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4节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幼儿园教案端午节

发表时间:2020-11-27

第4节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老师在新授课程时,一般会准备教案课件,大家应该开始写教案课件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可以更好完成工作任务!你们会写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4节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4节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2)说出导致某个物种成为珍惜生物的因素。
(3)列举我国保护珍惜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2、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观察、关爱并保护大自然,认同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交流珍惜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的活动,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收集和交流珍惜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的活动,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2、难点
认同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查阅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我国濒临灭绝边缘的珍惜动植物等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介绍。
2、到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阅课本上图片中生物的有关资料。
(一)课上介绍:(先学生介绍其收集到的资料,再老师进行总结)
1、珙桐:木质细蜜,不易变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艺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珙桐是1869年发现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和破坏,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被其他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2、白鳍豚: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鲸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物种之一。
3、大鲵:又名娃娃鱼、生活在海拔200-1000m的水质清澈、水温低、深潭较多的溪流中,独居于岩洞、土窟中,昼伏夜出,因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名。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虾、蟹、蛇、鳖、鼠、鸟等为食,捕捉方式为“守株待兔”。
4、金丝猴:是我国的“国宝”,有3个品种,即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其中,黔金丝猴最少,只有500-600只,被国际贸易公约例为濒危度最高的:“E”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数量不到2000只,为世界濒危物种。川金丝猴多些,在10000只以上。
5、莎椤,又名蕨树,是白垩纪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岛屿的森林中最高可达20米左右。莎椤出现至今约3亿多年,比恐
6、龙还早1亿5千多年。是当时草食性恐龙的重要食物。
7、扬子鳄:最早出现在中生代三叠纪,距今有2亿多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其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成为濒危野生动物之一。1979年在安徽广德、宣州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8、鹅掌楸:木兰科鹅掌楸属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
(二)讨论
1、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导致某个物种成为珍惜生物的因素是什么?
可能是栖息地被破坏(认为因素、自然因素)、环境污染、人类的过度捕猎等等。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珍惜生物?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法规宣传、增强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等措施,保护好这些生物。
3、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哪些?
(三)课后活动
1、动学生课后举办生物多样性展览、板报、宣传、或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观鸟和爱鸟活动。
2、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内容及成果进行评价、保存!
一、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课后活动对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非常具有意义,学生在宣传、推广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这样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感觉这一教学方式值得值得以后继续使用、改进、推广!<JAB88.Com/p>

相关阅读

七年级生物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复习学案苏科版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大家在认真写教案课件了。只有写好教案课件计划,未来工作才会更有干劲!你们会写一段优秀的教案课件吗?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七年级生物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复习学案苏科版”,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七年级生物下册《我国特有的珍稀生物》复习学案苏科版

第4节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我国特有的珍惜生物。
说出导致某个物种成为珍惜生物的因素。
列举我国保护珍惜生物的自然保护区和有关的法律法规。
能力目标
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观察、关爱并保护大自然,认同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和交流珍惜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的活动,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收集和交流珍惜动植物的照片及相关资料的活动,关注我国特有的珍惜动植物。
难点
认同认识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教学方法
查阅法、讨论法、讲述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收集一些我国濒临灭绝边缘的珍惜动植物等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介绍。
到图书馆或者互联网查阅课本上图片中生物的有关资料。
课上介绍:(先学生介绍其收集到的资料,再老师进行总结)
珙桐:木质细蜜,不易变形,切削容易,是木雕工艺的佳料。更重要的是,珙桐对研究古植物区系和系统发育均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珙桐是1869年发现的。因挖掘野生苗栽植及森林的砍伐和破坏,目前数量较少,分布范围日益缩小,有被其他阔叶树种更替的危险。
白鳍豚:在长江生活了2500万年,是中新世及上新世延存至今的古老孑遗物种,是世界上现有5种淡水鲸存活头数最少的一种,是中国一级保护动物,也是世界12种最濒危物种之一。
大鲵:又名娃娃鱼、生活在海拔200-1000m的水质清澈、水温低、深潭较多的溪流中,独居于岩洞、土窟中,昼伏夜出,因叫声似婴儿啼哭而得名。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虾、蟹、蛇、鳖、鼠、鸟等为食,捕捉方式为“守株待兔”。
金丝猴:是我国的“国宝”,有3个品种,即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其中,黔金丝猴最少,只有500-600只,被国际贸易公约例为濒危度最高的:“E”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数量不到2000只,为世界濒危物种。川金丝猴多些,在10000只以上。
莎椤,又名蕨树,是白垩纪留下来的珍贵树种,是仅存的木本蕨类植物。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森林中,高3-8米,在南太平洋岛屿的森林中最高可达20米左右。莎椤出现至今约3亿多年,比恐
龙还早1亿5千多年。是当时草食性恐龙的重要食物。
扬子鳄:最早出现在中生代三叠纪,距今有2亿多年。生活在长江流域,由于经济发展,人口增多,其分布区域迅速减少,成为濒危野生动物之一。1979年在安徽广德、宣州等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鹅掌楸:木兰科鹅掌楸属植物,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高可达40米,胸径可达1米以上。
讨论
根据你收集的资料,导致某个物种成为珍惜生物的因素是什么?
可能是栖息地被破坏(认为因素、自然因素)、环境污染、人类的过度捕猎等等
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这些珍惜生物?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强化法规宣传、增强每个公民的法律意识等措施,保护好这些生物。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有哪些?
课后活动
动学生课后举办生物多样性展览、板报、宣传、或调查活动,组织学生参与观鸟和爱鸟活动。
教师对学生的活动内容及成果进行评价、保存!
教学后记
本节课的课后活动对增强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律法规意识非常具有意义,学生在宣传、推广的同时也教育了自己,这样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我感觉这一教学方式值得值得以后继续使用、改进、推广!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


第4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导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②认识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

2、能力目标:

①通过“为生物寻找一个家”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

②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教学重点:

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教学难点:

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生物标本(金鱼、兔子、啄木鸟、仙人掌、睡莲(彩图))、红蝴蝶、白蝴蝶,红纸板、白纸板。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一、情境导入

观看《长颈鹿的故事》,提出自己的疑问、看法。

播放《长颈鹿的故事》图片和录音,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问题和看法?

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出发,激起学生的兴奋点,再从学生的兴奋点引出要探究的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生物都具有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合作探究“为生物寻找一个家”

选取实验材料,参考“探究活动卡”进行合作探究,小组各成员各负其责,并进行汇报交流。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组织探究活动,在学生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供一些建议、暗示、必要的信息。教师可以以提问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他们忽略的某些方面。或给学生提示进一步探究的方向或线索。

通过合作探究师生共同总结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的。”

三、模拟实验进一步探究“一些特殊的适应现象”。

欣赏模拟实验“小鸟捉蝴蝶”,学习绘制直方图。分析直方图,总结出保护色的作用,以及“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道理。

设计并组织模拟实验,教会学生绘制和分析直方图。提出问题:从模拟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

通过模拟实验揭示生物可依靠“保护色”适应环境。可大大节约探究的时间和资源。

阅读信息库P24“生物适应环境的外形特征”,将Flah课件中的图片拖动到相应的名称下。

组织学生阅读信息库P24,展示Flsh课件,让学生将变色龙、竹节虫、毒蛇这三幅图片拖动到相应的名称下。

通过拖动图片,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在玩中掌握知识。新课程注重能力的培养,但基础知识也必须重视。

四、超链接—文学

欣赏Flah动画《咏鹅》,思考诗中描绘了鹅的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播放Flah动画《咏鹅》,提出问题:诗中描绘了鹅的哪些适应环境的特点?

人文教育:促进学生走进自然界到各种生态环境中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领悟自然界的美丽、和谐与相互依存,产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的美好感情。并实现学科渗透的思想。

五、课堂总结

交流:通过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组织交流,并加以总结。

促进学生养成反思的习惯。

六、课外探究

任选一种生物,针对它们对环境的适应写一首诗。

布置课外探究题,设计生物展板,将好的作品全校展示。

将探究延伸到生活中,促进学生养成时时探究,事事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4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


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是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对教案课件的工作进行一个详细的计划,接下来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你们到底知道多少优秀的教案课件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第4课《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课堂导学”,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4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名师导学
1理清结构:
有的人有的人
行尸走肉——活——精神不死
精神已死——死——人离开人世
2语言特色:
(1)语言直硬、冷峻,抒发出作者内心强烈的、压抑不住的火一样的感情。
(2)语言通俗、晓畅。茅盾评论作者的诗风时说,他的诗“只是用了朴素的字句写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臧克家写的《有的人》巧妙地运用了大众的语言表达深沉的哲理。
(3)语言形象、生动。《有的人》所要告诉人们的是怎样对待生与死的人生观问题。作者并没有用哲学的方式,而是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表达重大主题。就是说,他把力量放在诗的艺术形象的表现力上。这无疑说明了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底。
(4)这首诗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格式严谨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齐整,思想感情的表达自然、流畅。
3把握重点:
1.理解对比的写法。
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一方面,作者灵活地运用鲁迅的诗句“俯首甘为孺子牛”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伟大精神的整体概括,另一方面以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作为一切反动派罪恶行径的形象概括,从人生意义、具体表现、不同结果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褒贬鲜明,引人思考,给人以深刻印象。
2.理解这首诗所揭示的人生哲理。
这首诗一开始就点明了生与死的辩证观点,后面紧紧围绕人应该怎样活、怎样对待死来展开,把问题升华到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生观的高度。鲁迅一生“俯首甘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纪念他;反动派骑在人民头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骂他们,唾弃他们。这首诗就是在生与死、荣与辱、善与恶、美与丑这些人生观的种种具体表现的激烈交锋中,深刻地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心目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将被人民唾弃;而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则会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怀念。
4攻克难点:“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两句诗该怎样理解?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靠躯壳活着,他们徒具形骸,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有的人死了/他还活者”,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美。
5质询疑点:为什么说“把名字刻人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为什么说“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鲁迅以野草自比,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