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高二语文《项羽之死》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文本,赏析作品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探究作者情感和作品意蕴。

过程与方法:以“文”带“言”,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认识和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教学重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感受本文体现的悲剧之美。(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诵读法、创作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2课时wwW.jaB88.coM

教学流程

第一部分:预习课

【课前准备】利用早读时间进行交流学习。

1.反复阅读文本,对照注释自读,疏通文意,扫清文字障碍。

写出你初读本文的疑惑或学习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虑班级实际情况,可进行课内或课外指导预习。

第二部分:课堂导学案

一、激情导入

此二者为谁?(ppt展示刘邦与项羽争锋的图片)

楚汉双雄,项羽,刘邦是也。一个是将门之虎,一个是寒门之子,一个是所向披靡的大将军,一个是望风而逃的小亭长,他们都有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野心和魄力,而结局,一个乌江自刎,悲情收场,另一个开启了大汉辉煌。这一样的视野,不一样的结局,正因一样的雄心,不一样的性格。鸿门一宴,楚汉之争的帷幕缓缓开启,项王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而今,一切即将落幕,项王又将如何演绎他的人生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最完美的落幕英雄——《项羽之死》。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预习内容:疏通文意,用四字短语概括三个场面描写。

明确: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一)垓下之围——读

活动一:美读《垓下歌》,再现项王悲剧形象。

1.请两位同学配合再现项王的经典形象。一位同学营造氛围,朗读叙述语言,一位同学走向讲台,出演项王。

2.师生共同结合课文中的神态、动作以及语言描写进行评价。

分析:第一句,回忆自己力能扛鼎、战绩辉煌的时期,所以这一句要读出雄壮的气势,要读得豪迈;第二句,是项羽被围的情况,骓马的不离不弃,所以承接上句,也要读得有气势,还有点自负的感情在,虽然项羽现在时运不济,但他的宝马还没有离开他;接下来,骓马不走了,该拿它怎么办?这一句我们读出了他的无奈,因为在这时候,项羽希不希望骓马离开他呢?但是不离开,骓马就有可能和他遭受同样的结局——战死,所以他有点进退两难,有点无奈,有点沮丧;除了宝马未走,还有一位美人未走,“虞姬啊,我该拿你怎么办呢?”说这句话的时候,又会带有一种忧愁和愧疚的感情。项羽在最后时刻想到的是自己的女人,从分析中可以看出他的儿女情长,从对宝马和女人的态度上我们应读出项羽对虞姬的无奈、眷恋,还有他的铁骨柔肠和儿女情长。

(二)东城快战——析

活动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在二、三段中项王自己所说话的具体内容中补写出项王的动作、神态及心理描写,并且说明你填写的理由。

项王自度不得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项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乃谓其骑曰:“何如?”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乌江自刎——辩

活动三:项王在乌江时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方法指导:联系项王的性格,揣摩项王心理变化,抓住能体现渡江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分析:

1.心理变化:由“欲渡”到“拒渡”。

2.变化关键:乌江亭长的一番话。

3.变化原因:地方上,江东太小,不能满足他的霸业;心理上,想做帝王,但却只是个战神,名马,爱人都保护不了,这是男人的屈辱;将士们已不在,表衷心,不能苟且偷生。

4.变化小结:从项王由“欲渡”到“拒渡”的变化可以看出:一方面,“天之亡我”,项王没有活下去理由,耻于在区区江东实现自己的霸业,他知耻;另一方面由率领八千人马剩他一人,愧对于心,不能忍辱偷生,他重义,所以我们可以得出项王的性格特点是“知耻重义”。

小结:这时候的项王充满情思,对他而言,他做出了最高贵的选择,他选择了放弃,放弃了个人的争斗、屠戮,放弃了对他来说最为重要的权利与地位,但是他却赢得了他最壮美的时刻,赢得了后世人的铭记于心!

三、总结

我们对这一课的讲解,通过垓下之围——读——情,东城快战——析——勇,乌江自刎——辩——义,就展现了项羽性格的三个关键字“情、勇、义”。

通过学习《项羽之死》我们有很多争论,也有很多同情,总之项羽是一个很可爱的人,正如断臂的维纳斯一样,正是因为有很多可爱的一面,又有很多不完美的一面,所以才让我们铭记千年,才让我们至今人人忘不了他在乌江的侠骨柔情,这就是我们的项羽,这就是我们最完美的落幕英雄。

三、拓展延伸

假如项羽被拉上了乌江亭长的船,写一段项羽与乌江亭长的对话,300字左右。

设计意图:通过描摹项王神态、动作,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项羽性格特点的手法,来感受司马迁写人记事的精妙。

相关推荐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项羽之死》同步学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项羽之死》同步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一、课前预习
(一)、作者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朝代)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又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
(二)、积累与项羽有关的成语
取而代之: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绍兴),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破釜沉舟:公元前208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以一当十: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沐猴而冠:灭秦之后,项羽引军入咸阳,大肆烧杀,咸阳火三日不绝谋臣劝项羽说:“关中山河四塞险阻,土地肥美,可以作为霸王之都”而项羽以“富贵不归故里,如同夜间穿锦绫走路,没有人知道”为借口加以拒绝劝他的人感叹道:“人们说楚人是沐猴而冠,果真不假”项羽闻听此言,就杀了说这话的人
四面楚歌:因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项羽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南)被汉高祖军队围得水泄不通夜间军营四面皆楚歌,项羽大惊,见大势已去,率众杀出重围,逃至乌江边,因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有船不渡,自刎身亡
江东父老:“项王笑曰: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和何面目见之?”
霸王别姬:霸王项羽在和刘邦夺封建统治权的战争中,最后兵败,自知大势已去,在突围前夕,不得不和虞姬决别
一决雌雄:项羽言,“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拔山盖世:“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三)、补充讲解

1、项王军壁垓下:名词—动词,驻守
岸土赤而壁立:名词—状语,像墙壁一样
2、于是项王乃慷慨悲歌:情绪激昂
3、力拔山兮气盖世:拔,撼动盖,胜过、压倒、超过
4、项王泣数行下:眼泪
5、平明(平旦):天亮
6、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定语后置句)
译:能跟从的骑兵一百多人罢了
7、地方千里:地/方:土地方圆
8、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何……为”,固定结构,由副词“何”与语气词“为”构成
用于询问原因或反诘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等
9、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副词,仅仅、只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副词,竟、却
二、学习过程
(一)、给黑体字注音
骏马名骓()美人和()之麾()绐()]刈()旗辟()易
(二)、知识梳理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项王军壁垓下
(2)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
(3)常幸从
(4)以故汉追及之
(5)所当者破
(6)然今卒困于此
(7)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人
(8)直夜溃围南出
(9)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10)项王及复引兵而东
(11)项王自度不得脱
(12)身七十余战
(13)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14)田父绐曰“左”
(15)今日固决死
(16)愿为诸君快战
(17)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18)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19)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20)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21)籍独不愧于心乎
(22)项王身亦被十创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1)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古义:今义:
(2)期山东为三处古义:今义:
(3)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古义:今义:
(4)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古义:今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乃
①项王乃大惊曰
②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
③平明,汉军乃觉之
④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⑤乃陷大泽中
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⑦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⑧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以
①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②以故汉追及之
③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④汉军至,无以渡
⑤不忍杀之,以赐公
(3)之
①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②我何面目见之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④马之千里者
(四)、找出并解释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词
1、项王军壁垓下2、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3、直夜溃围南出4、亦足王也
5、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五)、文言句式
1、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2、左,乃陷大泽中
3、然今卒困于此
4、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六)、固定结构
1、骓不逝兮可奈何2、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4、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
5、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三、赏析课文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
动作描写:
性格特点: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
行动描写:
性格特点: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
语言描写:
性格性格: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3、请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四、片段写作训练

要求:1、100字左右;
2、引用一句名言;
3、(主要)以《项羽之死》中的情节、细节为事例;
4、点评事例;
5、联系现实
A、做人必须要有尊严
B、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士可杀,不可辱尊严比生命更重要
示例评析
示例一:
(观点)做人必须要有尊严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尊严,生存在这世上也就毫无意义(事例)项羽在乌江边,面对束手就擒和自刎两种抉择,他毅然选择自刎(点评)一旦被擒,受到的羞辱就无以计数,人生的尊严也就丢失了(名言)古语云:“男儿膝下有黄金”所谓“黄金”,就是这珍贵无比的尊严(现实)因此,在面对选择时,我们一定要保持自己人生的尊严
示例二:
(名言)民如水,君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事例)项羽攻破秦城时,只顾烧秦殿、庆功业、赏士卒,却偏偏忘了安抚百姓!以致他在溃围迷路时,竟被一田父欺骗,误入大泽,走向绝境(观点)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点评)项羽英雄一生,却不知民心之贵千金难买(现实)可见当政者治政、为官者处事,当以百姓为重
示例三:
(名言)士可杀,不可辱(观点)尊严比生命更重要(事例)当项羽被迫退到乌江时,他没有投降——投降就会受辱;他选择了死——宁愿死,也要捍卫自己的尊严!乌江边上,他的身躯无比高大(点评)项羽把人的尊严放到至高的位置,放弃了生命,却赢得千古美名(现实)现实生活中,多少人为了一点远不如生命宝贵的虚名浮利,竟能轻易丢掉尊严,虽然活着,却比死去更可悲
《项羽之死》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梳理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及翻译文中几个较难的句子
2、学习《史记》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重难点:学习多侧面展示人物性格的方法学会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学习时数:二课时
学习内容和过程:
一、预习学案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影响极为巨大,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赏析学案:
1、结合课文情节,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第一段垓下之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动作描写:惊——起——饮——歌——泣
性格特点:心理脆弱,多情善感
第二、三段:东城快战
主要情节:直夜溃围——绐陷大泽——决意快战——东城快战
行动描写:三次行动
性格特点:勇猛、自负
第四段:写自刎乌江
主要情节:乌江拒渡——赠马亭长——赐头故人——自刎而死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无颜见江东父老
性格性格:宿命思想、知耻重义
2、在《鸿门宴》中,司马迁表现了项羽性格中的哪些特点?《鸿门宴》和本文对项羽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1)、《鸿门宴》:刚愎自用、优柔寡断、妇人之仁
(2)《鸿门宴》一场写多人,通过对比的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项羽之死》连续集中地写一个人,通过三个连续的事件集中笔墨塑造项羽的形象
3、请学生评议项羽这一人物形象
(肯定的、否定的都可主要是要有一定的依据)
4、课后有几首评价项羽的诗歌大家分小组讨论,看看这些诗人是从那些角度去利用这一历史事件的
明确:
 1.杜牧对项羽的评价:男儿当包羞忍辱,能屈能伸
 2.王安石对项羽的评价: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劳师哀兵,败势难回,不可卷土重来了
 3.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做人必须要有尊严节气生作人杰,死为鬼雄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沽名学霸王,不知勇追穷寇,放虎归山啊!
5.司马迁:好战喜功、穷兵黩武,以武得势又以武失势。

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项羽本纪赞》知识点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项羽本纪赞》知识点》,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粤教版高二语文下册《项羽本纪赞》知识点

【原文欣赏】《项羽本纪赞》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翻译: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勐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自己夸耀功劳,独逞个人的私欲,而不效法古人,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结果仅仅五年的时光,就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简介:

《项羽本纪赞》是《古文观止》里的一篇,本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部分,是司马迁对项羽的评论。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着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背景:

《项羽本纪赞》是司马迁为《史记·项羽本纪》的赞语,列在该篇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重要篇章之后,以“太史公曰”的口气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项羽本纪赞》中,作者既肯定了项羽的胆略与才智,同时也严肃的批评了项羽的残酷暴虐、刚愎自用。此种颇似于评论的“赞”的形式,乃司马迁首创,并被后世史书所沿用。

字词:

1、项羽(公元前232~前202年):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人。秦二世时陈涉发难,豪杰蜂起,项羽与叔父项梁亦起兵逐鹿中原,大破秦军,并率领五国诸侯入关、灭亲、分封王侯,自号“西楚霸王”。后为刘邦所困,败于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自刎于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四十里)。

2、周生:汉时儒生,名字事迹不详,应是司马迁的长辈。

3、重(chóng)瞳子:双瞳仁。

4、苗裔:后代子孙

5、兴:兴起。暴:突然、迅勐。

6、陈涉:秦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之一。

7、首难(nàn):首先发难,指首先起义反秦。

8、尺寸:指狭小封地。

9、陇亩:田野,指民间。

10、将:统帅,率领。

11、五诸侯:指原来的齐、赵、韩、魏、燕五个诸侯国。

12、封王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抗秦诸将为十八王侯。

13、近古:指春秋战国以来的时代。

14、背关:放弃关中之地(指秦地)。关中,今函谷关以西,西安、咸阳一带。原秦国腹地。

练习题:

1.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略知其意略:大略

B.又不肯竟学竟:终了

C.毋妄言,族矣毋:别,不要

D.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惮:害怕

2.下列句中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故:原因。

B.毋妄言。妄:狂妄。

C.梁以此奇籍 奇:认为……出奇

D.阴以兵法部勒客及子弟。阴:暗中。

3.下列各组句子中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学书不成,去②去北军二里余

B.①梁以此奇籍②大将军邓骘奇其才

C.①以故事得已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D.①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②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4.对下列两组句子中的字,判断正确的是()

①梁以此奇籍 ②足以记名姓而已③以是知其能

④略知其意

A、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也相同。

B、两个“以”意义相同,两个“知”意义不同。

C、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也不同。

D、两个“以”意义不同,两个“知”意义相同。

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高二语文《逍遥游》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其文风,总结文中的语言知识;
2、鉴赏作品中丰富的想像和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3、理解庄子“逍遥游”的含意;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一、知识链接
1、解题
“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悠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指无所依赖、绝对自由地遨游永恒的精神世界。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逍遥游》,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
2、庄子和《庄子》简介
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庄子》一书现存33篇。有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内篇7篇大体上是庄子自撰,外篇、杂篇可能是庄周门人和后学所作。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庄子》散文最富有想象力和浪漫主义色彩,擅长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3、背景介绍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二、自主梳理
(要求:熟读课文,借助注解,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等现象。)
1.注字音
加点字
读音
加点字
读音


坳堂
夭阏

決起
抢榆枋
春粮
蟪蛄
大椿
斥鴳
泠然
恶乎
数数然

凶恶

数量
恶心
数落
2.识通假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智力)
此小大之辩也(,分辨,分别)
而宋荣子犹然笑之(,喜)
旬有五日()
而御六气之辩(。变化)
3.解多义
《逍遥游》导学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齐谐》者,志怪者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逍遥游》导学案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名之者谁()
名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
《逍遥游》导学案而后乃今将图南()
图穷匕首见()
图如有离违,宜别图之()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
无使滋蔓,蔓难图也()
《逍遥游》导学案置杯焉则胶()

郑人有且置履者()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夫人一夕置酒,跪白公()

《逍遥游》导学案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复前行,欲穷其林()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4.辨活用
水击三千里()
而后乃今将图南()
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5.分古今
例句
古义
今义
果然
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虽然
虽然,犹有未树也
羊角
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正色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野马
野马也,尘埃也
无穷
以游无穷者
6.明句式
①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②翱翔蓬蒿之间
③背负青天而莫之天阏者
④之二虫又何知
⑤奚以知其然也
⑥彼且奚适也
⑦南冥者,天池也
⑧《齐谐》者,志怪者也
三、课堂讨论
1、提问:题目《逍遥游》的含义是什么?

2、提问:课文用了哪些比喻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也是非逍遥的?

3、提问:蜩与学鸠“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说明什么?
4、提问: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5、提问:那作者所认为的真正的逍遥到底是什么?这是怎样的境界?哪种人能达到种境界?

四、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的联系。
2、庄子对“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四种人和宋荣子、列子的态度以及他的理想境界。
当堂达标:
一、填空:
1、庄子,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家,_____家。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庄子》一书共________篇,本文可以看成其中的_____________。
3、《逍遥游》在写作上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3、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4、腹犹果然:
5、众人匹之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的项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C、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之为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E、之二虫又何如

《逍遥游》[参考答案]
自主梳理
1.kūnàotiáoqiānghuìgūyànwūèětuánèxuèchōngchūnlíngshuòshùshǔ
2.“反”同“返”“知”同“智”“辩”同“辨”“犹”同“繇”“有”同“又”“辩”同“变”
3.志:志向,名词/记述、记载,动词/作标记,动词/立志,动词。名:名字,名词/命名、起名,动词/声名,名词/说出、指出,动词/名义,名词。图:图谋,动词/地图,名词/谋划、策划,动词/图画,名词/设法对付,动词。置:安上,放上,动词/购置、添置,动词/放弃、放下,动词/摆、设,动词。穷:尽、止,副词/生活困难,形容词/走到尽头,动词/不得志,与“达”相对,动词
4.名词作状语,在水面上名词作动词,南飞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非
5.果然:食饱之状/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虽然:虽然这样/转折连词羊角:一种旋风/羊的角正色:真正的颜色/神情严肃野马:尘埃/野生的马无穷:宇宙/没有穷尽
6.①省略句省略“鲲”②省略句省略“于”③宾语前置,“莫之天阏”即“莫天阏之”,宾语“之”前置④宾语前置“何知”即“知何”,宾语“何”前置⑤宾语前置“奚以”即“以奚”,宾语“奚’’前置⑥宾语前置,“奚适”即“适奚”,宾语“奚”前置⑦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⑧判断句,用“者……也”表示判断
【课堂讨论】1.明确:就是无所羁绊,无所依靠,无所凭借,悠游自得的意思
2、明确:“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拗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3、明确:说明它们也不逍遥,都是不自由的。
4、明确:“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教师点评: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者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如此。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5、明确:“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也只有课文最后提到的“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合作探究】1、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去以六月息者也”,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为了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还举了山野中游动的雾,空中飞扬的尘埃等例子。自然界大到鲲鹏,小至漂浮的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前四种人,自鸣得意,就像生活在小池旁的雀一样所见甚小。庄子假“宋荣子犹然笑之”,表明对这四种人的不屑。对宋荣子和列子的态度是有褒有贬。宋荣子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荣辱的界限,他对世俗的声誉荣利并没有拼命去追求,但他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列子乘风而行,轻巧极了,一出游就是半个月,对于求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这样虽然免于步行,但毕竟还是有所依待,这就是要依赖于风。作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褒贬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逍遥”都是有所待的,从而水到渠成地揭示了自己的理想境界:如果顺应变化,随变自适,而不固执妄行,能够做到这样,自然是无处不自得,无时不逍遥。
3、⑴借用寓言说理。庄子的作品中,运用寓言数量之多是惊人的。本篇中就运用鲲、鹏、蜩、学鸠、斥等寓言故事,把思想、道理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中。这些寓言或取材于神话故事,或取材于历史传说,或随手拈来幻想虚构,生动活泼,颇具诗意,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⑵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⑶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当堂达标】
一、1、哲学家文学家道2、33代表作3、鲜明的对比奇特的想象
二、1、这(只)2、记载3、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或:何必……呢?4、饱的样子5、比
三、CE
补充: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的快乐,而又问我,那么我说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高二语文《李凭箜篌引》导学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3.鉴赏评价浪漫主义艺术特色。
4.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的韵脚与节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2.了解李贺的人生经历,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点字词,会翻译全诗,理解诗意。
2.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深入鉴赏词语及意象。
3.背诵全诗。
【难点】
1.通过分析意象鉴赏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
2.通过了解作者身世理解其情感和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
导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走近文本
1.导语设计
在唐代的诗人中,李贺是一个奇才,他的诗歌创作搜奇猎艳,想象丰富,用新奇诡异的语言,描绘出许多令人惊叹的神秘而又幽美的艺术境界,有人甚至称他为“鬼才”。他虽然只活了27岁,可是却留下了许构思奇特、风格独具的诗歌作品,令后世的读者赞叹不已。毛泽东就曾经极力向陈毅推荐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为什么赢得那么多的称赞呢?今天,咱们就共同学习其中的一首-------《李凭箜篌引》,看看是否象评价的那样。
2.资料积累
(1)走近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河南福昌人,唐宗室后裔。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其作品集为《李长吉歌诗》。他的诗歌在唐诗中别出一格,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后来被人称为“长吉体”。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后人称其为鬼才,有“诗鬼”之称。李贺诗篇里也有积极进取,心雄志决的一面,“少年心事当拿云”(《致酒行》),“二十男儿那刺促”(《浩歌》)?“男儿屈穷心不穷”(《野歌》),“丈夫快意方为欢”(《相劝酒》)等句子广为传诵。
(2)追溯背景
此诗大约作于元和六年(811)至元和八年(813),当时,李贺在京城长安,任奉礼郎。李凭是梨园弟子,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李贺此篇想象丰富,设色瑰丽,艺术感染力很强。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见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卷一)。李贺的这首歌形体的诗作想象瑰丽,境界奇幻,农墨重彩,尤为出色。
(3)文体知识
歌、行、引
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没有严格区别,其特点是格式节奏上没有严格要求,也不讲究平仄,字数五七言为主,可参差不齐,可变韵。亦称古诗、古风。“行”“引”都是歌行体的一种,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代表性的常见作品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琵琶行》《李凭箜篌引》等。
3.字词积累
正字音、
箜篌kōnghóu颓废tuí露水lù芙蓉fūróng女娲wā
神妪yù倚住yī后裔yì没落mò露相lòuxiàng
辨字形
啼:啼哭碎:粉碎虞:尔虞我诈倚:倚靠
剔:挑剔淬:淬火逾:逾越佚:佚失
悌:孝悌猝:猝然隅:城隅绎:演绎
缔:取缔瘁:心力交瘁驭:驾驭肄:肄业
谛:谛听粹:精粹妪:神妪怡:怡然
附诗句翻译参考:
吴丝蜀桐制作的精美箜篌,在秋高气爽之时弹奏。
乐声飘荡,被箜篌的美妙之音吸引,空山里的浮云颓然凝滞,不再飘游。
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这高妙迷人的乐声从哪儿传出?原来是李凭在国都长安把箜篌弹奏。
像昆仑美玉击碎,清脆悦耳,像凤凰鸣叫,展开那嘹亮和缓的歌喉。
像莲叶上洒满露珠,如诉如泣,象芬芳的兰花迎风开放,笑语轻柔。
整个长安城的大街小巷,如同笼罩着幽雅清冷的寒光;
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也惊动了高高在上的天皇。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把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震动。
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出漫天秋雨蒙蒙。
人们仿佛进入仙境,梦见李凭把技艺传向善弹的神妪;
仙境中衰老的鱼和瘦弱的龙听到乐曲都追风逐浪,在波涛中翩翩起舞。
月宫中吴刚也忘记了砍树,不知困倦,倚在桂花树上凝神倾听。
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出神,不顾露水斜飞滴落,浑身露珠儿晶莹。
二、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1.诵读文本初步感知
【问题投放】
(1)初读诗歌,划出节奏,找出韵脚。
(2)结合课后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初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
【学生活动】
(1)全体朗读诗句,划节奏,找韵脚。
(2)看课后注释,标注重点字词,试着翻译诗句的意思,小组内交流后,将难点交给老师。
(3)概括内容,小组商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要脑、口、手并用,边读、边想、边解决问题。
(2)对于重点字词,要先标出,然后加强记忆。根据字词意思翻译句子意思,根据句子意思概括整首诗的内容。
【整合答案】
(1)韵脚(四次换韵)
秋流愁篌/叫笑/光皇/处雨妪舞树兔
诗歌节奏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重点字词:
①张:演奏
②中国:即国中,国度长安之中。
③逗:引出。
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诗句翻译见上文)
(3)写李凭弹奏箜篌的音乐效果及其给人带来的美妙感受。
2.理清结构概括中心
【问题投放】
(1)继续朗诵诗歌,根据内容将其划分为三个层次,并总结层意。
(2)这首诗描绘了哪些意象?给你以什么样的感受?
(3)诗人运用哪些词语来渲染音乐效果?你觉得音乐的情调怎样?
【学生活动】
(1)诵读全文—→依照句意分出层次→分组讨论—→交流结果—→找一人作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2)学生速读,划出意象和词语,认真体会,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先弄懂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分层。
(2)把找出的意象和词语分别罗列在一起,看看能给人什么样的感觉。
【整合答案】
(1)第一层,前四句。交代弹奏箜篌的人物、时间、地点,以及音乐效果。
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乐曲发展的第二个段落,直接描写音乐的音色、表情和空间效果。
第三层,最后六句,写神话里的人物对美妙乐曲的如痴如醉的反应,音乐把人带到梦幻、神奇的天地。
(2)描绘的意象有:
空山凝云江娥素女昆山玉凤凰芙蓉香兰十二门紫皇五色石
秋雨神山神妪老鱼瘦蛟吴质桂树寒兔
给人的感觉:
意象众多,驳杂,有虚有实,奇幻,瑰丽,炫目多彩。
(3)运用的词语有
啼愁碎泣笑冷破惊湿寒
具有消极情绪,充满寒意,其情调是悲伤清冷的。
三、咀嚼鉴赏领悟方法
【问题投放】
这是一首描述音乐感受的诗歌,仔细吟咏诵读诗歌,根据韵脚的变化,说说本诗应该怎样诵读,才能体会在纷繁的意象中蕴含的音乐的情感基调和音乐表情的起伏变化。
【学生活动】
吟诵诗歌,用心体会,组内交流探讨,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注意抑扬顿挫和高低起伏以及由词表现的情绪变化。
【整合答案】
音乐的乐段就是情绪发展的脉络,这种情绪发展的阶段非常鲜明的体现在诗歌韵脚的变换上。也就是说,诗歌的四次换韵,明显地表现了情绪的发展阶段,即诗歌的前四句为第一个意群,五六句为第二个意群,七八句为第三个意群,最后六句为第四个意群。
第一个意群表现音乐的悲哀情绪由强到弱,由突然爆发到舒缓低回。第一句语势要平起平收,中速,神清气爽。第二句是这个意群中的情绪高潮,要读出突然之间被优美的乐音所震慑的感觉,“空山凝云”语势稍快,音量高亢,“颓不流”语速稍慢,表现沉醉之感。第三句情绪幽怨,语调低沉。第四句语速渐慢,稍作停顿,表示“第一乐章”的结束。第二个意群五六句表现音乐表情由悲怆到欢快,第五句情绪高昂,是情绪高潮,“昆山玉碎”要读出气势,声调高昂悲怆,要有劈空而来的爆发力,“凤凰叫”要如泣如诉。“芙蓉泣露”要紧随上句读出,忧郁婉转,之后稍作停顿,“香兰笑”要适当体现欢快的感觉。“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两句表现清冷凄寒之气直上霄汉,要一气呵成,语速渐快。第四个意群表现乐曲在凄寒的情绪中结束,并在余韵中展开联想。“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是整首诗的情绪高潮,前句要紧承“二十三丝”句,语势扶摇直上,“石破天惊”要重读。最后四句表现想象的境界要读出梦幻和痴迷的感觉,“梦入”句要读得舒缓,语音延长,“老鱼”要比前句稍高,中速,“吴质”句语势稍快,“露脚”句语速稍慢,最后三个字语音延长,“兔”字重读。
四、挖掘内涵提升人格
【问题投放】
鉴赏“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的意象,说说给自己带来哪些美感。
【学生活动】
吟咏诵读,鉴赏形象,组内交流,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要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整合答案】
这是通过写形象来写音乐。
四个意象: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昆山玉碎”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强,表现乐声极其昂扬,具有很强的爆发力和压倒一切的气势。
“凤凰叫”也形容乐声,写乐音之弱,表现乐声柔和深沉空灵哀婉。
这一乐章以山崩地坼的气势开端,然后转为如怨如诉的温婉,在温婉中绵延了忧伤的情绪。
“芙蓉泣露香兰笑”描写乐声从悲戚转为欢快。“芙蓉泣露”似哭泣的声音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滴落在残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比喻乐声的悲切,似乎比“凤凰叫”还要缓和。“香兰笑”写音乐表情的变化,运用通感将视觉附诸听觉的属性,描绘出乐音的流丽爽朗,它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描绘出乐音的流畅鲜明。
这两句想象丰富,意象鲜明,前一句以比喻写声,后一句以视觉写声,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可以说是有声有色有形,是种立体的美感。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言之成理即可)
五、探讨写法写作指津
【问题投放】
背诵这首诗,说说诗中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请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
(1)学生运用试背、默背、互相提示、齐背等不同的方式加强背诵。
(2)诵读诗歌,理解诗句,找出手法,分析技巧,讨论质疑,展示成果。
【教师点拨】
(1)背诵提示:此诗为乐府歌形体,音韵流转自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还要把握这首诗的四次换韵,注意韵脚和节奏,背诵效果会更好。
(2)根据诗句的意思分析所用手法,要调动以往的知识积累。
【整合答案】
要点提示:
(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述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象这些诗句,“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石破天惊逗秋雨”等诗句。
(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如联想到“江娥/素女/昆山凤凰/紫皇/女娲炼石/梦入神山/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等。
六、课内小结强化重点
学习本诗,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认真领会意象的意义。要重点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掌握侧面烘托、夸张、摹音、神话等手法的运用。还要认真体味意象所形成的境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熟练背诵全诗,在背诵的基础上慢慢加深理解。
七、课堂实践检验效果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女娲(wā)泣露(qì)箜篌(hóu)歌行(xíng)
B.芙蓉(fūróng)奢望(shē)昂然(áng)纠缠(jiū)
C.倚靠(yī)神妪(qū)巨擘(bò)谦恭(gōng)
D.颓然(tuí)颤栗(lì)突兀(wù)雕琢(zhuó)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
(1)李凭箜篌引()
(2)吴丝蜀桐张高秋()
(3)李凭中国弹箜篌()
(4)十二门前融冷光()
(5)石破天惊逗秋雨()
(6)露脚斜飞湿寒兔()
3.根据提示,默写诗句。
吴丝蜀桐张高秋,。
昆山玉碎凤凰叫,。
女娲炼石补天处,。,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
4.下列各项对诗歌意思的理解,意思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首先写李凭所弹的箜篌制作精良,可谓极品,衬托乐音之美;天高云淡秋风凉爽的天气,空气清彻,乐音也能凭风传向很远,这一句写出了弹奏时的情景美。
B.第二、三四句,写空山浮云被音乐吸引而凝止不流,湘娥素女被感动得愁怨涕流,而出现这种情况,都只因为李凭在弹箜篌。这里的音乐,却有使浮云凝止,美女伤心之效。这样写造成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让读者一开始就能够感受到诗人起笔的非同寻常。
C.从第五句起,写弹奏的旋律之美妙和产生的感染力。这些句子运用一连串的描写,从动物写到植物,从人间写到仙界,从地上写到天上,大胆夸张,浪漫新奇。个意象,有的喻声,有的仿貌,采用比喻、拟人、通感、排比、夸张等各种修辞手法,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表现了听李凭弹箜篌所引起的反应和情思。
D.这首诗的构思也很巧妙:开头一句先写琴,第二三句写音,先声夺人,然后才说到演奏者;写演奏时,先写情景,为下文写旋律作铺垫;写旋律,又写它蕴含的悲喜忧思。诗人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写箜篌演奏的音质美及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饱含着对李凭技艺的赞美感叹,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描写音乐的绝唱。
5.清人方扶南把这首诗与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之至文”。请在阅读这三篇作品后,比较他们在音乐描写时所用的不同技法,说说它们各自的艺术风格。
《琵琶行》已经学过,这里不在附上。下面附上韩愈的《听颖师弹琴》。
听颖师弹琴1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2。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3。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4。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5。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6。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7。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8!
注释:
1.颖师是当时一位善弹琴的和尚。
2.昵昵:亲热而细柔。尔汝:好朋友不讲客套,互称你我,叫做尔汝交。歌词用尔或汝相称,以示彼此亲昵。
3.划然:突然。轩昂:形容音乐高亢雄壮。
4.浮云两句:形容音乐飘逸悠扬。
5.喧啾四句:形容音乐既有百鸟喧哗般的丰富热闹,又有主题乐调的鲜明嘹亮,高低抑扬,起伏变化。
6.丝篁:弹拨乐器,此指琴。
7.起坐:忽起忽坐,激动不已的样子。
8.冰炭置我肠:《庄子人间世》事若成,则必有阴阳之患。郭象注:人患虽去,然喜惧战于胸中,固已结冰炭于五藏矣。此言自己被音乐所感动,情绪随着乐声而激动变化。
参考答案:
1.C点拨:“神妪(qū)”应为“神妪(yù)”。
2.(1)乐府相和歌旧题。
(2)演奏
(3)即国中,指国都、京城,指长安
(4)沉浸
(5)引出
(6)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
3空山凝云颓不流。芙蓉泣露香兰笑。
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
露脚斜飞湿寒兔。
4.C点拨:没有“排比”这种手法。
5.(附《听颖师弹琴》鉴赏)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怪不得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它没有提及弹琴者,也没有交待弹琴的时间和地点,而是紧扣题目中的“听”字,单刀直入,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里。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密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象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氛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它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他曾几次上奏章剖析政事得失,希望当局能有所警醒,从而革除弊端,励精图治,结果屡遭贬斥,心中不免有愤激不平之感。“湿衣”句与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比较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二句是自谦之辞,申明自己不懂音乐,未能深谙其中的奥妙。尽管如此,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所深深感动,先是起坐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扑扑簌簌滴个不止。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的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迭出,变化无穷。上联与下联,甚至上句与下句,都有较大的起落变化,例如首联“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写柔细的琴声,充满和乐的色调,中间着一“怨”字,便觉波浪陡起,姿态横生,亲昵的意味反倒更浓,也更加富有生活气息。又如首联比以儿女之情,次联拟以英雄气概,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柔一刚,构成悬殊的形势。第三联要再作起落变化,即由刚转柔,就很容易与第一联交叉重迭。诗人在实现这一起伏转折的同时,开辟了另一个新的境界,它高远阔大、安谧清醇,与首联的卿卿我我、充满私情形成鲜明的比照,它所显示的声音也与首联不一样,一者(首联)轻柔细屑,纯属指声;一者(三联)宛转悠扬,是所谓泛声。尽管两者都比较轻柔,却又各有特色,准确地反映了琴声高低疾徐的变化。清人方东树说韩愈写诗“用法变化而深严”(《昭昧詹言》),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历来写乐曲的诗,大都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致力于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首诗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突出的表现是:在摹写声音节奏的同时,十分注意发掘含蕴其中的情志。好的琴声既可悦耳,又可赏心,可以移情动志。好的琴声,也不只可以绘声,而且可以“绘情”、“绘志”,把琴声所表达的情境,一一描摹出来。诗歌在摹写声音的同时,或示之以儿女柔情,或拟之以英雄壮志,或充满对自然的眷恋,或寓有超凡脱俗之想和坎坷不遇之悲,如此等等,无不流露出深厚的情意。
韩愈是一位极富创造性的文学巨匠。他写作诗文,能够摆脱拘束,自辟蹊径。这首诗无论造境或遣词造语都有独到之处。以造境言,它为读者展示了两个大的境界:一是曲中的境界,即由乐曲的声音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一是曲外的境界,即乐曲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影之与形。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以遣词造语论,不少诗句新奇妥帖,揉磨入细,感染力极强。例如开头两句押细声韵,其中的“女”、“语”和“尔”、“汝”声音相近,读起来有些绕口。这种奇特的音韵安排,恰恰适合于表现小儿女之间那种缠绵纠结的情态。后面写昂扬激越的琴声则改用洪声韵的“昂”“场”“扬”“凰”等,这些都精确地表现了弹者的情感和听者的印象。另外,五言和七言交错运用,以与琴声的疾徐断续相协调,也大大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参考答案:
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艺术效果,对于音乐旋律本身的起伏跌宕着墨并不多,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为侧面烘托手法。《琵琶行》主要通过比喻描摹音色的强弱缓急,为直接描写的手法,“江州司马青衫湿”一句为侧面烘托手法。《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形象的比喻摹写琴声的起落变化,并且描摹出音乐所表现的意境,是直接描写;后面八句用抒情的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的手法。
这三首诗风格迥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纯为描摹音乐,没有诗人的情感寄托,风格凄寒冷艳、浪漫瑰丽。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在描摹音乐音乐时也在叙事和抒情,琵琶女弹奏时的情态动作和作者的身世体验都穿插其中,其风格平易感伤。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前十句写琴声,后面的八句写诗人听音乐的感受,至于琴声引发了怎样的人生体验,并未直言,因而这首诗的风格悲怆含蓄。
八、阅读理解
(一)精段阅读
阅读本课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1.“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诗各从什么角度写箜篌之声?分别表现了声音的什么特点?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
参考答案:
1.两句诗都具有“以声类声”和“以形类声”两种属性。“玉碎”形容乐声乍起的壮观;“凤凰叫”形容哀怨;分别给人以山崩地裂和孤凤哀鸣的形象感。“芙蓉泣露”形容乐声凄凉,“香兰笑”形容乐声欢快愉悦;分别可以唤起露滴残荷与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与鉴赏。要根据意象的特点运用联想的方式体会鉴赏。)
2.要点提示:(1)主要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描绘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2)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的手法哈夸张的手法。(3)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驰骋自由的想象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思考要全面,条理要清晰。)
(二)拓展延伸
李贺的诗
在短短27年的生涯中,李贺将其卓越的才华和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诗歌创作上,骑驴觅诗,苦吟成性,呕心沥血,废寝忘食,把作诗视为生命之所系。这一方面导致他对社会不可能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而时时耽于幻想;另一方面则使得他的诗作融入了极为浓郁的伤感意绪和幽僻怪诞的个性特征,表现重点也从韩愈的粗猛豪横、孟郊的冷峭枯寂转向对主体心灵的全力开掘和虚幻意象的巧妙营造,由此形成了与韩、孟颇有差异的凄艳诡激的诗风。
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诸如“冷红泣露娇啼色”“露压烟啼千万枝”之类诗句,在其诗集中俯拾即是。对于物象的色彩和情态,李贺也极尽描绘渲染之能事,写红,有“冷红”“老红”“愁红”“笑红”;写绿,有“凝绿”“寒绿”“颓绿”“静绿”。作者宛如一位高明的画工,一眼觑定事物的本质特征,便倾全力摹状绘形,敷彩设色,构造五彩斑斓的画图,又在此画图的关键色彩上加以哀伤的字眼,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得其笔下的诸多意象都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
为了强化诗歌意象的感染力,李贺还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在他笔下,风有“酸风”,雨有“香雨”,形容夏日之景色,是“老景沉重无惊飞”(《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通过这些不同感官相互沟通转换所构成的意象,诗人的艺术直觉和细微感受倍加鲜明地展现出来。与此同时,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古”“死”“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等等,或惊心刺目,或幽凄冷艳,大都是一种怪奇、畸形的审美形态。这种审美形态的产生,既源于李贺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也得力于李贺对字词的精心锤炼。似乎可以说,艺术思维的逸出常轨,遣词造句的刺激狠透、修辞设色的惨淡经营,意象结构的古怪生新,乃是李贺诗歌意象创造的基本特点。
李贺诗中的怪奇特征,还主要得力于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他可以从一方端州紫砚,联想到“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杨生青花紫石砚歌》)的惊险,也可以由传说中的瑶台仙草,幻化出“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的奇景,他想象天上的银河流云会发出响声:“银浦流云学水声”(同上),他还能从箜篌的乐音想象到“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而这乐音的美妙动听竟使得“江娥啼竹素女愁”、“老鱼跳波瘦蛟舞”(《李凭箜篌引》)。李贺的想象不仅出人意表,而且跳跃性很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李贺不少诗歌,特别是游仙诗都具有这种特点。表面上看,这一特点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但从深层来看,却直接导源于李贺独特的心理状态,换言之,李贺全部诗歌都可视作苦闷的象征
若与韩愈、孟郊相比,李贺更重视内心世界的挖掘,更重视主观化的幻想,因而具有更突出的诗人气质,其诗也成为真正的诗人之诗,并对晚唐诗风产生了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其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内容过于狭窄,情绪过于低沉,一意追求怪异,难免走向神秘晦涩和阴森恐怖。
(文章来源: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第四编第六章第二节)
1.“表面上看,这一特点与现代意识流的创作方法确有相通之处”这句话中,“这一特点”指什么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李贺的诗的凄艳诡激的诗风是如何形成的?
3.文中说“李贺褊执、狭隘的精神世界和审美取向”,其“褊执、狭隘”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1.李贺的想象出人意表,跳跃性大,有时完全听凭直觉的引导,一任自己的想象超时空地自由流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可以在原文中找到,稍加概括即可。)
2.①李贺深受屈原、李白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多以乐府体裁驰骋想象,自铸奇语,表现其苦闷情怀。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注入强烈的主观感受,使意象呈现出一种哀感顽艳甚或病态美的特征。
②李贺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觉、听觉与味觉互通的艺术效果。
③李贺运用他迥异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这想象、幻想又总是和夸张相并行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也可以在原文中找到,关键是提取概括。)
3.①他对冷艳凄迷的意象有着特殊的偏爱,并大量使用“泣”“啼”等字词使其感情化,由此构成极具悲感色彩的意象群。
②李贺也多用质地锐利、脆硬、狞恶的物象,辅之以、“古”、“死”、“血”、“狞”等字词,营造一种瘦硬、坚脆、狠透、刺目的意象。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答题时要注意评论性的字眼。)
4.①照应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使文章浑然一体。
②总结上文,指出李贺诗歌特点的与众不同之处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③指出李贺诗歌的缺陷,使文章内容和观点更加全面。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要根据问题涉及全篇,找全要点。)
(三)、走近高考
1.语言表达与应用
请围绕“节约”这一话题,用“少一点……,多一点……”的句式写三句话,每句话的前后要整齐匀称。(6分)
(1)
(2)
(3)
【答案】示例:少一点大手大脚,多一点精打细算。
少一点取用无度,多一点细水长流。
少一点腹胀浪费,多一点勤俭节约。(符合要求即可)
(解析:本题考察句式的转换与运用。本题是开放题,鼓励创新。根据要求写句子,语言要通顺,比拟要恰当。)
2.经典诗文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安徽卷)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鉴赏资料】
作为辛派词人,我们提起刘过,总喜欢将他与“金戈铁马”、“整顿乾坤”、“誓斩楼兰”联系在一起,豪放粗犷是其词的当行本色。但他有些词却写得蕴藉含蓄,委婉动人。这反而更使人觉得他是真豪杰,觉出他的真性情来。联想到鲁迅先生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愈觉此言不虚。
卢梅坡,南宋诗人,刘过在京城杭州交结的朋友,这首词是刘过为他送别时写的。它描写了送别的,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写得情真意切,饶有余味。
汉乐府《横吹曲》有《梅花落》曲,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李清照《永遇乐》词人“染柳烟浓,吹梅笛怨”之句。“吹梅角远”化用李词,写在春天的时候他们携手踏青,欣赏那冰肌玉骨的梅花,聆听那余韵悠长的笛声。远,写笛声悠长。一个“远”字,展现了他们胜日寻芳的愉快心情。这两句词,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他们欢会的场面,还巧妙地暗示了他们欢会时间的短暂,不过是从秋到春,为下文“匆匆”二字埋下了伏线。如果说“泛菊”二句暗示了他们欢会的时间,那么,“同在京城”则明确地交代了他们聚会的地点。短短十二个字,就把他们聚会的节令、地点和情景交代清楚了,可谓构思缜密,惜墨如金。后三句写“散”,写饯行时惜别心情。“聚散匆匆”是关键句,是本词的题眼,它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聚”字结上,“散”字启下,“匆匆”二字,表示他们不论是对“聚”还是“散”,都感到时间短暂,一种友情难以畅叙的遗憾袭上心头。“云边”二句具体写“散”。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个比喻,说明他们此别之后,如云边的孤雁,深以失侣为苦;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泊不定。这两句词情景交融,景中见情,情中生景,哀婉动人。比之柳永《雨霖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虽境界有所不及,但更令人伤心动情。
下片写别后之思。换头三句先用设问句式加以提顿,直抒胸臆,铿锵有力,说明卢梅坡走后,不能不使人“伤情”,然后用“魂飞梦惊”四字,说明他是如何“伤情”。“魂飞”,写他因友人离去而失魂丧魄,六神无主:“梦惊”,写他为不能再见到友人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前边用“几度”二句加以总括,就把作者“良宵谁与共,赖有窗间梦。可奈梦回时,一番新别离”(秦观《菩萨蛮》),希望梦见友人但又怕醒来只是一梦的复杂感情描写出来了,真可谓情深意切。
写到这里,作者感到还没把他的相思之情写足,于是又用“后夜相思”三句翻入一层,写他想象中追随友人旅程远去的情形。这三句词,化用苏味道“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句意,说明此虽之后,他的心象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卢梅坡的马后,又象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这样的写法,真是层层深入,步步紧逼,生生把作者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相思”逼“将出来,深化了主题,扩大了词境,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答案】:⑴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意思答对即可)
【答案】:⑵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