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创新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发表时间:2020-04-20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创新教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创新教案”,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写出ATP的结构简式;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通过小组讨论和自主合作探究得到新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3.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生物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我国晋朝“车胤囊萤”的典故,邀请学生分享感受,学习古人勤奋学习的态度。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顺势提出问题:“生命活动需要的能量能直接利用它们吗?那种物质为萤火虫尾部细胞的发光直接提供能量呢?”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1:探究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利用多媒体展示“萤火虫发光器实验”所需要的材料器具,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强调实验设计要遵循对照、等量和单因子原则,之后请学生预测实验现象及可能的结论。随后多媒体展示具体的实验流程,最后得出结论,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以人民币比喻ATP,在细胞中糖类、脂肪等有机物储存有大量的能量,但不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存折,存折不能直接流通,ATP分子能被直接利用可以比喻为货币,货币可以直接流通,这样加深学生对细胞的能量“通货”的理解,并能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探究2:ATP分子的结构特点。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88页,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说一说ATP的结构特点,体会自己获取知识的乐趣。随后,分组分发各种碱基、核糖、磷酸模型,引导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通过展示模型和相互评价进行修正,在互评的过程中理解ATP的化学结构特点,构建正确的ATP的分子结构模型。总结ATP能作为直接能源是因为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那个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也很容易重新形成,ATP和ADP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3.合作探究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多媒体展示如下问题情境:

“一个成人一天在静止状态下所消耗的ATP为48kg,在紧张活动的情况下,ATP的消耗可达0.5kg/min。而细胞内ATP、ADP的总量仅有2-10mg”。

“用32P标记磷酸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短时间内快速分离出ATP,ATP的总量变化不大,但是大部分ATP末端磷酸基团却已经带有放射性标记”。

问题1:生物体内的ATP有什么特点?ATP与ADP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思考2:在细胞中,ADP若转化成ATP需要些什么条件呢?ATP若要转化成ADP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总结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条件及过程。此时提出问题: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是否是可逆反应,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意见。

在ADP转化成ATP的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从哪里来呢?以此引出ATP的形成途径。

4.合作探究4:ATP的利用。

多媒体展示90页的图解:在ATP转化成ADP的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到哪里去了呢?请学生自主说一说,并讨论ATP还有哪些其他用途,对该知识点进行补充和完善。

(三)当堂练习,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加以巩固。

(四)小结作业,课外拓展

学生自主分享这节课的收获,老师加以补充,构成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作业:多媒体展示资料:氰化钾是阻止人体内新的ATP合成的毒药,人中毒后在3~6分钟内就会死亡。思考:氰化钾为什么顷刻使人毙命?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相关知识并归纳原因。

相关推荐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您知道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高中生物必修一《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教案设计

1、知识与技能

(1)简述ATP的化学组成和特点。(2)写出ATP分子简式、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式。(3)解释ATP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萤火虫发光问题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与设计能力;

(2)通过问题讨论共同绘出ATP与ADP相互转化示意图,理解ATP在细胞中作为能量通货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自然和生命的情感教育。

(2)通过分析ATP、ADP的动态平衡,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生态观。

重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难点:(1)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复习与能量有关的物质,细胞内主要的能源物质是,细胞内的储能物质是。

一.ATP的结构和功能

1、中文名称:。

2、结构简式:,其中A代表,P代表,~代表。

3、特点:

①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含有2个,储存大量能量。

②ATP的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腺苷的易水解,释放出大量能量。

4、功能:ATP是细胞内一种化合物,为细胞生命活动直接提供能量。

二.ATP和ADP的相互转化

1.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TP分子中远离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水解,并释放能量。

2.在有关酶的催化下,ADP可以接受能量,同时与一个游离的结合,重新形成ATP。

3.ATP和ADP的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是生物界的共性,ADP转化为ATP时所需的能量,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来自于,对于绿色植物来说,还可以来自于。三.ATP的利用

1.ATP可用于细胞的、各种反应,还可以用于生物发光、发电、肌肉收缩、神经冲动的传导等生命活动。

2.细胞内的吸能反应和放能反应分别与、相联系,也就是说,能量通过在吸能和放能之间流通。

情景引入:展示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新叶伸向和煦的阳光;草蜢觊觎绿叶的芬芳;

静静的小憩,好去寻找更美的叶子!;我一定要好好的饱餐一顿!!等待,等待……

你就是我的佳肴!我就要抓住你了!他们都在为生存而获取能量!

能量总在我们每一个细胞中激荡着,流动着!只有不断的摄取补充能量,生物

的生命才能够维持下去!你知道谁在为我们提供能量吗?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板书)

介绍三维目标,指出重难点

重点:(1)ATP化学组成的特点及其在能量代谢中的作用;(2)ATP与ADP的相

互转化。

难点:(1)ATP是细胞内的能量“通货”;(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

展示萤火虫,夏季易看到,为什么?(求偶)

介绍萤火虫发光的原理:

我们前面学过有关能量的物质,葡萄糖、脂肪、糖原及ATP谁为这个过程直接

供能?

合作探究一:什么物质能为萤火虫发光提供直接的能源?

生物研究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做实验——分析

得结论

提示:如何取荧光素!用小刀将数十只萤火虫的发光器割下,干燥后研磨成粉末,

取四等份分别装入四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水使之混合,置于暗处,可见试管内有淡

黄色荧光出现,约过15分钟荧光。

活动一:小组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提出问题:萤火虫发光除了需要荧光素外还需要的能量直接来是葡萄糖还是其他

物质呢?

作出假设:设计实验(1)材料用具:水、葡萄糖溶液、脂肪溶液、ATP溶液、滴管、试管

实验步骤:(1)

(2)

(3)预期实验现象及结论:现象结论

学生展示:并进行评价

强调:实验设计的三个原则:对照、等量、单因子原则

PPT展示:科学家做过这个实验的过程。大量实验证明生物体的其他生命活动直

接能源物质也是ATP。

结论:一、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板书)

过度:在众多的能源物质中,为什么ATP能成为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的能源物

质?能量

荧光素酶

+氧气荧光素激活的荧光素荧光

氧化荧光素发出

合作探究二:为什么ATP能成为直接为生命活动提供的能源物质?(提示:结构决定功能)

活动二:大家通过预习案对ATP的结构都有所了解,现在以六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合作,共同完成ATP模型的构建。

并讨论讨论1、为什么ATP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让学生展示并讲解,写出结构简式,解释简式中的各符号代表什么?

另一同学解答为什么ATP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答案提示)ATP分子中具有高能磷酸键,远离腺苷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断裂发生水解释,释放高达30.54Kjmol的能量,所以说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老师提问,本节中的A与核酸中的A相同吗?为什么?

老师小结ATP的结构。

资料:1、一个人在剧烈运动状态下,每分钟约有0.5kg的ATP分解释放能量,供运动所需。一个成年人在安静的状态下,24h内竟有40kg的ATP被水解。

2、肌肉收缩的直接能源物质是ATP。在人体安静状态时,肌肉内ATP含量只能供肌肉收缩1~2s所需的能量。

通过以上资料,你能得到ATP的什么特点?(体内存的量少,产生的速度快)ATP是如何形成并源源不断的将能量供应出去?

合作探究三:ATP是如何源源不断的将其能量供应出去?

讨论1、细胞中如何形成ATP?所需的能量从何处来?

讨论2、ATP中的能量是如何释放的?释放的能量都去哪儿了?

讨论3、ATP和ADP的相互转化是可逆反应吗?为什么?

提示:反应条件(酶)、反应中的能量

学生展示1、

对于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来说来自于细胞呼吸,对于绿色植物来说,还可以来自于细胞呼吸和光和作用。

学生展示2、

能量的去向参考课本P90

学生展示3、

老师提问:ATP与RNA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细胞内的化学反应有些是需要吸收能量的,有的是释放能量的。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也就是说,能量通过ATP分子在吸内能反应和放能反应之间流通,因此,可以形象的把ATP比喻成细胞内流通的能量“通货”

学生小结:以第一人称介绍ATP。我是小小ATP,我的中文名称叫——————————————,———————————————。谢谢大家!课堂训练:

作业:画本节课的概念图

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说课稿


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自己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说教材分析;二、说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的重难点;四、说教法和学法;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板书设计;七、说评价反馈;八、说设计感悟

一、说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第三节。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细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点讲述了细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在教材编排上位于《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和《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之后,《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之后》,对于学生全面了解细胞的能量代谢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内容在高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半壁江山。因此如何上好本节内课的内容至关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中高中生物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四个基本理念,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①理解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总反应式、过程和图解

②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质及能量变化的特点

③了解细胞呼吸的概念、类型以及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实践上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学生自主阅读,培养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自我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比较的思考能力

④适当扩展认知面,培养联系生活与工农业生产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

培养关心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进行生命科学价值观的教

育。

②在教学中,通过分析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

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生命的奥秘。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习过生物体呼吸的有关知识,对呼吸的气体交换现象、呼吸作用中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限于初中学生的化学知识和认识水平,对呼吸作用的过程几乎未涉及。高中生学习细胞呼吸,重点放在认识有氧呼吸的基本过程,理解细胞呼吸本质上,学生对生物细胞呼吸的认识要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有氧呼吸过程的知识是学生理解其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ATP的本质的基础。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

突破策略:

①通过自主阅读、提问、、思考、理解反应式及图解、课堂练习来突破。

②通过简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阶段的比较栏目,简明地抓住要点

2、教学难点及突破策略

学生的化学知识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机化学知识还未学习。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的彻底分解,需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反应,这些反应所伴随的能量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度。

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三阶段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

突破策略:

①利用多媒体形象地说明有氧呼吸过程的三个阶段和两个场所,通过引导、思考,

学会写相关反应式,使学生清楚须有“能量”栏才能表达其完整性和科学性。

②利用化学反应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实质

四、说教法与学法

(一)说教法

众所周知,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比较法、直观教学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阅读、计算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①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有关细胞呼吸的知识。

③学生参与完成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区别和联系的表格,进行教学反馈。

(二)说学法

呼吸作用的过程复杂、抽象,学生对呼吸过程的物质、能量变化理解困难,建议同学们联系各种亲身体验,理解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过程。充分理解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的过程。联系课件,并运用对比的方法理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讨论比较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以有氧呼吸为主,明确基本概念、场所、条件、产物、氧化的程度、能量的来去等,接着以同样的方法对无氧呼吸进行列表比较,最后联系生命活动和日常生活识记呼吸作用的生理意义。

指导学生学会形象思维,结合投影片和第二章中“线粒体”“细胞质基质”的相关内容,形象地分析、记忆有氧呼吸三个阶段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及其反应机理。

指导学生学会思维迁移,从不同角度进一步巩固呼吸作用的知识体系。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讲授,第一课时是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第二课时是细胞呼吸的方式。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生物界所有生物的一切生命活动都需要能量。无论是聪明绝顶的人类还是肉眼难寻的细菌,如果能量供应一旦停止,生命也将结束。那么,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主要能源物质和直接能源物质是什么?ATP分子高能磷酸键中的能量主要来源于什么?

温故知新,通过复习导入新课,在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兴趣。

提出课题:第三节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的概念: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探究新课: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教师提问:家庭如何蒸馒头?如何酿酒?继续提问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酒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它是酵母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多媒体展示背景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如何检测二氧化碳,并PPT展示如何检测酒精(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变成灰绿色)

1、寻找变量引导学生自主讨论确定变量

提出让学生思考讨论的问题:

①本实验自变量是什么?(氧气的有无)因变量是什么?(是否有CO2和酒精产生)

设置几个实验组?

②怎样控制有氧和无氧的条件?

③怎样保证酵母菌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能正常生活?(配置适宜的酵母菌培养液,温度

控制在25—35度)

④怎样鉴定有无酒精产生?怎样鉴定有无CO2产生?如何比较CO2产生的多少?

教师与学生共同分析实验方案设计的是否合理?有无漏洞?

如果完全自主探究,学生的盲目性较大,探究实验效率低。而确认变量是正确设计实验的前提。因此我把这个环节提取出来,引起学生关注,因为在本章的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相关概念,因此通过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可以突破重点对变量的确认。,为下一步正确设计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提供保障

2、通过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三个变量设计实验方案,设置对比实验

当这三个问题明确后,学生探究的过程就会成为探究学习细胞呼吸概念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生物科学方法的过程。这样帮助学生突破实验设计的难点。提高实验探究的有效性。

3、组织学生实施探究实验计划,巡视,个别交流。提醒学生观察现象,记录结果

让学生领悟生物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尊重事实,解决问题的能力,达成本节课的能力目标。

4、PPT动画演示实验,组织学生阐述和交流实验结果与结论。

培养尊重事实的态度,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演示,弥补课堂时间不够对实验的影响。

5、练习反馈

某生物实验小组为“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设计了如下图实验装置。实验中,先向气球中加入10mL含酵母菌的培养液,再向气球中注入一定量的氧气,扎紧气球,

置于装有20℃温水的烧杯中。再将整个装置置于20℃的恒温水浴中,记录实验开始30min后烧杯中液面变化量。实验过程中气球均在液面以下。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消除各种环境因素的变化带来的实验误差,应设计一对照实验,对照实验装置与上述装置相比,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30min后烧杯内液面没有发生变化,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确认气球内酵母菌有没有进行无氧呼吸,可以检测发酵液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上述实验装置探究酵母菌无氧呼吸的适宜温度,应做两处调整,分别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检测的指标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安排是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经历了与科学家的科学探究同样的历程,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交流讨论,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提高了科学探究能力。生物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探究性学科,所以应该让学生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故将板书设计如下: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细胞呼吸

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二、探究实验的一般过程:

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交流讨论

七、说评价反馈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细胞呼吸的概念及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为了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情况,设立了练习反馈。本题的设立一方面统一了学生对于本节知识点的认识,,另一方面及时巩固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能够认同生物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八、说设计感悟

本堂课是一节探究活动课,如何保证探究活动的效果,我遵循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基本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走进生物,从探究走进科学,充分发挥探究活动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思索、质疑、探究、实践中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为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本堂课的活动中,学生在这种活动中真正体验和领悟了科学研究的过程,理解和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在学生探究中感到困难的地方,教师适时的点播和引导学生,较好的发挥了教师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提高了探究活动的效果。

2、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是动态的课堂,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预设根据课堂的变化而变化。

3、注重生物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在本案例中,设计了密切联系生活的问题,例如:我们吃的馒头为什么比较松软,家庭如何酿酒等等,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很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优秀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一《atp的主要来源一细胞呼吸》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呼吸作用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细胞呼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中第三节的内容。教材首先简要概括地介绍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再重点讲述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和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三大部分内容,为学生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动的过程奠定了基础。它与前面所学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主动运输、酶、ATP等内容紧密联系,也为今后学习其他生命活动及规律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细胞呼吸是一个微观的化学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借助于多媒体课件等手段把细胞呼吸的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提出并解决疑惑,敏锐地发现生成性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节课所揭示的细胞呼吸的本质,使知识结构完整化、逻辑化、系统化,并能在一定范围内迁移应用。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探讨细胞呼吸原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通过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概念及过程,培养归纳、分析、比较的能力;通过资料和图片阅读,

思考讨论,问题探究等活动,培养提取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基本观点;通过分析有氧呼

吸和无氧呼吸的关系,渗透生命活动不断发展变化以及适应的特性,逐步学会自觉地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认识生命;通过联系生产、生活等实际,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养成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和生命科学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细胞呼吸的原理及本质

五、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导入新课(2min)

由上节课内容的回顾引导学生记忆探究实验的相关结果;使学生对细胞呼吸有总体的认识:

①回顾细胞呼吸的概念。②上节课的探究实验得知细胞呼吸分为两类: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对于绝大多数生物来说,有氧呼吸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形式。

(二)学习新课(36min)

1、有氧呼吸(17min)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3~94有氧呼吸部分。(2min)

(2)教师做出下列总结:(4min)

①有氧呼吸的顺利进行需要有氧的参与。②作为生物体内的代谢反应,还需要有酶的参与。(提示:本章第一节内容)③在前面学习细胞器的时还了解到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提问:从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出发,线粒体的哪些结构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特点?线粒体为什么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ppt展示线粒体结构示意图,标示出各部分结构名称。说明线粒体基质与内膜上分布着有氧呼吸相关的酶。

(3)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7min)

第一阶段:葡萄糖的初步分解(发生在细胞质的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分子葡萄糖脱氢氧化成两分子丙酮酸,脱下少量的氢[H],释放少量的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二阶段:丙酮酸的彻底分解(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在酶的催化作用下,两分子丙酮酸氧化脱羧,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H],释放出少量能量,一部分能量散失,少量储存在ATP中。

第三阶段:[H]和氧结合生成水,释放大量能量(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前两阶段产生的[H],与氧气结合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生成较多的ATP。列出每个过程的反应方程应式,强调[H]的写法,讲解酶的催化作用以及各阶段生成的能量多少。

由三个阶段的反应方程式推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请学生上台写出反应式,并修正讲解。(1min)

(4)教师做小总结:(4min)

根据有氧呼吸的过程可知:氧化分解1mol葡萄糖需要消耗6mol氧气和6mol水,将产生12mol水和6mol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形成38molATP。

其表达式为:C6H12O6+6H2O+6O26CO2+12H20+能量

通过表格比较三个阶段,它们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之处呢?

共同点:都需要酶的参与;不同点:从反应场所,反应物,生成物,放能四个方面进行比较。

强调:①反应场所从细胞质到线粒体中,又从线粒体基质到线粒体内膜上的区别。②第三阶段产生大量能量,与氧气参与反应有关。③各阶段的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联系:第一阶段产生的丙酮酸参与第二阶段的反应;第一、二阶段的反应产物[H]作为第三阶段的反应物参与反应。

2、无氧呼吸(7min)

(1)让学生快速阅读P94~95有氧呼吸部分。(1min)

(2)播放ppt及Flash动画展示并讲解有氧呼吸的两个阶段:(3min)

反应场所(细胞质基质)。

过程:①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相同;②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不彻底,而有氧呼吸丙酮酸被彻底分解。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根据产物的不同分为——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

板书两种无氧呼吸的反应表达式:

①乳酸发酵:C6H12O62C3H6O3+少量能量②酒精发酵:C6H12O62C2H5OH+CO2+少量能量

(3)引导学生参考有氧呼吸的概念归纳得出无氧呼吸的概念,并试着标出关键词。(3min)

特点:不需O2;有机物分解不彻底;放能少。

了解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196.65KJ),与有氧呼吸(2870KJ)相比较少。

提问:与有氧呼吸相比,同样是分解葡萄糖,为什么无氧呼吸只能够释放少量能量?

答:无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丙酮酸分解不彻底,大部分能量储存在有机物中,因此只释放出少量能量。

3、细胞呼吸原理及运用(7min)

(1)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5min)

ppt出示并填写相应表格,比较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异同。揭示细胞呼吸的本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2)构建知识框架,通过箭头表明细胞呼吸的两种类型及其产物,分析得出细胞呼吸的原理和本质。(5min)

(3)运用细胞呼吸原理,分析生产实践中的现象。介绍细胞呼吸原理常常运用的几个领域。(2min)

①发酵技术:酿酒等;②农业生产:晒田等;③粮食储藏和果蔬保鲜:低温储藏等

(三)布置课下作业(2min)

完成P96页习题,尝试把归纳所学知识,画成表格或概念图。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细胞的增殖》


第1节细胞的增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细胞分裂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简述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图解一个细胞周期的大体分期;

概述细胞的有丝分裂的过程;

能力目标:

模拟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探讨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养成学生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

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为什么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或者不再继续生长呢?(也可按照教材问题探讨引入)

二细胞不能无限长大

(一)实验: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制定解决方案,设计探究物质扩散速率与细胞大小关系的模拟实验。

按确定方案,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结果。

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通过思考与讨论,主动获得知识。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继续引发学生思考,既然细胞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高,细胞体积是不是越小越好?

(二)学生自行总结: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的效率就越低,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分裂是其发展的必然。

三细胞通过分裂进行增殖

(一)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什么是细胞周期?

2.不同种类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是否相同?

3.细胞周期包括哪两个阶段?它们在时间分配上有什么特点?

关于细胞周期的概念,教师还要让同学们准确理解,只有“连续分裂的细胞”才具有细胞周期,例如皮肤的生发层细胞、根的分生区细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细胞,例如神经细胞等不具有细胞周期。

4.细胞增殖的意义、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

5.有丝分裂的过程

6.动物细胞有丝分裂与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差别

7.有丝分裂的意义

(二)教师讲解:

1细胞周期的概念和特点:

强调:细胞周期的起点必须是上一次分裂完成时,终点是下一次分裂完成时;

(展示细胞周期的动画和有关细胞周期的习题)

分析教材表格:不同细胞的细胞周期持续时间。这个表格说明了什么?

一个细胞周期内,分裂间期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分裂期;细胞的种类不同,一个细胞周期的时间也不相同。

2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动画展示: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细胞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所占时间较长,为细胞分裂做准备;

染色体数:2N;染色单体数:0→4N;DNA数量:2N→4N

补充:染色体的结构(在黑板上绘图):

染色体、染色单体、着丝点与DNA的数量关系:

着丝点数=染色体数;DNA数=染色单体数或染色体数(无染色单体时);

细胞分裂前期:

特点:两消两现一散乱(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纺锤体中间);

染色体数:2N;染色单体数:4N;DNA数量:4N;

细胞分裂中期:

特点:丝牵点排赤道板(纺锤丝牵引着丝点排列在细胞的赤道板上);

染色体数:2N;染色单体数:4N;DNA数量:4N;

强调:赤道板不是细胞内的结构,而是表示空间位置的概念;

细胞分裂后期:

特点:点裂姐妹两极走(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别移向两极)

染色体数:4N;染色单体数:0;DNA数量:4N;

强调: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量加倍;

细胞分裂末期:

特点:两现两消新壁建(核膜、核仁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细胞中央出现细胞板,进而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数:4N→2N;染色单体数:0;DNA数量:4N→2N;

3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区别和联系:

动画展示: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不同点

1、前期: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2、末期:细胞板形成细胞壁分成两个子细胞

1、前期:两组中心体发出星射线构成纺锤体

2、末期:细胞膜内陷缢裂成两个子细胞

相同点

1、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完全相同

(间期复制—前期螺旋—中期排中—后期加倍—末期复原)

2、核膜、核仁的变化相同(前期消失,末期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