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七年级上册《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导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的美术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7

七年级上册《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导学设计。

每个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规划好教案课件,大家在细心筹备教案课件中。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才能促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发展!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上册《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导学设计”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七年级上册《能量的释放和利用》导学设计

1.描述什么叫呼吸作用,和呼吸有什么区别。
2.学会测定呼吸频率的简单方法,初步学会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尝试得出能量释放与呼吸有关的结论。
3.初步学会验证植物呼吸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的方法。

活动一: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
1.测量呼吸频率
(1)知识准备:一呼一吸为呼吸一次,每分钟呼吸的次数叫做呼吸频率。
(2)要求:4个人一个小组,测量在不同的呼吸状态下的呼吸次数,记录在表格中,求出平均值,组长汇报给老师。
生活状态
安静时
迅速起蹲
1min
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第1人
第2人
第3人
第4人
统计平均值
2.根据在不同的呼吸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的测量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哪种状态消耗的能量多?
(2)消耗能量的多少与呼吸频率是什么关系?
3.阅读课本P109第一段,通常所说的呼吸是:
生物吸入,呼出的过程。
活动二: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产生二氧化碳
1.实验材料和用具:烧杯、塑料袋、橡皮管、菠菜、澄清的石灰水
2.要求:仔细阅读课本P109—110第一组实验,4个人一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在A、B两只烧杯内分别加人20ml的澄清的石灰水,取下止水夹,将A、B两只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A、B两个烧杯的液面以下,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实验现象:
(2)哪一个是对照实验?
(3)为什么要把袋子放在黑暗处?
(4)除了将袋子放在黑暗处,还有什么方法呢?
(5)得出结论:
活动三:验证植物呼吸过程消耗氧气
1.实验材料和用具:广口瓶、火柴、蜡烛、菠菜
2.要求:仔细阅读课本P110第二组实验,4个人一个小组,小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先点燃两只蜡烛,然后打开瓶盖,同时迅速地伸到甲、乙两瓶中,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分析实验结果,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1)描述实验现象:
(2)哪一个是对照实验?
(3)这里把甲、乙两瓶放在黑暗处理作用和第一组实验相同吗?
(4)得出结论:
活动四:理解呼吸作用的概念
有机物+水++能量

1.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部位是()
A、只有在叶片B、只在根系中
C、所有活细胞D、只有萌发的种子中
2.有关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能量的释放与呼吸无关
B、植物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晚上进行呼吸作用
C、呼吸作用贮存能量
D、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3.农田被淹需及时排涝,目的是为了供给根细胞以充足的()
A、阳光B、氧气C、肥料D、二氧化碳

相关阅读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1)


7.1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教学目标:
(1)从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需要能量这个角度分析能量的释放与呼吸密切相关。
(2)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核心概念,明确“呼吸”和“呼吸作用”的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核心概念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生命活动需要能量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营养物质中的能量如何释放出来呢?与我们身体的哪个活动有关?

二、体验能量释放与呼吸的关系
体验活动:
小组同学轮流测试在不同生活状态下,每个人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并记录。

看书(信息库)找答案:
1.植物体的呼吸作用在哪里进行?
2.植物体哪些部位的呼吸作用最旺盛?
3.植物体通过什么结构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三、验证植物呼吸过程中气体的变化
植物体内的呼吸,和人体呼吸的气体变化一样吗?
组织学生做实验验证(安排学生分别选做实验一和二)。
回顾“营养物质的作用”的内容,说出食物中的糖类、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能为人体提供能量。

了解“呼吸频率”这一重要概念。
阅读资料卡,讨论如何测呼吸频率。

测定自己的呼吸频率

讨论:
1.实验一中“B袋内装入等量用沸水处理过的蔬菜”,B袋的作用是什么?

实验一:验证植物呼吸产生二氧化碳。
1.把A、B袋内的气体分别通入装有澄清石灰水的两个锥形瓶中。
2.观察和记录石灰水的变化。

实验二:验证植物呼吸消耗氧气。
1.分别将点燃的蜡烛迅速伸入到甲、乙两瓶中。
2.观察和记录蜡烛的燃烧情况。

小结:
帮助学生一起总结出“生物的呼吸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生物体的细胞分解有机物,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
1.清晨,到树林中锻炼是否科学?
2.农民伯伯种地为什么要松土?
出示资料:山东盛产生姜,生姜丰收后,农民往往将生姜放入早已挖好的几米深的姜井中保存。但经常听说姜农到姜井里取姜时发生窒息现象,甚至有人丧失了生命。
2.实验一中为何要把袋子放在“黑暗”处24小时?
3.实验二中为何要将广口瓶放在温暖处,封闭、遮光处理24小时?
4.实验用的新鲜蔬菜有必要进行清洁、杀菌吗?为什么?

理解“生物的呼吸作用”含义:
1.是在细胞内进行的。
2.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如葡萄糖)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过程。

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教案(2)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新的工作才会更顺利!有多少经典范文是适合教案课件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能量的释放和利用教案(2)”,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7.1能量的释放和利用
教学目标:
1、了解呼吸释放的能量在生命活动中被利用的问题。
2、初步学会将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尝试得出能量释放与呼吸有关的结论。
教学重点、难点:
呼吸作用和呼吸的不同,以及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英国化学家法拉第对呼吸的比喻: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燃烧过程。
问题:
为什么说呼吸是燃烧呢,燃烧的结果是什么呢?

实验演示

展示预先准备的种子产生热量的装置
并用动画演示温度变化的过程

结论:种子在萌发过程中要呼吸,产生了能量,并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

学生思考,讨论。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设计几种不同状态下的种子,观察他们温度的变化。
萌发的种子和死亡的种子进行对比

设疑,引发思考

学会对比实验的设计,体会实验中的变量
引入主题,能量的利用

生物的各种活动都离不开能量。
人的活动,植物开花结果,即使是睡觉也要消耗能量。
你能举出一些能量利用的例子吗?将你列举的事例介绍个其他同学。

问题:
对生物体来说,不同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一样多吗?为什么?

根据所学解决实际问题

用你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图中的现象。
1.蔬菜、水果的储藏
2.作物松土
3.天然的“氧吧”

根据所学能量利用的知识以及前面所学能量的释放和呼吸的密切关系来思考。

学生展开讨论,积极回答

根据自己生活的体验,不同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不一样,活动剧烈的需要能量多。

七年级上册《食物链》导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食物链》导学设计

第1节食物链(第1课时)
一、设计思想
本课时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中介,以活动为载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引导学生不断用问题解决的行为探究方式和科学的事实理由寻求对问题的解决;学生则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会,获得“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的学习实效。在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第1课时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教材信息库中“生态农业”的设计,呼应了前面的知识内容,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2.学情分析:初一学生一方面知识储备少、形象思维能力弱,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初一学生的学习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合作意识欠缺,自我约束能力较差,利用卡片“接龙”游戏,活跃了他们的思维,符合初一学生好动的性格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之间普遍存在摄食与被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以及食物链的特点。
(3)知道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学生尝试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交流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确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懂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动物。
(2)主动参与探究性学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四、教学策略
以“做中学”→“学中用”→“用中思”为线索将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板块逐一实现教学目标。在“做中学”板块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卡片接龙”游戏,引导学生发现食物链,认识食物链的一般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食物链。在“学中用”板块中,引导学生以午餐食谱为分析素材,应用已学知识,书写出含人在内的食物链中,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在“用中思”板块,简要通过正反两方面事例的分析,渗透利用食物链知识造福人类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教育。
在每个板块活动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求入手,确立尽可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大胆假设、活动验证,体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理性认知和情感态度,同步学习到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过程
板块一:“做中学”
1.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动画片段:螳螂捕蝉(学生观看)。
故事情节:夏季烈日当空,蝉慢慢从大树下爬上枝头,一边吸食着树汁,一边欢快地歌唱;一只螳螂正挥动着它的“大镰刀”,悄悄来到蝉的背后。就在这个时候,从远处飞来了一只小黄雀……
(2)谈话: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来说一说。
(3)问题:大家对“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非常了解,但同学们想一想这个例子反映了生物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学生答:吃与被吃)。
点评:
以通俗易懂的成语和动态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知食物链;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发现要探究的问题。
2.提出“做中学”的问题——分析农田中的生物
(1)问题展开:在大自然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产生的联系是很容易看到的。你还能举例吗?(比如: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它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而共存亡。)
点评:
联系生活实例,汇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对该问题的认识水平。
(2)谈话:(多媒体展示图片:青草、蚱蜢、青蛙、蛇、鸡、鹰)这些生物大家认识吗?怎样利用食物的关系把它们联系起来?你会怎么做?(想想看,如何利用桌面上的卡片、线、缝衣针等材料,按照一定的食物关系顺序把卡片串连起来。)
点评:
展示具体事例和活动素材,引发探究任务,形成任务驱动。
(3)“卡片接龙”活动: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认真思考。(教师巡视指导:可以是一个同学写名称,另一个同学排好吃与被吃的顺序,被吃的生物排在前,吃它的生物排在后,最后再用线将卡片串起来,比一比哪个小组串得多。也可以鼓励创新,采用其他方法,如小组成员进行角色扮演,相互牵绳的方法。)
点评:
小组合作学习,理清各种生物的食物联系;引导学生利用活动材料做一做,为构建食物链概念做好形象化的模型。
(4)模型展示,建立“食物链”概念:组织小组代表进行模型展示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模型,从这些卡片接龙模型中,大家能看出什么道理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什么形状?);并指导学生将卡片接龙记录书写下来,用“→”表示捕食关系,写到最后一种生物才叫完整。再将学生书写的结果进行展示汇报,如青草→鸡→鹰等;最后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像这6种生物那样,彼此间串联起来的食物关系像什么?从而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点评:
展示模型,以卡片链条联想抽象名词“食物链”,加深对“食物链”环环相扣的结构特点的认识。
(5)质疑与归纳:教师要求学生继续观察所连的食物链,看看食物链通常有几个环节?位于不同环节的动物所吃食物有何不同?比较这几条食物链,你还发现了哪些共性问题?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食物链一般3-5环节;通过查阅信息库,知道动物的食性分三类;通过讨论归纳出食物链一般所具有的特点。
点评:
认识食物链的基本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用自己的话归纳食物链的共同规律。
板块二:“学中用”
1.提出探究应用的问题: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午餐情景。配以字幕:民以食为天,食物何处来?同学们能用学到的食物链知识来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2.“追本溯源”解决问题——分析食谱中的生物
(1)选食谱: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某一顿午餐吃过的各种食物。
(2)分类列表:启发学生分类思考其中哪些食物来源于植物?哪些来源于动物?
植物类
动物类
米饭——水稻
植物油——油菜
鸡蛋——鸡
黑鱼
(3)发现“食物链”:指导学生连出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并展示交流。
点评: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本源。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正是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分析应用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条条包括人在内的“食物链”,体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板块三:“用中思”
1.列举正方事例: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如:稻田养鱼、稻田养蟹、稻田养鸭、藕田养泥鳅等事例,想一想这些生态农业给我们什么启示?
2.列举反方事例:列举当地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如:捕食青蛙、捕食蛇、捕食鸟等事例,想一想这样一来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呢?
3.发表你的思考: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得到的启发,最终教师要小结引导到保护食物链、保护动物上来。
点评:通过正方事例,让学生懂得要利用食物链的知识造福人类;通过反方事例,让学生初步了解食物链破坏所带来的后果,对生态问题产生忧患意识,为下节课食物网的学习做了铺垫。无论正反事例,都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