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4-21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会记事》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学会记事》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结合阅读课文,引导学生认识把事情说清楚的记事原则。
2.启发学生体会并尝试在叙事中抓住细节,表达情感。
3.引导学生养成写日记或者周记、记录生活中人和事的习惯。
◎教学过程:
―、亮日记:呈现问题,学策略
1.谈话导入。
最近老师读到一位同学的日记,你帮看看,她写得怎么样啊?内容是这样的——
屏显:
今天,一只虫子在我们旁边飞。雯雯被吓得半死。我捉住虫子,把它扔到外面去了。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这件事小而有趣,一方面体现雯雯胆小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作者对同学的关心。值得一写。人物、过程有所交代,但时间、地点交代不明,过于简单,不具体,不生动。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帮这位同学改改日记,在改的过程中“学会记事”。怎样才能把事情写好呢?我们先来学习一则材料。
2.学生自读课本第32页《学会记事》短文,圈画重点词句。
交流中明确:记事的要求有“抓住要素,写清楚”“添加细节,写具体”“融入情感,写真切”等。
教师: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开启闯关模式,看看谁改得到位,改得精彩。
设计意图:正如黄厚江老师所说,要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习写作。帮同学修改“日记”正是学习日常记事的过程。这则日记一方面材料比较鲜活有趣,符合七年级学生实际;另一方面问题典型,值得学生在修改过程中体认记事的基本原则。
二、第一关:抓住要素,写清楚
1.方法点拨。
(1)回顾《秋天的怀念》,分析课文四个片段中时间、地点要素是什么,原文是如何表述的。
时间地点
片段一“双腿瘫痪后”“天上北归的雁阵”“四周的墙壁”
片段二“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屋里”
片段三“她出去”后“背着我去看她”
片段四“又是秋天”“北海”
明确:作者在交代这些要素尤其是时间、地点要素时,有的是直接交代,有的是间接交代。间接交代可以通过环境以及特定事物、情节等来暗示,如“天上北归的雁阵”应该是在春天,“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北海的菊花”等可见是秋天,“四周的墙壁”可见作者在屋内,“背着我去看她”可见不在家里,可能是在医院。
(2)阅读《散步》,完成事情过程的梳理。
起因出现矛盾解决矛盾结局
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走不过去的时候,“我”背起母亲,妻子背着儿子
明确:《散步》写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中散步的事情,重点写了选择路线的经过。因为这最能体现一家人之间的关系,能表现“我”和妻子的责任担当。
2.实践演练。
修改《日记一则》,要求:
(1)直接或间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2)梳理出整件事的发展脉络,突出有价值的过程。
3.交流展示。
示例:
同桌雯雯怕虫子,怕得要命。
中午我被一种奇怪的声音吸引,一抬头,瞅见一只黑色的虫子在飞。雯雯也发现了,大叫了起来。
那只虫子朝我们飞过来。雯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明确:这些心理感受写出了“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对生命的庆幸、热爱以及中年人强烈的使命感。文章正因为有这些表述而有了思想的深度。
2.实践演练。
三改《日记一则》,要求:
⑴揣摩情景和作者心境的变化。
(2)在相关内容处穿插作者的感觉、感受或感想。
3.交流展示。
(1)学习小组内打磨佳作。
(2)班级展示,博采众长。
示例:
同桌雯雯怕虫子,怕得要死。
“嗡嗡”,啊,什么声音?我一抬头,瞅见一只黑色的虫子好不惬意地乱飞。我条件反射地瞥向旁边的雯雯。她也正疑惑地往我刚看的方向:“啊——虫子!虫子!”
那只虫子像是听懂了她的话,打着圈朝我们飞过来。雯雯脸色瞬间煞白,又惊恐地尖叫一声,双手在空中胡乱舞动着。虫子一个俯冲朝她脚边飞去,她吓得直跺脚。她满眼无助,欲哭无泪,两眼直直地看着我:“快把虫子赶走——”
我被她逗乐了——这个雯雯啊,真丢咱女生的脸。看我的!待那只虫子落地,我一把捂住,然后小心翼翼捏起它,送它离开这是非之地,到窗外广阔的天地里去了。
小虫小虫,你可别再吓唬我们雯雯宝宝啦!
设计意图:记叙文中有“我”是关键,有“我”的感觉、有“我”的感受、有“我”的感想才能使文章在骨架、血肉的基础上,拥有魂魄。人立,文才能立起来。揣摩课文,感受作者情怀;三度修改,让情境更有情味。
五、总结方法,布置练习
1.学生自行总结“记事”原则。
明确:“记事”三原则,一是“抓住要素,写清楚”,二是“添加细节,写具体”,三是“融入情感,写真切”。
2.课后练习。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伤了,校服也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设计意图:写作课堂教学尤其是七年级写作课堂教学,应以“体验写的过程”为核心活动,力求在体验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切实的获得感。
相关知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静下心来写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了教案课件新的工作计划,才能在以后有序的工作!有没有好的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学会记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知识回顾、样例分析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通过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教学难点:
掌握将事件叙述得生动具体的方法,写好事情的经过。
三、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并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本节课会运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讲练结合,帮助学生掌握将事件叙述清楚明白、生动具体的方法。
2.写作部分相对独立,又要与阅读教学相互配合,本课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所选材料立足教材及课外名著,促进阅读与写作的结合。
3.写作素材为电视剧《西游记》中剧情,一方面学生较为熟悉,方便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内容有意思,能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
4.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自主思考、写作、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授之以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设计活动,话语导入
导语:入学以来,我们一直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设计意图】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引入新课。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学生观看86版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时长:5分33秒)。看完后,请同学们先列出写作的情节思路。
注:
本集主要内容为“大圣闹天宫”:太白金星奉玉帝之命前往花果山招安孙悟空,封他作齐天大圣。玉帝担心孙悟空闲游生事,便派他看守蟠桃园。王母娘娘蟠桃会没有邀请孙悟空,惹怒了他。孙悟空大闹蟠桃会,天兵天将与之展开激战,但无法降伏他。最后太上老君将悟空带回,投入八卦炉中,用三味真火烧炼。不料猴王炼就一双火眼金睛,盛怒之下,打上灵霄宝殿。
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时长:33秒);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时长:3分13秒);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时长:2分05秒);吃完仙桃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时长:17秒)。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3.通过回顾六要素知识,及分析《散步》情节作为样例,使学生能列出理想的情节思路。
(1)知识回顾。
我们在记叙事件时,最基本的一点是把事情讲清楚,这就要求下笔前将事情的来龙去脉想清楚,并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
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首先,一切事物都在一定的时空内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的事情,其意义和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而往往有交代的必要;其次,事件的“起因”(事件是怎样引起的)如不交代清楚,就会令人产生疑惑,不明就里;再者,“经过”是事件的主体,是叙述的重心,要重点写,写详细些;最后,“结果”是事件自然而然的收束,没有它整个故事就是不完整的。当然,贯穿故事过程的主人公必不可少。
(2)分析课文样例。
《散步》情节
4.再次列出情节思路。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学生再次列出故事的情节思路,并互相交流、完善。
教师预设: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其中有些还可细分,如:偷吃仙桃时,孙悟空先在树下摘吃,后来又脱掉冠服跳上树吃。)
5.教师小结:我们在记事时,为了它的完整性,就要思考事件的要素。同时,也要想想事情的经过有几个主要阶段,并将这些材料按一定顺序组织起来,这样,我们的叙事才能清楚明白。
【设计意图】通过两种方式提示学生记事要以清楚、明白为基础,并为写作任务搭起框架,绘出“主干”。
6.完成写作:请同学们依据所列情节思路,完成故事的写作。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指出:叙事过程中,仅仅是能够把事情讲明白还远远不够,如果想让故事吸引人,使人爱读,则需要展开重要情节,详述事情经过。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次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桃林之美、仙桃的诱人刻画得如在目前。)
(4)侧面描写(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馋得要命”,不如“看着硕大的桃子,听着土地公公讲桃子的神奇功效,孙悟空两眼放光、口水直流,手不自觉地直往桃子上伸。”后一句从侧面呈现出孙悟空馋的模样,生动具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的基础上,补充方法,让学生进一步做到叙事生动、具体。
(四)课堂总结
初一阶段,我们要培养自己记事的能力,今天我们通过完成写作任务,主要学习了两点:首先要做到叙事完整、条理清晰、讲述明白。第二,在叙事过程中要做到具体生动、引人入胜。希望同学们将今天所学内化为能力,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去。
(五)布置作业
1.用本课所总结的方法将自己的课堂习作做出修改,使之完善,并完成故事的写作。(注意:叙述完整清楚、条理清晰、具体生动。字数:不少于500字)
2.做课本第二单元的写作实践练习一。
下面这段文字记事过于简单,读起来让人兴味索然,请你帮作者“添枝加叶”,把它写得丰满、生动一些。
那天放学回家,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手受了伤,校服也磕破了。回到家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很心疼,嘱咐我以后走路要小心。
3.在自己的观察笔记中选择一篇记事的文章加以修改,要求同作业一。
(注:作业一必做,作业二和作业三可任选其一)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分析
一、教学建议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课文《散步》以“人与自我”为主线,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突出人文性教育,让学生在感受浓浓亲情的同时,体悟生命与责任。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自主参与合作、主动发现探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鼓励他们独特的思路和想法,以自身的学习体验自主交流思想、展示成果。学习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
《散步》文章内容比较浅显易懂,却体现了故事美、情感美。教学中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进行训练,让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紧扣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之美、对情感之美的体验。
当然,语言的学习、情感的体验远远不是一篇课文所能完成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希望通过课堂教学、课外阅读,能让学生的聚焦课堂,关注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七年级为初中的起始阶段,学生处于初中学习的适应期,语文课堂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积累,注重理解、审美、创新等各项能力的积极培养。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独立思维的重要发展阶段,不喜欢被动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主动性和求知欲都有所提高,与此同时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口头表达的能力,通过前四个单元的学习,已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但是,对于我校的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语文基础较为薄弱的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习惯,缺少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体验,部分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感情较为淡漠。在语文知识方面,学生对“散文”这一文体知识的了解不多。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通过适时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作为起始年级,注重学生课前字词预习习惯的培养,积累散文优美的语言。
(2)关注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学会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生活中的浓浓亲情,让学生在家庭里、生活中学会尊老爱幼,理解他人、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同时教会学生珍爱亲情,珍爱生命。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品析文中美的故事、美的人物、美的情感。
2.难点
(1)感悟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对于人生阅历尚浅七年级的同学们来说,有一定难度。
(2)但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四)教学方法
1.教法
点拨引导、多媒体辅助
2.学法
诵读、圈点勾画、合作探究、练笔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聆听音乐《我们的田野》,播放关于春天田野美丽的图片,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师:同学们,当你置身于美丽的田野风光时,你最想干什么?
生:(回答。)
师:散步,多么惬意的事情,欣赏美丽的景色,满怀美好的心情。今天,让我们用这份美好,学习当代作家莫怀戚的文章——《散步》。
2.问题探讨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前工作
①强调读准字音。
分歧(qí)霎时(shà)
拆散(sàn)水波粼粼(lín)
②出示问题:文章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
(2)学生带着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适时点拨。
①两个字概括故事内容。
②文中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③关注记叙要素,用一段话概括故事内容。
(4)教师归结:我们于平常小事中感知到故事的美。
3.问题探讨2:合作探究,品析情感。
(1)学生合作、探究。
(2)教师适时点拨,归结。
(3)探究内容。
①世间万物皆有情,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情感?
[提示]:亲情。
②在充满浓浓亲情的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请圈点勾画文中语句并具体谈谈。
[提示]:(学生结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点拨。)
母亲:年迈、顺从、谦让。
“我”:孝顺、有责任感。
妻子:贤良、温顺。
儿子:顽皮、有灵性、懂事。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幸福和睦的家庭,大家彼此谦让、互敬互爱。
③文章在表现“亲情”的同时,还有作者理性的思考,在文中找出(圈点勾画)相关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提示]:生命与责任。(探究并朗读感悟。生命:重点探究第四段;责任:第六段、第八段,重点探究第八段。)
①关于第四段
“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提示]:“这一切”包含的意象:田野、新绿、嫩芽、冬水。春意盎然,充满生机,生命律动。
②关于第六段、第八段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提示]:我和妻子都属于人到中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既要扶老又要携幼,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教育子女,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知自己肩负的重担,责任重大。“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出于对各自背上的亲人的关爱,出于对生命的赞美和爱护;正如作者自己说的“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补充:我在文中设计了——背:背小的,背老的;将整个世界背起来,中青年人责无旁贷。
——莫怀戚《散步的写作契机》
③教师归结:美好的情感需要我们用心呵护,更需要我们用行动去珍爱。
【教师归结】
初春田野——生命
分歧——亲情
背——责任
4.问题探讨3:围绕“亲情”学生完成仿写训练。
(1)教师导入:普通的一次散步,折射出了美丽的亲情,这种写作手法叫“以小见大”。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守候的身影……都包含浓浓的亲情,请同学们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亲情,按照要求完成仿写练习。
(2)仿写句式
要求:按照句式,围绕主题完成仿写练习。注意“小事情”中见“大情感”。
亲情是受伤时,父母那温暖的怀抱。
亲情是,。亲情是,。
(3)学生完成之后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评价。
5.结束语
亲情,是人生永恒的美丽。高尔基说过:在岁月的长河里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亲情,最难以割舍的还是亲情。
我想,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地诉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是父母的无偿给予,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真诚的回报。
学会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做有责任意识的人。
同学们,但愿这节课能成为你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
六、课后作业
课外小练笔:写自己家庭生活中平凡而感人的亲情故事。尽量用上“以小(事情)见大(情感)”的写作手法。
答案:略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教案分析
一、利用巧妙:说教材学情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精读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人间自有真情”在,这一单元的课文都是以“爱”为主题,一个“情”字贯穿每篇文章的始终。《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作者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后的几件小事,一个个平凡的细节为读者诠释了伟大母爱的内涵,课文语言含蓄,情感真挚细腻。
这篇文章有几个巧妙之处。巧妙之一:文章所写时间是秋天,学生学习的时间也恰好是秋天,便于学生理解两个关键词“秋天”“怀念”。巧妙之二:七年级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时期,本课正好让学生接受母爱的熏陶与感染,感悟人间真情,及时地来一次爱的洗礼;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与理解能力,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主题并不难。巧妙三:进入初中,自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这篇文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从脆弱走向坚强的过程,能让学生的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在感恩中理解爱,在热爱中树立“好好儿活”的信念。
二、自主学习:说教法学法
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我安排的教程由易到难,以学生找画面为突破口,既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步步深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内心受到震撼,从而热爱家庭,热爱生活。教学设计按照“说画面,理情节——感变化,明情感——探主题,明责任”的思路,步步深入,然后把揣摩语气、品味词语、标题分析、主题归纳等环节让学生自我揣摩与思考,教师相应点拨与评价。
我认为像本文这种情感浓重的作品应该重在阅读与感悟。《新课程标准》对作品阅读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设计的教法是在整体阅读中感知,在品读中感悟和感动,同时也灵活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这篇文章的学习以读为主,既有学生的泛读,也有老师的指导阅读,还有分角色朗读和对比阅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情感,在读中领悟主旨,内心能有些许收获。
三、紧扣线索:话板块教学
本课的教学流程分为四个板块。
(一)充分阅读,做好课前预习,初步感知情感。
课前预习不是泛泛地读,除了扫除字词障碍外,更多的是引导孩子思考问题,不管上课时间有多紧,必须拿出一节课来给学生自习,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首先让学生广泛阅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扫除字词障碍;然后介绍作者,了解有关经历,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虽残疾但成就很高,更突出文中的事情对作者的影响之大;再介绍文中关键人物“母亲”,从作者人生经历中感受母亲伟大。
预习中还布置了思考题,既是对预习的检测,也为后面的老师新授做好准备。
(二)指导朗读,进入师生互动,探讨情感变化。
这是课堂的新授部分,这一板块分为四部分。
1.说画面,理情节。
初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文中共有哪几个画面?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是一个学生能自主解决的一个问题,用它作为突破口,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概括时可能不会很全面,老师要及时点拨补全。
2.感变化,明情感。
这一部分老师指导朗读,让学生自己感受作者情感变化,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概括。这是这篇文章的关键之处:作者由开始的暴怒无常到最后自己坚强起来。
3.探主题,明责任。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我抓住两个关键点。第一是讨论“母亲遇到了什么情况”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母亲遇到困难,自己做坚强的母亲,也想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母亲认为自己有责任教儿子坚强。第二是抓住文中的一处语言“好好儿活”进行理解,从易到难,先让学生把第六自然段的没有说完的话补充完整:“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然后分析开头段和结尾段中“好好儿活”的含义:前面是母亲鼓励儿子坚强,最后是儿子明白母亲的含义,准备坚强生活下去。这部分除了分析外,更多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家庭的重要,让学生内心真正受到震撼,从而感恩母亲,热爱生活。
4.赏菊花,探写法。
这是本篇文章的一个难点,只需点到为止,不用深讲。这一部分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两次提及看菊花,有何用意?老师可以适当点拨:当时母亲已病入膏肓,为什么要那么迫切的带作者去看菊花?秋天的菊花与其它花儿有什么不同?
师生互动这一环节安排由浅入深,由画面到情感再到主题,最后探写法,重点在第三环节,难点在第四环节,每一部分是单独的,但又环环相扣。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能在关键时刻弄清重点。
(三)以退为进,静看小组展示,发挥学生作用。
“老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模式已经让学生困倦,怎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在此教学板块设计了“小组展示”这一环节,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检测课堂效率,更可以把这些可讲可不讲的东西让学生自主消化。设计了四个方面内容:第一,朗读指导;第二,字词品味;第三,标题分析;第四,主旨归纳。
(四)读写结合,尝试思考延伸,剖析自己情感。
其实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学习本课,要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缺点和生活中的困难。如果能够写下来,既能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又能为以后的习作积累素材。
四、经典美文:谈学习感悟
教学这篇文章,是对自己情感的洗礼。人要能客观辩证地看待生活中的困难,我们只是凡夫俗子,身边的这点困难算什么呢?同时,作为一个母亲,我也深深明白,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
同时,我在教法上也有很多收获。譬如,找到一个突破口很重要,既能调动学习积极性,又能突出重点。又如,整个课堂思路要清晰,语文课很忌讳老师闲扯漫谈,重难点把握要恰当。再如,那些可以不需要老师来处理的事情交给小组展示就好,既能训练学生,还能调动课堂气氛。还有,语文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老师适时指导朗读,会指明课堂方向,变换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受益匪浅。
教好这篇文章,就是对母亲最好的怀念,也是对逝去的史铁生最好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