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劝学》学案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劝学》学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劝学》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的识记、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
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内容分析】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劝勉、鼓励”的意思。所以题意是“劝勉、鼓励人们勤奋学习”。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掌握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须臾()()跂()彰()舆()马生()非异跬()步骐骥()()驽马()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镂()螯()蛇鳝()

2、解释词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君子生()非异也。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检查预习效果

二、朗读课文,注意语气与节奏

三、文本品读

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
第一段:中心论点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

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

排比句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3、思考交流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4、积累梳理
(1)通假字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词类活用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②非能水()也。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⑤用心一()也
(3)特殊句式

①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四、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学法指导】

一、利用注释疏通文意
二、常用的归纳内容要点的方法有以下五种

1.提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在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主干句,而需要通过阅读文章,让考生自己去体会、把握和提炼答案。这种方法,就叫“提取法”。这是归纳技巧中比较难且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

2.合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不是一个方面,事实上语段也的确说了不止一个意思,依据要求,所表达的意思不能遗漏,这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有关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分别抽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合取法”。示例略,下同。

3.舍取法。一是需要归纳的内容,本身有主次之分,而命题人只要求概括回答其要点,如果主次不分,全盘托出,那是不符合命题要求的;二是文段中所说的内容复杂,而命题人只要求考生回答某一方面的内容,如果不加辨别,把所有内容都概括进去,也是不合要求的。无论是何种情况,都要根据题干要求,作出舍和取的决定。我们把这种方法叫“舍取法”。

4.摘取法。需要归纳的内容往往是段落中的主要词语或句子,这些重要的词语往往嵌在主要语句中;重要的句子又常常出现在文章(段落)的首、尾或中间。归纳时把这些词语或句子摘录出来,任务也就基本完成了。我们把这种方法叫“摘取法”。

5.复取法。这是相对于前面几种方法而言的。所谓“复取法”,是指在归纳过程中要运用到多种方法,或归纳时要借助辨别、筛选、参照、分析等多种思维方式,要一级一级地反复提取,不断提炼,才能达到要求。

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的注意点

概括中心意思,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即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言材料。这种把握根据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要求。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事)等。此外,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研究标题与首尾段。

2.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并找出全文的中心句,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拓展延伸】

终身学习

定义1994年在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所采纳的定义是:“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地愉快地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的要义分析相比终身教育,有关终身学习的定义表述都要来得简短一些。但是综合透析这些表述,人们依然可以发现其中丰富的内涵,其要义如下。

1.终身学习是一种生存方式——在终身学习视野里,学习活动开始超越教育范畴,即它不仅涉及教育范畴,还更涉及生存范畴。进一步说,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的一种至关重要的生存责任,也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没有终身学习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社会存在,就无所谓人的一生的生存质量。“终身学习是21世纪生存概念”的提出正是这一变化的必然。

2.终身学习是一种主体转移——以往,学习者常被看成务必得到“塑造”的“客体”,而“教师”则被视为对其施加影响的主要力量。但是,当责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在人的成长与社会剧变中备受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愈显其价值的时候,教与学的矛盾之间,后者开始占据更加突出的地位——“学终究比教重要,学习者又终究比教育者重要”。因此,在终身学习的旗帜下,学习者“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

3.终身学习基于学习者的自主性——既然从“对象”变为“主体”,那么教与学的基点就必然定位在学习者的意愿与需求方面,也必然要求尊重每个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方式和特点。诚如日本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终身学习是“基于每个个人自发的意愿而进行的活动”,是“自己根据需要选择合适于自己的手段和方法展开的”,而社会的责任则在于对他们的“要求给予必要的应答”,形成“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

4.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不断变化的社会里,人没有可能出现认识上的片刻停顿;在一生发展的过程中,人更没有理由拒绝履行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发展任务。为此,大凡终身学习倡导者都认为“有意义的学习”是“通过其终身的生涯来进行的”。

5.学习是一个全面的过程——学习不仅是一个需要持续一生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进行全面学习的过程。理由就是社会变化投向人们的发展课题是多样的,个人成长投向个体的发展任务是多元的。世界终身学习会议的“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以及“开发和运用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都是这一要义的具体诠释。

6.终身学习无所不在——终身学习发生在人类生活的所有空间,诚如上述流行定义所说的那样,学习场所决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大凡可被个人或集团“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包括在内”。

7.终身学习的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而正是通过这个过程本身,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情况和环境——的时候,都能满怀信心、愉快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驾驭知识和创造知识。

与语文同行

语文是一条河,绵绵流淌的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语文是一座山,巍巍挺立的是纵横几万里的尊严;语文是一首诗,字里行间悸动的是独行的灵魂;语文是一幅画,色彩光影调和的是缤纷的世态;语文是一位纯洁的天使,她闪闪的光芒招引着我们与她同行。
与语文同行,我们便开始了上下求索。诗无达诂,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她的神秘,她的魅力,她的圣洁,更激发了我们“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于是,我们这一群追赶太阳的人簇拥而至,无论是鲜花盛开、蝶飞凤舞,还是大雨滂沱、道路泥泞,我们一样沉勇而执著。
与语文同行,便是与快乐相拥。我们每天都徜徉在美丽富饶的文字之中,与纯真的心灵沟通,与古圣先贤对话,与清风明月相伴,与天光云影交流。今天,你可能是唐朝的一株柳树,矗立在古风河畔;明天,你可能与领袖一起伫立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明天,你可能走近巴尔扎克,涵咏他沉郁而睿智的思想。今天,你可能心鹜于秀美的庐山,体味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神韵;明天,你可能停留在维纳斯雕像前,思考她的断臂给人类带来的美的遐想。
与语文同行,我们的生活便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与古今文明同在,我们与中外风流同在,我们与真理哲思同在。古道西风、小桥流水是语文;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是语文;婉约缠绵、犹抱批评是语文;关东大汉、豪迈洒脱是语文;千里莺啼、万种风情是语文……于是,我们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与语文同行,我们加深了对生命的体验。语文是母语,是孕育学科的学科,是最富有人情味的学科,是学科中的美丽仙子。同时,在大江东去的波涛中,在怒发冲冠的凭栏处,在金戈铁马的遥想中,他又是学科中的伟丈夫。语文是鲜活的,这鲜活的生命中蕴涵着我们永恒的追求、探索和希冀。
语文是个性,语文是风骨,语文是真诚,语文是善良,语文是美好。与语文同行,我们展示个性,我们突显风骨,我们拥抱真善美。
我们钟爱语文,我们与语文同行。

典型素材
(1)一副有关劝学的对联:
上联:若有恒,何必三更灯,五更鸡;下联: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2)《论语》中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学习累了,对孔子说:“希望老师允许我休息一会。”而孔子却对子贡说:“生无所息。”荀子在《劝学》中也说:“学不可以已。”而今当今社会又是一个知识型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知识出现,每个人都需要长期学习,终身学习。
(3)在学习方面,我们不仅需要老师的指导,还需要善问善疑。但是古人说:“疑行无成,疑事无功。”“疑人勿使,使人勿疑。”又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这说明,有时不能“疑”,有时又必须“疑”。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相关知识

劝学导学案


一、学生熟读课文,识记字音
参()省()须臾()跂()望
磨砺()镂()刻跬()步
二、理解词义
1.重点词
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吾尝跂而望矣
声非加疾也假舟楫者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锲而舍之蚓无爪牙之利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蟹六跪而二螯
金就砺则利用心一也
2.通假字
輮使之然也()虽有槁暴()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3.多义词
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
骐骥一跃()用心一也()
非利足也()金就砺则利()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神明自得()
4.活用词
(1)名词作状语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2)名词用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3)形容词用作名词
①登高而招()②积善成德()
5.掌握句式
(1)判断句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青,取之于蓝
(2)倒装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省略句
冰,水之为,而寒于水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二、文本探究
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
2.本文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育什么内在联系?
3.本文设喻有什么特点?
4、归纳总结
本文的设喻特点:
二、理解鉴赏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声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不超过10字概括本节的内容:

2.试归纳本段文字中几个“而”字的用法。

劝学金牌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写好一份优质的高中教案要怎么做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金牌学案”,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劝学金牌学案

【作者介绍】

作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早年曾游学于齐,广泛接触各派学说。因年高望重,曾三次被推为祭酒。晚年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作品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荀子的文章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成就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提倡性恶论。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写作背景】

荀子五十岁游齐,曾三为稷下学宫祭酒。祭酒是学宫的最高长官。三为祭酒可见其主持稷下学宫时间之长。稷下学宫是齐国专设的求学讲学的机构,老师来自全国各地,学生来自四面八方,要求学生受业求学是祭酒考虑的重要问题,为此,苟子写下了著名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文中反复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目的、态度和方法,强调学习是人们思考问题,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增长才干,完善自我,使自己超越前人,以成赫赫之功。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认识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目标导航

目标一:文言基础知识积累

1、仿照例子,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语句

通假字

释义

(1)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活熨木使弯曲(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4)君子生非异也答案:(2)“又”通“又”,再一次;“暴”通“曝”,晒。(3)“知”通“智”,智慧。(4)“生”通“性”,资质,禀赋。

2、填空: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实词的意思。

忽然封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1)绝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强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3)假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4)闻

不能称前时之闻()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5)一

用心一也()

答案:(1)终止;与世隔绝;到了极点;非常;横渡。(2)有力的弓;强健;有余;勉强。(3)借助;假装。(4)听到;声誉。(5)数词,一;专一。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古今异义词,并分析其古义和今义。

语句

古今异义词

古义

今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声非加疾也(3)假舆马者(4)金就砺则利(5)蚓无爪牙之利(6)用心一也答案:⑴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⑵疾;古义:强;今义:疾病,快。

⑶假;古义:凭借,借助;今义:与“真”相对。

⑷金;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今义:金子。

⑸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⑹用心;古义:思想意识活动;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

4、分析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⑶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⑷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⑸其曲中规

⑹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⑻故木受绳则直

答案:⑴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⑵日:名作状,每天;⑶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⑷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⑸曲:形作名,曲度,弧度;⑹高:形作名,高处;⑺直:形作动,变直。

学海拾贝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类别

例句

分析解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动词“生”不是主语“君”直接发出的,而是宾语“之”直接发出的,含有“君使之生”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固国”是使国家强固。名词的使动用法先破秦入成阳者王(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王之”的“王”本是名词,在这里是活用为动词,后面还带有代词宾语“之”,意思是“使之成为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甚异之”是认为非常奇怪;“毒之”是认为它痛苦;“名词的意动用法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其父”是以其父为客。名词用作动词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一般活用为动词。“福”是“赐福”的意思。名词用作状语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名词作状语表比喻,可译为“像……那样”。“犬坐”译为“像犬一样坐”。5、将下列各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④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⑤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属于判断句的有;

(2)属于状语后置句的有;

(3)属于定语后置句的有。

答案:(1)①③⑤④;(2)①⑤;(3)②。

目标二: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

6、翻译下列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答案: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答案: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却可以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答案:君子的本性跟一般人没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4)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答案: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答案: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目标三:分析文章的思路及结构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答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目标四:赏析本文的论证艺术


8、本文是阐述学习道理的议论文,通篇设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你能具体分析一下本文比喻论证的手法吗?

答案: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具体分析如下:

(1)比喻的形式多种多样。①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②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2)设喻方式灵活多样。①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②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③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④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写法迁移】

1.精彩回放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2.技法点拨

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3活学活用近日,“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颁人已经确定,著名翻译家沙博理最终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根据上面的材料,运用排比手法谈谈对这件新闻的看法。

4成功运用

曾对汉语一窍不通的犹太青年小伙沙博理,把翻译中国文学的职业当做乐趣,最终成为著名翻译家,并荣膺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把工作当做乐趣,工作便不再单调;把学习当做乐趣,学习便不再枯燥;把追求当做乐趣,追求便不再遥远。

乐趣,将你的生活涂上丰富多姿的色彩;乐趣,让单调漫长的时间变得充实而又快乐。香港著名电视人曾志伟曾说过:“把工作当做乐趣,就永远不会累。”正是这种信念的支撑,曾志伟才凭其自然幽默的舞台风格成为电视舞台上的“常青树”。

同步达标测评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1.解析:B项“有”通“又”;C项“生”通“性”;D项“輮”通“煣”。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②輮以为轮(用活熨木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到)⑤君子生非异也(资质,禀赋)⑥非利足也(脚步快)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

A.①②⑤⑥⑦⑨

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

D.①⑤⑦⑧⑨⑩

2.解析:③跂,应为“抬起脚后跟”;④致,应为“到达”;⑧绝,应为“横渡”;⑩彰,应为“显著”。

答案:A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C.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D.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解析:A项“博学”,古义是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是知识、学识的渊博。C项“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答案:B

4.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加点的词用法不同于它三项的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4.解析:ACD三项均是名词作状语,B项为名词用作动词。

答案:B

5.找出与“蚯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5.解析:C项与例句同为定语后置句。A项为宾语前置,B项为状语后置,D项为判断句。

答案:C

6.名句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故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4)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5)君子生非异也,。

答案:(1)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

(4)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5)善假于物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7-10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对……有利B.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一:专一8.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C.知明而行无过矣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D.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9.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启发我们,说理并不排除生动性,方法之一就是运用比喻论证。B.从所选的文段可以看出,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加强思想品德修养。C.从所选文段还可以看出,荀子认为,对“学”来讲,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同样需要后天的努力。D.选文段说理的突出特点是以喻代议,寓议于喻。10.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2)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7.A(“利”应该解释为“使……走的快”)

8.D(两个“焉”都是兼词,相当于“于此”,可译为“从这里”“在这里”。A项,介词,表示比较/介词,相当于“向”;B项,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短语后面,组成名词性的结构,表示“……的人”、“……的事物”的意思/用在由结果推出原因的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并提示下面要说明的原因;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于是”。)

9.C(“人的先天条件是决定因素”错)

10.(1)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是听的人听的特别清楚。

(2)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三、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11——15题。

李斯论

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①,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②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嗟乎!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易》曰:“眇③能视,跛能履;履虎尾,咥④人凶。”其能视且履者幸也,而卒于凶者,益其自取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⑤,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行其学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尤可畏哉!

注:①禁学士:指秦始皇坑儒生犯禁者。②嚬蹙:皱眉蹙顿。“嚬”同“颦”。③眇:瞎一眼。④咥(dié迭):咬。⑤儒效:儒家治世的功效。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满足

B.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迎着

C.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或许

D.而彼宴然无与者矣安闲

12.与“而以富贵之谋”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B.亦以趋时而已

C.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

D.王介甫以平生所学

13.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斯迎合时事而乱国的一组是

①李斯助之,言其便利

②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

③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

④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⑤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⑥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

A.①③⑥B.②⑤⑥C.③④⑤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李斯事秦从未实行荀卿之学,其主要问题在于“趋时”。

B.作者由论李斯事秦进而论为仕的经验教训,强调为臣者对于国君的“悖谬无义”之政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考虑。

C.此文主旨鲜明,立论新颖,论证严密,逐层深入,是一篇“有物”“有序”能发人深省的文章。

D.苏轼认为李斯以荀卿之学事秦,行暴政,故天下乱。

15.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2)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参考答案

11.B(B猜测)

12.D(D介词,凭借,与例句相同;A介词,把;B连词,来;C介词,用)

13.(D)

14.B(原文的意思是:不应为自身的地位、富贵而阿附甚至助长)

15.(1)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2)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

参考译文:

苏东坡说李斯用荀子的学问扰乱天下,这是不对的。秦朝扰乱天下不是靠李斯,李斯也不曾用荀子的学问来侍奉秦国国君。

在秦中期的时候,秦孝公即位,得到了商鞅并任用了他。商鞅教秦孝公烧了《诗经》、《尚书》,明确了法令,定下了藏奸不告之罪和连坐之罪,禁止了离开自己的诸侯国到别国游说以求得官职的人。利用秦国的有利地形,采用他的法令,富强了好几代,吞并了其他诸侯国,到了秦始皇统治的时期。秦始皇统治的时期(不过是)全用了商鞅的法令而已。虽然李斯帮助他,说它方便有利,(但)越发造成了秦国的混乱。但假使李斯不说它有利,秦始皇本来就自己执行它们而不感到满足,为什么呢?秦国情愿采取苛酷的统治,习惯于采用严刑峻法已经很久了,这是他的后代君王所习惯并认为是好的做法。李斯迎合、探究秦始皇、秦二世的心思,不这样做就不能符合残暴放纵的君主的心意,扩大君王对他的宠信,因此李斯完全放弃了他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采用了商鞅的学说,扫去了秦国三代先王的仁义之政,而一切采用放任自己的做法来治理国家。烧了《诗经》、《尚书》,囚禁了读书人,废除了三代先王的法令,推崇监督和责罚,这不是李斯在推行他的学说,不过是迎合时事罢了。假设他遇到的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将不会采用这样的治国之法,不是他推行仁义,也只是因为迎合时事罢了。

君子做官,在其位就不隐藏自己的才能;小人做官,不要说他的学问才能与官位不相当,就是学问才能与官位相当,看见国君做事,错误而不合道义,也只是在自家里深表痛恨,可是在朝廷上会夸奖赞誉,知道它不是道义的却劝说国君去做,说是天下百姓会原谅我对国君的无可奈何,而不会怪罪我的;知道那将使国家灭亡却做那样的事,说是或许我自身可以免于灾祸。小人即使明知道世事将乱,却最终不改变目前的富贵状态,却用富贵的谋略,给天下遗留灾祸,本来有终身安逸享受富贵快乐,灾祸留给后人,而他安闲得没有担心了。唉!秦国没有灭亡可是李斯先遭遇重刑被诛杀三族,大概是上天诛杀恶人,也是有时间并讲信用的啊!《易》说:“偏盲而视,脚跛而行,踩老虎尾巴,(老虎)咬人,凶。”那些能看见和走路的人是幸运的,可是死于凶恶的老虎口下,更是他自己争取的啊!

人有做善事是从别人那受到教化的,没有听说做坏事是从别人那里受到教化的。荀卿讲述先王的事迹赞颂儒家治世的功效,虽然间或有不当之处,但大体上得到了治世的要领。可是苏氏因为李斯祸害天下而将罪过牵累到荀卿,不是差得很远了吗?使用他的学问使秦国受害的,是商鞅;放弃他的学问而使秦国受害的,是李斯。商君禁止游说者做官,而李斯劝戒国君驱逐游说者,他们开始策略不同,可是最终与商鞅之学一致起来了,难道不是他的本心吗?宋朝的时候,王介甫凭借他一生所学的学问,建立了熙宁新法,他以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哪个曾经学习介甫的学问呢?而因为介甫的政策促使宋朝灭亡,与李斯的事情很相似。世人说学习他人治国的策略足以使国家灭亡,本来就是这样啊。我认为善于窥探君王的内心,完全用委曲、变化的方法跟随是数的喜好的臣子,他的为人是特别让人害怕的,很可怕的!

四、语言表达

15.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的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_________________;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答案: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它可能是一座石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16.在下面文字的空缺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使文意畅通。

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①先天赋予的,②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的。③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④,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答案:①不是②而是③只有④因此

美文欣赏

寂寞荀子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心便油然而生。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两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位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矛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镜,留中分头,面对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象是在背诵荀先生的那首著名诗篇:“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生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更象是背诵那首妇孺皆知的文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刻满了捐钱人密密麻麻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中。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象,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客中行》不是诗,更象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产生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这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个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采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秋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21年(1841年)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30年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想起了荀子的另一篇文章,“人有三不祥:幼而不肯事长,贱而不肯事贵,不肖而不肯事贤,是人之三不祥也。人有三必穷:为上则不能爱下,为下则好非其上,是人之一必穷也;乡侧不若,背则谩之,是人之第二穷也;知行浅薄,曲直有以相县矣,然而仁人不能推,知士不能明,是人之三必穷也。--------”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点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身后的寂寞,或许是一个地区甚至一个民族的悲哀。珍惜古代的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才能发扬光大。文章思想深刻,感情深沉,引人深思。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您提供《劝学》课前预习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劝学》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要字音、通假字、文言实词。
二、预习内容
(1)作者及其作品
荀子,名字,时期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是先秦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内容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分着重阐明学习的重要性,后部分着重阐明学习方法。课文节选自前部分。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所以题意是

(2)字音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虽有()槁()暴()
金就砺()则利参省()()知()明而行无过
须臾()()跂()彰()
舆()马生()非异跬()步
骐骥()()驽马()锲()而不舍
朽木不折()镂()螯()
蛇鳝()
(3)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知明而行无过
君子生非异也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4)文言实词
1、君子:
2、已:。
3、中绳:
4、輮:
5、规:
6、虽有槁暴: 
7、挺:
8、金:
9、就砺:
10、参省乎己
11、须臾:
12、跂:
13、而见者远
14、疾: 
15、假:
16、舆:
17、致:
18、水:
19、绝:
20、兴:
21、跬:
22、骐骥:
23、用心一也: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重点);
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难点)。
二、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1)文言虚词
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苛政猛于虎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而:
1、吾尝终日而思矣
2、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特殊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輮以为轮
(3)词类活用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用心一也
精讲点拨
1、归纳课文的内容要点,列出结构框架
第一段:中心论点
第二段:学习的意义:(四喻)
第三段:学习的作用:(五喻)
第四段:学习的方法、态度(十一喻)
2、总结文章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比喻论证
排比句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3、思考交流
《劝学》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
4运用比喻对比的方式写一个片段,关于学习的议论文。

课后练习与提高
1.选出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
A.中绳(zhòng)槁暴(pù)以为轮(róu)金就砺则利(lì)
B.参省乎己(xīng)须臾(yù)跂而望(qí)靛青(dìng)
C.跬步(guī)蓼蓝(liǎo)生而异也(xīng)骐骥(jì)
D.锲而不舍(qiè)驽马(nú)金石可镂(lǒu)蛟龙(jiāo)
2.下列加点词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有槁暴(晒)②以为轮(使……弯曲)③吾尝跂而望矣(抬起脚尖)④而致千里(送别)⑤君子生非异也(天资,禀性)⑥非利足也(走路)⑦筋骨之强(强壮)⑧而绝江河(横断)⑨声非加疾也(这里指声音宏大)⑩而闻者彰(显著,清楚)
A.①②⑤⑥⑦⑨B.①②③④⑦⑨
C.①③⑤⑦⑨⑩D.①⑤⑦⑧⑨⑩
3.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停)B.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极)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死)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4.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有力的弓)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有余)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强壮)D.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强迫)
5.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虚假)B.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包庇)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借助)
6.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向远处看)
B.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C.先达德隆望尊。(希望)
D.适冬之望日前后。(农历每月十五日)
7.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
B.以勇气闻于诸侯。(闻名)
C.不能称前时之闻。(见闻)
D.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
解析:C项中闻应译为名声。
8.选出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木直中绳,以为轮。(使……弯曲)
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接近,放到……上)
C.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统一)
9.找出与例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句。
(1)正中下怀()
A.木直中绳B.天门中断楚江开
C.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D.百发百中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A.早岁那知世事艰B.草木有生而无知
C.知小谋大D.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B.昔者先生以为东蒙主
C.七十者衣帛食肉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A.令有功于国B.功败垂成
C.项燕为楚将,数有功D.劳苦而功高如此
(5)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C.清风徐来,水波不兴D.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10.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1.找出与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A.微斯人,吾谁与归?B.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食。D.我孰与城北谁美?
12.填空。
(1)荀子,名____________,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一书现存____________篇,其中第一篇是____________。
(2)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很多思想流派,形成了一个____________的局面,其中影响较大的四个流派是儒、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是战国末期_________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3)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_;不积小流,_____________。
(4)学而不厌,_____________。
答案:
AACDBCCD
(1)A(2)C(3)D(4)B(5)C
DC
12(1)况三十二《劝学》(2)百家争鸣道法儒家
(3)无以至千里无以成江海(4)诲人不倦

劝学


劝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重点:1、实词:已、中、疾、彰、假、水、绝、兴、
2、虚词:之、而、乎、于、焉、无以
学习难点:判断句式、定语后置句式、状语后置句式
学法指导:反复诵读、字词句翻译、理解背诵
预习导学:
一、文本链接
1、荀子介绍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 字,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同孟子成为对立派,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2、解题《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作者从不同方面论述了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的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因此,“劝”在本文是的意思。所以题意是“ 人们勤奋学习”。
二、基础知识
1.字音掌握
木直中( )绳 虽有槁暴( ) 参省( ) 锲( )而不舍须臾( )驽()马假舆()马
镂()跬()步螯()蛟()龙跂()朽木不折()
2.解释下列实词和虚词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木直中绳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声非加疾也假舆马者

而绝江河无以至千里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归纳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并解释

4、找出词类活用并翻译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5.译古今异义词
輮以为轮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蚓无爪牙之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6.一词多义
①于青,取之于蓝②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而青于蓝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③而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
登高而招
蟹六跪而二螯
锲而舍之
通过以上句子总结“而”的用法,并将课文中其它带“而”的句子找出来,判断它们的用法。

④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以为妙绝
佛印绝类弥勒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7.找出本文的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状语后置句

③定语后置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能够背诵默写课文。
2、能够流畅的翻译课文。
3、掌握文本的论证特点及语言特色。
4、领会学习的重要意义,明确学习应持有的正确态度。
学习重点:背诵、默写
学习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过程及语言特色
学法指导:诵读、默写、翻译
预习指导:
一、理清文脉:学习的意义:
中心论点:学习的作用:
学习的方法、态度:
二、文本探究:
1、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①自主预答:

②课堂整合:

2、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①自主预答:

②课堂整合:

3、最后一段论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是从哪三个方面论述的?请结合第4段谈谈本文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①自主预答:

②课堂整合:

三、背诵默写:
1、故木受绳则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3、,,而致千里;,非能水也,。,善假于物也。
4、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
得,。,;,。,不能十步;,功在不舍。,;锲而不舍,。,,,,用心一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四、翻译句子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五、当堂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蓼(liǎo)蓝靛(diàn)青其曲中(zhǒng)规参省(xǐng)
B.跂(qì)而望埃(āi)土金就砺(lì)骐骥(jì)
C.跬(kuǐ)步舆(yú)马槁暴(pù)金石可镂(lǚ)
D.用心躁(zào)也须臾(yú)句读(doù)参(cēn)省乎己
2、下面对加点字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假(借助,利用)舟楫者狐假(借助,利用)虎威不假(借助)思索
B.冰,水为(做,凝成)之行将为(被)人所并为(为了)之奈何C.非利足也,而致(达到)千里专心致(尽,极)志闲情逸致(兴致,情趣)
D.劝(劝勉,鼓励)学劝(用道理打动人)导劝(劝说,阻止)架
3、指出没有词类活用的句子()
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积水成渊,蛟龙生焉。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4.下列句子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5、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
B.善假于物也/于是余有叹焉/青取之于蓝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如登高之博见
6.选出句式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
A.善假于物也。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蚓无爪牙之利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7.选出下面各句中划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①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④驽马十驾功在不舍A.达到隔断猛烈功劳B.得到渡过大成绩
C.得到断绝快功绩D.达到横渡强成功
8.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暴:露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须臾:指长者
C.故不积跬步跬:一步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省:忽略
六、拓展延伸
1、搜集有关劝学的名言:

2、阅读并翻译: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1)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安有人臣而戏其君乎?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2)师旷关于人生少年、壮年、老年学习意义的论述,用荀子《劝学》中的原话说就是:
这则短文启示人们:
3.课外美文赏读:劝学篇第一
荀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
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梧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
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诗》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认真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巨大的幸福。”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薰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了。
南方有一种叫“蒙鸠”的鸟,用羽毛编织作窝,系在嫩芦苇上,风一吹就坠落了,鸟蛋全部摔烂。不是窝没编好,而是不该系在芦苇上面。西方有种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却能俯瞰百里之遥,不是草能长高,而是因为它长在了高山之巅。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发生都是有起因的,荣辱的降临也与德行相应。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虫,忘记做人准则就会招祸。太坚硬物体易断裂,太柔弱了又会自身束缚,与人不善会惹来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湿,草木丛生,野兽成群,万物皆以类聚。所以靶子设置好了就会射来弓箭,树长成了森林就会引来斧头砍伐,树林繁茂荫凉众鸟就会来投宿,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
因此没有刻苦钻研的心志,学习上就不会有显著成绩;没有埋头苦干的实践,事业上就不会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达不到目的地,同时事奉两个君主的人,两方都不会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清楚。螣蛇没有脚但能腾空飞起,鼫鼠有五种本领却还是没有办法生存。《诗》上说:“布谷鸟筑巢在桑树上,它喂养七只幼鸟也能有条不紊。善良的君子们,行为要专一不偏邪。行为专一不偏邪,意志才会如磐石坚。”所以正人君子的意志必须始终坚定专一。
古有瓠巴弹瑟,水中鱼儿也浮出水面倾听,伯牙弹琴,拉车的马会停食仰头而听。所以声音不会因为微弱而不被听见,行为不会因为隐秘而不被发现。宝玉埋在深山,草木就会很滋润,珍珠掉进深渊,崖岸就不会干枯。行善也可以积累,哪有积善成德而不被广为传诵的呢!
学习究竟应从何入手又从何结束呢?答:按其途径而言,应该从《尚书》入手到《礼经》结束;就其意义而言,则从做书生入手到成为圣人结束。长期积累才能深入探究出其中的奥秘,学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学习的教程虽有尽头,但进取之愿望却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毕生好学才成其为人,反之又与禽兽何异?《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是心声之归结;《礼经》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所以要学到《礼经》才算毕业,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学习,要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倾注全部的心血,表现在一言一行,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学习是从耳听从嘴出,相距不过四寸而已,怎么
能够完美于他的七尺之驱呢?古人学习是自身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
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罗嗦;浮躁罗嗦都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远离现实;《春秋》简略但不够周详;仿效良师学习君子学问,既崇高又全面,还可以通达世理。所以说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师是最便捷的学习途径,其次那就是崇尚礼仪了。若上不崇师,下不尚礼,仅读些杂书,解释一下《诗经》《尚书》之类,那么充其量不过是一介浅陋的书生而已。要穷究圣人的智慧,寻求仁义的根本,只有学习礼仪才能做到。就像提起皮袍的领子,用五指梳理皮毛一样顺理成章。如果不究礼法,仅凭《诗经》《尚书》去办事情,就如同用手指测量河水,用戈矛舂黍米,用锥子扎铜壶一样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崇尚礼仪,即使不太透彻,也算是礼仪之士;不尚礼仪,即使聪颖善辩,也不过是一介散漫不羁的书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来向你请教不合礼法之事,不要答理;前来传播不合礼法之事,别去追问;在你面前评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参与;态度野蛮的,别与他争执。所以,一定要是合乎道的标准,才给予礼遇;不按道的标准,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有明显感应的人,才可与之论及道的精深极致。所以,跟不可与之交谈的交谈,那叫做浮躁;跟可与交谈的不谈那叫怠慢;不看对方回应只顾滔滔不绝长谈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谨慎地对待每位前来求教的人。《诗经》说:“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感激的。”说的就是这回事。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从千里之外驾驭车马只差半步却停下了,这也不能算是善驾;对各类事物不能融会贯通、对仁义不能坚守如一、当然不能算是善学。学习本是件很需要专心至致的事情,学一阵又停一阵那是小人才犯的低级错误。涂巷之人中间好的少,坏的多,像桀、纣、拓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人,能够全面彻底地把握所学的知识,才算得上是个学者。
我们已经知道了学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要常用朗读和训释去融会贯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用寻师访友来把握,从而达到排除所有干扰去潜心修炼。使眼不再看不该看的、耳不再听不该听的,嘴不再说不该说的,心不再想不该想的,以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一门心思就只想着如何造福天下。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你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你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你的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坚定不移,有坚定不移然后才有随机应变。能做到坚定不移和随机应变,那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到那时上天会为你显现它的光明,大地会为你显现它的广阔,君子最应该珍惜的就是自身德行的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