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

高中牛顿第二定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8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如何写好我们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学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
了解李四光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李四光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的杰出成就和对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贡献。
李四光能够成为中国科技界一面旗帜的主观与客观原因。

一、留学归来报效祖国
1、李四光原名,清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家庭,13岁他考入高等小学,改名。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他被选送到留学。经过三年普通科学习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日本学校。1910年回国,被清政府赐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2、回国几年后,他再次离开祖国,赴英国留学。在那里,他最初学习采矿,后来改学。几年后,他获得硕士学位。1920年回国到,一直从事科研与培养人才。
二、为中国地质力学奠基
1、回国后,李四光一面从事,一面致力于的研究与勘探。1926年他发表《》一文,对大陆运动的提出假说,这是萌芽之作;
2、抗战时期,已担任中央研究院所长的李四光,开始过着颠簸流离的生活,但他从未中断过地质科学研究,于1945年在《地质力学的基础与方法》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这个名词。
3、1948年李四光出席了在伦敦举行的第届国际地质学会,并就他创立的地质力学理论,作了题为《》的学术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地质力学”从此被载入史册,李四光也被公认为地质力学的。
4、20世纪60年代初,李四光完成了《》一书,这部书成为地质力学的代表作,也是地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里程碑。
5、在其他科学领域:在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创立蜓科化石的鉴定的条标准,提高鉴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冰川学研究领域,他确定中国冰川的存在,推翻外国人的错误结论,并最终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三、推动中国石油和其他矿产资源的开采
1、寻找石油资源——勘测到、大港、、华北等大油田;使中国摘掉“贫油”的帽子,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能源保障。
2、寻找铀矿资源——为发展我国事业作出了贡献。
3、探索地震预报——有效地加强了各种地质灾害的和,他的研究成果饮誉海内外。
4、为成昆铁路选线、攀枝花钢厂选址等大工程服务。
四、评价
李四光是我国杰出的、的创建者和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把一生都献给科学事业,献给和。李四光以杰出的成就为中国科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在中国科学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阅读下列材料:
李四光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早年受孙中山“要努力学习,蔚为国用”的勉励,后两度出国留学,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冲破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他打破了两个“洋神话”,被誉为中国的“地质之光”
请回答:
(1)李四光打破了哪两个“洋神话”?

(2)李四光的哪些精神值得当今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四光年轻时候就有“科学救国”的理想,但是在旧中国难以实现。1949年秋,新中国成立在即,正在国外的李四光被邀请担任政协委员。李四光和夫人立即回国。回国后,毛泽东问李四光:中国真是贫油国吗?李四光表示他能够为中国找到石油。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政府把一批犹太学者包括爱因斯坦赶出了德国,爱因斯坦的几个亲人还被纳粹杀害在集中营里。二战中爱因斯坦建议美国政府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战争后期美军用原子弹轰炸了日本城市,这促使爱因斯坦后来致力于防止核战争,倡导科学家联合起来维护世界和平。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请回答:
⑴材料一中李四光为什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立即回国?结合史实说明回国后他怎样实现报国的理想?

⑵材料二中爱因斯坦为什么离开德国?他对战争持有什么态度?

⑶从上面材料中可以发现李四光和爱因斯坦有什么相似品质?

第六单元第3课李四光
(1)他推翻了外国人作出的“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的错误结论,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并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在他地质力学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发现了许多大型油田,推翻了外国人的“中国贫油论”。
(2)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少年大志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严谨治学的精神。
⑴回国原因:李四光怀有“科技救国”的信念和对新中国的希望。新中国邀请他担任政协委员。实现理想:根据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为中国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⑵离开原因:受到纳粹迫害。态度:既反对法西斯发动战争,也反对原子弹用于战争,主张世界和平。⑶品质:都是正义的科学家,都要用自己的理论为社会进步事业服务。

相关知识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高中教案的内容具体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单元杰出的科学家

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教案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了解李四光的求学经历;了解对地质科学研究的主要成就;了解

对新中国建设所做的杰出贡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本课学习,使学生提高评价历史人物的的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把历史人物

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分析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李四光求学经历的了解,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通过学习李四光对地质学的研究成就,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权威,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通过了解李四光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的理想,使学生理解学习科学知识对建设国家的重要性,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

产力”科学论断的理解。

李四光的研究成就及其对新中国建设的贡献。

第四纪冰川及地质力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意义。

1课时

(导入新课) 导入示例一:多媒体放出建国出公共汽车上背着煤气包的图片。老师

提问,汽车上放的黑色大包是什么吗?老师指出是煤气包。又问,为什么要背煤气包

吗?回答:是因为那时中国没有足够的石油,要靠煤气提供燃料。现在大家知道天上

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水上游的轮船,它们的燃料来源都是石油。中国的石油早

已达到自给。那么,中国的油田是怎样发现的?这和一个人是密不可分的,他就是被

称为“地质之光”的李四光。

李四光并不是现在学生很熟悉的历史人物,所以,本课导入应首先利用学生熟悉的和

有兴趣的话题引发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导入示例二: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中国的建设也是依靠科学技术,

依靠一批具有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的科学家打下了基础,李四光就是这些科学家中具

有代表性的人物。

把对李四光的理解和现实联系起来,并且上升到“科教兴国”的高度去理解。

一.求学生涯(板书)

(提出问题):以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归纳、总结李四光的主要求学经历有哪些?

(学生活动)学生可依据教材回答。

要求学生简练、准确、条理清楚地总结、归纳出李四光的求学主要经历,训练和提高学

生提炼课本知识点的能力,这也是历史科必备的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记忆知识点。

(提出问题):李四光的学业由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提示:李四光在日本留学,学习造船,而后,又到英国学习采矿,后又转

学地质,与甲戊战争联系,学生可以想到甲戊战争,中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他要立志

发展中国的造船业,有朝一日雪国耻。造船需要钢铁,钢铁开采需要地质知识。说明他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国家的富强。

(提出问题):李四光的人生道路有什么转变?说明了什么?

(学生活动)提示:李四光由一个同盟会最小的会员到北洋政府的高官,再到英国留学,

后回到国内从事地质研究,从政治转移到学术。说明他的民主精神。

两个提问,概括了李四光的人生轨迹,是李四光前期生平的两条线索。这样的设问既可

以联系历史背景,把人物放在历史环境中认识;又可以把课本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形成

一定的线索,而不是孤立地记忆知识点。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第四纪冰川

建议一:以多媒体展示反映第四纪冰川的知识及第四纪冰川发现的作用的资料。

建议二:让学生搜集第四纪冰川的知识,在课堂展示,然后,让学生总结在中国发现

第四纪冰川的意义。

(提出问题):第四纪冰川在中国的发现对经济建设有什么意义?李四光发现第四纪冰

川表现了一个科学家的什么精神?

(学生活动)提示:第四纪冰川的发现对兴修水利、发展灌溉、防止水旱灾害,开垦

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山区经济,改良土壤,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也是与研究古生物变化、人类起源相关的重要课题。

表现了他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建议一:以多媒体展示反映地质力学的知识。

建议二: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地质力学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了解地质力学的知识,扩大知识面。

这目内容知识性强,比较专业,老师首先要了解这两个理论知识,以便于帮助学生理

解知识。同时,了解李四光在学术上的杰出成就。

三.甩掉贫油的帽子

老师以这一时期李四光的大量工作图片,介绍李四光在回国后为新中国的建设不辞劳

苦地工作的状况。在次基础上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解。

多媒体展示大庆油田的照片和周恩来宣布中国把贫油的帽子甩进了太平洋的视频。

(提出问题):中国发现石油对新中国的建设油什么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政治上,打破了西方国家在能源上卡中国的脖子的状况。经济上,促进了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提出问题):怎样理解周恩来对李四光的评价?

(学生活动)参考答案:周恩来总理称他为一面旗帜,早年参加辛亥革命,是一位旧

民主主义的革命者,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国,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新中国科技

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和榜样。在身上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阅读与思考]

参考答案:体现了他为社会主义建设忘我工作的精神,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要取

得一定的成绩,必须要放弃个人享受,要把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作为自己的动力。

[自我测评]

参考答案:李四光发现的第四纪冰川,对掌握地下的水文和构造、寻找地下水资源,

对工农业生产,都有重要意义。李四光应用地质力学理论,在中国大陆成功找到了石

油,使中国甩掉了贫油的帽子,为经济建设提供了保证。

本课教材是介绍人物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总结人

物的主要成就,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人物的伟大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

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训练学生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评价人物的方法。生

平成就以学生自己总结、归纳为主,人物体现的精神应以学生讨论为主,老师也应向

正确方向引导,评价人物,老师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引导和启发。对于一些专

业性较强的科技知识,应发动学生查资料,加深理解。

第六单元第1课李时珍学案


第六单元第1课李时珍
了解李时珍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对达尔文称《本草纲目》为“中国的百科全书”的理解。

一、从医之路
1、出身名医世家,从小酷爱医学。他的愿望是当一名的医生,可那时医学被视为,民间医生的地位很卑微。
2、三次乡试落榜,坚定从医之路。经十余年的刻苦钻研,李时珍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医生。
3、宫廷御医之便,饱识医术药材。从武昌的皇族的医生到担任京师医判,使他阅览大量医药典籍,看到许多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
4、由于淡泊名利,托病辞职回家。行医之余,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了的研究和著述上。
5、27春秋努力,编成《本草纲目》。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终于在他岁时完成了这部中药学巨著的初稿。此后,又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定稿。年,《本草纲目》正式出版,此时李时珍已经去世三年。
二、编写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
1、编写的原因(纠正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缺陷)
(1)名称混乱
(2)一些药材虽有毒性,但长期被认为可以,害人不浅。
2、编写过程:
(1)十年阅读鉴别(读万卷书),大约十年时间,阅读种参考书,直接引用书目种。
(2)亲自采药考察(行万里路)。
(3)深入民间请教,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
(4)亲自栽培药物,并亲自炮制,摸清了不少药物的药性。
三、“中国的百科全书”
1、内容特点:
①药物内容丰富:数量多;增加新品种;配有插图
②药物分类先进: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
③纠正前人很多错误
④涉猎多种学科
⑤文学色彩浓厚。
2、影响及地位:
①“东方医学的巨典”,集大成之作,被译成多种文字;②开创药物分析新体系,达尔文称之为“中国的”③其科学性、文学性、实用性,在我国及世界广泛流传。
3、评价:
李时珍编撰《本草纲目》,被称为“中国的百科全书”,其伟大的医学成就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誉,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李时珍所体现的矢志不渝、执著坚定的信念,科学严谨、求真务实的态度,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献身精神也将永远绽放光芒。

李时珍是如何编写《本草纲目》的?为何李时珍能编写成《本草纲目》并成为杰出的科学家?


阅读与思考(课后学习延伸):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提供的材料,分析《本草纲目》在日本产生巨大影响的原因。查阅相关资料或网站,了解世界各国对李时珍的评价。

第六单元第1课李时珍
(1)李时珍35岁时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先是花费大约十年时间,阅读了800多种参考书,直接引用书目700多种,还对以往本草书上记载的药物详细鉴别和考证,纠正了很多错讹之处。为了弄清一些药物的形状、性味、功效等,他背着药篓,带着儿子和徒弟,跋涉无数高山深谷,行程上万里,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请教。凡是所怀疑的问题,他都要尽最大努力,弄个水落石出。他还在自家门前栽培几十种药材,并亲自炮制药物,摸清不少药物的药性。经过27个春秋的艰苦探索和辛勤耕耘,终于在他61岁时完成了这部中药学巨著的初稿。此后,又经过三次修改,最终定稿。
(2)前人奠定的基础明朝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个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有利的客观条件(兴趣志向、仕途受挫)
参考资料: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了同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中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学案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
了解牛顿的主要事迹,认识他对社会所作的贡献。
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作用。牛顿能够成为近代科学之父的原因。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在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早期科学发明与创造
1、童年时代:1642年牛顿出生于英国北部一个小村庄,他从小就爱思考,善于观察生活,观察生活中人们的劳动,再根据人们的需要进行一些和。
2、中学时代:他已开始进行与。成绩优异,考入剑桥大学。
3、大学时代:牛顿在剑桥大学期间,除了师从著名学者教授学习外,还用大量时间自学等人的数学著作,这些著作将牛顿引导到当时数学的最前沿-----方面。大学毕业前,他就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定理以及的初步算法。这些都为牛顿后来在数学领域做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黄金时代:1665—1666年,牛顿在家乡居住的两年,是牛顿科学生涯中的黄金岁月,他在、、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重要进展。牛顿在研究了等人的实验结果后,自己制作了一架望远镜,对太阳光进行实验,证明日光即白光由组成,还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牛顿于1668年设计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用它考察了行星运动,分析现象,预言地球不是。1672年,牛顿在提交给英国皇家学会的论文《》中,提出了光的本质是的见解。这在以后的两个世纪中与波兰物理学家惠更斯的“”构成了关于光的两大基本理论。
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还在大学里,牛顿就已经了解了、和等人在天文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但他有新的思考,经过反复思考与实验后,他得出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之间,都存在着一种相互吸引的作用,这种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就是。
2、1687年牛顿的划时代科学巨著《》出版,在这部著作中,他确定了解决万有引力问题的。这是一本重要的力学全书,它用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在那以后,牛顿力学就成为。居于统治地位200多年,直到爱因斯坦的提出以及力学的建立才打破了这种权威。
三、勤奋的探索与科学的研究方法
1、牛顿说自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方法,只不过对一件事能够用很长时间加以考虑。
2、除了勤奋的探索精神外,牛顿将作为得出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这是近代的科学研究方法,牛顿是个充分使用这种方法的人。
3、后人将牛顿的研究方法总结为“”法。

阅读材料:
材料一:哥白尼的“日心说”,被教皇宣布为“邪说”,写的书临终才敢发表而且被列为禁书;布鲁诺、伽利格等人为了捍卫、宣传哥白尼“日心说”而壮烈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成了科学史上的两大惨案。经过长期艰难曲折的历程,“日心说”终于战胜了“地心说”,从而使科学大踏步地向前发展。
材料二:牛顿曾说:我之所以能比别人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
我只不过是一个在海滨玩耍的小孩,不时地为比别人找到更光滑、更美丽的卵石和贝壳而高兴。而在我面前的真理的海洋,却完全是个迷。
他认为“不花在研究上的时间都是损失”。
结合材料回答:
(1)天文学家的命运给你的启发是什么?

(2)牛顿的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爱因斯坦说:“在人类历史上,能够结合物理实验、数学理论、机械发明成为科学艺术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牛顿。”结合所学知识论证爱因斯坦的话。

第六单元第4课牛顿
(1)、任何新事物的发展都不一帆风顺的,科学的发展也有一个艰辛的历程;科学需要许多科学家的艰辛努力,甚至毕生的精力或生命;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神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最大阻力;科学要发展就必须有勇于献身的勇者。(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2)、虚怀若谷、谦虚好学精神;尊重他人的科研成果有勇于探索精神;甘于寂寞,献身科学的精神等;(其他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均可)
(1)在物理学方面:①力学: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划时代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中的数学原理》确定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表达方式,把伽利略和开普勒等人提出的零散的理论加以科学整理,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把天地间万物的运动规律概括在一个严密的统一理论之中。②光学:证明日光即由七色光组成,进一步说明了物体颜色的形成原理,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提出光的本质是微粒的见解,统领西方物理学界两个世纪。
(2)数学方面:提出了数学上有名的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的初步算法。
(3)机械发明:自制折射望远镜,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等。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六单元第3课《改革的后果》教案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两个阶段四个方向的扩张

改革与扩张的关系、改革失败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埃及历史的影响

将扩张、失败与意义进行分析,找出内在联系,说明改革的本质特征

分析图表
情境再现

扩张的非正义性加剧了阿里政权的危机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

问题探究

专制性与扩张性是改革失败的原因

改革的意义

意义的几个方面

归纳分析
问题讨论

民族独立、近代化是进步潮流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穆罕默德·阿里对外扩张及其改革失败的内外原因;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意义的分析和理解。

难点

英国等列强插手及英、法、俄等国在对待奥斯曼帝国与埃及态度上的不同表现的原因。

教材内容分析与建议

本课内容由三部分构成:一、穆罕默德·阿里的扩张;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失败的内外因素;三、改革的影响与意义。

本课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后果:一、改革增强埃及国力,穆罕默德·阿里进行了三十年的对外扩张战争,战争影响了改革进程;二、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赢得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开埃及乃至中东地区近代化之先河;三、抗击强权,勇敢地抵御英国等西方列强的入侵,高擎中东地区民族独立的火炬,推动了奥斯曼帝国辖区内各民族的解放运动。

本课引言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的关系入手,以阿里的话引导到阿里对奥斯曼帝国的斗争和对外扩张,并指出穷兵黩武是改革失败的重要原因。这是一种以具象材料设置悬疑导入抽象思维的手法,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这一内容,做好导入本课教学的文章。

改革的后果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为帮助学生把握本课知识间复杂的内在构成,建议教师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全面描述当时埃及所面临的内外形势,进一步梳理清楚英法等列强、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

第一目“穆罕默德·阿里的对外扩张”

教材讲述的对外扩张始于1811年、终于1841年,约30年。从性质上可归纳为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前20年(1811~1831年),阿里扛的是素丹的大旗,打击分离势力、实行对叛逆者讨伐的扩张手法。第二阶段是后10年(1831~1841年)直接挑战奥斯曼帝国,以图取而代之。

从战事讲,可概括出四次出兵分别指向四个国家或地区,即东方的阿拉伯半岛、南方的苏丹、西北的希腊、北方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由此可知,本目教学中必须加强空间概念的教学,建议教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穆罕默德·阿里扩张形势图》,或历史地图册上的彩图、挂图讲解,让学生了解出兵的先后与空间方位。

对于阿里对外扩张第一阶段与奥斯曼素丹间微妙复杂的关系及各自的动机,建议教师在引言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达到训练学生历史思维的目的。阿里对外扩张的主要战事有:

(1)兵侵阿拉伯半岛

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奥斯曼素丹和阿里各怀心机,相互利用。阿里派兵侵入阿拉伯半岛,历经17年的艰苦战斗,穆罕默德·阿里以高昂的代价,换来了第一次对外扩张战争的胜利。阿拉伯半岛实际上处于埃及的统治之下。

(2)侵占苏丹

阿里的改革措施在各个领域全面推开,人力、财力的缺乏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阿拉伯半岛战事又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阿里指望以侵占苏丹来弥补兵员、劳力的损耗和国库的亏空,1820年阿里派兵溯尼罗河而上侵入苏丹。两年之内,埃及军队便灭掉了苏丹两个最大的王国──达尔富尔王国和散纳尔王国,控制了苏丹大部分地区。阿里虽然将埃及的疆域向南大大推进了,但获得的金银财宝、兵源和劳动力却十分稀少,反而使自己的改革又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包袱。

(3)渡海进攻希腊

1821年,希腊人民掀起反抗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奥军队无力控制局势。素丹以平定希腊后将叙利亚和克里特岛授予阿里的许诺,换取埃及出兵相助。此时,埃及实力因改革而大增,埃军对苏丹的征服进展顺利,便同意了素丹的要求。1822年,埃军首先攻占了克里特岛。1824年7月,阿里派出2万名陆军士兵和由200余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队渡海赴希腊。1825年底,埃军占领了几乎整个摩里亚半岛。不久,雅典也落入土埃军手中,希腊独立运动处境艰险。

这时,国际形势剧变,明争暗斗的英、法、俄三国很快协调,形成了暂时联盟,决定援希反土。1827年10月,英法俄联合舰队发动突袭,一举歼灭土埃联合舰队,埃军的精锐舰队几乎全军覆没。为此,阿里只得从希腊撤回全部军队。1829年希腊获得独立。入侵希腊的惨败是阿里对外扩张遭受的第一次重大挫折。

4.进攻奥斯曼帝国

出于对素丹未将叙利亚补偿给埃及的愤怒,阿里于1831年10月派遣3万大军侵入叙利亚(第一次土埃战争爆发),这标志着他的对外扩张进入了直接与奥斯曼素丹抗争的阶段。

战争初期,埃军连连获胜,奥斯曼军队节节败退。1832年底,3万埃军精锐一举击败6万土军,随即向伊斯坦布尔挺进。在这种形势下,想乘机南下控制黑海的俄国宣布出兵援助素丹,俄军在博斯普鲁斯海峡的亚洲一侧登陆。英法两国深恐奥斯曼帝国落入俄国手中,要阿里停止进攻。但埃军先头部队已近奥斯曼帝国都城,素丹只好向阿里求和。1833年4月,土埃双方签订协定,素丹同意恢复阿里对埃及、阿拉伯半岛、克里特岛和叙利亚等地的统治权;阿里则同意从其他地方撤军,继续承认素丹的宗主权。至此,阿里不但使埃及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而且已基本建立了一个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的目标。

教师可让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阿里的对外扩张为何屡屡取胜?扩张带来了哪些危害?”本课内容可查的资料有限,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一点,以弥补课程资源严重不足的缺憾。结合资料回答上述问题,以求得对扩张问题的认识。从表面上看,阿里的对外战争胜多负少,对外战争的性质是非正义的,显现出阿里改革的封建性。连续的扩张,使埃及元气大伤,动摇着阿里政权的根基。这是导致阿里改革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

第二目“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

教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了阿里改革失败的原因:从埃及国内来说,由于阿里的专制残暴,激化了矛盾、加重了危机、致使起义不断;从外部形势来看,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的西欧以囊括世界为己任,埃及必定成为列强扩张对象的重要选择。同时,列强宁可维持腐朽的奥斯曼土耳其,也不愿埃及在中东地区称霸,以避免成为他们拓展殖民地的障碍。

教材首先分析改革失败的内部因素:

(1)捐税苛重。虽然穆罕默德·阿里推行的改革措施最初给埃及人民带来了一些好处,但阿里政权的封建专制特征决定了这一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可能是埃及下层群众,而只能是以阿里为首的新地主贵族集团。阿里发动的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又使农民和城市贫民境况更趋恶化。为将沉重的财政负担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阿里政府设法增加捐税。

(2)劳役繁重。对外战争时,阿里热衷于大兴土木,从而导致埃及的劳动力匮乏。为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和地主频繁强征农民去开挖河渠、修筑道路、建造工厂、修建宫殿乃至构筑军事工程等,农民们被徭役压得喘不过气来。

(3)兵役无止境。阿里将募兵制改为征兵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埃及军队的素质,但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埃及的兵源已告枯竭,征兵制便演变成了抓兵制。政府出动军队围捕壮丁,用铁链锁强行押往军营。阿里统治后期,老人、少年和学生也强征入伍。

(4)土地荒芜、工厂停业,暴政与天灾陷民众于绝境。大批农民弃地逃生,一些人乞讨为生,一些人充当城镇苦力,还有些人逃到荒僻地区乃至国外谋生,以致田地荒芜。工厂因无人而停业。为了不去当兵,许多埃及男子将自己弄成残废。

(5)境内人民起义不断。早在19世纪20年代,埃及各地已不时爆发抗税抗丁的农民起义。各地驻军接连向开罗告急,致使阿里应接不暇。

教材接着分析改革失败的复杂的外部因素:

(1)埃土矛盾因列强插手显得复杂而对立。随着欧洲列强更深地插手东方问题(“土耳其遗产”),土埃冲突与欧洲列强之间的争夺互相纠缠在一起,更加趋于复杂化。列强分化为两股对抗的力量:即英国、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倾向土耳其,法国支持埃及。列强的争斗必然促使土埃间的矛盾更趋激化。

(2)英土协定激化矛盾。1838年8月,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新的英土商约。该条约规定只对进入奥斯曼帝国的外国商品征收5%的低关税,废除帝国境内的所有专卖制度,允许外国商人在帝国各地自由经商,为欧洲商品(特别是英国商品)进入奥斯曼帝国大开方便之门。阿里知道若埃及实施该条约,本国的民族经济将遭受沉重打击乃至崩溃,因此拒不承认这个条约。在这种情况下,埃英关系和埃土关系均急剧恶化。在英国的怂恿下,奥斯曼素丹宣布讨伐阿里,第二次土埃战争爆发。

第二次土埃战争,战争初期,土耳其处于优势。1839年4月,土耳其军攻入叙利亚。6月埃军开始反攻,土军锐气受挫。埃军攻入土耳其本土,土军大败准备求和。英、俄、奥、普、法五国闻讯后立即照会土耳其政府,提出土埃问题应由欧洲列强参与解决。但是,列强意见不统一,经过幕后外交活动,英俄普奥决定撇开法国达成解决办法。1840年7月,英、普、奥、俄、土五国签订伦敦条约。条约规定,授予穆罕默德·阿里家族统治埃及的世袭权利,埃及军队则应从其他地区撤出;奥斯曼素丹批准的所有协定和法令应在埃及生效,埃及应每年向素丹纳贡。

(3)阿里战败葬送改革大业,自恃有法国作靠山的穆罕默德·阿里断然拒绝接受伦敦条约。1840年9月,英俄奥土对埃及发起进攻。此时又发生了叙利亚反埃大起义和法国援埃态度的转变(法国不敢为了埃及而与英、俄、普、奥四强兵戎相见),法国援助的希望化为泡影。穆罕默德·阿里只好屈膝求和,答应列强和土耳其提出的一切条件。

战败标志着穆罕默德·阿里建立的大帝国土崩瓦解,此后埃及再次降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属国,而且开始沦为欧洲列强的半殖民地。由于1838年的英土商约开始在埃及实施,阿里政权对工业、农业、商业、外贸等实行的严格垄断被逐步废除。阿里通过经济改革经营起来的民族工业被冲散,大批工厂倒闭。到19世纪40年代后期,阿里以发展经济为核心的全面改革已告失败。

列强插手埃及和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最终失败说明,西方列强并不希望在欧亚非三大洲的要冲出现一个大帝国取代衰落的奥斯曼帝国而成为列强对中东进行殖民扩张的新障碍。这正是阿里改革难以取得成功、埃及不可能真正振兴的外部根源所在。而阿里封建王朝的专制性和扩张性,始终对阿里改革的积极潮流起着逆向作用,对缓慢成长的埃及资本主义因素起着抑制作用,这正是阿里改革遭到失败的内因所在。

课文第三目“改革的意义”

该目首先指出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局限性:阿里政权是封建的,专制与残暴是它的本性。所以在施政上不可避免地造成农民受地主的沉重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工人来源于战俘,失去人身自由,形同奴隶过着军营式的生活,与西方的自由工人不是同一概念;扩张战争对国家的创伤,陷人民于深重的灾难中,激化了内部矛盾。

该目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改革的重要意义:一,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这说明阿里执政时期埃及曾独立自主地行使国家主权;二,推进了近代化进程,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三,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带来国力的壮大,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四,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五,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教师在讲述意义之前可联系前面两课的内容,如阿里掌权前后埃及状况的比较,改革各项措施带来的积极意义等,引导学生得出改革意义的几个方面。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思考几个概念:奥斯曼帝国、埃及的阿拉伯化、阿拉伯民族、英法等列强及其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弄清这几个问题。上课时采用问答式或学生分组介绍的方式讲清这几个概念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辅之以历史地图来讲明关系,如此则可大大加深学生对许多问题的理解,破解一个个困惑与盲点。

有关“阿里的对外扩张”一目,建议教师可以形象地讲明埃及与奥斯曼帝国间的微妙关系,阿里走的是十分策略的分步推进之路,先是打着素丹的旗号,以维护帝国统一为名,讨伐分离势力的做法。后是在羽翼丰满后,走上了直接与素丹正面交战,摆脱控制追求独立自主的路子。指导学生从时间、性质、四次战事等方面将对外扩张的历史事件条理化。考虑到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空间概念强,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地图依次讲明进军路线。

有关“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失败”一目,应从内因与外因两个方面来指导分析。从内因来说,阿里改革的目的是巩固封建专制统治与对外扩张;基于这种政权性质,巩固封建专制统治必然只顾统治者的利益,对民众压迫剥削、残暴统治,民不聊生,起义暴动。难的是对外因的分析,英法俄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与奥斯曼帝国、埃及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建议教师结合地图,用通俗易晓的语言、设喻的方式,对各方关系和矛盾条分缕析。

对“阿里改革的意义”一目的教学,建议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前两课所学习的内容,开展课堂讨论:将阿里改革的背景、内容与影响进行分析联系,并将阿里改革放置到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世界大背景中去考察改革对于埃及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意义。

2.教学案例

案例一本课导入

埃及是文明古国,当今是阿拉伯国家的领头羊,居战略地位重要的中东,地跨亚非两洲,以伊斯兰教为国教。历史上曾被众多民族和帝国统治过,中古到近代成为奥斯曼土耳其的属国,在争取国家独立、开启近代化、奠定现代埃及基础的过程中穆罕默德·阿里起了至关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前面两课我们学习关于阿里改革的背景与作用,第3课为改革的后果。

案例二关于阿里改革失败后埃及沦为半殖民地

投影图片:“苏伊士运河通航图”

阿里死后,英法在埃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他们不满足于输出商品和收购原料,更直接输出资本,英国投资铁路和电信业,法国独占运河开采权。1859年4月,运河工程破土动工。1869年11月27日,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运河全长162.5公里,河面宽52米,它大大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后因埃及政府债务累累,英国通过控股把持了运河。从此,英国利用对运河及其周围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大在埃及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渗透,将埃及变成了英国的半殖民地。一战中,英国借口与奥斯曼帝国处于敌对状态,公开宣布埃及是英国的保护国。

案例三有关“沙特家族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的教学拓展

18世纪下半叶,沙特家族在阿拉伯半岛兴起,逐渐与伊斯兰教瓦哈比教派的宗教改革运动相结合。1793年,沙特家族确立了沙特政教合一的体制。到19世纪初叶,沙特家族已控制了包括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在内的几乎整个阿拉伯半岛。沙特家族公开宣称要由阿拉伯人来统治阿拉伯世界,瓦哈比教派则以脱离奥斯曼帝国而独立作为其政治主张。阿里出兵侵入阿拉伯半岛,镇压了沙特家族所领导的反抗,并实际统治了半岛。

现今的沙特阿拉伯王国是阿卜杜勒·阿齐兹·伊本·沙特建立的。他于1924年统一阿拉伯半岛,1932年以本人的姓定国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案例四阿里对外战争教学中关于阿里扩张的方向与范围

为帮助学生形象有趣地记忆,除了要突出历史地图的作用外,培养学生对战争的空间概念、了解历史的动态变迁外。还可将阿里的扩张概括为东伐(阿拉伯半岛)、南征(苏丹)、西讨(希腊)、北战(奥斯曼帝国)四个带方位的关键词。这样结合地图与史实,学生学起来就简洁有趣也容易牢记了。

四、问题解答

1.穆罕默德·阿里统治时期的埃及,工厂的工人大部分都是强征来的。工人都被编成排、连、营,过着军营式的生活,经常遭到毒打和监禁,不能自由离开工厂。问埃及工人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有什么不一样?

解题关键:抓住关键词“强征”、“军营生活”、“毒打和监禁”等,进行比较和分析。

思路引领:埃及政权的性质是封建专制,西欧国家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答案提示:因为阿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统治,从材料可知,工人没有人身自由,他与厂主是主人和依附者的关系。这样的工厂最多只能算作奴役人的封建衙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则是自由人,他与资本家是雇用与被雇用的契约关系。因此享有自我支配的自由,不受人身侵害。这其实是两种政治制度或政权的区别。

2.马克思说穆罕默德·阿里统治下的埃及是“奥斯曼帝国唯一有生命力的部分”。问你对这个评价怎么看?

解题关键:马克思的这一评价是恰当的、正确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命力的含义。

思路引领:奥斯曼帝国是一具庞大而腐朽的帝国僵尸,埃及是其组成部分却生机勃勃。

答案提示:自16世纪后半期以来奥斯曼帝国就急剧衰落,名义上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却腐朽没落,社会停滞不前,走到了分崩离析的境地。此时崛起的阿里对内开创了埃及革故鼎新、国力大增的崭新局面,以强势手段开放、学习,走向近代化,他摆脱了埃及数百年的停滞。对外抗衡宗主国和西方列强,成为奥斯曼帝国境内充满生机活力的部分。

(一)本课测评

1.简述阿里对外扩张的经过。

解题关键:按时间顺序、扩张特征进行整理。

思路引领:四次大的扩张,可结合历史地图从方位上一一讲述。

答案提示:阿里对外扩张前后30年,可分两阶段,第一阶段(1811~1831年)为前20年,阿里打着素丹的旗号对外扩张,先后出兵阿拉伯半岛、苏丹、希腊。第二阶段(1831~1841年)为后10年,阿里直接与奥斯曼帝国交战,想取代宗主国的地位。通过扩张埃及成为事实上的独立主权国,且成为地跨西亚北非的大帝国。

2.阿里改革的历史意义主要有哪些?

解题关键: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归纳。

思路引领:突出阿里为埃及争得主权独立和改革带来的积极作用。

答案提示:结束了埃及长期的混乱状态,确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推进了近代化、提高了生产力,发展了农业、商业,建立了近代工厂,推动了历史进程。促进了文化繁荣和经济、军事实力的增强,壮大了国力,使之成为维护独立主权的坚强后盾。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推迟了欧洲列强侵占埃及的进程。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埃及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埃及历史的进步。

(二)学习延伸

单元学习小结

一、重要概念简释

马木路克原是“奴隶侍卫队”,他们原是埃及统治者从中亚和高加索等地买来的奴隶,编入军队充当侍卫。后来势力渐大,成为埃及的军事封建主集团。马木路克人于1250年建立自己的王朝。被奥斯曼帝国征服后,仍然保持了相当的实力。他们强悍好斗、屠民劫财,是埃及社会的祸源之一。法英两国侵埃时,分别受到打击与扶持,经阿里打击退出埃及政治舞台。

奥斯曼土耳其在埃及实行的封建性的土地制度与赋税制度。素丹在埃及征税主要通过包税制形式实行,包税人预付一年土地税即获得包税权,他可以随意在包税区内向农民收取地租和各种捐税,税收余额归自己所有。包税人将土地分租给农民耕种,农民负担各种赋税与劳役。他控制了土地也控制了农民。包税权还可以世袭、转让或出卖,包税人实际成为土地所有者。后来,包税权基本都落到马木路克手里,阿里改革时正式废除包税制。

二、归纳与总结

本单元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穆罕默德·阿里改革:一,改革发生的背景和原因;二,改革的主要内容;三,改革的影响与历史地位。

18世纪末19世纪初,封建落后的埃及先后遭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侵略,在反抗外来侵略的民族斗争中崛起了穆罕默德·阿里。为巩固政权、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阿里进行了伊斯兰世界中第一次有利于阿拉伯民族近代化的改革。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其突出的进步之处在于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本民族的社会经济。但改革未能涉及对政治体制的根本性改造,所以改革的性质可认定为有利于埃及近代化发展的封建改革。

由于改革自身的缺陷,更由于西方势力的镇压,改革失败了,但它改变了埃及的社会面貌,拉开了埃及近代化的序幕。

三、历史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