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怎样写好写景文章

写幼儿园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23

怎样写好写景文章。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听懂所讲的内容,帮助教师在教学期间更好的掌握节奏。所以你在写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怎样写好写景文章”,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怎样写好写景文章

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写景记叙文是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记叙文,是小学生经常练习并要求掌握其方法的重要作文类型之一。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作文是接触得比较多的。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2、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3、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又如:《林海》一文中,作者从千山一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木材,直至日用家具,“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此句将大兴安岭同祖国各地紧紧联系在一起,使人感到了它的存在,认识到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亲切、舒服”之感顿涌心头。
4、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比如:《林海》一文,通览全文,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一腔赞美之情。作者正是凭借这真挚的感情,讴歌了大兴安岭,讴歌了绿色宝库──林海。他告诉我们,大兴安岭不仅是良材产地,也是科研基地。人们利用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给大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这说明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因此,作者情不自禁地联想到“兴国安邦”的意义,其结束句,既深化了文章的中心,又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精选阅读

写景要抓住特征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帮助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怎么才能写出优秀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写景要抓住特征》,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写景要抓住特征

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培养对自然的情怀,不仅可以提高审美能力,还能够陶冶性情、净化灵魂。我们不妨回顾下面一段文字: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张岱:《湖心亭看雪》
作者写山水写景致写人物一气呵成,如一幅水墨淋漓的湖山夜雪图。然而又不仅是画,这又是梦幻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同时,我们还会真切地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阅读这样的文字,在我们为之拍案叫绝的同时,无疑会体会到难以言说的艺术享受。
如何写景呢?首要的一点是要学会抓住景物的特征。要想抓住景物的特征,当然离不开“观察”。只有深入细致地进行观察,才能把握景物的特点。景物描绘得生动形象,完全是作者用一双慧眼细致观察的结果。
观察,不仅靠眼睛,它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方面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观察,要选择好观察点,适当变换观察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描绘,或由远而近,或由近及远,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然。
观察,还应着眼于变化,以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景物的形状因时间、空间的变化各有不同,善描绘者当细心观察,多方描摹,用心感受。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作者先是传神地描绘山间早晚不同的景色,接着,作者进一步把笔墨铺展开去,细致地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绘山间四季景物的变化,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给人不同的审美享受。
当然,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
1、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事物有动也有静,动与静是相对的,恰当地运用静态与动态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当然,采用化静为动的表现手法,更是可以不着痕迹地赋予静态景物以流动感。它比用修饰语来得形象,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过,无论是动态描写还是静态描写,都不是单一的,必须注意它们的有机结合。
2、处理好虚和实的关系:
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还应加上作者的独特感受,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并在头脑中构建美妙而深远的境界。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 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句描绘游赏西湖所观察到的实景,后两句描绘由想象而得到的空灵的虚景。前两句具体描述,以多彩的笔墨涂写其真实形貌,后两句运用比喻,侧重于借助美妙的想象呈现其风流气韵。整个作品具有恒久的艺术魅力。
需要强调的是,要想生动形象地把所描写的对象勾勒出来,还需要借助一定的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等。
学习写景,既要认真观察,对景物有准确的了解,又要找准景物与自己感情的契合点。只有这样,才能写得情景交融。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所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自然景物是客观的,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受到感悟的地方也就不同。自然景物本来是无生命的,但写入作品中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生命。
怎样把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呢?通常有触景生情、寄情于景等方法。触景生情是指眼前的景物触动和引起了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作者由此展开联想,抒发自己的情思。寄情于景是指作者在写景时带着某种主观感情去观察和描写客观的自然景物,并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这种主观感情熔铸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以客观之景来寄寓主观之情。
名家名篇:

山看人
楚 楚

紫,其实是距离的色彩。
是山在远方的色彩,是梦在对岸的色彩,是心在高处的色彩,是灵魂得大自在的色彩。很难形容出这弥漫氤氲了整个武夷山水的紫色,在色谱中的具体位置。但它是武夷独有的,我便叫它武夷紫。倘若让我画武夷,这紫色便是基本色调,而天游是脊梁、九曲是血脉、玉女峰是心脏、流香涧是呼吸、云窝便是气质。武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
我看武夷,不是一座美得眩目的山,它是真山真水真性情。因为过于玄艳的自然造化会使人产生疏离感,而武夷是这么平平实实的人间山水,可以让人随脚出入、悠然可见,让灵魂可以得到真正的休憩的真正的山。任何穿凿附会的神话传说都没有它本身美,因为有血有灵性的生命最美。人类之所以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之所以会盛气凌人地来君临山水,正是由于不能把它看成生命,不能以自身的文化感悟与山水构成宁静的往返与默契。武夷是朴实的,又是清高的,荣枯的故事都在里面,有缘无缘随你。有人看一看热闹,评一评山水,拍一拍照片,就心满意足,算是看过山了。喜欢的人说它已含了漓江的诗情画意,庐山的雄伟神奇,黄山的奇险伟岸,又是什么山的什么;不喜欢的人一句:“不过如此”也算看过山了。“景是众人同,情乃一人领”,不同的人看一座山、不同的山被一人看,各各不同,这是人看山;同一人在不同的心境中看同一座山,又不同,这便是山看人了。游客在看山的同时,山也在看游客,游客也在看自己。就像焦距不一的镜头,对着同一个拍摄对象,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清楚或模糊。
我看武夷,是颇具禅思美感的山。山中多的是幽洞玄天,但不适合坐下来思索,要看一眼就懂,思索便错了,它属于顿悟的层境。铃木大拙禅师说得好:“人来自自然,复看见自身的自然。”这样的境界只有不断在山水中学习如何乐山、如何乐水,最终得以亲证我们就是山,我们就是水的最高境界。你才真正是与山有缘的人,这之后,无论你走到哪里,你却可以望见自己心中的山水。而武夷山水,山有仁、水生智,这里的山峰大仁大义,这里的水大智大愚,正是成就这份悟性的好境界。
在武夷的日子,我把眼睛听成了四季,把耳朵望成了八方,武夷怎会是空山?在武夷的日子,我空旷着一颗心,无物不容无物不纳,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日日是好日,武夷怎不是空山?
肉眼观武夷,满;心眼观武夷,虚。
虚,不是虚假,虚假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而虚,使人达到更高的真实。
空山是空,以灵为性。
空山不空,空的是心。
点评:
文章的内容很多:山中的紫色,山的朴实清高,山中的幽洞玄天,山中的四季,山中的八方。表现形式多样:有记叙,有议论,有抒情,有描写。文章笔法灵活,作者时而是一位画家,向我们展示绝美的山水;时而是一位导游,引着我们去领略武夷的朴实清高,看武夷的雄伟神奇;时而是一位睿智的学者,和我们畅谈游玩山水的最高境界。这里既是人在看山水,又是山水在看人。“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心境中看同一座山又不同”,揭示了一种生活哲理。在山水面前,有了“真正的人性”,有了“更高的真实”。真实的我们为何不空旷着一颗心,“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好的写景状物之作一般不是只写眼前之景的,它们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将写景与联想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从而收到较好的表达效果。这是因为:在写景的同时展开丰富的联想,可以突出所写景物的特点。在描写某一景物时,如果合理地联想到其他相近的景物,其特点会更鲜明、更突出。在写景中展开联想,能充实所写景物,使文章内容更显饱满,避免景物单调、乏味。同时,更便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目的。在写景中展开联想,还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了文章的美感。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蓝天衬着矗产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百万朵盛开的白莲。
在上面这幅由蓝天、雪峰、白云、溪流、浪花等构成的优美画面中,加进了作者丰富而美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又是利用比喻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联想,突出了天山雪峰的雄奇壮观和天山溪流的湍急奇美,给人以色彩明朗的美感和立体的空间感,从而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联想主要有以下几类:一类是相似联想,也叫形象联想,这种联想一般是将景物通过比喻、比拟等手法,形象地描绘出来。还有一类叫对比联想,即把相关或相近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对比,从而突出所写的景物特点。
练习1:
四季轮回,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请你以某种自然景物为对象,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景物描写要生动,注意情感体现,不少于800字。
练习2:
海浪拍击堤岸振奋人心,山风掠过林梢悠远深邃,屋檐燕语呢喃,温暖心灵,窗台雨打芭蕉荡涤污浊……自然万物时时带给人们无尽的思考,时时给人以深刻的启示。请以“大自然的启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主题鲜明,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如何写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重要性

教学设计之所以被重视,被强调,是因为与教案相比,它更多地体现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特点。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功能与传统教案有所不同的在于它不仅仅只是上课的依据。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二、教学设计的具体内容

教学设计包括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的设计)、教学媒体等因素,那么在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应该是什么样子?

1.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中对于目标阐述,能够体现教师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任务的理解,也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归宿。

新的教学理念从关注学生的学习出发,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中师生共同追求的,而不是由教师所操纵的。因此,目标的主体显然应该是教师与学生。

教学目标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它与传统课堂教学只关注知识的接受和技能的训练是截然不同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上,就是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突出了过程与方法的地位,因此在教学目标的描述中,要把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都考虑到。

2.教学重点和难点、关键点的确定及突破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学生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

因此,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的发展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确定难点,进行教学。也有的老师在教学中设立关键点,所谓关键就是开启知识之门的钥匙,把一个单元、一节课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与知识学好,就可顺利掌握、运用教材,这就是知识的关键.

3.教学策略(教法和学法)的设计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所谓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媒体和组织形式等教学措施构成的综合性方案。它是实施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教学条件和需要,制定出向学生提供教学信息、引导其活动的最佳方式、方法和步骤。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4.板书的设计

板书作为传统的、常规的媒体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该有一席之地,而且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在设计媒体时千万别忽视了对板书的设计。板书是教学思路的体现,也是学生在课后如何复习的指导法略。我们在设计板书时,一定要注意板书要条理清晰、思维逻辑推理合理、简明扼要。

5.教学过程

众所周知,现代教学系统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等四个要素组成,教学系统的运动变化表现为教学活动进程(简称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媒体的选择,课堂教学结构类型的选择与组合等,都将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体现。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二是要重视研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信息时代具有其他工具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各种公开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已不鲜见,这些多媒体的课件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大多数课件在交互性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直接带领学生网上冲浪的更少。因此在研究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时,要在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上花功夫、特别要尽量创造条件进行网上的教与学。带领学生到网上去收集信息资料,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设计是无形的但是它比教案要重要的多,正因为如此我们就是要通过这种比赛来引起大家的重视,毕竟这是我们提高个人教学能力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6.教学评价的设计

教学评价的渠道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在课前如何激励学生预习与复习、在课堂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反馈、课后作业的精心设计和批改等.

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提前熟悉所教学的内容。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考点概述】:

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把握文章的思路是对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是在识记和理解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层级。我们在阅读中只有达到本能力层级的要求,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才能真正理解文章。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对这一方面的考查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分析文章的结构就是要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顺序,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具体说来就是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和文章思想脉络的手段,也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主旨、分写作技巧等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文章的结构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思路是靠文章的结构体现出来的。

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如果能够正确地分析文章的结构,也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路了。分析文章的结构,实际是要求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组合关系,并进行合理的归纳整理。而且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思路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阅读能力的要求上往往是两者并提的,这就是"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

点击下载浏览全部 现代文阅读•分析文章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浅谈如何完成写景作文


浅谈如何完成写景作文

自然是人类之友,我们也常常为许多作家笔下描绘大自然的美景而陶醉——其景致描写之形象,之逼真,之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虽然各自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解也许不同,观察景物的角度和切入点迥异,甚至作者笔下的自然风光和融入的思想感情也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来描写,来临摹大自然。那么,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特征,表现自然风物呢?
1、学会观察,多感官并用,感受事物特征。要走进自然,留心观察大山河川、花草虫鱼、城乡各地的风土人情等。但观察不是单纯地去看、去寻找,而要把自己融到观察对象里去,在生活中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去品尝,把自己的认知和情感融进去,获得新鲜的感受和印象,从而获得对景物的深入理解。有了这样的观察,写作时就可以选择自己印象深刻的加以描写。如朱自清的美文《荷塘月色》就是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和味觉等多种感官去感受事物的特征,绘声绘色,描形摹状,让荷塘月色和月下荷塘具有立体感,构成了宁静、朦胧、淡雅的意境,具有令人陶醉的美感。
2、巧取主体,全方位辐射,选择描写重点。瞄准绘画框,选好主体,调好聚焦,找准切入点。如一同学描写江南:“江南的最美,便是绵绵不断的雨水之间的悠然。柔情似的雨,点开清澈的流水,一圈圈地荡开,升腾起似有似无的水雾,如烟似梦。一株株的垂柳,沐着雨水,倚着轻柔的风,斜着身儿立在河道旁,在碎了的明镜中寻找自己的倩影。长长的柳枝还时不时地抚过行船的蓬顶,似调皮,又似怨恼,只为打扰了她的梳妆。”(《小桥流水人家》)写江南的美,小作者巧妙选取“江南的雨”作为描写的主体,再辐射开去,写流水,写涟漪、写水雾,写垂柳,写柔风,还写乌篷船,于是就写出江南富有独特神韵的美来,让人很是神往。
3、展开联想,多角度描摹,构建美妙境界。好的写景状物,往往由眼前之景联想,延伸开去,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增强文章的美感,还便于作者在景物描写中渗透自己的感情,从而达到深化作品主题,突出作品主旨的目的。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蓝天衬着高矗着的巨大的雪峰,在太阳下,几块白云在雪峰间投下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的暗花。那融化的雪水从峭壁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练。这飞泻下来的雪水,在山脚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百万朵盛开的白莲。”这幅由蓝天、雪峰、白云、溪流、浪花等构成的优美画面中,加进了作者丰富而美妙的联想。通过联想,突出了天山雪峰的雄奇壮观和天山溪流的湍急奇美,给人以色彩明朗的美感和立体的空间感,从而创造了优美的意境,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还可借助美丽的梦境和传说来增强自然风物的神奇魅力。如《鼎湖山听泉》中,作者“枕泉而眠”的梦境描写:“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当然描写中还要不断变换角度,远近高低,正面反面,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妙境界。如《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里写眼前景,有远看,有近观,有仰视,有俯瞰,有静景,有动景,作者以短短几句诗,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集中表现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盎然生机,勃勃活力,和整首词的意境极为吻合。
4、融情入文,“着我之色彩”,产生情感共鸣。自然景物是客观的,是无生命的,一旦融进作者的情感,就“一切景语皆情语”,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成功的写景状物,都是情景交融,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是由于作者的心境不同,感触最深的地方也有不同。如《故都的秋》和《沁园春·长沙》写的都是秋景,却表现了不同的景致,但都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引起作者感悟的那一面。
此外,要抓住特征写好自然风物──“画山绣水”,还必须在谴词造句上下功夫,尤其灵活巧妙地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引用等,使要表达的景物更具有艺术魅力。如梁衡《夏》中的一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段文字,作者紧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