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

高中安全第一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一课时)”,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说课
本文应当把它当作一篇泛读课文来读,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接触并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这是中国文化的根,在中国文化中浸淫着颇为浓郁的道家思想,不了解老、庄我们会对后来的“无为”思想、“隐逸态度”无法理解。
本文文化知识含量较高,如果不了解庄子的生平和庄子的思想,有些东西学生也很难理解。因此学习本文前要作一个铺垫,即对庄子要作一个比较具象的介绍,如果只是概念化的介绍,可能是无益的,所以在第一课时专门安排老师45分钟的畅讲,相信通过这次畅讲,一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第二也可以在学生的心田播下中国文化的种子,同时也应该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课时再来学习这篇课文,由于有了第一课时的铺垫,对庄子的思想本课时不再作详细的品析,或对或错,或不对也不错,由学生自己去慢慢感悟,老师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所以重点应落实在对内容的整合和语言的品读与积累上。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4.了解庄子思想的实质。了解有关道家的文化。
●教学重点
整合内容,品读语句。
●教学难点
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课时安排
本课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介绍庄子及《庄子》,第二课时进一步学习课文。
●教学方法
第一课时以教师讲解为主。第二课时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运用多媒体教学。品读法。
●教学用具
有关老子、庄子介绍的讲义或幻灯片。庄子的《庖丁解牛》《庄子钓于濮水》等原文。
●预习要求
自读课文,摘录优美词句;找出庄子的精神世界和生活态度,分析庄子的“哲学困境”,进而理解庄子的思想。
●学习导航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一个时代,同时又是中国文化最为有幸的时代。百家争鸣,各种流派纷纷登场,给我们带来了光彩眩目的文化第一次大繁荣。其中有一个独立特行的一派,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他的散文以汪洋恣肆著称,他其貌不扬,长脖子,脖子还长有一个瘤子,脸色蜡黄,他曾经去见过几位国君,后者都被他的长相吓跑了。但是他的文章是那么激动人心,我们来背诵他的《逍遥游》。引入对庄子和老子的介绍。
(老师一面出示庄子的有关文章,一面介绍他的经历及思想)
(一)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二)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快吾志焉。”(楚威王听说庄子很有才能,派使者带着丰厚的礼物来聘请他,许诺他让他做楚国的相。庄子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金是很贵重利益;卿相是很尊贵的地位了。你难道没有看到用来祭祀的牛吗?饲养它几年,给它披上锦绣,牵它到太庙,在这个时候,它虽然想做一个牛,哪里能够做得到呢?你快快离开,不要玷污了我!我宁愿在污泥浊水之中游戏而让自我快乐,不愿被那些享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一辈子不会做官,来使我心里快乐。”)
(三)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畈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磔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四)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抬。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五)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六)
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一个楚国人用白粉涂抹自己的鼻尖,就好像苍蝇的翅膀那样薄,他让一个工匠用斧头把白粉砍掉。工匠轮起斧头呼呼如一阵大风,这个楚人听凭他去砍,结果鼻尖的白粉全被砍掉但是鼻子没受伤,这位楚国人站在那里面不改色心不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当时周室已然衰微,诸侯纷争,并厚招游学之士,欲使其为己所用,而各方志士则欲救世弊,穷竭神虑,著述立说,于是以人力救世之学并起,这些学说绝大多数是人与人争斗之下的产物,是为诸侯所用的政治工具。身处乱世的庄子清醒地认识到以政治理想的实现为目的的人道非但不能使人世契合于清静无为的天道,反倒是背离道途使人世愈加纷乱不堪的重要因素。因此庄子之道是在以天道批判人道,从保全生命本质出发形成的一套以养生和间世为内容的思想体系。
养生之道是庄子对生命本质的价值判断,在他看来道赋予人的惟一形式是生命,所以生命本身才是判断其价值的最高标准,而其他任何价值标准都是片面的不完全的,因为像儒家那样只以生为基点的“有为”学说忽略了道赋予生命的全部是生与死的统一,是天命固然,人力无法控制。因此以人道来评价人世且欲尽人力以救世不仅是徒劳,而且还是对生命无谓的损耗。他认为人生应该做也是可以做的就是养生,即顺其自然的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使其不受来自生命以外的任何干扰。他以“庖丁解牛”来形容养生之道:
他把生命视为庖丁手中的刀,要使其既锋利又耐用,就必须“以无厚入有间”的方法使用。这里的“无厚”可以理解为没有人为设置标准的生存状态,“有间”则比喻道赋予人由生至死的过程,“以无厚入有间”得到的就是游刃有余的养生境界;而与之相反的生存之道犹如“割之”“折之”的使用生命之刀,带来的就只有生命的损耗,且越无视天命固然,损耗就越快。
很明显养生之道不仅是庄子对生命存在的判断,更是在对自己所处环境中的人道思潮的批判与否定,指出了人道价值观念的局限和施行时必然面临的困境。但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理解庄子对人道的批判与否定必须有“违背天道”这个前提,他只是对以人道为基点的价值判断进行的批判,且否定由此而形成的是非、成败、名利、荣辱等人世的价值标准,而不是在对人的生命价值作否定。如果他连生命本身也否定,那就真像鲁迅说的“自无为而入于虚无”了,如此的话他就决不会提出养生,直接说生不如死岂不省事的多!尽管我们无法当面问庄子,但从庖丁在三年中逐渐领会“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解牛之法,就可以看出庄子还是很赞成了解客观存在的,只不过他认为因之固然要学会遵从,而不是“知天命不可为而为之”,因此我认为庄子绝不是个视生命如草芥的厌世之徒,而虚无主义则更是无从谈起。
然而,庄子虽然提出了循天命而行的养生之道,但他毕竟生活在人道盛行的现实世界,在批判与否定人道的同时,还面临着人世的实际生活,还必须应付人道给他这个遵天道者造成的种种不便和麻烦,于是庄子得出间世之道。人们一般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处世之道只有两种,行人道者为入世,反之即是出世,庄子被习惯性的归入出世者的行列。其实以人道为界的两分法本身就有毛病:其一,人道不统一,儒家以仁为道,墨家以爱行道,法家以君掌道,以何为准呢?如果以天下盛行者为入世之道,那么仅以所举的三家中就必有两家为出世之道,然而事实上他们都应该是人道。这样一来出、入世的处世就变成了人道成败的标准;其二,人道以世用为目的,政治实用性太强,使得其界定范围不合理。入世者这一边特点鲜明,当然容易辨认,但出世者这里就有些鱼龙混杂。虚无主义者、愤世嫉俗者、悲观厌世者、愚笨无知者加上大彻大悟者抑或还有其他不以世用为目的者都扔进一个篮子里,难免让人对出世之道产生种种片面的误解,显然对不具有政治实用性的思想有“扔进篮子都是菜,不分萝卜和青菜”的弊病。再从庄子这里看,他并非对人世漠不关心,只是不愿意在他认为徒劳的价值体系中耗费精神,他是在另一条道路上探索有利于人世发展的途径,因此将他归入由人道为标准的出世者的行列是很不恰当的。
从所处的现实看,庄子尽管以独立于人道之外的态度处世,但这主要是由于潮流不合其理想,他要“立于天而间于世”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他的间世之道更多的带有批判性,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应。间世之道的主旨就在于“无用之用”,是其对人道赖以施行的形式——政治手段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针对热衷于政治的人而言的。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树木是因为有用才招来的祸害,人的有为也同样啊!他深刻地揭示了宣道者与统治者之间的关系,暗示宣扬人道救世者热切执著背后隐藏着的祸患,接着他以散木为喻: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来说明无用的用处,是对宣道者应尽早抽身的告诫。然而,后世却绝少有人能从他的告诫中真正领会间世之道的用途,反而滑进了出世的极端之中,不是厌世、愤世就是假借出世而入世,实在辜负了庄子的一番苦心。间世之道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们在乱世之中也能得到符合天道的养生,具有很明显的实用意图。然而,思想一具备实用的特性,就难免会被人利用,因为并非每个人都有庄子这般的深刻思想与睿智的头脑,更重要的是每个人所处的现实和应对的想法也不同,所以吸收庄子的思想也千差万别。纵观后世庄子思想的影响可以发现,正是由于儒家人道思想在人世的盛行,加上庄子之道那仅有的一点实用性,使得庄子理想中的无为变成了一种无能为力,甚至很不情愿的跑到了所谓人道的另一面去了。这位先秦时代最伟大的思想批判者在畅游天界的闲暇之时,如果回眸一眼人世不知能不能做到“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呢?
庄子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有用之用是每个人都知晓的。从俗世说,衣食住行都是,只有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可以无视有用之用。其实人间烟火不能不食,至多是少食而已,即使是古时之大隐。就科学而言,几乎无人不晓那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是必有用的。其实科学主义在近100年来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坚信不移的信念,而且是一种强势的意识形态。1972年中国首次派代表参加联合国的国际学术会议,讨论世界生态问题。会议纲领中有一个被当时世人皆能接受的观点,即科学技术的发展应是有限制的,但这个观点却不能被中国代表所接受。这是旧事,今天人们都能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了。可见有用的即使伟如科学也会被限制,这就是人文了。人文的好处不易识,正因为它不那么有用。
由于民间裹着破布的假道学多了,真正的道家思想也就难免处于弱势,找寻道家精髓就成了件颇为不易的事。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庄子,一位真正安贫乐道的逍遥派,尽管他一天到晚做着化蝶的梦,有些不切实际,但至少比起那群两眼只瞧着腐肉的苍蝇可爱多了。
庄子喜欢谈论死亡,这一点与孔子不同。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问题就这样被回避了。而庄子的逻辑是:懂得了死,生就不成为问题了。于是他开始谈论老子的死。老子死了,他的朋友秦失来吊丧,大叫三声而出。老子的弟子们都责怪秦失,说他不像话。秦失却反过来看不起他们,认为他们不真正懂得老子。他说:“是(喜生恶死)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这大概也就是庄子的生死观吧!既然死亡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那痛苦悲伤就是庸人自扰显得多余了。不要说对孔子守孝三年的礼,就是对墨子的三天之礼,庄子都觉得多余。老婆死了他鼓盆而歌,高兴得不亦乐乎,世人惊异也实在是对他的生死观不够了解的缘故。
既然死不足悲,那么生又何喜呢?在庄子眼里生不过是一场梦。“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与后世所谓人生若梦不同的是:庄子的梦是因为觉得生死归一,都是物化的自然现象,所以他梦为蝴蝶,享受浪漫带来的快乐;而后世的梦却是由于对现实的心灰意冷,悲观得不是遁世就是寻死,全然做不到笑看风云。因此庄子说:“万世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眼光实为深远。
认识完生死,我们就不难看出道家思想为什么不易施行了。正如庄子自己的比喻:他的思想是大鹏鸟飞临于九万里之上,蜩和学鸠焉能理解,即便理解又焉能施行之。无法施行,这世上难免就会多一些扰人的苍蝇,不过偏偏有些苍蝇非要给自己安上蝴蝶的翅膀,你想想斑斓美丽的蝴蝶盯着一块腐臭的烂肉大快朵颐,多恶心啊!
二、课后练习
以“与庄子对话”为话题写一段文字。
示例:
庄子之哀
伊人在林间遇见庄子,看到庄子神情凄哀,便上前询问:“先生,何故如此悲伤?”“哀悼呵!”庄子掩泪回答,“哀悼两个弟子。”“哀悼两个弟子?”伊人困惑地问,“他们遭到大不幸了吗?”“一个死,另一个算是活着。”
伊人更困惑了,问:“想当初,先生的妻子亡故,您不仅没有痛哭悲悼,还‘鼓盆而歌’呢。可是,对两个弟子先生却如此哀恸;难道对他们的亲情,反而胜过曾与先生耳鬓厮磨的妻子么?先生,您真叫人大惑不解!”庄子愀然喟叹一声,尔后徐徐说道:“那两个弟子怎么能跟我的亡妻相比呢!我的妻子如常人一般,得之于自然之气,化而为有形的生命。——孩提时,她嬉戏于乡野;少女时,她采薇于南山;桃花灼灼时,她做了庄周的新嫁娘,那一天她也宛如灼灼的桃花。随着庄周她无幸欢享奢华;然而,即使在艰辛困顿之中,她也没有弃失质朴的真性。我当漆园小吏,怅然若失;她洞知我的心骛,对我说:‘庄周,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我们回到了乡野。她的学识不丰,却有生命的感悟;她从不伤屈真性,而与自然厮伴;她活着的时候,她的心也同时活着的。她拥有生命,她珍惜生命,她衍育生命,最后她诀别了生命。来自于‘无’复归于‘无’。终于,她恬然寝息于茫茫的天地之间。我的妻呵,生也自然,死也自然,难道还需要我悲伤不已、凄凄哀鸣吗?”庄子平静地谈着他的亡妻,伊人感觉到了蕴于平静之中的挚情。庄子舒了口气,又接着往下说:“那两个弟子,又怎能相比呢?他们聪颖,有学识;当初,他们离开时,问我对他们有什么嘱言,我指着天空,说:‘你们看到那伯劳吗?它飞来时翅膀上是空的,在我面前飞去,它的翅膀也还是空的。空空的,没有赘物的负轭,它才能自如自得地高翔。‘你们若有自己的翅膀,就空空如也地离去吧!我能给你们什么呢?’可叹的是:他们却终于让‘翅膀’套上了重轭,在世事沉浮中迷失了自身。他们终日里惶惶然奔走竞逐,而不再深思如此奔竞究竟为什么;攫得虚物,他们洋洋自得,失却蝇利,他们便如丧魂魄;可怜的一颗心备受折磨,轮番地经受着浇淋和烤炙;他们学会了矫情和作伪,所言所行多与内心相忤;心的扭曲一旦成为常态,质朴的真性也就荡然湮失;娴熟了尔虞我诈,也擅长于勾心斗角;他们算计别人,更疑惧被人算计,如同行走在剃刀的锋刃上,战战兢兢,忐忑终日……他们将聪颖和机敏悉尽耗费于此了。我再与他们邂逅相逢时,不禁惊叹:‘你们竟如此衰老了么?’‘衰老?’他们摸了摸光滑的下巴,嬉笑着说:‘先生,不是您老眼昏花了吧?’唉!我还能说什么呢?‘近死之心,莫使复阳’,真是如此的吧。如今,他们俩,一个已死于非命,另一个被砍了双足。这讯息顿使我哀从中来,不能自已。我所悲叹的,并不是我对他们所说的一切如风过牛耳,也不是他们没有成为笃顺的弟子;我所哀悼的是:他们戕残了生命和真性,他们自己斫丧了自己。我哪能不为此而悲恸呢?”“也许,他们是早就徒有躯壳了。”伊人说,“先生不是说过‘哀莫大于心死’吗?”“是呵!”庄子点点头,说,“这正是我所要哀悼的。”

相关阅读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更好的找到学习的乐趣,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从整体把握课文,品读语句。
●教学导航
一、整体初读,整合内容
1.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境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老师点拨:本题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要指导学生梳理全文,理出头绪,有条理地回答问题。点拨:细读、品味胡文英的话: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
(明确)庄子的精神世界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冲突的内心世界。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的精神世界是一个“哲学困境”,他徘徊其间,在内心的矛盾中作困兽之斗。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得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表示激赏的态度,认为他的怪诞与孤傲都是可以理解的。对他独立的人格,清洁的精神,推崇备至。作者对庄子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充满敬仰爱戴之情。
2.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3.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4.整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5.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归纳提要
1.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地告诉人们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2.课文采用对比法(对照法)把庄子与姜太公作对比,二人同是垂钓,但心境不同。试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回答。
(明确:姜太公,直钩钓鱼,用意在钓文王,并非真心钓鱼。他的心在为人赏识、为人所用上。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地在钓鱼,甚至是希望有一条鱼来给他充饥)
3.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点拨方法:在这里乌龟是一个比喻,要从这个意象入手,从而体会庄子的精神世界。
(明确: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鄙弃富贵权势,追求的是人格独立,精神的自由)
三、重点解读
1.“我们不以此悬的”什么意思?(的:箭靶的中心,引申为“目标”“目的”“标准”)
(明确:我们不用这一个作为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人)
2.课文第7自然段,在对庄子拒聘这一具体事例进行议论之后,接下来的几个句子里反复出现了“树”“月亮”似不相关的词,对此该如何解读?
(明确:庄子是得到世界公认的我国先秦时期的思想大师之一。庄子哲学不是简单的处世哲学,而是包含着理想追求的生命哲学,重在解脱世人的精神枷锁。课文第7自然段正是这样抓住庄学精华对庄子进行赞颂。第一层是议论“拒聘”,点明庄子排除诱惑的精神力量所在,肯定其“反潮流”行为的难能可贵。第二层针对庄子由洁身自好到坚持生命的清新澄澈,由主张“无我”“天人合一”到从私利汹涌的喧嚣回到自然生命的简朴,肯定庄子的哲学及其实践,在突破人生误区、建设民族文化过程中的振聋发聩、促人猛省的不朽价值。看得出第二层是第一层内容的拓展和升华,也是全篇之“眼”。在这里,作者综合运用比喻、移就、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赋予“树”和“月亮”以象征性意象,把我们引入童话诗般的境界,让我们借助联想、想像,超越时空,走近了这位千古奇才、精神巨子)
3.咬文嚼字:揣摩下列句子,回答句后问题。
(1)读庄子,我们也往往被庄子拨弄得手足无措……他总在一些地方吓着我们……“拨弄”“吓”都表示读庄的感受,二者能否互换?为什么?
(2)同时,他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永远有着我们不曾涉及的境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和“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都是用的现成词语,取义有变化的是前者还是后者?有什么变化?
(3)“造化钟神秀”,造化把何等样的神秀聚集在这个“槁项黄馘”的哲人身上啊!
这一句里有两个明引,是一个不能少,还是可以去其一或同时去掉?
(4)对这种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我们怎能不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
“悚然面对”“肃然起敬”“油然生爱”三个短语的顺序能否变动?为什么?
(陈望道先生说得好:“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1)不能互换。二者所属句群不同,各有所用:前者着眼于整部《庄子》,意在突出其征服读者的力量;后者着眼于部分章节,意在突出其某些观点的奇异超绝。(2)“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原是写境界幽深、色彩明丽的乡村风光,这里用来表示读者心目中的庄子的仪态:错综复杂,变化多端,让人眼花缭乱。(3)一个不能少。前者类比,后者反衬,鲜明地表达了对庄子的罕见天才和伟大人格的崇仰之情。(4)不能变动。这种心理变化反映了读庄的规律,是作者的心声,也是对读者的启示)
四、探究质疑
1.作者引述庄子拒聘的故事,从中穿插进不少内容。这里化简为繁,是行文不当,还是繁得其宜?
明确:经验告诉我们,文字繁简是不是得当,不能脱离题旨和情境来说话。庄子拒绝楚威王“许以为相”的礼聘,故事记载在《秋水》篇中(《史记庄子本传》里也提到),反映了庄子对权势利禄的鄙弃和对自由人生的追求。这个故事在课文里是惟一一则可感可触的典型材料,既要印证上文的读庄感受所言不妄,又要为下文展开庄子及其著作的概述铺垫基石,但原文仅97字,依照原样引述,意象无疑显得单薄,无法做到结构严谨,从而收到预期的表达效果。我们佩服作者的高明。他对这个故事的处理,既不拘泥于原文,又绝对地忠实于原文,他穿插进多于原文数倍的材料,都属合情合理的联想、想像,不仅能与故事情节或衬托或对比或宕延或切入和谐组合,而且由于大背景和小环境的敷设,主人公庄子的形象因而更加厚实凝重、生动传神,那积淀着民族传统、渗透着文化观念和社会心态的一个个画面层现叠印,如同在读者面前播放了一集电视剧。可以说,不作如此处理,庄子的精神品质的难以企及,他的个性、他的哲学的“外曲内直”“外化内不化”的特征就无从突出表现出来。
2.本文是对《庄子》的一种解读,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第一课时,我们了解了一点庄子和他的著作,请再联系读过的《秋水》《逍遥游》,谈谈你的见解。
解说:本题培养学生怀疑精神、独立思考精神。本题又要求扩展阅读,温故知新。学生可以到图书馆或因特网上查找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作为读书卡片的一个栏目:挑战权威。课后交流。
推荐阅读:《永恒的乡愁》(鲍鹏山)(见高中第五册《语文读本》)
●延伸阅读
“老子”说
老子具有极其出色的逆向思维能力,所以他对当时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念都表示出怀疑,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他最终将怀疑变成了对现实的否定,这就似乎走的有些远了。
老子的“无为”理论,是建立在他对“天道”的认识之上。他认为:天地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方式存在的,所以人也应该遵从天而“无为”。且不论,老子的“天道无为”是否正确,就以人的发展历史来看也远不是“无为”可以解释的。如果真的如老子所说“无为”是应了天意,那么人应该还是猴子,应该还爬到树上吃果子,而不是举着锄头种粮食。进化本身就说明人不可能安分,人总是在改善内外部环境以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然而,老子不认识达尔文,不知道进化论,他可能以为人从来就是人,没有猿猴的过去,自然也就没有更完善的将来,所以他的“无为”是静态的,不符合世界是发展变化的动态事实。
当然,如果老子仅是因为对自然的认识上出现了错误,那我们应该原谅他,毕竟他生活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候的人们还热衷于祭天拜神,与他们相较即使是静态的认识人与自然却也还是一种进步。
但他的“无为”似乎还另有目的。据说老子写这本书是在他弃官归隐时,应守关者关尹的请求才作的,似乎本身就代表着他无所求的品格。但是,我不相信他真的无所求,因为写书时他还在发牢骚:“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可见他在弃官前是有政治想法并行动过的,只是由于没能实现才无奈地归隐了。看完全书后,我发现“天道”其实不过是他以所谓圣人之言传授治国之道的借口罢了。这样看来老子并不那么单纯,换句话说就是有些狡猾。
在阐述治国理论时,老子充分展现了他逆向思维的特长,几乎每句话都充满了辩证性。例如:“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仿佛任何被大家称颂的行为都是由于整体上的不善所造成的。又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就好像在说明人在认知方面的缺陷。这些话独立起来看可算非常智慧的语言,很有深意也不无道理,但将它们摆在一种思想体系中就不免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更不可理喻的是老子对此得出的结论竟是“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虚无,仿佛世间的一切标准和概念都是空虚的幻象,根本无法实现。
其实,这正是老子的目的,否定现实是为了控制现实,他希望人们不要产生追求的欲望,从而也就不会产生满足不了欲望的痛苦,没有痛苦也就不会反抗,不反抗国家不就长治久安了吗?他开动脑筋推理出了一种精神胜利法,并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真可谓居心叵测啊!
然而,这种方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所有的人都有不可遏制的欲望,特别是现实中束缚看来是最小的君王们,要他们做到“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简直比老百姓“生而不吃”都难!所以老子的“无为而治”注定不可能成功,也幸亏是不可能成功的!
老子这一套在政治上注定是失败了,因为客观存在的“人道”恰好不适应他主观形成的“人道”。但“辩者不善”这句话在后世却无数次的得到了验证,很多巧舌如簧者也玩着与老子一样的把戏,把险恶的居心隐藏在各式各样的花言巧语之下,小到骗财,大到欺世,将善良却不辨是非的人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民间有句话很能形容这样的人:“他把你卖了,你还帮着他数钱呢!”因此我们要警惕,千万不能上了那些“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的当。
《先秦学术》序言

儒家天真,道家率真,墨家认真,名家顶真。
政治上天真的儒家,在生活中一点也不率真,所以多是伪君子。生活中率真的道家,在政治上一点也不天真,所以多是真隐士。宗教上认真的墨家比儒家虔诚,他们把鬼神当真,因此避免了儒家的虚伪。知识上顶真的名家比道家真诚,他们把真理当真,因此避免了道家的虚无。
然而帝王专制需要政治上天真幼稚的儒家,因此儒家战胜了墨家,宗教信仰在中国成了民俗游戏。帝王专制需要生活上率真随便的道家,因此道家战胜了名家,客观真理在中国成了海外奇谈。
所谓真实,可分为真际与实际两部分。中华民族是个很不认“真”而颇为务“实”的民族。名、墨两家专注于真际,儒、道两家专注于实际。因此墨家和名家的中道覆灭,在中国历史一成不变的务实轨道上,几乎是逻辑的必然。名、墨两家的中道而绝,使真际文化成为绝响;儒、道两家的阴阳互补,使实际文明绵延久长。中国文化对“真实”的接受程度,以道家颇为务实的率真为最后界线。在率真的限度内,一定程度的狷介放达,成了中国文化最高的审美内容。作为对令人窒息的专制文化的必要调节,作为对高度紧张的脆弱神经的适度松弛,道家式的率真狂放,有时甚至可以表现为对帝王将相的某种不恭和傲慢。但任何狂士一旦越过了这个最后界线,就会遭遇灭顶之灾。

儒者弱智,道者狡智,墨者奇智,辩者大智。
儒者标榜仁义,贬低智慧,因为他们非常弱智。道者批判仁义,绝圣弃智,却自称大智若愚,然而若愚之智并非大智,只有老奸巨猾的狡智。墨者非难儒、道两家,无私无畏地神道设教,颇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奇智。辩者跳出世俗政治的污秽樊笼,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叩响真理之门,故有空谷足音的大智。在公孙龙的超绝智力面前,所有先秦诸子的智力都显得相当平庸。因此,当墨、辩之智成为绝响之后,中国文化从此就与真正的智慧永远绝缘——直到西方智慧进入中国以前,只有道家的狡智和禅宗的冒牌智慧——弱智的儒家信徒无不对取代了良币的劣币心悦诚服。
由于真正的智慧在中国文化中的缺席,于是智力水平连普通几何题也解不出的江湖骗子,就敢于自封智者。徐光启服膺西方文化,是从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开始的;康熙皇帝敬畏西方文化,也是从解几何题开始的。我敢断言,凡是贬低西方文化的人,都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反过来也一样,凡是拜倒在西方文明现有成就脚下,却对产生这些成就的原因一无所知的人,也是读初中时解不出几何题的人。柏拉图学院门口之所以大书“不懂几何者免进”,就是为了预防弱智者成为以“超级智者”唬人的江湖骗子。众所周知,中国自古至今都盛产这样的江湖骗子。我认为,凡是会解几何题的人,就不会被禅宗式的江湖骗术蒙得晕头转向。我敢说,惠能以及所有的禅宗大师,他们的智力都不足以解几何题。不会解几何题并不可羞,因为他或许是个能够打破唯理主义的逻辑思维定势的艺术奇才(比如庄子),但艺术家不该冒充哲学家——正如不懂诗的哲学家不该冒充艺术家。

公元前八到二世纪,是人类现有各大文明的原始积累期,雅斯贝尔斯谓之“轴心时代”。这一时代,相当于中国历史分期中的先秦。本书试图描述的是,当苏格拉底及其弟子在雅典街头探讨哲学,当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在印度荒野传播宗教,与之同时代的杰出中国人,在街头、在荒野——事实上更多的是在庙堂之上——说些什么?他们的言说,对后世有什么影响?他们的言说,在今天还有什么意义?
先秦时代,是中国思想最辉煌的顶峰,此后历经两千年而永难超越。为了使枯燥艰深的诸子思想形象易解,我选取了诸子寓言作为进入这座灿烂宝库的方便法门。虽然在学理上我服膺名家,在人格上我敬佩墨家,但是由于名、墨两家中道而绝,在本书中过多谈论名、墨两家,未免与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过于无关痛痒。由于儒、道两家事实上成了中国文化阴阳互补的主流思想,因此我还是把大部分篇幅给了儒、道两家,这样对中国历史的实际进程更为切中要害。并且毫不意外,专注于真际的名、墨两家确实也较少从事寓言创作;同样并非意外,先秦最杰出最多产的两位寓言巨匠——庄子和韩非,恰是专注于实际的一道一儒(法家只是儒家的同宗别派)。寓言正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实际的一种。而由于寓言同时又是一切表述思想的文学形式中,最具游戏精神和自由精神的一种,因此思想极度不自由的韩非,虽然寓言数量多于庄子,但其艺术水准与庄子却不可同日而语,也就并非意外了。在我这种毫不圆通的逻辑头脑看来,一切都是必然的。短时段的历史事件可能有意外和偶然,长时段的历史走向,却一定是必然的,没有任何意外。这对于希望客观历史能够更符合主观愿望的人来说,或许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吧。
●板书设计
1.庄子与姜太公
同样是垂钓,但心境不同。
姜太公垂钓,用意在钓文王。
庄子垂钓濮水,是真心真意的在钓鱼,无意于楚国的相位。
2.乌龟的故事
(1)以乌龟自比,说明自己的态度:吾将曳尾于涂中。
(2)他追求的是不受束缚、自由自在的清净生活。
(3)不与世俗为伍,追求个人的闲雅之趣。
●学习卡片
福祉(zhǐ)朝暾(tūn)聚讼(sònɡ)
濮(pǔ)水清风夜唳(lì)惊魂甫(fǔ)定
辨形:
消受——销售聚讼——惺忪谬悠——绸缪
怪诞——垂涎目不暇接——瑕不掩瑜
词语理解:
福祉:幸福。
甫定:刚刚才定下来。
谬悠:虚空悠远,引申为荒诞无稽。
端崖:边际。
耿耿:老想着。
暾:刚出的太阳。

硫酸(第一课时)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方面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计划和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怎么才能让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硫酸(第一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三节硫酸
●教学目标
1.复习硫酸酸性,学习并掌握浓硫酸吸水性、脱水性,浓硫酸的氧化性。
2.学会检验SO的原理和方法。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
浓H2SO4的性质和SO的检验
●教学难点
浓H2SO4的强氧化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实验、对比
●教学用具
投影仪、试管、胶头滴管、铁架台、双孔橡皮塞及导气管、酒精灯、砂纸、玻璃棒、大烧杯、胆矾、浓硫酸、纸屑、木条、棉花、铜片、细铜丝、品红溶液、石蕊试液、氢氧化钠溶液、铝条、硫酸铜溶液、蔗糖、蒸馏水、浓盐酸、稀盐酸、稀硫酸、硫酸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碳酸钠溶液、亚硫酸钠溶液、稀硝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让我们攀越硫的最高山峰,去领略它特别的风光。(意指浓硫酸的特性)
[说明]以上物质化学式书写要大,弯箭头和化合价要醒目,可用不同颜色,充分体现层次感,可借投影展出。
[板书]第三节硫酸(第一课时)
一、硫酸
[师]我们在初中学习化学时学过硫酸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将作进一步研究。
请大家分述以下投影实验的实验现象,并写出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投影展示]
[学生回答,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或投影展出]
[投影]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Zn+2H+====Zn2++H2↑
Fe2O3+6H+====2Fe3++3H2O
OH-+H+====H2O
Ba2++SO====BaSO4↓
[归纳]以上实验验证了稀硫酸五个方面的性质,即酸的通性。
[板书](一)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提问]为何稀硫酸具有这些性质呢?
[回答]硫酸之所以有酸的通性,是因为硫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
[板书]H2SO4====2H++SO
[过渡]硫酸的浓度不同,会不会引起性质上的差异?稀硫酸主要体现酸的通性,那么浓硫酸呢?
[板书](二)浓硫酸的性质
[师]请大家阅读课本上浓硫酸的物理性质,并总结。
[板书]1.物理性质
[投影]浓硫酸是一种无色油状液体。98.3%的浓硫酸是一种高沸点难挥发的强酸,密度大,极易溶于水,能以任意比与水混溶,溶解时放出大量热,因此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注意操作规程。
[讨论]现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浓盐酸各一瓶(瓶相同,酸体积相同),不用化学方法如何鉴别?根据是什么?
[引导]注意观察、对比。
[生甲]用天平称量两个瓶子,重者为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浓盐酸大。
[生乙]拿起试剂瓶摇晃、观察,呈粘稠油状者为浓硫酸,因为浓硫酸是一种粘稠油状液体。
[生丙]打开瓶塞观察,瓶口无酸雾者是浓硫酸,因为浓硫酸的沸点高、难挥发。
[生丁]打开瓶塞,过一段时间后称量,增重者为浓硫酸,减轻者为浓盐酸,因为浓硫酸难挥发且吸水,而浓盐酸易挥发。
[设问]当SO2、CO2、Cl2、H2等气体中含有水蒸气而要干燥的时候,我们自然会想到浓硫酸。这说明浓硫酸有什么特性?
[生]吸水性。
[板书]2.特性
(1)吸水性
[师]浓H2SO4的吸水性我们也可用以下实验证明。
[学生实验]按小组进行。在试管中放少量胆矾,并滴加少量浓H2SO4,振荡。观察固体和溶液的颜色。
[提问]描述实验现象:固体由蓝变白,溶液仍无色。
[设疑]白色固体为何物?胆矾失去的结晶水是否成为溶剂?溶液为何不变蓝?
[讲解]白色固体为无水硫酸铜,由胆矾失去结晶水而来。失去的结晶水分子与硫酸分子结合,生成了稳定的硫酸水合物,并未成溶剂,所以溶液仍无色。
[板书]H2SO4+nH2O====H2SO4nH2O(n=1、2、4等)
[演示实验6—3]浓H2SO4与棉花、纸屑、木条的作用。
[问]三支试管中的物质各有什么变化?
[生]三种物质最后都变黑。
[问]黑色物质是什么?体现了浓H2SO4的什么性质?
[生]黑色物质为炭,浓硫酸使它们逐渐变黑的现象称为“炭化”。这是浓H2SO4脱水性的体现。
[板书](2)脱水性
[设问]吸水性和脱水性有何区别?
[讲解]吸水是指吸收物质中本来就有的湿存水(或水蒸气),脱水是指将化合物(主要是有机物)分子中的氢、氧两种元素按原子个数比2∶1(即按水的组成比例)脱去。浓硫酸的腐蚀性就缘于它的脱水性。
[演示]实验6—4,蔗糖与浓H2SO4的反应。将预先称量的20g蔗糖放入100mL烧杯中,加几滴水搅拌均匀,再加入15mL浓H2SO4,用玻璃棒迅速搅拌。观察物质颜色、体积的变化,闻气味并抚摸烧杯外壁。
[现象]蔗糖由白变黑,体积膨胀,呈疏松海绵状,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放出大量的热。
[设疑]蔗糖分子式为C12H22O11,是有机物。请大家根据现象分析,该实验体现了浓H2SO4的哪些性质?
[分析]蔗糖为含C、H、O元素的有机物,遇浓H2SO4会炭化,体现浓H2SO4的脱水性。反应为C12H22O1112C+11H2O。黑色物质体积膨胀为疏松多孔状,说明有气体产生,那么气体是哪一种,如何形成的?
[过渡]要知道答案,必须学习硫酸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强氧化性。
[板书](3)强氧化性
[设问]我们在学习酸的通性时知道,活泼金属可与酸反应生成H2,稀H2SO4具有酸的通性,稀H2SO4能否和铜反应?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铜排在氢的后面,不能置换出稀H2SO4中的氢。
[追问]那么,浓H2SO4能否与铜反应呢?
[演示]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如右图,反应之后,将试管里的混合液倒入盛少量水的小烧杯中,观察溶液颜色。
[提问]请描述实验现象。
[回答]未加热时,无明显现象。当加热时,液体变黑,产生无色气体,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并使石蕊溶液变红。小烧杯中的溶液呈蓝色。
[讨论]铜与浓硫酸反应需什么条件?据实验现象推测反应生成物,注意试管Ⅱ口部棉团的作用,试写出反应方程式。
[分析]加热条件下,铜可与浓硫酸反应,产生的气体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说明是二氧化硫。反应后被稀释的液体呈蓝色,说明生成了CuSO4。由于SO2是有毒气体,所以少量尾气用浸有碱液的棉团处理,以防污染空气。反应方程式为:
[板书]Cu+2H2SO4(浓)CuSO4+SO2↑+2H2O
[设疑](投影)上述反应中:
①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各是何物?
②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还原剂与氧化剂物质的量之比各为多少?
③浓硫酸在反应中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

Cu为还原剂,氧化产物为CuSO4,浓H2SO4是氧化剂,还原产物为SO2。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而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说明浓H2SO4一方面表现出氧化性同时又和金属元素结合成盐表现出酸性。
[问题探究]上述反应中浓H2SO4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什么原子引起?稀H2SO4是否具有氧化性?两者相比有何差别?举例说明。
[教师引导]注意其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生]浓硫酸的氧化性由其分子中(最高价)引起。稀硫酸也有氧化性,如Zn+2H+====Zn2++H2↑,由H+表现,而Cu+H2SO4(稀)不反应。可见,H+的氧化性比的氧化性弱且还原产物不同。
[设问]铜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氢之后,而能被浓H2SO4氧化,那么在氢之前的金属是否更容易被其氧化呢?
[生]肯定是!
[展示铝条,做下面的实验]
[补充演示]铝和浓H2SO4的作用。设计如下:①将一根随时处理完氧化膜的铝条迅速置于盛饱和CuSO4溶液的试管中,过一会儿取出。(可用热NaOH溶液处理氧化膜,整个过程要迅速,以防铝再被氧化)
[分析]铝条表面覆盖红色金属铜:2Al+3Cu2+====2Al3++3Cu②把铝条表面的铜用砂纸打掉洗净后,将其插入盛浓H2SO4的试管中,1~2分钟后取出。
[分析]洁净铝条置于浓H2SO4中无明显现象,难道不反应吗?
③把②中的铝条放入饱和CuSO4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
[分析]铝条表面无红色物质析出。①③对比,现象不同,那么在②中一定发生了某种反应。
[阅读]P131倒数第二自然段。
[讲解]由于浓H2SO4有强氧化性,可使某些金属如Fe、Al等表面因氧化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继续跟浓H2SO4反应,这种现象称为“钝化”。正因为如此,常温时,常把浓H2SO4存放在铁质、铝质容器里。但若加热,则会反应。
④把③中铝条取出,置于浓H2SO4中,加热,观察。
[小结]a.加热条件下,浓H2SO4可氧化绝大多数金属(Au、Pt等除外),但不产生H2。
[说明]H之前金属与浓H2SO4反应,产物复杂,大纲不作要求,但要注意反应不
产生H2。浓H2SO4与不活泼金属反应,一般被还原为SO2。
b.常温下,浓H2SO4可使Fe、Al钝化。
[强调]“钝化”并非不反应,是因氧化而钝化。
c.浓H2SO4与金属反应表现酸性和氧化性。
[过渡]浓H2SO4的氧化性之强还体现在能跟一些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
[板书]C+2H2SO4(浓)CO2↑+2SO2↑+2H2O
[问题探究]根据浓H2SO4的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解释蔗糖炭化后,能够体积膨胀、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炭及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的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后自愿回答]
[生]在蔗糖内加入了几滴水,浓硫酸遇水放出大量的热,此时,蔗糖被浓硫酸炭化,反应生成的炭又继续和浓H2SO4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SO2气体,同时生成CO2,从而会出现体积膨胀、疏松多孔海绵状炭并伴有刺激性气味。
[师]以上现象是浓H2SO4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的共同体现。
[问题探究]我们在前面对H2S的学习中,知道H2S具有较强的还原性,那么,它能否和浓H2SO4反应?若反应,生成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H2S+H2SO4(浓)====S↓+SO2↑+2H2O
[参考练习](投影)
1.下列现象反映了硫酸的哪些主要性质(填空):
(1)浓硫酸滴在木条上,过一会儿,木条变黑。_____________
(2)敞口放置浓硫酸时,质量增加。_____________
(3)锌粒投入稀硫酸中,有气泡产生。_____________
(4)把铜片放入浓硫酸里加热,有气体产生。_____________
(5)利用浓硫酸和食盐固体反应可制HCl气体。_____________
(6)浓硫酸不能用来干燥硫化氢气体。_____________
(7)利用硫化亚铁跟稀硫酸反应可制H2S气体。_____________
答案:脱水性吸水性酸性酸性和强氧化性难挥发性强氧化性强酸性
2.常温下,下列物质可盛放在铁制容器中的是
A.盐酸B.稀硫酸
C.浓硫酸D.硫酸铜溶液
解析:此题考查有关物质的性质及反应。盐酸、稀硫酸与铁发生反应:Fe+2H+====Fe2++H2↑,铁被腐蚀;硫酸铜溶液可与铁发生反应:Cu2++Fe====Cu+Fe2+,铁被腐蚀;常温下,浓硫酸可使铁钝化而生成保护膜。所以选择答案C。
答案:C
[小结]本课时重点学习了硫酸的性质。硫酸是典型的强酸,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等特性。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是我们本节课所学重点。
[布置作业]课本习题一、二
课后思考:组装一套实验装置,验证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产物。
●板书设计
第三节硫酸(第一课时)
一、硫酸
(一)稀硫酸具有酸的通性
H2SO4====SO+2H+
(二)浓硫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特性
(1)吸水性
(2)脱水性
(3)强氧化性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C+2H2SO4(浓)CO2↑+2SO2↑+2H2O
H2S+H2SO4(浓)====S↓+SO2↑+2H2O
●教学说明
本课时主要采用了实验、启发、设疑、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
由于本课时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单纯地讲解容易让学生有枯燥、乏味、零乱之感。因此,本课时充分利用了化学实验这一重要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理、抽象概括,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趣味性,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实验外,还增加了问题探究,意在训练学生实验、观察、分析、思维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浓硫酸的特性。

渔父第一课时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渔父第一课时”,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渔父第一课时
一.熟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枯槁(gǎo)鼓枻(yì)凝滞(zhì)淈(gǔ)其泥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餔(bū)其糟濯(zhuó)吾足莞(wǎn)尔而笑歠(chuò)其醨(lí)
2.正确划分节奏。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二.预习
1.熟读课文,结合译文和课下注释,把重点的字词准确解释写在课本上。
2.解释加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1)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能够体现屈原形象的句子?并思考表现了诗人怎么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於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译文:
屈原被放逐之后,在江湖间游荡。他沿着水边边走边唱,脸色憔悴,形体容貌枯槁。渔父看到屈原便问他说:“您不就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会落到这种地步?”屈原说:“世上全都肮脏只有我干净,个个都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通达事理的人对客观时势不拘泥执着,而能随着世道变化推移。既然世上的人都肮脏龌龊,您为什么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浑浊而推波助澜?既然个个都沉醉不醒,您为什么不也跟着吃那酒糟喝那酒汁?为什么您偏要忧国忧民行为超出一般与众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场呢?”
屈原说:“我听过这种说法:刚洗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刚洗澡的人一定要抖净衣服上的泥灰。哪里能让洁白的身体去接触污浊的外物?我宁愿投身湘水,葬身在江中鱼鳖的肚子里,哪里能让玉一般的东西去蒙受世俗尘埃的沾染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板离屈原而去。口中唱道:“沧浪水清啊,可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双足。”便离开了,不再和屈原说话。
四.语句分享
语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课堂学案
1.导入
面对人生的苦难和不幸,面对人生的生死抉择,有人忍辱负重,隐忍苟活,就像司马迁一样,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他坚强地选择活下去;可是,也有人选择死,比如屈原,那么,为什么这些人的生存选择是如此的迥异?对于他们各自的生存选择,你又有怎样的认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渔父》,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个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
2.背景介绍
他出身贵族,知识渊博,有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怀王信任,担任地位相当高的“左徒”的官职,参与国家的政令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于上官大夫的诽谤而被楚怀王疏远。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的楚国的危机,主张改良内政,联合齐国以求自存。但是,当权者靳尚和怀王的宠姬郑袖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正确意见,和齐国绝交了。怀王甚至被秦国诱去做了三年的俘虏,囚死在秦国。楚怀王死后,顷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亲还要糊涂,在令尹子兰和上官大夫的挑拨和诋毁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岁时,他看到楚国的前途已经无望,毅然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跳进汩罗江自杀了。
屈原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的政治理想虽然失败了,但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伟大的诗人却赢得了人民的普遍同情和尊敬。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节,全中国各地划龙船,吃粽子,就是用来纪念屈原的。
3.作家作品及有关常识
屈原:______末期______人,杰出的______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______》、《______》、《______》(11篇)、《______》(9篇)、《______》,凡23篇。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后人便称之为骚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4.整体感知
(1)听录音:听时注意圈点标记
听音乐,感受文字,感受诗情、诗韵
(2)诵读要领:朗读是声音和情感交融的艺术,叙事文章的诵读需要主义把握人物的性格,读出人物语言的语气、语调、语速。“言为心声”,语言最能表达人物的心灵世界,在诵读时需要把握这一点。
例如:(1)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要读出渔父偶遇屈原是看到他形容憔悴而流露出的惊奇和关切。
(2)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这句要读出昂扬之气,傲然之气,一种执无怨悔的决绝,同时还要流露出一种隐隐的豪迈之感。
(3)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这句语调抑扬顿挫,几处反问语气要语调宜高,表现出一种激愤之情。
5.研讨文本
1.第1、2段
(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并将注释下的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
(2)积累、掌握重点词句。
重点字词:颜色、形容、是以、见、凝滞、淈、而、餔、歠、酾、高举
重点句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3)概括段落大意,落实文言语段翻译
课下练案

1.★给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憔悴()餔糟()歠醨()
汶汶()三闾()鼓枻()莞尔()濯缨()
2.★★下列对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枯稿:枯瘦
B.新沐者必振衣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于江鱼腹中耳
常流:经常流动
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知道变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4.5.★★下列对加点的虚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B.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连词,表因果)
C.何不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D.涵淡彭湃而为此也(连词,表因果,因而)
6.翻译下列句子。
(1)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2)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硝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硝酸的物理性质(易溶于水、挥发性)。

(2)掌握硝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性、强氧化性和强酸性)。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硝酸强氧化性的实验,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提高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推理分析的能力;

(2)通过从酸的一般通性到硝酸的性质的推理分析,提高运用复分解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硝酸跟硫酸、盐酸等的对比和分析,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硝酸的用途让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作出贡献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硝酸的强氧化性。

[教学过程]

[引言]硝酸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三大强酸之一,现在老师手中拿着的是一瓶浓硝酸,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观察后总结一下你从中可以判断出硝酸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以此为落点让学生边观察边作简单的推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实验现象推出结论的推理能力)

[板书]

1.硝酸的物理性质

(1)无色(观察硝酸溶液的颜色得出);

(2)有刺激性气味(打开瓶塞可嗅到);

(3)易溶于水(观察瓶中标签浓硝酸的浓度为65%可得出);浓度大于98%的硝酸会在空气产生大量的白雾,故称为发烟硝酸。

……

[教师引导]我们可以断定硝酸具有酸的通性,请同学们根据酸的通性来分析解决下列问题,并把结果填信表格中:

推测可能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硝酸跟氧化钙反应

硝酸跟碳酸钙反应

硝酸跟氢氧化铝、氢氧化钠反应

硝酸跟金属铝、铁、铜反应

硝酸溶液中滴入酚酞试剂

[学生分析时可能出现的情况]估计绝大部分学生对前三个问题都能得出正确结论,对于后两个问题,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的结论。这正是后面进一步探究硝酸的氧化性创设了问题情景。

[板书]

2.硝酸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强酸

[教师活动]盐酸、硫酸跟铁和铜等金属反应情况?试推断铁、铜跟硝酸反应反应情况。

[实验演示]

A.稀硝酸中投入铁片、稀硝酸中投入铜片

B.浓硝酸中投入铁片、浓硝酸中投入铜片

C.浓硝酸跟投入铁片并加热

[学生观察并分析]

铁、铜跟稀硝酸都能在常温下反应产生气体(引导学生分析研究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不是氢气?)。铁片跟浓硝酸在常温下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铜片跟浓硝酸反应产生一种红棕色的气体、同时溶液显蓝色。

[师生共同研究得出结论]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稀硝酸都可跟不活泼金属(活泼金属当然能反应)反应,反应中一般不产生氢气,冷的浓硝酸遇铁、铝等要发生钝化作用。

硫、碳等非金属单质遇硝酸能否发氧化还原反应?

亚硫酸钠、硫酸亚铁等还原性较强的化合物遇硝酸能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实验研究]

D.焦炭投入热浓硝酸中

E.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入浓硝酸溶液

[板书]

(2)具有强氧化性。反应规律如下:

还原产物

范围

浓硝酸

一般NO2

不活泼金属、碳等非金属单质、某些还原性较强的化合物

稀硝酸

一般是NO

硝酸强氧化性的其它方面的表现:热浓硝酸遇酸碱指示剂会起漂白作用,铁、铝等金属遇冷浓硝酸会起钝化作用。

[学生练习]

写出铜跟浓、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硫、碳跟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C+4HNO3(浓)=CO2↑+4NO2↑+2H2O

S+6HNO3(浓)=H2SO4+6NO2↑+3H2O

[教师展示]一瓶久置变质的浓硝酸、一瓶未变质的浓硝酸,让学生观察颜色并进行比较。

[学生观察结果]变质硝酸显黄色。

[教师引导]试分析久置浓硝酸为什么会变黄色?

[师生共同分析]硝酸分解会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易溶于水,使溶液显黄色。

[板书]

(3)硝酸是一种不稳定性的酸,见光、受热易分解。

4HNO34NO2+O2+2H2O

所以保存硝酸时要注意避光、放在阴暗和低温处。

[总结巩固]试比较硝酸、硫酸、盐酸三大强酸在性质的异同点:

色、态

刺激性

挥发性

氧化性

硝酸

盐酸

硫酸

[巩固练习]

1.将足量的NO2和一定量的SO2混合气体通入氯化钡中,产生的沉淀()。

(A)不可能是亚硫酸钡(B)一定是亚硫酸钡

(C)一定是硫酸钡(D)一定是亚硫酸钡和硫酸钡

2.常温下,下列溶液中能溶解铁的是()。

(A)稀硝酸(B)浓硝酸(C)浓盐酸(D)浓硫酸

3.常温下,在VL密闭容器中有amolNO气体,压强为bkPa,若再充入amolO2,保持温度不变,反应后容器的压强是()。

(A)1.5bkPa(B)2bkPa(C)略小于1.5bkPa(D)略大于1.5bkPa

4.下列盛放试剂的方法,错误的是()。

(A)把硝酸放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暗处

(B)把硝酸银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C)把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带橡胶塞的玻璃瓶中

(D)把氢氟酸放在玻璃瓶中

5.取三张蓝色石蕊试纸湿润后贴在玻璃片上,然后按顺序分别滴加65%硝酸溶液、98%的硫酸溶液、新制氯水,三张试纸最终变成()。

(A)白、红、白(B)红、黑、白

(C)红、红、红(D)白、黑、白

6.常温下,能溶于浓HNO3的单质是()。

(A)Al(B)Fe(C)Ag(D)Au

7.制取相同质量的硝酸铜,消耗硝酸最多的是()。

(A)Cu+HNO3(浓)(B)Cu+HNO3(稀)

(C)CuO+HNO3(D)Cu(OH)2+HNO3

8.在某100mL混合液中,HNO3和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是:0.4mol·L-1、0.1mol·L-1。向该混合液中加入1.92g铜粉,加热,待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中的Cu2+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是()。

(A)0.15(B)0.225(C)0.35(D)0.45

9.6.4g铜与过量的硝酸(8mol·L-160mL)充分反应后,硝酸的还原产物有NO、NO2,反应后溶液中所含H+离子为nmol,此时溶液中所含NO3-的物质的量为()。

(A)0.28mol(B)0.31mol(C)(n+0.2)mol(D)(n+0.4)mol

(A)Al(B)Fe(C)Ag(D)Au

10.纯净的浓硝酸是无色的,但保存不当则呈黄色,这是由于________,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除去所含的杂质,所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有关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实验室贮存浓硝酸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

11.用如图所示装置(气球内先充有空气)进行铜与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请填写下列空格。

(1)实验开始时,先将烧瓶加热,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不断摇动烧瓶的条件下,使反应充分进行。可观察到的4个主要现象:

①铜丝逐渐减小,但不完全消失,且表面有气泡生成;

②气球先略变大,在摇动情况下变小,而后又变大;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摇动情况下,导致气球变小的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2AC,3C,4D,5D,6C,7A,8B,9C。

10.硝酸见光分解产生的NO2溶于浓硝酸;4HNO34NO2↑+O2↑+2H2O;加适量蒸馏水;3NO2+H2O=2HNO3+NO;盛放在棕色细口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的地方。

111.(1)提高反应速率。(2)③无色溶液变成蓝色;④烧瓶中气体先呈红棕色,最终为无色。(3)4NO2+O2+2H2O=4HNO3,或4NO+3O2+2H2O=4HNO3,或2NO+O2=2NO2、3NO2+H2O==2HNO3+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