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美术课的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7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掌握上课时的教学节奏。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此,小编从网络上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三民主义的具体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2)理解三民主义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的作用;《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和辛亥革命的成败;
(3)比较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异同;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成败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查资料,了解孙中山的一生革命活动。
(2)通过对比,使学生认识新旧三民主义的不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三民主义是当时最进步的思想,但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引导学生学习孙中山具有适应时代潮流和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教学建议: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时代呼唤革命的理论
(1)各种救国方案屡屡失败:如洋务运动破产、维新变法失败等。
(2)中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热潮。出示教材P78《时局图》。
2、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上书改革: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2)成立团体:(1894年兴中会檀香山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1894年,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创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3)发动起义: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由于内部步调不一致,丧失了时机,再加上叛徒告密,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清朝政府大肆捕杀革命党人,陆皓东被杀,孙中山遭到通缉,被迫流亡海外,后孙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通过考察,他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美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这就形成了三民主义的雏形。
(4)组建政党:(1905年中国同盟会日本东京资产阶级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从此革命风潮一日千丈,其进步之速,有出人意表者矣。”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评价:
(1)内容: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把同盟会的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面对中国人在西方列强侵略面前所表现出的浑浑噩噩、萎靡不振的状况,孙中山将民族问题作为三民主义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开创了近代思想文化运动的更高的奋斗目标。但是,民族主义没有正面提出明确的反帝主张。在革命派看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由于中国的积弱,只要推翻清政府使中国振作起来,帝国主义各国就会与中国平等相待,并且可能会赞助中国革命,甚至幻想以承认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既得利益和特权,来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这不能不说是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表现。
以“创立民国”为内涵的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学说的核心部分,其基本含义就是进行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权主义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派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民权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愿望,对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起了推动作用。但是,民权主义的矛头主要指向皇帝和封建贵族,并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反而对汉族地主阶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这就为汉族的旧官僚、地主、军阀混入革命阵营以可乘之机。
以“平均地权”为核心内容的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是他的“社会革命”纲领。孙中山认为,在民族、民权革命成功之后,实行民生主义,就可以预防西方社会的弊端。通过平均地权实现土地国有,是孙中山设计的解决土地问题的方案,这一方案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它不能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斗争自然也就缺乏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2)评价:
进步性:①它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实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和社会现状后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三大方面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②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将满洲贵族称为鞑虏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具体表现为:
1、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帝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
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2、颁布《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约法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它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它还按照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规定了中央制度。为防止袁世凯今后擅自篡改《临时约法》,特地在附则中规定,修改约法,必须“参议院议员三分之二以上或临时大总统之提议,经参议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由于三民主义自身具有局限性,在它指导下的资产阶级一系列的斗争都无法取得彻底的胜利,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革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战争的结局都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活动的历史教训: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两次护法运动的失败等,说明两点:一是同盟会和国民党组织涣散,需要重组;二是建立革命联盟。
(2)苏俄和中共对孙中山的帮助:早在1921年马林同孙中山会晤时就建议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中国共产党合作。1922年6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主张,明确指出:中国现在的各政党,只有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并提出共产党同国民党共同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的主张。同年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会议。马林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现民主联合战线的建议。1923年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同孙中三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孙中山不顾国民党顽固分子的反对,接受了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并赞同依照民主原则改组国民党。随后,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张国表、张太雷等中共中央领导人相继加入国民党,并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3)孙中山本身具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影响及评价: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廖仲恺、蒋介石等一批国民党高层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共产党高层共一百五十六人参加了会议。孙中山以总理的身份任大会主席。
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此外,大会讨论了国民党改组问题,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国民党“一大”标志着国共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2)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①新民族主义强调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一是中国民族自求解放.这种民族主义不同于过去那种单纯反清排满的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新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主义;
②新民权主义主张两个方面,一是主张国家权利“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二是剥夺“卖国罔民,以效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的政治权利,实行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专政。可见新民权主义不同于旧民权主义只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共和国,主张自由、平等、博爱、“天赋人权”的空洞口号,而是主张民权不为资产阶级所专有,而为人民所共有;
③新民生主义也强调两条原则,一是平均地权,二是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旧三民主义早已提出,但内容空泛。新民生主义指出,将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政府照价征税,或收买,征收;对“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这就给平均地权注入了新的内容。不久,孙中山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节制资本是指: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计民生。对于工人,则由国家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其生活,把民生主义和扶助农工政策结合起来。
(3)新三民主义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4)二者的原则区别(中共民革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力、八小时工作制和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主革命阶段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革命纲领。新三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
(5)新三民主义地提出意味着孙中三确立了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6)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目标;三大政策则是实现纲领目标的方法手段,有纲领目标无正确的方法手段纲领目标就无法实现。正如毛所讲新三民主义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三民主义,没有三大政策或三大政策缺一在新时期中就都是伪三民主义或半三民主义。)
(7)影响见教材最后一段
★小结:孙中山一生的两次转变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资产阶级改良走革命道路,提出指导革命的三民主义。
B20世纪20年代,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完成国共合作,实现其一生最伟大的转变。
★作业:三民主义的内容及评价

相关阅读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必修Ⅲ文化发展历程的“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单元中的第一部分。
本课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新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影响。本课内容一方面表明三民主义的内容在不断充实和发展;另一方面反映出先进中国人的救国探索不断深入;同时还反映出孙中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具有崇高的人格品质。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与孙中山有关的文字与影视资料,增强学生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感性了解,为深化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
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四、学情分析
1、认知基础:高二学生通过初中、高一的历史学习,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缺乏对孙中山和三民主义的理性认识。
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学习态度明确;自我意识趋向成熟,敢于提出不同见解;情感上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但面对大练兵专家评委,会有紧张感。
3、学习能力:自主阅读与语言文字、口头表达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教学方法
1、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讲述法与讨论法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创设情境相结合,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
2、以活动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利用图片、表格、视频、音乐、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对历史知识的探究、体验主动的建构。
3、适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调控与激发,实现教学预设与动态生成的统一。
4、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际参与课堂能力、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5、鼓励学生归纳、总结和对比历史事件;评述做到论从史出。
六、课前准备
1、力图创造性地处理和使用教科书,用系列探究活动整合教材内容,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见教学过程)
2、努力做到转变教师角色,发展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互动,甚至师生角色互换,共同发展。
3、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课堂学习环境;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4、鉴于“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他们学得最好。”的理论,不同的主题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辩论、相互质疑)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流程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历史背景
引导学生新闻记者教材第78页的导言和正文,归纳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
1)社会基础:19世纪末期,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出示《时局图》)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思想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特别受林肯“民有、民治、民享”思想的影响;
4)个人因素:上书李鸿章失败后,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逸仙。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出生于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孙中山在青少年时代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上学,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但甲午战争前,孙中山受早期维新思潮的影响,尚未形成反清革命的思想。1894年春,孙中山北上天津,投书李鸿章,希望清政府能实行资本主义改革,做到“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上书失败后,孙中山毅然弃去和平改革的幻想,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这年冬,孙中山在檀香山联合二十多位华侨人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革命小团体——兴中会。后策划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失败后流亡国外。在此期间,他大量阅读了有关政治、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书籍,接触到了西方当代的一些社会学说和思潮。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得到了深化。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A时间、地点、人物:1905年8月20日;日本东京;孙中山、黄兴、宋教仁;
B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区别:兴中会是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C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三民主义的提出
1905年11月,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创刊。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将同盟会的16字政纲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
3、三民主义的内容
因为本内容比较难于理解,所以教师用列表的方法,将本内容尽量简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民主义的内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三种革命中的表述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同盟会纲领的表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具体含义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统治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
在三民主义中的地位前提核心补充与发展
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主张没扫荡汉族封建地主势力并不是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阅读教材第79页的学思之窗,思考:孙中山为什么主张“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这三种革命和三民主义是什么关系?
孙中山已经意识到满清专制统治是中国处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源,通过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首先是为了结束满清专制统治。这三种革命与三民主义是一种因果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为了完成三种革命,提出与之对应的三民主义。
4、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A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同时也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B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C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本内容学生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过,教学时主要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内容。
1、为实现民主共和而奋斗: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A辛亥革命爆发: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成立。
C1912年2月12日,清朝统治寿终正寝,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推翻,这是孙中山三民主义实践取得的最大成果。
D《临时约法》颁布:1912年春颁布,其主要内容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它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大大推动了中国民主化的进程。
2、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失败。
三民主义的实践
时间地点目标依靠力量结果
辛亥革命1911湖北反对清朝的专制统治会党、新军虽然取得部分成果,但总体上失败了(两个没有)。
二次革命1913江西反对袁世凯的独裁统治军阀
护国运动1915云南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
护法运动1917广东反对段祺瑞军阀
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所至;三民主义本身的局限性;不敢发动群众。
教训三民主义指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活动无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将旧三民主义进行发展就成为历史的必然。(必须寻求新的途径和新的力量)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指导学生速读本栏目内容,让学生归纳概括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培养学生从历史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历史材料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教师总结:
A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B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共帮助改组国民党;
C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广州)。
2、主要内容
展示“新旧三民主义之比较”表格
名称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新发展
民族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统治。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不反帝到反帝;反满到民族平等;(联俄、联共)
民权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权由资产阶级掌握到平民共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主张;(联共)
民生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更加关注工农的利益;
(扶助农工)

1)如何理解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A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B新三民主义是纲领,是奋斗目标;三大政策是实现此目标的方法和手段。
2)新三民主义为什么能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主要是因为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基本原则相一致(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的统治)。
3、意义
进步性:新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孙中山实现了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新三民主义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是国共两党的合作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和高涨。
局限性:新三民主义在理论上、纲领上仍然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小结:孙中山一生的两次转变
A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弃资产阶级改良走革命道路,提出指导革命的三民主义。
B20世纪20年代,改三民主义为新三民主义,完成国共合作,实现其一生最伟大的转变。
九、板书设计
第1课孙中山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1、背景
2、内容2、内容
3、意义3、意义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和《临时约法》
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十、教学反思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是新课程改革中着力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结构和学生的客观状况,创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本课的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避免枯燥的讲解,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多种感官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在内容处理上,通过设置一系列探究问题,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破重点,化难点,解疑点,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通过这次比赛让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一线的历史教师,平时苦练基本功,踏踏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的重要性。只有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第六章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二、预习内容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1)社会状况:鸦片战争以后,________不断加深,改良方案失败;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3)个人因素:孙中山由改良走上革命道路。
2、准备:1895年,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3、提出
(1)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组建中国同盟会,提出了“________,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2)在《民报发刊词》上,孙中山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4、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民权主义即“____________”,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评价
(1)性质:是孙中山受美国“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启迪,提出的_____________纲领;
(2)进步性
A.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
B.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____________的愿望,是__________的重要理论指导。
(3)局限性: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1、辛亥革命
________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这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孙中山根据__________思想原则而颁布;
(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3)意义: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__________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成果
(1)背景:袁世凯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企图复辟______;
(2)行动:孙中山领导了__________、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_________和中共的帮助;(2)孙中山是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其探索抗争陷入苦闷彷徨。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实际上确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并且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____________。
3、内容
(1)民族主义: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均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_________________的政策。
4、意义
(1)它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3)它推动了__________在全国展开。
5、范畴:仍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畴。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思想论战的主要内容及影响;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2、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4、教学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5、教学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二、学习过程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背景:

2、提出:(学生看书列举:中国同盟会纲领《民报发刊词》)

3、内容:学生看书解释,教师投影内容

4、从内容中分析三民主义的进步意义以及局限性。
进步性:
局限性: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
通过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回忆列举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捍卫共和的重大事件。
学生思考:
孙中山为什么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中心问题探索
1、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增加了哪些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反映出孙中山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一大)

2、孙中山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

3、新三民主义影响及评价

(四)疑难问题解析
1、三民主义的理论
(1)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民族革命,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
(2)民权主义:主要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核心。
(3)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最具有特色的部分。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的地价归原主所有,之后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做到“家给人足”。
要点: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
2、三民主义内在的关系
三民主义中民族、民权、民生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第二,在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是核心,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它是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民族主义是前提,民生主义是补充和发展。
3、新三民主义与三大政策的关系
(1)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
(2)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3)三民主义是纲领、目标、指导思想,三大政策是实现纲领目标的手段、方式和途径。
三、反思总结
1、了解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3、孙中山一生中两次转变,孙中山先生的这两次转变说明了什么?孙中山先生一生有两次重要的转变,第一次是从医人到医国,从改良走向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第二次是在他领导的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活动失败后,接受苏俄和中共的帮助,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实现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转变;第三次发表北上宣言,从依赖帝国主义到反对帝国主义。
四、当堂检测
1.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总结20世纪的中国革命进程时说:“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第一次历史性的巨变主要是指()
A.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
C.给予了人民充分的民主和自由
D.结束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2.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包括①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改良道路的失败③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④民主革命思想的不断丰富⑤孙中山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3.据台湾《联合报》(2004年11月13日)报道,有83%的台湾民众认为孙中山是“中华民国”的“国父”,这主要是基于孙中山()
A.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一系列斗争
B.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
C.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以
D.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4.江泽民2001年10月9日的一次重要讲话说:“九十年前,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大影响的革命……先生是站在时代前列的历史伟人……他饿为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贡献了毕生精力。”“先生”一生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时代潮流。“先生”革命理论的最重大转变是()
A.提出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
B.提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C.把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D.推翻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5.(2008年辽宁)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其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A.反对帝国主义B.反对民族压迫
C.反对满洲贵族D.主张民族平等
6.(2007年淄博)下图是孙中山先生的题词。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孙中山先生()
A.投身维新变法运动
B.提出并发展三民主义
C.领导中国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
D.领导北伐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7.下图孙中山的题词在今天的现实意义是()
①祖国尚未统一全民仍须努力②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需进一步探索③改革尚未过大关仍需加大力度④各项事业与先进国家尚有差距仍需努力拼搏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实质意义在于()
A.人民当家作主,在政治上翻了身B.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确立了民主共和的原则D.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9.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核心是()
A.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B.推翻满清政府,建立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
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D.核定全国地价,解决土地问题
10.阅读下列三幅图片:
请回答:
(1)图一人物提出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
(2)图二是的机关报,图一中的人物在图二《民报发刊词》上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阐发为“”、“”、“”,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图三的主要进步意义是什么?
(4)三幅图的内容有什么内在联系?(4分)
五、课后练习与提高
1:(2007年广东单科7)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演讲中指出:“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政治不良到这个地位,实因单破坏地面,没有掘起地底陈土的缘故。”“地底陈土”指的是()
A.军阀、官僚、政客B.资产阶级保皇派
C.地痞、土匪、烟贩D.清朝皇室

2:(2008广东单科7)《民报》创刊号刊登黄帝象(见下图)的主要目的是
A.提倡民主自由B.宣传排满革命
C.倡导个人崇拜D.反对帝国主义
3:(2008年高考海南卷)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4:(2007年高考天津卷)“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主张由孙中山最先提出,但在民主革命时期卓有成效付诸实施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主要取决于后者
A.同情农民疾苦B.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抑制贫富不均D.制定了可行的土地纲领
5.材料一
(一)驱除鞑虏,今年之满洲,本塞外东胡.昔在明朝,屡为边患……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其满洲汉军人等,如悔悟来降者,免其罪;敢有抵抗,杀无赦!
(二)恢复中华中国者,中国人老祖宗中国;中国之政治,中国人任之.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
(三)民国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从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四)均地权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肇造社会的国家,俾家给人足,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敢有垄断以制国民之生命者,以众弃之!
------------------------《同盟会宣言》
材料二: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内容回答:
(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关系如何?

(2)如何认识三民主义?
9.C.孙中山指导辛亥革命的思想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核心是民权主义,因为民权主义解决了民族资产阶级皮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而民权主义指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故答案为C。
10:(1)三民主义。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中国资产阶级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2)中国同盟会民族民权民生
(3)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新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4)图一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中国同盟会的纲领,在图二《民报发刊词》中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依据三民主义,孙中山领导并制定图三《临时约法》,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课后练习与提高
1答案:A.
辨析:从材料中:“1919年”“八年以来的中华民国”可以知道政治不良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建立起北洋军阀统治。故答案为A。
2答案:B
辨析:黄帝被公认为华夏族的祖先,中华民族的象征,把他画像印在《民报》创刊号,蕴涵着“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意,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体现。故选B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3答案:C
辨析:“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是指孙中山想在政权建立后,企图解决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后出现贫富分化的弊端。这就是他所设计的资本主义经济纲领,也就是民生主义。故答案为C。
4答案:D
辨析: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即是“平均地权”,在后来发展的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又进一步提出“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他不敢发动贫苦农民,通过自上而下的斗争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因而最终没有真正得以实施。而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政策,从而使“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真正得以实行,且卓有成效。故答案为D。
5、(1)同盟会政治纲领与三民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对同盟会政治纲领的展开表述与完善,并使之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2)三民主义(同盟会纲领)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因此,它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及指导思想.中国同盟会有较严密、统一的组织,设有领导机构、机关刊物,特别是有鲜明的政治革命纲领,所以我们可以说,它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个新的阶段.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一名合格的教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作为高中教师就需要提前准备好适合自己的教案。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课堂积极的参与互动,帮助高中教师有计划有步骤有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你知道如何去写好一份优秀的高中教案呢?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


(1)、知识与能力:了解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理论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了解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三民主义而领导武装起义,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政策和法令,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基本史实。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精选典型历史事件,引导学生了解1905—1925年20年间孙中山提出、发展三民主义理论,为实现三民主义而不懈努力奋斗的历史轮廓;启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及时评价学生学习表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研究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并实地考察了西方社会后,提出了“振兴中华”的蓝图,它在辛亥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作用。

1、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内容;《临时约法》的内容。
2、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问题探究〕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背景和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起了什么作用?
1、背景:①19世纪末,中国程度加深,加剧
②许多仁人志士提出的各种均失败
③的初步发展
④孙中山上书改革碰壁,走上了用暴力推翻清朝反动统治的道路
2、提出
3、内容:“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4、作用:①积极: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和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运动的发展
②局限: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的民主革命任务。
二、从思想论战到“临时约法”
1、思想论战⑴背景
⑵内容
⑶影响
2、临时约法
(1)颁布:年春
(2)内容:
(3)性质:
(4)意义:对建立、反对具有进步意义
3、捍卫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
〔问题探究〕
三、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历史背景、基本内容分别是什么?如何评价其历史作用?
背景:①孙中山的挫折
②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了希望
③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④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改组国民党,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孙中山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作用: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核心②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新旧三民主义的联系和区别
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
提出背景:背景:
内容
实践
评价
联系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扬弃和发展。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集体备课)


第16课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案(集体备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新三民主义提出的背景、主要内容及评价。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新旧三民主义的材料,培养学生阅读材料的能力;通过比较新旧三民主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旧三民主义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当时的先进思想;三民主义不能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孙中山先生具有与时俱进的伟大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及其在推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历史作用;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如何理解新旧三民主义的区别和联系,认识新三民主义的进步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国庆佳节,刚刚过去,天安门广场上孙中山先生的画像,与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的画像遥遥相对,然而,这常规的举措再次引发网上争议,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根据课标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应该是三民主义的内容及其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时代的呼唤——三民主义的提出
结合视频材料,让学生探究近代中国先进中国人的探索主张及其实践的结局。
学生回答:魏源等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结局都失败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孙中山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了16字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内容,让学生结合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满洲政府穷凶极恶,今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选集》
问题:民族主义反对的对象是谁?有何局限?
材料二: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同盟会宣言》
问题:为什么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材料三:核定天下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同盟会宣言》
问题一:平均地权是平分土地吗?为什么要平均地权?
问题二:当今社会房价飞涨,有人豪宅数栋,有人没有立锥之地,你能从民生主义中汲取解决良策吗?
问题三:民生主义满足农民的迫切愿望了吗?这会对革命造成怎样的影响?
历史的丰碑——三民主义的实践
学生结合视频材料探究三民主义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展示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后,孙中山为捍卫共和而进行的斗争,让学生受到情感教育。
思想的创新——三民主义的发展
孙中山与时俱进,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召开了“国民党一大”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新”在什么地方?让学生结合下列材料探究这个问题。
民族主义:
所有中国前此与各国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
“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可能。” 
—1924年孙中山演说
民权主义: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给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
—1924年《国民党一大宣言》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平均地权,节制资本,耕者有其田
精神的传承——三民主义的光芒
学生先看一段孙中山的视频,然后汲取孙中山的精神,探讨自己的人生之路。
小结:
学生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展示,然后老师进行升华总结。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为之后的教学做准备。教案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消化课堂内容,帮助高中教师缓解教学的压力,提高教学质量。您知道高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为了让您在使用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最得力的助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导学案优势,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掌握课本基本内容;在课堂中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达到知识升华。通过多种情境的创设达到教学目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其历史思维有所提高,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思考,能够运用理论逻辑思维,思维也比较活跃所以常会提出一些新的设想,新的见解,但总体历史理论思维水平还有待提高。同时,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会听讲但没有积极思考,学习动力不够,积极性不高,学生基础不扎实,解题能力较差。
3重点难点
(1)、重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2)、难点:对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的分析与评价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
设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便于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
活动2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突出重点,自主研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留给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质疑讨论。
各小组成员先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如果本组不能解决可以请求外援帮助。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5个问题,进行分层教学:A层学生完成2)、5)题,B层学生完成3)、4)题,C层学生完成1)、2)题。(多媒体展示)
1)、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后,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
5)、民生问题是个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目的。
3、合作探究:
问题: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奋斗一生中,他在方式、目标和思想三方面发生过哪些变化,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理念及教学目标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成果展示:
明确方法:各小组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字材料,可以口头表述或板书展示。
5、激情点评:
明确点评方法(如第五组学生点评第一组),教师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型点拨或启发型点拨等。
设计意图: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原则。
活动3第16课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
高考链接:多媒体展示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37题第2、3问。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播放孙中山先生的生平简介视频。
设问:孙中山先生为什么被称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设计意图:情景导入法和设问导入法,便于学生对孙中山有个大致了解,树立对孙中山先生的感性、直观的认知,为理解三民主义做好铺垫
活动2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突出重点,自主研究。把不理解的知识点做好记录,留给下一环节。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2、质疑讨论。
各小组成员先将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并讨论。如果本组不能解决可以请求外援帮助。
针对教学重难点设计以下5个问题,进行分层教学:A层学生完成2)、5)题,B层学生完成3)、4)题,C层学生完成1)、2)题。(多媒体展示)
1)、三民主义的内容及三者的关系?
2)、比较新旧三民主义的内容,并理解新三民主义新在哪里?
3)、新三民主义为什么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4)、三民主义形成和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后,以孙中山为首资产阶级革命派分别进行了哪些实践?
5)、民生问题是个长效热点和高频考点,如何理解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设计意图:通过对以上几个问题的思考、回答,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目的。
3、合作探究:
问题:孙中山为挽救民族危亡改造中国社会奋斗一生中,他在方式、目标和思想三方面发生过哪些变化,对中国民主革命产生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依据新课标理念及教学目标设计这一过程,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在合作过程中,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4、成果展示:
明确方法:各小组对所探究的问题形成统一认识,形成文字材料,可以口头表述或板书展示。
5、激情点评:
明确点评方法(如第五组学生点评第一组),教师在学生点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引导型点拨或启发型点拨等。
设计意图:体现课堂上学生主体性原则。
活动3第16课 三民主义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