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学案浙教版

小学教案比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3-20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学案浙教版。

一名优秀负责的教师就要对每一位学生尽职尽责,作为教师就要好好准备好一份教案课件。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让教师能够快速的解决各种教学问题。写好一份优质的教案要怎么做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学案浙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生物变异在生产上的应用》学案浙教版

杂交育种
1、原理:
2、举例:有两个不同的番茄品种,一个是抗病、黄果肉(ssrr),另一个是易感病、红果肉的品种(SSRR),目标是培育出一个能稳定遗传抗病又是红果肉的新品种(ssRR)。写出育种过程。

3、方法过程:
4、优点——最简捷、常规
5、缺点——育种年限长,进程缓慢
一、诱变育种
1、原理:
2、方法:(1)(2)
3、实例:高产青霉素菌株的培育
4、优点:(1)能提高变异的频率;(2)短时间内改良生物品种的某些性状;
(3)改良作物品质,增强抗逆性。
5、缺点:有利个体不多,须大量处理供试材料,工作量大。
二、单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减少)
2、方法过程:杂交→花药离体培养→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人工选择
3、优点:(1)(2)
4、缺点:技术难度高,不能独立进行
5、实例:现有宽叶、不抗病(AAbb)和窄叶、抗病(aaBB)两个烟草品种,目标是培育宽叶、抗病(AABB)的新品种。写出育种过程。

三、多倍体育种
1、原理:(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方法过程:选材→诱导染色体加倍(秋水仙素处理)→新品种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
3、实例:三倍体无子西瓜
写出三倍体无子西瓜培育过程

五、转基因技术
1、原理:
2、方法过程:
获取目的基因→目的基因与运载体重组→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表达
3、优点:定向改造遗传物质,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目的性强,针对性高。
4、缺点:技术性高,可能引发生态危机

相关阅读

考点10 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俗话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需要精心准备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怎么才能让高中教案写的更加全面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考点10 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三物理高考第二轮专题复习教案

考点10力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命题趋势

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推进,知识与能力,以能力考核为主;理论与实际,以解决现实问题为中心;这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指导思想。因为考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最能显示其能力大小,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发生的现象和事件,关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2001年理综卷第16题冷光灯,第19题抗洪救灾,第31题关于太阳演化,都是联系实际的问题。2004年高考理综卷的命题将会继续贯彻这一原则,作为中学物理主干知识的力学,它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和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必定是命题的素材。

预计命题所选的素材会是一些常听到的、常看到的、常被关注的但不一定认真思考过的问题。除现代科技外,涉及天体运行、航天技术、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医药卫生、通信交通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仍应是关注的重点。

点击下载:http://files.eduu.com/down.php?id=155161

生物的变异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
(2)基因重组的概念。

(1)通过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示意图,加深学生对基因突变内涵的理解。
(2)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复习自由组合和连锁、交换定律,概括出两种基因重组的类型。
(3)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概念的运用达到巩固概念和知识迁移的目的。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基因突变的原因。

对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结合图解进行分析,使学生真正明白基因突变的原因——DNA复制过程也可能发生差错,基因中个别碱基的变化,就会造成性状改变。
3.教学疑点及解决办法
为什么说基因突变是变异的主要来源?

讲明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的区别,联系实际举例。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具准备
l.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短腿安康羊和正常绵羊图。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镰刀型贫血症红细胞和正常型红细胞比较图。
3.银幕以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活动设计
1.提出问题,让学本自学。
2.引导学生观察基因结构变化的示意图.认识基因突变的实质。
3.在教师启发下,由学生分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理解基因突变的原因。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变异的类型及可遗传变异的来源(B:识记)。
2.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特点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引言:前面我们对遗传问题进行了学习、知道了主要的遗传物质是DNA,控制生物性状遗传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基因,以及遗传的三个基本定律和伴性遗传。
可见、遗传的问题很复杂。那么,变异呢?也同样如此。在丰富多彩的生物界中,蕴含着形形色色的变异现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看教材第47页最后一段。
问:变异分为哪两大类?可遗传变异有哪几种来源。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可遗传的变异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引起的性状改变,而是由于生殖细胞内的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因而能够遗传给后代。
问:通过美容手术,纹成弯弯的柳叶眉,这种柳叶眉能遗传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又问:“一猪生九仔,连母十个样”,这种个体的差异,主要是什么原因产生的?
学生答出:通过基因重组产生的。
教师归纳:

问: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怎样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教师简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学生阅书第48后回答。
一、基因突变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遗传病,是由于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的。
问:大家回顾一下,什么叫基因?基因的分子结构如何?
学生回答。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碱基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
出示基因结构变化示意图,对图讲解。
强调基因结构不管按以上的哪一种情况变化,归根结底都是碱基的排列顺序发生了改变,从而改变了遗传信息,引起生物性状的变异。
1.基因突变的概念
由于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染色体的某一个位点上基因的改变,基因突变使一个基因变成它的等位基因,且通常会引起一定的表现型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是如何产生的呢?
2.基因突变的原因
以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为例。
显示:正常型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红细胞的性状比较图。
镰刀型贫血症是一种异常血红蛋白病。一旦缺氧,患者红细胞变成长镰刀型,血液的粘性增加,引起红细胞的堆积,导致各器官血流的阻塞。而出现脾脏肿大,四肢的骨骼、关节疼痛,血尿和肾功能衰竭等症状,病重时,红细胞受机械损伤而破裂产生溶血现象,引起严重贫血而造成死亡。
显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病因图解。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为什么不一样?
问:镰刀型贫血症病人的血红蛋白中的谷氨酸为什么被缬氨酸取代?
学生回答。
教师强调,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发病的根本原因是控制血红蛋白会成的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由变成。
问:基因突变有何意义?
学生答出: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的原材料,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没有变异就没有进化,因而在生物进化中具有重要意义。
3.基因突变的特点
问:基因突变作为生物变异的重要来源,它有哪些特点呢?
学生阅书第49页后,由学生回答教师穿插其中讲解,后归纳。
①普遍性②随机性③稀有性④有害性⑤不定向性
教师强调,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自然突变,人为条件下诱发产生的基因突变叫做诱发突变。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体细胞中,也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中。在高等生物里,大约10万到1亿个生殖细胞中才会有一个发生基因突变。可见突变其实也是不容易发生的。
(三)总结、扩展
生物的变异,根据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是否改变,分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两类。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是基因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在一定的外界条件或者生物内部因素的作用下,使得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结果是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最终导致原来的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不同于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基因的重新组合,产生了新的基因型,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产生了新的基因,产生了新的遗传物质。因而基因突变是生物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为生物进化最供了最初的原材料。
(四)布置作业
1.某自花传粉植物连续几代开红花,一次开出一朵白花,白花的后代全开白花,其原因是()
A.基因分离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环境刺激
(答案:C)
2.课本第51页复习题一,二、1、2。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生物的变异

一、基因突变
1.基因突变的概念
2.基因突变的原因
3.基因突变的特点
第二课时
(-)明确目标
出示本节课应达到的学习目标。
1.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及成就(A:知道)。
2.基因重组的概念和意义(B:识记)。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复习提问
(1)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什么?它是怎样发生的?
(2)什么是诱发突变?它与自然突变的区别?
上述问题由学生—一回答。
诱发突变和自然突变在表现型上和遗传规律上没有区别,只是在人为条件下增加了突变出现的频率。
诱发突变又叫人工诱变,在生产实际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指导学生阅书第50页后,回答问题:
(l)人工诱变的概念?
(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诱发基因突变常用的物理因素主要包括电离射线如X射线、Y射线等,非电离射线如紫外线等,它们都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遗传物质,能引起有机体的突变。
诱发基因突变的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等,它们往往作用在核酸的碱基上,有时会引起DNA分子在复制时发生碱基配对的“差错”,而产生突变。
(3)诱变育种举例
人工诱变和杂交育种一样,能创造动植物新品种。20世纪60年代,我国培育出数百个农作物新品种。这些新品种具有抗病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等优点。如黑龙江农科院培育成的“黑农五号”6个大豆新品种,产量提高了16%,含油量比原来的品种提高了2.5%。
应用诱变因素培养优良菌种在微生物选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青毒素高产菌株的培育,从1943年最初的菌种分泌的青毒素产量只有20单位/mL,到目前青毒素产量已达到单位/mL,就是人工诱变的一个典型例子。
问:诱变育种有哪些优点呢?
学生回答。
通过人工诱变,可以大大提高突变率,再经过人工选择及一些育种措施,培育出人类需要的优良的生物品种。
问:可遗传的变异除基因突变外,还有哪些来源?
答: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重组
问:什么叫基因重组?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举例说明
让学生回顾以前学过的遗传定律后,再—一回答。
1.基因重组的概念
基因重组是指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这里必须注意到,基因重组只是生物个体的基因型发生了改变,出现了亲代没有的新的基因组合,而基因本身的结构并没有改变。
2.根本原因
基因重组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的自由组合,即控制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该生物个体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的自由组合。另一方面是由于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原来连锁在一条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复制后的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由于交叉而交换,基因也随着交换。
上述二种原因,都能形成基因的重组,而新的重组基因类型又导致了不同相对性状的重组,使后代产生变异。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的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也就越多。以豌豆为例,当具有10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时,如果只考虑基因的自由组合(l0对等位基因位于10对同源染色体上)所引起的基因重组,可能出现的表现型就有种……。
(三)总结、扩展
人工诱变是人工应用各种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基因突变,其优点是提高了变异的频率;变异性状稳定较快,加速了育种进程;能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因而是创造动植物新品种和微生物新类型的重要方法。
基因重组是通过有性生殖过程来实现的,如果两个亲本的杂合性越高、遗传物质差距越大,基因重组的类型就越多,后代产生的变异就越多。因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应用重组DNA技术,可以把经过改造的基因,通过载体送入生物细胞中,并使新的基因在细胞内正确表达。通过此种途径,获得人类需要的转基因动物或转基因植物。
(四)布置作业
1.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
A.基因突变B.基因重组
C.染色体变异D.外界环境的影响
2.课本第51页复习题二、3、4,三、1、2。
(五)板书设计
4.人工诱变在育种上的应用
(l)人工诱变的概念(2)人工诱变常用的方法
(3)诱变育种举例(4)诱变育种的优点
二、基因重组
1.基因重组的概念
2.基因重组产生的原因
 (l)基因的自由组合
 (2)基因的连锁和交换

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在生产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每个高中教师都不可缺少的。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使高中教师有一个简单易懂的教学思路。高中教案的内容要写些什么更好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高二化学教案:《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在生产中的应用》教学设计》,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

一、复习回顾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1)温度的影响:

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化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2)浓度的影响:

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度或增大生成物浓度,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3)压强的影响:

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

减小压强,化学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

(4)催化剂:

加入催化剂,化学平衡不移动。

二、知识梳理

考点1: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在合成氨中的应用

运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原理,同时考虑合成氨生产中的动力、材料、设备等因素,选择合成氨的条件(压强、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考点2: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

控制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可以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使化学反应向着对生产、生活有利的方面转化。

一般可以通过控制以下化学反应的条件来调控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控制化学反应进行的外界条件的改变:

主要是通过控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外界条件的改变来调控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进行的方向。

2.控制反应环境(介质的影响)的改变:

相同的反应物,在不同的环境下,发生的化学反应不相同。

3.控制实验操作的影响

不同的实验操作,会对某些化学反应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导致反应的产物和和实验现象不同。

(1)加热操作对某些化学反应的影响

(2)试剂添加顺序操作对化学反应的影响

考点3:合成氨:

1.合成氨的反应原理:N2(g)+3H2(g) 2NH3(g)298K时,△H==92.2kJ·mol—1

特点:合成氨是一个气体体积缩小的放热的可逆反应。

2.合成氨适宜条件的选择

(1)选择依据:从提高反应速率的角度分析,提高反应温度、使用催化剂、适当提高氮氢比;从平衡移动的角度分析,降低温度、提高压强和适时分离反应产物氨;从实际生产的角度分析,温度和压强要与生产实际相适应。

(2)选择原则:能加快反应速率;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提高单位时间内的产量;对设备条件要求不能太高。

(3)合成氨的适宜条件:使用催化剂;适宜的压强:2×107~5×107Pa;适宜的温度:500℃左右;及时分离出氨和及时补充氮气和氢气。

(4)合成氨的简要流程:

考点4:“三段式法”解答化学平衡计算题

1.步骤

(1)写出有关化学平衡的反应方程式。

(2)确定各物质的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平衡浓度。

(3)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等式关系并做解答。

2.方法

如mA(g)+nB(g) pC(g)+qD(g),令A、B起始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a mol/L、b mol/L,达到平衡后消耗A的物质的量浓度为mx mol/L。

mA(g)+nB(g)pC(g)+qD(g)

起始(mol/L) ab 0 0

变化(mol/L) mx nx px qx

平衡(mol/L) a-mx b-nx px qx

3.说明

(1)对于反应物:c(平)=c(始)-c(变);

对于生成物:c(平)=c(始)+c(变)。

(2)各物质的转化浓度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

三、例题精析

【例题1】用Cl2生产某些含氯有机物时会产生副产物HCl。利用反应A,可实现氯的循环利用。

(1)曲线b对应的投料比是________。

(2)当曲线b、c、d对应的投料比达到相同的HCl平衡转化率时,对应的反应温度与投料比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投料比为2∶1、温度为400 ℃时,平衡混合气中Cl2的物质的量分数是________。

【答案】(1)4∶1(2)投料比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低(3)30.8%

【解析】(1)根据O2越多HCl的转化率越大,可知a、b、c、d曲线的投料比分别为6∶1、4∶1、2∶1、1∶1。

(2)根据曲线可知,当b、c、d曲线HCl达到相同转化率时,投料比越高,对应的反应温度越低。

(3)设n(HCl)=2 mol,n(O2)=1 mol,根据反应曲线可知,当温度为400 ℃时,HCl的转化率为80%,则有:4HCl + O2 2Cl2 + 2H2O

开始: 2 mol 1 mol 0 0

变化: 1.6 mol 0.4 mol 0.8 mol 0.8 mol

平衡: 0.4 mol 0.6 mol 0.8 mol 0.8 mol

因此平衡混合气中Cl2的物质的量分数是

【例题2】煤化工中常需研究不同温度下平衡常数、投料比及产率等问题。

已知:CO(g)+H2O(g) H2(g)+CO2(g)的平衡常数随温度的变化如下表:

温度/℃

400

500

830

1000

平衡常数K

10

9

1

0.6

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反应的正反应的是________反应(填“放热”或“吸热”)。

(2)某温度下,上述反应达到平衡后,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升高温度,正反应速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830 ℃时,在恒容反应器中发生上述反应,按下表中的物质的量投入反应混合物,其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的有______(选填字母)。

A

B

C

D

n(CO2)/mol

3

1

0

1

n(H2)/mol

2

1

0

1

n(CO)/mol

1

2

3

0.5

n(H2O)/mol

5

2

3

2

(4)830 ℃时,在2 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CO(g)和6 mol H2O(g)达到平衡时,CO的转化率是________。

【答案】(1)放热(2)增大 增大(3)BC (4)60%

【解析】(1)由表格可知,升温,化学平衡常数减小,故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2)升高温度,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容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升高温度,则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压强增大。

(3)830 ℃时,化学平衡常数为1,即若n(CO2)×n(H2)(4)830 ℃时,化学平衡常数为1,

CO(g)+H2O(g) H2(g)+CO2(g)

起始浓度(mol/L) 2 3 0 0

转化浓度(mol/L) x x x x

平衡浓度(mol/L) (2-x) (3-x) x x

【例题3】工业上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硅,其反应如下:3SiCl4(g)+2N2(g)+6H2(g)Si3N4(s)+12HCl(g) ΔH

某温度和压强条件下,分别将0.3 mol SiCl4(g)、0.2 mol N2(g)、0.6 mol H2(g)充入2 L密闭容器内,进行上述反应,5 min达到平衡状态,所得Si3N4(s)的质量是5.60 g。

(1)H2的平均反应速率是 mol·L-1·min-1。?

(2)平衡时容器内N2的浓度是 mol·L-1。?

(3)SiCl4(g)的转化率是。?

(4)若按n(SiCl4)∶n(N2)∶n(H2)=3∶2∶6的投料配比,向上述容器不断扩大加料,SiCl4(g)的转化率应(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不改变反应条件的情况下,为了提高SiCl4(g)的转化率,可通过改变投料配比的方式来实现。下列四种投料方式,其中可行的是。?

选项

投料方式

A

n(SiCl4)∶n(N2)∶n(H2)=1∶1∶2

B

n(SiCl4)∶n(N2)∶n(H2)=1∶2∶2

C

n(SiCl4)∶n(N2)∶n(H2)=3∶2∶2

D

n(SiCl4)∶n(N2)∶n(H2)=2∶1∶3

(6)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其他条件不变,对平衡体系产生的影响是(填字母序号)。?

A. c(HCl)减少

B. 正反应速率减慢,逆反应速率加快

C. Si3N4的物质的量减小

D. 重新平衡时c(H2)/c(HCl)增大

【答案】(1)0.048 (2)0.06 (3)40% (4)减小 (5)A、B (6)A、C、D。源

【解析】依据“三部曲”计算

3SiCl4(g)+2N2(g)+6H2(g)Si3N4(s)+12HCl(g)

起始浓度(mol/L) 0.15 0.1 0.3 0

转化浓度(mol/L) 0.06 0.04 0.12 0.24

平衡浓度(mol/L) 0.09 0.06 0.18 0.24

(4)相当于加压,平衡左移;(5)A、B、C、D的投料比分别为3∶3∶6、3∶6∶6、3∶2∶2、3∶1.5∶4.5,A、B、C、D分别相当于在3∶2∶6的投料配比基础上增加N2、增加N2、减少H2、减少N2和H2;(6)升高温度不论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B错误;升高温度,平衡左移,c(H2)增大,c(HCl)减小,A、C、D正确。

四、课堂练习

【基础】

1. 化学反应原理在科研和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1)利用“化学蒸气转移法”制备TaS2晶体,发生如下反应:

TaS2(s)+2I2(g) TaI4(g)+S2(g) ΔH>0(I)

反应(Ⅰ)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________,若K=1,向某恒容容器中加入1 mol I2 (g)和足量TaS2(s),I2 (g)的平衡转化率为________。

(2)如图所示,反应(Ⅰ)在石英真空管中进行,先在温度为T2的一端放入未提纯的TaS2粉末和少量I2 (g),一段时间后,在温度为T1的一端得到了纯净TaS2晶体,则温度T1________T2(填“>”“

①已知100 ℃压强为p1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为5 min,则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②图中的p1p2(填“”或“=”),100 ℃压强为p2时平衡常数为。?

③该反应的ΔH0(填“”或“=”)。?

(2)在一定条件下,将a mol CO与3a mol H2的混合气体在催化剂作用下能自发反应生成甲醇: CO(g)+2H2(g)CH3OH(g) ΔH

①若容器容积不变,下列措施可增加甲醇产率的是( )

A.升高温度

B.将CH3OH(g)从体系中分离

C.充入He,使体系总压强增大

D.再充入1 mol CO和3 mol H2

②为了寻找合成甲醇的温度和压强的适宜条件,某同学设计了三组实验,部分实验条件已经填在下面实验表格中。

A.下表中剩余的实验条件数据:a=;b=。?

B.根据反应Ⅱ的特点,下图是在压强分别为0.1 MPa和5 MPa下CO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指明图中的压强px=MPa。?

【答案】(1)①0.003 0 mol·L-1·min-1 ② (2)①BD ②1500.1

【解析】(1)①v(H2)=3v(CH4)=×3=0.003 0 mol·L-1·min-1;②依据反应式可知增大压强平衡左移,转化率减小,所以p1【拔高】

1. 工业上采用乙苯与CO2脱氢生产重要化工原料苯乙烯

(1)①乙苯与CO2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②若该反应在绝热、恒容的密闭体系中进行,下列示意图正确且能说明反应在进行到t1时刻达到平衡状态的是(填代号)。

(2)在3 L密闭容器内,乙苯与CO2的反应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乙苯、CO2的起始浓度分别为1.0 mol·L-1和3.0 mol·L-1,其中实验Ⅰ在T1℃,0.3 MPa,而实验Ⅱ、Ⅲ分别改变了实验其他条件;乙苯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①实验Ⅰ乙苯在0~50 min时的反应速率为。?

②实验Ⅱ可能改变的条件是。?

③图2是实验Ⅰ中苯乙烯体积分数V%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请在图2中补画实验Ⅲ中苯乙烯体积分数V%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

(3)若实验Ⅰ中将乙苯的起始浓度改为1.2 mol·L-1,其他条件不变,乙苯的转化率将(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计算此时平衡常数为。?

【解析】 (1)B选项,因为是绝热容器,化学平衡发生移动,体系温度改变,平衡常数也改变,所以平衡常数不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一定是化学平衡状态;(2)②实验Ⅱ比Ⅰ化学反应速率快,但平衡状态相同,只能是加入催化剂;③实验Ⅲ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平衡时乙苯的浓度增大,苯乙烯的百分含量减小;(3)只改变浓度,所以平衡常数与实验Ⅰ相同,K==0.225。

2.某温度下反应2A(g)?B(g)+C(g)△H<0的平衡常数K=4.此温度下,在1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A,反应到某时刻测得A、B、C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分别为:0.4,0.6,0.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升高,该反应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常数增大

B. 题目所述的某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的大小为V(正)>V(逆)

C. 经10min反应达到平衡,则该时间内反应速率v(A)为0.064mol/(L?min)

D. 平衡时,再加入与起始等量的A,达新平衡后A的转化率增大

【答案】B

【解析】A.升温,速率加快;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即逆方向移动,平衡常数K减小,故A错误;

B.此时Qc=生成物浓度幂之积反应物浓度幂之积=0.6×0.60.42=2.25<K=4,则此时未达平衡,向正方向进行,正方向速率占优势,则V(正)>V(逆),故B正确;

C.由题中数据可知A的起起始浓度为1.6amol/l,设平衡时,A的浓度为amol/l,

2A(g) B(g)+ C(g)

起始浓度(mol/l):1.6 0 0

变化浓度(mol/l):1.6 a (1.6 a)/2 (1.6 a)/2

平衡浓度(mol/l):a (1.6 a )/2? (1.6 a )/2

根据K=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平衡时反应物浓度幂之积=1.6?a2×1.6 a2a2=4,解得a=0.32,则A变化浓度为(1.6 0.32)mol/l,所以v(A)=△c△t=(1.6?0.32)mol/L10min=0.128mol/L,故C错误;D.平衡时,再加入与起始等量的A,达到新的平衡时,与一次性加入2倍的A属于等效平衡,在相同条件下,取2个相同的1L容器,分别加入等量的A,一段时间后,都达到化学平衡状态,这两个平衡完全等效,再压缩成1L,对于反应2A(g)?B(g)+C(g),前后体积不变,则平衡不移动,所以A的转化率不变,故D错误;故选:B。

五、课后作业

【基础】

1.恒温下,容积均为2 L的密闭容器M、N中,分别有以下两种起始投料建立的可逆反应3A(g)+2B(g)2C(g)+xD(s)的化学平衡状态,相关数据如下:M:3 mol A、2 mol B,2 min达到平衡,生成D 1.2 mol,测得从反应开始到平衡C的速率为0.3 mol·L-1·min-1;N:2 mol C、y mol D,达到平衡时c(A)=0.6 mol·L-1。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A.x=2

B.平衡时M中c(A)=0.6 mol·L-1

C.y

D.M中B的转化率与N中C的转化率之和为1

2.将水煤气转化成合成气,然后合成各种油品和石化产品是化工的极为重要的领域。除去水蒸气后的水煤气主要含H2、CO、CO2及少量的H2S、CH4,继续除去H2S后,可采用催化或非催化转化技术,将CH4转化成CO,得到CO、CO2和H2的混合气体,是理想的合成甲醇原料气。

(1)制水煤气的主要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s)+H2O(g)CO(g)+H2(g),此反应是吸热反应。

①此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

②下列能增大碳的转化率的措施是 。

A.加入C(s) B.加入H2O(g)

C.升高温度 D.增大压强

(2)将CH4转化成CO,工业上常采用催化转化技术,其反应原理为:CH4(g)+3/2O2(g) CO(g)+2H2O(g) ΔH=-519 kJ/mol。工业上要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分别对X、Y、Z三种催化剂进行如下实验(其他条件相同)

①X在750℃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②Y在600℃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正反应速率加快约3×105倍;

③Z在440℃时催化效率最高,能使逆反应速率加快约1×106倍;

已知根据上述信息,你认为在生产中应该选择的适宜催化剂是 (填“X”、“Y”或“Z”),选择的理由是 。

3.(1)一定温度下,在恒容密闭容器中NO2与O2反应如下:4NO2(g)+O2(g) 2N2O5(g);

若已知K350℃

反应达平衡后,若再通入一定量NO2,则平衡常数K将______,NO2的转化率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若初始时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N2O5,下表为N2O5分解反应在一定温度下不同时间测得N2O5浓度的部分实验数据:

t/s

500

1000

c(N2O5)/mol·L-1

5.00

3.52

2.48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K= 。

②1000 s内N2O5的分解速率为 。

③若每有1molN2O5分解,放出或吸收QkJ的热量,写出该分解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

【巩固】

1.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探究氨基甲酸铵(NH2COONH4)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和水解反应速率的测定。

将一定量纯净的氨基甲酸铵固体置于特制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假设容器体积不变,固体试样体积忽略不计),在恒定温度下使其达到分解平衡:NH2COONH4(s) 2NH3(g)+CO2(g)

实验测得不同温度下的平衡数据列于下表: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 磅Normal0

温度/℃

15.0

20.0

25.0

30.0

35.0

平衡总压强/kPa

5.7

8.3

12.0

17.1

24.0

平衡气体总浓度/mol·L-1

2.4×10-3

3.4×10-3

4.8×10-3

6.8×10-3

9.4×10-3

(1)可以判断该分解反应已经达到平衡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2v(NH3)=v(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2)根据表中数据,列式计算25.0 ℃时的分解平衡常数:____________。

(3)取一定量的氨基甲酸铵固体放在一个带活塞的密闭真空容器中,在25.0 ℃下达到分解平衡。若在恒温下压缩容器体积,氨基甲酸铵固体的质量将________(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4)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的焓变ΔH___0(填“>”、“=”或“

2.利用光能和光催化剂,可将CO2和H2O(g)转化为CH4和O2。紫外光照射时,在不同催化剂(Ⅰ、Ⅱ、Ⅲ)作用下,CH4产量随光照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1)在0~30小时内,CH4的平均生成速率vⅠ、vⅡ、vⅢ从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反应开始后的12小时内,在第____________种催化剂作用下,收集的CH4最多。

(2)将所得CH4与H2O(g)通入聚焦太阳能反应器,发生反应:CH4(g)+H2O(g)??CO(g)+3H2(g)。该反应ΔH=+206 kJ·mol-1。

①在下列坐标图中,画出反应过程中体系能量变化图(进行必要标注)。

②将等物质的量的CH4和H2O(g)充入1 L恒容密闭反应器,某温度下反应达平衡,平衡常数K=27,此时测得CO的物质的量为0.10 mol,求CH4的平衡转化率(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已知:CH4(g)+2O2(g)===CO2(g)+2H2O(g) ΔH=-802 kJ·mol-1

写出由CO2生成CO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氨在国民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工业合成氨的反应为:N2(g)+3H2(g)2NH3(g)

△H=-92.4KJ/mol.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明合成氨反应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填字母)

a.2v正(NH3)>3v逆(H2) b.c(N2)=c(H2)>c(NH3)

c.单位时间内有3molH-H键断裂,同时有6molN-H键断裂

d.恒温恒容时,容器内压强不变

e.恒温恒容时,容器内混合气体的弥补不变

(2)在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该反应达到平衡,既要加快反应速率,又要提高H2的转化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填字母)

a.升高温度 b.分离出液态氨气 c.增加N2浓度 d.增加H2浓度

(3)已知在400℃时,N2(g)+3H2(g) 2NH3(g)的平衡常数K=0.5,则NH3(g) N2(g)+3H2(g)的平衡常数表达式为K= ,数值为 。

(4)有两个密闭容器A和B,A容器保持恒容,B容器爆出恒压,起始时向容积相等的A、B中分别通入等量的NH3气体,均发生反应:2NH3(g)3H2(g)+N2(g)。则:

①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t(A)???t(B),平衡时,NH3的转化率:a(A)????a(B) (填“>”、“=”或“

②达到平衡后,在两容器中分别通入等量的氦气。A中平衡向??? 移动,B中平衡向??? 移动。(填“向正反应方向”、“向逆反应方向”、“不”)。

(5)在三个相同容器中各充入1molN2和3molH2,在不同条件下反应并达到平衡,氨的体积分数[Ψ(NH3)]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下同).

a.图Ⅰ可能是不同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p2>p1

b. 图Ⅱ可能是同温同压下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催化剂性能1>2

c.图Ⅲ可能是不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T1>T2

【提高】

1. 运用化学反应原理知识研究如何利用CO、SO2等污染物有重要意义。

(1)用CO可以合成甲醇。已知:

①CH3OH(g)+3/2O2(g)=CO2(g)+2H2O(l) ΔH=-764.5?kJ·mol-1

②CO(g)+1/2O2(g)=CO2(g) ΔH=-283.0?kJ·mol-1

③H2(g)+1/2O2(g)=H2O(l) ΔH=-285.8?kJ·mol-1

则CO(g)+2H2(g)?CH3OH(g) ΔH=________kJ·mol-1

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大上述合成甲醇反应的反应速率的是________(填写序号).

a.使用高效催化剂?? b.降低反应温度

c.增大体系压强?? d.不断将CH3OH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2)在一定压强下,容积为V?L的容器中充入a?mol?CO与2a?mol?H2,在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甲醇,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①p1________p2(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②100?℃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K=_______;

③100℃时,达到平衡后,保持压强P1不变的情况下,向容器中通入CO、H2号 CH3OH各0.5amol,则平衡 (填“向右”、“向左”或“不”移动)

④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再增加a?mol?CO和2a?molH2,达到新平衡时,CO的转化率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在容积均为1L的密闭容器(a、b、c、d、e)中,分别充入1molCO和2molH2等量混合气体,在不同的温度下(温度分别为T1、T2、T3、T4、T5),经相同的时间,在t时刻,测得容器甲醇的体积分数如图所示。在T1-T2及T4-T5两个温度区间,容器内甲醇的体积分数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原因是 。

2.合理应用和处理氮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1)氧化—还原法消除氮氧化物的转化如下:

①反应Ⅰ为:NO+O3=NO2+O2,生成11.2 L O2(标准状况)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

②反应Ⅱ中,当n(NO2)∶n[CO(NH2)2]=3∶2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

(2)硝化法是一种古老的生产硫酸的方法,同时实现了氮氧化物的循环转化,主要反应为:NO2(g)+SO2(g)SO3(g)+NO(g) △H=-41.8 kJ·mol-1

已知:2SO2(g)+O2(g)2SO3(g) △H=-196.6 kJ·mol-1,写出NO和O2反应生成NO2的热化学方程式 。

(3)尿素[CO(NH2)2]是一种高效化肥,也是一种化工原料。

①以尿素为原料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O(NH2)2 (s) + H2O(l)2 NH3(g)+CO2(g) △H = +133.6 kJ/mol。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K= 。关于该反应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

a. 从反应开始到平衡时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

b. 在平衡体系中增加水的用量可使该反应的平衡常数增大

c. 降低温度使尿素的转化率增大

②密闭容器中以等物质的量的NH3和CO2为原料,在120 ℃、催化剂作用下反应生成尿素:CO2(g) +2NH3(g)CO (NH2)2 (s) +H2O(g),混合气体中NH3的物质的量百分含量(NH3)%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则a点的正反应速率V(正)(CO2) b点的逆反应速率V(逆)(CO2)(填“>”、“=”或“

3.甲醇来源丰富、价格低廉、运输贮存方便,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着重要的用途和应用前景。工业生产甲醇的常用方法是:CO(g)+2H2(g) ?CH3OH(g)?△H=-90.8?kJ·mol-1

(1)已知:2H2(g)+O2(g)=2H2O (l)?△H=-571.6?kJ·mol-1???

H2(g)+1/2O2(g)=H2O(g)????△H=-241.8 kJ·mol-1?????

?则CH3OH(g)+O2(g)=CO(g)+2H2O(g)的反应热△H=???????kJ·mol-1。?

(2)将1.0molCH4和2.0molH2O(g)通入容积为100L的反应室,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CH4(g)+ H2O(g)=CO(g)+3H2(g),测得在一定的压强下CH4的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右图。?

①假设100?℃时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为5?min,则用H2表示该反应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②100℃时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 。

(3)工业上利用甲醇制备氢气的常用方法有两种:?

①甲醇蒸汽重整法。该法中的一个主要反应为CH3OH(g) ?CO(g)+2H2(g),此反应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②甲醇部分氧化法。在一定温度下以Ag/CeO2—ZnO为催化剂时原料气比例对反应的选择性(选择性越大,表示生成的该物质越多)影响关系如图所示。则当n(O2)/n(CH3OH)=0.25时,CH3OH与O2发生的主要反应方程式为??????;?

在制备H2时最好控制n(O2)/n(CH3OH)=?? ?。

【答案】

【基础】1.C 2.(1)①K=c(CO)c(H2)/c(H2O) ②B、C (2)Z 催化剂效率高且活性温度低。

3.(1)放热(1分),不变(1分),变小(1分)

(2)①(2分) ②0.00252 mol·L-1·s-1(2分),

③2N2O5(g)=4NO2(g)+O2(g) △H=+2QkJ·mol-1(3分)

【巩固】1.(1)BC

(2)K=c2(NH3)·c(CO2)=

(3)增加 (4)> >

2.(1)vⅢ>vⅡ>vⅠ Ⅱ

(2)

(3)CO2(g)+3H2O(g)CO(g)+2O2(g)+3H2(g) ΔH=+1 008 kJ·mol-1

3.(1)cd (2)c (3)K表达式略 2 (4)①

【提高】1.(1)-90.1 (2)a、c (3)①小于 ②V2/a2 ③向左 ④小增大

(4)T1-T2尚未达到平衡,温度越高化学反应速率越快,相同时间内生成甲醇越多(2分)

T4-T5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温度升高,平衡逆向移动,甲醇体积分数减小(2分)

2.(1)①1 (2分) ②6NO2+4CO(NH2)2=7N2+8H2O+4CO2 (3分)

(2)2NO(g)+O2(g) = 2NO2(g) △H=-113.0 kJ/mol(2分)

(3)①c2(NH3)·c(CO2) (2分) a (2分)

②> (2分) 0.75(2分)

3.(1)-392.8?;?

(2)0.003?mol·L-1·min-1,?2.25×10-4;??

(3)① 该反应是一个熵增的反应?(△S>0),?(1分)

② 0.5(0.5~0.55均给分)

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第三章遗传和染色体
第5课时染色体变异及其应用
考纲要求

考点梳理
1?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概念:染色体结构的改变,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和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2)类型:包括染色体的、重复、、倒位。
(3)特点
①一般可以在下观察到。
②绝大多数变异对生物,有的甚至可导致死亡。
2?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概念:染色体数目的成倍,或者个别染色体的等。
(2)类型:包括非整倍性变异、一倍性变异、多倍性变异。
①以染色体条数为单位的增加或缺失而引起的变异
21三体综合征:患者细胞中有三条染色体。
②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倍增或倍减而引起的变异
a.单倍体: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即由配子发育来的生物体。
举例:花粉发育成的植物体、蜜蜂中的雄蜂。
b.二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染色体组。
举例:人等绝大多数动物、过半数的植物。
c.多倍体:经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有染色体组。
举例:香蕉(3n)、马铃薯(4n)、小麦(6n)。
3?染色体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1)单倍体育种
植株特点:、。
①原理:采用的方法来获得单倍体植株,然后经过人工诱导使染色体数目加倍重新恢复到正常植株的染色体的数目。
②育种优点:获得的品种都是,自交后产生的后代性状不会发生分离,可以明显。
(2)多倍体育种
植株特点:植株茎秆粗壮,叶片、果实和种子都比较大,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①原理:用处理,适当浓度的秋水仙素能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条件下抑制生成,导致染色体复制且着丝粒分裂后不能分配到两个细胞中,从而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②育种优点:器官大,提高产量和营养成分。
基础过关
1?将二倍体玉米的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待其长成后用其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得到了新的植株,下列有关新植株的叙述正确的一组是()
①是单倍体②体细胞内没有同源染色体③不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④体细胞内有同源染色体⑤能形成可育的配子⑥可能是纯合子也有可能是杂合子?⑦一定是纯合子⑧是二倍体
A?④⑤⑦⑧B?①④⑤⑥
C?①②③⑥D?①④⑤⑦
2?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理:低温抑制染色体着丝粒分裂,使子染色体不能分别移向两极
B?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和醋酸洋红溶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
3?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不宜采用的方法是()
A?诱变育种B?单倍体育种
C?基因工程育种D?杂交育种
4?下列关于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成因叙述中,错误的是…()
A?多倍体:染色体已经分裂,但细胞分裂受阻
B?单倍体: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
C?多倍体、单倍体: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D?单倍体:花药离体培养的结果
5?培育矮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
下列有关该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过程①②③是杂交
B?过程④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过程③必须经过受精作用
D?过程②是减数分裂
6?用纯合的二倍体水稻品种高秆抗锈病(DDTT)和矮秆不抗锈病(ddtt)进行育种时,一种方法是杂交得到再自交得;另一种方法是用的花药进行离体培养,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得到相应植株。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前一种方法所得的中重组类型和纯合子各占5/8、1/4
B?后一种方法所得的植株中可用于生产的类型比例为2/3
C?前一种方法的原理是基因重组,原因是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D?后一种方法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是由于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引起的
7?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A?无子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原理
B?培育无子西瓜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原理
C?培育青霉素高产菌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
D?“多利”羊的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原理
8?下列细胞分裂图像中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③⑤
9?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B?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C?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人工诱导多倍体唯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10?对于低温诱导洋葱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最多
B?在显微镜视野内可以观察到二倍体细胞和四倍体细胞
C?在高倍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细胞从二倍体变为四倍体的过程
D?在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方面,低温与秋水仙素诱导的原理相似
冲A训练
1?分析下列图形中各细胞内染色体组成情况,并回答相关问题。
(1)一般情况下,一定属于单倍体生物体细胞染色体组成的图是。
(2)图C中含个染色体组,每个染色体组含条染色体,由C细胞组成的生物体可育吗?。如何处理才能产生有性生殖的后代?。
(3)对于有性生殖生物而言,在时,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二倍体;在时,由B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
(4)假若A细胞组成的生物体是单倍体,则其正常物种体细胞内含个染色体组。
2?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获得的方法是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Ⅰ、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组,原因是。
(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