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5课沙之书

沙的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第15课沙之书。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5课沙之书”,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15.沙之书
发现你自己
荀子说:“大智有所不虑,大巧有所不为。”每个人都有潜在的特长,而它们通常并不明显甚至隐藏很深,需要你潜心挖掘;相对的,人们身上最容易被人发现的是表面上的劣势、不足,如果你执着于这些表象,没有勇气和信心去发掘自己的优势,那么你只能做些表面功夫。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是作者众多作品的主人公中资质最差的,但是他却从来不会因为自己资质差就丧失信心。他不但能够以勤补拙,还不忘修养品德,因而得到众多武林前辈的倾囊相授。
卡耐基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发现你自己,你就是你。记住,地球上没有和你一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你是一种独特的存在。你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歌唱,只能以自己的方式绘画。你是你的经验、你的环境、你的遗传造就的。不论好坏,你只能耕耘自己的小园地;不论好坏,你只能在生命的乐章中奏出自己的发音符。”
相关链接
一、作者介绍
博尔赫斯(1899—1986),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是书香门第,从小处在西班牙文和英文的环境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熟练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创作颇丰。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涉及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有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阿莱夫》《沙之书》《梦之书》等,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圣马丁札记》《面前的月亮》等,散文集《我希望的尺度》等。
二、写作背景
《沙之书》出版于1975年,而1941年,博尔赫斯就曾写过一个名为《巴别图书馆》的短篇。在那个短篇里,他把宇宙想象为“一个数目不明确的,也许是无限数的六面体回廊所构成”的图书馆。那个“巴别图书馆”同样是个无限之物,和“沙之书”一样,也是个关于无限的原型。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文学即游戏,尽管是一种严肃的游戏。”《沙之书》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一篇游戏之作,是老年博尔赫斯童心未泯的标志。
自主学习
一、字音辨识
1.生难字
剥啄() 稀疏() 粗糙()
铁锚()晦气()书脊()
俘虏()首领()搭腔()
编码()惶惑()推销()
孤僻()掩饰()挪威()
答案 zhuó shū cāo máo huì jǐ fú lǐnɡ dā mǎ huánɡ xiāo pì yǎn Nuó
2.多音字
蒙()蒙骗()启蒙()蒙古幢()一幢()幢幢踏()踏实()踏青
答案 mēnɡ/ménɡ/Měnɡ zhuànɡ/chuánɡ tā/tà
二、词语辨析
1.掩饰 掩盖
都是动词,含有“盖住,使不显露”的意思。“掩饰”是指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情绪等),多数用在人的思想情感上,具有伪装的意思;“掩盖”是指遮盖、隐藏、隐瞒事实,多用在事物上,将事物原封不动地隐藏起来,不让人知道。
(1)罗云熙与金秀贤在剧中都为了________身份,在女主所在学校担任教职。只不过都敏俊是正牌教授,剧恒是哲学系苏格拉底的助教。
(2)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面对改革进入攻坚、许多积累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要实事求是,不能抱残守缺、________问题,要勇于突破陈规陋习、摆脱主观偏见。
答案 (1)掩饰 (2)掩盖
2.透露 披露
这两个词都含有把隐蔽的让人知道的意思。“透露”是指泄露或显露,是当事人执行的,表示说了一点点,基本无感情色彩。“披露”含有“公布”“发表”的意思,是旁观者执行的,有揭露的意思。
(1)中兴通讯将在今年7月将其生产基地从深圳迁至河源,10月试投产,2017年实现产值100亿元。这是河源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李衍楠近日向笔者________的信息。
(2)张晓军强调,全国股份公司应制定具体挂牌条件,从严监管已挂牌金融类机构,并实施差异化信息________及监管要求。
答案 (1)透露 (2)披露
三、成语积累
1.无济于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乌烟瘴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对事情没有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能解决问题。
2.比喻空气污浊,秩序混乱或社会黑暗,风气不正。
主旨归纳
作者通过《沙之书》这个故事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新鲜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过程。表明了人类面对无限之物时心灵的真实感受:对世界的迷茫和对未知世界的惶恐。意在揭示:这个现实被偶然性、循环和断裂的原则支配着,这是一个无意义的世界,任何试图接近、理解乃至征服它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人在这个现实中是无能为力的,任何探索都注定失败,只能选择顺其自然。
文本探究
1.对于这样一本奇书,“我”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惶恐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开始的奇特性确实吸引了“我”,以至于可以用退休金和家传之物来交换,这就象征了人类对新事物、未知世界的新奇感,而当“我”对这本书无法真正把握时,就产生了一种惶恐的心理,其实这就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不能把握的内心的恐惧,不可知的世界往往存在着不可知的危险,这就是“我”产生惶恐的原因。
2.你从《沙之书》的哪些内容中可以看出这篇文章写的其实是虚构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书贩的长相:面目模糊不清。
书的样式:异乎寻常的重量;页码很乱;封面和手之间总是有好几页,仿佛是从书里冒出来的,找不到第一页,找最后一页照样失败;页码无穷无尽;其中一页上印有面具,角上的数字大到九次幂。
内心担忧:担心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3.“沙之书”是神秘之物,小说主人公“我”对待它的态度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对待它的态度的变化:好奇—钻研—敬畏—恐惧—逃避。
(2)在文中具体的表现。
好奇:初识“沙之书”的“吃惊”“惶惑”“目瞪口呆”“怕它被偷掉”“担心它并不真正无限”。
钻研:“我成了那本书的俘虏,几乎不再上街”。
敬畏:“我领悟到那本书是个可怕的怪物”。
恐惧:“我觉得它是一切烦恼的根源,是一件诋毁和败坏现实的下流东西”“我想把它付之一炬,但怕一本无限的书烧起来也无休无止,使整个地球乌烟瘴气”。
逃避:“我趁工作人员不注意的时候,把那本沙之书偷偷地放在一个阴暗的搁架上”。
4.你认为“沙之书”可能象征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沙之书”象征的是一切无限之物:无止境的欲望、无穷大的世界、琐碎繁杂的生活、强大的异己力量、神秘的未知世界、不知其数的金钱、无法挽留的时间、变化无常的命运、浩瀚无穷的知识、让人身心俱疲的爱情等。
小说通过虚构,运用象征,使无穷无尽这一概念形象地展现出来,并将人们面对无限的那些无所适从的心理真实地凸现出来。当人物和情节变得无足轻重时,剩下的便是“无限”和人类面对着“无限”时无所适从的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5.小说描写的是一本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书,但作者在首段却说“如今人们讲虚构的故事时总是声明它千真万确;不过我的故事一点儿不假”,怎么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于小说,其主要职责不是复述事实,于虚构中呈现的心灵的真实才是小说最重要的真实。所以“说谎”“虚构”仅仅是一种形式。小说家的谎言不是江湖骗子的谎言,恰恰相反,小说家虚构的目的不是使读者上当,而是使读者有所收获。对于小说家来说,说谎仅仅是一种形式,其真正目的是揭示生活的真相。因此,虚构的理由是建立在发掘生活真相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客观世界的事实,“沙之书”是虚构的,但面对“沙之书”的心理却是真实的,那便是一个人遭遇“无限之物”的心理感受过程。
写作特色
1.人物和情节的淡化处理
人物和情节在传统的小说中应该是最重要的。但在这里却显得无足轻重,变成了承担情节展开、作家对世界的哲学体验的附着物。沙之书成了小说的主角。那本虚构的“沙之书”——《圣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小说的主题揭示了人类面对着无限时,进入了无所适从,难以摆脱的真实困境。
2.虚实转化的象征技法
(1)故事叙述由实转虚
作者采用貌似真实的虚构手法叙述故事,小说中叙述者、人物以及买书卖书的交易都如生活中发生的一样真实,随着主题的凸现,叙述者、人物以及事件都不再重要,从真实转向虚构。比如本文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一开始便强调了叙述内容的真实、可靠。
这种貌似真实的虚构所体现出来的合理性为作者的象征主题提供了合理的依托,并且让主题有个开始。事实上,无限的书册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吗?但是,读完小说没有人质疑它存在与否。“沙之书”这个意象所产生的概念,明确、清晰又无法毁灭地存在于人们的周围。
(2)小说主题由虚变实
“异乎寻常的重量使我吃惊。”显然,这本书并不一般的重量也使我们吃惊。“里面的文字是我不认识的”“每页两栏。版面分段,排得很挤”,作为道具,书仿佛还是书,但是“页码的排列引起了我注意”。页码的不同意味着内容的不同,而且内容是决不重复的,陌生人也说“以后再也看不到了”,现实生活中,书可以任意翻阅,而不是担心找不到任何一页;小说中,“我”翻阅再次寻找“铁锚图案”,却再也找不到了。
关于“书”无始无终地描述,让书不再是现实生活中的书,成为了虚构,而无穷无尽、无限的特点却从小说中源源不断地冒出来。面对着无限,小说通过三个人物对待书的不同心态,揭示了主题。
刀 疤
博尔赫斯
他脸上有一条险恶的伤疤:一道灰白色的、几乎不间断的弧线,从一侧太阳穴横贯到另一侧的颧骨。他的真实姓名无关紧要,塔夸伦博的人都管他叫做红土农场的英国人。
我最近一次在北方省份旅行的时候,遇上卡拉瓜塔河水暴涨,只能在红土农场过夜。晚饭后,我们到外面去看看天色。不知是由于高兴还是由于腻烦,我忽然异想天开,提到了他脸上的伤疤。英国人脸色一沉,有好几秒钟冷场,我以为他准会把我撵出去。最后,他声调一点没有改变,对我说道:
“我不妨把这个伤疤的来历告诉你,可是有一个条件:不论情节多么丢人,多么不光彩,都如实讲,不打折扣。”
我当然同意。下面就是他的故事。
1922年前后,康诺特的一个城里有许多策划争取爱尔兰独立的人,我是其中之一。一天下午,我记得很清楚,有一个成员,一个名叫约翰文森特穆恩的人从芒斯特省到我们这里。
他年纪不到二十岁,又瘦小又窝囊,像无脊椎动物似的叫人看了不舒服。我们走到市区尽头,周围的房屋稀稀落落,这时突然响起一阵枪声,使我们大吃一惊。我们赶紧拐进一条土路。一个士兵从着火的棚屋里出来,映着火光,身躯显得特别高大。他厉声吆喝,叫我们站住,我加快了脚步,我那个伙伴却没有跟上。我转过身,只见约翰文森特穆恩吓得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我马上再往回跑,一拳把那个士兵打倒在地,使劲推推文森特穆恩,狠狠骂他,叫他跟我走。他吓瘫了,我只得拽住他的胳臂拉着他跑。我们在火光四起的黑夜里夺路而逃,背后响起一阵密集的枪声。穆恩的右臂给一颗子弹擦过,我们逃进小松林时,他竟然抽抽搭搭地哭了起来。我替他倒了一杯茶,包扎了伤口,发现他挨的那枪只擦破了一点皮肉,没有伤筋动骨。
第二天,穆恩已经恢复了镇静。他接过我给他的一支烟,然后严格地盘问我,要了解“我们革命党的经济”。他提的问题很有条理,我实话实说,告诉他情况很严重。南面枪声激烈。我对穆恩说,伙伴们在等着我们。我的大衣和手枪在我自己的房间里,我取了回来时,发现穆恩两眼紧闭,躺在沙发上,他觉得自己在发烧,说肩膀痛得厉害。
我明白他已经怯懦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我尴尬地请他自己多加保重,然后向他告别。那个胆小的人叫我害臊,好像胆小鬼是我,不是文森特穆恩。
我那天清晨出门,午前就回了。穆恩在图书室里和谁正讲着话,我听声调知道他在打电话。我听见他提到我的名字,接着又说我晚上七点钟回,还出点子说可以等我穿过花园时逮捕我。我那位十分理智的朋友正在十分理智地出卖我。我还听到他要求保证他的人身安全。
故事的头绪到这里就乱了,也断了。我只记得那个告密者要逃跑,我穿过梦魇似的黑走廊和使人眩晕的长楼梯穷追不舍。穆恩很熟悉房子的布局,比我清楚得多,有几次几乎被他逃脱。但在士兵们抓住我之前,我把他逼到一个死角。我从墙上将军的兵器摆设中抽出一把弯刀,用那半月形的钢刃在他脸上留下了一条半月形的永不消退的血的印记。“博尔赫斯,你我虽然素昧平生,我把这事的真相告诉了你。你尽可以瞧不起我,我不会难受的。”
他说到这里停住了。我发现他的手在颤抖。
“穆恩后来怎么啦?”我问道。
“他领到了犹大的赏钱,逃到巴西去了。那天下午,他看到几个喝醉的士兵在广场上把一个模型似的人当靶子射击。”
我等他讲下去,可是半晌没有下文。最后我请他往下讲。
于是他呻吟一声,怜惜地把那条弯曲的灰白伤疤指给我看。
“难道你不信吗?”他喃喃地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脸上带着卑鄙的印记吗?我用这种方式讲故事,为的是让你能从头听到完。我告发了庇护我的人,我就是文森特穆恩。现在你蔑视我吧。”
【品读】“伤疤”在文中起线索作用,正是因为伤疤的存在,才有故事的开始,以及真相的揭示。“伤疤”在文中还起到伏笔与照应的作用,节选部分一开始就交代了人物脸上的伤疤,为后文揭开伤疤的来历埋下了伏笔。由人物真诚的忏悔可知,文中的“伤疤”既指脸上的伤疤,更指人物心灵的伤疤。文中塑造的穆恩的形象:胆小懦弱。面对敌人,吓得呆若木鸡;右肩只擦破一点皮肉,却“哭了起来”,而且“诉说肩膀痛得厉害”。阴险狡诈,叛变投敌。盘问军情机密中,出卖战友,向敌人寻求保护。真诚忏悔,坦然担当。勇敢讲出事情的真相,对自己的罪行忏悔。

相关知识

第11课与微之书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1课与微之书学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1课 与微之书
在所有抒写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唐诗中,元稹和白居易的友情之作数量最多。品读这些凝结着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宦海沉浮中世路凶险时友情的高贵和伟大、生命的坚强和圣洁。我们震惊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我们惊叹于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是诗歌带我们走进了友谊的光辉殿堂,是人格为我们铸就了生命的华彩诗章。

美字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赏美文
白居易与元稹
元稹,字微之,洛阳人。他天资聪慧,十五岁便明经及第。元稹与白居易是患难与共的好朋友,其情之深、其意之厚,在当时的文人当中非他们俩莫属。二人相识约在贞元十九年(803),当年,白居易有《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居易集》187页),诗一开始就这样说:“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接着又自注:“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倶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白居易年长元稹七岁,是年,白居易三十二岁,元稹二十五岁。

白居易和元稹有着相似的经历:
803年,同以书判拔萃科登第,授校书郎。
809年,白居易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元稹任监察御史。
810年,白居易改授京兆尹户曹参军;元稹贬江陵士曹参军。
815年,白居易贬江州司马;元稹改授通州司马。
820年,白居易在长安任主客郎中;元稹任祠部郎中。
829年,五十八岁的白居易生子阿崔;元稹生子道保。
白居易与元稹一起登科,一起在朝任职,又在同年被贬,同年生子,相似的经历,一样的文学素养,把他俩紧紧地连在了一起。二人成为挚友后,无论谁在哪里,赠、寄、酬、唱、和、答诗总是不断。大和二年(828),共同编纂了元白唱和总集《因继集》共十七卷。
白居易与元稹间的诗文来往最多,下面选取几首看一看二人间情同手足的真挚友情。
最富传奇色彩的是元和四年(809),元稹到东川出差,白居易还在长安。好像两个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似的,这天竟各写了一首诗。元稹恰巧到达梁州,他在诗里说:“梦君同绕曲江头,也向慈恩院里游。亭吏呼人排去马,忽惊身在古梁州。”诗里是说元稹夜里做梦梦见白居易、李卓直和白行简三个人一起到曲江游玩。而这一天白居易等三人的确就真的去曲江游玩去了,他们在喝酒时想起了元稹,白居易写《同李十一(即李卓直)醉忆元九》诗:“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白居易计算得很准确,那天元稹就真的到了梁州。长安、梁州山水相隔,白居易与元稹两个人的心理感应竟然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千古奇闻。
(选自心香梦远的博客,有删改)

【课内挖掘】
西湖白堤
在白居易到西湖以前,西湖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整治。遇到干旱天气,西湖水很浅,不够灌溉农田;每到下大雨,又会湖水泛滥,不能积蓄。这种情况使西湖不能尽到最大的效用,造成农用和民用的水源都发生问题。
白居易是怀着“下恤民庶”的抱负来到杭州做刺史的,到任以后,就把彻底治理西湖这一工程提到议事日程上。他任杭州刺史的主要政绩之一,就是在西湖东北岸一带筑成捍湖大堤,有效地蓄水泄洪,保证农田有水灌溉,人民有水喝。
这个筑堤蓄湖的工程在白居易离任前的两个月得以竣工。824年三月,白居易亲自写了《钱塘湖石记》一文,刻成石碑,立在湖岸上。这篇碑记就成为关于西湖水利的重要历史文献。白居易修建的捍湖大堤,人们就称它为“白公堤”,表达了对白居易的爱戴与怀念。
【课外运用】
走过白居易的像前)

推开阳台上的窗户,放眼远眺,就可看见依江而立的琵琶亭。这座琵琶亭是为了纪念白居易写《琵琶行》而建的。当年,“浔阳江头夜送客”,就发生在这里。每天上班的时候,当我从它身边经过时,都要看看那立在亭前的白居易老先生。古朴壮观的琵琶亭里,高大的汉白玉石像,白老先生的相貌栩栩如生,挺拔的身姿,飘动的长衫,似乎,一位风尘仆仆的智者朝我走来……
(选自庄烂煌的博客)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离阔如此 离阔:阔别
B.牵挛乖隔牵挛:牵制,拘牵
C.终论平生交分交分:分别
D.危惙之际危惙:病危
解析:C项,交分:交情。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得足下书,欲二年矣 ②牵挛乖隔,各欲白首
③置于胡越之身 ④天实为之,谓之奈何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解析:①②均为副词,就要、将要;③为助词,的;④为指示代词,这。
答案:B
3.下列加点的称谓中,属于敬辞的一项是()
A.又见家兄言B.安道与予在楚州
C.不见足下已三年矣D.仆初到浔阳时
解析:A项是谦称,B、D两项均指自己,可译为“我”。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老夫前言戏之耳。”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权贵有嫌其出位,怒。俄有言:“居易母坠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贬江州司马。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会昌初致仕,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自号醉吟先生,作传。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后人评白诗如山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与元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今尚存。
(选自《唐才子传》,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昌初致仕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与元稹极善胶漆善:善于
解析:D项,善:友善。
答案:D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词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扬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解析:D项,“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说法有误,应是先“儒”后“释”。
答案:D
6.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白居易“忠诚耿直”的一组是()
①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 ②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③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④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⑤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 ⑥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A.①⑤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D.①③⑤
解析:②从权贵的角度来说,是间接表现;④说其修养志趣;⑥是白居易自请外放。
答案:D
7.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理解:(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B.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理解:(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官员们又都是年轻人,大家的心情都消沉了。
C.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理解: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
D.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理解: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解析:B项,“官员们又都是年轻人”理解有误,应为“遇到的都是年少君主”。
答案:B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顾况。顾况是南方吴地人氏,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他任翰林学士一职,接着任职左拾遗。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为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刚来九江时,白居易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三、创新语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进入2012年,大数据一词越来越多地被提及,人们用它来描述和定义信息爆炸时代产生的海量数据,并命名与之相关的技术发展与创新。____①____,大数据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____②____?一组名为“互联网上一天”的数据告诉我们,一天之中,互联网产生的全部内容可以刻满1.68亿张DVD;发出的邮件有2940亿封之多……大数据虽然孕育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日渐普遍和成熟,但它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只限于技术层面,本质上,____③____,即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分析做出,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 ②大数据到底有多大 ③它让决策行为更加理性(它改变了决策行为的依据)

第15课人生仪礼


每个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知道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第15课人生仪礼”,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5课ren生仪礼
[教学目标]
1.了解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的内容、功能;通过对ren生仪礼事象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究历史的意识。
2.通过阅读材料和对结婚礼的调查,了解ren生仪礼的主要习俗及其发展变化;关注、观察生活中的ren生仪礼事象,学会认识分析ren生仪礼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
3.知道珍爱生命、责任感、恪守承诺和感恩是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的进步变迁和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也使仪礼、仪式更合理、更ren性化。
[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婚礼。
难点:结婚礼。
说明:
1.结婚礼是ren生仪礼中比较复杂的一项仪礼,有较深的文化积淀,故为本课重点。
2.相对其他仪礼而言,结婚礼是学生最熟悉和了解的,有展开的空间,可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故又为本课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指出ren生有许多发展阶段,ren们发明了礼俗来庆祝或纪念ren生的发展阶段,于是就有了ren生仪礼。提问“为什么要学习ren生仪礼这一内容,了解仪礼能有什么获益?”
本环节以“ren生如竹”引入,指出无论古今中外,ren们在社会生活中普遍要遵循的ren生仪礼有诞生、成年、婚嫁、丧葬四项。在历史课中除了要学习了解ren生仪礼的内容、发展变化和文化寓意外,还要认识礼俗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考察历史发展的窗口之一,礼俗的演变体现着文明发展的历程。
2.讲授诞生礼。请学生说说所知道的诞生礼俗,讲讲《红楼梦》中宝玉抓周的故事。提问“今天许多育子仪式仍在民间保留着,它有什么含义?”

引导学生认识仪礼是一种古俗的传承,蕴含着文明的信息。
根据教材提示概括诞生礼俗包括求子仪式、孕期习俗、庆贺生子三个阶段。诞生礼是一种古俗的传承。《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分析“贾宝玉抓周”的故事,知道抓周是一种对未来ren生的预演、彩排,却也折射出一种文明信息,反映了传统农业社会男女的分工。
今天许多育子仪式仍在民间保留着,表达母爱、父爱,亲子之情,阖家共享添喜的欢乐。向婴儿祝吉,一是希望他健康成长;二是预祝他将来有所成就。
3.讲授成年礼。介绍中国古代的冠礼和笄礼;根据材料分析成年礼的功能和文化意义。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从材料阅读中提取信息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成年礼的意义。
通过对“材料一、二、三”(见资料附录)的分析,使学生知道成年礼的功能有:建立标志系统,区别成ren与非成ren;通过考验,确认成ren;文化、生活、行为方式的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参加成年礼者,从此结束不负责任的婴幼儿和青少年时期,进入成ren群体,享受成ren的权力,担负成ren的责任和义务,成为文化的建设者和文明的传承者。
4.讲授结婚礼。介绍中国古代的“六礼”,探讨中国古代为何重视婚仪;出示、讨论学生课前调查的婚仪情况,归纳婚仪如何演变;提问“婚仪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那些变迁?”,使学生理解礼俗的演变折射出文明发展的历程;提问“现代婚仪的功能是什么?”使学生认识到礼俗有助于社会和谐发展。
本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所在。
材料:“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礼记昏义》
以上材料说明在中国古代婚仪非常重要。因为重要,所以十分繁琐,有“六礼”之说。
材料:“昏礼者,将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礼记昏义》
以上材料说明中国古代重视婚仪和农业社会的家庭制度有关,另外婚姻还会造成户籍变动,关系国家征收赋税征发徭役,所以结婚无论于族于国都非小事。
根据学生对祖辈、父辈和同辈婚仪的调查可以知道近几十年婚仪的演变方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向自由恋爱、婚姻自主发展;婚仪中封建迷信减少,由愚昧到科学理性;中西合璧,出现了西方婚仪中的仪式;由解放初的简朴到现在婚仪显得华丽。

这些变化折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变迁,包括民众思想的改变、物质发展水平的制约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文明的交融、选择。还可以从ren们的结婚证书、结婚照等物件中得到印证。
婚仪其实就是承诺和见证的仪式。通过分析,引导学生认识ren类文明要和谐发展,婚姻的美满幸福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之一。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社会,仍需要婚礼发挥其有助于加强婚姻严肃性、稳定性和双方责任心的功能。
5.讲授丧葬礼。介绍中国古代“礼莫重于丧祭”,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对丧仪的重视;归纳丧葬礼的意义,认识葬礼体现了ren类的尊严和自我尊重。
丧仪的意义有三:一是表达对死者哀悼、思念、依恋的感情;二是评价死者生前的功绩。三是祈求对活ren的庇护。在科学昌明的现代,最后一重意思取消了。
材料:“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
使学生认识丧葬礼体现了ren们对死者的怀念和感恩,这正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要求。无论时代怎么变化,ren生礼俗中蕴含着许多优秀的传统,是不能放弃的。
6.小结。
本环节教师通过小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认识:礼俗是文明的一种表现形式,礼俗的演变体现着文明发展的历程;知道珍爱生命、责任感、恪守承诺和感恩是美德,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资料附录]
材料一:永宁纳西族少年进入成年时,要举行穿裙子和穿裤子仪式。梁山彝族少女成年时也举行换裙仪式。——陶立璠《民俗学》
材料二:少男必须通过的唯一考试是从8米高的悬崖上跳下,尽管每次仪式上不少少男在跳崖时摔得鼻青脸肿,但这种古老的跳崖礼至今盛行。(秘鲁)——筱敏《成年礼》,选自《散文与ren》
材料三:瑶族在举行度戒仪式时,同时传授十条戒律:1.不得误杀生灵等畜类;3.不得污骂父母六亲九眷;…4.不得“将直为曲”(要求为ren正派)…8.不得轻慢朋友、父母、兄弟……——陶立璠《民俗学》
[板书设计]
社会的进步
发展趋势:更简洁、更合理折射文明发展历程
文明的交流、融合
ren生仪礼内容:诞生礼成年礼结婚礼丧葬礼
功能:珍爱生命担负责任信守承诺怀念感恩

[训练设计]
调查家庭成员(祖辈、父辈、同辈)或者亲朋好友的婚仪,包括择偶方式、婚礼主要仪式,和新婚花费等等。请小组长和课代表将调查结果汇总(表格如下)。
择偶方式结婚仪式新房陈设
曾祖父母辈
(共ren)
祖父祖母辈
(共ren)
父母辈
(共ren)
同辈
(共ren)
[课件]
见附件。

第15课辛亥革命


第15课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有广义、狭义两个概念,广义的理解一般指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民国进行的一系列活动。所以应掌握革命党的建立、武装起义、思想宣传、武昌起义。通过轻敌推诿,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意义,认识中华民国成立的意义。

辛亥革命

一、背景
1.原因:
①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
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的同时,还多次发动。其中1911年发动的起义最为有名。
思考1:同盟会成立的条件和性质是什么?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年10月10日,和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推举为都督;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为国旗。
(2)颁布《》: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下诏退位,清王朝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思考2: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的关系如何?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
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
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性;
③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
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
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思考3:如何理解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


1.如何全面分析和评价三民主义?
所谓“民族主义”是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内容,即以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因为,清政府此时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主义”反对的是满族统治者,而不是整个满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内民族平等的进步思想,客观上体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实现民族独立的要求。
“民权主义”是指“创立民国”的内容,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的内容,即试图解决土地问题,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其具体方法是,由国家统一核定地价,“其现在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
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务
2.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1.(08年广东单科,11)“人间处处倡民主,天上谁人奉玉皇。一朵红云旗五色,惊传飞艇上天堂。”这一情景最早可能出现于
A戊戌维新时期B辛亥革命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D抗日战争时期
解析:B辛亥革命提倡民主共和,中华民国成立后,国旗也是五色旗。
2.(2008年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右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解析:B中山先生在《民报》创刊号,把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的民族主义指的就是“驱除鞑虏”,指的是满洲贵族。
3.(2007广东单科卷)(14分)阅读下列材料: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参考答案:
(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一、单选题:
1.(2007海南历史卷)1912年,五色旗被定为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的寓意是
A.天下为公,共建民国B.弘扬传统,共创共和
C.民族团结,实现共和D.各界联合,维护民国
2.(2007全国文综一)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开始组建新军。新军的主要特点是
A.仿效近代军制编练B.最早配备近代先进武器
C.大量征召有先进思想的青年D.多以文人充任高级官吏
3.(2007四川文综)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4.(2007上海历史)“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B.洋务运动C.辛亥革命D.护法运动
5.(08全国卷Ⅱ,1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A.对西方列强的态度 B.是否实行“平均地权”
C.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 D.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6.(08全国卷Ⅱ,16)列宁在评论近代中国的某一事件时指出,标榜“自由”、“民主”、“共和”的欧洲资产阶级国家,并没有支持中国的革命运动;相反,这一运动激起了他们“掠夺中国”的欲望,为此还与中国的落后势力“实行联盟”。列宁所指的事件是
A.义和团运动 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国民革命
7.(08四川文综卷,16)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对当时中国国内的“立宪”,“专制”之争产生了很大影响,立宪派和主张君主专制的人对战争结局抱有不同期望,立宪派普遍希望
A.日败俄胜B.日俄俱败C.日胜俄败D.日俄休战
8.(08年广东理基,63)“各班会党日昌明,……男子共和争促进”。该情形出现于
A.辛亥革命时期B.义和团运动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D.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9.(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7)右图是1908年《申报》
上刊登的一幅反映清末立宪的漫画,作者的意图是
A.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一脉相承
B.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性质相同
C.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不能相容
D.立宪制度与君主专制互不相干
10.(08海南历史,17)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11.(08四川延考)戊戌变法失败后,立宪派曾参与的历史事件是
A.萍浏醴起义B.黄花岗起义C.辛亥革命D.二次革命
12.孙中山(1866~1925年)在回忆录中回忆说:“28岁那年,我就与20多个华侨,在海
外成立起革命团体,决心用流血斗争推翻满清王朝。”孙中山“28岁那年”的主要行动是
A.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
B.联合其它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
C.他与革命党人一起发动广东沿海起义
D.他领导华侨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戊戌变法运动
13.一部历史小说中写道:“下午6时15分,孙中山换乘马车去总统府,由黄兴和海
陆军代表等迎入内府。当晚11时,举行孙中山大总统受任典礼。他宣誓词说:“中华民国缔造之始,而文以不德膺临时大总统之任,夙夜戒惧,虑无以副国民之望。……”这段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孙中山就任中国同盟会总理职务
B.孙中山就任反对袁世凯的海陆军大元帅职务
C.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务
D.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民国海陆军大元帅职务
15.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治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16.孙中山认为:“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种种中心都归之于民生问题。”为此,他提出的政策是
A.平均地权C.奖励实业B.保护工商D.土地革命
17.“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一条款的根本目的在于
A.限制袁世凯B.维护共和制C.扩大内阁权利D.反对封建专制
18.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其中最大的成果是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
B.新文化运动极大了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临时约法》的颁布,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里程碑
D.结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建立了共和政体
19.洪仁玕、康有为、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是
A.主张推翻清朝统治B.主张君主立宪
C.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D.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20.叶圣陶在一则日记中写到:“课毕后阅报纸,见专电栏中有云:武昌已为革(命)党所据,新军亦起而相应……从此而万恶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日记中的“万恶之政府”指
A.清政府B.南京临时政府C.北洋政府D.南京国民政府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这并
不足怪,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1)太平天国运动以推翻清朝专制统治为目标。结合天京事变的原因和《天朝田亩制度》,说明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观原因。(4分)

(2)请按示例概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推翻专制政体所进行的艰苦的革命斗争。(3分)示例:建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象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古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象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
(3)据以上材料分析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了。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4)依据材料三分析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2分)

(5)综合以上分析,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22.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
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请回答问题:(6分)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4分)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2分)

第15课辛亥革命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10.CADCCBCACC11-20.CACDDABDCA
2.A.新军之“新”就在于改习洋操,按照西方军制进行编练。其主要目的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B项“最早”与题干不符,C项与组建新军目的不符。
4.C.从民谣辫子灭,跪拜礼灭可以看出这是辛亥革命之后才有的风俗。
5.C.在中国近代化运动中,革命派与维新派都追求民主政治,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没有根本分歧,而分歧主要在于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和目标上,即暴力与改良,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选项AD为两派共同点,B为革命派主张,维新派没有提及,答案选C。申明,题干用“根本”一词本人认为不妥,改为“主要”较宜。
6.B.材料表明中国的革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选项ABD符合,向西方学习的“自由民主共和”等革命目标,排除A项,讲话的人是列宁,1924年逝世,D排除。
7.C.立宪派是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代表人物:国内为从事实业的大资本家和绅士(如张謇),国外为已沦为保皇派的康有为,梁启超。基本主张:召开议会,建立责任内阁,以便上层民族资产阶级参政。同时当时康有为和梁启超在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也希望学习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故当时立宪派希望日胜俄败,正确答案为C。
8.A.考查信息解读能力。抓住材料中的“会党”和“共和”等信息分析解答。
9.C.解题的关键是读懂图意,专制是树的下部,立宪在树上部,中间是断开的,二者截然分开。
10.C.“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制度后出现贫富分化的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选C
11.C.在早期的革命中,革命党人主要依靠革命党人和会党组织,如萍浏醴起义、黄花岗起义、二次革命等,只有在辛亥革命中,立宪派投机革命。
二、非选择题
21.(1)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无法摆脱封建特权思想,不一能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4分)
(2)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民主革命思想并同改良派进行思想论战;发动武装起义;建立革命政权—中华民国等。(3分)
(3)革命前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革命后破除了对皇帝的迷信。(2分)
(4)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激励着人们探究救国的新道路,这正是五四运动的产生的思想基础。(2分)
(5)推翻了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4分)
22.(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第15课明治维新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15课明治维新,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第15课明治维新
课标要求: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本课重点: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历史地位
本课难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一、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1.德川幕府统治下的国内危机:――社会现状与国内矛盾的产生
①政治:士农工商的等级身分制(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尤其下级武士,迫切希望改变现状。政治上四民不等国内阶级矛盾尖锐;实权在将军手中,政府设在江户(东京);天皇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朝廷设在京都。)
①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的充分发展
②外交:闭关锁国政策使日本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③矛盾:社会各阶层尤其是(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希望改变现状
2.黑船事件引发的民族危机使:——民族危机的出现与社会应对
危机:
①国门被打开——1853年美国培里舰队(黑船事件)
②不平等条约与主权遭破坏(领事裁判权和协定关税等)
应对:
①下级武士中的有志之士探寻救亡图存之策
②幕府维持统治的镇压、禁闭等政策激化了矛盾
3.、改革条件的日趋成熟:到19世纪中期
①独立改革派的形成及变革社会政策的调整
②武装倒幕的成功
③《五条誓文》施政纲领的颁布。
二、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
(一)目的: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实现民族振兴,摆脱外来压迫,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1、政治:废除旧体制,加强中央集权
(1)废藩置县:废除了藩国,设置都、道、府、县,把地方置于中央直接管辖之下。
(2)废除等级制度:宣布“四民平等”,取消了等级身份制和武士阶层特权。
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基础。
2、经济:殖产兴业,发展资本主义
(1)土地改革: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买卖。
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但造成国内市场狭小。
(2)殖产兴业
殖产兴业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大力扶持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A、重点:军事、重工业
B、交通运输和通讯业
C、出国访问
D、创办国营民用企业,扶持私人资本主义企业
E、注意培养人才
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日本掀起了工业革命的热潮,仅用30年时间,建立起完整工业体系,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3、文教:文明开化,发展近代教育
(1)教育:确定“国民皆学”方针
A、改革教育内容:儒学——自然科学
明治时期,日本确立了“和魂洋才”的教育原则,既要培养学生具有日本旧的忠君爱国思想,同时又要掌握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B、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小学、中学、大学
打破了等级制度,培养了大量人才。
(2)思想:传播启蒙思想(福泽渝吉、新闻出版)
(3)社会生活各方面:西化
4、政体: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1)原因:受西方自由民主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不满藩阀专制,掀起自由民权运动。
(2)内容:
(3)影响:初步建立君主立宪制形式的资产阶级国家体制。
(4)实质:专制主义统治
5、军事:建立军队,为对外扩张创造条件
(1)军事上创办军火工业,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常备军(皇军)
(2)武土道教育:尚武、忠君
忠气节、正礼仪、尚武勇、重信义、崇俭朴
(3)设立军事院校
摆脱了西方殖民地的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富强道路,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1911年废除了全部不平等条约,并走上对外扩张道路。
三.明治维新的评价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明治维新结束了幕藩的封建统治,是日本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折点。明治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使象中国一样沦为半殖民地的日本维护了民族的独立,并最终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标,也使日本进入了近代先进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日本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所以说明治维新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
(二)明治维新的意义
1、对日本:
1)政治:结束封建割据状态,建立起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2)经济:改变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迅速成为先进工业国。
3)文化:传播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社会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2、对亚洲:
明治维新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国家提供了启迪和经验。
(三)明治维新的局限:
1.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消极性不断显现,农民的贫困,影响市场扩大,制约工业发展
2.政治:宪法颁布后,藩阀依然长期垄断政权,议会形同虚设,人民没有民主权利
3.文化:愚民政策和天皇崇拜思想的根深蒂固
4.影响:争夺的野心和军国主义传统结合推动日本加入侵略的行列,给亚洲国家带来灾难,改革的局限导致日本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四)19世纪中期,许多遭受到欧美国家侵略的亚非拉国家相继沦为殖民地。东亚的日本却脱颖而出,经过明治维新,迅速实现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成为亚洲唯一一个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也成为第一个走上近代化道路的国家。
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内部条件
1)背景:日本的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2)准备过程:倒幕派实力较强。有自己的武装,得到天皇和西南四强藩的支持。
3)内容:制定和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4)西学的传播与影响
2、外部条件:日本又有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
明治维新时,世界处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到来,西方列强侵略矛头主要指向中国,加上亚洲民族运动的兴起,特别是太平天国运动牵制了西方列强的势力,为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注:思考题:19世纪60年代,日本和俄国都进行了对本国有重大影响的改革。你能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两者的异同吗?
1、相同点:
背景:都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
方式: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结果: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影响: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
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
2、不同点:
领导:日本先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
内容: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
思考题:比较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
1.国内背景:明治维新: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戊戌变法: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很强大。
2.国际环境:明治维新: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戊戌变法: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3.领导者:明治维新: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戊戌变法由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领导.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4.参加者:明治维新: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商人、手工业者。戊戌变法: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5.变法阻力:幕府将军对日本全国控制的程度很弱,在幕府封建营垒中,一些藩王和武士不满幕府统治,后来成为倒幕的政治力量。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