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中位数和众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发表时间:2020-12-01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中位数和众数。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又到了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计划,就可以在接下来的工作有一个明确目标!你们了解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中位数和众数”,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八年级数学下册期末知识点:中位数和众数

知识点:
1、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中间的数称为这
2、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将一组数据按大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是奇数个数据,中间的数就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是偶数个数据,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有可能是多个众数。
3、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两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中位数: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数序排列,在中间的一个数字(或两个数字的平均值)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中位数算出来可避免极端数据,代表着数据总体的中等情况)
中位数的算法:
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如果总数个数是奇数的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中间的那个数;如果总数个数是偶数个的话,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取中间那两个数的平均数
例如:4、7、9、5、3、8、10(奇数个数)
排序:3、4、5、7、8、9、10
中位数:7个数,中间那个应该是第4个,所以就是7
例如:2、4、5、3、9、1(偶数个数)
排序:1、2、3、4、5、9
中位数:6个数字,中位数是第3个、第4个数的平均数(3+4)÷2=3.5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叫众数。
有时众数在一组数中有好几个。但有时一个也没有(如果所有数据出现的次数都一样,那么这组数据没有众数)。
例如:2、3、-1、2、1、3的众数是2和3。
例如:1,2,3,3,4的众数是3。
例如:1,2,2,3,3,4的众数是2和3。
例如:1,2,3,4,5没有众数。
例如:1,2,3,4,4,5,5,5,6,7,8,8,9的众数是5。(5有3个,4有2个,8有2个,其他都是1个)

精选阅读

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


八年级下册《众数与中位数》教案分析

教学内容和地位:
众数、中位数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两个统计特征量,是帮助学生学会用数据说话的基本概念。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最好素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众数和中位数两概念的形成过程及两概念的运用。本节课的难点是对统计数据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地分析。因为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对刚刚接触统计的学生来说,他们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缺乏这方面的知识经验,所以,我们可以借助生活中的事例,利用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辅助,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知识难点。
教学目标分析:
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知众数、中位数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中位数。
能力目标:
(1)让学生接触并解决一些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学生创新学数学、用数学的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2)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问题分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情感目标:
(1)通过多媒体网络课件,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合作学习中,学会交流,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
教学辅助:网络教室、多媒体辅助网络教学课件、BBS电子公告栏、学习资源库
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采用了讨论发现法。即课堂上,教师(或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或教师)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讨论,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概念的产生过程,体现“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的教学”。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而教师是通过对学生参与学习的启发、调整、激励来体现自己的主导作用。另外,在学生合作学习的同时,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学疑结合”、“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的学法指导,这对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引入]首先我们一起看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多媒体网络课件通过网络广播演示)

[内容]王老板有一个工厂,管理人员有王老板、6个亲戚;工作人员有5个领工、10个工人和1名徒。现在需要增加一名新的工人。小张应征而来,与王老板交谈。王老板说:“我们这里的工资很高,平均每月300元。”小张工作一个月后,找王老板说:“你骗了我,每一个工人的工资都不超过2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超过300元呢?”王老板说:“平均工资是300元,不信你可以看工资表。”

人员

老板

亲戚

领工

工人

学徒

合计

工资

2200

25

220

200

100

----

人数

1

6

5

10

1

23

合计

2200

1500

1100

2000

100

6900

(多媒体展示问题)请大家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

(1)王老板说每月工资是300元是否欺骗了小张?

(2)平均工资300元能否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工资?

(3)若不能,你认为应该用什么工资反映比较合适?

2.合作讨论,探索新知

[问]为什么?请你说一说你的理由?

教师通过网络观察部分典型问题,进行个别点评。

[评价]分析正确,有理有据,那么你以为应该根据什么反映工资比较合理呢?

教师选择比较有典型意义的讨论重点实验广播,让全班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已不能反映这样一组数据的特征。

[评价]大家分析的都不错,尤其是学生3和4的分析很有见解。用“大多数人的工资”以及用“中等水平的工资”来反映比较合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中位数、众数(展出课题)

3.理性概括,纳入系统

[出示目标](前文有,略)(通过网络广播向学生展示)

[出示学习思考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阐述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以下(1)-(4)的问题请学生将内容答案填写在课件主页的Word表格中。

[问]定义中位数时,为什么要补充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练习](通过网络广播向学生展示)

①在一次数学考试中,20名学生的成绩如下:

70801006070905080807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考试的众数。

②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种零件的个数:

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零件的中位数。

(2)指出两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3)在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唯一的吗?

[问]你能举出实例吗?

从BBS上找出优秀的例子进行点评。

(4)在同一组数据中,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不可能都是同一个数?试举例说明。

教师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和区别进行总结。(发布在公告栏上)

4.指导应用,鼓励创新

讨论如下几道题。(从资源库中抽取)

①某工厂生产销售一批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销售量如下表:(单位:双)

尺寸

22

22.5

23

23.5

24

24.5

25

1

2

5

11

7

3

1

(1)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从实际出发,请回答(1)中三种统计特征量对指导生产有否实际意义?

(3)试举例说明众数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点评,肯定好的想法与设想。并在BBS上公布。

②甲、乙两个班进行电脑汉字录入速度比赛,参赛学生每分钟录入电脑中的字数统计后得下表:

思考:比较两个班级的学生的平均成绩,优秀率(每分钟录入汉字数≥150)的高低。

班级

参加人数

中位数

平均数

55

149

135

55

151

135

③某工厂为了改变管理状况,准备采用每天任务定额,超产的有奖措施,以提高工作效率。下面是该厂15个工人一天内生产零件的个数:6、7、7、8、8、8、8、9、10、10、13、14、16、16、17,如果你是管理者,每天每人标准生产多少件为最好?

通过网络监察选择平均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工人,你愿意吗?

通过网络监察选择众数的学生的答案[问]如果你是老板,你愿意吗?

[总结]用数据说话时,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制定科学的决策。

5.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结]请大家回忆一下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结]刚才两位同学小结比较全面。其实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发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神奇的数学世界中,你若用心地以数学的眼光观察它,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数学的原理,我们不但要学好数学,还要学会如何应用数学。

[作业]

(1)如果你去找工作,你会怎样了解工资报酬?

(2)课后大家到市场或单位对一些产品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然后利用我们所的知识进行分析,能不能制定一个合理的决策。

边听教师讲解,边看引导画面。

听讲,思考问题。此问题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学生非常兴奋,思非常活跃。

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在BBS上。

算一算;议一议。

学生1:平均工资是300元,老板没有欺骗小张;

学生2:不对,因为300元不能客观地反映工人的平均收入;

学生2:因为老板每月2200元,而剩下的22人的工资之和也只有4700元,这样放在一起计算不公平,它把所有工人的平均工资都提高了。

学生2:去掉老板和学徒的工资,求剩下的21个人的平均工资——219元比较合适。

学生3:我认为用领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220元比亲戚的工资低,但比工人的工资高,处于中等水平。

学生4:我认为小张是当工人的,应该用工人的工资反映比较合理。

学习学习目标,认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根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自学课本。

学生5: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是众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把处在中间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平均数)叫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学生6:因为数据个数可能是偶数

根据问题,根据学习内容在BBS或论坛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想法。

学生6:因为在这一组中80出现了7次,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80

学生7:将这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排在中间的两个数都是15,所以中位数是15。

学生8: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强调的“出现次数”,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间的一个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学生9:平均数的中位数都是唯一的,众数不一定。

学生10:例如一组数1、1、2、2平均数是1.5,中位数是1.5,但众数却是1和2。

学生11: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可能为同一个数。例如;1、1、1、1四个数。

认真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

通过计算说明:

学生12:中位数、众数、平均数都是23.5

学生13:我认为众数有实际意义,它能说明尺码是23.5的鞋好卖。

学生大胆想象,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BBS上。

学生16:平均数都一样,都是135。优秀率乙班要比甲班好一些。甲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49,乙班第28个人的成绩是151,它后面的数都超过150,所以乙班优秀的人数要比甲班多。

分组讨论,积极思考,将自己的见解发表在BBS上。

学生17:用平均数,平均数是10.5,这样工厂每天可以生产更多的产品。

学生18:不愿意,因为这个数全厂只有5个人可以完成任务。

学生19:用众数8。

学生20:不愿意,因为这样会降低本厂的效益。

学生21:用中位数9比较合适。

学生2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学会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

学生22:还学习了中位数、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要注意结合实际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进行评价一个问题。

准备材料,回家调查研究问题。将自己选择的作业完成后发送到[emailprotected]中。

新课伊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活生生的生活情境,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因为疑问是建构教学的起点,它可以提示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可以对学生的心理智力产生刺激,问题是知识递进的需要,也是学生在先前的探索活动中产生的疑点。在问题的情培中发现,有利于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学生可以通过BBS或论坛发表自己的见解,及时在一起交流。

学生之间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相互评价,相互完善,相互学习在自主探索中发现概念的形成过程,在合作学习中提高学生的整体认识水平。同时教师作为主导作用参与到论坛中去,以让学生形成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知结构。

向学生展示学习目标是为了避免信息技术的形式使教学目标淡化,造成学习目标不明确。

通过自学的形式,学生自己对两个概念进行归纳整理,通过比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示实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且学生之间在讨论中相互补充,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

体现了网络信息的工具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自主的去构建知识网络。

问题(1)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是为了比较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从而有助于了解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问题(2)带有很强的生活色彩,体现了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指导意义。

问题(3)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由已知中位数估计“中间”位置,对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有一定的作用。

本题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要求学生会用数据从多角度万里长城分析,制定科学决策,在用数学中学会创新。以上三个题目,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迁移、深化、巩固、完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实际问题,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会创新。

主要让学生总结本节课两个概念的发现过程,运用概念分析问题的过程。唯有反思,才能控制思维的操作过程。

设计两个开放性的总理,可以强化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对学生未来生存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

八年级数学下3.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练习(浙教版)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规划教案课件的时刻悄悄来临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新的工作才会如鱼得水!你们会写一段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八年级数学下3.2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练习(浙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题: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与态度: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
“权”越大,也就说明重要程度越大,所以对平均数的影响也越大。
一、情境引入(3分钟)
由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投影的概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某技术员到某公司面试您公司员工收入怎样啊?
报酬不错,月平均工资是3860元不信,你看看公司的工资报表
二、探究1(10分钟)
请大家帮忙算算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
大家觉得平均工资3860元能够代表该公司工资的平均水平吗?不能,大家可以很明显可以看出来,公司大部分人的工资都在2000-300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就要从平均数的缺点来分析:由于平均数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所以这里的月平均工资不能客观地反映一般员工的实际收入水平.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数据来分析呢?工资3000元和28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中位数好几个人工资都是2800元.众数中位数: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最中间有两个数据,此时工资的中位数是多少呢?(1)将这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2)若该数据有奇数个时,位于_中间位置的数是中位数;(3)若该数据有偶数个时,位于__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是中位数。先排序、看奇偶,再确定中位数。若一组数据的个数为n,你知道中间位置的数如何确定吗?n为偶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n为奇数时,中间位置是第个。
此时工资的众数是多少呢?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所以,众数是2800元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异同点:(1)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2)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都有单位;(3)平均数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系,所以最为重要,应用最广;(4)中位数不受个别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5)众数与各组数据出现的频数有关,不受个别数据的影响,有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数据。练习1:
心得:1、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唯一的,但中位数不一定在原数据中出现.2、一组数据的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练习2:
达标测试
5分钟)
课堂测试,检验学习结果1、某风景区在“五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的旅游人数统计如下:
表中表示人数这组数据中,众数和中位数分别是2,2。2、在一组数据1,0,4,5,8中插入一个数据X,使该组数据的中位数为3,则插入数据X=(2)3、当5个整数从小到大排列,其中位数是4,如果这个数集的唯一众数是6,则这5个整数可能最大的和是(A)。A.21B.22C.23D.24。分析:设这5个整数按从小到大排列为a1,a2,a3,a4,a5,由于中位数是4,所以a3=4,而6是唯一众数,所以a4=a5=6,此时,a2最大只能取3,a1最大取2,故a1+a2+a3+a4+a5=2+3+4+6+6=21
4、在一次男子马拉松长跑比赛中,抽得12名选手的成绩如下(单位:分钟):136,140,129,180,124,154,146,145,158,175,165,148
(1)样本数据(12名选手的成绩)的中位数是多少?
(2)一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他的成绩如何?
(3)一名选手想知道自己是否进入前六名,他只需要知道这12名选手成绩的---------
解:(1)先将样本数据按照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24,129,136,140,145,146,148,154,158,165,175,180
则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处于中间的两个数146,148的平均数,即:(146+148)÷2=147
因此样本数据的中位数是147。
(2)根据(1)中得到的样本数据的结论,可以估计,在这次马拉松比赛中,大约有一半选手的成绩快于147分,有一半选手的成绩慢于147分。这名选手的成绩是142分,快于中位数147分,可以推测他的成绩比一半以上的选手的成绩好。
应用提高(5分钟)
能力提升,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仔细研究1、已知一组数据10,10,x,8(由大到小排列)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相等,求x值及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爱明商贸公司10名销售员,去年完成的销售额情况如下表:
(1)求销售额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单位:万元)(2)今年公司为了调动员工积极性,提高销售额,准备采取超过额有奖的措施。请根据(1)的结果,通过比较,合理确定今年每个销售员统一的销售额标准是多少万元?
(2)若规定平均数5.6万元为标准,则多数人无法或不可能超额完成,会挫伤员工积极性;若规定众数4万元为标准,则绝大多数不必努力就可以超额完成,不利于提高年销售额;规定中位数5万元为标准,多数人能完成或超额,少数人经过努力也能完成,所以5万元为标准较合理。

体验收获1、什么是中位数。
2、什么是众数。
3、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联系与区别。

布置作业教材63页习题第2、4题。

中位数与众数


第八章数据的代表
总课时:4课时使用人:
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
第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正确评判。
过程与方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
教学难点:利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内容: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经常要求一些信息“用数据说话”,所以对数据作出恰当的评判是很重要的。下面请看一例:
某次数学考试,小英得了78分。全班共32人,其他同学的成绩为1个100分,4个90分,22个80分,2个62分,1个30分,1个25分。
小英计算出全班的平均分为77.4分,所以小英告诉妈妈说,自己这次数学成绩在班上处于“中上水平”。小英对妈妈说的情况属实吗?你对此有何看法?
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出评判:
平均数是我们常用的一个数据代表,但是在这里,利用平均数把倒数第五的成绩说成处于班级的“中上水平”显然是不属实的。原因是全班的平均分受到了两个极端数据30分和25分的影响,利用平均数反应问题就出现了偏差。
怎样说明这个问题呢?我们需要学习新的数据代表—中位数与众数。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20分钟,教师点拨,学生合作解决,全班交流)
内容:问题:某公司员工的月工资如下:
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杂工G
月工资/元6000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0

经理说:我公司员工收入很高,月平均工资为2000元。
职员C说:我的工资是1200元,在公司算中等收入。
职员D说:我们好几个人工资都是1100元。
一位应聘者心里在琢磨:这个公司员工收入到底怎样呢?
你怎样看待该公司员工的收入?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对表现积极的学生予以鼓励。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
上述问题中,经理、职员C、职员D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该公司的收入情况:
(1)月平均工资2000元,指所有员工工资的平均数是2000元,但只有正副经理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高,是他两人的工资把平均工资“拉”高了。
(2)职员C的工资是1200元,恰好居于所有员工工资的“正中间”(恰有4人的工资比他高,有4人的工资比他低),我们称1200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9个员工中有3个人的工资为1100元,出现的次数最多,我们称1100元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议一议:你认为用哪个数据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
让学生讨论,充分发表不同的观点,然后归纳起来:用中位数1200元或众数1100元表示该公司员工收入的平均水平更合适些,因为平均数2000元受到了极端值的影响。
结合上述问题的探究,引入中位数、众数的概念:
一般地,n个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
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教师指出: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都是数据的代表,它们刻画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让学生用中位数、众数的概念回头望,解释引例中小英的数学成绩的问题。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
内容:1.对于一组数据:3,3,2,3,6,3,10,3,6,3,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组数据的众数是3;
B.这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的数值不等;
C.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与平均数的数值相等;
D.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与众数的数值相等。
答案:A
2.2000—2001赛季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课本213页)
3.(1)你课前所调查的50名男同学所穿运动鞋尺码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2)你认为学校商店应多进哪种尺码的男式运动鞋?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学生思考问题,总结回顾)
内容:议一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哪些特征?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特征:
1.用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可靠和稳定,它与这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都有关系,对这组数据所包含的信息的反映最为充分,因此在现实生活中较为常用,但它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用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它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的信息,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有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3.用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也比较差,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但它不受极端值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某些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众数往往是人们尤为关心的一种统计量。
要根据不同的实际需要,确定是用平均数、中位数还是众数来映数据的平均水平。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课本习题8.3。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