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素质练习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8《小狗包弟》课后练习。
课内精练
阅读下面的片段,完成以下练习。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我们听得,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哲抄家,人们拿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有人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1、为引文的空格处选出最合适的一组词语()
A、一动一静清清楚楚大声叱骂摔破
B、一动一静仔仔细细大声吆喝摔破
C、一举一动清清楚楚大声嚷嚷敲打
D、一举一动清清楚楚大声叱骂摔破
2、仔细揣摩作者所使用的这一组词语,谈谈它们对体现当时情势之险恶有什么意义?
3、阅读引文的第二段,巴金对送走包弟感到轻松吗?在看这段文字之前,你能够预测到作者送走包弟之后的心情吗?如果你处在那种情况下,你又会怎么做?
4、作者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你能够体会到他在这样说的时候的心情吗?你怎么理解?
课外强化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今年,蝉鸣得很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竟听见断续的蝉声了。近日来,窗外蝉更知知不休,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十七年,刚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呢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十七年埋在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哪管是九十年,九十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烦人的聒聒。
1、文章开头就用和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讨厌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概括文章中有关蝉的知识较准确的一项是()
A、蝉的生命短暂,只能活一个夏天。
B、蝉的躯体小,但发声器很发达,它的叫声使人心烦。
C、蝉从幼虫成长到在秋天鸣叫之前,在泥土中孕育了十七年。
D、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零落时就开始了。
3、文中划线句中的“那”具体指:。
4、文章的结尾处说“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蝉烦人的鸣叫。为什么提到“斜了”和“秋风”?正确的解释是()
A、天色将晚,气温变凉,蝉会停止鸣叫。
B、秋天一到,蝉的生命,如同夕阳西下,行将结束,但它的生命意义值得肯定。
C、夕阳西下,秋风瑟瑟,给人以凄凉哀伤之感,对原来“烦人的聒聒”也懒得计较了。
D、天色将晚,天气变凉,蝉的生命行将结束,引起了作者的同情。
4、这篇散文蕴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
高考链接
报秋
宗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见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这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总会活的。不挑地方,不拣土壤,而且特别喜欢背阴处,把阳光让给别人,很是谦让。据说花瓣可以入药。还有人来讨那叶子,要捣烂了治脚气。我说它是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算得一种簪花精神罢。
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草花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时五色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长。往后院月洞门小径的两旁,随便移栽了几个嫩芽,次年便是绿叶白花,点缀着夏末秋初的景致。我的房门外有一小块地,原有两行花,现已形成一片,绿油油的,完全遮住了地面。在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不知驶向何方。有些植物的繁茂枝叶中,会藏着一些小活物,吓人一跳。玉簪花下却总是干净的。可能困气味的缘故,不容虫豸近身。
花开有十几朵,满院便飘着芳香。不是丁香的幽香,不是桂花的甜香,也不是荷花的那种清香。它的香比较强,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采几朵放在养石子的水盆中,房间里便也飘散着香气,让人减少几分懒洋洋,让人心里警惕着:秋来了。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一年、二年过去了,总是在不安和焦虑中。怪谁呢,很难回答。
久居异乡的兄长,业余喜好诗词。前天寄来南宋词人朱敦儒的《西江月》: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我把“领取而今现在”一句反复吟哦,觉得这是一种悠然自得的境界。其实不必深杯酒满,不必小圃花开,只在心中领取,便得逍遥。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1、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
(1)作者为什么吃惊?
答:因为□□□□□□□□(不超过8个字)
(2)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
答:因为□□□□□□□□□□(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不超过12个字)
3、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A、玉簪花的芳香似乎有点醒脑的作用,可以提醒人们秋的到来,让人减少一些惰性。
B、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赞美那种“生活上向下比,工作上向上比”的玉簪花精神。
C、作者对“领取而今现在”一句的吟哦让人体味到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
D、“领取自己那一份”,是劝慰人们要及时把握自己应得的那一份,而不要有非分之想。
E、作者借助比较的手法,巧妙地写出了玉簪花所散发出的与其他几种花不同的芳香。
F、作者把玉簪花的绿叶描写为“绿波”,使人们联想到生活的长河,有广阔有空间感和深邃的时间感。
参考答案
【课内精练】
1、A2、这一组词语让我们更真切的看到了当时世道的可怕,以及这种非人道的时代对当时人们的摧残与折磨。把这种过去了的可怕情形复现出来,也可以让我们这些后来者更加理性的对待这个社会,更加珍惜当前的平静、安定而有序的生活状态。
3、送走包弟后,巴金无法入睡,可见他并没有因为送走包弟而感到轻松,反而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其实,以巴金对生活、情感的感悟和他对生命的尊重,我们可以预测到他送走包弟后的心情,但是作者自我解剖如此之深确非常人所能为。
我们无法假设生活在当前的自己去经历这样的事情,如果大家都回答说根据自己的情感保护包弟这样的动物朋友,那么巴金当时肯定也是想这样做的,而他没有做到,这也更加说明了那个时代的不合理。
4、作者发自内心的自谴自责,当年像甩掉包袱一般将包弟送到医院的解剖桌,终成为作者心上永远也无法卸却的重负。这样的自遣自责一方面是解剖自己,具有摄人心魄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将来的人们提供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课外强化】
1、知知不休烦为后文继续写蝉的生命历程作铺垫,同时与作者后来对蝉的感悟形成对比。
2、A3、不论生命的长短,必须好好的活着。
4、B5、无论生命多么短暂,都要爱惜并且自我尊重,这样的生命才能有意义。
【高考链接】
1、(1)没几天便是立秋。(2)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解答第(1)小题,应从第一段切脉。玉簪花开于夏末秋初,与绚烂的春花迥别,而后又接下来便是“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的句子。玉簪花不争春光,而报秋至,百花零落而一花独香,焉得不惊。因此回答此题就移用原文语句“没几天便是立秋”,便恰到好处。解答第(2)题应联系全文。玉簪花已报秋之将至,而秋是收获的季节。作者是一位只争朝夕的志士,当然常感光阴虚度,事业无成。因而第六段便有“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之句。综合这两个句子用“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来回答“怅然”的原因,便天衣无缝。
2、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解答本题,应从宾主入手。太阳花是宾,玉簪花是主。太阳花,人称死不了,可见其生命力之强,可是连太阳花都种不活的“我”,种的玉簪花却“形成一片,绿油油的”,“晨光熹微或暮色朦胧中”,却“一柄柄白花擎起,隐约如绿波上的白帆”,扬帆起航。因此答案可为“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3、(1)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到强化作用。解答(1)要揣摩使用“便”字的积极修辞意义,它的外在旋律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以一“便”紧紧相连,如此急促的时间旋律,无疑是强调了时光的飞逝。解答(2)同样通过揣摩反复使用“领取”的修辞意义是组成了排比的句式。把“而今现在”化为动态的具体时令和鲜活的生活现实,使文章的内容辐射扩展,合使文章的主旨不断深化。
4、A、C、E.作者把玉簪花放在时空的河流里体味生活,探讨人生。往事如烟俱忘却,只争朝夕,“领取而今现在”,这就是的旨趣。根据题面要求分析选项:A项与旨趣相符,是正确的。B项背离旨趣,是不正确的分析。C项切合旨趣,也是正确的,D项偏离旨趣,是不正确的。E项属写作方法的问题,是正确的。F项转移了文章的旨趣,仿佛有“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之感,毫无疑问是不正确的。
扩展阅读
《小狗包弟》同步练习7
拓展测试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A.寒暄(xuān)城垣(yuán)伤残(cán)呻唤(shēn)
B.伺候(cì)堕入(zhuì)蛮横(hèng)租赁(lìn)
C.飘泊(bó)可耻(chǐ)忏悔(qiān)苦难(nàn)
D.提防(dī)解剖(pāo)慰藉(jiè)创伤(chuā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和huò和药和气暖和和面B.咽yàn咽气咽喉呜咽吞咽
C.着zháo高着着陆着急着迷D.校jiào校对校勘校场校点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脉搏设法乘凉逆来顺受B.沧桑竹篱虫蛀人才倍出
C.轶事包袱吠叫委屈求全D.装潢作揖熬煎甘之如怡
4.(2005年高考辽宁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努嘴白内瘴信而有征怵目惊心
B.保镖入场券味同嚼蜡按迹寻踪
C.寒暄无明火虚左以待五行八作
D.缘份胡萝卜所作所为俯拾即是
5.下列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A.他最爱听评书了,经常听得出神入化,有时竟忘了吃饭和睡觉。
B.他是个心地坦率的人,刚一见面,就肆无忌惮地跟我们谈起他自己内心的感受。
C.老人家身体硬朗,十分健谈,谈到高兴处,十分开心地笑着,八十六岁的大爷仿佛回到了天真无邪的童年。
D.陈老师今天满面春风,神采飞扬,他的一个学生考取了清华大学,人们从他流露出的和颜悦色和赏心悦目中能够读懂他内心的激动。
6.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座破旧的庙宇如今装修一新,看起来古朴庄严,气宇轩昂。
B.我向来好奇,对于素昧平生的东西,喜欢问问底细。
C.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大人喜欢孩子,孩子也喜欢大人,一家三口,相濡以沫。
D.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是有什么难言之隐的苦衷。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党和国家决定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今年大学将继续扩招,我省录取的比例有望达到二比一。
B.今天,一股由疏而密、由徐而痴的网络世纪风已经登陆中国,并且正以一种令人炫目的速度扫荡着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
C.冬天星湖地区的景色有些凄清:湖水结了冰,四周枯草萋萋,树林里落满了橡子与松果,到处是一片寂静。
D.张洪决定利用“五一”节的七天假期到中甸旅游。妈妈在为他准备行装时反复叮嘱:出远门要穿好鞋,每天晚上要用热水泡泡脚。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墨西哥是我们的友好国家,墨西哥的电影对我国观众并不陌生。
B.班长提出利用寒假组织尊师活动,大家纷纷附和。
C.虽然他们在寻找革命真理和探索革命道路中经历了许多痛苦、挫折,但始终信心百倍,老而弥坚。
D.中学生写作文,要留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胡编乱造。
9.为下面短文的空缺处选择一个贴切的比喻。
四面是柳枝篱笆,篱笆上爬满豆角秧,豆角秧里还夹杂着喇叭花藤萝,像________,墙里是一棵又一棵的桃树、杏树、山桂树、花红果子树,墙外是一些杨、柳、榆、槐、梨树,就像是墙上的两道铁箍。
()
A.童年的五彩梦。B.绣着红花的蓝布裙。
C.二姐出嫁时坐的彩轿。D.密封的四堵墙。
10.用一句话准确概括下面故事所反映的道理。
两个富豪
屠格涅夫
富豪罗齐乐特从自己莫大的收入中,拨出成千上万钱来教育儿童,疗治病人,扶济老弱。当人们当着我的面赞扬他的时候,我也称赞他一番,而且深受感动。
可是,当我称赞和感动的时候,我禁不住想起一个贫困的农家,他们把一个孤苦伶仃的女孩收养在自己破烂不堪的小屋里。
“倘使我们收下了卡特佳,”农妇说:“那么,我们将为她用得一个铜板也不会剩下。我们将会连盐也买不起,没盐来蘸面包了……”
“我们还是收下吧……吃不上盐也罢。”她的丈夫——一个农人回答。
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文,完成11~15小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年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11.第①节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13.第③、④两节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________。
15.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参考答案:
1.A[B堕(duò)入;C忏(chàn)悔;D解剖(pōu)2.D(A和(hé)气暖和(huo)和(huó)面;B咽(yān)喉呜咽(yè);C高着(zhāo)着(zhuó)陆)3.A[B人才辈出;C委曲求全;D甘之如饴]4.C5.C[A“出神入化”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B“肆无忌惮”形容非常放肆,一点没有顾忌;D“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6.B[A“气宇轩昂”形容(人)精神昂扬,气度不凡;C“相濡以沫”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D“的苦衷”去掉]7.B[A“加快”与“规模”搭配不当;C中“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与“枯草”矛盾;D中“穿好鞋”有歧义]8.D[A主客体颠倒;B“附和”改为“赞成”;C“虽然”应放在“他们”后面]9.D[前文“四面”,后文“墙里”,所以选D]10.富人慷慨施舍固然令人感动,但穷人的不吝铜板更令人敬佩。11.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12.B13.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14.应多方面看问题15.C、G
《小狗包弟》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狗包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狗包弟》教案
教学目的:
1.探索作品主旨,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从而了解“文革”所带来的伤害,进而更恰当地评价作者的行为。
2.领悟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学习作家勇于体剖自我的精神和文人为文的态度。
3.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
4.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去评价作家和领悟作者
所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色,并且引导学生从重点语句中去认识作家和了解“文革”,学习作家真诚解剖自己,用真诚去感染读者的文人为文态度。
教学过程:
环节:导入
方法:提问和讲授
教学内容:讲述一些有关“文革”的情况
1.提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文革”呢?那你们对“文革”的了解有多少?你们有没有听过祖辈父辈讲过有关“文革”时期的事情?又或者从历史书中或课外阅读中听讲过有关“文革”的事情呢?有的话请同学们勇敢地举手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回答后归纳总结,然后补充自己找到的有关“文革”的资料,让学生更加了解“文革”的社会背景。)
文革资料:
(1)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而二战期间,军人、平民死亡人数超过5500万,参战国物资总损失达4万亿美元。在中国,被日军屠杀和作战牺牲的民众、军人2000余万,日本侵略给中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
(2)冯冀才《100个人的10年》中的一个荒唐故事:一位非常受学生欢迎的故事大王似的语文教师因为讲述胆略过人机警智谋的毛主席浏阳遇险水沟藏身而被人划为歪曲毛主席伟大形象的右派而被判刑8年,导致丧妻失子。
(3)作家秦牧曾这样记述“文革”期间在广州街头的所见:“人们咬着匕首,抬着尸体游行。”“一天早上,当我走回报社的时候,一路看到在树上吊尸的景象。那些尸体,大多是被打破头颅、鲜血迸流的。在一德路到人民中路短短一段路程中,我竟见到八具这样的尸体。”
总结:这场运动堪称“十年浩劫”,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那真的是一个非人的疯狂年代,亲友疏远,人情殆尽。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人的生命贱如草芥,一钱不值,人性扭曲变形。而在这样的年代,我们的巴金先生又遭遇了什么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学习《小狗包弟》这篇课文来了解一下。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问题,听讲、思考和酝酿情绪。
环节:介绍作者和作品
方法:讲授法
教学内容:1.释题:本篇课文选自巴金先生晚年散文集《随想录》,而本文是《随想录》里面经典篇目之一,本文的出发点非常明确,是对“文革”做出个人反省。
2.作者: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成都。
3.作品: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散文集:《随想录》;
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
学生活动:学生拿出练习册,把介绍作者和作品的重点内容画一画。
环节:检查预习
方法: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请学生上黑板写出下列字词的读音(左边请一名男生写,右边请一名女生写,然后请其它的学生做“小老师”)
舔舔()叱骂()
作揖()解剖()
租赁()堕落()
篱笆()修葺()
学生活动:写字音
环节:文本分析
方法:教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内容:1.大致上简析文章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找出文中写小狗包弟的段落来把文章分
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根据学生的答案来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写出正确的答案)
学生活动:学生快速通篇默读后把文章分为三大部分,然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2.分析第一部分
问题:本文讲的应该是巴金先生和小狗包弟的故事,但为什么开头第一自然段却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呢?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呢?(请学生边齐读第一自然段的某些句子边思考)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归纳和补充总结。解决问题“开篇写一位艺术家与狗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学生活动: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后回答问题
教学内容:3.分析第二部分
时间事件/情节情感语句
提问:请同学们根据时间找出和小狗包弟有关的事件或情节,此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到这样的情感?
请前后两排同学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完成表格。
(课室内走动,了解学生讨论情况并进行引导。请学生回答后进行分析归纳
补充总结)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讨论后每小组派一位代表发表意见,共同完成表格
环节:作业
教学内容:1.根据对第二部分的学习,课后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2.作者花了很大的篇幅写第三部分,即写作者的自我反省、歉疚和忏悔,请同学们预习第三部分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三个问题在学生分组讨论时写在黑板上)
板书提纲:
1.释题
2.作者及作品
3.字音
舔舔()叱骂()
作揖()解剖()
租赁()堕落()
篱笆()修葺()
4.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艺术家与狗的故事:铺垫
引出下文
对比:
第二部分(2—10自然段):小狗包弟的故事
时间事件/情节情感语句
第三部分(11—13自然段):作者反省和忏悔
5.作业
(1)作者为什么要通过写一只小狗的经历来反映文革现实呢?
(2)作者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为什么要以此作为情感基调呢?
(3)你觉得作者仅是注重写文革现实还是更注重写作者的自我反省?
《小狗包弟》学案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我们制定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狗包弟》学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小狗包弟》学案
学习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家巴金基本情况
2、理清全文的思路
㈡过程与方法:
⒈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合作探究的能力。
⒉阅读文本,理解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变化及其原因。
⒊品味文本,感悟作者敢讲真话、敢于自责的精神。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认识文革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能够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⒉领会作者忏悔精神,培养学生的反省忏悔意识。
学习重点: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
学习难点:正确评价作家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
学习思路与方法:了解文革,导入新课。快速概括文意,把握作者的情感,探究文章的主旨。拓宽眼界,展开讨论,进行价值观教学。
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作家作品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
二、整体感知:
⒈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
⒉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请大家品读全文,用自己的话概述文章内容。
情节情感
引子
↓
开端
发展
↓
结局
↓
尾声
三、情感把握
1.该篇叙写了一个凄婉的故事,也流泻了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入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让我们紧贴作者的心,仔细品读感受作者的情绪流程。
2.学生品文体验作品感情然后各抒己见
四、探究文旨、品味语言
探究、讨论、交流:
1、包弟讨人喜欢,作者却不得不将它送走,为什么?
2、送走包弟后,作者为什么先是感觉轻松,随后觉得沉重?
3、“您的小狗怎样?”这句话反复出现,有什么用意?
4、“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整整”一词有什么作用?
5、“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这句话如何理解?
6、“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如何理解?
课堂总结:
巴金是现代中国不多的文学大师、思想家之一,他以丰硕的文学成果以及一生坦荡无瑕圣哲般高贵的人品,向世人证明了爱心的价值、真诚的伟大,以及天才的光芒,他的名字必将与鲁迅等人一样,长留青史,像北斗一样在天空闪烁!让我们记住这位老人并学习这位老人的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严于解剖自己灵魂的勇气,铸造一种坦诚真实的人格。
小狗包弟(2)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每次教学前有自己的事先计划,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小狗包弟(2)”,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分析课文“结局”这部分:无论小狗包弟怎样的可爱与聪明,它仍然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请大家阅读“结局”这部分。
1、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a、日本种的小狗。b、瑞典旧主人
在那个年代,养一只宠物狗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会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同时我们再联系前面的艺术家获罪的原因(“里通外国”是个反革命),再联系小狗包弟的这种特殊身份,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小狗包弟会成为包袱了。
2、小狗包弟作为礼物却无法送出,为什么?
除了前面讲过的小狗包弟是一个包袱的原因外,也反映当时那种人人自危,人人力求自保的社会现实,同时也注定了小狗包弟命运的悲剧性。
3、文章写到这里,作家与小狗包弟的故事就已经结束了,我们回头来看一下,作家一共写了几个故事?(两个)对照这两个故事,我们可以将楔子部分的问题解决了,请大家将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和情节进行一下对比,看看二者有什么异同。
明确:
相同点:主人公都是写人与狗之间的故事
不同点:前一个故事写狗的忠诚,后一个故事写人的背弃
通过对比说明了作家自责的必然性和忏悔的必要性。
4、我们就来看一下在小狗包弟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请同学们阅读一下“尾声”部分,同时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明确:轻松沉重自责
①作家为什么会轻松?
明确:包袱解除了,从红卫兵开始上街抄四旧开始,小狗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一个包袱,使他们整日生活在心惊胆战当中,害怕小狗包弟会给他们带来灾难,如今包弟送走了,没有包袱了,自然而然的就轻松了。
②他为什么会沉重?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调,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③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我谴责,请大家找一下,那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明确:“不能保护一条狗……我不能原谅我自己﹗”
我们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教师范读最后三个自然段,思考:
5、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明确: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作家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二)合作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将歉疚、忏悔作为本文的感情基调?
明确:在那个动乱的年代,多数群众卷入纷争之中,作者属于少数被侵害被侮辱的人,“文革”结束了,国人应该自我反省,而率先反省的竟然是一个无过错的老人!巴金的《随想录》出版后,引发文坛的震动,就是因为作者以自我反省的方式观照过去的一段历史,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巴金由此赢得了社会的普遍敬意和称颂。本文的歉疚和忏悔就是作者反省的具体体现,这种特殊的反省能够唤起人们的良心、良知。我们透过本文可以揣测到巴金是一个善良人,他经历了一场浩劫,不仅失去了小狗包弟,而且失去了最亲的亲人萧珊,可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用文章作为声讨、控诉的工具(声讨、控诉并非不必要),而是自责、自省,很像道德主义者、良心主义者之所为,这既符合巴金本人的习惯,又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和自省,引发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
2、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明确:同学们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和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3、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明确:一般我们所读到的作品,很少有作者在自己的文中批评自己的,但是在这篇散文中,巴金先生能够主动地解剖自己,剖析自己的行为,这种精神是可贵的。其实,我们都知道,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人们的生活都所寄无望,更何况是要照顾一只小狗。而且那个时代连人命都不值钱,为了能够生存抛弃一只小狗,实在算不上什么。但巴金并没有如此得到解脱,他认为狗的生命同人一样重要,不管当时小狗所处的特殊的身份,如果能保住人命,为何就不能保住一只小狗的生命呢?巴金在这篇文章中一方面对自己进行一番细致地解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警醒后世人,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使无辜的生命受到伤害。这样的巴金,也给我们提供了一面值得借鉴的镜子。
三、作业设计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的心灵都受到了震撼。你们访问过祖辈过去的事情,你们也目睹过今天发生的事情,你肯定或感动过、或气愤过、或思考过,那么从中你发现过什么深刻的东西?借鉴本文,把你的感受、你的发现在课后写出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