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整理

高中光合作用教案

发表时间:2020-03-20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整理。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作为教师就要精心准备好合适的教案。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减轻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优秀有创意的教案要怎样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高一生物《光合作用》知识点整理

光合作用 名词: 1、光合作用:发生范围(绿色植物)、场所(叶绿体)、能量来源(光能)、原料(二氧化碳和水)、产物(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和氧气)。

语句: 
1、光合作用的发现:①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②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③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2、叶绿体的色素:①分布:基粒片层结构的薄膜上。②色素的种类:高等植物叶绿体含有以下四种色素。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包括叶绿素a(蓝绿色)和叶绿素b(B、类胡萝卜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包括胡萝卜素和叶素

3、叶绿体的酶:分布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光反应阶段的酶)和叶绿体的基质中(暗反应阶段的酶)。

4、光合作用的过程:①光反应阶段a、水的光解:2H2O→4[H]+O2(为暗反应提供氢)b、ATP的形成:ADP+Pi+光能—→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②暗反应阶段:a、CO2的固定:CO2+C5→2C3b、C3化合物的还原:2C3+[H]+ATP→(CH2O)+C5

5、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①场所:光反应在叶绿体基粒片层膜上,暗反应在叶绿体的基质中。②条件:光反应需要光、叶绿素等色素、酶,暗反应需要许多有关的酶。③物质变化:光反应发生水的光解和ATP的形成,暗反应发生CO2的固定和C3化合物的还原。④能量变化:光反应中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在暗反应中ATP中活跃的化学能→CH2O中稳定的化学能。⑤联系:光反应产物[H]是暗反应中CO2的还原剂,ATP为暗反应的进行提供了能量,暗反应产生的ADP和Pi为光反应形成ATP提供了原料。

相关推荐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过程》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为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5章 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中的学习内容。第4节的教学包括“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光合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两小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是继《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学习之后,教师引领学生深入而有简短地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的最重要、最核心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阶段的化学反应,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角度,简述光合作用的实质。

技能目标

1.尝试对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进行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

2.尝试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探究H2O中的氢原子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模仿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方法,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合作学习与探究,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成功的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光反应过程和暗反应过程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难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按照学案实施流程和教师的引导,首先可通过自主阅读课本有关段落,简要寻找、梳理出光合作用两个阶段的知识要点,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深入理解、注重比较并学会归纳知识要点。

整个学习过程教师要注意方法的介绍、学情的关注和适时点拨。特别注重通过图解的认识、列表的比较,认清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变化过程、化学反应发生的部位和条件等,让学生能够真正明确光反应和暗反应这两个阶段中,物质变化的来龙去脉和伴随着的能量转换过程,以便从整体上认识、理解和掌握光合作用全过程。

五、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温故知新】

复习提问:

叶绿体作为光合作用的场所,有着怎样一个与功能相适应的膜结构特点?

(展示叶绿体亚显微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回忆并识图,完成学案填空内容)

简要讲述: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请简要回忆,默默复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场所和条件是什么?”

并且请能用一个化学反应式来概括:

评价学生的书写内容

同时PPT演示(用不同颜色的字母表示元素的转移途径)

【新课学习】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简要讲述:

人们常常根据反应过程是否需要光这个条件,将光合作用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

安排阅读:

教材P.103”光反应阶段”两个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填空。

提出、思考并讨论问题:

1.光反应的场所在哪里?

2.光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光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类囊体的薄膜上

(2)反应条件:光、光合色素、酶

(3)物质变化(要点)(边归纳边板书):

①水的分解:

2H2O → 4[H]+O2

②ATP形成:

ADP+Pi+能量(光能)ATP

(4)能量转变:

光能→ATP中储存的化学能

(强调ATP形成所需的能量来自光能,

注意与前学“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联系)

提出问题,巩固知识:

光反应阶段共有几种产物?去向如何?

安排阅读:

教材P.104“暗反应阶段”两个自然段,完成学案相应填空。

提出、思考并讨论问题:

1.暗反应的场所在何处?

2.暗反应的条件是什么?

3.暗反应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是怎样?

(尝试用化学反应式写出物质变化)

PPT同步显示以下内容(物质变化动态显示)

(1)场所:叶绿体基质

(2)条件:ATP、[H]、酶

(3)物质变化

①CO2固定: CO2+C52C3

②C3的还原: 2C3+[H](CH2O)+C5

 ATP ADP+Pi

(4)能量转变:

ATP中化学能→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

提出问题,深入思考:

1.在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部位)是怎样的?ADP呢?

(强调光反应阶段产生的ATP只能用于光合作用的暗反应)

2.假如白天突然中断了二氧化碳的供应,叶绿体内首先积累起来的物质是什么?

比较归纳、填表完成认识

光反应与暗反应并非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而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引导学生列表比较,光反应和暗反应的区别和联系,并指导学生以学案填表为据,逐项认清。

PPT同步显示

引导学生,学会总结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

简要讲述:

从光合作用整个过程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上,我们可以作一简要归纳:

光合作用过程中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提示:要求学生从物质转变和和能量转换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课堂巩固练习(使用学案和课件)

课外作业拓展 (鼓励学生主动去探究问题)

学生回忆前学知识,思考回答所提问题

学生回忆互相复述,并在作业本上书写(学生代表上讲台在黑板上书写)

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并回答问题,书写光、暗反应的反应式时相互讨论,并相互找出不完善之处。

再次认识教科书P.89第二段,自我补充完成有关“光合作用中ATP形成的时段和部位”

同桌交流、加深认识

自我检查和相互评价,完成有关问题回答。

简要思考、同桌互议

在教师指导下,同桌互议后,完成填表

简要思考、同桌互议

主动回答、自我评价

通过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

简要对学生作一评价

通过阅读,找出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的内容要点,学会自我阅读、概括要点。

通过观看PPT演示光合作用动态过程,将书面感性认识提成成理性思考,有利于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

帮助学生初晓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提高归纳和类比的能力,并且加深对光合作用原理的理解

指导、鼓励学生,学会自主式、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品尝学习成功的快乐

六、板书设计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一、光合作用的过程

光反应

暗反应

物质变化

①2H2O → 4[H] + O2

②ADP+Pi+能量(光能)ATP

①CO2+C52C3

②CO2的还原: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储存的化学能→(CHO2)中化学能

二、光合作用的实质(从物质转变和能量转换的特点上考虑)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又是很难处理的一节常规课。在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通过学科组各位老师的共商、合作,再次尝试了怎样把备课的重点放在备学情、备方法的课案设计(包括教案、学案和课件)中。通过在不同教学班的课堂教学实践,不断调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方案,力图更具体地体现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和三维目标,从而基本实现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重点在知识目标达成的有效性作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和小结(如“光合作用列表比较”填写内容当堂检查;课堂练习“选择题”正确率的及时统计和错因分析等)。

本节课案的设计,试图进一步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被动听讲式的学习为教师带着学生主动探究式的有效学习。这一教学思路和行为的转变,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光合作用的过程的设计采用了设计问题串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教科书的自主阅读,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去深入分析和总结,从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学”为主体、以教师的“导”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开阔,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课件的巧妙设计与使用,又使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营造了互动、活跃的课堂氛围。

本节课还恰当地利用了教材中科学史的潜在教育功能,在引导学生尝试像科学家那样去设计实验、去作理性的思考,提高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和技巧。例如,在“同位素标记法”再次应用中,从教科书中的“用含有14C的二氧化碳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碳原子”扩展到“用含有3H的水来追踪光合作用中的氢原子的转移途径”,使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得到了一个明显的提升。

通过本节课的具体实施,也暴露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比如,课堂习题没有进行成效显著的及时处理,信息反馈做得不够,导致知识的巩固和过手落实略显欠缺。又如,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到相对繁难的化学知识,如何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好教学的重心和落点,都是值得继续向同行们学习和探讨的问题。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调整,让学生在了解有关光合作用探究经典实验基础上,通过思考、讨论、交流、修正,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会构建模型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理念。

[教学目标]

1.知道:有关光合作用研究的科学家及其经典实验。

2.分析:光合作用探究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路。

3.陈述:光合作用经典探究实验的基本结论,并构建光合作用过程模型。

[教学重点]实验的过程及其设计思想

[教学难点]实验设计思想

[教学方法]诱导思考、合作探究、分析讲述

[教学设计]

〖温故知新〗

1.叶绿体中的光合作用色素有哪些种类?分别是什么颜色?分别吸收哪些光?

2.在色素分离实验中,某同学共做了4个滤纸条,其中3个滤纸条得到了清晰的色素带。试描述在滤纸条上,从上到下的色素带名称。试解释另外1个滤纸条没有得到清晰的色素带可能的原因有哪一些?

〖教学导入〗

植物的光合作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人们对光合作用过程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历程。该探索历程不仅充分展示了人类的聪明才智,而且人类对光合作用的深层探索仍在进行。

〖过程设计〗

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板书)

1.光合作用的概念

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初步理解光合作用的概念(场所?条件?原料?产物?能量转换?),并通过完成【思考1】了解光合作用发生的特例。

【思考1】没有叶绿体,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吗?

(能,例如蓝藻。)

2.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1)普利斯特利实验(1771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过程: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普利斯特利实验的过程和现象。

实验分析:①实验自变量是植物的有无。

②由于植物的存在,使得蜡烛燃烧(小鼠存活呼吸)时间延长。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植物具有更新空气的能力。

构建模型:用简式形式表示植物更新空气的作用。

污浊空气→绿色植物→新鲜空气

【思考2】普利斯特利实验存在哪些问题?

实验有时是失败的,没有发现光照在实验中的作用等。

(2)英格豪斯实验(1779年):

实验过程:重复进行普利斯特利实验500多次。

(培养学生学习英格豪斯坚忍不拔的科研精神!)

实验结论:(学生讨论交流)证明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才能成立。

材料补充:1785年科学家证实植物体更新空气是因为吸收CO2,放出O2。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进行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3)萨克斯实验(1864年):(结合初中所学知识,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学会鉴定叶片中淀粉的技术方法)

将绿色植物(天竺葵)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选择一片叶,用遮光板从两面夹住部分叶片。将植物在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将该叶片取下,放在酒精中通过沸水浴处理一段时间。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后,用碘蒸气熏蒸或滴加碘液。

(通过完成以下实验分析,加深对实验的理解。)

【思考3】实验中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的?

自变量是有无光照。用遮光板遮光,达到控制无光。

【思考4】为什么将绿色植物在黑暗中放置24小时?

放在黑暗中的目的是通过叶片的呼吸作用把原来的淀粉消耗掉

【思考5】叶片放到酒精中沸水浴的目的是什么?

溶解光合作用色素,使叶片脱色,有利于碘液染色后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实验现象:光照部分叶片呈现深蓝色,遮光部分叶片无颜色变化。

实验结论: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合成了淀粉。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绿色植物→O2+淀粉

(4)恩格尔曼实验(1880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恩格尔曼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学生讨论交流)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有哪些巧妙之处?(意思到位即可)

①水绵的叶绿体大型带状,便于操作和观察。②利用好氧菌检测氧气释放分布部位。

③没有空气和光的环境,排除空气中氧气和光干扰。④用极细光束照射,以形成对照。

实验结论: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CO2→叶绿体→O2+淀粉

(结合上一节课后习题,进一步体现恩格尔曼实验的设计巧妙之处——选择材料的重要性)

(5)鲁宾-卡门实验(1939年):(多媒体展示其示意图)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什么是同位素标记法,并能够举出其他例子,如用3H-亮氨酸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运输和分泌过程等)。

实验步骤: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鲁宾-卡门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实验分析:鲁宾-卡门实验中是否利用了对照实验方法?若是,则自变量是什么?若不是,那为什么?

是,自变量是CO2和H2O中的O是否为18O。

实验现象:甲组释放出16O2,乙组释放出18O2。

实验结论: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来自水。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具体化修正)

光照

H2O+CO2→叶绿体→O2+淀粉

(6)卡尔文实验(40年代)

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实验过程:(多媒体展示,学生了解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利用14C标记CO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每隔一定时间,检测小球藻内的含14C的化合物,从而探清了CO2在光合作用中的转化过程。

构建模型:(学生对所得模型作进一步修正,写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模型,合理即可)

光照

H2O+CO2———→O2+有机物

叶绿体

[巩固总结]

1.光合作用探究历程中经典实验的过程、结果、结论。

2.光合作用过程中的底物、条件、产物

3.光合作用过程的反应式模型的建立。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要点:光与光合作用


高一生物期末复习要点:光与光合作用

一、应牢记知识点
1、追根溯源,绝大多数活细胞所需能量的最终源头是太阳光能.
2、将光能转换成细胞能利用的化学能的是光合作用.
3、叶绿体中的色素及吸收光谱
⑴、叶绿素(含量约占3/4)
①、叶绿素a——蓝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②、叶绿素b——黄绿色——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
⑵、类胡萝卜素(含量约占1/4)
①、胡萝卜素——橙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②、叶黄素——黄色——主要吸收蓝紫光
4、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⑴、提取方法:丙酮做溶剂.
⑵、碳酸钙的作用:防止研磨过程中破坏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⑷、分离方法:纸层析法
⑸、层析液:20份石油醚:2份酒精:1份丙酮混合
⑹、层析结果:从上到下——胡黄ab
⑺、滤液细线要求:细、均匀、直
⑻、层析要求: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
5、叶绿体中光和色素的分布——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
6、光合作用场所——叶绿体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叶绿体基粒类囊体膜上,分布着与光化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
7、光合作用概念:
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8、光合作用反应式:
光能
CO2+H2O——→(CH2O)+O2
叶绿体
光能
6CO2+12H2O——→C6H12O6+6H2O+6O2
叶绿体
9、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J.Priestly,1773—1804)实验证实:植物能更新空气.
10、荷兰科学家英格豪斯(J.Ingen–housz)发现:只有在阳光照射下,只有绿叶才能更新空气.
11、1785年明确了:绿叶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2、1845年,各国科学家梅耶(R.Mayer)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13、1864年,德国科学家萨克斯(J.von.Sachs,1832——1897)实验证明: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⑴、饥饿处理——将绿叶置于暗处数小时,耗尽其营养.
⑵、遮光处理——绿叶一半遮光,一半不遮光.
⑶、光照数小时——将绿叶放在光下,使之能进行光合作用.
⑷、碘蒸汽处理——遮光的一半无颜色变化,暴光的一侧边蓝绿色.
14、1939年,美国科学家鲁宾(S.Ruben)卡门(M.Kamen)同位素标记法实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

氧气来自水.
⑴、同位素标记法三要点:
①、用途:指用放射性同位素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
②、方法:放射性同位素能发出射线,可以用仪器检测到.
③、特点: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化合物化学性质不改变,不影响细胞的代谢.
⑵、用18O标记H2O和CO2,得到H218O和C18O2.
⑶、将植物分成两组,一组提供H218O,另一组提供C18O2.
⑷、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检测植物释放的O2.
⑸、结果,只有提供H218O时,植物释放出18O2.
15、卡尔文循环——卡尔文(M.Calvin,1911——)实验
⑴、用14C标记CO2得14CO2
⑵、向小球藻提供14CO2,追踪光和作用过程中C的运动途径.
14CO2—→14C3—→14C6H12O6
⑶、结论:
16、光合作用过程
⑴、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暗反应两个阶段.
⑵、光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一阶段,必须有光才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色素分子吸收光能;分解水,产生[H]和氧气;生成ATP.
③、场所:叶绿体基粒囊状膜上.
④、能量变化:光能转变成ATP中活跃化学能.
⑶、暗反应
①、特点:指光合作用第二阶段,有光无光都能进行.
②、主要反应:固定二氧化碳生成三碳化合物;[H]做还原剂,ATP提供能量,
还原三碳化合物,生成有机物和水.
③、场所:叶绿体基质中.
④、能量变化:活跃化学能转变成有机物中稳定化学能.
⑷、过程图(P-103图5-15)
二、应会知识点
1、光合作用中色素的吸收峰(P-99图5-10)
2、叶绿体结构(P-99图5-11)
⑴、具有内外双层膜.
⑵、具有基粒——由类囊体色素.
⑶、二氧化硅作用:使研磨更充分.
3、化能合成作用
⑴、概念:指利用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释放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的合成作用.
⑵、典型生物:硝化细菌、铁细菌、瘤细菌等.
⑶、硝化细菌:原核生物,能利用环境中氨(NH3)氧化生成亚硝酸(HNO2)或硝酸(HNO3)释放的化学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糖类.
⑷、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也是自养生物

高一生物必修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案


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时都会提前最好准备,准备好一份优秀的教案往往是必不可少的。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帮助高中教师能够更轻松的上课教学。你知道怎么写具体的高中教案内容吗?考虑到您的需要,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一生物必修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生物必修1《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教案

一、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过程从原来的“了解”水平提高到了“说明”水平,教材中本部分内容从回顾科学家对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开始,让学生感知他们探索的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的原则,并且得出光合作用的反应式。教材中详细描述了各探究实验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的探究思维具有很好的启发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光合作用被发现的基本过程
2.简述出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和反应场所。
2.能力目标:
1.重新走进科学家发现光合作用的有关实验,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科学探究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原则,重点是对照实验原则和单因子变量原则
3.过读书和师生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FFKJ.Net]自学和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技能、技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历程,体会科学概念是在不断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形成;
2.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学科中的有关知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参与、合作和交流探究的内容和结果;
4.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及研究历史过程中的各实验设计、优缺点和结论。
难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中各实验如何巧妙地连接起来,如何过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生物课中学习过有关光合作用的知识,而且生活实践中也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光合作用的发现历史却很陌生,关键对于我们这节课要达到的目标“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知之甚少。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对事物的探索好奇,又往往具有盲目性,缺乏目的性,并对探索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在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学生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只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知识铺垫。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结合问题、讨论、比较、归纳多种教学方法,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再现科学发现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
学生收集了解关于光合作用研究历史。兴趣小组做关于光合作用的探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