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30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每个老师需要在上课前弄好自己的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才能对工作更加有帮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中国建筑艺术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教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车尔尼雪夫斯指出,“建筑作为一种艺术,比其他各种实际活动更专一无二地服务于美感要求。”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即通过建筑的空间与实体(包括周围的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使建筑既具使用功能又达到人们审美要求的一种综合性艺术。
本单元,我们将一起欣赏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领略中山陵的巍巍气势,直观法国凡尔赛宫的金壁辉煌、豪华非凡;回首体现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特色的黄鹤楼和于园。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充分感受各种建筑艺术风格的美,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的印记和社会发展的足迹,从这些建筑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单元教学目标
1.阅读有关介绍古今中外名胜古迹的文学作品,了解这些有名建筑的特点,品味其文化内涵,体会人类的勤劳、智慧和对美的追求。
2.能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找出说明顺序。
3.学习记叙和说明有机结合的写作方法。
4.品味课文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语言。
5.能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征,用简单的说明文介绍你熟悉的某一建筑。
6.说话时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把话说得生动形象。
单元教学思路
本单元介绍了古今中外闻名于世的建筑,大多是说明文,大量说明性的文字会令学生头昏脑胀,兴趣大减。学生由于经历有限,基本不可能游历这些名胜,因此,让学生了解这些名胜的意义价值所在,学生也许会感兴趣,激发游历的兴趣。
在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文体已被淡化。本单元虽说都是说明文,但我们大可不必从说明方法、说明对象、说明顺序方面做大量烦琐的分析。而是要抓住每课语言的特点,进行学习。当然,淡化文体,并不是说我们不再需要关注说明文相关的语言知识。
单元教材分析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这篇说明文按空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纪念碑的位置,有条不紊,层次分明;题字和碑文,突出了纪念碑的意义;碑身造型,展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民族风格;十幅浮雕,向我们介绍了我国一百多年来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先烈们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的光辉业绩,进而更深刻地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文章既介绍纪念碑的所在位置以及它在结构、造型等方面的特点,又介绍它兴建经过以及作者在瞻仰过程中获得的认识和感受;既说明这座建筑物的总体特征,又介绍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特征。在表达上作者以说明为主,有机插入记叙、议论、描写,语言富于变化。
《巍巍中山陵》
这是一篇介绍陵园建筑的说明文。课文有条不紊地介绍了中山陵的方位、人文环境、设计特色、修建过程和规划特点,准确说明了中山陵园的建筑特色,表达了它巍巍的气势以及孙中山先生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课文紧扣中山陵的建筑特征选取材料。语言准确、简明,生动形象。
《凡尔赛宫》
本文说明了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突出地表现了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文中插入历史轶事,颇有趣味性。语言准确而富有文学性。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法国凡尔赛宫的历史,以及它宏伟壮观的外部布局和金壁辉煌的内部陈设,那神奇别致的镜廊、优美恬静的法兰西式大花园,都让人赞叹不已,让我们领略到了这座驰名世界的宫殿的丰姿,也欣赏了外国建筑的独特风情。
《短文两篇》
《黄鹤楼》介绍了楼的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闻,突现了这座名楼的地位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
《于园》着重介绍了于园磊石之奇以及建筑的幽远意境,抒写作者游园得自然之趣的感受,赞颂了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这篇小品清新空灵,兼雅趣与谐趣于一身。
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2课时
《巍巍中山陵》2课时
《凡尔赛宫》1课时
《短文两篇》2课时
诵读欣赏1课时
写作3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整体感知本单元介绍的几处建筑,确立自己本单元的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第一块:导入单元学习,初步了解建筑的概念及其与艺术的关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什么是建筑?
揭示:凡用砖石、金属、木材、混凝土、玻璃等各种材料建造的宫殿、楼阁、亭台、寺庙、塔院、会堂、旅馆、商店、剧场、车站、工厂、住宅、桥梁、陵墓等立体物,均属“建筑”。
本单元我们将研究建筑这一种艺术形式。各抒己见
2多媒体展示古今中外世界闻名的建筑物的图片。
任务:请同学们说说你认识的有名建筑并说说哪一个(包括多媒体展示的建筑物)最能打动你?为什么?学生欣赏各建筑物的图片
说说你认识的有名建筑
组织语言
说说欣赏理由
3评价引导:艺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的概括而创作的作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造型、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建筑艺术是造型艺术之一,这些建筑有的秀美,有的雄伟,有的现代,有的古典,有的庄严肃穆,有的奇妙玲珑。这些艺术品感染着我们,打动着我们的心灵。正如单元导读所说:“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听讲
第二块、整体感知本单元内容,确立自己单元研究活动专题。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本单元我们将接触形形色色的建筑,如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巍的中山陵、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等等。请你浏览一下本单元课文指出你感兴趣的建筑物,说说你感兴趣的建筑类型?学生浏览课文
思考、回答

2布置任务:找3—5个和你有相同兴趣的同学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大家一起读读你们感兴趣的课文,找出你们最想了解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作为你们本单元的专题。学生自由分组。
读课文,发现问题。
记录。
3组织交流交流各组的专题

第二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
2.引导学生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中了解我国近百年的人民革命斗争史,进而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伟大意义。
课前学习:学生通过图书馆或网络等收集有关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十幅浮雕所展示的历史事件的内容(任选一件),并把它整理成一个小故事。
课堂学习:
第一块:整体感知,初步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及其历史地位。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多媒体展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它的认识。
引导
点评观看
回忆
发言
学生也许会说:在新闻联播中,在外国使节访华新闻中,或直接看见过。人民英雄纪念碑在这种重大的情况下出现,体现了它的政治地位、历史地位。
2布置任务:通读全文,从落成时间、位置环境、规模、高度、质地、艺术价值、意义方面概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概况。学生阅读思考,按要求概括。
3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二块:英雄的故事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哪个同学能给大家讲讲十幅浮雕中的历史故事。
讲述要求:(1)要交代清记叙六要素和这个历史故事的意义。(2)口齿清楚,语言顺畅、生动。
评价要求:口齿清楚,事件交代清楚,语言生动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讲故事
其他同学倾听
2组织评价学生根据要求评价。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学生思考后讨论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碑文中“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十年”的含义是什么?人民英雄纪念碑纪念的是哪些英雄?烈士们已经远离我们而去了,作为新时期的青年,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思考讨论
回答
2组织交流学生交流回答
3如果要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增加建国以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人民英雄的浮雕,你认为应该增加哪些,为什么?并请你描述一下浮雕的内容。(范例指导)思考,自由发言。
4教师组织交流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
1.设计一幅建国以来为国家和人民利益牺牲的某一个或一群英雄的浮雕。
2.根据已学过的说明文知识找出课文中的说明顺序。
3.给你欣赏的说明语言作批注。

第三课时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重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从总体上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把纪念碑一步步介绍到我们面前来?
(阅读2至5节,找出表明作者行踪的关键词语回答。)阅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3布置任务:请同学们对照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教学挂图,根据课文的描述,用简洁的语言谈谈作者的写作顺序。学生思考
小组交流
4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发言
5小结:本文说明的顺序是:
一、从远到近的空间顺序(2-5节)
二、从东到南到西再到北的空间顺序与从近代到现代的时间顺序相结合(6-10节)听讲记录
第二块:体会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具体表现:
1、大量说明性的语言
2、不少记叙性、描写性的语言
3、一些议论性的语言
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学生认真读课文,围绕以上三点各找两处加以体会;
学习小组内交流,有不同意见的大家讨论;
2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三块:写作练习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画出本校结构图,模仿本文的行文顺序,运用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写一篇说明文。学生写作
2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
课后学习:1.继续完成并修改课堂上的作文。
2.到网上去搜索更多有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资料,小组交流,把收集的资料了出一期板报。
3.收集为国捐躯的常州烈士的事迹,讲给家人或同学听。

第四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山陵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2.了解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历程,学习他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
3.能从中山陵的建筑中体会华夏文化魅力。
课前学习:利用网络或查找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事迹及思想。
课堂学习:
第一块:导入,交流孙中山的生平事迹及思想。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导入:同学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清明节)清明节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你知道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呢?(每至此日,人们会准备一些花圈和纸钱等去坟上祭拜祖先和已逝的亲人,因此这是一个纪念先人的节日)你能用一句诗来形容清明节的情景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与其他节日相比,清明是唯一一个充满哀思的节日,是一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节日。今天恰巧是清明,就让我们怀着这种日子特有的沉重心情来悼念一个人。他既不是我们的亲人,也不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但是他却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深情缅怀,因为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他曾带领国人推翻清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后人为了纪念他,就为他建造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陵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说到这里,你们肯定猜出知道他是谁了吧?(孙中山)对,他就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他死后所埋葬的陵墓就叫做中山陵,现在让我们一起跟随着一位名叫刘叙杰的作者,一起去巍巍的中山陵,缅怀这位伟大的人物。回答
畅谈孙中山
各抒己见
2多媒体展示陵墓及周围环境
出示课题、作者
第二块:整体感知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谈谈中山陵的设计是抓住什么特征来写的?这种特征与孙中山的伟大品格和不朽精神有何联系?学生阅读思考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交流讨论
3你认为有哪些建筑直接表现中山先生的革命理想和伟大形象?学生思考
4教师评价学生交流
第三块:深入探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请你联系《展现华夏文化魅力》一课,说说吕彦知设计的钟形图案为什么会入选;想一想,课文开头为什么要详细描绘中山陵的地理环境。学生阅读思考
2教师巡视指导小组讨论
3教师组织评价学生交流讨论

第五课时巍巍中山陵(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文内容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2.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课前学习:搜集有关中山陵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中山陵。
课堂学习:
第一块:理清中山陵的大体布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根据课文说明的内容填写探究练习二中的示意图,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说明中山陵的。阅读,思考,填表。
2组织交流、评价讨论、交流。
3假如让你当中山陵的讲解员,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把这幅图解说清楚。学生根据课文,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解说词,四人小组交流,选出代表。
4组织评价学生解说
5说说在作者指引下,参观完中山陵,你产生了哪些感觉?为什么?思考交流
第二块:体会准确简明、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本文虽然是一篇介绍中山陵的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优美,请你找出这样的句子,朗读它,并在句子旁写好批注。学生朗读、写批注
2教师点评全班交流
第三块:语文活动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自选超市:
1“我心目中的”设计比赛。勾画出自己设计的某建筑的草图,并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进行描述。
2瞻仰完中山陵,请你说一段话,或者表达你的感受,或者表达你对中山先生的景仰。学生设计,准备进行描述
2组织评比自评、互评。
课后学习:继续完善“我心目中的 ”设计草图。
(王婷娜)
第六课时 凡尔赛宫(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凡尔赛宫的建筑特色、艺术风格及其政治文化中心、旅游胜地的地位。
2.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
3.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
学习抓住特征,突出重点进行说明的方法;学习准确而富有文学性的语言。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2.查阅、搜集有关法国巴黎名胜古迹的图片、文字等资料。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昨天布置大家利用网络自主查寻收集资料,了解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欣赏外国建筑的风情,大家查到了什么?(巴黎圣母院、凯旋门、艾菲尔铁塔、凡尔赛宫等)法国巴黎的名胜古迹很多,今天我们选择其中的凡尔赛宫去游览一下。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出示幻灯片)
摒弃镶嵌淋漓静谧恬静
心旷神怡波光粼粼参天婷婷 轶事 加冕
学生活动:个别学生朗读并解释,如果有读得不正确或解释的不正确的,请其他学生进行纠正。
三、整体感知、梳理内容
教师活动:
我们已经掌握了本文中重要的字词,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凡尔赛宫,真真切切地感受它的美。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凡尔赛宫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2.介绍建筑物一般以空间变换为序,本文在介绍凡尔赛宫时是按什么具体顺序说明的?
学生活动:
学生自读并思考,同桌交流后全班讨论
明确:1.一是宫殿建筑气势磅礴,布局严密、协调;内部陈设和装潢,富于艺术魅力,室内陈放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珍贵艺术品,镜廊名胜、驰名世界。二是外围环境优美,正宫前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法兰西式大花园。三是建筑历史悠久,有着许多动人的历史轶事。四是在历史上它曾是法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今日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
2.全文第一段总说凡尔赛宫的方位和艺术价值,总领全文;第2至5段具体说明凡尔赛宫的建筑时间、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第6至7段说明凡尔赛宫在昔日和今日的重要地位,这两部分是分说;在介绍建筑特色和艺术风格时,又是以空间为序,由外而内的具体说明。
四、争做讲解员
教师活动:
跟随着作家的笔迹,我们欣赏了凡尔赛宫的美,但是还有很多人像我们一样不能一睹凡尔赛宫的风采,大饱眼福。今天就请同学们当一回凡尔赛宫的讲解员,把这座美不胜收的宫殿介绍给大家。请你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或者最喜欢的一处景点做具体介绍。要求:可以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图片,可适当加入自己的感受、看法。
学生活动:
1.学生口头完成后四人学习小组交流修改,推荐出一名代表
2.选出2至3个小组进行全班交流,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口齿是否清楚;仪态是否自然;语言是否优美;
五、比较分析,赏析语言
教师活动:
凡尔赛宫的艺术魅力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要归功于作者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的构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比较分析,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有人说,第5段插入了凡尔赛宫修建的一段轶事没有必要。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
2.阅读下面语段,和文中第4小节作个比较,你认为哪一段文字更吸引人,为什么?
正宫前面是宫殿园林中的大花园。花园东西宽约200m,南北长约1000m。中心有一对大水池。南半部是规则的绣花形花坛,最南部地坪下降约5m,是一处桔园。有对称的水池和盆栽大树。北半部有绣花形花坛和树林,最北端是面积2万平米的大水池和海神喷泉。向西一条宽大的人工河,在中点还有一条横向的人工河,两条人工河十字相交,如同十字架。河边全是高大的乔木林,树木郁郁葱葱。
学生活动:
1.学生分析比较,做笔记
2.全班交流。
3.老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在准确简明的同时,可以选用描述性语言和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介绍事物的特征,使说明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性;还可以引用相关的历史轶事,增强说明语言的趣味性和可读性。
六、现学现用
教师活动: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领会了说明语言的要求,下面就请同学们现学现用,进行说明文的写作练习。大家知道,清潭中学被誉为“公园学校”,平时也经常有很多的专家和老师到我们学校来参观学习,作为学校的小主人,该怎样向这些专家和老师来介绍我们的学校呢?老师拍摄了学校富有特色的几处景点,请你选择喜欢的一处进行介绍。介绍时,别忘了运用刚才我们探究到的“法宝”,字数:150——200字。
学生活动:
1.学生自由书写。
2.选择2至3位学生朗读所写的内容。
3.组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标准:内容是否符合事实;语言是否通顺;是否运用本文语言的特点。
七、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活动:自由表述,可以是文章内容上的、写作方法上的、学习能力上的……
八、课后作业:
请参观你喜欢的常州的一处名胜古迹,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说明性文字,要求能抓住特征,突出重点的进行说明。
 (莫英)
《短文两篇》教案(两课时)
第七课时 《黄鹤楼》(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查阅资料,了解有关黄鹤楼的诗文
3.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2.学生活动:
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如:
崔颢的《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教师活动:
刚才同学们交流的大多是古诗,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唐人阎伯理写的一篇关于黄鹤楼的碑记。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隅、韦、憩、茏宗、邑、闼、窥、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学生活动:
(1)按要求自学,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名”等。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通过刚才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同学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的内容,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
(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
(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2.学生活动:
自由精读课文,思考并批注
全班交流,明确:
(1)第一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第2—3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第4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2)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外观:“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建筑结构:“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4)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五、赏析品味,体会语言的优美:
1.教师活动:
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的原因并和同桌交流。
2.学生活动:
完成规定任务,并进行全班交流。
六、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课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七、课后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莫英)
第八课时 《于园》(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3.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教学重点: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学生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2.熟读课文,能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3.查找资料,了解我国古代著名的园林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教师活动:
中国的园林建筑闻名于世,我们的老祖宗们用他们高超的设计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致奇巧的园林,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说出一些你知道的中国古代园林的名称。
2.学生活动: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3.教师活动:
于园,想必你们还未听说,它是富人于五建造的一座私家园林,建于明万历年间,在当时非常著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一起去品赏这座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检查预习:
1.教师活动:
正音:(幻灯片打出)
钥 葆 壑 槛 邃 啾唧 窈
2.学生活动:
个别学生朗读,如有不正确的,其他同学更正。
3.教师活动:
检查完了字音,下面请同学来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4.学生活动:
指名个别读后,其他同学点评,再集体读。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教师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如有不能理解的,做好圈点勾画。
2.学生活动:
(1)按要求自学,批注
(2)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如有不能解决的问题,留待全班交流解答。
(3)全班交流疑问,教师点拨;重点学习文言虚词“于”“以”“其”等及文言实词“圆”“款”、“缘”等
(4)翻译课文,教师点拨纠正。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教师活动:
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于园究竟奇在何处?
请同学们自读第二节,思考以下问题:
(1)用文中的话说说于园奇在哪里?课文又是从哪几处来具体描绘的呢?它们各自奇在何处?
(2)作者介绍于园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的?请找出标志性的词语。
(3)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师生活动:
自读思考,并做批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纠正,明确:
(1)“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课文依次描写了前堂、后厅、卧房槛外的磊石,它们分别奇在“实”“空”“幽阴深邃”。
(2)空间顺序,标志性词语有“前”、“后”“外”“再后”
(3)赞颂了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构思。
3.教师活动:
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
“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
4.学生活动:
各抒己见。
五、课堂小结:
教师归纳;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于园的奇特之处,感受到了我国古代园林假山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并且学会了按照空间顺序有层次的来介绍园林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1.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背诵。
2.你最欣赏于园中的哪一处景致,把你欣赏的理由和对景致的描述说给同学或家长听。
 (莫英)

第九课时 诵读欣赏
学习目标:
1.理解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2.学习、积累优美准确的语言,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学习:搜集你认为写得好的写景状物文章
课堂学习:
第一块 朗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布置任务:四人小组内每人负责一篇文章,把这篇文章读给其他同学听。
找出文章中好的词句个人准备
朗读
分析好词好句
2布置任务:分析比较这些文章成功在什么地方。
巡视指导,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小组讨论
组长作好记录
3教师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第二块 拓展阅读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同学们课前已经搜集了许多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现在请你们再读一下这些文章。看看这些文章是有刚才我们分析的成功之处。学生重读自己准备的文章,思考
2你认为一篇好的写景状物的文章还应具有哪些特点?学生思考
3组织评价全班交流
课后学习
反复诵读《文笔精华(二)》,力求熟读成诵。

第十课时 写作(三课时)
好的作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仔细地观察,观察不仅要用眼更要用心,用心去发现事物的特点,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本单元作文训练的方向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力。同时,要求学生运用生动准确,富于变化的语言去表达事物的特点。
第十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自读《观察和描写事物特点》学生自读文章,作好圈点勾画
2组织交流交流所得
3组织交流回忆本单元所学的关于写景状物文章的特点
4布置任务:口头作文(书上第二题)思考组织语言
5组织交流交流
第十一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明确作文的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文
2组织学生自改自己修改
课后学习:自改作文,也可请他人帮忙修改
第十二课时: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出示评改标准和要求组内交流,互改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
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第十三课时 口语交际
学习目标:学会形象生动的描述事物
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1组织学生自学《话须形象才动人》
布置:文中的两段话为什么生动?阅读
2评价思考回答
3提供某物或某景的视频学生仔细看视频
4组织评价学生尝试生动地介绍它

第十四课时 单元专题交流
学习目标:介绍各组的活动过程、交流各组的活动成果、谈谈活动的体验与收获,在专题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师生互动评价。
专题活动:四人小组选择常州本地一处景物,查找有关资料,运用本单元学过的写景方法,抓住景物特点,拟出要点,加进自己的语句,或做精彩解说,或展示特长等等介绍该景点,小组内可以派出“首席发言人”、“魅力形象大使”等,推荐形式不限,目的是极力推荐自己介绍的景点.每一个候选景点需提供以下内容,包括:
景点魅力口号及概况描述
准确精炼地概括景点魅力所在
概况描述不少于50字
景点魅力图片

相关知识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1邓稼先
杨振宁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领悟文章主旨。
2.了解回忆性传记文学的一般特点,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3.学习科学家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品味课文精彩的语言。
教学难点:
1.第一部分写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作比较的好处。
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预习生字、生词。布置学生广泛搜集邓稼先的故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引入:
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其中有这样一条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3)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4)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学生发言:中国,有着屈辱的历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祖国能在国际上有着显赫的地位,是离不开一些为祖国作出贡献的人。今天,就给大家介绍一位在国防事业为祖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人——邓稼先。
1.简要介绍邓稼先及作者。(课下注释①)
2.传记: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一般由别人记述,也有自述的,称自传。传记一般分为两大类:历史性传记和文学性传记。传记的特点:所写材料必须真实可靠;取材精当、典型;语言准确、简明、平实;在记叙中穿插对人物、事件的议论。
二、展示目标:
1.能够识读会写并理解本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将不熟悉的字词标注出来,读完后,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小组成员间分工合作,做好记录。仍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一会儿共同学习。8分钟后,比一比哪组完成得好。
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词语的音、义。其它同学记录、评议。
质疑答疑:
生提出解决不了的词语,生解决。
如果生提不到,教师指出:音:罗布泊(pō)殷红(yān)
义:鲜为人知锋芒毕露妇孺皆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专题训练: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读写
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速读课文,简要说说各个小标题部分分别讲述了什么内容。并从文中画出直接赞美邓稼先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6分钟后,小组间交流,比一比哪组说得好。
交流研讨: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评议、肯定:
①引子→②简介生平经历、贡献→③对比、突出邓稼先的精神、气质、奉献精神→④邓稼先贡献之大(②的补充)→⑤邓稼先的民族文化背景,创造才能,意志、信念、精神(②的具体化)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赞美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朴实”。
“奉献精神”,“理想党员”——概括并赞美邓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没有私心”。
品格使人们绝对相信他:说服两派继续工作,制成氢弹;说服工宣队、军宣队队员。
质疑答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师、生解决。
教师准备问题:
1.第一部分,为什么要概述中国一百年屈辱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对照起来写?
专题训练:
从文中找出具体的事实,以表明邓稼先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明确:临死之前,还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三、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学习收获。
四、综合训练: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
B、殷红(yān)开拓(tuò)鲜为人知(xiān)
C、无垠(yán)癌症(ái)鞠躬尽瘁(cuì)
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悲惨孕育峰芒毕露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
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鲜为人知(新鲜)
B、家喻户晓(说明)至死不懈(松懈)死而后已(停止)
C、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锋芒毕露(全、都)
D、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4.本文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作详细介绍,为什么?下列解释合理的一项是()
A、这也许是个美中不足之处: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
B、大科学家写大科学家,着眼的是精神、态度、品格及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细节上。
C、50年的友谊使作者常从自己与邓稼先交流这个角度写,势必就不会着力于其他情节。
D、作者与邓稼先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
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展示目标:
1.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5分钟后发言讨论,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例如: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
质疑答疑:
学生找到好的词语,教师通过提问把它析透。
补充完善,归纳出词语的妙处。
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并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钟后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例如: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段,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
质疑答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师归纳总结:语言特色:①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②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③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专题训练:
课后一、3、4和二题
三、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2.一首歌3.名人名言4.相仿事例5.一首诗6.用一组排比句
四、综合训练: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像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三十家子初中争光,为七(二)班争光。我们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小“邓稼先”吧!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3


第三单元复习概述教案
一、单元复习意图
本单元以童话为中心安排教学,其目的一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童话的特点(如情节设计、人物刻画、主题、语言等),二是练习学生说、写童话的能力,三是引导学生感受童话中蕴涵的人文思想的熏陶,纯洁心灵。
二、单元选文意图
本单元四篇课文,既有当代作家的新童话,也有19世纪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的童话佳作;既有表现当代中国的主题,也有反映异国社会风貌的篇章。但它们都具有情节曲折跌宕、形象生动活泼的特点,童趣十足,而蕴涵的主题又健康积极,真正是“寓教于乐”,是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情感教育的好教材。
三、单元教学重点
重点应放在把握课文蕴涵的人文思想上,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本单元四篇课文可读性强,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还可以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四、课文讲解
9.骆驼寻宝记
这是一篇具有当今时代特点的新童话。课文通过骆驼历经艰险寻宝成功的故事,歌颂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本文浅显易懂,塑造了一个坚忍不拔、勇敢无畏、造福他人的艺术形象。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对骆驼性格特征的把握上。
本文写作的特点主要有两条:一是衬托手法的运用,以众多动物的无功而返衬托骆驼的百折不挠,以众多动物的心怀私念衬托骆驼的无私胸襟。二是语言运用的准确、生动,描写十分符合动物自身特点。
10.地毯下的尘土
这是一篇富有生活情趣而又充满神奇色彩的童话,十分贴近儿童生活。本文情节简单,主题明确,即歌颂了诚实、善良、勤劳。从写作上说,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如表现米妮勤劳,既正面写她怎样打扫屋子,又通过小矮人、星星的夸赞从侧面刻画人物;二是巧妙的心理描写,如通过米妮与星星的对话来展示人物内心。
有一个问题需要关注:如何看待童话结尾处地毯下出现金币这个情节?不能简单地把这看成是物质的回报。我们体会,作者意在告诉人们:诚实、善良、勤劳必有回报,这回报可能是物质的,但更重要还是精神的。良好的品德是为人处世之本。中国古语讲:“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这篇童话有相合之处。
11.巨人和孩子
这是一篇在世界各国传诵了百余年的著名童话。作者通过对比的手法,歌颂了爱心,歌颂了爱的力量,今天读来仍不失现实意义。
本文脉络清晰、主题鲜明,教学难度不大。重点可以放在对爱心的认识和理解上,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自己的体会。
本文大量运用了拟人手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领悟拟人的妙处,进而模仿和借鉴,学会巧妙运用这种修辞手法。
一个问题:童话中的“小男孩”是谁,有何寓意?作者笔下的这个“小男孩”是基督的化身,是爱的使者。这也体现了作者基督教的思想。当然,今天我们教学这篇童话,重在关注它蕴涵的博爱精神,而不在其中的宗教思想。
12.蟋蟀在时报广场
这是一篇充满异国情调的现代童话,虽然写的是动物之间以及动物与人之间的故事,反映的却是当今美国社会一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本文的主题是积极健康的,歌颂了真挚的友谊,歌颂了人性美。我们收选这篇童话,意在让学生接触、了解多元文化,感受真情的美好,受到心灵的洗礼。
本课教学重点是对形象的代表性的理解,如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是城市流浪汉的缩影,蟋蟀切斯特是在城市得到发展的乡村歌手的象征,而马里奥一家则是城市下层的代表,等等。
本课的教学难点可能是:如何理解获得了巨大成功的蟋蟀切斯特“并不感到快乐”,他怀念故乡,并决心告别都市、重返家乡。这篇童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化大都市生活与田园生活的矛盾,反映了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的困惑。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学生可能难于理解。教师可以适当点拨,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一些到城市打工的农民虽经多年也难于融入主流社会,深入思考。
本文写作特点很突出,情节曲折动人,语言生动幽默。
五、关于课后思考与练习
1.领会人文思想,如9课第一题、11课第一题。
2.训练写作技巧,如10课第二题关于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11课第二题拟人手法的妙用。
3.语言训练,如9课第二题谈语言的准确、12课第二题体会语言风格。
4.各课都设置了拓展题,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思维能力。
六、关于口语交际、写作和综合性学习
1.口语交际是童话故事接龙。活动趣味性强,但有一定难度。要让学生认识到合作精神在活动中的重要性。接龙,既要承上又要启下,既要新颖又要便于他人衔接。
2.写作,“课标”要求学生“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为此,我们安排了续写《蟋蟀在时报广场》。写作前要让学生了解续写这种写作形式的要点,即:
首先,从人物特点、情节发展、语言风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方面把握原作;
其次,续写时要尽量与原作保持一致,包括人称、人物性格、语言风格要一致,情节发展要合乎逻辑;
再次,续写要有创意,情节结构要完整。
3.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一次文学采风。其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了解文学与生活的关系,汲取民间文学的营养;二是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丰富写作素材。
本次活动要事先做好充分准备,要明确采什么、向谁采、怎么采,要加强安全教育,确保安全。活动中,要强调对材料的鉴别、筛选和整理,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通过这次活动,培养学生鉴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第11课邓稼先》导学案
导学目标
1、体会课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的特点。
2、能够灵活运用速读、默读、朗读等阅读方式阅读课文。
3、深切体会邓稼先的人品风貌,并学习他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导学过程
一、基础知识
1、应掌握的加点字的读音。
河水萦带()至死不懈()鞠()躬尽瘁()
鲜()为人知妇孺()皆知风悲日曛()
彷()徨()死而后已()
2、词语解释
可歌可泣:鞠躬尽瘁:
截然不同:锋芒毕露:
妇孺皆知:马革裹尸:
二、理解探究
1.在写邓稼先以前,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合作释疑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之文,何以见得?
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6.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有时句式十分整齐,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你能举出几个例子来加以说明吗?
四、课内精读
①奥本海默和邓稼先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可是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却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他们走向了两个相反的极端。
②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写的传记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包括波恩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四十多岁了,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时有发生。不过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③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
④我想邓稼先的气质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领导各阶层许许多多工作者,为中华民族作了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
⑤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⑥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罗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
1、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相同的地方是(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2、在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这两个人物中,你更喜欢谁?说出你的理由来。
3、根据文章内容推断,补写出第⑥段中空缺的句子。
五、拓展延伸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有删改)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
2.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答: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参考答案:
1.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3.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第一部分可以说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个帽子。第六部分可以是说是全文的总结。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第三部分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第四部分从另一个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第五部分则是重点写出了邓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创造才能、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国男儿歌》中的“男儿”一类的人物。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4.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至情,表现在作者对中华民族的至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至情。例如,作者得知中国的原子武器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动得热泪盈眶,显示出作者对民族、对老朋友的深情。又如,第五部分“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这些语句,都洋溢着作者对邓稼先的一片深情。
5.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按理说,邓稼先是“两弹”元勋,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现在这样写,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学家,写的也是大科学家,科学家写科学家,着眼于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以及气质、品格、价值观,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体细节的描写上。第二,作者与邓稼先有着50年的友谊,写这篇介绍邓稼先的文章,包含着作者对老朋友的不尽的思念;同时,写邓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渗透着自己人生中某些与邓稼先相同的东西。因此,这篇文章常常从作者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这个角度写,这样势必就不会着力介绍事件的具体细节。第三,作者与邓稼先虽然有50年的友谊,但分隔大洋两岸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会很多。加上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铺开来写。因此,像现在这样写,扬长避短,是很高明的。
6.有时句式十分整齐。例如“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部分,举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个例子;又如“‘两弹’元勋”部分,按时间顺序介绍邓稼先的简历和贡献,句式也相对整齐;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较整齐。
有时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例如“邓稼先与奥本海默”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绍奥本海默的性格和为人,长句和短句就交错使用。
句式多变,是为表达思想感情服务的。句式排列整齐,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长句与短句交错使用,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结合起来用,有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课内精读
1、分别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导人,各是两国的功臣。2、略
3、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
拓展迁移
1.答案: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2.答案示例:
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3.答案:【甲】②【乙】③【丙】①
热门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