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教案网

你的位置: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高中生物教案细胞核

发表时间:2020-11-16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做好教案课件是老师上好课的前提,大家在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在写好了教案课件计划后,才能更好的在接下来的工作轻装上阵!那么到底适合教案课件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三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知识要点

1细胞分化成组织

2组织形成器官

3器官构成系统和人体

4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分生组织、机械组织

6常见的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眼虫、变形虫

7草履虫的结构和生活(结构单细胞)

运动、呼吸、摄食、排泄、应激性

8单细胞生物的结构有完整的细胞结构

9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常见题点

1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包括、、、。

2细胞分化是指。

3动、植物体的生长发育都是从开始的。

4分生组织的细胞,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具有。

5在制作观察草履虫的装片时,从草履虫培养液的吸一滴培养液。

6草履虫依靠的摆动而旋转前进。

依靠进行呼吸。

7与草履虫的消化有关的结构有。

点击名题

考题1番茄的表皮有保护作用,属于组织,而对人体和动物起保护作用的属于组织。

[解析] 动植物体组织的命名是不同的,构成植物体的组织是根据其功能命名的,如: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构成动物和人体的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肌肉组织,是根据其形态结构命名的。起保护作用的组织,在植物体是保护组织,在人体和动物体是上皮组织。

[答案] 保护上皮

[点拨] 利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解题时可由结构所在位置或特点推知其功能,或由其功能推知其结构特点。

变式题1 破了皮的苹果容易腐烂,这是因为果皮是一种组织。

考题2一个草履虫每天大约能够吞食43000个细菌,这与它体内的某种结构有关,该结构是( )

 A.表膜B.食物泡 C.伸缩泡D.收集管

[解析] 草履虫通过食物泡消化食物。

[答案] B

考题3湘莲植株的基本结构层次是 ( )

 A.组织è器官è细胞è植物体B.细胞è组织è器官è植物体

 C.细胞è器官è组织è植物体D.细胞è系统è器官è植物体

[解析]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植物体比人体结构简单,没有系统这一级单位。

[答案] B

基础巩固

1.动物组织的形成是( )的结果。 

 A.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和生长 

C.细胞分化 D.细胞生长

2.细胞分化的过程大致表示为( ) 

 A.细胞分裂è细胞分化è细胞生长

 B.细胞分裂è细胞生长è细胞分化

 C.细胞生长è细胞分裂è细胞分化

 D.细胞分化è细胞分裂è细胞生长

3.植物的根尖中能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的部位是( )

 A.根冠 B.分生区 

C.伸长区D.成熟去

4.请你分析以下选项,其中哪一个属于植物组织( ) 

 A.洋葱表皮 B.西瓜

C.萝卜 D.马铃薯

5.用开水烫一下番茄,可以在其表面撕下一层皮,这层皮属于( )

 A.保护组织 B.输导组织

C.营养组织 D.机械组织

6.构成人体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是( )

 A.神经组织 B.脑和脊髓

C.神经元D.神经

7.构成人体心脏的组织有( ) 

 1上皮组织2结缔组织3肌肉组织4神经组织

 A.123B.234

 C.134D.1234

8.下列结构中,不属于器官的是( ) 

 A.杨树叶子 B.洋葱表皮 

 C.西瓜 D.人体的骨骼肌

9.草履虫在显微镜下有时会呈现绿色,这是因为( ) 

 A.含有叶绿体B.食物中有绿色藻类

 C.含叶绿素D.折光的结果

10.下列不属于草履虫特点的是( ) 

A.整个身体由一个细胞构成

 B.能够自由运动

C.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D.有细胞壁结构

11.以下有关绿色开花植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绿色开花植物体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

 B.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三种器官构成

 C.绿色开花植物体根越长越长的原因之一是根尖有分生组织

 D.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是:细胞è组织è器官è系统è植物体12.下图是人体内四种组织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这四种基本组织的名称是:

 A.;B.;C.;D.。

 

(2)A图组织的结构特点是。D图组织的结构特点是。

(3)C图组织主要由 构成,其主要功能是。

潜能挑战

相关阅读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教案课件是老师不可缺少的课件,大家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了。只有规划好教案课件工作计划,才能使接下来的工作更加有序!你们会写多少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生物体由细胞构成”,供您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上来讲,本课前面的内容是使学生从宏观的水平认识生物界,而从本节内容起是引导学生从微观水平认识生物的结构。作为初中生,这是第一次从细胞水平学习生物体的结构,也是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显然,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例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组织和器官的概念等知识无一不是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学习的基础的。因此,从知识的衔接上来讲,本节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生认知角度的变换上来讲,本节课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必须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从微观角度认识生物体,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本课便于实验的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教学内容上讲,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加之,学生不能亲自将各部分的功能一一加以验证,以及受所掌握知识的局限,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理解又构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教师要凭借生动的语言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从生物技能上看,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尽管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简单的,但却是今后制作切片和其他生物玻片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因此,使学生学会模仿制作装片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分析
第一课时:由于实验的安排,学生兴趣会很浓厚,积极性会很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大胆实验的兴趣及鼓励其表现出来的创新及探索行为。但由于刚刚接触玻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使用,学生操作及观察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不规范、识别错误(如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气泡当作是细胞等)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上错误。
第二课时:学生刚刚接触细胞的有关知识,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可能会显得吃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找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第第三课时:本小节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授课中应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及协调一致性。
第四课时:有以上生物学知识作为知识背景,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但对于细胞是否可以无限长大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恰当的实例解释细胞不可能无限长大这种现象产生的机理。
设计理念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教学有其特殊性,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以实验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动力,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之目的。这也符合心理学家的发现:学生接受知识时,看到的比听到时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对实验过程的结果的分析、比较无疑都是对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训练。
因此,将分组实验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和动口讲,全面地受到基本的科学训练。从而使教学活动变成以“发现”“探究”为基础的双边活动,体现基本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自豪。”这也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表现出的能动性的体现。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独立、积极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今后走出校门后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应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基于对以上理论的认识,本节内容的设计便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积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去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主要异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
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模仿制作各种生物细胞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胆大心细态度;通过对现代生物学有关的前沿科技的认识,明确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和充满乐趣的。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第一课时:几种不同的适于做临时装片的植物(青菜、西红柿)及制作植物装片及人体口腔上皮装片所需的用具。
第二课时:显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或者是其结构特点的CAI课件;
第三课时: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课件或示意图及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CAI课件(或示意图)。
第四课时: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所需的各种器具及细胞分裂的课件或示意图;大球和小球各一个。
学生: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自己想要观察的实验对象。
第二课时:制作细胞结构模型所需的材料。
第四课时:测量球体表面积和体积所需的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几分钟
教师:巡视、查询学生们的课前准备,适当的交流。
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跃跃欲试探究它们的结构组成,表现出强探究欲望,气氛活跃。
教师引言:通过我们对周围生物的观察和调查,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生物界是何等的丰富和奇妙。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借助一只特殊的眼睛——显微镜,看看奇妙的生物界又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态度: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情绪。
教师提问:能不能将材料(手中的黄瓜或西红柿)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呢?这样能看到其内部结构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提问: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决定了什么特点的观察对象才能放在镜下观察呢?
学生回答:薄而透明。
教师讲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那就是意味着我们把所带的材料经过处理才可以观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玻片的制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学会这种玻片的制作方法。
教师活动:播放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录像。教师引导: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玻片,争取将大家带来的材料都看个究竟,怎么样?不过,先请同学们认一认实验台上的器具?
学生回答:请一组同学来答。众生聆听,评价。
教师提问:有没有大家不太了解的用具?
学生提问:高锰酸及碘酒是做什么用的?
教师讲解:一种染色剂,有时为了清楚地观察到观察对象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同学在实验中可以探究一下是不是所有的观察对象都适于采用染色的方法。
老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身份投入到你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去。要明确目标:模仿录像用科学而规范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然后观察你手中的实验材料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不要别忘记尝试进行小改革,用略有变动的方法处理不同的材料。
学生活动: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引导:非常高兴地看到同学们都以百倍的热情、千倍的谨慎和万倍合作精神投入到实验中。请同学们参看“知识链”中的内容,看一看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玻片属于哪一种玻片?
学生回答:临时装片。
教师版书:临时装片的制作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种类的玻片?
学生回答:切片、涂片。或者从保留时间的长短及处理方法
(教师也可亲自进行规范的示范,但要注意使全体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此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很关键,学生的不规范的操作应及时给予纠正。)
教师提问:我发现各小组的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所要观察的清晰物像时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可我知道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经历了探讨、创新甚至还有小小的失败后才得来的。我想我们应该一同分享各组的成功经验。
学生发言: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指出以下几点:
(1)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用一种方法来取材?(洋葱及青菜适于用撕取;番茄果肉适于用挑取;而人体口腔上皮适于刮取。)
(2)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于染色?(略)
(3)如何避免在装片制作中产生气泡?(略)
教师板书:制作过程(擦、滴、取、放、展、盖)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成功的实验,不同的实验材料所看到的图像一样吗?
学生回答:形状不一样。
教师引导:那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每一种观察对象都由细胞所组成,并且都有细胞核。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这个最基本结构单位细胞,它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完成的。让我们认识一下细胞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生物体由细胞构成(大标题)及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理有据的回答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是成功的。可作为科学工作者有时还有必要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图像绘制下来以便作科学研究,所以绘图的技能也很重要,下面那就请同学们参看“技能卡”将你所看到的图像绘制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展示学生作品,并小结注意事项,同时建议学生保留自己的作品。
本课结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之所以发现了生物体的这个奇
妙的结构特点,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你们想知道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
教师活动:展示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及细胞学说的有关资料。
(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恰当的赞扬及鼓励。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以便于学生记忆。保留作品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够做到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教师介绍:细胞的发现过程及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电镜的示意图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伴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我们的生物学才能不断发展,现在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我们对细胞的研究更为深入,才有了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产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学们,我期待着你们将来在科学这块神奇的领域里大有作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布置作业:预习个下节课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师引言: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所绘制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教师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幅为青菜细胞结构示意图;第二幅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示意图)教师引导:细胞中显示的结构是同学们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如果我们在放大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我们会看到在光镜下所见不到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细胞结构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结胞的结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下面所放映的动物细胞结构的动画,看看动物细胞中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试着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特点。
教师活动:放映细胞结构的课件。
学生讨论:识别各部分的结构,并请代表一一指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线粒体这些结构的特点。
教师讲授:针对于学生描述的特点一一作出讲解;细胞膜是极薄的一层薄壁;细胞质是细胞核外、细胞膜内的透明的粘稠物质;细胞核近似球形;线粒体为棒状结构小体。
教师板书: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及细胞核。
教师引导:这就是作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那么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参看植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看看植物细胞又有哪些特殊的结构?
学生讨论:请学生代表一一描述细胞壁、液泡及叶绿体的结特点。
教师讲授:针对于学生的描述,一一讲解;细胞壁是紧紧贴在细胞膜的薄壁;叶绿体的结构要强调其呈现绿色的特点;液泡的结构特点是内部具有细胞液,不同的植物细胞液中溶解着不同的物质。
(这部分内容不宜讲得过深,只是使学生对此领域有所了解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激发其热爱科学的热情。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可展示细胞结构的示意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教师板书: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请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异同?
学生小结:相同点及不同点。
教师板书:相同点——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及叶绿体。
教师设疑:在了解了细胞内部的更细微结构的特点后,请同学们比较自己上节课所绘制的示意图,看看他们还缺少哪些结构,请把所学的内容补画进去。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请一位绘制番茄果肉细胞示意图的同学展示其作品,他没有绘制叶绿体,请同学们对此作出正误判断。
学生议论:发表观点。
教师小结:这幅示意图绘制的非常好,我要表扬同学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其实作为一种植物体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这个结构,番茄的果肉细胞里就没有这种结构,而番茄的叶片细胞中就具有这个结构,想一想用什么实例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植物的叶片呈绿色,说明有叶绿体,而在不见光的根部呈白色,没有叶绿体,因此番茄的果肉细胞里也没有叶绿体。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很善于思考和总结问题。
教师设疑:同学们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吧,一想到梅子,我们知道它是酸味的,还有我们常食用的桔子、柿子、甘蔗,说说他们的味道有何不同?
学生发言:桔子酸;柿子涩;甘蔗甜。
教师设疑:同样是植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呢?
请同学们参看教材中“实际用”,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生小结:细胞液中的成份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于细胞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在生物体内细胞是平面结构的还是立体的呢?
请各小组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制作一个细胞结构的模型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小结:展示各组的模型并说明其想法。其它组同学给予评判。
(另外,也可通过学生对植物的叶片或花瓣的色彩引出不同植物细胞液中物质不同这一知识点。)
教师提示:评判的标准(材料的选择,制作的科学性及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等各个方面)
教师小结:对有创意的设计要给予鼓励;教师最好也能展示自己设计的模型(比如用果冻的塑料包装代表细胞壁和细胞膜,用果肉代表细胞质,用一颗豆粒代表细胞核,用一颗长粒状花生代表线粒体)
本课小结:请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动植物细胞结构何特点?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绘制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指出对错。
教师设疑:同学们,对于细胞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很多疑问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也很善于思考问题。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和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细胞各部分的功能”这个知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于“工厂”一定不陌生,你能说说一家工厂要想有秩序的开展工作,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学生发言: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教师引导:其实细胞就像一座“工厂”,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各司其责,分工合作,使这个工厂具有很高的效率。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这座特殊的工厂,看看细胞各部分的结构都在发挥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教师提问:首先看看细胞壁,它位于植物细胞最外面,它可能执行着什么功能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
学生回答:保护与支持。
教师板书:支持与保护(在学生所绘制的板图基础上板书)
教师设疑:下面仔细观察播放的动画,看看其它结构又执行看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逐一进行描述。(如:学生可以容易地看出细胞膜好像是细胞的卫士一样,对于出入细胞的物质要进行检查)
教师讲授:描述的非常准确,请同学们分析这样一种生物现象:一种淡水藻的细胞,体内钾的含量比周围水中的含钾量高达1000万倍,可它仍能从水中吸收钾而对于水中其它物质的吸收量却没有表现出这相样的特点,这说明细胞膜对于物质的控制作用具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不可忽视,一是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和总结,二是使每一个同学都体会到成就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的科学训练。如果受条件所限,也可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学生回答: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对细胞不利的物质则不允许进入,它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
教师板书:控制物质的出入(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仍然在板图上板书)
教师设疑:线粒体及时绿体的功能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描述其各自的功能。
教师点拨:线粒体是“动力工厂”,叶绿体是“物质转变工厂”
教师板书:提供能量;物质转化的场所;(在板图上板书)
教师设疑:那么细胞质又是如何工作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装片,看看细胞质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将课前准备好的黑藻细胞质流动装片放在讲台上,请学生轮流观察。
学生回答:细胞质是流动的。
教师提问:这种流动有什么用处呢?
学生回答:加快物质交换。
教师设疑: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那么细胞这座“工厂”里什么结构承担着“总指挥”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细胞核。
教师引导:细胞核如何控制这座大工厂?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吧。同学们一定知道,克隆羊“多莉”吧
你一定想知道它的身世吧。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小多莉的诞
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多莉像哪一只羊呢?帮它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及生它的“母亲”。
学生讨论:兴趣很浓。
教师设疑:“多莉”像那只提供细胞核的母羊,这个现象说明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呢?
教师讲授:细胞核中具有遗传物质,上面携带着遗传信息,细胞核以它特有的方式把这个信息传达到细胞质中,就像是它发出的命令,使得细胞中其它的结构能够按照它的指令去工作,从而使细胞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教师板书: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科学家们在搞清了一项科学时,总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人类服务,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雷达的发明是受了什么启发,超声波的运用又是受了启发呢?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每一小组的同学都能观察到装片。课件也可由示意图替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如果你是一们科学家,你知道了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后,有了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目标,这部分知识对你有何启发呢?
学生发言:气氛热烈。
教师小结:展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克隆牛等相关的图文并茂的资料。
本课结语:细胞各部分的结构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本节课我们只是对他们的功能做了初步的了解,还有很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本课的“试试看”就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及小组成员的协作共同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
第四课时
教师引言: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
学生回答:生物体为由小到大的生长现象。
教师设疑:那么生物为什么会由小变大吗?先让我们做一组实验。取洋葱鳞片叶上生长状态不同的三处表皮,制作一个组合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三处细胞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回答:大小不同,细胞内部液泡体积和数目不同。
教师提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细胞可以由小到大显示着生长。
教师板书:细胞生长(液泡由多而小变化到一个大的中央液泡)
教师提问:细胞的生长需要条件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自身从小长到大,需要什么外在的条件?
学生回答:最重要的是食量的增加,因为需要营养物质。
教师引导:是的,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摄取养料,而物质进出细胞要通过细胞膜,所以细胞的表面积的大小对于细胞在生长过程吸取养料就显得很重要了。下面请我共同们做一个简单的测量工作。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大球和小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有何特点?
师生活动:测量篮球和皮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得出结论:体积越大,表面积相对越小。
(观察是个难点,指导学生找到三处表皮细胞的根本差别。)
教师点拨:这个测量的结果对同学们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细胞不能无限生长,因为到一定程度其养料供应不足以满足其生长的需求。
教师设疑:既然细胞不能无限生长,而生物体又能不断的显示着生长,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回答:细胞数目的增多也会引起生长。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这个生理过程我们称之为细胞分裂。
教师板书:细胞的分裂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看大屏幕上的“探究提纲”阅读教材“探究竟”中的第一部分及“知识链”中的内容,回答提纲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同时提出学习要求。提纲如下: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小结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教师指导:看学生基本预习完之后,与学生一起探讨。
教师提问:提纲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
学生回答: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变成二个细胞。
教师讲授: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在分裂前后保持数目的稳定。这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数目稳定才能保证生物体不发生改变,因为它的上面携带着遗传物质。
教师板书: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教师讲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细胞分裂的动画。回答“经过细胞分裂后细胞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小了?
学生回答:不会,因为细胞还有生长的现象。
教师提问:现在你能总结一下,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吗?
学生回答:因为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能生长和分裂。
教师评价:好极了,同学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了。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开眼界”部分,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教师小议:有关癌细胞的特点及癌症治疗和预防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重点解决。最好制作有动画效果的课件,以利于学生理解分裂的动态过程,连续播放二至三遍,增强感性认识过程。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结语:细胞生物学前景广阔,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同学们在此领域内有所建树。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教学设计


生物体由细胞构成
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知识体系上来讲,本课前面的内容是使学生从宏观的水平认识生物界,而从本节内容起是引导学生从微观水平认识生物的结构。作为初中生,这是第一次从细胞水平学习生物体的结构,也是第一次使用显微镜和制作临时装片,显然,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细胞结构及各部分主要功能的知识是学生深入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基础,例如细胞的分裂和生长、组织和器官的概念等知识无一不是以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学习的基础的。因此,从知识的衔接上来讲,本节内容是至关重要的。
从学生认知角度的变换上来讲,本节课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必须能够引导学生正确的从微观角度认识生物体,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高和发展,与此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本课便于实验的教学契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从教学内容上讲,细胞的结构及各部分功能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加之,学生不能亲自将各部分的功能一一加以验证,以及受所掌握知识的局限,细胞各部分的功能的理解又构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教师要凭借生动的语言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现象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从生物技能上看,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之一。尽管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相对比较简单的,但却是今后制作切片和其他生物玻片的基础。这个基础打不好将直接影响到今后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环节。因此,使学生学会模仿制作装片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分析
第一课时:由于实验的安排,学生兴趣会很浓厚,积极性会很高,教师要充分发挥其积极因素,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大胆实验的兴趣及鼓励其表现出来的创新及探索行为。但由于刚刚接触玻片的制作及显微镜的使用,学生操作及观察方面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不规范、识别错误(如把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气泡当作是细胞等)教师一方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上错误。
第二课时:学生刚刚接触细胞的有关知识,在动植物细胞结构的比较分析中可能会显得吃力。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本质上找到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第第三课时:本小节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理解起来会有些困难,授课中应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及协调一致性。
第四课时:有以上生物学知识作为知识背景,学生能够理解细胞的分裂过程及其意义,但对于细胞是否可以无限长大的理解可能会有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恰当的实例解释细胞不可能无限长大这种现象产生的机理。
设计理念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生物教学有其特殊性,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强的特点,开展以实验为基础,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动力,达到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之目的。这也符合心理学家的发现:学生接受知识时,看到的比听到时的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认识,对实验过程的结果的分析、比较无疑都是对观察力、注意力和思维力的训练。
因此,将分组实验穿于生物教学的全过程中,能够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动眼看,动手做、动脑想和动口讲,全面地受到基本的科学训练。从而使教学活动变成以“发现”“探究”为基础的双边活动,体现基本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原则。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让学生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自豪。”这也是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而表现出的能动性的体现。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这样的人才能独立、积极地进行学习,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今后走出校门后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一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习的过程,要求学生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是消极的“接受”知识,应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基于对以上理论的认识,本节内容的设计便是以实验探究为主线,积极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去让学生发现问题,从而主动地去解决问题,最后引导学生思维、分析、推理并得出结论,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阐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主要异同点;
描述细胞核在遗传中的重要功能;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能力目标
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模仿制作各种生物细胞临时装片;尝试绘制细胞结构简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分析现象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制作临时装片,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作为一名科学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素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胆大心细态度;通过对现代生物学有关的前沿科技的认识,明确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和充满乐趣的。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
第一课时:几种不同的适于做临时装片的植物(青菜、西红柿)及制作植物装片及人体口腔上皮装片所需的用具。
第二课时:显示动植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或者是其结构特点的CAI课件;
第三课时:细胞各部分结构的功能课件或示意图及克隆羊“多莉”诞生过程的CAI课件(或示意图)。
第四课时:制作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所需的各种器具及细胞分裂的课件或示意图;大球和小球各一个。
学生:
第一课时:课前准备自己想要观察的实验对象。
第二课时:制作细胞结构模型所需的材料。
第四课时:测量球体表面积和体积所需的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几分钟
教师:巡视、查询学生们的课前准备,适当的交流。
学生:展示各自准备的生物材料,跃跃欲试探究它们的结构组成,表现出强探究欲望,气氛活跃。
教师引言:通过我们对周围生物的观察和调查,同学们惊奇地发现,生物界是何等的丰富和奇妙。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借助一只特殊的眼睛——显微镜,看看奇妙的生物界又将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学生态度:表现出迫不及待的情绪。
教师提问:能不能将材料(手中的黄瓜或西红柿)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呢?这样能看到其内部结构吗?
学生回答:不能。
教师提问:显微镜的成像原理决定了什么特点的观察对象才能放在镜下观察呢?
学生回答:薄而透明。
教师讲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准确,那就是意味着我们把所带的材料经过处理才可以观察。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玻片的制作”。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的录像,学会这种玻片的制作方法。
教师活动:播放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录像。教师引导:下面就请同学们亲自动手制作玻片,争取将大家带来的材料都看个究竟,怎么样?不过,先请同学们认一认实验台上的器具?
学生回答:请一组同学来答。众生聆听,评价。
教师提问:有没有大家不太了解的用具?
学生提问:高锰酸及碘酒是做什么用的?
教师讲解:一种染色剂,有时为了清楚地观察到观察对象而采用的一种特殊方法,同学在实验中可以探究一下是不是所有的观察对象都适于采用染色的方法。
老师引导:现在请同学们以一名科学工作者的身份投入到你的科学研究工作中去。要明确目标:模仿录像用科学而规范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然后观察你手中的实验材料的内部结构。同时也不要别忘记尝试进行小改革,用略有变动的方法处理不同的材料。
学生活动:开始分组实验。
教师引导:非常高兴地看到同学们都以百倍的热情、千倍的谨慎和万倍合作精神投入到实验中。请同学们参看“知识链”中的内容,看一看用这种方法制作的玻片属于哪一种玻片?
学生回答:临时装片。
教师版书:临时装片的制作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种类的玻片?
学生回答:切片、涂片。或者从保留时间的长短及处理方法
(教师也可亲自进行规范的示范,但要注意使全体同学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操作过程。此环节教师的指导作用很关键,学生的不规范的操作应及时给予纠正。)
教师提问:我发现各小组的同学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所要观察的清晰物像时脸上都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可我知道这个过程中同学们经历了探讨、创新甚至还有小小的失败后才得来的。我想我们应该一同分享各组的成功经验。
学生发言:各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点评:纠正错误并引导学生指出以下几点:
(1)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用一种方法来取材?(洋葱及青菜适于用撕取;番茄果肉适于用挑取;而人体口腔上皮适于刮取。)
(2)是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于染色?(略)
(3)如何避免在装片制作中产生气泡?(略)
教师板书:制作过程(擦、滴、取、放、展、盖)
教师引导:通过以上成功的实验,不同的实验材料所看到的图像一样吗?
学生回答:形状不一样。
教师引导:那么,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学生回答:每一种观察对象都由细胞所组成,并且都有细胞核。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这个最基本结构单位细胞,它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都是通过它完成的。让我们认识一下细胞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板书:生物体由细胞构成(大标题)及细胞的组成: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理有据的回答说明了同学们的实验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是成功的。可作为科学工作者有时还有必要把自己所观察到的图像绘制下来以便作科学研究,所以绘图的技能也很重要,下面那就请同学们参看“技能卡”将你所看到的图像绘制出来。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小结:展示学生作品,并小结注意事项,同时建议学生保留自己的作品。
本课结语:同学们,我们今天之所以发现了生物体的这个奇
妙的结构特点,得益于显微镜的发明。你们想知道第一个发现细胞的科学家是谁?
教师活动:展示罗伯特虎克发现细胞及细胞学说的有关资料。
(教师对学生的点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恰当的赞扬及鼓励。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和概括,以便于学生记忆。保留作品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能够做到对劳动成果的珍惜。)
教师介绍:细胞的发现过程及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教师活动:展示电镜的示意图及相关资料。
教师介绍:伴随着相关学科的进步,我们的生物学才能不断发展,现在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我们对细胞的研究更为深入,才有了克隆技术、基因工程等生物技术的产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同学们,我期待着你们将来在科学这块神奇的领域里大有作为,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布置作业:预习个下节课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制作细胞结构模型的材料。
第二课时
教师引言:请同学们拿出上节课所绘制的细胞结构示意图。教师活动:选出优秀的作品放在投影仪上展示(一幅为青菜细胞结构示意图;第二幅为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结构示意图)教师引导:细胞中显示的结构是同学们是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如果我们在放大倍数更大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我们会看到在光镜下所见不到的结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细胞结构的有关知识。
教师板书:结胞的结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观察下面所放映的动物细胞结构的动画,看看动物细胞中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试着用语言来描述它的特点。
教师活动:放映细胞结构的课件。
学生讨论:识别各部分的结构,并请代表一一指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线粒体这些结构的特点。
教师讲授:针对于学生描述的特点一一作出讲解;细胞膜是极薄的一层薄壁;细胞质是细胞核外、细胞膜内的透明的粘稠物质;细胞核近似球形;线粒体为棒状结构小体。
教师板书:细胞膜、细胞质、线粒体及细胞核。
教师引导:这就是作为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那么植物细胞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参看植物细胞结构的示意图,看看植物细胞又有哪些特殊的结构?
学生讨论:请学生代表一一描述细胞壁、液泡及叶绿体的结特点。
教师讲授:针对于学生的描述,一一讲解;细胞壁是紧紧贴在细胞膜的薄壁;叶绿体的结构要强调其呈现绿色的特点;液泡的结构特点是内部具有细胞液,不同的植物细胞液中溶解着不同的物质。
(这部分内容不宜讲得过深,只是使学生对此领域有所了解即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及激发其热爱科学的热情。如果受条件限制,也可展示细胞结构的示意图,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细胞的感性认识。)
教师板书:叶绿体、液泡、细胞壁
教师引导:同学们了解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那么请比较一下二者有什么异同?
学生小结:相同点及不同点。
教师板书:相同点——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及线粒体。不同点——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大的液泡及叶绿体。
教师设疑:在了解了细胞内部的更细微结构的特点后,请同学们比较自己上节课所绘制的示意图,看看他们还缺少哪些结构,请把所学的内容补画进去。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教师引导:请一位绘制番茄果肉细胞示意图的同学展示其作品,他没有绘制叶绿体,请同学们对此作出正误判断。
学生议论:发表观点。
教师小结:这幅示意图绘制的非常好,我要表扬同学们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能够做到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首先要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其实作为一种植物体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具有叶绿体这个结构,番茄的果肉细胞里就没有这种结构,而番茄的叶片细胞中就具有这个结构,想一想用什么实例可以证明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植物的叶片呈绿色,说明有叶绿体,而在不见光的根部呈白色,没有叶绿体,因此番茄的果肉细胞里也没有叶绿体。
教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很善于思考和总结问题。
教师设疑:同学们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吧,一想到梅子,我们知道它是酸味的,还有我们常食用的桔子、柿子、甘蔗,说说他们的味道有何不同?
学生发言:桔子酸;柿子涩;甘蔗甜。
教师设疑:同样是植物,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味道呢?
请同学们参看教材中“实际用”,小组讨论并得出结论。
学生小结:细胞液中的成份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于细胞的认识越来越丰富了。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在生物体内细胞是平面结构的还是立体的呢?
请各小组用准备好的实验材料制作一个细胞结构的模型来证明你们的想法。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并指导。
学生小结:展示各组的模型并说明其想法。其它组同学给予评判。
(另外,也可通过学生对植物的叶片或花瓣的色彩引出不同植物细胞液中物质不同这一知识点。)
教师提示:评判的标准(材料的选择,制作的科学性及语言表述的准确性等各个方面)
教师小结:对有创意的设计要给予鼓励;教师最好也能展示自己设计的模型(比如用果冻的塑料包装代表细胞壁和细胞膜,用果肉代表细胞质,用一颗豆粒代表细胞核,用一颗长粒状花生代表线粒体)
本课小结:请学生自己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又有了什么新的收获。
第三课时
复习导入:请同学们回忆上节课的内容;动植物细胞结构何特点?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绘制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学生回答:(略)
教师评价:指出对错。
教师设疑:同学们,对于细胞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可能有很多疑问
教师引导:同学们的知识面很广,也很善于思考问题。同学们所提的问题都和一个关键的核心问题“细胞各部分的功能”这个知识有关,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师板书:细胞各部分的功能
教师引导:同学们对于“工厂”一定不陌生,你能说说一家工厂要想有秩序的开展工作,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要具备哪些条件吗?
学生发言:各抒已见,气氛活跃。
教师引导:其实细胞就像一座“工厂”,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各司其责,分工合作,使这个工厂具有很高的效率。下面请同学们一起走进这座特殊的工厂,看看细胞各部分的结构都在发挥着什么重要的作用?
教师提问:首先看看细胞壁,它位于植物细胞最外面,它可能执行着什么功能呢?请同学们大胆的猜测。
学生回答:保护与支持。
教师板书:支持与保护(在学生所绘制的板图基础上板书)
教师设疑:下面仔细观察播放的动画,看看其它结构又执行看什么功能?
学生讨论:逐一进行描述。(如:学生可以容易地看出细胞膜好像是细胞的卫士一样,对于出入细胞的物质要进行检查)
教师讲授:描述的非常准确,请同学们分析这样一种生物现象:一种淡水藻的细胞,体内钾的含量比周围水中的含钾量高达1000万倍,可它仍能从水中吸收钾而对于水中其它物质的吸收量却没有表现出这相样的特点,这说明细胞膜对于物质的控制作用具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不可忽视,一是帮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加以归纳和总结,二是使每一个同学都体会到成就感。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提出问题这一环节的科学训练。如果受条件所限,也可展示细胞结构示意图。)
学生回答:有用的物质可以进入细胞,对细胞不利的物质则不允许进入,它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
教师板书:控制物质的出入(具有选择性和主动性,仍然在板图上板书)
教师设疑:线粒体及时绿体的功能又如何呢?
学生回答:描述其各自的功能。
教师点拨:线粒体是“动力工厂”,叶绿体是“物质转变工厂”
教师板书:提供能量;物质转化的场所;(在板图上板书)
教师设疑:那么细胞质又是如何工作的呢?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装片,看看细胞质有何特点?
教师活动:将课前准备好的黑藻细胞质流动装片放在讲台上,请学生轮流观察。
学生回答:细胞质是流动的。
教师提问:这种流动有什么用处呢?
学生回答:加快物质交换。
教师设疑:同学们的回答很准确。那么细胞这座“工厂”里什么结构承担着“总指挥”的作用呢?
学生回答:细胞核。
教师引导:细胞核如何控制这座大工厂?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细胞核的主要功能吧。同学们一定知道,克隆羊“多莉”吧
你一定想知道它的身世吧。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小多莉的诞
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多莉像哪一只羊呢?帮它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母亲”及生它的“母亲”。
学生讨论:兴趣很浓。
教师设疑:“多莉”像那只提供细胞核的母羊,这个现象说明细胞核具有什么功能呢?
教师讲授:细胞核中具有遗传物质,上面携带着遗传信息,细胞核以它特有的方式把这个信息传达到细胞质中,就像是它发出的命令,使得细胞中其它的结构能够按照它的指令去工作,从而使细胞体现出高度的统一性和有序性。
教师板书:含有遗传物质,能传递遗传信息。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知道科学家们在搞清了一项科学时,总能利用所掌握的知识为人类服务,相信同学们一定知道雷达的发明是受了什么启发,超声波的运用又是受了启发呢?
(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到每一小组的同学都能观察到装片。课件也可由示意图替代。
学生回答:(略)
教师引导:如果你是一们科学家,你知道了细胞各部分的结构后,有了造福于人类社会的伟大目标,这部分知识对你有何启发呢?
学生发言:气氛热烈。
教师小结:展示海水淡化、污水处理、克隆牛等相关的图文并茂的资料。
本课结语:细胞各部分的结构的功能是十分复杂的,本节课我们只是对他们的功能做了初步的了解,还有很多的奥妙等着我们去探索。本课的“试试看”就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题目,请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通过查阅资料及小组成员的协作共同完成这个课题的研究。
第四课时
教师引言: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
学生回答:生物体为由小到大的生长现象。
教师设疑:那么生物为什么会由小变大吗?先让我们做一组实验。取洋葱鳞片叶上生长状态不同的三处表皮,制作一个组合的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三处细胞有何不同?
学生活动:教师指导。
学生回答:大小不同,细胞内部液泡体积和数目不同。
教师提问: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回答:细胞可以由小到大显示着生长。
教师板书:细胞生长(液泡由多而小变化到一个大的中央液泡)
教师提问:细胞的生长需要条件吗?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自身从小长到大,需要什么外在的条件?
学生回答:最重要的是食量的增加,因为需要营养物质。
教师引导:是的,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必须摄取养料,而物质进出细胞要通过细胞膜,所以细胞的表面积的大小对于细胞在生长过程吸取养料就显得很重要了。下面请我共同们做一个简单的测量工作。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大球和小球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有何特点?
师生活动:测量篮球和皮球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比,得出结论:体积越大,表面积相对越小。
(观察是个难点,指导学生找到三处表皮细胞的根本差别。)
教师点拨:这个测量的结果对同学们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细胞不能无限生长,因为到一定程度其养料供应不足以满足其生长的需求。
教师设疑:既然细胞不能无限生长,而生物体又能不断的显示着生长,这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回答:细胞数目的增多也会引起生长。
教师讲授:同学们的分析很有道理。这个生理过程我们称之为细胞分裂。
教师板书:细胞的分裂
教师引导: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看大屏幕上的“探究提纲”阅读教材“探究竟”中的第一部分及“知识链”中的内容,回答提纲中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大屏幕展示探究提纲,同时提出学习要求。提纲如下: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出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小结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教师指导:看学生基本预习完之后,与学生一起探讨。
教师提问:提纲中的几个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细胞分裂过程的示意图。
学生回答:细胞核先分裂,细胞质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变成二个细胞。
教师讲授:细胞核中的染色体在分裂前后保持数目的稳定。这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回答:数目稳定才能保证生物体不发生改变,因为它的上面携带着遗传物质。
教师板书:遗传物质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教师讲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细胞分裂的动画。回答“经过细胞分裂后细胞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小了?
学生回答:不会,因为细胞还有生长的现象。
教师提问:现在你能总结一下,生物体为什么能长大吗?
学生回答:因为构成生物体的细胞能生长和分裂。
教师评价:好极了,同学考虑问题越来越全面了。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开眼界”部分,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回答:各抒己见。
教师小议:有关癌细胞的特点及癌症治疗和预防的有关知识。
(指导学生进行合作与探究,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目标。同时指导学生把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重点解决。最好制作有动画效果的课件,以利于学生理解分裂的动态过程,连续播放二至三遍,增强感性认识过程。和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习兴趣。)
本课结语:细胞生物学前景广阔,希望不久的将来,能够看到同学们在此领域内有所建树。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


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将教案课件的工作计划制定好,才能够使以后的工作更有目标性!你们清楚有哪些教案课件范文呢?为满足您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沪教)”,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第三章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一节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2.50mL酒精+50mL酒精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等于100mL等于100mL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B.增大C.减小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三、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第三节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元素和元素符号
[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把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种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称各有什么特征?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O2),还可以组成臭氧(O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
[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多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锶:0.596,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阅读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
[活动探究]P75表3-5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阅读图P753-21、22、23,分析在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分布,太阳中呢?
[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对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生命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2、膳食标准
3、10种最好的食品、10种最差的食品
[交流讨论]从化学角度怎样衡量食品的质量?
[活动探究]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从包装袋上了解该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

第四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如氢氧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化学式的涵义以H2O为例
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微观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表示一个水分子中由2个氧原子和1个原子构成
质量表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Mr(H2O)=2Ar(H)+Ar(O)=2+16=18
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2:1
表示物质中各种元素的质量比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如aRbc
a表示有a个这样的微粒
b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个原子或原子团
c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个正(负)电荷
如:3H2SO4Ca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注意:同元素符号的意义相似,在化学式前有数字后,就不能表示宏观含义,只能表示微观含义
二、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
1、各种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通过实验方法测定出来的,一种纯净物只能由一个化学式来表示,不能主观臆造。
2、化合价。大量的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目中都是一个固定的比值,体现这种关系的数值就是化合价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数值与它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密切相关的。
3、单质的化学式的写法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如金属单质:Fe(铁)、Na(钠);固体非金属:S(硫)、P(磷)等;稀有气体:He(氦)、Ne(氖)等
(2)氧气等多原子分子构成的单质,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下标,表示一个分子含有多少个该原子。如:O2(氧气)、O3(臭氧),Cl2(氯气)
4、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根据化合价来写化学式
(1)一般是正价的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左边,负价元素(或原子团)写在右边。
(2)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呈负价;在化合物中,氧元素一般呈-2价,氢元素一般呈+1价。
(3)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2
注意:(1)标注某元素的化合价时,务必要写在该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电性,后标数目,如CuO
+2表示在氧化铜中铜元素呈+2价
(2)某些元素具有可变价态,它们表示在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化合物时,会出现多种可能。
特别:Fe在命名时,+3价就是铁,而在+2价时要被称为亚铁
补充:初中一般常见的原子团及化合价
原子团化学式化合价原子团化学式化合价
氢氧根OH-1硝酸根NO3-1
碳酸氢根HCO3-1高锰酸根MnO4-1
碳酸根CO3-2锰酸根MnO4-2
氯酸根ClO3-1硫酸根SO4-2
磷酸根PO4-3亚硫酸根SO3-2
氨根NH4+1

识记:课本P80的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三、简单化合物的命名
1、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
根据元素的名称,从右往左读作“某化某”。如NaCl读作“氯化钠”,ZnO读作“氧化锌”,Fe3O4读作“四氧化三铁”。但要注意,H2O就是“水”,不能读成“氧化氢”,NH3就是“氨气”。
2、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命名为“氢氧化某”
如:NaOH读作“氢氧化钠”,Cu(OH)2读作“氢氧化铜”
3、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的命名:一般根据原子团和另一元素的名称从右到左的顺序读作“某酸某”。
如:CaCO3读作“碳酸钙”,Cu(NO3)2读作“硝酸铜”
但注意,H2CO3就读作“碳酸”,H2SO4就读作“硫酸”等。
4、某些比较复杂物质的命名
如:Cu2(OH)2CO3读作“碱式碳酸铜”,H2O2读作“过氧化氢”等
四、纯净物中元素之间的质量关系
(1)某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将化学式中所有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加和,即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如:Ca(OH)2
答:Mr[Ca(OH)2]=Ar(Ca)+2(Ar(O)+Ar(H))=40+2(16+1)=74
(2)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因此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碳酸钙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但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3)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
在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它的相对原子质量积之间的比值
如:氯酸钾(KClO3)中,m(K):m(Cl):m(O)=39:35.5:16×3=78:71:96
硝酸铵(NH4NO3)中,m(N):m(H):m(O)=14×2:1×4:16×3=7::1:12
(4)计算一定质量的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如:求60gMgSO4中含有氧的质量
m(O)=m(MgSO4)×ω(O)=60g×53.3%=32g

热门主题