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高中新中国的成立教案

发表时间:2020-10-16

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作为高中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帮助高中教师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六单元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
④.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
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
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
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
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
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
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
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
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1、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
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1、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
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
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WwW.jAb88.cOm

扩展阅读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教案
课程目标:
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重点: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难点:如何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确立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正式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几个概念的辨析
(1)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全国和地方一切重大事务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其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3.代表的产生方式和组成情况
(1)产生方式全国人民普选产生。
(2)组成情况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人士组成。
4.历史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5.发展历程
(1)确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发展
①.探索发展阶段(1954—1957)初步发挥了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②.遭受挫折阶段(1957—1965)
(3)原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影响
(4)结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③.严重破坏阶段(1966—1976,即“文革”时期)
(5)表现:形同虚设,名存实亡。十年间未召开一次普选
④.恢复、发展阶段(1976—)
(6)恢复前提:文革的结束
(7)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活动:加强立法、推动民主和法制建立、并进行对外合作
思考: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我们能得出什么经验教训?

6.经验和教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适应我国国情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能顺利进行,如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受挫,人民的民主权利就会受到践踏,国家政治生活就不稳定,不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指在中国大陆范围内,除执政党中国共产党以外的八个参政党的统称。它们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2.合作的方针和主要形式
角色中国共产党——执政党
各民主党派——参政党,参政议政
合作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3.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一大特色。
4.发展历程
A.确立:1956年宪法
B.破坏:1957——1976原因反右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
C,恢复: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实行原因?一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历史上集中统一国家的存在;民族分布上“大杂居、小聚居”;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的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在国家统一的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施行的?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全国形成了五个省级自治区,数百个自治州、自治县
4你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好不好?它有哪些优越性?
1、实践证明:制度符合历史发展,又符合现实情况,有很大优越性。维护国家统一、保障少数民族管理本地区本民族事物的权力
2、有利于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3、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三种制度之间的关系
1、都是基于中国国情制定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的政党制度都曾有明显挫折,原因都是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和文革的破坏,其转折点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人代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都由一大《宪法》确立
课堂总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3、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的统一战线组织,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参政议政
4、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只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说说:你从这首歌里感受到什么?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


21课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课程标准

(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

第一届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教学方法

PSE教学模式

课时

1

主备人

审核

预习学案

一、新中国的成立

1、新政协: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______________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新政协的主要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2、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_______________,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时间:1954年

内容:

意义: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它颁布加强了__________________,巩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成果;反映了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政治构建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确立:1954年,以宪法的形式确立。

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昭示着国家最高权力属于__________.

人民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

国防委员会

最高国务会议

各部、委、直属机构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

基础:中共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

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

主要形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地位:我国__________________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____________,设立自治机构,行使_____________.。

意义:加强了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促进了________。

1、(2008·汕头模拟)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说:“光靠我们党是治不好天下的。”建国后能体现中国共产党上述思想的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民主集中制度

2、(2008·广东高考)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3、在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最重要的成就是()

A、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B、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巩固了新中国的人民政权D、建立政治协商、多党合作制度

4、解决了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的会议是

A、遵义会议B、中共“七大” C、七届二中全会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5、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秋D、1978年底

7、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事件

A、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B、《论十大关系》提出“党和非党”的关系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D、爱国统一战线方针的提出

8、中国省级民族自治区有5个,其中最早建立的

A、宁夏回族自治区B、内蒙古自治区C、西藏自治区D、广西壮族自治区

课堂探究案

材料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在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和对外友好活动中,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维护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的斗争中,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根据材料一,回答我国确定的政治制度是什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1954年以前的职权是什么?

材料二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根据材料二,总结民主党派的方针是什么?

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的大小,分别建立各级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

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何时确立起来的,概括其主要内容?

材料二在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中,我们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是为了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求得共同的发展,共同的繁荣。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我国历来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长期的锤炼,形成了具有强大内聚力的中华民族。把我国各民族维系于统一的大家庭中的纽带,主要有三个: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江泽民: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1、以下对新中国建立后颁布的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表述正确的是

①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

②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③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的

④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以其为新政府的施政方针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

①推翻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

②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

③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④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权利确立

C.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的新型政治制度

D.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特色和优点形成

4、中国三大根本政治制度是指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三权分立制度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5、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国民党的灭亡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6、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上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7、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

A、多党合作B、政治协商C、人民代表大会D、政治协商会议

课后巩固案

1、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发展,其表现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过渡时期总路线公布

C、全国政协成立D、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2、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

A、民主改革B、土地改革C、改革开放D、民族区域自治

3、“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提出于()

A、中共八大上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论十大关系》D、《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

4、奠定新中国政治建设基础的是()

A、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确立B、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人大常委会的建立

(注意:此题另外一种问法——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奠定基础的是什么)

5、下列有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C、我国最高立法机关之一D、其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这表明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②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③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政治的组织形式()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哪些内容?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同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相比,有哪些不同?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参考答案

BDBDBCCB

课堂探究案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2、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3、时间:1949年在第一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的。主要内容: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由各民族代表组成的自治机关。

4、目的:经过民族合作、民族互助,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5、依据:一是国家的长期统一;二是各民族相依共存的经济文化联系;三是近代以来各民族在抵御外来侵略和长期革命斗争中结成的休戚与共关系。

DDABBCB

ADBCCC

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集中体现了政党竞争、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我国的民主政治因国情不同而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教案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在教学前就要准备好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教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第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导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开国大典、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及发展情况。
二、能力与方法
1、识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及职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形式、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2、在教师指导下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和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在关系、建立的意义和特征。
3、学生通过课前网络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采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课堂的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探索,培养学生联系社会实际、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合作学习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度民主的政治体系。它真正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
2、认识民主政治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逐步完善。树立崇尚科学、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做贡献的理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第一部宪法的颁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意义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意义。
难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管理国家的高度民主、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立的原因、政治协商和参政议政的含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

一、开国大典
问题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的时、地、任务、内容?
问题2:为什么说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体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特色?
问题3:为什么说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二、第一部宪法
问题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性质、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问题2、要求学生分析部分宪法条文,回答(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怎样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2)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原则。(3)宪法颁布有何意义?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⒈确立
⑴时间: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⑵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新中国各项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与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
⒉曲折发展
⑴1957年,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了的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趋于停顿。
⑵十年“”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存实亡。
⑶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人大加强工作,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在中国现实政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下的多党合作——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⒈确立
⑴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专制独裁的历史,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⑵经过
①1949年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②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党地位和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制度的确立。
⑶组织形式:是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一届人大之后,政协成为、无党派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⑶意义:这一制度的确立,调动了参政议政的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
⒉发展:1956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的方针,做为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指导思想,得到了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
⒊挫折
⑴1957年的斗争扩大化,使很多民主人士被错划为右派,无法参政议政,严重破坏了多党合作制度。
⑵“”时期,民主党派停止活动,政协工作限于瘫痪。
⒋恢复和发展
⑴“”结束后,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并得到了新的发展。
⑵1992年,党提出与各党派“,,,”的方针,人民政协迎来新的春天。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⒈基本内容:在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⒉实施
⑴《》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⑵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对自治区的类型、自治机关的组成、、自治区内的民族关系都做了详细的说明。
⑶1954年,第一部《》对这一制度做了更明确的说明。
⑷到1956年,我国已建立了大省级自治区,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民族区域自治已经初具规模。
⑸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的各项民族政策重新得到落实。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了《》,标志着我国民族区域自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⒊作用:这一制度促进了少数民族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各族人民积极参加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少数民族自治地区也日益繁荣与发展。

⒈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
⑴对人民大会制的理解
①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逻辑起点。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占社会成员绝大多数的广大劳动人民不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而且也要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不仅应该是法律上、原则上的“主人”,而且应该是政治现实中的主人。
②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我国宪法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样,由选民通过民主选举程序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由他们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也就构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③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的总和。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主要通过两大途径来实现:一是由人民代表大会直接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二是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这些国家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并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由此可见,无论在国家机构的建立还是运行过程中,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始终处于主导地位。
④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选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我们可以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概念归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拥有国家权力的我国人民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通过民主选举组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
⑵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本质区别
①阶级本质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人民民主专政;资产阶级议会制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阶级本质相适应,服务于资产阶级专政。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即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产阶级议会制的根本区别
②组织和活动原则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按民主集中制与议行合一原则组织和活动;资产阶级议会制按“三权分立”原则组织和活动。
③政党在政权组织中的活动方式不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即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资产阶级议会制则采取两党或多党轮流执政的制度。
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适合中国的国情,因而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在长期有政权建设实践中创立的,它是在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因此最适合中国的国情,也最有生命力。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参加国家管理。根据宪法和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的规定,我国各级人大代表都由选民通过直接或者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各级人大代表必须对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负责,受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的监督,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有权依法撤换自己选出的代表:人大代表必须深入选民中了解他们的意愿,及时向选民或者原选举单位报告自己的工作,听取他们对自己工作的意见和要求;人大代表有权根据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和决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等等。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我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这一规定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国家权力与人民权力的统一。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都由同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充分表明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在国家权力的行使和实现过程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
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要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能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将国家机关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关系有序化,从而既保证中央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保证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具体说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集中统一地行使国家权力。凡全国性的重大问题,都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由它授权的国务院作出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各级国家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则有权决定地方性的重大事项,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还可根据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盛自治区、直辖市,省会所在地的市,以及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还可制定地方性法规;等等。
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⑴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形式
第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人民政协是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的重要场所;第二,中共中央和各级地方党委召开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座谈会,通报重要情况,就重大方针政策问题,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领导人候选人名单,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候选人名单,同各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第三,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人大代表在各级人大中以人民代表的身份参政议政和发挥监督作用;第四,选配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务院及其有关部委和县以上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的领导职务;第五,推举符合条件的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检察、审判机关的领导职务。
⑵特点
中国的多党合作制既不同于有些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党制,也根本不同于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或两党制,而具有一些显明的特征。
第一,在多党合作的关系中,共产党是处于政治领导地位的唯一政党。虽然共产党同其他民主党派在法律上是完全平等的,组织上是独立的,但在政治上,各个民主党派是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共产党的这种领导地位是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而为全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一致公认的。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政治领导,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
第二,在共产党领导下,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是一种政治上密切合作的关系。共产党作为执政的政党,并不是独揽政权。各个民主党派不是作为一股政治反对势力而存在,不是一般多党制国家与执政党分庭抗礼的在野党。民主党派与共产党的关系,不是政治竞争以图轮流执政的关系,而是一种政治合作、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共同参政的关系。
第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共识,是多党合作制的政治基础。共产党自成立起就一直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奋斗目标,各民主党派在多年的斗争实践中也逐渐放弃了旧式民主共和的主张,认同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民主共和政体。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这种共识,形成了多党合作坚实的政治基础。
第四,多党合作的指导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简称“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是多党合作的思想基础。“十六字方针”不仅有利于互相监督,有利于政治民主,对多党合作的政党体制也起了稳定和强化的作用。
第五,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合作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吸收民主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邀请民主党派代表列席共产党的代表大会,通过各种座谈会、恳谈会直接听取各民主党派的意见等等。在各种合作形式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是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进行合作的重要渠道和场所。
⒊关于民族区域自治
⑴实行原因
一是中国在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民族分布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从各民族的人口构成来看,汉族一直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少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总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除西藏、新疆等个别地区外,大多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比汉族都要少。少数民族人口虽然少,但分布区域很广,超过中国陆地面积的一半以上。长期的经济文化联系,形成了各民族只适宜于合作互助,而不适宜于分离的民族关系。三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各民族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共同任务和命运。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革命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建立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政治认同。这就为建立一个统一的新中国,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
⑵特点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如下两个显著的特色:一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都必须服从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上级国家机关在制定各项政策和计划、进行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各民族地区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帮助和支持。二是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不只是单纯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结合,是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的结合。在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既要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又要有利于实行自治的民族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国家的建设。
⒋人民政协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区别和联系
⑴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⑵区别
①性质不同。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主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属于首要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不能超越它。
②职能不同。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地方各级人大的职权主要是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的遵守和执行,行使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可见,人大有权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有权组织其他国家机关,而人民政协对上述问题进行政治协商;人大具有监督权,是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是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具有法律约束力,而人民政协的监督不具有国家权力性质,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是一种民主监督。 
③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及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由下级人大间接选举产生。

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动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是
A.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B.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D.成立全国政协
剖析:本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首先学生应该清楚20世纪50年代,我国推进国家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举措的基本内容。A项“在工矿企业实行民主改革”旨在扩大广大工人群众参与企业内部管理建设;C项“发动群众参加共产党的整风运动”是50年代中共为了克服在党员干部中渐而出现的脱离群众、官僚主义而进行的整风运动,未能对国家民主制度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D项“成立全国政协”是1949年9月成立的,从时间上可以排除。所以B项是正确的。
答案:B

通过上网等手段查阅资料,了解近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演变的历程,比较新旧中国政党制度的异同。
提示:从20世纪初叶以后,中国曾出现过不少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党及其代表人物,他们为了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统治,而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提出过多种政治发展模式和政策主张。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为了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和摆脱帝国主义的奴役,领导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开展了一次次的武装起义的浴血斗争。随着武昌起义成功和各省的光复,中华民国建立,封建帝制被推翻,人们以为向往已久的议会制、多党制即可实现。一时间出现了“统一党”、“民主党”、“共和党”、“中国社会党”等名目繁多的数百个政党,并进行着目不暇接的分化组合。应该说,多党制确曾出现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议会政治”的幻想距离实现却并非半步之遥。为什么民国多党体制转瞬即逝,政党政治成了虚无缥缈的梦幻?这与近代中国的社会阶级状况密不可分,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在各阶级中,最受帝国主义青睐的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帝国主义理想的代理人,因而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帝国主义的干涉或支配,往往能左右政局的发展和政权的更替。民国以后北洋各系军阀走马灯式的离合盛衰,乃至国民党新军阀的登台表演,都离不开帝国主义的幕后操纵。国民党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为民族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发挥了巨大作用。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孙中山顺应了新的形势特点,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合作,把国民党推向历史的颠峰。但是,蒋介石叛变革命,推行一党独裁,在政治上实行特务统治消除“异党”,军事上对中国共产党实行“围剿”。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为继续其一党专政的独裁统治,不惜发动反共内战,实行所谓“戡乱总动员”,宣布民盟等民主党派为“非法组织”,最终与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为敌的国民党独裁统治者把自己“戡”出了大陆。
中国的八个民主党派大多是在抗日反蒋的斗争中形成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主党派从来都不是单一阶级的政党,而是具有阶级联盟的特点。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他们想在反帝反封建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其它政党的支持。国民党实行一党专政,压制迫害民主党派。而民主党派在经济和政治上都很软弱,不能形成独立强大的政治力量,他们必须在国共两大政党之间做出选择。民主党派的创始人大多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他们中有的是民国初年议会多党政治的参与者,对多党制在中国的悲惨命运有着深切的体验,而且又亲身感受到国民党一党专政的迫害,坚决地摒弃和反对一党专政制度。因而,在共同反帝、反封建、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关系日益密切:各民主党派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推翻国民党独裁政权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参加了新政治协商会议共同建立了新中国,最终发展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由此可见,在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产物,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它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卓然挺立,表现出了强大的防震荡抗风险能力,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发展。它是中国人民的正确选择,有着强大的生命活力。

⒈我国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为根本的政治制度是在
A.1949年秋B.1954年秋C.1956年底D.1978年底
⒉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②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③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④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根本依据是
A.民主党派帮助过共产党B.民主党派已变成代表一部分劳动者的政党
C.共产党信任民主党派D.共产党需要民主党派
⒋新时期我国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要作用是①政治协商②民主监督③参政议政④维护统一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⒌为实现民族平等,党和政府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是
A.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地改革B.给少数民族地区以大力的财力支持
C.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主改革D.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区域自治
⒍通过观看反映西藏历史变迁的电影或电视剧,或通过因特网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西藏解放前后的社会境况,搜集有关建国后特别是当今西藏发展的情况,写一篇关于西藏历史变迁的论文。
参考答案及提示
⒈B
⒉B分析: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于1956年底,而第一部宪法制订于1954年秋,因此,凡是带②的选项都是错误的。
⒊B分析: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民主党派已由民族资产阶级的政党变成了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政党。
⒋A分析:回答时,要注意对“国家政治生活”正确理解。所谓“国家政治生活”是指有关国家政权、国家事务及方针大政等方面的活动,而维护统一不属于具体的国家生活的内容。
⒌D分析:民族平等首先是政治平等,与政治有关的只有C、D两个选项,而D项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⒍提示:西藏在解放前仍处于农奴制时期,农奴过着悲惨的生活,社会经济相当落后。建国后,党和政府在西藏实行了合理的民族政策,西藏发展日新月异。从西藏的历史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可以看到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开明和正确,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党和祖国的热爱。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在上课前做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提高学生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综合运用各种类型的史料,使学生掌握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分析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结合对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学习,认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成长中的事物。

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三项基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内容和意义,充分认识到它们所具有的中国特色。

创设新情景:
导入:通过开国大典视频导入
一、新中国的成立:
1949.10.1
北京

二、民主政治建设:
1、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筹建新中国
(2)初步形成: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①召开:1949、北平、社会各阶层
②内容:
a.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主席,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b.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c.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③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3)50年代发展:
统一战线性质;代行全国人大职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4)新阶段:
1956年“八字方针”;爱国统一战线
探究一:为什么“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规定了国家各个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背景:新中国成立----经济发展
(2)初步确立:新政协确立
(3)正式建立:1954年第一届人大
①主要内容:
a.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b.大会根据宪法的规定,建立了新一届国家机构,毛泽东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和意义
a.内容: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根本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体现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
b.意义:这是新中国第—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和建设经验的总结,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律保证。宪法的颁布大大调动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意义:是根本政治制度,
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保障民主,维护与团结、统一)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原因:
①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
②旧中国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以及政府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③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
(2)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
(3)依据:“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含义: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治权利。
(5)表现:五个省级自治区的建立和一百多个自治县(旗)的成立
(6)作用:满足愿望;实现平等;维护统一与团结
探究二:为什么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课标第一网

本课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