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

幼儿园动物教案

发表时间:2020-11-16

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

作为优秀的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时能够胸有成竹,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们打好基础,帮助高中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所以你在写高中教案时要注意些什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植物病虫害和动物疫病的防治”,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辅导教案
1.植物病虫害防治,要贯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针。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等。
2.对植物病虫害的调查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等。通过调查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计算________能初步了解危害的情况,计算________能知道防治的效果。
3.生物防治的特点:优点:在一定程度上替代______,而且无残毒,__________,因而能保护__________,节省能源、降低生产成本。缺点:没有应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________。
4.为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应采取的措施是控制________、切断________、保护________。
5.寄生虫病的防治应贯彻预防为主,采取______为基础、______为依据、________的防治原则。寄生虫病的危害主要表现为阻碍幼畜禽的________,降低畜禽的______能力,降低畜禽的______能力。

参考答案
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病虫害的调查 植物检疫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物理机械防治 化学防治
2.基本情况调查 定点系统调查 病虫害防治效果调查 发病率 虫口减退率
3.化学农药 不污染环境 生态平衡 速度快
4.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5.养 检 治病灭源 生长发育 抗病 生产ks5uWWW.JaB88.cOM

1.害虫生物防治的具体方法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答案:(1)天敌防治法:是指利用害虫的天敌(捕食者)防治害虫。
特点:效果好,控制持久,防治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但不足之处是天敌的数量不好确定。
(2)寄生虫防治法:利用害虫的寄生虫侵染害虫,使害虫死亡。
特点:效果好,控效持久,防治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但寄生虫关系专一性强,需根据害虫种类确定寄生虫种类。
(3)竞争关系防治法:是指利用与害虫有竞争关系而危害性小的生物,与害虫争夺资源、食物等,从而抑制害虫的大量繁殖。
特点:效果明显,控效持久,防治成本低,对环境无污染。但竞争者往往和害虫的食性相近,有一定的危害性,理想的竞争者不易寻找。
(4)激素防治法:是指利用激素使害虫不能正常生长发育或交尾而进行的防治。
特点:无污染,见效快,效果明显。但不能直接杀死害虫,是治标不治本。
(5)运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防治法:是指通过转基因技术使植物含有抗虫基因,通过合成毒蛋白而杀死害虫的防治。
特点:防治效果好,不反弹,无污染,所培育的抗虫性状短时间内就能稳定下来。但存在基因污染等安全性问题。
2.与施用农药等化学防治技术相比,生物防治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优点,它能否替代化学防治?
答案:生物防治技术具有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等优点,但它的缺点也非常明显,即很难应对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植物病虫害,所以以一种技术去替代另一种技术的做法是不科学的。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有机地综合各种防治措施,力争以最优化的组合、最低的成本,达到最佳的效果。
3.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各有什么特征?
答案:(1)传染病的特征
①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各种传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病原体引起的,如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
②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引起传染病的病原微生物,能在患病动物体内增殖而不断排除体外,它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再感染其他易感动物,从而引发具有相同症状的疾病,这种使疾病不断向周围散播传染的现象,是传染病与非传染病区别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
③被感染动物有一定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大多数传染病都具有其明显的或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而且在一定时期或地区范围内呈现群发性。
④传染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流行规律。个体发病动物通常具有潜伏期、前驱期、临床明显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而且各种传染病在群体中流行时通常具有相对的病程和特定的流行规律。
(2)寄生虫病的特征
①机械性损害。寄生虫侵入寄主机体之后,可使寄主的组织、脏器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创伤、发炎、出血、堵塞、挤压、萎缩、穿孔和破裂等。
②掠夺营养物质。寄生虫在寄主体内寄生时,常常通过用口吞食或由体表吸收的方式,将宿主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变为虫体自身的营养,有的则直接吸收宿主的血液、淋巴液作为营养,从而造成宿主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抵抗力降低等。
③毒素的作用。寄生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产生有毒的分泌物和代谢产物,易被寄主吸收而产生毒害,特别是对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毒害作用较为严重。
④引入病原性寄生物。寄生虫侵害寄主的同时,可以将某些病原性细菌、病毒和原生动物等带入寄主体内,使寄主遭受感染而发病。

为除去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天敌蜘蛛后,一定时间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图中两条曲线分别表示它们的数量变化)。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在a~b期间,若同时引入害虫的另一种天敌螳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更快
B.在b~c期间,造成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d期间两个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发生了种间互助
D.害虫数量减少可导致蜘蛛数量增加
解析:引入天敌——蜘蛛后,蜘蛛捕食害虫,两者形成了捕食关系,蜘蛛因为有大量的食物数量急剧增加,害虫因为天敌增加数量急剧减少,经过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蜘蛛和害虫两者达到动态平衡,此时害虫数量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数量水平,对农作物构不成危害,同时还维持了生物的多样性。若在a~b段引入螳螂,螳螂和蜘蛛竞争食物,蜘蛛数量将减少;b~c段蜘蛛因食物减少而数量随之减少;c~d段两者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害虫是蜘蛛的食物,害虫数量的减少会导致蜘蛛数量的减少。
答案:B
1.生物防治不需要利用到的是()
A.捕食 B.竞争
C.寄生D.共生
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于棉铃虫的防治,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非转基因的棉花或其他作物,供棉铃虫取食。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维持棉田物种多样性
B.减缓棉铃虫抗性基因频率增加的速度
C.使食虫鸟有虫可食
D.维持棉田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而基因频率的改变速度取决于环境变化的剧烈程度,环境变化越剧烈,基因频率变化越迅速。在大田种植转基因抗虫棉的同时,间隔种植非转基因抗虫棉或其他植物,目的是保持现有环境与原来环境的少量相似性,以减缓因环境的剧烈变化对基因进行选择而引起基因频率变化的速度。
答案:B
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化学农药的产量和品种逐年增加。但是害虫的抗药性也不断增强,对农作物危害仍然很严重。如近年来,棉铃虫在我国大面积爆发成灾,造成经济损失每年达100亿元以上。针对这一情况,科学家开展了“转基因抗虫棉”的科学攻关研究,成功地将抗虫基因导入棉花细胞,得到的棉花新品种对棉铃虫的毒杀效果高达80%以上。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棉铃虫的抗药性的增强是__________的结果。
(2)“转基因抗虫棉”抗害虫的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可以表示为__________。
(3)该项科学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预言,此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年以后,也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此现象来源于“转基因抗虫棉”的__________。
对疯牛病的某病原体进行研究时发现,该病原体经各种核酸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感染性。从生命的化学本质看,与该病原体的感染性相关的物质最可能是……()
A.核酸和蛋白质B.核酸
C.蛋白质D.水
解析:对疯牛病的病原体经各种核酸水解酶处理后仍具有感染性,说明与病原体的感染性相关的物质不是核酸,水不具有感染性。
答案:C
3.人患禽流感的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有些患者的胸部X线照射会出现单侧肺炎或双侧肺炎。下列关于禽流感病毒与S型肺炎双球菌叙述中正确的是()
A.它们的抗原性很相似
B.长有S型肺炎双球菌菌落的蛋白胨培养基可以用来培养禽流感病毒
C.都是原核生物,但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S型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
D.禽流感病毒的囊膜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都含有多糖
我国本着“养、防、检、治”的原则对动物疫病进行处理,其中“养”是指()
A.拯救易感动物并防止再传播
B.控制传染源
C.切断传播途径
D.保护易感动物
解析:“养、防、检、治”的原则中“养”是为了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属于保护易感动物。
答案:D
4.对动物疫病的防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对进口性食品及动物进行检疫为预防性措施
B.疫情出现后要采取防疫措施
C.对经济动物可采取治疗性防治
D.对无疫情的国家进口的动物可免检

参考答案
课堂反馈
1.D 解析:生物防治可利用生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制约。可以利用种间的捕食、竞争和寄生关系。但生物防治不能利用共生,共生是指两个种群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相互得益。
2.解析:(1)农药对害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定向的选择,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经过逐代积累,使害虫的抗药性得以增强。(2)基因是生物性状的内在控制因素,基因对生物性状的控制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3)该项科技成果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作用是减少农药用量,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此种转基因抗虫棉独立种植若干代后,将出现不抗虫的植株,说明基因发生了变化,此现象来源于基因突变,由于不抗虫基因的出现是在若干代后,所以不是基因重组造成的。
答案:(1)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而定向自然选择
(2)DNA(抗虫基因)―→mRNA―→抗虫蛋白
(3)减少农药使用,减轻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平衡
(4)“转基因抗虫棉”的基因突变
3.D 解析:禽流感病毒是非细胞生物,其寄生具有专一性(培养基必须含有相应的宿主细胞),遗传物质是RNA;而S型肺炎双球菌是有细胞结构的原核生物,遗传物质是DNA。遗传物质的不同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不同。禽流感病毒的囊膜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都有多糖成分。
4.D 解析:动物疫病的防治措施可分为疫病未出现时的预防措施,疫病出现后的预防措施,治疗性防治措施,动物检疫是由国家法定的检疫、检验监督机构和人员采用法定的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进行检查、定性和处理。对经济动物可采取治疗性预防。

精选阅读

第4节动物疫病防治-


第4节动物疫病防治

知识与能力方面:

1.说明动物疾病的类型和防治措施。

2.关注动物疾病对社会生产、人体健康和经济发展的影响,确立控制动物疾病人人有责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方面:

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拉进了控制疾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学习、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农业发展、热爱动物的情感,自觉规范在控制动物疾病中的自我行为,培养他们社会责任感。

1.动物疾病的类型和危害。

2.动物疾病流行的三个环节。

3.对动物疾病的控制。

如何控制动物疾病

讲授法和学生合作学习相结合

1课时。

学生:1.调查当地动物流行的疾病。

2.上网搜一些动物疾病的类型。

一、动物疾病的类型

1.定义:动物疾病是指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就会造成流行和爆发的某种动物的疾病。

2.类型:

(1)动物传染病

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内排出后,经过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过的途径。

患病动物或外表无明显症状的隐性感染的带病动物

易受某种传染病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动物。例如:猪是猪瘟病毒的易感动物,牛、羊、猪是口蹄疫病毒的易感动物。
(2)动物寄生虫病

①寄生虫的寄生场所:宿主的体内活体表,可以寄生在宿主的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系统,通常以卵或幼体的形式随宿主的排泄物等散布到自然界中。

②危害:阻碍幼畜禽的生长发育,降低畜禽的抗病能力,降低畜禽的生产能力。

③人畜共患病:寄生虫100多种,危害较大的二三十种。

(3)动物疫病的三种类型疫病类型

一类疫病

二类疫病

三类疫病

定义

对人畜危害严重,需求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措施预防、控制、扑灭的疾病。

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防治扩散的疾病。

常多发、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需要控制的疾病

举例

口蹄疫、猪瘟、牛海绵体状脑病、绵羊痘和山羊痘、禽流行性感冒

狂犬病、炭疽病、牛出血性败血病,山羊关节炎和脑炎、猪乙型脑炎,禽霍乱

肺片吸血虫、鱼鳃霉病

二、板书设计

动物病虫害的控制

动物传染病

动物疫病的类型

动物寄生虫病

动物疫病的防治

1.引起动物患病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是:

A.分解者

B.消费者

C.生产者

D.寄生者

2.动物传染病的流行包括:①传染源②传播途径③易感动物

A.①②

B.①②

C.①③

D.①②

1.做学案上的练习题。

2.做社会调查:调查口蹄疫的危害及防治。

本节课与畜禽的生产密切相关。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联系实际,讨论的比较热烈。特别是针对目前人畜共患病,学生提出的方案很多。充分调动了学生关爱社会,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的热情。拉进了控制疾病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动物疫病的控制


《动物疫病的控制》教学设计与案例

目标的确定
自1985年疯牛病在欧洲爆发以来,口蹄疫、禽流感等各种动物疫病已经给世界经济造成重大损失,给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因此,本节“动物疫病的控制”是目前社会上广泛关注的话题。作为一位当代公民,了解动物疫病的定义、类型和传播途径,认识动物疫病的严重危害,认清动物疫病爆发时相关人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非常有必要的。
本节的重点是学习防治动物疫病的措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本节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联系非常紧密,因此,结合社会生活学习防治动物疫病的措施,模拟如何在动物疫病爆发时采取措施是相当重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力的较好途径。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实施程序
教学
内容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来以2004年发生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禽流感和1985年发生在欧洲的疯牛病为例,指出动物疫病已经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我们必须了解和关注。
教师展示下列资料:
①录像展示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疫病的片段。
②展示各种动物疫病的图片及资料。
提出问题:
(1)你对动物疫病有何看法?
(2)请举例说出当地比较严重的动物疫病及其危害。学生观看、思考。
学生讨论回答。引导学生注意社会、生活和课堂学习的联系。
从视觉上和事例上给学生以感受,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引起学生关注身边的动物疫病,感受动物疫病的危害。






型引言:根据以上的资料和讨论,我们知道,动物疫病的传播是全球性的,如果不严加控制,势必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给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了解和关注动物疫病。请阅读教材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动物疫病?
动物疫病是指如不及时治疗和控制就会造成流行和爆发的某些动物的疾病。
(2)动物疫病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动物疫病可分为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3)动物疫病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危害?
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讨论(可举出具体的事例或数据):
①对动物本身造成什么危害?
②对人和其他动物造成什么危害?
③对社会经济发展会造成怎样的损失?
④对社会稳定有什么影响?
(4)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什么?
流行的基本环节有三个: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阅读教材,获取信息。
讨论、回答。
阅读教材,了解动物传染病和动物寄生虫病。
讨论。
回顾初中所学过的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并进行类比和回答。培养学生直接从教材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社会中获取信息,真正认识到动物疫病的危害。






治引言:了解动物疫病的严重危害,学习动物疫病的种类和动物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是为了更好地防治动物疫病,避免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危害。
教师提问:请思考,有哪些防治动物疫病的措施?(提醒学生可以根据从新闻媒体上获取的信息,以及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入手回答)
引导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动物疫病的防治措施”并回答讨论中的两个问题。
从资料分析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动物疫病的防治仅仅做到在疫病已经发生时再进行防治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建立起防治动物疫病的机制,包括未发病时所采取的机制(检疫机制、养殖和管理机制)。这些机制都应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上。
当动物疫病爆发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些措施与当地的政府官员和其他人都有关系,并涉及到一些人的经济利益,如何处理好职责、义务和不同人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成功防治动物疫病的重要前提,下面的情景角色扮演活动给了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学生讨论回答。
根据已学过的控制传染病的基本知识,结合社会上已经采取的措施,总结出防治动物疫病的措施。培养学生将已学知识与社会经验结合的能力。
引入“到社会中去”的教学。




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角色扮演活动,在活动之前提出问题和建议,并给学生一定的讨论时间。
(1)从你扮演的角色出发,你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会给自己的生活和经济利益带来怎样的影响?
(2)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可以提出你的反对或补充意见。
(3)全班应在讨论的基础上达成防治突发的动物疫病的共同措施。
教师最后介绍我国2004年2~3月爆发禽流感后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并进行总结。学生分别扮演养鸡场场主、邻近养鸡场场主、当地的普通百姓、购进活鸡从事食品生产的商人和地方官员在爆发动物疫病时所采取的态度、行为和措施。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动物疫病的防治与我们每个人的努力有关,必须在大家全力参与下,并协调好不同人利益的基础上,才能有效地防治动物疫病,从而培养学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心的现代公民。
用现实中的事例进一步加深学生防治动物疫病的印象。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1、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识记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利用、散失;
3、知道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这的运用。


1、重点: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2、难点:渗透作用的概念;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条件。


一、水分的吸收
1、吸水的器官和部位:主要的吸水器官根;
根尖的结构组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图)
吸水最活跃的部位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图)
2、吸水方式: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
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茎叶细胞、根冠细胞
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吸胀作用吸水。
如:干燥的种子细胞、根尖分生区细胞
3、吸水的原理
(1)吸胀吸水的原理:亲水性物质与水发生结合(结合水)
(2)渗透作用的原理:细胞液与外界溶液通过原生质层发生渗透作用
A、渗透作用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如:课本P59图)
B、渗透作用的产生必需具备两个条件:半透膜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C、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理由是:细胞壁——全透性,水和溶质都可以透过。
原生质层——主要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两层膜间的细胞质——
选择透过性——可看做一层半透膜。
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与外界溶液之间通常具有浓度差。
所以: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当成熟的植物细胞与外界溶液接触时,细胞液就会通过原生质层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
4、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通过细胞图分析、讲述实验)
1)30%的蔗糖溶液——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细胞壁伸缩性小于原生质层
2)清水或低液———细胞吸水——质壁分离复原——
3)所以: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失水
可用质壁分离实验验证
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液的浓度,细胞就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可用质壁分离复原实验验证
4)质壁分离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复原的外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
质壁分离复原的内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
质壁分离和质壁分离复原实验的作用:
① 证明成熟的植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
② 证明细胞是否具有活性;
③ 作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的方法;
④ 初步测定细胞液浓度的大小。(请设计实验测细胞液浓度大小)
5、巩固练习:课本P62:一、二、四学案P1、2、3、4
新学案P116:例6、11、12P120:1—6、9—14、16P124:8
课练P48:19
二、水分的运输、利用、散失
1、运输:结构导管,
从细胞外 → 导管的途径:
 土壤溶液 → 成熟区表皮细胞 → → → 导管(通过渗透作用)
土壤溶液→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的间隙→导管(通过扩散)
2、利用:一般只有1%-5%的水分保留在植物体内,参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
3、散失:途径:主要通过蒸腾作用
意义:是植物吸收水分和促使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 的重要动力
三、合理灌溉:(详见课本P61内容)
1、概念:
2、原理:
3、意义:
4、巩固练习:课本P62:三


1下列某同学画的几个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注明图中各标号所指的结构名称:
1.细胞壁 2细胞膜
3.液泡膜4细胞核
5.细胞质6细胞液7.外界溶液
 其中2、3、5共同成原生质层。
(2)A→B→C,说明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发生这种现象的细胞结构基础是具有选择透过 性的原生质层和一定浓度的细胞液、以及全透性的细胞壁;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界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内在原因细胞壁伸缩性原生质层。
(3)若将C细胞放进清水中,将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若不发生,
则说明细胞已死亡。
(4)A→C过程中,细胞液浓度变大,吸水能力变强。
2、用2摩尔/升的乙二醇溶液和2摩尔/升的蔗糖溶液分别浸泡某种植物细胞,观察分离现象,得到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
(1)细胞体积在A~B段的变化说明:在该段时间内水分从细胞渗出,细胞液浓度变大。
(2)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蔗糖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浓度将不变,此时,在细胞壁与原生质层之间充满了2mol/l的蔗糖溶液。要使该细胞复原,将其置于清水中。
(3)在1分钟后,处于2摩尔/升乙二醇溶液中的细胞,其细胞体积的变化是由于乙二醇
逐渐进入细胞,引起细胞液浓度变大而吸水。
(4)并不是该植物的所有生活细胞均可发生质壁分离,能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还必须具有大液泡(原生质层)。
3、下面是用新鲜的洋葱表皮进行的一些实验与结果。请分析回答:
组别处理结果
a①材料置于30%蔗糖溶液中①发生质壁分离
②然后将材料移到蒸馏水中②质壁分离复原
b③材料置于60%蔗糖溶液中③迅速发生质壁分离
④然后移到蒸馏水中④质壁分离不能复原
c⑤材料置于7%KNO3溶液中⑤开始质壁分离,
后又自动复原
d⑥材料放入100℃热水中3分钟后取出重复(a)组实验⑥未发生质壁分离

(1)洋葱表皮细胞在a、b、c三组实验中均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其结构基础是同题1(2)
(2)a组实验可以说明新鲜洋葱表皮细胞具有与外界溶液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3)出现b、d组实验共同现象的原因是原生质层受破坏,细胞死亡。
(4)c组实验结果说明K+、NO3-可以被主动力运输进入细胞内。
4、施肥过多,出现烧苗的主要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中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过度而死亡。
5、在移栽花木时常常剪去部分枝叶,这是为了(D)
A、减少叶的呼吸作用B、降低叶片的光合作用效率
C、促进植物体的根的吸水D、维持植物体内水分代谢的平衡


植物对水的代谢中的运输、利用和散失都在初中的补课上详细讲过,高中这一部分的重点是放在水的吸收上。主要又水的吸收的两种方式、场所,以及两种吸收方式CELL的特点,其中以渗透作用最为重要。这里包括渗透作用的原理、条件和植物的渗透作用以及质壁分离实验的内容。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案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学案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位于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结构,细胞膜的制备实验,并基本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使用等技能。为即将学习的物质运输做好了铺垫。这个实验是探究实验,通过学习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从而为完成后面各章节的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①知识性目标:
观察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现象,理解并阐述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②技能性目标:
通过实验学习,过程分析,锻炼了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自主探究,增加自信,迸发团队合作精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阐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原理
学生理解其原理,就能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因此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
②难点: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由于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法的限制,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以及进一步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等方面会有一定的难度。因而我将其列为本节教学内容的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高中阶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在实验技能方面还相当欠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思维还不成熟。
针对学生现有的水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
层进设问法讨论法探究法
层进设问法,使学生容易开展科学探究,这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用探究法教学适宜开展教学,能充分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既深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说学法
由于学生上节课已经学过渗透作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吸水和失水实验以及原生质层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安排这堂探究性的实验课。因此学生应以自主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科学探究体验、获得技能培养。
①观察法
②动手实践法
③讨论学习法
四、说教学过程
总体过程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
1、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从身边的生活现象进行科学探究,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
①白菜剁碎做馅放盐后有水渗出;
②糖拌黄瓜也会渗水;
③萎蔫的青菜放在清水中会变硬挺;
④演示不同浓度的食盐水对白萝卜条吸水和失水的影响

(2)根据你观察的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全部讨论问题的探究价值
学生有各种各样可能会的问题提出,比如:
①细胞会失水吗?(渗出的水是细胞内的水还是间隙的水)
②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失水,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呢?
③水分是如何进出细胞的?
④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⑤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它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没有影响?
⑥温度、酸碱度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没有影响呢?
⑦还可以用哪些材料代替洋葱呢?有没有更好的材料?
⑧……
以上234567问题有探究价值,从而确定每组的问题。我提出的参考案例的问题是: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吗?
2、作出假设:
(1)教师引导作出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假设依据: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细胞壁的特点:全透性。
③细胞膜、液泡膜都是半透膜。
④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2)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质壁分离;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质壁分离复原。
(3)学生根据自己的探究问题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
(1)实验材料、试剂、用具的选择
①材料的选择:容易做成装片,易观察(细胞较大或有颜色的)。如:洋葱表皮细胞有紫色液泡,不用染色,而且表皮容易撕取获得单层细胞。
教师追问:还有哪些材料比较适合?
学生:紫鸭趾草,表皮易撕取,紫色液泡大而明显。
美人蕉花瓣表皮细胞
……
②试剂的选择:要考虑对细胞有没有伤害?能否保证细胞是活的?如:醋酸或盐酸对细胞有一定的伤害。最好是能够控制浓度的,如海水的浓度不好控制,又难取道。所以,用盐水或糖水较好。
③实验用具的选择: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一个微观的过程,必须通过什么工具来观察?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
(2)方法步骤
教师:是先把洋葱泡在蔗糖溶液中,10min后取出做成装片,显微镜下观察;还是先做好装片,再想办法往里加入试剂呢?
学生回答:先做装片再加试剂好,这样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失水的变化过程。
实验要点提示:
第一步: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的临时装片,先用低倍镜观察。
设问:如何使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处于失水状态?
第二步:尝试用不同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质量分数为10%、20%、30%、40%、50%、60%、)使洋葱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
[设计意图:使学生认识到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设问:如何使它们复原?
第三步:使洋葱表皮细胞浸润于清水中,观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③设计结果记录表
预测了实验结果后,我们可以设计一个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主要考虑实验前后可能发生变化的因素。
中央大液泡的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的大小
0.3g/mL蔗糖溶液
清水
(3)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假设进行实验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并派代表展示并陈述实验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方案中的疑点,小组成员给予解疑或进行修改。
4、进行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训练学生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分析实验原理
请学生代表汇报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预期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师:那谁能总结一下,植物细胞吸水的条件有哪些?
学生对比分析实验结果与实验预期,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学生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6、表达交流
组织学生组间交流,体验实验成败
将探究的问题、过程、结果和结论与其他同学交流,并解决个别质疑问题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内化。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能力
7、进一步探究
如果使用8%的食盐溶液,5%的硝酸钾溶液作为试剂,会得出什么样的实验结果?
(为后面学习的物质跨膜运输做铺垫)
(解释生活中相关的现象)
(集市卖菜的人洒水能保鲜蔬菜;农作物施肥过多,会造成“烧苗”)
五、说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