙为历代评论家所称道,然而无论对其创作目的的认识,还是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使历代评论者仁者见仁,众说不一。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应该要求学生对作品必须充分认识和理解,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学习,拿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以切实达到提高独立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的目的。具体的做法可以按照下列思路进行:课前预习(自学:通过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疏通诗歌大意,提出问题)→课上分组讨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课下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并提自己新的见解)→课上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提出,全班学生发言谈看法,最后解决问题)→课下总结归纳,就作品的某一方面写评论或感想。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前准备。
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生平、作品的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写作目的。(以上内容分四个小组准备,每小组只准备一个问题,要全面、准确,每个问题由各小组出一名代表准备课上汇报。)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字词,通读全诗,熟读全诗,以备课上教师叫起朗读。
3.弄清全文主要内容及感情脉络的发展,准备复述(全班每个学生都准备)。
4.每个人把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写在纸上,在课前由课代表统一收齐交给教师,以供教师备课和课上讨论使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诵读全诗,了解本诗歌的感情基调和脉络。
3.熟悉全诗,提出问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李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作。大凡杰出的作品都具有内容丰富、艺术特色多样的特点。因此,学习这样的作品,我们要解放思想,不受前人成说的束缚和制约,敢于思索、敢于想像,拿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二、检查预习作业。
1.根据课前布置,由四个小组的代表分别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本诗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在学生介绍的同时教师应给予必要的订正和补充。有条件的学校,课前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相关内容制成投影卡片、电脑幻灯片或打印成资料发给学生。(有关内容见“方案一”。)
2.让一名学生复述全诗主要内容,并请至少两名学生补充说明。
教师明确:
本诗描述了蜀道山川的艰险,而以惊人的想像力和奔突在想像之中的浓烈情感见长。全诗分三段:第一段,以开辟之奇写蜀道之难;第二段,以奇峻荒凉的景色之令人悚惧写蜀道之险;第三段,由自然而及人间,表现对蜀中可能出现叛乱割据的隐忧,仍然不离“难”、“险”。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朗读。
请三名学生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每个学生朗读以后,请全班学生指出其朗读过程中的字音和音节的错误,教师应及时订正。
三、分组讨论、交流。
分组讨论、交流有两种形式(内容):一种是,教师把收集上来的学生在预习中的问题,系统整理归纳后,编上号,如果问题特别多就分散到几个小组;如果问题少,就全部发给每个小组。另一种是,教师不把收集上来的问题分给各小组讨论,而只让每个小组讨论本组成员提出的问题。
活动方式:
学生:
首先分成活动小组(小组的多少、大小应视班内人数或其他具体情况而定),每个小组应该有一名负责人,负责召集、组织活动并负责做好记录,待下节课全班交流时发言(或给答案,或提问题),其他同学应对每一个问题(或老师分给的题目,或本组同学提的)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达到互相学习。互相补充、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问题,可以涉及作品的任何角落,小到一个字的读音、解释,大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
教师:
要密切注意每个小组讨论的进程,掌握讨论的时间,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和看问题的角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诗歌第一自然段,熟读第二、三自然段。
2.收集各小组讨论后仍解决不了的问题让学生课下思考,准备下节课发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继续朗读练习。
二、重点鉴赏诗的主要语句的深刻含义和重要写作技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我们经过课下大量地查阅资料和上一节课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沟通,对《蜀道难》这首诗一定有了比较深的认识和理解,产生了不少新的看法。不过也一定还有不少想不通、弄不明白的问题,那么这节课就来个全班讨论,大家共同提高。
二、朗读背诵。
1.提问个别学生,检查第一自然段的背诵情况。
2.全班学生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三、全班讨论、交流。
根据上节课分组讨论的情况,全班学生讨论、交流的方式要相应变化,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是每小组的代表按照老师分给的题号逐一向全班同学汇报(说出答案或提出问题)。
二是全班每个学生不必拘于顺序和形式,随便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对问题的看法。
活动方式:
学生:
按顺序或随便提出自己仍然弄不清的问题,或提出对某个问题的看法后,全班其他学生可以随便地、不拘形式地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同意或反对),并认真做好笔记。
教师:
首先要组织好学生讨论、交流,注意随时调节讨论、交流的气氛,对所有问题要给出较为准确的答案或较为明确的说法。有些问题答案不是惟一的,特别是一些语句含义的理解本来就可以见仁见智,要给学生讲解明白,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应给予肯定,对答案不必要求整齐划一。
四、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三自然段,熟悉全文内容。
2.就课上讨论、交流的问题中,找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写一篇研究性报告,不得少于700字,下节课课上交流。
参考题:
1.《蜀道难》一诗的文体特色。
2.探索李白写作《蜀道难》一诗的背景及目的。
3.从《蜀道难》一诗看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4.李白诗风与杜甫诗风比较谈。
5.诗中有几处用典,作用是什么?
6.开头连用三个叹词,其用意何在?
7.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8.主旨句在全诗中反复出现三次,有何作用?
9.全诗的夸张。
10.全诗感情的脉络是如何一步步发展的?
11.本诗哪些情节体现了诗人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
12.李白的政治预见性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充分认识《蜀道难》思想内容的精深、艺术特色的绝妙。
二、继续品味《蜀道难》语言的华丽,体会作者胸怀的博大。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用我们今天的观点来看他有许多优点,但也有许多缺点,反映在他的作品中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对这一历史人物及其作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检查全文背诵。
(检查方法如前)
三、组织交流。
交流方法可以先小组交流,选出好的再全班交流;也可以直接全班交流,谁愿发言谁说。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学生:交流。
教师:对学生交流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及时给予肯定,对交流中出现的错误要及时指出。
四、布置作业。
预习《将进酒》。
参考资料
剑阁赋
李白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肃飒瑟(y),猛烈),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指友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尽),我沉吟兮叹息。视东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燕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送友人入蜀
李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
注:此诗为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君平,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卖卜为生。后两句意在告诉友人,官爵地位,早有定局,不必再去算命卜卦。
(桑少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