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09-22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教案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教案分析
一、依托课标说教材
《世说新语》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篇课文,本单元以亲情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这些课文可以加深我们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其中,《咏雪》一文展现了家庭和美温馨的一面,勾画了古人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的画面,展现了一个典型的书香家庭。《陈太丘与友期行》这篇文章是写陈太丘之子元方聪颖机智的,体现了他小小年纪就懂得诚信之志的重要性。
首先,它是培养学生诵读文言文语感的资源。本课是中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并且这篇课文短小精悍,很适合对学生进行文言文语感的培养,
第二,它是使学生感受古人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的资源。《世说新语》中记录了魏晋时代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篇课文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可以很好的让学生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二、以学定教说策略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了解,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一是读顺文章;二是读懂内容;三是读点感悟。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以读为主线,具体策略如下:
一是读顺文章:①采用诵读,读准字音,读顺语句。②采用辨读,辨析重点字词。③采用说读,疏通全文大意。
二是读懂内容:采用析读,多角度的读懂文章的内容。
三是读点感悟:采用听读,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文章,感悟名士风采。
这三个活动分别体现如下意图:一读文章,三步读旨在让学生没有对文言文有畏难情绪,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致意思。二读读懂文章的内容,三读感悟名士的风采。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其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
三、紧扣方法说过程
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步骤。
(一)读顺文章——疏通文意。
1.诵读:教师范读,听记关键的字词,不读破句;学生自己诵读,感悟文言文的韵律美。
2.辨读:读出特殊词义,例如:通假字“否”,古今异义词如“儿女”“去”“期”;二是注意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的语素,例如“骤”“拟”,还用比较法,例如“舍去”与“相委而去”的意思相近。
3.说读,抓住重点词的含义后,疏通文意。
(二)读懂内容——感知内容
采用表演读,析读法多角度分析课文。
《咏雪》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和欣赏课文:
1.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他们是什么关系?
2.从文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古人的家庭生活情趣?
3.如何评判这两个比喻句的高下,你认为哪个更好?
归纳文题:巾帼何必让须眉。
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行》时,也重点探究三个问题:
1.元方在你心目中是个什么样的小孩?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2.元方与友人进行对比,二人有何区别?
3.元方的“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归纳文题:有志又岂在年高。
文章通过朗读层层深入,从了解文意,到理解课文,到感受名士风采。
(三)读点感悟——名士风采
采用听读的方法,主要是老师读,说,让学生感悟。
1.管宁、华歆xīn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shèng轩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管宁割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管宁、华歆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后以“管宁割席”谓不与志同道合者为友。
2.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王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识李】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告诉我们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凡事都要多动脑筋,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3.王子敬(王献之)数岁时,尝看诸门生樗蒱(chūpú),见有胜负,因曰:‘南风不竞’门生毕轻其小儿,乃曰:‘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方正》谓从管子中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块斑纹。后用以比喻只见到事物的一小部分。
四、诵读经典说感悟
晋·陈寿在《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云:“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文言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就是一大难点,从读顺文章,读懂内容,都是很难的。所以我采用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听读等各种朗读的方式来读课文。
相关知识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了解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的美德。
【重点难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培养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古英雄出少年。你知道哪些关于古代英雄少年或小才子的故事?请说说看。(学生: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其实,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明的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作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们再认识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的故事都记在一本叫《世说新语》的书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
【作品简介】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所记虽是片言数语,但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士族阶层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及其清谈放诞的风气。这部书对后世笔记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书中不少故事,或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或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鲁迅先生称它为“名士教科书”。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听教师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老师加以点拨。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文义:文章的义理。俄而:不久,一会儿。
骤:急。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什么。似:像。
差:大体。拟: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即:是,就是。
(二)问题探究
1.文章开头“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文中的“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明确: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明确: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谢道韫的才华。
4.《咏雪》一文中两个比喻哪个好?为什么?
明确:“柳絮”一喻好。它不仅体现出了雪的颜色,更体现了雪的轻盈之态,而且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欠缺的恰恰就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及“柳絮因风起”。
【课堂小结】
《咏雪》通过谢太傅一家雪后赏景的故事,对才女谢道韫给予了高度的赞赏。谢朗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形象地写出了雪落的颜色和姿态;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则更有深刻的意象,所以历来为人们所赞赏。也就是说在追求形似的同时,更应注重神似。整篇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两代人在富有文化气息的交流中透出一种生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2.完成相关练习。
3.预习《陈太丘与友期行》。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陈太丘与友期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认识了有咏雪之才的谢道韫,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一位机敏的小才子——陈元方。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听教师读课文,划分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
3.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不”“期行”“舍去”“乃”“相委而去”等。让学生把不理解的词句提出来,全班同学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老师加以点拨。
期:相约同行。期,约定。舍去:丢下(他)而离开。舍,舍弃。去,离开。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fǒu):同“否”。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委:舍弃。
引:拉,牵拉。顾:回头看。
4.补充文中省略的人物。
明确: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友人便怒:“(尊君)非人哉!(尊君)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友)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二)问题探究
1.文中提到了几个人?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明确:提到了三个人。太丘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友人是不守信的人,缺乏修养、没有礼貌,但能知错就改。元方是聪明机智、善辩、懂得维护家人尊严,懂得为人之道。
2.文中讲到元方指出了友人的哪两点不是?他又是如何反驳友人的?
明确:抓住“无信”和“无礼”进行反驳。首先指出友人失约在先,是不守信用;其次指出友人不知反省,反而出言不逊,恶意攻讦(jié),是没有礼貌。针锋相对,言简意赅。
3.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明确:从“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可以看出,他是个特别守时、恪守诚信的人。
4.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说明他是个知错就改的人,人品并不坏,只是脾气急躁、心直口快。
5.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明确:示例一:不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来说,生气时这样做,恰恰符合孩子单纯、幼稚的性格。况且友人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所以不能因为元方的“入门不顾”就认为他是一个不懂礼貌的孩子。示例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既然友人已经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友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确实有失礼仪。
6.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主旨)?
明确:①借元方责客之语,赞扬元方的聪敏,懂礼识仪。②更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做人应当诚信、有礼。
【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诚实有信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课后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探究”。
2.完成相关练习。
七年级语文世说新语两则
贵州省册亨一中10-11学年七年级上册同步教案:《〈世说新语〉两则》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世说新语》的文学常识;2、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流利地翻译全文;
3、领会“想君小时必当了了”的言外之意;4、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重点: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同学们,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小少年司马光很聪明,今天我们要再见识一下其他小少年的聪明,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课文《小时了了》。
流程二:自主学习
一、刘义庆与《世说新语》
刘义庆出身于官宦家庭,为南朝宋的宗室。叔父是宋武帝刘裕,后刘义庆过继于临川烈王刘道规嗣子,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虽生长在王室官宦家庭,但他生活简朴、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受过严格的正统教育。他爱好文学,著述很多,以《世说新语》流传最广。
《世说新语》亦称《世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笔记小说集,也是同类小说中的代表作。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逸事。有许多作品,批判黑暗,讽刺奢淫、表彰善良,全书语言精练,善于通过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肖像和精神面貌,意味隽永。
二、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流利地翻译全文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
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
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
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
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
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
三、孔文举的聪明表现在哪里?
答:
流程三:合作探究
1、各小组准备最佳翻译;2、推出讲解人选。
流程四:精彩展示
流程五:检测反馈
1.填空:(2分)
《世说新语》作者,朝文学家,该书主要记载。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3分)
⑴大未必佳(大:)⑵韪大踧踖(大:)
⑶人以其语语之(语:语:)
⑷时李元礼有盛名(盛:)⑸莫不奇之(奇:)
3.译句:(2)
⑴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
答:
⑵莫不奇之。
答:
4.从文中找出表示人称关系的词。(1)
答:
5.谈谈这篇短文表现孔融少年时的什么性格特征?小说通过人物的哪些方面的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1)
答:
流程六:拓展链接
1.解释成语——小时了了
答:
2.像孔融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你能说出谁的故事呢?
提示: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答: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流利地翻译全文;
2、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重点: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有好朋友吗?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你的好朋友?今天让我们来共同认识一对好朋友,一起来进入课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流程二:自主学习
一、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流利地翻译全文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
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
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
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二、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答:
三、作者把人物的生活常态放在特定的环境下来写,所写生活常态是,特定环境是指,这样更有利于刻画人物。
四、你看到荀巨伯有哪些崇高的品格?
五、了这个故事后,你认为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答:
流程三:合作探究
2、各小组准备最佳翻译;2、推出讲解人选。
流程四:精彩展示
流程五:检测反馈
1.填空:(2分)
《世说新语》作者,朝文学家,该书主要记载。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
⑴友人语巨伯曰(语:)
⑵吾今死矣,子可去(子:去:)
⑶败义以求生(义:)
⑷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委:)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答:
⑵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
答:
4.文中点金之笔是哪句(1分)
答:
5、荀巨伯不肯离去的原因是什么?(1分)
答:
6、荀巨伯的行为感动了胡贼,从哪一句可以看出。(1分)
答:
7、文章主要通过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1分)
流程六:拓展链接
1、你知道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人物还有哪些?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
答:
2、“胡贼”中“胡”指北方少数民族,在我们学过的一首乐府诗中也有这样的用法。
答:
3.将本文改成一篇300字左右的记叙文,要求不改原意,可增加适当的情节和人物。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学案二)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流利地翻译全文;
2、学习通过人物个性化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学习重点:
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借鉴现代文人物分析方法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
学习流程:
流程一:导入
同学们,你见过性急的人吗?今天让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位性急的古人,一起来进入课文《王蓝田性急》。
流程二:自主学习
一、准确把握重点字词,流利地翻译全文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
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
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
况蓝田邪?
二、文中哪句话概括介绍了王蓝田的性格。
答:
三、找出表现王蓝田性格的动词
答:
流程三:合作探究
1、各小组准备最佳翻译;
2、推出讲解人选。
流程四:精彩展示
流程五:检测反馈
1.填空:(2分)
《世说新语》作者,朝文学家,该书主要记载。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2分)
⑴复于地取内口中(内:)
⑵嗔甚(嗔:)
⑶无一毫可论(毫:)
⑷啮破(啮:)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⑴使安期有此性,尤当无一毫可论,况蓝田邪?
答:
4.本文给我吗怎样的启示?(1分)
答: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世说新语》二则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启发、归纳理解词义的方法,掌握文言实词的含义,准确地理解意思。
2.运用比较带动理解,体会《世说新语》二则的寓意,感受人物的优秀品质。
3.以层递性的要求驱动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朗读感悟文言文语言洗练,词义隽永的特点。
4.认识生字“冕、戎”。教学重、难点
1.通过实践体验,归纳理解文言文词义的常用方法,并运用方法翻译全文。
2.在比较人物言行中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和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课前将二则文章分左右两边抄在黑板上。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了解出处并揭题
1.要求学生说说《孔融让梨》的故事。
预设:学生如有难度,教师说;若孔融所说的话这一重要情节没说完整,教师适时补充完整。这一个故事文言文中是这样表达的。
出示:融四岁,与兄食梨,辄引小者。人问其故?答曰:“小儿,法当取小者。”
3.你从这个故事中对“孔融”有了怎样的了解?
4.师小结:孔融长大后成了东汉著名的文学家,是一名君子。我们看到他从小就具有懂得谦让,尊重别人的优秀品质。“孔融让梨”的故事来自一本书——《世说新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世说新语》中的另外两个小故事。
板书:《世说新语》二则
【以学生的认知基础为教学起点,用所熟悉的故事引入,并通过故事与文言文的比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精练。同时引出《世说新语》,让学生迁移认知,对所学内容产生期待。】
二、多维练习,有节奏地读通课文
1.提出朗读期待。
能读通一篇文章挺简单,但要读通一段1500多年前写的古文不容易。看黑板,自由试读,看谁能凭自己的能力最快地把它读通顺。
2.指导读通。
(1)先请两生分别读,重点指导读准“掷”“乘”“诸”等字音。
(2)随机在黑板上用“/”划分停顿处。再请几生读,重点关注停顿。
(3)男女生赛读。
3.指导读出节奏韵味。
(1)提示方法:读古文,有些地方要停顿干脆,有些地方要气息连贯。这样才能读出古文的韵味。
(2)师范读“管宁割席”。
(3)请生模仿自由读。再指2~4名学生读读这两则故事,从是否有点节奏感的角度点评。
【读准读通是“披文以入情”的第一步,必须做扎实。通过多维练读,反复给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在多种感官共用的状态下读通文章,扫清理解障碍。不仅如此,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读,能让学生在朗读实践中感受文言文的音韵美,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三、探索方法,体验中读懂“管宁割席”文意
1.提出理解期待。
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已经能比较有节奏有韵味地读古文了。下面要求更高。再看黑板读古文,看自己能读懂多少。
2.根据学情标注困难。
学生读后,让学生自由地到黑板前标注不理解的字词。可以在字下加“·”。
3.以“管宁割席”为例,解决字义,归结方法。
(1)学生标注的字是注释中有的,教师在下面划上“—”。
这些,大家待会儿借助“注释”能够读懂。板书:看注释
(2)注释中没有的字词怎么办?
师生共同想办法,教师随机板书理解词义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旧知运用、生活经验。
(3)教师小结:这么多不同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理解字词的意思。
4.理解文意。
(1)借助注释,不看译文,试说意思。(学生自己练说)
(2)对照译文,比较哪些地方说得不太正确。
(3)教师组织交流:
预设:“宁读如故”“华捉而掷去之”。
小结:理解古文,有时我们得根据现在的说话习惯,对词语位置调换。“宁读如故”,应该调换为“宁如故读”来理解,这样才符合现在的说话方式。(板书:调换词序)
(4)读懂意思。同桌一个读古文,一个说意思。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学习环节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自读发现问题”的操作手段把握学情,针对学习障碍,激励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并交流,达到学习经验和方法的共享。教师帮助归纳学习方法,再指导学生运用已有方法疏通古文的意思。通过这样的“帮扶”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后一篇古文的学习乃至学习所有古文打下基础。】
四、对比诵读,体悟人物品质
1.师生对读,体会情感。
(1)提出对读要求:读出自己的情感。
师读古文,生读译文,教师按要求点评。
男生读古文,女生读译文。教师点评。
齐读古文。
(2)对比、分角色读,体悟人物品质。
师读共同写到两人的部分,男生读写管宁表现的句子,女生读写华歆表现的句子。
思考:这样对比着写,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意思?
如有难度,提醒学生回忆“孔融让梨”,你觉得在这里,作为一个君子,该怎样?
教师小结:君子,就应该不为利所动,不心慕官绅。
【这里是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通过对比读、分角色读的形式,用“孔融让梨”做辅助,让学生对如何体会人物品质有一个思考的方向,从而突破难点。】
五、小结学法,学生自主学习“王戎识李”
1.教师小结学法。
我们刚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旧知运用、生活经验,看注释等方法自己初步读懂了古文的意思,然后又对照译文纠正了理解不恰当的地方,还体会到了故事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言行,告诉我们人物品质的方法。
2.布置自学任务。
(1)自读第二则文言文,运用方法初步理解意思。
(2)对照译文,调整词序说意思。可以自己练说,同桌练说。
(3)同桌对读,读出古文韵味。
(4)想想故事是怎样写出王戎的品质的。
3.组织交流。
操作思路基本同“管宁割席”。这里少些讲解,多些朗读体悟,重点读好对比部分。
【六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应该具有迁移运用的能力,这一环节也正是搭建了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示能力的平台。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六、学习生字
学生自主检查认字情况,先自己读一读,同桌之间再考一考,读一读。
七、引入《世说新语》,推荐阅读
1.出示《世说新语》,了解特色。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撰。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语言精练,善用对照、比喻、夸张与描绘的文学技巧,对后代笔记文学影响较大。
2.教师推荐。
《世说新语》中的故事都比较短小,但意义深远,很适合我们初学文言文的人所读。我们课后可以运用今天所学的方法,再读一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理解意思,感受人物品质。
教学反思:“学以致用”,课内习得的方法在课外实践应用,这是学习的需要。本环节适度拓展,给学生一次运用方法,实践体验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