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别了,“不列颠尼亚”

小学语文微课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8

别了,“不列颠尼亚”。

作为杰出的教学工作者,能够保证教课的顺利开展,作为教师准备好教案是必不可少的一步。教案可以让学生们能够在上课时充分理解所教内容,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关于好的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别了,“不列颠尼亚””,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别了,“不列颠尼亚”》课案设计

【学习目标】
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3.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4.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四、积累与巩固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旗帜(qízhì)掩映(yanyìng)瞩目(zh?mù)展拓(zhantuò)冉冉升起(ranran )凝重(níng )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的港督府拉开绪幕的。()
(2)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秆。()
(3)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制既将告终。()
(4)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暮中。()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国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4、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题目(能概括主要内容,不超过12字)。昨天,北京大学进行了自主招生考试。有考生告诉记者:“题目新,题型新。比如语文第一题用拼音默写宋词,挺新鲜的,从没这么考过。还有对对联,给‘九天揽月华夏英豪驰宇宙’对出下联,挺有意思的。”除笔试外,考生还必须参加由北大教授组成的专家组面试,在15分钟面试时间内自我陈述并抽签答问,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如何教,难题不在教学目标的确定,而在教学过程的设计。这篇课文是一篇特写消息,根据教材单元教学要求并结合课文的特色,学习目标可以确定为: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区别及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2、品味课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3、体会课文标题的新颖性。然而,教学过程如何设计呢?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的要求呢?本人在反复的构思、实践和吸取多方的经验之后,得出这样的体会:用“比较”的方法既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首先,用一分钟的时间对新闻的概念、要素、特点和结构进行回顾一遍。
其次,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接着观看有关香港回归的照片资料,以助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悟。
其次,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2〉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这两个问题能概括上述学习目标,问题解决完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也就完成了。
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第二个问题。本人根据课文内容改写一篇一般性消息,作为资料印发给学生,主要是为了跟课文(特写消息)作比较,让学生从两者中找出主要表达手法上的区别。接着探讨课文在描写上是如何体现细致这个特点的,也就是课文对现实场景的描写是如何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的。这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主分析,老师只需点拨和归纳。通过学生的分析和老师的归纳,学生不仅领会到特写消息和一般消息的区别,也掌握了特写的表达技巧。以上是课文特色表现之一。
课文特色表现之二是含蓄的语言风格。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体会、让学生自己说。
课文特色的第三个表现是标题的新颖性。这点也是通过举例比较让学生自己说。
另外补充一点,课堂上要强调朗读,对描写精彩的语句,体现含蓄语言风格的语句,要求学生朗读,根据教学过程,长的齐读,短的个别读,让学生从自己读或听别人读的过程中去得到体会。
以上两个问题探讨完毕之后,老师做个总结。
最后用剩下的十分钟时间做四道练习题。
总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充当引导的角色。

相关推荐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作为高中教师就要早早地准备好适合的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教学。关于好的高中教案要怎么样去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提供参考!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简介文题与体裁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生字词
旗帜(qízhì)掩映(yǎnyìng)瞩目(zhǔmù)展拓(zhǎntuò)
冉冉升起(rǎnrǎn )凝重(níng )
五、分析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六、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七、板书设计
(特写)一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二交接仪式
三子夜告别感悟→情感
四零点40分

教学反思
新课程第四单元的体裁是新闻和报告文学,我认为应该联系现实懂得设计这个单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讨过程中将知识性和情感价值态度观的培养并重,毕竟我们应该学习认识世界的方法。
在整个过程中,都贯彻新课程理念,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师生合作交流,课堂气氛热烈,学生在无形中在各个方面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闻单元,还存在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切合点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更将努力。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位优秀的教师不打无准备之仗,会提前做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1.复习新闻知识。
2.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过程与方法1、.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2.体会本文标题的新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归照片资料.
2.课件
3.新闻材料
【教学重点】
1、了解特写消息与一般消息的异同。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过程】
导语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举国欢腾。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大盛事,四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据了解,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新闻报道中,本文是最出色的一篇新闻作品,曾经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今天,我们就让这篇著名的《别了,“不列颠尼亚”》带领我们回到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现场,一起来重新感受那激动人心的场面。
一、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感悟(五分钟阅读课文;看香港回归照片。)
三、请思考以下问题
1、课文中有哪些关于现场描写的语句?(让学生找①学生齐读)1、课文有哪些特色?(比较阅读)
板书:
1、描写清新的可视性
细致现实场景的描写生动的可听性
富于动感
鲜明的色彩感
2、语言
含蓄用事实讲话:现场与背景相结合(让学生找出体现含蓄的语言风格的语句,并且③学生齐读)
3、标题
新颖
1、描写细致
细致:(举例比较)
①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②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细致的程度:(举例比较。提示:如何体现从多个角度——视觉角度、听觉角度、感觉角度等去进行描写。)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0点左右: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4时40分: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2、语言含蓄:(比较和体会以下例句)
①随着末任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②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开创了香港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同时也标志着英帝国的太阳在中国的领土上空永远落下了。
标题1: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2:香港回归交接仪式完美结束(本人根据课文改写的一般消息的标题)
标题1:主谓倒装,更能表达情感。虚实结合“实”指“不列颠尼亚”号游轮离开香港。“虚”指英国结束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总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别了,不列颠尼亚》学案

学习内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复习(新闻与通讯)

1、新闻体裁

A、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B、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①when:何时 ②、where:何地 ③who:何人 ④what:何事

⑤why:何因 ⑥how:何果

C消息的特点:

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5、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四大类:消息报道、特写、社论和广告。

①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

虽然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导语和正文(背景),但正如常人所说,文无定法。消息的写作结构灵活多样,往往因人而异。

②特写:特写与消息的区别在于报道的范围与目的不同。消息主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了把某件新闻事件交代清楚,消息往往需要写出新闻的各个要素,也就是说,消息所报道的范围一般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特写则不需照顾全面,而是侧重于某个方面,注重再现生活的画面,将新闻事实诸要素中最有意义、最有情趣和影响的一两个要素或片段,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既形象又突出地把它们再现出来,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耳闻其声,如目睹其人其事,从而获得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染。

特写的种类很多,不论是哪一种性质的特写,其写作形式或结构与消息报道不一样。它们一般没有特定的规律或格式可循。有的略提一下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专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等。还有的抓住时间过程中的某一个富有情趣或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层层开掘,溯前追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

特写的结构虽无定格,但是英文报刊上众多的特写文章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或引言开头,点出部分事实要点;或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和引语入笔,但不透露大多,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此乃一宕一跌,首尾呼应,文义完美,使人读完终篇后产生一种“满足感”,从而兴趣愈浓,印象愈深。

③、社论:社论是报纸的灵魂。它代表着报社的言论,最集中地体现某种立场、观点,常常及时地评述当前社会上的重大事件或问题,以言辞明快犀利,论理深刻、透辟的特点来吸引和影响读者,起到感染读者的号召性作用。

6、什么是通讯?

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7、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标题的含义?

金手指标题有两层意思。从字面上看,参加完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这是现实的场景。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现实的场景和背景材料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金手指现实的场景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是文章的纲,每一则背景材料的引入都对应于一个现实的场景,依靠一些关键词衔接在一起,比如提到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就引入一些关于港督府历史的背景材料;而降旗的仪式,则让人联想起156年前,英国殖民者踏上香港的首次升旗。自然的衔接,使得这些背景材料看上去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靠现实的场景串在一起,与之融为一体。另外,背景材料的引入也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3、为什么说英国的告别仪式是“日落仪式”?

金手指英国曾经占领了非常广大的殖民地,被称为“日不落帝国”,喻指在它的领土上,永远都有阳光照耀。香港作为英国在东方的最后一块殖民地,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课堂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雏菊(chú)恢复(fù)冉冉升起(rán)

B.图案(túàn)陈迹(jì)追逐游戏(zú)

C.凋谢(diāo)焚尸(fén)万众瞩目(shǔ)
D.沼泽(zhǎo)处决(chǔ)婆娑起舞(suō)

2.下列词语中存在错别字的一项是()

A.祷告纳粹颠倒难以想象

B.废墟掩映绞刑惊惧万分

C.祷告嬉笑肯求心智健全

D.隐秘窒息凝重表情木然

3.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子夜:半夜。子:半。

B.恐怖:由于生命受到威胁而恐惧。怖:害怕。

C.使命: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责任。使:派遣,支使。

D.囚徒:囚犯。徒:指某种人(多含贬义)。

4.在句子中的空白处依次填入词语,完全恰当的一组是()

①也有人想通过访问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②一些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③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的喊叫了。

④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A.幸存者遇难者受难者死难者

B.受难者死难者遇难者幸存者

C.遇难者受难者幸存者死难者

D.死难者幸存者受难者遇难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731”罪证值得全人类反思

参观过“731”罪证陈列馆的人都会留下终身的记忆。

陈列馆馆长王鹏说,“731”的罪行不仅仅是杀人,它进行30多项实验的目的是用于战争。用于实验的不光有中国人、朝鲜人,还有蒙古人、俄国人,一些从东南亚战场上抓来的美国、欧洲战俘也成了实验品,实验者要研究不同人种的耐受程度,以便将来在战场上有针对性地使用细菌武器。按照“731”部队生产细菌武器的能力,如果开足马力生产一年,足以毁灭人类。只是后来战况突变,大规模的细菌战没有来得及实施。所以“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

王馆长介绍说,这些年很多国外的媒体来拍摄专题片,而这些人以前对731“罪行知之甚少。一次王鹏告诉英国BBC电视台记者,”731“犯下的罪行比纳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作所为还要严重,纳粹虽然也曾对活人做解剖实验,但数量和规模都远不及”731“。被”731“用作实验的人在实验者看来不是人,而是”没有生命“的木头(日语称做”马路大“),这些”材料“要接受各种残害性的实验。例如冷冻实验,要把人冻成能敲得响的”木棒“,然后再用不同温度的水去解冻,有的被解冻后肌肉脱落,露出白花花的骨头。再如脱水实验,是要把活人烤干,变成一具”木乃伊“,以此实验人体里含水的准确份量。BBC电视台记者听了也不禁为此暴行咋舌。

陈列馆的解说员介绍说,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罪证陈列馆时,对”731“部队犯下滔天罪行气愤至极,他看到展台上”731“部队的恶魔石井四郎像后,一脚踢碎了玻璃,但能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据陈列馆统计,在建馆20多年时间里,馆展和流动展出接待的人数有300余万人,其中外国人不到十分之一。王鹏馆长说,陈列馆申报世界遗产,就是要扩大知名度,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段历史,更好的维护世界和平。(节选自《生活报》)

5.比较一下,本文与《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在新闻素材获取渠道方面有什么不同?

6.作者在第三段是怎样写”731“的严重罪行的?

7.一位日本老人参观”731“后”一脚踢碎了玻璃“,这一细节有什么典型意义?

8.2005年时值抗战胜利60周年,”731“罪证陈列馆是否应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问题曾在全国各界人士中引起不小的争论。请就此问题谈谈你个人的观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9~14题。

①对于德国发动二战给全世界带来的灾难,如今的多数德国人都有着强烈的忏悔意识,战后德国的表现赢得了世人的称道,令人感到这个民族经过浩劫之后更加成熟起来。

②事实上,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德国人在经历了很短的感情反复之后,就对本民族应该承担的责任有了比较客观和清醒的认识。联邦德国的历任总统和总理奥多尔-豪斯、阿登纳、赫尔佐克、约翰内斯、科尔、谢尔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和时机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

③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上任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宿敌“法国真诚道歉,因此赢得了法国的宽容,为法德和解奠定了基础,也为欧洲和平做出了贡献。1970年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访问波兰,跪倒在华沙犹太人殉难者纪念碑前,他面对的是600万犹太人的亡灵,他是”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这样做的人下跪了“。1985年5月8日是德国投降纪念日,当时的西德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认为德国在战后四十年一直将这一天定为”战败日“是不妥的,”今天我们大家应当说,5月8日是解放的日子,它把我们大家从国家法西斯主义的统治中解放了出来。“1995年6月,科尔总理继勃兰特之后,再次双膝跪倒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受难者纪念碑前,重申国家的歉意。

④在战后60多年里,德国一直在心甘情愿地进行彻底的赔偿。1998年,现任总理施罗德在获得大选胜利后发誓,要对那些还没有获得赔偿的纳粹受害者进行赔偿。德国的一些大公司如西门子、奔驰、大众等,提出了为”纳粹劳工“设立巨额赔偿基金,一共拿出50亿美元,对遭受纳粹迫害的100多万劳工幸存者进行最后一次赔偿。此外,德国还先后向波兰、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等受害国家尤其是受害的犹太民族赔偿近1100亿马克,约合550亿美元。

⑤为让子孙后代牢记奥斯维辛集中营无辜牺牲者们曾经有过的不幸遭遇,德国政府将多处纳粹集中营遗址辟为纪念馆,供国民参观;他们还在教科书中增加揭露法西斯罪行的内容,以起到警钟长鸣的教育作用。除了语言道歉和精神忏悔以外,德国议会还通过了《反纳粹和反刑事犯罪法》,防止纳粹沉渣泛起。

⑥德国的一系列言行向外界传达着明确的信息:德国政府和人民不断肃清纳粹的影响,勇敢而严肃地承担起历史的责任。就像德国副总理兼外长菲舍尔24日在第59届联大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所说,德国绝不会忘记发生在纳粹集中营的种种可怕的野蛮行径,并将始终致力于建设没有偏见的宽容与开放的社会。(slowen)

9.“宿敌这个词还可以写成,它的意思是:。这个词在文中打上引号,是表明:

10.为这则新闻报导按导语、主体、结局进行分段(只填序号)。

11.二战后多数德国人”强烈的忏悔意识“及其”一系列言行“表现在哪些方面?

12.”道歉应从娃娃抓起“是原文中第5段的小标题,请用同样的字数,为第3、4段设小标题。

答:第3段小标题为;
第4段小标题为。

13.”防止纳粹沉渣泛起“句中”沉渣泛起“用的好,为什么?

14.前不久,日本有些人在教科书上大做文章,

删掉了”二战“部分中许多有关”侵略“和”暴行“的词语和内容,引起世人的极大愤慨,相信你的感受也一定会十分强烈。请以”道歉应从娃娃抓起“为题,写一篇感言。

参考答案

1.D(A冉rǎn;B逐zhú;C瞩zhǔ)

2.C恳求

3.A(子:子时,旧时记时指夜里十一点到一点。)

4.D

5.本文主要取材于”所闻“的材料,主要素材来自于陈列馆馆长王鹏和解说员的介绍。而《奥…》文的素材来源是作者的亲历、亲见和所闻所感。

6.一是通过与纳粹作比较,显其罪行更重;二是通过典型事例显其无比残酷。

7.表明普通日本民众的正义感,间接地与日本右翼分子形成对比,引人深思。

8.“731”罪行是反人类的,它不光是国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值得全人类去关注和反思;参观和了解”731“罪行的外国人太少了;同为二战三大遗迹中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和平纪念公园都早已成功申报了世界遗产。

9.夙敌;一向对抗的敌人;历史上是夙敌,现在已不是夙敌。

10.①为第一部分,导语部分。②③④⑤为第二部分,主体部分。⑥为第三部分,结尾部分。

11.历任总统和总理代表德国人民进行了反思、道歉和忏悔(甚至下跪);心甘情愿地进行彻底的赔偿;教育后人并颁布反纳粹法。

12.第3段小标题:历届首脑真诚道歉第4段小标题:甘心进行战争赔偿

13.纳粹的残渣余孽还存在,还可能蔓延滋长。比喻贴切、生动。

14.(略)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高中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相信您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用词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2、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
教学重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品味本文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1、了解新闻和通讯的异同。
2、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关香港回归的大量报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历史时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二、简介文题与体裁
本文是一篇通讯,广义上是新闻的一种,也是报刊常采用的基本体裁之一,最常见的是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通讯除具有新闻性之外,还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学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绘某一重大事件的发生现场,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将所报道的事实再现在读者面前。
三、复习新闻知识
1、什么是新闻(消息)?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
五个“W”和一个“H”即:
1、when:何时2、where:何地3、who:何人4、what:何事5、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点:
1〉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2〉短:消息要求短。3〉快:时效性4〉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5〉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
4、消息的结构
1标题(正标、副标题)
2〉导语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开头的一两句话,一般称为导语。
3〉主体
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
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结尾
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四、生字词
旗帜(qízhì)掩映(yǎnyìng)瞩目(zhǔmù)
展拓(zhǎntuò)冉冉升起(rǎnrǎn )凝重(níng )
五、分析课文
1、说说你如何理解标题?
①毛泽东主席在1949年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回国、美国政府的白皮书发表之时,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别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题。
②以英国皇家油轮“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在香港的统治。
③“别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讽的口气,表明这之中统治的结束。
2、将文中表示时间的句子画出来,看看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时间地点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30分港督府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降下旗杆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点40分港督府彭定康乘车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点15分距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
东面的广场举行“告别仪式”,查尔斯宣读女王赠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点45分“威尔士亲王”军营旁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钟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来临的
第一分钟
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现场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
1997年零点40分中国南海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不列颠尼亚”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文章按时间顺序特写了哪几个场景?
场景一:下午4点30分,末任港督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场景二:下午6点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的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场景三:子夜时分举行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国国旗升起;
场景四:零点40分查尔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离开香港;
这篇特写在报道新闻的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来并体会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像电影中的闪回一样,将历史与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很强,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历史的回顾更强化了用不再来的意味。
5、把这篇通讯改写成一篇新闻,你省略了哪些语言?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好处。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广场上灯光渐暗”“‘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语言使描述对象生动、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统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带有皇家标致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港督府”,“将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交待告别的细节,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体清楚。
“蒙蒙细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气状况的实写,但两处用笔,写出过程,对仪式的气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对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写,但在这里交代,对“告别”的仪式的氛围起了点染的作用。
6、这篇别具特色的报道体现出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驾驭文字的能力。在有关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可以说英方撤离报道的难度最大。既不能只写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离的情况;既不能对英方讽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统治结束的象征意义。你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体会作者的苦心?
如课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现,强调英国对香港长达150多年的统治终于结束了,中华民族百手来的耻辱被洗雪,中国人民终于可以在自己的国土上行使主权,扬眉吐气了。
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日落仪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湾中的‘不列颠尼亚’号,一是‘紫荆花图案’作为英国告别仪式的背景,标志着英国对中港150年来的殖民统治结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历史阶段的开始。
全文最后一句语言庄重而含蓄,有深刻含义。“从海上来”指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7、结构分析:
这篇特写性消息按导语和主体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的游轮离开香港。
第二部分(2至结束段)集中描写英国撤离香港那天的四个场景及有关背景资料。
8、新闻和通讯的主要区别是:
①新闻中的事实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讯则要求同过具体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现实生活。
②新闻叙述要简洁、明快,篇幅短小;通讯则要有较细致的描写,往往还含有作者的议论,一般篇幅比较长。
③新闻的时效性比通讯更强。
六、结束语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历史已经铭记这一刻,我们每一个华夏儿女也将铭记这一刻。
七、板书设计
(特写)
一、傍晚降旗
别了,不列颠尼亚
二、交接仪式
三、子夜告别感悟→情感
四、零点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