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高中文言文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工作中的一部分。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那么,你知道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必修一文言文字、词、句集锦
(四)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了,语气词)——《烛之武退秦师》
2.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通“倍”,增加)——《烛之武退秦师》
3.共其乏困(共,通“供”,音gōng,供给)——《烛之武退秦师》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减少)——《烛之武退秦师》
5.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烛之武退秦师》
6.秦伯说(说,通“悦”,音yuè,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7.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
(二)古今异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古义:从属二主;今义:“二”的大写)
——《烛之武退秦师》
2.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无能,古义:不能;今义:没有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
3.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义:指先生,古代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
4.是寡人之过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5.敢以烦执事(执事,古义:对对方的敬称;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
人)——《烛之武退秦师》
6.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烛之武退秦师》
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人;今义:
请客的主人)——《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行李,古义:出行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
——《烛之武退秦师》
9.夫晋,何厌之有(厌,古义:满足;今义:讨厌)——《烛之武退秦师》
10.又欲肆其西封(封:古义:使……成为疆界;今义:密封)
——《烛之武退秦师》
1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人,古义:那人;今义: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多用
于外交场合)——《烛之武退秦师》
12.亦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烛之武退秦师》
(三)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退,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撤兵)
——《烛之武退秦师》
2.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贰,数词用作动词,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
3.晋军函陵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4.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间)——《烛之武退秦师》
5.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6.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国,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
7.邻之厚,君之薄也(厚: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薄弱)——《烛之武退秦师》
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乏困:形容词用作名词,缺少的资粮)
——《烛之武退秦师》
9.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赐,动词作名词,恩惠)——《烛之武退秦师》
10.朝济而夕设版焉(朝、夕:名词活用作时间副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烛之武退秦师》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东”、“西”均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肆:形容词用作动词,延伸,扩张)
——《烛之武退秦师》
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烛之武退秦师》
13.阙秦以利晋(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烛之武退秦师》
14.与郑人盟(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烛之武退秦师》
15.因人之力以敝之(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16.以乱易整,不武(乱:形容词用作名词,散乱之师;整:形容词用作名
词,严整之师。武:名词活用作动词,符合武德)——《烛之武退秦师》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二”的大写)——《左传隐公元年》
②其内任卿贰以上(副职)——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贰则疑惑(不专一)——《荀子解蔽》
④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离心,背叛)——《左传》
⑤不迁怒,不贰过(再,重复)——《论语雍也》
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烛之武退秦师》

①蜀之鄙有二僧(边远的地方)——《为学》
②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庸俗,鄙陋)——《曹刿论战》
③我皆有礼,夫犹鄙我(看不起,轻视)——《左传昭公十六年》
④越国以鄙远(形容词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烛之武退秦师》
⑤言语粗鄙(粗俗)

①许之。
许君焦、暇……(答应,听从)——《烛之武退秦师》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答应,听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杂然相许(赞同)——《愚公移山》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约数)——《小石潭记》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大铁椎,不知何许人也(表处所)——《大铁椎传》
⑤相去复几许(约计的数量)——《孔雀东南飞》

①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动词,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连词,如果)——《烛之武退秦师》
③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代词,你)——《捕蛇者说》
④曾不若孀妻弱子(动词,比得上)——《愚公移山》
⑤噤若寒蝉(像……一样)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至于)——《逍遥游》
⑦望洋向若而叹(海神名)——《秋水》

①国势衰微(衰败)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卑贱)——《史记曹相国世家》
③微言大义(幽微,精妙)
④人微言轻(形容词,轻微)
见微知著(隐蔽,不显露)
⑥微斯人,吾谁与归?(连词,如果没有)——《岳阳楼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连词,如果没有)——《烛之武退秦师》
⑦微闻有鼠作作索索(暗暗地)——《口技》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副词,稍微,略微)——《卖油翁》
⑨则名微而众寡(细小)
⑩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形容词,含而不露)——《屈原列传》

①使史更敝衣草屦(坏,破旧)——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侯生摄敝衣冠(破旧)——《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敝人(谦词)
③曹操之众,远来疲敝。(疲惫)——《资治通鉴》
④因人之力以敝之(损害,衰败)——《烛之武退秦师》

①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②停数日,辞去(告别)——《桃花源记》
③不辞劳苦(推脱)
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
⑤辞不赴命(辞谢)——《陈情表》
⑥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归去来兮辞》

①役夫敢伸恨(反诘语气,怎么敢)——《兵车行》
②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谦词,自言冒昧之词,也含有原、希望的意思)
敢以烦执事(冒昧地,客气的说法)——《烛之武退秦师》
③人不敢与忤视(动词,有勇气做,敢于)——《荆轲刺秦王》
④进止敢自专(副词,表反洁语气,为“岂敢、不敢”的省略词)
——《孔雀东南飞》

①过秦论(指出……过失)——《过秦论》
②今先王之爱民,不过父母之爱子(超过)
③是寡人之过也(过错)——《烛之武退秦师》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错误,过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④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通过)
⑤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太甚)——《小石潭记》
⑥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指出过失)
⑦一日,大母过余(访问,探望)——《项脊轩志》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陈述)——《桃花源记》
②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杂说(一种文体))——《捕蛇者说》
③秦伯说(说,通“悦”,高兴)——《烛之武退秦师》
④范增说项羽(shuì,劝说)——《鸿门宴》

①君知其难也(知道,了解,懂得)——《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知道)——《烛之武退秦师》
②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音zhì,明智)——《烛之武退秦师》
③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了解)
④官知止而神欲行(知觉,感觉)
⑤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识别,分辨)——《马说》
⑥孰为汝多知乎(知识,见解)

①书已封,未授使者,始皇崩(封闭,封合)
②自寄一封书(量词)
③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帝王授予臣子土地或封号)
④又欲肆其西封(名词,疆界)——《烛之武退秦师》
⑤既东封郑(名词使动用法,使……成为边境)——《烛之武退秦师》
⑥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分封)——《鸿门宴》

①佚之狐言于郑伯曰(说,禀告)——《烛之武退秦师》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说起,谈论)——《扬州慢》
③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记载)——《石钟山记》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学说,主张)——《过秦论》
⑤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话,进谏)——《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公从之(听从,答应)——《烛之武退秦师》
②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跟随,跟从)——《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向……学习)——《论语》
④一狠得骨止,一狠仍从(追赶,追随)——《狼》
⑤弟走从军阿姨死(参加)——《琵琶行》
⑥其印为余群从所得(堂房亲戚)
⑦旦日,客从外来(自,由)——《邹忌讽齐王纳谏》
⑧从余问古事(向)——《师说》
⑨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读zòng,合纵)——《过秦论》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郑既知亡矣(灭亡,动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2、虚词

①以其无礼于晋(表因果,因为,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敢以烦执事(拿,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越国以鄙远(表顺承,而,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目的,来,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⑥以乱易整(用,介词)——《烛之武退秦师》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烛之武退秦师》
②若亡郑而有利于君(表顺承,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夜缒而出(表修饰,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表转折,却,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黑质而白章(表并列,连词)——《捕蛇者说》

①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烛之武退秦师》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为什么)——《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愚公移山》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捕蛇者说》
⑤朝济而夕设版焉 (兼词,于是,在哪里)——《烛之武退秦师》
永之人争奔走焉(兼词,于此,在这件事上)——《捕蛇者说》

①公从之(代轶之狐,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子犯请击之(代秦军,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土地,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亦去之(代郑国,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唯君图之(代阙秦利晋这件事,代词)——《烛之武退秦师》
③邻之厚,君之薄也(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
——《烛之武退秦师》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④是寡人之过也(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因人之力以敝之(的,结构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⑤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助词)——《烛之武退秦师》
⑥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隆中对》

①以其无礼于晋(代词,指郑国)——《烛之武退秦师》
又欲肆其西封(代词,它)——《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代词,自己)——《烛之武退秦师》
②君知其难也(不定指示代词,那)——《烛之武退秦师》
③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近指,这)——《捕蛇者说》
④吾其还也(表商量语气,副词,还是)——《烛之武退秦师》
⑤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是……还是……)——《马说》
⑦于乱石间泽其一二者扣之(代词,其中的)——《石钟山记》
⑧其孰能讥之乎(表反诘,难道)——《游褒禅山记》
⑨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揣测语气,大概)——《师说》
⑩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表期望,希望)——《伶官传记》
⑾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代词,你(的))——《触龙说赵太后》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又,并且,连词)——《烛之武退秦师》
②且君尝为晋军赐矣(况且)——《烛之武退秦师》
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愚公移山》
③吾今且报府(暂且)——《孔雀东南飞》
④年且九十(将近)——《愚公移山》
⑤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连词,表选择关系,还是,或者)
⑥臣死且不避(连词,尚且)——《鸿门宴》
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连词,尚且)
父母且不顾(尚且)
⑦不出,火且尽(副词,将要,将近)——《游褒禅山记》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将要,副词)——《鸿门宴》
⑧存者且偷生(副词,姑且)——《石壕吏》
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而,反而,转折关系)——《滕王阁序》
⑩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用在句首,表示进一层,换个角度议论)——《过秦论》
⑾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桃花源记》
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假如)——《烛之武退秦师》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如果)——《烛之武退秦师》
⒀更若役,复若赋(你的)——《捕蛇者说》
⒁曾不若孀妻弱子(赶得上,比得上)——《愚公移山》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邹忌讽齐王纳谏》
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比得上)
⒂吾儿,久不见若影(你,你们)——《项脊轩志》
若是其甚与?(你)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邻之厚,君之薄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②因人之力以敝之,不仁(否定判断)——《烛之武退秦师》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
——《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2)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3.省略句
①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②(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③(烛之武)许之——《烛之武退秦师》
④夜缒而出,见秦伯,(烛之武)曰:……——《烛之武退秦师》
⑤敢以(之)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⑥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烛之武退秦师》
⑦(秦伯)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六)固定结构
(1)“所“字结构形式:所+动词
①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知道的)——《烛之武退秦师》
②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没有害处的)——《烛之武退秦师》
③失其所与(结交的同盟者)——《烛之武退秦师》
(五)荆轲刺秦王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荆轲刺秦王》
2.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荆轲刺秦王》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荆轲刺秦王》
4.燕王拜送于庭(“庭”通“廷”,朝廷)——《荆轲刺秦王》
5.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6.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7.请辞决矣(“决”通“诀”,告别)——《荆轲刺秦王》
8.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9.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奉”通“捧”双手捧着)
——《荆轲刺秦王》
10.愿大王少假借之(“少”通“稍”,稍微)——《荆轲刺秦王》
11.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荆轲刺秦王》
(二)古今异义
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信:古义:信物;今义:书信)
——《荆轲刺秦王》
2.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荆轲刺秦王》
3.持千金之资币物(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荆轲刺秦王》
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贫穷,生活贫穷,经济困难)——《荆轲刺秦王》
5.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长者: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处指樊於期;今义:年长之人)——《荆轲刺秦王》
6.今闻购将军之首(购:古义:重金收买;今义:购买)——《荆轲刺秦王》
7.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可以:古义:可以用(它);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荆轲刺秦王》
8.将军岂有意乎(有意:古义:同意,愿意;今义:故意)——《荆轲刺秦王》
9.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偏护双方中的一方)——《荆轲刺秦王》
10.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于是:古义:在这时;今义:表顺承关系或另提一事)——《荆轲刺秦王》
11.终已不顾(顾:古义:不回头;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及)
——《荆轲刺秦王》
12.北蛮夷之鄙人(鄙人:古义:粗鄙的人;今义:卑鄙的人)
——《荆轲刺秦王》
13.图穷而匕首见(穷: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荆轲刺秦王》
14.愿大王少假借之(假借: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偷别人的,如:假借名义)——《荆轲刺秦王》
15.秦王还柱而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荆轲刺秦王》
16.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提:古义:读作dī,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着篮子之类)——《荆轲刺秦王》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提:古义:投击;今义:垂手拿着)——《荆轲刺秦王》
17.诸郎中执兵。(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荆轲刺秦王》
18.断其左股。(股:古义:大腿;今义:量词。)——《荆轲刺秦王》
19.左右既前(左右:古义:身边侍臣;今义:方位名词)——《荆轲刺秦王》
20.荆轲废(废:古义:倒下;今义:残废)——《荆轲刺秦王》
21.秦王复击轲(复:古义:又,再;今义:往复,重复,复习)
——《荆轲刺秦王》
(三)词类活用
1.进兵北略地(北:名词作状语,向北)——《荆轲刺秦王》
2.秦兵旦暮渡易水(旦暮:名词作状语,早晚)——《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邑:名词作动词,封邑)——《荆轲刺秦王》
4.丹不忍以己之私(私:形容词用作名词,私心)——《荆轲刺秦王》
5.樊龄期乃前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又前而为歌曰(前: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用作状语,用匣子)
——《荆轲刺秦王》
7.其人居远未来(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荆轲刺秦王》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名词用作动词,出行前祭路神)
——《荆轲刺秦王》
9.皆白衣冠以送之(白:形容词作动词,白衣冠,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荆轲刺秦王》
10.士皆垂泪涕泣(涕:名词用作动词,哭)——《荆轲刺秦王》
11.发尽上冠(上:名词作状语,向上)——《荆轲刺秦王》
12.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荆轲刺秦王》
13.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名词用作状语,用厚礼)——《荆轲刺秦王》
14.(秦王)乃朝服(名词用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荆轲刺秦王》
15.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使:动词用作名词,使者。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闻,禀告)——《荆轲刺秦王》
16.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前:名词用作动词,走上前)——《荆轲刺秦王》
17.群臣怪之(怪: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怪,认为奇怪)
——《荆轲刺秦王》
18.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绝:动词使动用法,使……断了)
——《荆轲刺秦王》
19.非有诏不得上(上:方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荆轲刺秦王》
20.断其左股(断: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断)——《荆轲刺秦王》
21.箕踞以骂曰(箕: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荆轲刺秦王》
22.乃欲以生劫之(生:动词作状语,活生生地)——《荆轲刺秦王》
(四)一词多义:
1、实词

①不得持尺兵(武器,名词)——《荆轲刺秦王》
②不及召下兵(士兵、武士,名词)——《荆轲刺秦王》
③秦兵旦暮渡易水(军队,名词)——《荆轲刺秦王》
④今彗星长竟天,天下兵当大起(名词,战争、战役)
⑤犹厌言兵(名词,战争)——《扬州慢》

①图穷而匕首见(穷尽,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困厄,走投无路,动词)——《荆轲刺秦王》

①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陈列,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恐惧不敢自陈(陈述,动词)——《荆轲刺秦王》

①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事)——《荆轲刺秦王》
②乃遂私见樊矜期(私自,)——《荆轲刺秦王》

①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动词,回来)——《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还柱而走(动词,通“环”,绕)——《荆轲刺秦王》
③居十白,扁鹊望桓挨还走(动词,通“旋”,掉转身)——《扁鹊见蔡桓公》
④计日以还(动词,归还)——《黄生借书说》
⑤一尊还酹江月(副词,还是,hái)——《念奴娇赤壁怀古》
⑥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副词,通“旋”,早脱,立即,xuán)
——《周亚夫军细柳营》

①诚振怖大王之威(动词,通“震”,惧怕)——《荆轲刺秦王》
②振长策而御宇内(动词,挥动)——《过秦论》
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通“赈”,赈济)
④迁我如振落叶(动词,振动)
⑤振奋作声(动词,振作)
⑥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动词,通“震”,震动)——《过秦论》

①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双手捧着)——《荆轲刺秦王》
②轲既取图奉之(献上)——《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动词,回头看)——《荆轲刺秦王》
②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表转折,不过,只是)
——《荆轲刺秦王》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访)——《出师表》
④顾恋慈母(动词,思念)
⑤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副词,反而,却)——《为学》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动词,亲近,接近)——《荆轲刺秦王》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名词,父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每得降卒,必亲引问委曲(副词,亲自)
④爱臣太亲,必危其身(形容词,亲密,亲近)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形容词,刻毒)——《荆轲刺秦王》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形容词,深刻)——《游褒禅山记》
③夜深忽梦少年事(形容词,(时间)久)
④桃花潭水深千尺(名词,深度。一说,形容词)——《赠汪伦》
⑤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深失所望(副词,很,十分)

①乃今得闻教(名词,指教,jiào)
②曲罢曾教善才服(动词,使,让,jiāo)——《琵琶行》
③乃修教三年,执十戚舞(名词,教化,jiào)
④十三教汝织(动词,传授知识技能,jiāo)——《孔雀东南飞》

①可里解燕国之患(动词,解除,解救)——《荆轲刺秦王》
②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动词,此用本义,用刀剖开动物肢体)——《庖丁解牛》
③少年大骇,急解令休止(动词,分开)
④土崩瓦解(动词,分裂,涣散)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解答)——《师说》
⑥解元(乡试中第一名为“解元”,jiè)

①持千金之资币物(名词,资财、钱物)——《荆轲刺秦王》
②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名词,资本,依据)
③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动词,资助)
④唯是脯资饩牵竭矣(名词,通“粢”,谷类总称,粮食)

①乃骇而图之(动词,图谋,筹划)
②图穷匕首见(名词,地图)——《荆轲刺秦王》
③不图子自归(动词,想,反复考虑)

①拔剑,剑长,操其室(名词,剑鞘)——《荆轲刺秦王》
②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名词,居所)——《陋室铭》
③今其室十无一焉(名词,家)——《捕蛇者说》

①秦王复击轲,被八创(动词,遭受)——《荆轲刺秦王》
②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介词,表被动)——《五人墓碑记》
③被明月兮佩宝璐(动词,通“披”,戴)——《离骚》

①乃请荆卿曰(动词,请求)——《荆轲刺秦王》
②请辞决矣(动词,请允许我)——《荆轲刺秦王》
③乃置酒请之(动词,邀请)
④其造请诸公,不避寒暑(动词,谒见,拜见)

①以次进(名词,次序)——《荆轲刺秦王》
②之次所旁丛祠中(动词,驻扎)——《陈涉世家》
③凡用兵之法……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名词,在排列上次一等)

①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名词,凭据,信物)——《荆轲刺秦王》
②听其言而信其行(动词,相信)——《论语》
③言必信,行必果(动词,讲信用)——《论语》
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形容词,(言语)真实)
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确实,真实)——《捕蛇者说》
⑤信可乐也(副词,实在,的确)
⑥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语(名词,信使)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信托之人)
⑦低眉信手续续弹(副词,随意、随便)——《琵琶行》
⑧欲信大义于天下(动词,通“伸”,伸张)
⑨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恳,不欺骗)——《曹刿论战》
⑩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屈原列传》

①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动词,对待)——《荆轲刺秦王》
②度道里会遇之礼毕(动词,相遇,相会)——《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动词,遇到)——《论语》
④斯固百世之遇也(名词,机遇)
⑤不如因善遇之(对待,)——《鸿门宴》

①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动词,辞别,告辞)——《荆轲刺秦王》
今者出,未辞也(告辞,动词)——《鸿门宴》
②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动词,推辞)——《烛之武退秦师》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鸿门宴》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动词,推辞)——《鸿门宴》
③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动词,计较,讲究)——《鸿门宴》
④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动词,擅长)——《屈原列传》
⑤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名词,文辞,指文学)——《屈原列传》

①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动词,赠送)——《荆轲刺秦王》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放弃,动词)——《师说》
③至唐李勃始访其遗踪(动词,遗留)——《石钟山记》
④使人遗赵王书(动词,送给)——《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动词,指身子向上起)——《荆轲刺秦王》
③左右或欲引相如去(动词,牵,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引赵使者蔺相如(动词,延请)——《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动词,引导,率领)——《赤壁之战》
⑥李凭箜篌引(名词,乐府诗体的一种)——《李凭箜篌引》

①缮甲兵,具卒乘(名词,士卒,士兵)
②鲁肃闻刘表卒(动词,死)——《赤壁之战》
③卒成帝业(动词,终于)——《出师表》
④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仓猝)——《荆轲刺秦王》

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登上,动词)——《荆轲刺秦王》
②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荆轲刺秦王》
2、虚词

①将军岂有意乎(副词,是否,是不是)——《荆轲刺秦王》
②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副词,表示访问语气,难道)——《荆轲刺秦王》
③岂可得哉(疑问代词,怎么)——《荆轲刺秦王》

①何以言之(介词,凭借)——《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介词,用)——《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刀试人(介词,用)——《荆轲刺秦王》
③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用来……的)——《荆轲刺秦王》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连词,表目的,来)——《荆轲刺秦王》
④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荆轲刺秦王》
⑤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荆轲刺秦王》
⑥皆白衣冠以送之(连词,而)——《荆轲刺秦王》
⑦以次进(介词,按照)——《荆轲刺秦王》
⑧以故荆轲逐秦王(连词,因此)——《荆轲刺秦王》

①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示儿》
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判断动词,是)——《游褒禅山记》
乃欲以生劫之(判断动词,是)——《荆轲刺秦王》
③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荆轲刺秦王》
④乃今得闻教(副词,却,竟然)——《荆轲刺秦王》
⑤而今乃以手共搏之(副词,只,仅仅)——《荆轲刺秦王》

①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代词,您)——《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金千斤(代词,指樊将军的首级)——《荆轲刺秦王》
③为之奈何(代词,这件事)——《荆轲刺秦王》
④愿得将军之手记以献秦(结构助词,的)——《荆轲刺秦王》
⑤顷之未发(用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音节,不译)——《荆轲刺秦王》
⑥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荆轲刺秦王》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者”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所以……者”,“乃……也”表判断,意思是“之所以……,是因为……)
——《荆轲刺秦王》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②秦王购之(以)金千斤,邑万家(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
——《荆轲刺秦王》
③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④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④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⑤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2)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应“知其事”宾客)——《荆轲刺秦王》
③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应“侍(于)殿上群臣”)——《荆轲刺秦王》
(3)宾语前置
①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4)主谓倒装
①为之奈何(应“奈何为之”)——《荆轲刺秦王》
3、被动句
①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②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表被动)——《荆轲刺秦王》
4、省略句
(1)方急时,(秦王)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左右)惶急无以击轲,而(左右)乃以手共搏之(省略主语)——《荆轲刺秦王》
(2)皆(穿)白衣冠以送之(省略谓语)——《荆轲刺秦王》
(3)秦王购之(以)金千斤(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
(4)人不敢与(之)忤视(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5)今闻(秦)购将军之首(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6)每念(之)常痛于骨髓(省略宾语“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一事)
——《荆轲刺秦王》
(7)取之(以)百金(省略介词)——《荆轲刺秦王》
(8)荆轲有所待,欲与(之)俱(往)(介词宾语和谓语)——《荆轲刺秦王》
(9)待吾客与(之)俱(往)(省略介词宾语和谓语)
(10)又前而为(之)歌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11)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宾语)——《荆轲刺秦王》
(12)其人居远未来,而为(之)留待——《荆轲刺秦王》
(13)群臣侍(于)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荆轲刺秦王》
(14)比(于)诸侯之列——《荆轲刺秦王》
(15)皆陈(于)殿下——《荆轲刺秦王》
(16)而(按)秦法……——《荆轲刺秦王》
5、固定句式
(1)将奈何(“奈何”,可译为“怎么办”)——《荆轲刺秦王》
(2)岂可得哉(“岂……哉”,表反问,“怎么……呢”)——《荆轲刺秦王》
(3)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以:有……用来)——《荆轲刺秦王》
(4)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无以:没有……用来)——《荆轲刺秦王》
(六)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鸿门宴》
2.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具”通“俱”,全部)——《鸿门宴》
良乃入,具告沛公(“具”通“俱”,全部)——《鸿门宴》
3.要项伯(“要”通“邀”,邀请)——《鸿门宴》
4.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鸿门宴》
5.不可不蚤来(“蚤”通“早”)——《鸿门宴》
6.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鸿门宴》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鸿门宴》
8.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鸿门宴》
(二)古今异义:
1.范增说项王曰(说:古义:劝说,劝告;今义:说话)——《鸿门宴》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指山东省)——《鸿门宴》
3.亡去不义(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鸿门宴》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固:古义:本来;古义:坚固)——《鸿门宴》
5.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游:古义:交往;今义:游往,游览)
——《鸿门宴》
6.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寿:古义:敬酒并祝人长寿;今义:祝寿。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鸿门宴》
7.所以遣将守关者(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鸿门宴》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鸿门宴》
9.公敢入乎(敢:古义:能够;今义:有勇气、有胆量做某事)——《鸿门宴》
10.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谢:古义:谢罪,道歉;今义:感谢)
——《鸿门宴》
1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鸿门宴》
1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北;今义:指河北省。河南: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鸿门宴》
13.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鸿门宴》
1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鱼肉:古义:鱼和肉;今义:鱼的肉)——《鸿门宴》
15.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走:古义:逃跑;今义:步行)——《鸿门宴》
16.再拜献大王足下(再: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鸿门宴》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用作动词,驻扎)——《鸿门宴》
2.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
秦地可尽王也(王:名词用作动词,统治,称王)——《鸿门宴》
3.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鸿门宴》
4.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用作动词,与……交好)——《鸿门宴》
5.项伯乃夜驰之公军(夜:名词作状语,连夜)——《鸿门宴》
6.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用作名词,危急之事)——《鸿门宴》
7.亡去不义(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义:名词用作动词,合于义)——《鸿门宴》
8.君安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老交情)——《鸿门宴》
9.项伯杀人,臣活之(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鸿门宴》
10.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鸿门宴》
11.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
——《鸿门宴》
12.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用作动词,登记在册)——《鸿门宴》
13.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鸿门宴》
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动词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鸿门宴》
1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鸿门宴》
16.范曾数目项王(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示意)——《鸿门宴》
17.若入前为寿(前:名词用作动词,上前)——《鸿门宴》
18.寿毕,请以剑舞(寿:名词用作动词,敬酒并祝人长寿)——《鸿门宴》
19.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鸿门宴》
20.交戟之士欲止不内(止:动词使动用法,使……止,阻止)——《鸿门宴》
21.樊哙侧其盾以撞(侧:名词用作动词,偏过)——《鸿门宴》
22.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鸿门宴》
23.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用作动词,处罚)——《鸿门宴》
24.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鸿门宴》
25.此亡秦之续耳(续:形容词用作名词,后续者)——《鸿门宴》
26.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细谨:形容词用作名词,细小的事情;让:动词用作名词,谦让)——《鸿门宴》
27.道芷阳间行(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鸿门宴》
28.拔剑撞而破之(破:形容词用作动词,击碎、击破)——《鸿门宴》
(四)一词多义:
如:
①闻妻言,如被冰雪(如同)——《促织》
②天时不如地利(比、及)——《得道多助》
③如扬州,过瓜州扬子桥(到、往、去)——《〈指南录〉后序》
④万事如意(顺、随)——成语
⑤如其离违,宜别图之(如果、假如)——《赤壁之战》
⑥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鸿门宴》
⑦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或、或者)——《子路、曾……侍坐》
⑧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同上
⑨空空如也(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成语
⑩沛公起如厕(往,到……去)——《鸿门宴》
⑾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鸿门宴》
意:
①帘内掷一纸出,即道人意中事(意图、意愿)——《促织》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鸿门宴》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意思)——《伤仲永》
③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态、神情)——《口技》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神情,神态)——《狼》
④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意料)——《〈指南录〉后序》
卒起不意(意料)——《荆轲刺秦王》
⑤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怀疑、猜疑)——《史记张仪列传》
⑥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鸿门宴》
举:
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起、抬起)——《静夜思》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鸿门宴》
②举其一不计其十,究竟旧不图其新(提出、举出)——《屈原》
③举兵伐徐,逐灭之(发起、发动)——《韩非子五蠧》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陈涉世家》
④戌卒叫,函谷举(攻下、占领)——《阿房宫赋》
⑤举贤任能(推荐)——成语
孙叔敖举于海(推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⑥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科举考试)——《柳毅传》
⑦杀人如不能举(全、尽)——《鸿门宴》
⑧举世无双(全部、整个)——成语
⑨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下,占领)——《过秦论》
谢:
①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动词)——《廉颇蔺相如列传》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推辞、谢绝)——《孔雀东南飞》
③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孔雀东南飞》
④尝有所荐,其人来谢(感谢)——《汉书张安世传》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劝告)——《孔雀东南飞》
⑥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凋落、衰亡)——《芙蕖》
⑦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
⑧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不?”(告诉)——《陌上桑》

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鸿门宴》
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鸿门宴》
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鸿门宴》

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鸿门宴》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鸿门宴》

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鸿门宴》
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鸿门宴》

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鸿门宴》
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鸿门宴》

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鸿门宴》
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鸿门宴》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
③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口技》
⑤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
⑥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介词,由于,因为)——《陌上桑》

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鸿门宴》
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带领,使……跟着,动词)——《鸿门宴》

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鸿门宴》
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鸿门宴》
③予观夫巴陵胜状,在动听一湖(优美的,形容词)——《岳阳楼记》

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鸿门宴》
③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击)——《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少间,帘内掷以纸出(里,内部)——《促织》
②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对内)——《出师表》
③内怀犹豫之计(内心,心里)
④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鸿门宴》
2、虚词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鸿门宴》
②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鸿门宴》
③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鸿门宴》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鸿门宴》
④为击破沛公车(wèi,替、给,介词)——《鸿门宴》
⑤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鸿门宴》
⑥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鸿门宴》
⑦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鸿门宴》
⑧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鸿门宴》
因:
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依靠、凭借)——《毛遂自荐》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借用,凭借)——《过秦论》
②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顺着、根据)——《梦游天姥吟留别》
③不如因而厚遇之(趁机)——《廉颇蔺相如列传》
因言曰:……(趁机)——《鸿门宴》
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鸿门宴》
因击沛公于坐(趁机)——《鸿门宴》
④后因伐木,始见此山(因为、由于)——《梦溪笔谈雁荡山》
⑤因合纳斗盆(于是、就)——《促织》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鸿门宴》
⑥陈陈相因(沿袭)——成语
⑦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原因、理由)——《孔雀东南飞》
⑧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沿袭)——《过秦论》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

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鸿门宴》
②不然(这样,代词)——《鸿门宴》
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
(五)句式:
1、判断句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也)——《鸿门宴》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者,……也)——《鸿门宴》
(3)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4)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5)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2、倒装句
(1)状语后置
①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②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鸿门宴》
③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鸿门宴》
④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⑤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鸿门宴》
(2)宾词前置
①籍何以至此(应“以何”)——《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应“操何”)——《鸿门宴》
③沛公安在(应“在安”)——《鸿门宴》
④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3)被动句
①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鸿门宴》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鸿门宴》
(4)省略句
①为(吾)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②欲呼张良与(之)俱去。——《鸿门宴》
③毋从(之)俱死也——《鸿门宴》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鸿门宴》
⑤则与(之)一生彘肩——《鸿门宴》
⑥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
⑦交戟之卫士欲止(之)不内——《鸿门宴》
⑧加彘肩(于盾)上——《鸿门宴》
⑨沛公军(于)霸上——《鸿门宴》
⑩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⑾卫士仆(于)地——《鸿门宴》
⑿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鸿门宴》
⒀毋从(其)俱死也——《鸿门宴》
⒁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其)饮——《鸿门宴》
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5)固定结构
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鸿门宴》
②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鸿门宴》
③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鸿门宴》
④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的)——《鸿门宴》

相关阅读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


一名爱岗敬业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性,作为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保证学生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帮助授课经验少的教师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必修五文言文复习-《陈情表》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重点积累相关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相关的特殊文言句式。
3、积累课内写作素材。
一、知识回顾
(一)文学常识
作者李密,________(朝代)时人,蜀亡后,晋武帝征他任太子洗马。他上《陈情表》辞谢,恳请晋武帝允许他辞不赴命,供养祖母。直至祖母死后,他才出仕,官至汉中太守。
(二)实词含义
1、臣以险衅
2、夙遭闵凶
3、慈父见背
4、舅夺母志
5、祖母刘愍臣孤弱
6、终鲜兄弟
7、门衰祚薄
8、晚有儿息
9、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10、茕茕孑立
11、形影相吊
12、而刘夙婴疾病
13、拜臣郎中
14、除臣洗马
15、猥以微贱
16、当侍东宫
17、臣具以表闻
18、责臣逋慢
19、则刘病日笃
20、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21、且臣少仕伪朝
22、历职郎署
23、不矜名节
24、过蒙拔擢
25、但以刘日薄西山
26、臣之辛苦
27、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三)虚词用法
1、臣以险衅
2、逮奉圣朝
3、寻蒙国恩
4、急于星火
5、则刘病日笃
6、听臣微志,庶刘侥幸
(四)课内外名句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后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一日看见尽长安花。(《登科后》)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4、子曰:“知者乐水,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5、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6、礼之用,_________。(《论语》)

7、青山遮不住,_____________。(辛弃疾《菩萨蛮》)

8、潮平两岸阔,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9、子曰:质胜文则野,___________,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0、_______________,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六)翻译训练
1、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能力迁移
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梁孝王①武者,与孝景帝同母。母,窦太后也。
梁孝王十四年,入朝。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孝王,窦太后少子也,爱之,赏赐不可胜道。于是孝王筑东苑,方三百余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余里。得赐天子旌旗,出入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出言跸,入言警。招延四方豪桀,自山以东游说之士,莫不毕至,齐人羊胜、公孙诡、邹阳之属。公孙诡多奇邪计,初见王,赐千金,官至中尉,梁号之曰公孙将军。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而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梁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②,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乃辞归国。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③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既至关,茅兰说王,使乘布车,从两骑入,匿于长公主园。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太后泣曰:“帝杀吾子!”景帝忧恐。于是梁王伏斧质于阙下,谢罪,然后太后、景帝大喜,相泣,复如故。悉召王从官入关。然景帝益疏王,不同车辇矣。
太史公曰:梁孝王虽以亲爱之故,王膏腴之地,然会汉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财货,广宫室,车服拟于天子。然亦僭矣。
(《史记梁孝王世家》)
注释:①梁孝王:名武,封为梁王,谥号孝王。②义格:建议被阻遏。“义”通“议”。③二千石:指下文的梁相轩丘豹。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广睢阳城七十里广:扩大
B.东西驰猎,拟于天子拟:类似
C.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望:怨恨
D.故能植其财货植:培植
7、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梁孝王僭越本分的一组是(3分)
①二十四年,入朝。二十五年,复入朝
②梁多作兵器弩弓矛数十万
③府库金钱且百巨万,珠玉宝器多于京师
④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⑤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⑥汉使使迎王,王已入关,车骑尽居外,不知王处
A.①②③⑤B.②③④⑤C.②③⑤⑥D.①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景帝和梁孝王一起喝酒时曾从容对梁孝王承诺:自己死后将帝位传给梁孝王。梁孝王谢恩推辞,虽然知道皇帝说的不是真心诚意的话,内心还是十分高兴的。
B.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后留在京城,出入游玩一如皇帝待遇,其属官只要登记之后,便可如朝廷宦官一样出入宫禁。
C.梁孝王再次进京时,在茅兰的劝说下,他轻装简行,跟在使者后面入城,并且没有马上去见皇帝,而是躲藏进长公主府中暂避风头。
D.梁孝王因怨恨袁盎等人阻止了立他为太子的事,派人去刺杀了袁盎等大臣。皇上怀疑是梁孝王所为,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①十七年,十八年,比年入朝,留,明年,乃之国。(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乃遣使冠盖相属于道,覆按于梁,捕公孙诡、羊胜。(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能力提升----课内写作素材积累
提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才能使对方信服。李密是前朝遗臣,拒任当朝的官,难免令皇帝猜疑,幸而他的一篇《陈情表》,写得入理入清,如“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使皇帝也不得不赞叹他的孝心。(可用于“情与理”、“说话艺术”等话题)

高三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类(四)词类活用


高三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知识归类(四)词类活用
指出加点词属何种词类活用并解释之。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担负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使……完好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尊重(形作动)
4.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逼迫(形作动)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使……破损;用婉言(名作状)
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作动)
7.(相如)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归璧于赵。穿衣(名作动);藏在怀里(名作动);使……归还
8.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在朝廷上(名作状);让……回去(使动)
9.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名作动)
10.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上朝(名作动)
11.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1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把……放在前(后)
13.号千有余邸。号称(名作动)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形意动)
16.微风鼓浪,水石相搏。振动(名作动)
17.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鸣(发出声音)
18.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乘船(名作状)
19.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凭眼,凭耳(名作状)
20.枹止响腾。敲打(名作动)
21.矢交坠兮士争先。当先锋(形作动)
22.霾两轮兮絷四马。用绳子系住(名作动)
23.三岁贯女,莫我肯德。施恩德(名作动)
24.且贰于楚也。有贰心(名作动)
25.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位居第一(名作动)
26.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使……亏损
27.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损害(形作动)
28.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取直(形作动);使……弯曲
29.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走得快;游水
30.木受绳则直。用木绳量过(名作动)
31.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称王(名作动)
32.项伯素善留侯张良。与……友善(形作动)
33.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34.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作状)
35.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接近,据为己有(形作动);登记,造名册(名作动)
36.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作动)
37.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名作状)
38.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让……进去
39.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徒步(名作状);取道(名作动);从小路(名作状)
40.天姥连天向天横。遮断(形作动)
41.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游(名作动)
42.栗深林兮惊层颠。使……惊怕
43.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像席子一样(名作状)
44.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使……灭亡;登上(名作动)
4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46,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47.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变小变弱(形作动)
48.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用笼子(名作状)
49.每责—头,辄倾数家之产。使……破产
50.杖至百。(被)打板子(名作动)
51.儿涕而去。流着泪(名作状)
52.日将暮,取儿藁葬。用草席裹(名作状)
53.成以其小,劣之。以……为劣
54.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抬高(形作动)
55.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陈述(名作动)
56.益奇之。以……为奇
57.独是成氏以蠹贫,以促织富,裘马扬扬。像蛀虫一样(的胥吏侵耗)(名作状);穿皮衣骑好马(名作动)
58.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成为仙人(名作动)
59.风雨不动安如山。在风雨中(名作状)
60.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摆酒(名作动)
61.移船相近邀相见。接近(形作动)
62.商人重利轻别离。重视(形作动)
6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64.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把……看作耻辱(意动)
65.吾师道也。学习(名作动)
6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不值得一提(名作动)
67.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名作动)
68.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使……远离;使……富裕
69.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使……破败;使……丧失
70.辞楼下殿,辇来于秦。乘辇车(名作状)
71.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放一把火(名作动)
7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为借鉴
73.水之形避高而趋下高处(形作动)
74.正襟危坐而问客使……端正(形使动)
75.百姓不耕即蚕。养蚕(名作动)
76.益昌民多即山树茶种植(名作动)
77.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度(形作名)走到尽头(形作动)
79.猥以微贱。鄙陋的人(形作名)
80.臣具以表闻.让……了解(使动)
81.且臣少仕伪朝,历职即署。做官;担任(名作动)
82.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以……为矜持
83.但以刘日薄西山。像黄昏的太阳(名作状)
84.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远离(形作动)
85.皇天后土,实所共鉴。看清楚(名作动)
86.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像犬马(名作状)
87.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
本着道义(名作状)
88.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建屋居住(名作动)
89.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到达的人(动作名)
90.火尚足以明也照明(形作动)
9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使……谬误,把……弄错;说出(名作动)
9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形作动)
93.义不赂秦。按照道义(名作状)
94.二败而三胜。战胜,战败(形作动)
95.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分封;礼待
96.崖限当道者。像门槛一样(名作状)
9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照耀(名作动)
98.裂石穿云,玉管宜横清更洁使……裂开
99.露华凉人怯衣单使……感到凉意
100.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用乳汁喂养(名作动)
101.吾家读书久不效。奏效(名作动)
102.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
103.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坟,筑墓(名作动)
104.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患病(名作动)
105.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作表率(形作动)
106.众不能堪,抶而仆之。使……倒下
107.然五人之当刑也。受斩刑(名作动)
108.买五人之脰而函之。用盒子装(名作动)
109.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一样(名作状)
110.安能屈豪杰之流。使……屈身
111.亦以明死生之大。表明(形作动)
112.不敢复有株治。牵连(名作动)
113.即面署第一。当面(名作状)
114.涕泣谋于禁卒。流泪(名作动)
115.背筐,手长铲。手拿(名作动)
116.则席地倚墙而坐。以……为席
117.汝复轻身而昧大义。看轻(形作动)
118.何怪乎遭风雨霜露饥寒颠踣而死者之比比乎。
以……为怪
119.天地不能不生人。让……出生
120.六王毕,四海一统一(数作动)
12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把……当作锅;把……当作土块(名作动)
122.族秦者秦也灭族(名作动)

123.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124.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有才能(名作动)
125,成然之。以……为对
126.则虫集冠上,力叮不释。用力地(名作状)
127.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亲眼(名作状)
128.但二月已芽。发芽(名作动)
129.如今之紫草,未花时采。开花(名作动)
130.诸越则桃李冬实。结果实(名作动)
131.朔漠则桃李夏荣。开花(名作动)
132.则粪溉者先芽。用肥料(名作状)
133.则又日高日上。一天比一天(名作状)
134.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使……芬芳
135.又时病其漏。以……为担忧
136.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使……得到依附
137.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把……当作小草
138.公私之积犹可哀痛。使……痛心
139.失时不雨,民且狼顾。下雨(名作动);像狼一样(多疑)(名作状)
140.怀敌附远。使……降顺;使……归附
141,今殴民而归之农。使……归附(农业)
142.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以……为乐
143.可以为富安天下。使……安定
144.沛公军霸上。驻军(名作动)
145.日夜望将军至。从早到晚(名作状)
146.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名作状)
147.刑人如恐人胜。用刑(名作动)
148.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149.史朝夕狱门外。从早到晚(名作状)
150.虽家仆不得近。接近(形作动)
151.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早晚(名作状)
152.使史更敝衣,草屦。穿鞋(名作动)
153.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对上(名作状)
155.辋水沦涟,与月上下。上下浮动(名作动)
156.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挨冻的(形作动)
157.春山可望,草木蔓发。像蔓草一样(名作状)
159.与山僧饭讫而去。吃饭(名作动)
140.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客居(名作动)
142.故乡人号之曰“驼”。取外号(名作动)
143.甚善,名我固当。取名(名作动)
144.驼业种树。以……为业
145.且硕茂,早实以蕃。结果实(名作动)
146.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活得长久(名作动)
147.根拳而土易像拳头一般蜷曲(名作动)
148.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保全(形作动)
149.故吾不害其长而已生长(形作动)
150.非有能硕茂之也。使……大;使……茂盛
151.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使……早;使……繁茂
152.旦视而暮抚。在早晨;在傍晚(名作状)
153.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用手指抓(名作动)
154.若其怜焉,而卒以祸。遭到祸害(名作动)
155.以子之道,移子官理。为官治理(名作动)
158.鸣鼓而聚之。使……集合
159.都督诸路军马。统帅(名作动)
160.北亦未敢遽轻吾国。轻视(形作动)
161.北虽貌敬,实则愤怒。在表面上(名作状)
162.变姓名,诡踪迹。隐藏(形作动)
163.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每天(名作状)165.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取道(名作动)
167.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为……写序(为动)168.名曰《指南录》。题名(名作动)169.称心快意,几家能彀。使……愉快17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敬爱、尊重;爱护(形作动)
171.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以……为乐
172.乳二世喂养(名作动)
173.瓜分之日可以死像剖瓜一样(名作状)
174.前辟四窗,垣墙周庭在前面(名作状)砌上围墙(名作动)
175.传其事,以为官戒。为……写传(为动)176.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亲手(名作状)177.足以荣汝身使得……荣耀
178.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约束
179.卒不忍独善其身。使……完美
181.李牧连却之。使……退却
182.诵明目之诗,歌窈窕之章。歌咏(名作动)
18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184.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188.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
189.哀吾生之须臾。哀叹(形作动)
190.明道德之广崇阐明(形作动)
191.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使……受到摧折;使……成为病态
19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
193.惠王患之以……为忧患(意动)
194.是时屈平既疏被疏远
195.使于齐,顾反出使(名作动)
196.亡走赵,赵不内让……入内
197.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用尽(形作动)
198.何故怀瑾握瑜。怀里藏着(名作动)
199.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坚守(形作动)
200.敬贤礼士。礼遇(名作动)
201.恐为操所先。占先(形作动)
202.必蹶上将军。使……受挫
203.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使……成功
204.可烧而走也。使……逃走
20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以步行的方式(名作状)
206.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
用蓬草编用破瓮做(名作动)
207.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让……失望
208.中江举帆,余船以次惧进。在江中心(名作状)
209.函梁君臣之首。用匣子装(名作动)
2l0.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名作动)
2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使……兴盛;使……灭亡
212.大喜,笼归用笼子装(名作动)

213.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名作动)
214.饭疏食,饮水。吃(名作动)
215.曲肱而枕之。当枕头用(名作动)
216.告子未尝知义也,以其外之也。把义当作身外之物(意动)
217.项王军壁垓下。驻扎(名作动)
218.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在夜里(名作状)
219.项王则夜起。在夜里(名作状)
220.直夜溃围南出。向南(名作状)
221.田父绐曰:“左。”向左(名作状)
222.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称王(名作动)
22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以……为王
224.从数骑出。使……跟从
225.宜皆降之。使……投降
226.惠等哭,舆归营。用车子,乘车子(名作状)
227.单于壮其节。以……为壮
228.斗两主,观祸败。使……相斗
229.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分开
230.羝乳乃得归。生育(名作动)
231.杖汉节牧羊。拄着,拿着(名作动)
232.尘暗旧貂裘。使……破旧
233.君子耻之。以……为耻
23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以……为小
235.我常闻少仲尼之闻。认为……少(意动)
236.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轻
237.下江陵。攻占(名作动)
238.顺流而东也。向东行驶(名作动)
239.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坎柴(名作动)
240.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241.东面而视。向东(名作状);面对着(名作动)
24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塞
245.骊山北构而西折从北边;向西(名作状)
246.腰白玉之环。佩戴(名作动)
247.于是相如前进缻走上前(名作动)
248.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享受尽(形作動)
249.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使得……斷絕
250.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从小路(名作状)
251.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向东北(名作状)
252.日食万钱,至孙以骄溢倾家使……荡尽
253.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使……得到娱乐
254.追亡逐北逃兵(动作名)
255.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高处
256.江浙之梅皆病成为病态(名作动)
257.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
使……从
258.虎鼓瑟兮鸾回车弹奏(名作动)
259.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奉(名作动)
260.栗深林兮惊层巅
使……战栗;使……受到惊动
261.斧斤伐之用斧子(名作状)
262.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使……增加;使……安定
263.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264.入深林,穷回溪走到尽头(形作动)
265.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从中间(名作状)
266.箕踞而遨像簸箕一样
267.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使……恢复;使……健全
268.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亲眼(名作状)
269.竹径茅庐,鳞次栉比
像鱼鳞一样;像梳子一样(名作状)
270.登高东望《游黄山记》向东
27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陈情表》在外面
272.内无应门五尺之僮《陈情表》在家里
275.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书》使……稳固
276.欲流之远者使……流得远
277.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278.乐盘游《谏太宗十思书》以……为乐
279.宏滋九德《谏太宗十思书》使……光大
280.何必劳神苦思《谏太宗十思书》
使……劳;使……苦
281.肴非远方珍异珍贵奇异之品(形作名)
282.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穿(名作动);破旧的衣服(形作名)
283.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
使……远;使……富裕
284.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使……败(丧)
285.妾不衣帛穿(名作动)
286.近世寇来公豪侈冠一时
位居第一(名作动)
287.何曾日食万钱《训俭示康》每天
288.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去私》
对外(名作状)对内(名作状)

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为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调动积累学会迁移浅谈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授课思路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复习课本知识,以巩固学生的知识基础,让学生构筑较为牢固的知识链条,这一轮复习的重点,在于课内外知识的整合。如何实现课内知识的积累,到课外知识的迁移,使课内外知识融会贯通,是我们高三老师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笔者想就此谈一下高三文言文复习课的一般授课思路。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一般应有三个主要环节:积累、迁移、巩固。
第一环节:积累。
本环节主要是引领学生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文的迁移做准备。特点是大容量、高密度,时间宜在(每节课)10分钟左右,内容完全是课本上的。
重点知识应放在以下方面:
实词:重点在一词多义项,平时不常用的项,古今有差异的项,语境义项,词类活用等。复习范围应重在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和近十年高考试题中出现过的实词。
虚词:常见的18个虚词的用法应让学生记得烂熟于胸。在复习课中应运用课文中的例子,重点在于规范虚词的使用。
句式:虽然高考中不直接从句式命题,,我们复习时仍应把句式作为复习重点。句式积累重点应放在变式句中,应让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几种变式句,如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等。
翻译:本阶段的复习中,翻译的重点应是选一个文段中的关键句、中心句,翻译时得分点应重点考虑与现代汉语用法差别较大的实词、句式,应让学生(把知识点)落实到纸上,不要只是口头翻译。
本环节中,实词、虚词的复习应先用主观题型,一段时间后再采用客观题型。用主观题的目的是调动学生从前的知识积累。客观题型重点在把每个词的多个义项展示给学生,实际上也是带学生归纳。所选例子应尽可能包含第二环节所选用的文段中的字词。
本环节应把不同的知识点归纳成类,以便使积累更有效。
如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我们不妨从以下方面入手复习:
1、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
②遂王天下。(就在天下称王)
③面山而居。[(愚公)面朝山而居]
2、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①驴不胜怒,蹄之。(驴子很恼怒,用蹄子踢他)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先打垮秦王朝进入咸阳的人,就尊他为王)
3、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于是用丹砂在绸子上写“陈胜称王”,放在别人捕得的鱼的肚子里)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范曾数目项王。(范曾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5、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左右欲刃相如(秦王的近侍要杀相如)
6、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因为介词结构只能附在谓语动词后面,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有的省略介词),就等于名词处在了动词的位置上,于是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今王鼓乐于此(假如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7、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例如: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三代的礼制各不相同,却都成就了王业,五霸的法度并不一样,也都成就了霸业)
通过这样总结与积累,学生的知识就比较牢固了。
当然,在积累时也要教给学生一定的方法,比如词类活用就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
(1)语法分析。名词、代词常作宾语,动词、形容词常作谓语,可由句子成分确定词性,进而确定词义。
(2)结构分析。文言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可由已知的词性、词义知未知的词性、词义。
(3)联系成语词语。现行成语大多源自古文言,因此可借助成语词义推断文言实词词义。
(4)依据具体语境。
(5)借助事理推断。即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从情理上推断。
第二环节:迁移。如果说积累环节是温故的话,这个环节则是知新了。这个环节是学生把课本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一个过程,是对课内积累的一个检验与强化。时间以20—25分钟为宜。
在会考以前,用于迁移的文段宜用于短小的文段,活泼有趣的最好,课内课外均可。每堂课用2—3个文段为宜,列出的问题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应是与课文联系较紧密的,最好是当节课中第一环节积累中复习过的内容。会考后可以采用选自“二十五史”的与高考试题份量相当的文段。
在题型的设计上,实词宜用主观题型,虚词宜用客观题型,每段文字都应该有翻译题,应把重点字词落在实处。
这一环节学生活动的总原则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采用个别做,小组讨论;轮答、抢答;一部分同学上黑板去做,另一部分在座位上做;小组互改互评,全班互改互评等多种方式。
本环节老师重在引导、组织,在同学们做完迁移训练后,老师应点出规律性来,应把规律总结出来,板书在黑板上,不妨让学生把规律性的要点抄在笔记本或参考资料上,(记熟记牢)。当然,这些规律也可以让学生来总结。
比如,推断文言实词就有以下一些基本方法:
1、联想推断
试卷上常出现一些难理解的文言实词,我们可以联想课文有关语句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例如:
不以外夷见忽。
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到《孔雀东南飞》中学过的“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叮咛”来推断。“见”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之意,且“见”作宾语,宾语前置。“不以外夷见忽”中的“见”据此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
也可以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例如:
①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中的“速”字,可借助成语“不速之客”很容易推断出是“招致,招引”的意思。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句中的“疾”字可用“疾风知劲草”中的“疾”字推断出是“强”的意思。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句中的“责”字可由成语“求全责备”推知是“寻求,寻找”之意。
2、语言结构推断
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格,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例如: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从句式结构来看,属于对仗,“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
②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从句式结构来看,也属于对仗句,“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
3、辨析词性推断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例如:
①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本句为对仗句,“据”与“拥”相对,“固”与“地”相对,“地”是地方之意,名词,那么“固”也是名词,据此推断“固”为险固的地方之意。
②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本句也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
4、语法分析推断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例如:
①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信”处在谓语动词“知”之前,作状语;既作状语,那么一定是副词,进而推断它为“确实”之意。
②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为“相信”之意。
③信义著于四海“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为“信誉”之意。
④怀信侘傺“怀”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为“忠诚”之意。
5、语境分析推断
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例如:
①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②(屈原)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应”和“对”连用,都处于谓语动词的位置上,而“对”为“回答”之意,故“应”为“应答”。
有些句子的实词还需借助句子外部语境来推断,才能上下贯通,例如:
辨析下列加点字的用法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②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两句话同出苏轼的《石钟山记》,大多数同学把两个“言”,都理解为“说”。①句根据前文语境可知,郦道元对石钟山的命名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在观点表述上说得不够详细,由此推知此“言”为“叙述”之意。②句我们联系整篇文章的语言环境及历史背景来看,渔工水师大多文化水平较低,所以渔工水师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实原因,不是不能说,而是不能用文字记载下来。故此处的“言”应理解为“记载”较为准确。
第三环节:巩固。
巩固训练的目的是把迁移这个环节中总结的规律在实际运用中加以巩固。时间宜在10分钟左右。这个环节的难点在选择材料上。
应尽可能的选择与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有直接关系的材料。所训练的字、词、句式应与本节课的训练重点一致。所用材料应采用高考试题的材料,也可采用其它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我们认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的《备考指南》这本书上的材料比较合适。
高三文言文复习课有多种形式,在我们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认为“积累、迁移、巩固”这种模式还是较有效的一种课型结构。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教案)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讲的知识能够轻松被学生吸收,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教案)”,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文言文之古今异义词(教案)

“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思和用法,有助于增强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古今异义的种类:

一、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小,而现代汉语中的意思变大了.如:“江”、“河”二字,古代指长江和黄河,现在泛指一切较大的河流.“好”,古代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现在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例如: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贾谊《过秦论》“河”古代专指黄河,现在泛指河流。

2、“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贾谊《过秦论》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2、“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白居易《琵琶行》“阿姨”: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亲戚”: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缩小”,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例如: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贾谊《过秦论》;荀子《劝学》“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金”古代泛指所有的金属,现代专指黄金。

2、“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史记《鸿门宴》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陶渊明《桃花源记》妻子,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4、“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白居易《琵琶行》因为,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5、“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一个方面的意思了.如:“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例如:

1、“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涕”古代指眼泪,现在指鼻涕。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行李,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3、“颜色不少变”。颜色,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4、“秋天漠漠向昏黑”。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天,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5、“上初即位,富于春秋”。(《史记?魏其侯传》春秋,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6、“二豪贼劫持”中“贼”,原指强盗,现指小偷;“齐人固善盗乎”中“盗”,原指小偷、偷盗,现指强盗,“贼”“盗”二字意义古今正好调了个位。

四、词义弱化

所谓词义弱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时所表示的语义较强,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则较弱.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例如。

1、“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如“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则表示埋怨、责备。

1、“未尝有坚明约束者”。约束,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2、“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举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3、“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4、“吾羞,不忍为之下”。羞,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五、词义强化

所谓“词义强化”,就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意义较弱,而今天所表示的语义增强了.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例如:

1、“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史记刺客列传》(译文:今天的这件事(指豫让行刺赵襄子未遂后被逮),我固然要被杀,然而(我)请求得到你的衣服让我击打,好让我完成(为智伯)报仇的心愿,这样,我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了。)

2、“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3、“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4、(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5、“璧有瑕,请指示王”。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6、“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六、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的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意思的改变分不开.如: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含贬义.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例如:

1、“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2、“牺牲玉帛,弗敢专也”。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3、“天下云集响应”。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七、偏义复词

在文言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中的偏义复词现象。

(一)语义相对的偏义复词。例如:

1、“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异同:偏义复词,不同.

2、“昼夜勤作息”作息:偏义复词,劳作。

3、“去来江口守空船”。去来:偏义复词,离去。

(二)语义相近的偏义复词。例如:

1、“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园圃:偏义复词,果园。

2、“勤心事公姥,夜夜不能寐”。公姥:偏义复词,婆婆。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父兄:偏义复词,指兄长。

4、“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不过:不超过,现为转折连词。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从而:跟随而且,现在是承接连词。

6、“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交通:交错相通,现在指运输,邮政等部门。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祖父:祖辈和父辈,现指父亲的父亲。

8、“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入:偏义复词,进入.非常:不寻常,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